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記者面對新興傳染病的報導經驗─以SARS新聞為例
作者 李玉梅
貢獻者 徐美苓
李玉梅
關鍵詞 醫藥新聞
健康傳播
風險社會
SARS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8:43:31 (UTC+8)
摘要   本研究欲分析媒體記者在面對SARS新興傳染病的報導經驗,他(她)們的專業角色認知,以及在報導時所面臨的困境與因應,從傳染病本身的特性,剖析採訪環境在主、客觀環境的變化,對記者專業認知的衝擊與挑戰,嘗試描繪出在這一波重大疫病的當下,記者如何從經驗中學習與改變,以期對未來的媒體環境及新聞從業人員有所反思與進步。

本研究從健康風險的傳播,探討新興傳染病具有哪些特性,致使記者在採訪時面臨的限制與困境,以及隨著全球化的腳步,所帶來風險社會,民眾所仰賴的專家也未必具備完全的知識,記者在採訪時,面對專家也不瞭解之際,記者的報導策略。另外,從健康風險的新聞報導,探討科學新聞的困難度以及醫藥新聞的進展與陷阱,探討有關健康傳播的不同面向。再者,從記者與新聞組織、消息來源的關係,分析記者在採訪新聞時,如何判斷消息來源,以及新聞組織對新聞的影響,希冀從SARS新聞的流程中,一探新聞組織在此所扮演的角色。

  本研究以第一線的採訪記者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的媒體包括《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民生報》與《蘋果日報》,電子媒體則包括TVBS及東森有線電視台的記者,以深訪的方式瞭解他(她)們當時記者採訪SARS新聞時,如何面對這一場新興傳染病的疫情,以及外界提出各種責難與批評時的反應,並由第一線記者檢視新聞出錯事件,包括「華昌國宅爆社區汙染」、「馬偕瓶中信」、「高雄長庚醫師殉職」等,亦為本研究欲蒐集的資料,希冀進一步探討新聞出錯的原因及環節,作為未來新聞從業人員的省思與自我期許。

關鍵字:SARS、醫藥新聞、健康傳播、風險社會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水染病毒 萬華爆社區感染〉,(2003年5月10日)。《聯合報》,第A1版。
〈少數政客、媒體的幸災樂禍心態,比SARS更可怕〉(2003年4月29日)。
《台灣日報》,社論。
〈台灣並沒有因為SARS疫情而成為「危機社會」〉(2003年4月28日)。《台
灣日報》,社論。
〈台灣廣告主協會抗SARS聲明〉(2003年5月8日)。上網日期:2004年3
月25日,取自http://www.imcfreak.com/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32
〈有線新聞台平均收視率〉,(2003年3月至7月)。《尼爾森媒體研究電視收視調查》。
〈別再製造恐慌〉(2003年4月29日)。《中國時報》,社論。
〈港人肯定香港媒體報導SARS疫情表現〉(2003年5月30日)。《中國新聞網》。上網日期:2005年8月1日,取自
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05-30/26/308816.html
〈聯合報編採手冊〉(無年代)。《編採手冊》。台北:聯合報編輯部。
山水民意研究(2003年5月 2日)。〈媒體報導相關議題民意調查〉,《廣電基金》。上網日期:2004年6月6日,取自http://www.bdf.org.tw/forum/survey_1.htm
王秀英、徐慧娟、楊志良(2003年10月26日)。〈從媒體內容分析我國SARS防治工作〉,「台灣公共衛生學會九十二年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王洪鈞(1961)。《新聞採訪學》。台北:正中。
王長鼎、蔡政欣、施靜茹(2003年5月2日)。〈和平護理長陳靜秋 首位殉職醫護人員〉,《聯合報》,第A3版。
王道還、廖月娟譯(1998)。《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台北:時報出版公司。(原書Jared, D. [1997].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s of human societies. Sagebrush Education Resources.)
古亞薇、秦富珍、戴安瑋(2003年5月3日)。〈建中生 隔離去補習 闖禍〉,《聯合晚報》,第A1版。
古亞薇(2003年5月4日)。〈隔離期間去補習 建中生知錯〉,《聯合晚報》,第A2版。
石曜堂(2003年6月14日)。〈後SARS時代的課題〉,《聯合報》,第A15版。
行政院衛生署(2003年5月)。《SARS防治手冊》。台北:作者。
行政院衛生署(2003年5月)。〈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防治及紓困暫行條例〉,《疾病管制局網站》。上網日期:2004年3月25日,取自
  http://www.cdc.gov.tw/index800.htm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3年 7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主要訊息病例統計表》。上網日期:2004年3月25日,取自
http://www.cdc.gov.tw/sars/3世界衛生組織主要訊息/病例統計表.htm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3年12月)。《SARS資訊網》。上網日期:2004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cdc.gov.tw/sars/
李子堅(1998)。《紐約時報的風格》。台北:聯經。
何青峰、林鶴玲、鄭芳芳(2003)。〈媒體新聞處理失當範例〉,《SARS媒體觀察》。上網日期:2004年2月15日,取自http://mediawatch.yam.org.tw/inproper.htm
呂淑妤(2003年 6月 6日)。〈量體溫與SARS風暴下的身心症狀〉,《SARS心理健康資訊網》。上網日期:2004年2月15日,取自http://sars.heart.net.tw/sars25.htm
李國森(2003年5月24日)。〈馬偕醫院醫師給媒體的一封信〉,《南方快報》。上網日期:2004年3月25日,取自
http://home.kimo.com.tw/snews1965/newspaper/newspaper_00/specil/002/002_index.htm
李順德(2003年5月8日)。〈抗疫任務分組 李明亮取代涂醒哲〉,《聯合報》,第A4版。
李順德、魏忻忻、汪文豪、李玉梅(2003年5月27日)。〈全民量體溫 六一起運動〉,《聯合報》,第A1版。
李瞻(1985)。《新聞採訪學》。台北:三民。
林元輝(2003年12月)。〈報紙SARS新聞處理的質化分析─以華昌國宅和瓶中信等事件為例〉,《思與言》,41(4): 71-110。
林元輝(2003)。〈對報紙SARS疫情新聞的觀察報告〉,《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上網日期:2004年3月25日,取自
http://home.kimo.com.tw/snews1965/newspaper/newspaper_00/specil/sunewspaper/0003/00300.htm
林育卉(2003年5月19日)。〈民眾觀看SARS報導後對媒體監督看法〉,《民意探討》。上網日期:2004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res02/show92_034.htm
林怡婷(2003年8月19日)。〈北市社會光明面獎〉,《聯合報》,第A6版。
吳宜蓁(2002)。《危機傳播─公共關係與語藝觀點的理論與實證》。台北:五南。
林為正譯(2000)。《病毒最前線:出生入死三十年》。台北:先覺。(原書Peters, C. J. [1999]. Virus hunter thirty years of battling hot viruses around the world.)。
周維新(2003年7月6日)。〈全市量體溫 持續到月底〉,《聯合報》,第B2版。
吳靜美(2003年4月30日)。〈轉診榮總老婦 仁濟封院源頭〉,《聯合報》,第A2版。
政大民意與市場調查研究中心(2003年5月23日)。〈民眾對SARS的恐懼與認知之民調分析結果〉,《SARS心理健康資訊網》。上網日期:2004年6月6日,取自
http://sars.heart.net.tw/sarssurvey.shtml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洪淑惠(2003年3月14日)。〈港奪命肺炎 台爆疑似病例〉,《聯合晚報》,第1版。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 25-35。
徐佳士(1966)。《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台北:台灣商務。(原書Beck, U. [1999]. What is globalization?U.S: Blackwell.)
徐佳士(198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正中。
翁秀琪(200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孫秀蕙(1996)。〈公關人員與媒體之間的互動模式對於議題管理策略的啟示─以非營利性的弱勢團體為例〉,《廣告學研究》,8: 153-174。
徐美苓(1998)。《台灣地區醫療保健報導內容之分析》。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新聞研究獎助報告。
徐美苓(2001)。《愛滋病與媒體》。台北:巨流。
徐美苓(2003年5 月15日)。〈SARS報導 少點恐慌 多點知識〉,《聯合報》,第A15版,民意論壇。
高泉錫、林進修(2003年5月5日)。〈違反隔離規定 鐵腕開罰〉,《民生報》,第A2版。
高凌雲、沈明川(2003年5月5日)。〈弘武營區拒收 壹週刊記者成人球〉,《聯合晚報》,第4版。
陳于嬀(2003年6月)。〈全國版獨家新聞 煞不住〉,《聯合報系月刊》六月號:13-17。
張文強(1999)。《報社組織知識儲存與分享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文強(2005)。〈新聞工作的常規樣貌:平淡與熱情的對峙〉,《新聞學研究》,84: 1-39。
盛竹玲(2004年11月17日)。〈記者採訪危機多 自保安全最重要〉,《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04年3月25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php?nid=39319
陶芳芳(1999)。《從政治控制到市場機制:台灣報業發行之變遷》。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玫芬(2003年4月28日)。〈和平醫院員工致全國媒體的一封信〉,《南方快報》。
《南方快報》。上網日期:2004年3月25日,取自
http://home.kimo.com.tw/snews1965/newspaper/newspaper_00/specil/002/002_index.htm
陳宛茜(2003年12月4日)。〈卓越新聞獎〉,《聯合報》,第A6版。
郭俊良(1980)。《編輯部的守門行為─一個組織觀點的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英姿(2003年7月)。〈感染源追追追 從訃聞挖線索〉,《聯合報系月刊》七月號:32-35。
許峻彬(2003年6月)。〈向第一線同仁致敬〉,《聯合報系月刊》,六月號,頁11-12。
陳婷玉(1992)。《民生報醫藥新聞的內容分析一九八二至一九九一年》。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惠、劉峻谷(2003年6月7日)。〈北市陽明醫院爆SARS院內感染〉,《聯合報》,第A1版。
曹銘宗(2003年11月20日)。〈吳舜文獎 本報最大贏家〉,《聯合報》,第A6版。
陳鴻偉、許麗珍(2003年5月5日)。〈藏身和平11天 壹週刊兩記者被揪出〉,《聯合報》,第A4版。
許麗珍、陳英姿、廖淑惠(2003年 8月 11日)。〈SARS後的心靈對話,暴風眼中有平安〉,《聯合報》,第B2版。
梁麗娟(2003年6月16日)。〈傳媒記事簿〉,《傳媒透視》。上網日期:2005年6月20日,取自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30616_76_84889.html
張正莉(2003年6月18日)。〈中港入境者 仍需隔離〉,《聯合報》,第A11版。
彭明輝(2003年6月2日)。《社區大學SARS資訊網》。上網日期:2004年3月25日,取自:http://sars.bamboo.hc.edu.tw/
張苙雲(2003)。《醫療與社會》。台北:巨流。
彭家發(1994)。《客觀性原則的探討》。台北:正中。
黃瑞琴(1999)。《質性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玉齡譯(1998)。《瘟疫與人》。台北:天下遠見。(原書William H. McNeill. [1977]. Plagues and peoples.)
楊幼蘭譯(2000)。《病菌與人類的戰爭》。台中:晨星。(原書Karlen. A. [1996]. Men and microbes: Disease and plagues in history and modern times.)
楊孟瑜(2003年5月5日)。〈台灣來鴻:另一場戰爭SARS〉,《BBC中文網》。上網時間2004年7月15日,取自
http://news.bbc.co.uk/hi/chinese/china_news/newsid_3001000/30015252.stm
葉肅科(2003年12月)。〈SARS全球化與風險管理〉,《社區發展季刊》,104期:189-202。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劉雁軍(2003年7月6日)。〈台灣地區抗非大事記:持續4個月84人死亡〉,《新聞前線》。上網日期:2004年2月15日,取自http://news.big5.enorth.com.cn/system/2003/07/06/000591778.shtml
蔡樹培(1998)。〈媒介與危機溝通管理─以經濟日報所引發的搶匯危機為例〉,「第二屆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台北縣新莊:輔仁大學。
盧世祥(2003年5月4日)。〈SARS新聞中的公害與公益〉,《盧世祥專欄》。
上網日期:2004年3月25日,取自
http://w1.southnews.com.tw/snews/specil_coul/Lu/Lu00/0005.htm
魏忻忻(2003年6月6日)。〈百年大疫 台灣發燒系列之二〉,《聯合報》,第A6版。
薛桂文、楊美珍、劉郁青(2003年4月25日)。〈爭相逃離和平監獄〉,《民生報》,第A3版。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
謝瀛春(1991)。《科學新聞的傳播─理論與個案》。台北:黎明。
謝瀛春譯(1994)。《科學與大眾媒介》。台北:遠流。(原書Krieghbaum, H. [1968]. Science and mass media.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羅文慈譯(2000)。《打不完的病毒戰爭》。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原書Oldstone, Michael B. A. [1998]. Virus, plagues, and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羅文輝(1995)。〈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新聞學研究》,50:1-13。
瞿海源(2003)。〈SARS社會情勢調查報告〉,《2003,春之煞:SARS流行的科學和社會文化回顧》,頁149-194。台北:聯經。
瞿海源、章英華(2003年6月)。〈SARS社會情勢調查報告〉,《後煞時代風險治理與社會重建研討會》。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羅嘉薇(2003年5月23日)。〈瓶中信告急:馬偕SARS病患逾80人〉,《聯合報》,第2版。
蘇蘅(2002)。《競爭時代的報紙─理論與實務》。台北:時英。
蘇蘅(1995)。〈消息來源與新聞價值:報紙如何報導「許歷農退黨」效應〉,《新聞學研究》。50:15-40。
顧忠華(1994)。〈「風險社會」的概念及其理論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9: 57-79。
顧忠華(2001)。《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台北:巨流。
英文部分
Bailey, C. A., & Lichty, L. W. (1972). Rough justice on a saigon street: A gate keeper study of NBC’s tet execution film, Jourmalism Quarterly, 49, 221-29.
Beck, U. (1986). Risikogesel lschat. Frankfurt: Suhrkamp.
Bell, A. (1991).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Oxford: Blackwell.
Broos, B. S., Kennedy, G.., Moen, D. R., & Ranly, D. (1980). 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Brown. J. D., & Walsh-Childers, K. (1994). Effects of media on personal and public health. In J. Bryant & D. Zillmann (Eds.), Media effects: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Hillsale, NJ: Lawrence Erlbaum.
Check, W. A. (1987). Beyond the political model of reporting: Nonspecific symptom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about AIDS. Review of Infectious Diseases, 9 (5): 987-1000.
Chung, W. W., Tsang, K. J., Chen, P. L., & Chen, S. H. (1998, July). Journalistic expertise: Proposal for a research programm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formation System Divis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ference. Jerusalem, Israel.
Dobbert, M. L. (1982). Ethnographic research: Theory and application for modern schools and societies. New York: Praeger.
Epstein, E. J. (1975). Between fact and fiction: the problem of journ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Fishman, J. (1980). Manufacturing news.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Foote, Joe S., & Steele, Michael E. (1986). Degree of conformity in lead stories in early evening network TV newscasts. Jorunalism Quarterly, 63: 19-23.
Gans, H.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Gieber, W. (1964). News is what newspaperman make it.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
Lerbinger, O. (1997). The Crisis manager: Facing risk and responsibility.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Levin, A. (Ed.). (1979). Focus on health: Issues and events of 1978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Information Bank. New York: Arno Press.
Levi, R. (2001). Medical journalism: Exposing fact, fiction, fraud. Ames, I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Lippmann, W. (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Free Press.
Luhmann, N. (1991). Soziologie des Risikos. Berlin: de Gruyter.
Luttbeg, Norman R. (1983). News Consensus: Do U. S. newspapers mirror society’s happenings? Journalism Quarterly, 60, 484-488, 578.
McQuail, D. (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Meyer, P. (1990). New media responsiveness to public health. In C. Atkin & L. Wallack (Ed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pp. 52-59). London: Sage.
Milio, N. (1988). Political information is essential. World Health Forum, 9, 501-504.
Miller, D. & Williams, K. (1992). Negotiating HIV/AIDS information: Agendas, media strategies, and the news. In J. Eldridge (Ed.), Getting the message. London: Routledge.
Moore, M. (1989). Beware the bracken fern. In M. Moore (Ed.), Health risks and the press: Perspectives of media coverage on risk assessment. Washington, D.C.: The Media Institute.
Murphy, R. (1996). Chaos theory as a model for managing issues and cris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2(2), 95-113.
Sigelman, L. (1973). Reporting the new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 132-151.
Stocker, K. P. (1997).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crisis management. In C. L. Caywood (Ed.), The handbook of strategic PR &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pp. 189-206). New York: McGraw-Hill.
Tuchman, G. (1973). Making news by doing work: Routinizing the unexpected.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 110-131.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illiams, K., & Miller, D. (1995). AIDS news and news cultures. In J. Downing, A., Mohammadi & A. Sreberny-Mohammadi (Eds.), Questioning the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2nd ed.)(pp. 413-427). Thousand Oaks, CA: Sage.
William M. K. Trochim. (1981). Resources for locating public and private date. In R. F. Boruch (Ed.), Reanalyzing program evaluations (pp. 57-6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1941005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94100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徐美苓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玉梅zh_TW
dc.creator (作者) 李玉梅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8:43:31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8:43: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8:43:3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194100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50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94100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欲分析媒體記者在面對SARS新興傳染病的報導經驗,他(她)們的專業角色認知,以及在報導時所面臨的困境與因應,從傳染病本身的特性,剖析採訪環境在主、客觀環境的變化,對記者專業認知的衝擊與挑戰,嘗試描繪出在這一波重大疫病的當下,記者如何從經驗中學習與改變,以期對未來的媒體環境及新聞從業人員有所反思與進步。

本研究從健康風險的傳播,探討新興傳染病具有哪些特性,致使記者在採訪時面臨的限制與困境,以及隨著全球化的腳步,所帶來風險社會,民眾所仰賴的專家也未必具備完全的知識,記者在採訪時,面對專家也不瞭解之際,記者的報導策略。另外,從健康風險的新聞報導,探討科學新聞的困難度以及醫藥新聞的進展與陷阱,探討有關健康傳播的不同面向。再者,從記者與新聞組織、消息來源的關係,分析記者在採訪新聞時,如何判斷消息來源,以及新聞組織對新聞的影響,希冀從SARS新聞的流程中,一探新聞組織在此所扮演的角色。

  本研究以第一線的採訪記者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的媒體包括《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民生報》與《蘋果日報》,電子媒體則包括TVBS及東森有線電視台的記者,以深訪的方式瞭解他(她)們當時記者採訪SARS新聞時,如何面對這一場新興傳染病的疫情,以及外界提出各種責難與批評時的反應,並由第一線記者檢視新聞出錯事件,包括「華昌國宅爆社區汙染」、「馬偕瓶中信」、「高雄長庚醫師殉職」等,亦為本研究欲蒐集的資料,希冀進一步探討新聞出錯的原因及環節,作為未來新聞從業人員的省思與自我期許。

關鍵字:SARS、醫藥新聞、健康傳播、風險社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研究背景……………………………………………4
  第三節  問題意識與章節介紹………………………………4

第二章  文獻探討…………………………………………………17
  第一節  健康風險的傳播……………………………………17
  第二節  健康風險的新聞報導………………………………24
  第三節  記者與新聞組織、消息來源的關係………………28
  第四節  研究問題……………………………………………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34
第一節  研究設計…………………………………………………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35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式……………………………………………36

第四章  資料分析…………………………………………………42
  第一節  新興傳染病的採訪環境變化………………………42
第二節  外界對媒體的批評…………………………………63
  第三節  新聞出錯個案………………………………………72
  第四節  生命安全VS.獨家新聞……………………………78
第五節  媒體組織對記者及新聞品質的影響………………81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90
  第一節  結果摘述與討論……………………………………9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04


參考文獻………………………………………………………………108

圖表目錄
表1-1:SARS疫情在台灣的新聞發展歷程……………………………6
表3-1:分析外界對SARS新聞報導的評價及所涉及面向……………36
表3-2:受訪者及基本資料……………………………………………42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94100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醫藥新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健康傳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風險社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ARSen_US
dc.title (題名) 記者面對新興傳染病的報導經驗─以SARS新聞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水染病毒 萬華爆社區感染〉,(2003年5月10日)。《聯合報》,第A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少數政客、媒體的幸災樂禍心態,比SARS更可怕〉(2003年4月2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日報》,社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並沒有因為SARS疫情而成為「危機社會」〉(2003年4月28日)。《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灣日報》,社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廣告主協會抗SARS聲明〉(2003年5月8日)。上網日期:2004年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25日,取自http://www.imcfreak.com/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有線新聞台平均收視率〉,(2003年3月至7月)。《尼爾森媒體研究電視收視調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別再製造恐慌〉(2003年4月29日)。《中國時報》,社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港人肯定香港媒體報導SARS疫情表現〉(2003年5月30日)。《中國新聞網》。上網日期:2005年8月1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05-30/26/308816.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報編採手冊〉(無年代)。《編採手冊》。台北:聯合報編輯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水民意研究(2003年5月 2日)。〈媒體報導相關議題民意調查〉,《廣電基金》。上網日期:2004年6月6日,取自http://www.bdf.org.tw/forum/survey_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秀英、徐慧娟、楊志良(2003年10月26日)。〈從媒體內容分析我國SARS防治工作〉,「台灣公共衛生學會九十二年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洪鈞(1961)。《新聞採訪學》。台北:正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長鼎、蔡政欣、施靜茹(2003年5月2日)。〈和平護理長陳靜秋 首位殉職醫護人員〉,《聯合報》,第A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道還、廖月娟譯(1998)。《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台北:時報出版公司。(原書Jared, D. [1997].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s of human societies. Sagebrush Education Resourc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亞薇、秦富珍、戴安瑋(2003年5月3日)。〈建中生 隔離去補習 闖禍〉,《聯合晚報》,第A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亞薇(2003年5月4日)。〈隔離期間去補習 建中生知錯〉,《聯合晚報》,第A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曜堂(2003年6月14日)。〈後SARS時代的課題〉,《聯合報》,第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衛生署(2003年5月)。《SARS防治手冊》。台北: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衛生署(2003年5月)。〈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防治及紓困暫行條例〉,《疾病管制局網站》。上網日期:2004年3月25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cdc.gov.tw/index800.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3年 7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主要訊息病例統計表》。上網日期:2004年3月25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cdc.gov.tw/sars/3世界衛生組織主要訊息/病例統計表.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3年12月)。《SARS資訊網》。上網日期:2004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cdc.gov.tw/sar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子堅(1998)。《紐約時報的風格》。台北: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青峰、林鶴玲、鄭芳芳(2003)。〈媒體新聞處理失當範例〉,《SARS媒體觀察》。上網日期:2004年2月15日,取自http://mediawatch.yam.org.tw/inproper.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淑妤(2003年 6月 6日)。〈量體溫與SARS風暴下的身心症狀〉,《SARS心理健康資訊網》。上網日期:2004年2月15日,取自http://sars.heart.net.tw/sars25.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國森(2003年5月24日)。〈馬偕醫院醫師給媒體的一封信〉,《南方快報》。上網日期:2004年3月25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home.kimo.com.tw/snews1965/newspaper/newspaper_00/specil/002/002_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順德(2003年5月8日)。〈抗疫任務分組 李明亮取代涂醒哲〉,《聯合報》,第A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順德、魏忻忻、汪文豪、李玉梅(2003年5月27日)。〈全民量體溫 六一起運動〉,《聯合報》,第A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瞻(1985)。《新聞採訪學》。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元輝(2003年12月)。〈報紙SARS新聞處理的質化分析─以華昌國宅和瓶中信等事件為例〉,《思與言》,41(4): 71-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元輝(2003)。〈對報紙SARS疫情新聞的觀察報告〉,《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上網日期:2004年3月25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home.kimo.com.tw/snews1965/newspaper/newspaper_00/specil/sunewspaper/0003/00300.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育卉(2003年5月19日)。〈民眾觀看SARS報導後對媒體監督看法〉,《民意探討》。上網日期:2004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res02/show92_034.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怡婷(2003年8月19日)。〈北市社會光明面獎〉,《聯合報》,第A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宜蓁(2002)。《危機傳播─公共關係與語藝觀點的理論與實證》。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為正譯(2000)。《病毒最前線:出生入死三十年》。台北:先覺。(原書Peters, C. J. [1999]. Virus hunter thirty years of battling hot viruses around the worl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維新(2003年7月6日)。〈全市量體溫 持續到月底〉,《聯合報》,第B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靜美(2003年4月30日)。〈轉診榮總老婦 仁濟封院源頭〉,《聯合報》,第A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大民意與市場調查研究中心(2003年5月23日)。〈民眾對SARS的恐懼與認知之民調分析結果〉,《SARS心理健康資訊網》。上網日期:2004年6月6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sars.heart.net.tw/sarssurvey.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淑惠(2003年3月14日)。〈港奪命肺炎 台爆疑似病例〉,《聯合晚報》,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 25-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佳士(1966)。《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台北:台灣商務。(原書Beck, U. [1999]. What is globalization?U.S: Blackwe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佳士(198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正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秀琪(200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秀蕙(1996)。〈公關人員與媒體之間的互動模式對於議題管理策略的啟示─以非營利性的弱勢團體為例〉,《廣告學研究》,8: 153-1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美苓(1998)。《台灣地區醫療保健報導內容之分析》。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新聞研究獎助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美苓(2001)。《愛滋病與媒體》。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美苓(2003年5 月15日)。〈SARS報導 少點恐慌 多點知識〉,《聯合報》,第A15版,民意論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泉錫、林進修(2003年5月5日)。〈違反隔離規定 鐵腕開罰〉,《民生報》,第A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凌雲、沈明川(2003年5月5日)。〈弘武營區拒收 壹週刊記者成人球〉,《聯合晚報》,第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于嬀(2003年6月)。〈全國版獨家新聞 煞不住〉,《聯合報系月刊》六月號:13-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文強(1999)。《報社組織知識儲存與分享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文強(2005)。〈新聞工作的常規樣貌:平淡與熱情的對峙〉,《新聞學研究》,84: 1-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竹玲(2004年11月17日)。〈記者採訪危機多 自保安全最重要〉,《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04年3月25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php?nid=393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芳芳(1999)。《從政治控制到市場機制:台灣報業發行之變遷》。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玫芬(2003年4月28日)。〈和平醫院員工致全國媒體的一封信〉,《南方快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方快報》。上網日期:2004年3月25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home.kimo.com.tw/snews1965/newspaper/newspaper_00/specil/002/002_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宛茜(2003年12月4日)。〈卓越新聞獎〉,《聯合報》,第A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俊良(1980)。《編輯部的守門行為─一個組織觀點的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英姿(2003年7月)。〈感染源追追追 從訃聞挖線索〉,《聯合報系月刊》七月號:32-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峻彬(2003年6月)。〈向第一線同仁致敬〉,《聯合報系月刊》,六月號,頁1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婷玉(1992)。《民生報醫藥新聞的內容分析一九八二至一九九一年》。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惠惠、劉峻谷(2003年6月7日)。〈北市陽明醫院爆SARS院內感染〉,《聯合報》,第A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銘宗(2003年11月20日)。〈吳舜文獎 本報最大贏家〉,《聯合報》,第A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鴻偉、許麗珍(2003年5月5日)。〈藏身和平11天 壹週刊兩記者被揪出〉,《聯合報》,第A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麗珍、陳英姿、廖淑惠(2003年 8月 11日)。〈SARS後的心靈對話,暴風眼中有平安〉,《聯合報》,第B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麗娟(2003年6月16日)。〈傳媒記事簿〉,《傳媒透視》。上網日期:2005年6月20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30616_76_84889.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正莉(2003年6月18日)。〈中港入境者 仍需隔離〉,《聯合報》,第A1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明輝(2003年6月2日)。《社區大學SARS資訊網》。上網日期:2004年3月25日,取自:http://sars.bamboo.hc.edu.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苙雲(2003)。《醫療與社會》。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家發(1994)。《客觀性原則的探討》。台北:正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瑞琴(1999)。《質性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玉齡譯(1998)。《瘟疫與人》。台北:天下遠見。(原書William H. McNeill. [1977]. Plagues and peopl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幼蘭譯(2000)。《病菌與人類的戰爭》。台中:晨星。(原書Karlen. A. [1996]. Men and microbes: Disease and plagues in history and modern tim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孟瑜(2003年5月5日)。〈台灣來鴻:另一場戰爭SARS〉,《BBC中文網》。上網時間2004年7月15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news.bbc.co.uk/hi/chinese/china_news/newsid_3001000/30015252.s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肅科(2003年12月)。〈SARS全球化與風險管理〉,《社區發展季刊》,104期:189-2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雁軍(2003年7月6日)。〈台灣地區抗非大事記:持續4個月84人死亡〉,《新聞前線》。上網日期:2004年2月15日,取自http://news.big5.enorth.com.cn/system/2003/07/06/000591778.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樹培(1998)。〈媒介與危機溝通管理─以經濟日報所引發的搶匯危機為例〉,「第二屆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台北縣新莊:輔仁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世祥(2003年5月4日)。〈SARS新聞中的公害與公益〉,《盧世祥專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網日期:2004年3月25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1.southnews.com.tw/snews/specil_coul/Lu/Lu00/0005.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忻忻(2003年6月6日)。〈百年大疫 台灣發燒系列之二〉,《聯合報》,第A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桂文、楊美珍、劉郁青(2003年4月25日)。〈爭相逃離和平監獄〉,《民生報》,第A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瀛春(1991)。《科學新聞的傳播─理論與個案》。台北:黎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瀛春譯(1994)。《科學與大眾媒介》。台北:遠流。(原書Krieghbaum, H. [1968]. Science and mass media.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文慈譯(2000)。《打不完的病毒戰爭》。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原書Oldstone, Michael B. A. [1998]. Virus, plagues, and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文輝(1995)。〈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新聞學研究》,50: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瞿海源(2003)。〈SARS社會情勢調查報告〉,《2003,春之煞:SARS流行的科學和社會文化回顧》,頁149-194。台北: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瞿海源、章英華(2003年6月)。〈SARS社會情勢調查報告〉,《後煞時代風險治理與社會重建研討會》。台北:行政院青輔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嘉薇(2003年5月23日)。〈瓶中信告急:馬偕SARS病患逾80人〉,《聯合報》,第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蘅(2002)。《競爭時代的報紙─理論與實務》。台北:時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蘅(1995)。〈消息來源與新聞價值:報紙如何報導「許歷農退黨」效應〉,《新聞學研究》。50:15-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忠華(1994)。〈「風險社會」的概念及其理論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9: 57-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忠華(2001)。《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iley, C. A., & Lichty, L. W. (1972). Rough justice on a saigon street: A gate keeper study of NBC’s tet execution film, Jourmalism Quarterly, 49, 22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ck, U. (1986). Risikogesel lschat. Frankfurt: Suhrkam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ll, A. (1991).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Oxford: Blackwe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oos, B. S., Kennedy, G.., Moen, D. R., & Ranly, D. (1980). 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own. J. D., & Walsh-Childers, K. (1994). Effects of media on personal and public health. In J. Bryant & D. Zillmann (Eds.), Media effects: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Hillsale, NJ: Lawrence Erlbau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eck, W. A. (1987). Beyond the political model of reporting: Nonspecific symptom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about AIDS. Review of Infectious Diseases, 9 (5): 987-1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ung, W. W., Tsang, K. J., Chen, P. L., & Chen, S. H. (1998, July). Journalistic expertise: Proposal for a research programm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formation System Divis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ference. Jerusalem, Israe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obbert, M. L. (1982). Ethnographic research: Theory and application for modern schools and societies. New York: Praeg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pstein, E. J. (1975). Between fact and fiction: the problem of journ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shman, J. (1980). Manufacturing news.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ote, Joe S., & Steele, Michael E. (1986). Degree of conformity in lead stories in early evening network TV newscasts. Jorunalism Quarterly, 63: 19-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ans, H.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ieber, W. (1964). News is what newspaperman make it.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rbinger, O. (1997). The Crisis manager: Facing risk and responsibility.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vin, A. (Ed.). (1979). Focus on health: Issues and events of 1978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Information Bank. New York: Arno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vi, R. (2001). Medical journalism: Exposing fact, fiction, fraud. Ames, I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ppmann, W. (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Free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uhmann, N. (1991). Soziologie des Risikos. Berlin: de Gruyt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uttbeg, Norman R. (1983). News Consensus: Do U. S. newspapers mirror society’s happenings? Journalism Quarterly, 60, 484-488, 5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Quail, D. (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yer, P. (1990). New media responsiveness to public health. In C. Atkin & L. Wallack (Ed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pp. 52-59). London: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lio, N. (1988). Political information is essential. World Health Forum, 9, 501-5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ller, D. & Williams, K. (1992). Negotiating HIV/AIDS information: Agendas, media strategies, and the news. In J. Eldridge (Ed.), Getting the message. London: Rout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ore, M. (1989). Beware the bracken fern. In M. Moore (Ed.), Health risks and the press: Perspectives of media coverage on risk assessment. Washington, D.C.: The Media Institut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urphy, R. (1996). Chaos theory as a model for managing issues and cris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2(2), 95-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gelman, L. (1973). Reporting the new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 132-1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ocker, K. P. (1997).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crisis management. In C. L. Caywood (Ed.), The handbook of strategic PR &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pp. 189-206). New York: McGraw-Hi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uchman, G. (1973). Making news by doing work: Routinizing the unexpected.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 110-1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lliams, K., & Miller, D. (1995). AIDS news and news cultures. In J. Downing, A., Mohammadi & A. Sreberny-Mohammadi (Eds.), Questioning the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2nd ed.)(pp. 413-427). Thousand Oaks, CA: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lliam M. K. Trochim. (1981). Resources for locating public and private date. In R. F. Boruch (Ed.), Reanalyzing program evaluations (pp. 57-6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