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王弼與郭象之「性」及其比較研究
作者 許瑞娟
貢獻者 林啟屏
許瑞娟
關鍵詞 魏晉玄學
王弼
郭象
自然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5:40 (UTC+8)
摘要 玄學家思索的諸多問題,皆以「人」為中心,而「性」既為萬物存在變化的本體依據,亦是外在樣態之內在根源。魏晉時期著重的「才性」、「性情」等,皆是藉由探討「性」的本質、意涵,視其如何對「人」產生影響,進而形成人類殊異之外在表現。由於先哲的長久關注、探討,使得「人性」一詞更加顯題化,「人性論」進而成為中國哲學之重心。

較之於他朝思想家,魏晉玄學家更著重所謂「萬物之性」,郭象甚至提出「物各有性」之說。職是之故,相較於「人性」一詞,「性」更能涵蓋玄學家之論性範圍。「性」此一抽象名詞之意義豐富,素來為思想家所關注,更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當「性」與其他名詞相結合時,如:才、情、心、命等,其意義雖更易透顯,然也容易因而限制討論焦點,使得「性」意涵之開發受到局限,以至於探討不夠全面。有鑑於此,本研究特以「性」作為主要關注焦點,並旁及其他相應議題,以達凸顯「性」之意涵,亦不忽略與此相應探討的目的。

魏晉人重個性之思想,發展至玄學性論,則強調萬物以自然為性、物各有性與重獨性,此又與人之本質探討有關。玄學家論人性之特點在於:不封閉於人的主體,注意到自然之性、萬物之性,然又能回歸於人,藉以挺立人之主體。此種論性特徵又以王弼與郭象最為明顯,是故文下便以此二人為探討範圍,藉以突出玄學性論之獨特處。
參考文獻 本論文之徵引資料分為「古籍原典」、「專書著作」、「論文」三部分。「古籍原典」部分先依經、史、子、集劃分,再依時代先後次之。「專書著作」、「論文」部分先依姓氏筆劃排列,筆劃相同者再依年代先後次之,出版日期一律以西元紀年標示。
壹、 古籍原典
1.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
2. 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有限公司,1991年。
3. 孔穎達等正義、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8》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4.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5. 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6.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7. 楊家駱主編:《春秋繁露注》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8. 楊寶忠:《論衡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9. 汪繼培:《申鑑.雜言下》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10. 劉君祖注:《人物志》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
11. 朱熹:《點校四書章句集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
12.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大藏經刊行會,1983-1988年,修訂版。
貳、 專書著作
1. 王葆玹:《正始玄學》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
2.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3. 王曉毅:《王弼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4. 加達默爾原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
5.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第七版。
6.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再版。
7.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8.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9.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10.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11. 沈清松編:《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再版。
12. 沈清松:《對比、外推與交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13. 李玲珠《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14. 周紹賢:《魏晉清談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15. 周紹賢、劉貴杰:《魏晉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16. 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17. 俞宣孟:《本體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8.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年。
1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校訂版。
20. 唐翼明師:《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21.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第二版。
22.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23.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24. 張立文主編:《性》臺北:七略出版社,1997年。
25.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26. 莊耀郎師:《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27.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28.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2年。
29. 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30. 湯用彤:《魏晉玄學》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31.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32. 湯一介:《郭象》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33.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3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35.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修訂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第二版。
36. 趙書廉:《魏晉玄學探微》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37.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
38.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39. 韓強:《王弼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參、 論文
一、 期刊論文
1. 江淑君:〈王弼、郭象玄解《論語》人性觀析論〉,收錄於《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頁457-489。
2. 林麗真:〈王弼「性其情」說析論〉,收錄於《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頁599-609。
3. 周杏芬:〈試探聖人「有情」與「無情」之義-—以何晏、王弼之說為例〉,《中國文化月刊》(1995年2月),頁116-128。
4. 唐翼明師:〈從王弼答裴徽問論魏晉玄學的思想綱領與論述策略〉,《魏晉文學與玄學--唐翼明學術論文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頁162-173。
5. 唐翼明師:〈魏晉玄學與清談之先驅人物荀粲考論〉,《文與哲》第二期(2003年6月),頁75-90。
6. 莊耀郎師:〈魏晉玄學的有無論〉,《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頁239-251。
7.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爭論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收於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通論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頁15-50。
8. 許建良:〈王弼「自然」三維義〉,《江蘇大學學報》(2004年3月),頁31-37。
9. 戴璉璋:〈郭象的自生說與玄冥論〉,《中國文哲研究期刊》(1995年9月),頁39-78。
二、 學位論文
1. 江淑君:《魏晉論語學之玄學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2. 錢國盈:《魏晉人性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3. 盧桂珍:《王弼與郭象之聖人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1151005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100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啟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許瑞娟zh_TW
dc.creator (作者) 許瑞娟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5:25:40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5:25:4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5:4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115100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9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15100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玄學家思索的諸多問題,皆以「人」為中心,而「性」既為萬物存在變化的本體依據,亦是外在樣態之內在根源。魏晉時期著重的「才性」、「性情」等,皆是藉由探討「性」的本質、意涵,視其如何對「人」產生影響,進而形成人類殊異之外在表現。由於先哲的長久關注、探討,使得「人性」一詞更加顯題化,「人性論」進而成為中國哲學之重心。

較之於他朝思想家,魏晉玄學家更著重所謂「萬物之性」,郭象甚至提出「物各有性」之說。職是之故,相較於「人性」一詞,「性」更能涵蓋玄學家之論性範圍。「性」此一抽象名詞之意義豐富,素來為思想家所關注,更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當「性」與其他名詞相結合時,如:才、情、心、命等,其意義雖更易透顯,然也容易因而限制討論焦點,使得「性」意涵之開發受到局限,以至於探討不夠全面。有鑑於此,本研究特以「性」作為主要關注焦點,並旁及其他相應議題,以達凸顯「性」之意涵,亦不忽略與此相應探討的目的。

魏晉人重個性之思想,發展至玄學性論,則強調萬物以自然為性、物各有性與重獨性,此又與人之本質探討有關。玄學家論人性之特點在於:不封閉於人的主體,注意到自然之性、萬物之性,然又能回歸於人,藉以挺立人之主體。此種論性特徵又以王弼與郭象最為明顯,是故文下便以此二人為探討範圍,藉以突出玄學性論之獨特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論題成立之源起 1
第二節 前輩學人研究成果探索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說明 18
第二章 玄學性論焦點的轉移--從道德價值到自然材質 27
第一節 「性」--具有豐富哲學意涵的單位觀念 28
第二節 道德價值之性--關於人性善惡的諸多爭論 32
第三節 自然材質之性--關於客觀人性的廣泛討論 43
第三章 王弼--「自然為性」 55
第一節 貴無與崇有--有以無為本的宇宙觀 56
第二節 理則與境界--自然概念的多重意涵 65
第三節 任情與任道--性情合一而不相礙 72
第四節 守真與因性--順任自然之性而無為 79
第四章 郭象--「物各有性」85
第一節 自生與自造--存在即多樣的獨化觀 86
第二節 共性與殊性--萬物之性各有殊異 95
第三節 性分與性命--性的命定義與限制義 100
第四節 自性與適性--物物逍遙的內外在因素 108
第五章 批判與重建:王弼與郭象對「性」的詮釋比較 119
第一節 本無與獨化--萬物之性的本體依據 119
第二節 無為與自爾--自然為性的玄學史觀 125
第三節 體無與逍遙--存在個體的最高境界 131
第六章 結 論 141
徵引書目 149
zh_TW
dc.format.extent 16594 bytes-
dc.format.extent 19503 bytes-
dc.format.extent 138927 bytes-
dc.format.extent 338342 bytes-
dc.format.extent 371895 bytes-
dc.format.extent 372256 bytes-
dc.format.extent 130215 bytes-
dc.format.extent 34893 bytes-
dc.format.extent 5496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100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魏晉玄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王弼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郭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title (題名) 王弼與郭象之「性」及其比較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本論文之徵引資料分為「古籍原典」、「專書著作」、「論文」三部分。「古籍原典」部分先依經、史、子、集劃分,再依時代先後次之。「專書著作」、「論文」部分先依姓氏筆劃排列,筆劃相同者再依年代先後次之,出版日期一律以西元紀年標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 古籍原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有限公司,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孔穎達等正義、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8》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楊家駱主編:《春秋繁露注》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楊寶忠:《論衡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汪繼培:《申鑑.雜言下》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劉君祖注:《人物志》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朱熹:《點校四書章句集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大藏經刊行會,1983-1988年,修訂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 專書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王葆玹:《正始玄學》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王曉毅:《王弼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加達默爾原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第七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沈清松編:《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沈清松:《對比、外推與交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李玲珠《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周紹賢:《魏晉清談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周紹賢、劉貴杰:《魏晉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俞宣孟:《本體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校訂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唐翼明師:《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第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張立文主編:《性》臺北:七略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莊耀郎師:《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湯用彤:《魏晉玄學》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湯一介:《郭象》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修訂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第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趙書廉:《魏晉玄學探微》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韓強:《王弼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 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江淑君:〈王弼、郭象玄解《論語》人性觀析論〉,收錄於《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頁457-4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林麗真:〈王弼「性其情」說析論〉,收錄於《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頁599-6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周杏芬:〈試探聖人「有情」與「無情」之義-—以何晏、王弼之說為例〉,《中國文化月刊》(1995年2月),頁116-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唐翼明師:〈從王弼答裴徽問論魏晉玄學的思想綱領與論述策略〉,《魏晉文學與玄學--唐翼明學術論文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頁162-1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唐翼明師:〈魏晉玄學與清談之先驅人物荀粲考論〉,《文與哲》第二期(2003年6月),頁75-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莊耀郎師:〈魏晉玄學的有無論〉,《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頁239-2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爭論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收於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通論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頁15-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許建良:〈王弼「自然」三維義〉,《江蘇大學學報》(2004年3月),頁3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戴璉璋:〈郭象的自生說與玄冥論〉,《中國文哲研究期刊》(1995年9月),頁3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江淑君:《魏晉論語學之玄學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錢國盈:《魏晉人性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盧桂珍:《王弼與郭象之聖人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