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國家與台灣紡織產業政策之研究:全球化與政策工具觀點
作者 吳婉韻
Wu Wan Yun
貢獻者 施能傑
吳婉韻
Wu Wan Yun
關鍵詞 國家
產業政策
紡織業
全球化
政策工具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36:12 (UTC+8)
摘要 就我國而言,國家早期在紡織產業政策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違背自由市場經濟的原則,且以著強硬的手段介入產業發展的過程,使紡織產業能取得競爭優勢,進而蓬勃發展。但在二十一世紀中,全球化的呼聲貫徹雲霄。全球化下我國整體經濟環境有了很大的轉變。國家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是否依然能有效地掌握產業政策,執行其政策工具呢?
本文對論及國家角色的兩個重要理論:經濟自由主義與國家論作一說明,並藉由討論國家介入產業發展之理論,說明國家介入產業政策之理由與必要性。國家一旦選擇介入產業發展,就必須動用特定政策工具以達成政策目的,因此本文對政策工具之分類多所著墨,以瞭解國家有哪些政策工具可以運用。
本文的研究問題是:國家在紡織產業政策中所扮演之角色及其使用之政策工具為何?又全球化對產業政策產生何種影響與衝擊?面對全球化的國際競爭,台灣產業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又為何?國家已制定哪些政策與工具以因應之,國家未來應該如何修正紡織產業政策以因應全球化趨勢的挑戰?
本研究採用歷史結構分析途徑,政治經濟學途徑,並採用文獻分析方法。針對台灣五十多年來的紡織產業政策作一說明,將之分為五個時期,並嘗試釐清每個時期中所使用的政策工具。
本研究所得之結論為:
1.台灣的紡織產業政策由萌芽期逐漸邁入轉型期。
2.紡織產業不同階段所著重之政策工具不盡相同。
3.我國國家早期所扮演的干預角色,有助紡織業發展。
4.全球化使台灣紡織業出現各國競爭、供需失調、區域貿易保護與加入世貿之問題。
5.以SWOT分析說明紡織產業政策應加強之處:鼓勵行銷、電子化與兩岸分工。
6.全球化下政策工具轉為健全產業環境,國家角色轉為輔導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文岳,民89,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家—產業制度的建立、發展與轉型,政大政治所碩士論文。
王振寰,民82,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唐山。
王振寰,民84,國家機器與台灣石化業的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8期,頁1-37。
王振寰,民85,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振寰,民86,跨國界區域經濟形成的統理機制:以台灣資本外移南中國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7期,頁1-36。
王振寰,民88,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4期,頁69-112。
王崇豪,民91,WTO體系下我國政府治理模式調適之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古允文,民90,從巨靈或螳螂:全球化下的國家角色與社會福利,智庫專論,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90.11)。
台灣經濟研究院,民90,產業技術白皮書2001,台北:經濟部技術處。
台灣經濟研究院,民91,產業技術白皮書2002,台北:經濟部技術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民75,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經濟現代化的歷程,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印。
何竟,周曉幸譯(雅克•阿達原著),民89,經濟全球化,台北: 知書房。
吳思華,民77,產業政策的理論與實際,產業政策與企業策略-台灣地區產業發展歷程,台北: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吳榮義,民91,WTO時代:當前台灣經濟的省思與展望,台北:時報。
吳銘琛,民50,台灣棉織工業概況,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台北。
宋鎮照,民82,依賴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一個理論研究架構的探討,思與言,第31卷第2期,頁51-87。
宋鎮照,民84,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李宏碩、吳智棠、孫德常,民82,台灣經濟四十年,中國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李明軒、邱如美譯(Michael Porter原著),民85,國家競爭優勢,台北:天下文化。
李明寰,民87,政策網絡之研究-以我國醫藥分業政策為個案,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振昌譯(Richard Rosecrance原著),民89,虛擬國家:新世紀的財富與權力,聯經:台北。
李碧涵,民90,「全球化與勞動體制的新發展」,發表於台灣社會學會2001年年會『生活/社會新視界: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社會學系與社會工作系主辦(11.2-11.3),台北縣:輔仁大學濟時樓。
李穎吾,民76,國際貿易,台北:三民。
杜英宗,民90,經濟日報,民意論壇(9.30)。
杜筠青,民92,論台灣「國家機器」與曲解馬克思主義,新世代青年團(http://youth.ngo.org.tw/)「青年評論」專欄。
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玲譯,民90,全球化大轉變,台北:韋伯文化。
林士和,民90,政府對製造業獎勵輔導措施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欣吾,民91,業界科專之績效評估機制,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卷第11期,頁72-77。
林青妹,民89,光復後台灣的紡織業--以東豐纖維公司為例,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山,民80,產業政策與產業管理,台北環球經濟社:商略印書館。
林唐裕,民81,紡織工業個案研究,中國民國中小企業發展專題11,經濟部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
林新賀,民92,從Ahlstrom經營組織的變革來看台灣的紡織企業,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網際網路政治研究室,民90,國科會「台灣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計劃編號:NSC90-2414-H-004-012〉。
段承璞等,民81,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
胡祖慶,民79,政治經濟學導論,台北:五南。
倪碧瑩,民92,2002年台灣紡織產業回顧與展望,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
夏鑄九、王志弘、殷寶寧、溫蓓章、黃麗玲、魏慶嘉議(Manuel Castells原著),(民87),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孫克難,民80,獎勵投資條例的綜合檢討,收錄於李宗哲主編,台灣經濟研究論叢(第六輯):產業經濟,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孫克難,民87a,政府角色與科技專案經費分配的理論基礎,經濟情勢暨評論,第四卷第一期,頁106-126。
孫克難,民87b,台灣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展望,華信金融季刊,第四期,頁85-99。
孫克難,民89,政府協助產業科技發展措施的檢討與改進,產業金融季刊,第106期,頁2-23。
孫克難,民91,加入WTO後提升產業競爭力之研發強化及政府角色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第7卷第4期,頁1-24。
孫治本譯(Ulrich Beck原著),民88,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台北:商務。
徐立德,民75,「略論產業政策」,中國時報專論(12.16,12.17)。
徐作聖,民84,科技政策與產業創新之未來發展:論亞太製造中心之規劃,經濟情勢暨評論,第1卷第1期,頁23-39。
徐作聖、許友耕、鄭志強、邱奕嘉,民88,國家創新系統與競爭力─台灣積體電路產業之實證,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五卷第三期,頁31-56。
徐明宜,民91,「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租稅減免不應漫無限制,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徐偉傑譯(Malcolm Waters 原著),民89,全球化,台北:弘智文化。
高永光,民 84,論政治學中國家研究之新趨勢,台北:永然文化。
張世賢,陳恆鈞,民86,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台北:商鼎文化。
張世鵬譯,里斯本小組著,民89,競爭的極限—經濟全球化與人類的未來,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張滄漢,民89,「加入WTO台灣紡織業之因應策略」,發表於第二屆全國紡織會議,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主辦(8.10),台北。
張滄漢,民91,台灣紡織業因應全球紡織品貿易自由化之經營策略研究,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
郭建中,民81,政治經濟學與台灣政經發展經驗,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十期,頁89-107。
陳易亮,民91,政府與產業的互動之研究:製鞋業與半導體業之比較,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基,民88,絲織業與手工具業生產專區 根留台灣的展現,投資中國,第65期。
陳景堯,民85,產業活動中的政府角色—以台灣的電子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燕俠,民88,國家機器與紡織產業間之政策網絡研究--以中華民國紡織業(外銷)拓展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鴻仁,民90,長纖梭織業之產業電子化發展與未來趨勢,絲織園地,第36期,頁66-75。
游啟聰,民89,產業界如何運用政府資源,產業論壇,卷1,頁1-14。
黃弘謙譯(尹容寬原著),民91,韓國對中國大陸紡織業發展之因應策略,絲織園地,第39期,頁37-45。
黃金鳳,民88,台灣地區紡織產業傳,台北:中華徵信所。
黃鎮台,民90,全球化下的兩岸經貿政策與台灣競爭力,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六期,頁107-127。
楊炯洋,民89,從台灣紡織業的外移與轉型論國家角色,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家彥,民90,「全球化趨勢下台灣產業發展政策之研究」,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8期,頁35-48。
經濟部,民91,產業高值化計畫,發表於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具體執行計畫(2002-2007),經濟部主辦,財政部、勞委會、國科會協辦(7.18,7.19):台北。
經濟部工業局,民89,台灣工業發展50年, 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民91a,對我國紡織業因應兩岸加入WTO之綜合建議,絲織園地,第40期,頁57-58。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民91b,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九十年度專案研究—我國及中國大陸加入WTO後對我國紡織品貿易之影響。
葉乙昌,游富君整理,民89,贏向新世紀的長纖梭織業系列報導之一--臺灣長纖梭織業的中長期經營策略(座談會),絲織園地,第31期,頁16-23 。
葉萬安,民82,台灣產業政策演變的歷史背景及其效果分析,自由中國之工業,第79卷第4期,頁6。
詹仲豪,民91,如何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以紡織工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勳元,民90,經濟全球化下政府治理轉型與社會問題之研究—以OECD國家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大年,民84,我國在區域經貿體系中之定位,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一卷第一期,頁62-66。
劉宜君,民91,政策參與與政府再造-談政策網絡的概念與類型,國政研究報告。
劉進慶,民81,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劉瑞圖,民90,紡織工業全球競爭力之發展願景與策略,發表於第四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經濟部工業局主辦(5.7),台北。
潘美玲、劉溯海譯(Gary Gereffi、潘美玲原著),民90,「台灣成衣工業的全球化」,收錄於張維安主編,台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頁119-141,台北:聯經。
蔡宗羲譯,民77,日本產業結構與政策,台北:行政院經建會經濟研究處。
蔡宜佑,民88,全球化歷程中國家角色之研究—以我國外勞政策為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全政,民78,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蕭全政,民89,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
蕭全政譯(Eric A. Nordlinger原著),民77,民主國家的自主性,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
蕭峰雄,民83,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台北:遠東經濟研究顧問社。
蕭峰雄,民84a,我國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展望,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3卷第6期,頁19-48。
蕭峰雄,民84b,我國「後工業化時期」之產業政策方向,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4卷第4期,頁17-30。
蕭峰雄,林美萱,民92,兩岸經濟和產業發展之回顧,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夏季號。
謝其達,民89,從臺灣產業外移論國家角色 ─ 以自行車產業為例,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瞿宛文,民90,全球化與自由化之後的台灣石化業,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4期,頁13-47。
龐建國,民82,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
二、英文部分
Amsden, A. 1979. Taiwan’s Economic History. Modern China, 5, 341-380.
Amsden, A. 1985. The State and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eter Evans, et.al.(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 pp.78-106).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msden, A.1989. Asia`s Next Giant: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u, Yun-han. 1994. The St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blie Industry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in J.D. Aberbach, D. Dollar and K. Sokoloff (eds.),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Taiwan’s Development, N.Y.: M.E. Sharpe, 125-69.
Chu, Yun-han. 1995. The East Asian NICs: A State-Led Path to the Developed World in B. Stallings (ed.), Global Change, Regional Respons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37.
Deyo, F. C. 1987. State and Labor: Modes of Political Exclusion i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In Frederic C. Deyo,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vans, P. R, Rueschemeyer D. and Skocpol, T. (eds.).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vans, Peter 1995. Embedded Autonomy: 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eyer, M. and Bright, C. 1995. World History in a Global Age, American Historial Review, 100, 1034-1060.
Giddens, A. 1999. Lecture 1: Globalization. BBC Reith Lectures. Available at www.lse.ac.uk/Giddens/reith.htm.
Gold, T. 1981. Dependent Development in Taiwan.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Gold, T. 1986.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ew York: M.E. Sharp.
Haggard, S. 1990. Pathways From the Periphery : the Politics of Growth in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irst, P. and Thompson, G. 2000.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 2nd ed. Cambridge, Mass: Polity.
Johnson, C. 1982.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ettl, D. F. 2000.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Globalization, Devolution,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0, 488-497.
Kodra, J. E. 1997. Restructuring the State: Devolution, Privatization, and Geographic Redistribution of Power and Capacity in Governance, In L.A. Staeheli, J. E. Kodras and C. Flint (eds). State Devolution in America(pp.79-96). Thousand Oaks, CA: Sage.
Mazlish, B. and Buultjens, R. (eds). 1993. Conceptualizing Global Histor.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Mowery, D. and Rosenberg, N. 1982.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Demand Upon Innovation: A Critical Review of Some Recent Empirical Studies. In Rosenberg, N. (ed.). Inside the Black Box: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dlinger, Eric A. 1981. 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ye, J. S. and Donahue, J. D. (eds.). 2000.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e.
Porter, M. 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 Free Press.
Putterman, L. and Rueschemeyer, D. (eds.). 1992. State and Market in Development: Synergy or Rivalry. Boulder, CO : Lynne Rienner.
Rosenberg, N. and Birdzell, L. E. 1986. How the West Grew Rich: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World. New York: Basic Books.
Rosendorf, N. M. 2000. Social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In J. S Nye (ed.)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pp.109-134).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e.
Rothwell, R. and Zegveld, W. 1981.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 Preparing For the 1980s and The 1990s . Westport, Conn. : Greenwood Press .
Salamon, L. M. and Lund, M. S. (eds.). 1989. Beyond Privatization :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ction. Washington, D.C. : Urban Institute Press.
Skocpol, T. 1979. State and Social Revolutions.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kocpol, T.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Peter B. Evans et al.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pp.3-37).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adja, C. 2000. Time to Learn from Seattle. Newsweek ( Atlantic Edition ), January 17, 64.
Wade, R.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eiss, L. 1995. Governed Interdependence: Rethinking the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hip in East Asia, Pacific Review, 8, 589-61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89256029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5602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施能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婉韻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u Wan Y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吳婉韻zh_TW
dc.creator (作者) Wu Wan Yunen_US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5:36:12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5:36:1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36:1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925602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65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25602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就我國而言,國家早期在紡織產業政策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違背自由市場經濟的原則,且以著強硬的手段介入產業發展的過程,使紡織產業能取得競爭優勢,進而蓬勃發展。但在二十一世紀中,全球化的呼聲貫徹雲霄。全球化下我國整體經濟環境有了很大的轉變。國家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是否依然能有效地掌握產業政策,執行其政策工具呢?
本文對論及國家角色的兩個重要理論:經濟自由主義與國家論作一說明,並藉由討論國家介入產業發展之理論,說明國家介入產業政策之理由與必要性。國家一旦選擇介入產業發展,就必須動用特定政策工具以達成政策目的,因此本文對政策工具之分類多所著墨,以瞭解國家有哪些政策工具可以運用。
本文的研究問題是:國家在紡織產業政策中所扮演之角色及其使用之政策工具為何?又全球化對產業政策產生何種影響與衝擊?面對全球化的國際競爭,台灣產業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又為何?國家已制定哪些政策與工具以因應之,國家未來應該如何修正紡織產業政策以因應全球化趨勢的挑戰?
本研究採用歷史結構分析途徑,政治經濟學途徑,並採用文獻分析方法。針對台灣五十多年來的紡織產業政策作一說明,將之分為五個時期,並嘗試釐清每個時期中所使用的政策工具。
本研究所得之結論為:
1.台灣的紡織產業政策由萌芽期逐漸邁入轉型期。
2.紡織產業不同階段所著重之政策工具不盡相同。
3.我國國家早期所扮演的干預角色,有助紡織業發展。
4.全球化使台灣紡織業出現各國競爭、供需失調、區域貿易保護與加入世貿之問題。
5.以SWOT分析說明紡織產業政策應加強之處:鼓勵行銷、電子化與兩岸分工。
6.全球化下政策工具轉為健全產業環境,國家角色轉為輔導產業發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檢閱.........................................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11
第五節 相關名詞解釋....................................14
第二章 國家角色概述與台灣產業政策......................17
第一節 國家角色的理論概述..............................17
第二節 國家介入產業發展之理論與政策工具................22
第三節 台灣產業政策的發展..............................30
第四節 全球化對台灣產業政策的影響......................37
第三章 台灣紡織產業的政策沿革與國家角色................45
第一節 台灣紡織產業的演進..............................45
第二節 台灣五十年來的紡織產業政策......................54
第三節 紡織產業中的政策工具與國家角色..................63
第四章 全球化下台灣紡織產業政策之探討..................73
第一節 全球化與台灣紡織產業環境改變....................73
第二節 全球化下紡織產業政策的政策工具與國家角色........78
第三節 全球化下紡織產業環境與政策之評估................89
第四節 全球化的政策工具與國家角色之比較...............10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2
參考書目...............................................115
zh_TW
dc.format.extent 53273 bytes-
dc.format.extent 54818 bytes-
dc.format.extent 66452 bytes-
dc.format.extent 75275 bytes-
dc.format.extent 220627 bytes-
dc.format.extent 408455 bytes-
dc.format.extent 649082 bytes-
dc.format.extent 392063 bytes-
dc.format.extent 8720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5602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產業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紡織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全球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策工具zh_TW
dc.title (題名) 國家與台灣紡織產業政策之研究:全球化與政策工具觀點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文岳,民89,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家—產業制度的建立、發展與轉型,政大政治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振寰,民82,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唐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振寰,民84,國家機器與台灣石化業的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8期,頁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振寰,民85,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振寰,民86,跨國界區域經濟形成的統理機制:以台灣資本外移南中國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7期,頁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振寰,民88,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4期,頁69-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崇豪,民91,WTO體系下我國政府治理模式調適之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允文,民90,從巨靈或螳螂:全球化下的國家角色與社會福利,智庫專論,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90.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經濟研究院,民90,產業技術白皮書2001,台北:經濟部技術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經濟研究院,民91,產業技術白皮書2002,台北:經濟部技術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民75,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經濟現代化的歷程,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竟,周曉幸譯(雅克•阿達原著),民89,經濟全球化,台北: 知書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思華,民77,產業政策的理論與實際,產業政策與企業策略-台灣地區產業發展歷程,台北: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榮義,民91,WTO時代:當前台灣經濟的省思與展望,台北: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銘琛,民50,台灣棉織工業概況,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鎮照,民82,依賴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一個理論研究架構的探討,思與言,第31卷第2期,頁51-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鎮照,民84,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宏碩、吳智棠、孫德常,民82,台灣經濟四十年,中國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軒、邱如美譯(Michael Porter原著),民85,國家競爭優勢,台北:天下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寰,民87,政策網絡之研究-以我國醫藥分業政策為個案,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振昌譯(Richard Rosecrance原著),民89,虛擬國家:新世紀的財富與權力,聯經: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碧涵,民90,「全球化與勞動體制的新發展」,發表於台灣社會學會2001年年會『生活/社會新視界: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社會學系與社會工作系主辦(11.2-11.3),台北縣:輔仁大學濟時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穎吾,民76,國際貿易,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英宗,民90,經濟日報,民意論壇(9.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筠青,民92,論台灣「國家機器」與曲解馬克思主義,新世代青年團(http://youth.ngo.org.tw/)「青年評論」專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玲譯,民90,全球化大轉變,台北:韋伯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士和,民90,政府對製造業獎勵輔導措施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欣吾,民91,業界科專之績效評估機制,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卷第11期,頁72-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青妹,民89,光復後台灣的紡織業--以東豐纖維公司為例,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建山,民80,產業政策與產業管理,台北環球經濟社:商略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唐裕,民81,紡織工業個案研究,中國民國中小企業發展專題11,經濟部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新賀,民92,從Ahlstrom經營組織的變革來看台灣的紡織企業,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網際網路政治研究室,民90,國科會「台灣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計劃編號:NSC90-2414-H-004-0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段承璞等,民81,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祖慶,民79,政治經濟學導論,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碧瑩,民92,2002年台灣紡織產業回顧與展望,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鑄九、王志弘、殷寶寧、溫蓓章、黃麗玲、魏慶嘉議(Manuel Castells原著),(民87),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克難,民80,獎勵投資條例的綜合檢討,收錄於李宗哲主編,台灣經濟研究論叢(第六輯):產業經濟,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克難,民87a,政府角色與科技專案經費分配的理論基礎,經濟情勢暨評論,第四卷第一期,頁106-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克難,民87b,台灣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展望,華信金融季刊,第四期,頁85-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克難,民89,政府協助產業科技發展措施的檢討與改進,產業金融季刊,第106期,頁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克難,民91,加入WTO後提升產業競爭力之研發強化及政府角色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第7卷第4期,頁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治本譯(Ulrich Beck原著),民88,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台北: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立德,民75,「略論產業政策」,中國時報專論(12.16,12.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作聖,民84,科技政策與產業創新之未來發展:論亞太製造中心之規劃,經濟情勢暨評論,第1卷第1期,頁23-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作聖、許友耕、鄭志強、邱奕嘉,民88,國家創新系統與競爭力─台灣積體電路產業之實證,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五卷第三期,頁31-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明宜,民91,「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租稅減免不應漫無限制,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偉傑譯(Malcolm Waters 原著),民89,全球化,台北:弘智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永光,民 84,論政治學中國家研究之新趨勢,台北:永然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世賢,陳恆鈞,民86,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台北:商鼎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世鵬譯,里斯本小組著,民89,競爭的極限—經濟全球化與人類的未來,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滄漢,民89,「加入WTO台灣紡織業之因應策略」,發表於第二屆全國紡織會議,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主辦(8.10),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滄漢,民91,台灣紡織業因應全球紡織品貿易自由化之經營策略研究,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建中,民81,政治經濟學與台灣政經發展經驗,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十期,頁89-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易亮,民91,政府與產業的互動之研究:製鞋業與半導體業之比較,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柏基,民88,絲織業與手工具業生產專區 根留台灣的展現,投資中國,第6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景堯,民85,產業活動中的政府角色—以台灣的電子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燕俠,民88,國家機器與紡織產業間之政策網絡研究--以中華民國紡織業(外銷)拓展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鴻仁,民90,長纖梭織業之產業電子化發展與未來趨勢,絲織園地,第36期,頁66-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啟聰,民89,產業界如何運用政府資源,產業論壇,卷1,頁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弘謙譯(尹容寬原著),民91,韓國對中國大陸紡織業發展之因應策略,絲織園地,第39期,頁37-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金鳳,民88,台灣地區紡織產業傳,台北:中華徵信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鎮台,民90,全球化下的兩岸經貿政策與台灣競爭力,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六期,頁107-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炯洋,民89,從台灣紡織業的外移與轉型論國家角色,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家彥,民90,「全球化趨勢下台灣產業發展政策之研究」,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8期,頁35-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經濟部,民91,產業高值化計畫,發表於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具體執行計畫(2002-2007),經濟部主辦,財政部、勞委會、國科會協辦(7.18,7.19):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經濟部工業局,民89,台灣工業發展50年, 台北:經濟部工業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民91a,對我國紡織業因應兩岸加入WTO之綜合建議,絲織園地,第40期,頁57-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民91b,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九十年度專案研究—我國及中國大陸加入WTO後對我國紡織品貿易之影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乙昌,游富君整理,民89,贏向新世紀的長纖梭織業系列報導之一--臺灣長纖梭織業的中長期經營策略(座談會),絲織園地,第31期,頁16-23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萬安,民82,台灣產業政策演變的歷史背景及其效果分析,自由中國之工業,第79卷第4期,頁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仲豪,民91,如何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以紡織工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鄒勳元,民90,經濟全球化下政府治理轉型與社會問題之研究—以OECD國家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大年,民84,我國在區域經貿體系中之定位,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一卷第一期,頁62-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宜君,民91,政策參與與政府再造-談政策網絡的概念與類型,國政研究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進慶,民81,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瑞圖,民90,紡織工業全球競爭力之發展願景與策略,發表於第四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經濟部工業局主辦(5.7),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美玲、劉溯海譯(Gary Gereffi、潘美玲原著),民90,「台灣成衣工業的全球化」,收錄於張維安主編,台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頁119-141,台北: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宗羲譯,民77,日本產業結構與政策,台北:行政院經建會經濟研究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宜佑,民88,全球化歷程中國家角色之研究—以我國外勞政策為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全政,民78,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全政,民89,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全政譯(Eric A. Nordlinger原著),民77,民主國家的自主性,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峰雄,民83,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台北:遠東經濟研究顧問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峰雄,民84a,我國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展望,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3卷第6期,頁19-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峰雄,民84b,我國「後工業化時期」之產業政策方向,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4卷第4期,頁17-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峰雄,林美萱,民92,兩岸經濟和產業發展之回顧,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夏季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其達,民89,從臺灣產業外移論國家角色 ─ 以自行車產業為例,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瞿宛文,民90,全球化與自由化之後的台灣石化業,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4期,頁13-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龐建國,民82,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msden, A. 1979. Taiwan’s Economic History. Modern China, 5, 341-3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msden, A. 1985. The State and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eter Evans, et.al.(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 pp.78-106).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msden, A.1989. Asia`s Next Giant: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u, Yun-han. 1994. The St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blie Industry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in J.D. Aberbach, D. Dollar and K. Sokoloff (eds.),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Taiwan’s Development, N.Y.: M.E. Sharpe, 125-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u, Yun-han. 1995. The East Asian NICs: A State-Led Path to the Developed World in B. Stallings (ed.), Global Change, Regional Respons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yo, F. C. 1987. State and Labor: Modes of Political Exclusion i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In Frederic C. Deyo,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vans, P. R, Rueschemeyer D. and Skocpol, T. (eds.).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vans, Peter 1995. Embedded Autonomy: 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yer, M. and Bright, C. 1995. World History in a Global Age, American Historial Review, 100, 1034-10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iddens, A. 1999. Lecture 1: Globalization. BBC Reith Lectures. Available at www.lse.ac.uk/Giddens/reith.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ld, T. 1981. Dependent Development in Taiwan.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ld, T. 1986.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ew York: M.E. Shar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ggard, S. 1990. Pathways From the Periphery : the Politics of Growth in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irst, P. and Thompson, G. 2000.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 2nd ed. Cambridge, Mass: Polit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hnson, C. 1982.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ttl, D. F. 2000.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Globalization, Devolution,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0, 488-4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odra, J. E. 1997. Restructuring the State: Devolution, Privatization, and Geographic Redistribution of Power and Capacity in Governance, In L.A. Staeheli, J. E. Kodras and C. Flint (eds). State Devolution in America(pp.79-96). Thousand Oaks, CA: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zlish, B. and Buultjens, R. (eds). 1993. Conceptualizing Global Histor.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wery, D. and Rosenberg, N. 1982.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Demand Upon Innovation: A Critical Review of Some Recent Empirical Studies. In Rosenberg, N. (ed.). Inside the Black Box: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ordlinger, Eric A. 1981. 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ye, J. S. and Donahue, J. D. (eds.). 2000.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rter, M. 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 Free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utterman, L. and Rueschemeyer, D. (eds.). 1992. State and Market in Development: Synergy or Rivalry. Boulder, CO : Lynne Rienn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senberg, N. and Birdzell, L. E. 1986. How the West Grew Rich: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World. New York: Basic Book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sendorf, N. M. 2000. Social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In J. S Nye (ed.)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pp.109-134).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thwell, R. and Zegveld, W. 1981.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 Preparing For the 1980s and The 1990s . Westport, Conn. : Greenwood Press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lamon, L. M. and Lund, M. S. (eds.). 1989. Beyond Privatization :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ction. Washington, D.C. : Urban Institute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kocpol, T. 1979. State and Social Revolutions.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kocpol, T.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Peter B. Evans et al.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pp.3-37).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madja, C. 2000. Time to Learn from Seattle. Newsweek ( Atlantic Edition ), January 17, 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de, R.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iss, L. 1995. Governed Interdependence: Rethinking the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hip in East Asia, Pacific Review, 8, 589-616.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