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山海經郭璞注研究
作者 謝秀卉
貢獻者 高莉芬
謝秀卉
關鍵詞 郭璞
山海經
山海經圖讚
地理書
博物觀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2:35:14 (UTC+8)
摘要 本文以《山海經》郭璞注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郭璞之注加以梳理、分類,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山海經》郭璞注之特色,分析其與漢人對《山海經》的傳統認識觀點之間的聯繫與差異,探討郭璞如何既對漢人的《山海經》傳統認識觀點有所繼承,又在魏晉玄學興盛的歷史脈絡之下,開創出他對於《山海經》的獨特理解並從注釋中展現其博物觀。最末,則進一步探討明、清學者如何評價《山海經》郭璞注,而從明、清學者之評價中掌握《山海經》郭璞注之意義與價值。
在章節的安排上,本文第二章首先討論漢代學者對《山海經》的認識,以期在漢人對《山海經》的認識基礎上探討郭璞對《山海經》的注釋與詮釋;其後於第三章則以郭璞注文及圖讚為討論重心,探討從劉歆〈上《山海經》〉到郭璞〈注《山海經》敘〉之間的聯繫與發展,並就郭璞的基礎注釋工作及徵引書籍加以梳理、分類,說明郭璞注文之特色,並透過對《山海經圖讚》之內容之分類,釐清郭璞《山海經圖讚》形式與內容上的特色;第四章則就郭璞對《山海經》的詮釋與後世評價的討論為主,探討郭璞結合氣與玄理所展現出的達觀博物的詮釋觀點,將郭璞的博物觀歸納為苞覽宇宙的博物觀與實用的博物觀兩項;最末,則觀察明、清學者如何從考據校正與增廣異聞兩個面向,從各自的專業素養與治學方向對郭璞注釋《山海經》加以評價。第五章為結論,總結上述二、三、四章之研究成果,並提出可供進一步探討之論題。
參考文獻 一、 古籍叢刊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周﹞左丘明撰,﹝三國﹞韋昭注:《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
﹝漢﹞高誘注:《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漢﹞袁康、吳平撰:《越絕書》,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後漢﹞趙曄撰:《吳越春秋》,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中庸〉,《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三國.吳﹞韋昭撰,﹝清﹞黃丕烈札記:《國語韋氏解》,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晉﹞王嘉撰,﹝梁﹞蕭綺錄:《拾遺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晉﹞張華著,範寧校證:《博物志》,臺北:明文出版社,1981年。
﹝晉﹞范甯:《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晉﹞陳壽撰:《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晉﹞張湛:《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
﹝晉﹞郭璞注,﹝清﹞洪頤煊注:《穆天子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校定,﹝清﹞阮元校勘:《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晉﹞干寶:《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晉﹞干寶撰,胡懷琛標點:《新校搜神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晉﹞陶潛撰,﹝宋﹞李公煥箋註:《箋註陶淵明集》,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梁﹞劉勰著,羅立乾注譯、李振興校閱:《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梁﹞鍾嶸,汪中選注:《詩品注》,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陸淳纂:《春秋集傳纂例》,收入《古經解彙函.小學彙函.附十種》,京都:中文出版社,1998年。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唐﹞劉知幾著,姚松、朱恒夫譯::《史通》,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王堯臣、王洙、歐陽修等奉敕撰:《崇文總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晁光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陳騤:《中興館閣書目》收入嚴靈峰編輯:《書目類編》(二),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正光書局,1969年。
﹝清﹞乾隆敕撰:《四庫全書總目》(上冊),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1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王謨輯:《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收入《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七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
﹝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一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二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三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四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五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六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七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八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
王國維注校:《水經注校》,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史仲文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二、 中文專著
丁振宗:《古中國的X檔案-以現代科技知識解《山海經》之謎》,臺北:昭明出版社,2002年。
上田義文、小川環樹等編:《另一世界題材在文學中的反映》,東京:中央公論社,1959年。
山東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古籍整理研究論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年。
中山圖書公司編:《山海經研究論集》,香港:中山圖書公司,1985年6。
中外文學編輯部:《中國古典文學論叢》(第三集),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6年。
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編輯 :《山海經新探》,成都:四川社會科學版社,1986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編)(下編),臺北:洪葉文化出版有限,2006年。
王孝廉:《花與花神》,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3年。
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強:《書之愛》,臺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公司臺灣分公司,2006年。
王貽樑、陳建敏:《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夢鷗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任繼愈等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朱東潤、李俊民、羅竹風:《中華文史論叢》(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江俠庵編譯:《先秦經籍考》(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江寶釵:《從民間文學到古小說》,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扶永發:《神州的發現-《山海經》地理考》,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臺北:晨星出版社,1999年。
李福清著,李明濱編選:《古典小說與傳說》,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李福清著,馬昌儀編:《中國神話故事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長卿:《山海經的智慧》,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周次吉:《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周次吉:《神異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甲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4年。
保利藝術博物館編:《 公盨》,北京:線裝書局,2002年。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胡遠鵬:《山海經及其研究》,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上海:世界書局,1929年。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60年。
宮玉海:《《山海經》與世界文化之謎》,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年。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袁珂:《古神話選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高亨:《周易大傳今註》,收入《高亨著作集林》(第二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高亨:《周易雜論》,收入《高亨著作集林》(第一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二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
馬昌儀:《全像山海經圖比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玉金編:《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張岩《《山海經》與古代社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梁啟超著,夏曉虹點校:《清代學術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許地山:《道教史》,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
連鎮標:《郭璞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下)(補編),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凌純聲:《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鹿憶鹿編著:《中國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曾毅中:《古小說簡目》臺北:龍田,1982年。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臺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黃國安:《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葉舒憲:《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 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裘錫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增修辭源》(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劉葉秋:《魏晉南北朝小說》,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
衛挺生考釋,徐聖謨製圖:《山海經地理圖考》,臺北:華岡出版部,1974年。
鄭傑文:《穆天子傳通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年。
鄭德坤:《水經注故事鈔》,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1974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魯迅:《古小說鉤沈》,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駱承烈、朱錫祿:《武氏墓群石刻》,曲阜:曲阜師範學院歷史系中國古代史研究室,1979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06年。
鍾敬文:《鍾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譚達先《中國神話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顧實:《穆天子傳西征講疏》,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年。
顧頡剛著,王煦華導讀:《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七冊)(下編),臺北:藍燈文化公司,1987年。
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龔鵬程:《道教新論》,嘉義:南華學院出版中心,1998年。
三、 外文專著
Pliny, The Elder, Natural History,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 William Heinemann, 1938-63, vol.I
四、 外文譯著
﹝德﹞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5年。
劉紉尼、段昌國、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英﹞艾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日﹞伊藤清司著,劉曄原譯:《《山海經》中的鬼神世界》,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興膳宏著,戴燕選譯:《異域之眼──興膳宏中國古典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五、 期刊論文、專書論文
于翠玲:〈從“博物”觀念到“博物”學科〉,《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尤純純:〈由山海經的醫藥觀探索中國人的生命態度〉,《樹人學報》第1期(2003年7月)。
王天海:〈《穆天子傳》的文獻價值〉,《貴州社會科學》1979年第3期。
王宏榮:〈從古代帶鉤看《山海經》北方神人「禺彊」的圖像〉,《故宮文物月刊》第19卷第1期(2001年4月)。
王亭文:〈《山海經》神怪圖像差異之探討〉,《臺灣美術》第62期(2005年10月)。
王洪濤:〈《穆天子傳》性質研究綜述〉,《社科縱橫》總第17卷第4期(2002年8月),頁55。
何觀洲:〈《山海經》在科學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時代考〉,《燕京學報》第7期(1930年6月)。
吳冰心:〈博物學雜誌序例〉,《博物學雜誌》第1期(1914年10月),頁1。收入陳湛綺編輯:《民國文物考古期刊彙編(附博物館館刊)》(二),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年。
吳宏一:〈六朝鬼神怪異小說與時代背景的關係〉,《現代文學》第44期。
呂微:〈母題和功能:學科經典概念與新的理論可能性〉,《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第1期。
李永正:〈真實與想像──談《山海經》中的鳥〉,《問學》第8期(2005年6月)。
李永正:〈試探《山海經》不死思想〉,《問學》第10期(2006年6月)。
李欣復:〈試論郭璞的神話學思想〉,《學術月刊》1994年第8期。
李桂媚、楊宛倫:〈《山海經》人面動物相貌之視覺析論〉《華岡印刷傳播學報:印刷傳播設計》2005年第36期。
李清安:〈馬迪厄《穆天子傳》譯注與考證〉,《讀書》1984年第6期。
李豐楙:〈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4年。
李豐楙:〈六朝精怪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收入《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三),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常與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收入《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一種心態史與文化史的探察〉,《大陸雜誌》第104卷第1期(2001年12月)。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二)──一種心態史與文化史的探察〉,《大陸雜誌》第104卷第2期(2001年12月)。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上)──一種心態史與文化史的探察(三)〉,《大陸雜誌》第104卷第3期(2002年3月)。
沈凡玉:〈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中的死亡超越〉,《中國文學研究》第13期(1999年5月)。
林明德:〈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的神話世界初探〉,《中外文學》第5卷第2期(1976年7月)。
松田稔:〈『山海經』郭璞注引書考〉,《國學院短期大學紀要》1993年第11期。
邱宜文:〈永恆的探尋──試論《山海經》裡的不死神話〉,《北商學報》第11期(2007年1月)。
金榮權:〈《山海經》研究兩千年述評〉,《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2000年10月)。
洪安全:〈周穆王與西王母〉,《故宮文物月刊》1983年第3卷第3期。
洪慧鈺:〈從《山海經》論人魚形象的演變〉,《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3期(2006年6月)。
胡遠鵬:〈《山海經》研究的世紀回顧〉,《中國文化月刊》第305期(2006年5月)。
胡遠鵬:〈近五十年來的《山海經》研究回眸〉,《武鋼職工大學學報》第11卷第4期(1999年12月)。
孫致中:〈穆王西征與《穆天子傳》〉,《齊魯學刊》1984年第2期。
袁行霈:〈《山海經》初探〉,《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3輯(總第1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高莉芬:〈水的聖域:兩晉江海賦的原型與象徵〉,《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年6月)。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
高莉芬:〈遠國異人:《山海經》中的文化他者與身體想像〉,《東西思想文化傳統中的「自我」與「他者」學術研討會議論文》(臺北:臺灣大學,2007年)。
馬昌儀:〈尋找《山海經》的另一半〉,《文學遺產》2000年第6期。
馬昌儀:〈從戰國圖畫中尋找失落了的山海經古圖〉,《民族藝術》2003年第4期。
張惠喬:〈《山海經》中的理想國度〉,《中國語文》第92卷第5期(2003年5月)。
莫任南:〈《穆天子傳》和希羅多德《歷史》看春秋戰國中西交通》〉,《西北史地》1984年第4期。
陳忠信:〈試論《山海經》之水思維──神話與宗教兩種視野的綜合分析〉,《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3期(2004年6月)。
陳連山:〈神怪內容對於《山海經》評價的影響──從文化背景談《山海經》學史上的一個問題〉,《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1期
陳熾彬:〈《左傳》中的陰陽五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獎助代表作」(微縮資料)(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資中心,1994年拍攝)。
陳麗平:〈試論《穆天子傳》的神話境界〉,《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卷第2期(2001年6月)。
陳觀勝:〈利瑪竇對中國地理學之貢獻及其影響〉,《禹貢半月刊》第5卷第3、4合期。
淩純聲:〈昆侖丘與西王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66年秋季)。
傅錫壬:〈山海經研究〉,《淡江學報》第14期(1976年4月)。
彭毅:〈諸神示象──《山海經》神話資料中的萬物靈跡〉,《文史哲學報》第46期(1997年6月)。
游信利:〈郭璞正傳〉,《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33期(1976年5月)。
童書業:〈穆天子傳疑〉,《禹貢》第5卷第3、4期。
逯耀東:〈隋書經籍志史部雜傳類的分析〉,《輔大人文學報》第1期(1970年9月)。
逯耀東:〈魏晉志異小說與史學的關係〉,《食貨月刊》第12卷第4、5期(1982年8月)。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
葉珠紅:〈《山海經》的不死神話--淺析漢唐的神仙思想〉,《大明學報》第3期(2002年6月)。
蒙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中華文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蓋山林:〈陰山岩畫與《山海經》〉,《內蒙古社會科學》1981年第3期。
趙宗福:〈清代研究《山海經》重要成果的新發現--陳逢衡「山海經匯說」述評〉(上)(下)《大陸雜誌》第102卷第1、2期(2001年1、2月)。
劉千惠:〈《山經》中山神祭儀探究〉,《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6期(2006年10月)。
劉師培:〈穆天子傳補釋〉,《國粹學報》第5卷第1期(1905年)。
鄭德坤:〈山海經及其神話〉,《史學年報》第1卷第4期(1932年6月)。
黎光明〈《穆天子傳》的研究〉,《語歷所週刊》1928年第2卷23、24期。
錢伯泉:〈先秦時期的絲綢之路-穆天子傳的研究〉,《新疆社會科學》1982年第3期。
駱水玉:〈聖域與沃土-「山海經」中的樂土神話〉,《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6月)。
繆文遠:〈《穆天子傳》是一部什麼樣的書〉,《文史知識》1985第11期。
薛鳳昌:〈中國博物學源流篇〉,《博物學雜誌》第1期(1914年10月),頁8。收入陳湛綺編輯:《民國文物考古期刊彙編(附《博物館館刊》)》(二),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06年。
櫻井龍彥:〈『山海經』注にみる郭璞の「變化」論〉,《中京大學教養論叢》第34卷第3期(1993年)。
櫻井龍彥:〈郭璞『山海經注』の態度(上)〉,《中京大學教養論叢》第34卷第4期(1993年)。
櫻井龍彥:〈郭璞『山海經注』の態度(下)〉,《中京大學教養論叢》第35卷第1期(1994年)。
顧頡剛:〈《穆天子傳》及其著作年代〉,《文史哲》1951年第1卷第2期。
顧頡剛:〈五藏山經試探〉,《史學論叢》(第二冊)(1935年11月),收入《中國期刊彙編》(第31種),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龔維英:〈《穆天子傳》是古神話與仙話的界碑〉,《求索》1992年第3期。
六、 學位論文
尹興國:《《穆天子傳》的成書時間、性質和價值》,西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方麗娜:《水經注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9年。
王亭文:《明、清《山海經》神怪造形差異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丙丁:《吳越春秋斠證》,臺北:臺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1980年。
李仁澤:《山海經神話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6年。
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孟曉妍:《《方言》郭璞注雙音詞研究》,蘇州:蘇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5年。
施玫芳:《論《山海經》中的倫理意涵-由神話之鳥與山神祭祀論起》,臺北: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胡曉華:《郭璞注釋語言詞匯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5年。
殷靜:《《爾雅》郭璞注的並列復合詞研究》,蘇州:蘇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5年。
馬淩雲:《郭璞創作神異性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高莉芬:《元嘉詩人用典研究──以顏、謝、鮑三大家為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張明冠:《漢賦中的神話》,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許建新:《搜神記校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1974年。
郭書欽:《運用Maya軟體於3D動畫之創作研究-以《夢遊山海經》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2005年。
陳子梅:《郭璞遊仙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妙華:《從山海經楚辭看草木與文學的關係》,臺北: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陳秀美:《郭璞之詩賦研究》,臺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怡芬:《《山海經》的旅行記錄》,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春玉:《《山海經》蛇類寓意與象徵的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4年。
陳連山:《《山海經》學術史考論》,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陳逸根:《《山海經》中之原始信仰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琬菁:《《山海經》死生觀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彭澤江:《山海經新探》,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黃文榮:《郭璞《葬書》中生與死互動理論之研究》,嘉義: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硏究所。
楊儒賓:《中國古代天人鬼神交通之四種類型及其意義》,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劉海波:《郭璞遊仙詩中憂患意識研究》,延吉:延邊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劉蓉:《論《穆天子傳》的史料價值》,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2年。
蔡妙真:《《左傳》中有關神異記事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蔡學民:《山海經的歷史地理區域重塑》,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龍亞珍:《山經祭儀初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謝智琴:《山海經中生命安頓及樂土嚮往之探討》,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鍾勝珍:《《山海經》女性神祇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4年。
叢曉靜:《郭璞訓詁學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2年。
羅相珍:《《山海經》自然神話分類及原始思維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蘇曼如:《《山海經》時空觀探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4年。
顧曄鋒:《《穆天子傳》詞匯研究》,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七、 線上資料庫
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59629>.
《線上牛津英語大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其網址為http://dictionary.oed.com.ezproxy.lib.nccu.edu.tw:8090/cgi/entry/00321550?query_type=word&queryword=Natural+history&first=1&max_to_show=10&single=1&sort_type=alpha&case_id=Wdwk-Vy6k6N-1550&p=1&d=1&sp=1&qt=1&ct=0&ad=1&print=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3151003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1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莉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謝秀卉zh_TW
dc.creator (作者) 謝秀卉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9-Sep-2009 12:35:14 (UTC+8)-
dc.date.available 19-Sep-2009 12:35:1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2:35:1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151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16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15100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山海經》郭璞注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郭璞之注加以梳理、分類,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山海經》郭璞注之特色,分析其與漢人對《山海經》的傳統認識觀點之間的聯繫與差異,探討郭璞如何既對漢人的《山海經》傳統認識觀點有所繼承,又在魏晉玄學興盛的歷史脈絡之下,開創出他對於《山海經》的獨特理解並從注釋中展現其博物觀。最末,則進一步探討明、清學者如何評價《山海經》郭璞注,而從明、清學者之評價中掌握《山海經》郭璞注之意義與價值。
在章節的安排上,本文第二章首先討論漢代學者對《山海經》的認識,以期在漢人對《山海經》的認識基礎上探討郭璞對《山海經》的注釋與詮釋;其後於第三章則以郭璞注文及圖讚為討論重心,探討從劉歆〈上《山海經》〉到郭璞〈注《山海經》敘〉之間的聯繫與發展,並就郭璞的基礎注釋工作及徵引書籍加以梳理、分類,說明郭璞注文之特色,並透過對《山海經圖讚》之內容之分類,釐清郭璞《山海經圖讚》形式與內容上的特色;第四章則就郭璞對《山海經》的詮釋與後世評價的討論為主,探討郭璞結合氣與玄理所展現出的達觀博物的詮釋觀點,將郭璞的博物觀歸納為苞覽宇宙的博物觀與實用的博物觀兩項;最末,則觀察明、清學者如何從考據校正與增廣異聞兩個面向,從各自的專業素養與治學方向對郭璞注釋《山海經》加以評價。第五章為結論,總結上述二、三、四章之研究成果,並提出可供進一步探討之論題。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10
第三節 歷來研究成果概述…………………………………………………..11
一. 郭璞及其著作之相關研究…………………………………………..12
二. 歷來《山海經》之相關研究………………………………………..16
三. 《山海經》郭璞注之相關研究……………………………………..22
第二章 漢代學者對《山海經》的認識 25
第一節 大禹治水之說與禹、益作《山海經》……………………………..27
一. 大禹治水與《山海經》……………………………………………..29
二. 伯益類物善惡與《山海經》………………………………………..33
三. 大禹治水之說與《山海經》的內在聯繫及其時代意義…………..35
第二節 西漢學者對《山海經》的認識……………………………………..36
一. 司馬遷對《山海經》之認識:記怪之書與古史傳說……………..36
二. 劉歆對《山海經》之認識:傳遞吉凶徵兆的地理博物書………..38
第三節 東漢學者對《山海經》的認識……………………………………..42
一. 班固對《山海經》之認識:潛藏吉凶訊息的形法地理書………..42
二. 趙曄對《山海經》之認識:博物之書與虛妄之說………………..45
第四節 小結…………………………………………………………………..50
第三章 郭璞《山海經》注文與圖讚 51
第一節 史料文獻中的郭璞…………………………………………………..52
一. 擅長方士術藝的文士………………………………………………..52
二. 奇書世界的漫遊者…………………………………………………..57
第二節 郭璞《山海經》注文研究…………………………………………..60
一. 從〈上《山海經》表〉到〈注《山海經》敘〉…………………..60
二. 訓詁、校勘為主的基礎注釋………………………………………..64
三. 郭璞徵引書目探討…………………………………………………..65
四. 郭璞「山川地理考證」注文特色…………………………………..74
第三節 郭璞《山海經圖讚》研究…………………………………………..81
一. 圖讚的功能…………………………………………………………..81
二. 《隋書.經籍志》所收錄的圖讚…………………………………..83
三. 《山海經圖讚》的內容與特色……………………………………..84
第四節 小結…………………………………………………………………..93
第四章 郭璞對《山海經》的詮釋及後世評價 95
第一節 郭璞對氣與玄理的運用……………………………………………..96
一. 郭璞強調「氣」與萬物的關係……………………………………..96
二. 郭璞對「玄理」的運用……………………………………………..99
三. 達觀博物的詮釋觀點………………………………………….……103
第二節 郭璞注文與圖讚呈現的博物觀………………………………….…107
一. 「博物」觀念的釐清……………………………………………….108
二. 魏晉時期的「博物」風氣………………………………………….111
三. 郭璞的博物觀……………………………………………………….115
第三節 明、清學者對郭注的評價………………………………………….121
一. 從考訂面向檢討郭璞注釋《山海經》…………………………….122
二. 從博物面向檢討郭璞注釋《山海經》…………………………….126
三. 增廣異聞與考據校正並行的批評………………………………….130
第四節 小結………………………………………………………………….132
第五章 結論 134
【附表一】:《山海經》注文分類 140
【附表二】:《山海經圖讚》分類 201
參考書目 218
zh_TW
dc.format.extent 52430 bytes-
dc.format.extent 108652 bytes-
dc.format.extent 96956 bytes-
dc.format.extent 115898 bytes-
dc.format.extent 404384 bytes-
dc.format.extent 458145 bytes-
dc.format.extent 597754 bytes-
dc.format.extent 567729 bytes-
dc.format.extent 187624 bytes-
dc.format.extent 635379 bytes-
dc.format.extent 373445 bytes-
dc.format.extent 23709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1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郭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山海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山海經圖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地理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博物觀zh_TW
dc.title (題名) 山海經郭璞注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古籍叢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左丘明撰,﹝三國﹞韋昭注:《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高誘注:《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袁康、吳平撰:《越絕書》,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後漢﹞趙曄撰:《吳越春秋》,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中庸〉,《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國.吳﹞韋昭撰,﹝清﹞黃丕烈札記:《國語韋氏解》,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王嘉撰,﹝梁﹞蕭綺錄:《拾遺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張華著,範寧校證:《博物志》,臺北:明文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范甯:《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陳壽撰:《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張湛:《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郭璞注,﹝清﹞洪頤煊注:《穆天子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郭璞注,﹝宋﹞邢昺校定,﹝清﹞阮元校勘:《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干寶:《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干寶撰,胡懷琛標點:《新校搜神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陶潛撰,﹝宋﹞李公煥箋註:《箋註陶淵明集》,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劉勰著,羅立乾注譯、李振興校閱:《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鍾嶸,汪中選注:《詩品注》,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陸淳纂:《春秋集傳纂例》,收入《古經解彙函.小學彙函.附十種》,京都:中文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劉知幾著,姚松、朱恒夫譯::《史通》,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王堯臣、王洙、歐陽修等奉敕撰:《崇文總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晁光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宋﹞陳騤:《中興館閣書目》收入嚴靈峰編輯:《書目類編》(二),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正光書局,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乾隆敕撰:《四庫全書總目》(上冊),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王謨輯:《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收入《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七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一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二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三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四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五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六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七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第八卷),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維注校:《水經注校》,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仲文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中文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振宗:《古中國的X檔案-以現代科技知識解《山海經》之謎》,臺北:昭明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田義文、小川環樹等編:《另一世界題材在文學中的反映》,東京:中央公論社,195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東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古籍整理研究論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山圖書公司編:《山海經研究論集》,香港:中山圖書公司,1985年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外文學編輯部:《中國古典文學論叢》(第三集),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編輯 :《山海經新探》,成都:四川社會科學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編)(下編),臺北:洪葉文化出版有限,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孝廉:《花與花神》,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強:《書之愛》,臺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公司臺灣分公司,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貽樑、陳建敏:《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夢鷗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繼愈等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東潤、李俊民、羅竹風:《中華文史論叢》(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俠庵編譯:《先秦經籍考》(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寶釵:《從民間文學到古小說》,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扶永發:《神州的發現-《山海經》地理考》,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臺北:晨星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福清著,李明濱編選:《古典小說與傳說》,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福清著,馬昌儀編:《中國神話故事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長卿:《山海經的智慧》,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次吉:《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次吉:《神異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甲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保利藝術博物館編:《 公盨》,北京:線裝書局,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遠鵬:《山海經及其研究》,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上海:世界書局,192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6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宮玉海:《《山海經》與世界文化之謎》,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珂:《古神話選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亨:《周易大傳今註》,收入《高亨著作集林》(第二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亨:《周易雜論》,收入《高亨著作集林》(第一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二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昌儀:《全像山海經圖比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玉金編:《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岩《《山海經》與古代社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著,夏曉虹點校:《清代學術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地山:《道教史》,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連鎮標:《郭璞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下)(補編),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凌純聲:《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鹿憶鹿編著:《中國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毅中:《古小說簡目》臺北:龍田,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臺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國安:《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舒憲:《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 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裘錫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增修辭源》(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葉秋:《魏晉南北朝小說》,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衛挺生考釋,徐聖謨製圖:《山海經地理圖考》,臺北:華岡出版部,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傑文:《穆天子傳通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德坤:《水經注故事鈔》,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古小說鉤沈》,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駱承烈、朱錫祿:《武氏墓群石刻》,曲阜:曲阜師範學院歷史系中國古代史研究室,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敬文:《鍾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達先《中國神話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實:《穆天子傳西征講疏》,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頡剛著,王煦華導讀:《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七冊)(下編),臺北:藍燈文化公司,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道教新論》,嘉義:南華學院出版中心,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 外文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liny, The Elder, Natural History,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 William Heinemann, 1938-63, vol.I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 外文譯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德﹞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紉尼、段昌國、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艾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伊藤清司著,劉曄原譯:《《山海經》中的鬼神世界》,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興膳宏著,戴燕選譯:《異域之眼──興膳宏中國古典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 期刊論文、專書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翠玲:〈從“博物”觀念到“博物”學科〉,《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尤純純:〈由山海經的醫藥觀探索中國人的生命態度〉,《樹人學報》第1期(200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天海:〈《穆天子傳》的文獻價值〉,《貴州社會科學》1979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宏榮:〈從古代帶鉤看《山海經》北方神人「禺彊」的圖像〉,《故宮文物月刊》第19卷第1期(2001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亭文:〈《山海經》神怪圖像差異之探討〉,《臺灣美術》第62期(200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洪濤:〈《穆天子傳》性質研究綜述〉,《社科縱橫》總第17卷第4期(2002年8月),頁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觀洲:〈《山海經》在科學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時代考〉,《燕京學報》第7期(193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冰心:〈博物學雜誌序例〉,《博物學雜誌》第1期(1914年10月),頁1。收入陳湛綺編輯:《民國文物考古期刊彙編(附博物館館刊)》(二),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宏一:〈六朝鬼神怪異小說與時代背景的關係〉,《現代文學》第4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微:〈母題和功能:學科經典概念與新的理論可能性〉,《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正:〈真實與想像──談《山海經》中的鳥〉,《問學》第8期(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正:〈試探《山海經》不死思想〉,《問學》第10期(200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欣復:〈試論郭璞的神話學思想〉,《學術月刊》1994年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桂媚、楊宛倫:〈《山海經》人面動物相貌之視覺析論〉《華岡印刷傳播學報:印刷傳播設計》2005年第3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清安:〈馬迪厄《穆天子傳》譯注與考證〉,《讀書》1984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六朝精怪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收入《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三),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常與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收入《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一種心態史與文化史的探察〉,《大陸雜誌》第104卷第1期(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二)──一種心態史與文化史的探察〉,《大陸雜誌》第104卷第2期(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上)──一種心態史與文化史的探察(三)〉,《大陸雜誌》第104卷第3期(200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凡玉:〈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中的死亡超越〉,《中國文學研究》第13期(199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明德:〈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的神話世界初探〉,《中外文學》第5卷第2期(1976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松田稔:〈『山海經』郭璞注引書考〉,《國學院短期大學紀要》1993年第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宜文:〈永恆的探尋──試論《山海經》裡的不死神話〉,《北商學報》第11期(200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榮權:〈《山海經》研究兩千年述評〉,《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200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安全:〈周穆王與西王母〉,《故宮文物月刊》1983年第3卷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慧鈺:〈從《山海經》論人魚形象的演變〉,《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3期(200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遠鵬:〈《山海經》研究的世紀回顧〉,《中國文化月刊》第305期(200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遠鵬:〈近五十年來的《山海經》研究回眸〉,《武鋼職工大學學報》第11卷第4期(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致中:〈穆王西征與《穆天子傳》〉,《齊魯學刊》1984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行霈:〈《山海經》初探〉,《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3輯(總第1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莉芬:〈水的聖域:兩晉江海賦的原型與象徵〉,《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莉芬:〈遠國異人:《山海經》中的文化他者與身體想像〉,《東西思想文化傳統中的「自我」與「他者」學術研討會議論文》(臺北:臺灣大學,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昌儀:〈尋找《山海經》的另一半〉,《文學遺產》2000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昌儀:〈從戰國圖畫中尋找失落了的山海經古圖〉,《民族藝術》2003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惠喬:〈《山海經》中的理想國度〉,《中國語文》第92卷第5期(200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任南:〈《穆天子傳》和希羅多德《歷史》看春秋戰國中西交通》〉,《西北史地》1984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忠信:〈試論《山海經》之水思維──神話與宗教兩種視野的綜合分析〉,《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3期(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連山:〈神怪內容對於《山海經》評價的影響──從文化背景談《山海經》學史上的一個問題〉,《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熾彬:〈《左傳》中的陰陽五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獎助代表作」(微縮資料)(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資中心,1994年拍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麗平:〈試論《穆天子傳》的神話境界〉,《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卷第2期(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觀勝:〈利瑪竇對中國地理學之貢獻及其影響〉,《禹貢半月刊》第5卷第3、4合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淩純聲:〈昆侖丘與西王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66年秋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錫壬:〈山海經研究〉,《淡江學報》第14期(197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毅:〈諸神示象──《山海經》神話資料中的萬物靈跡〉,《文史哲學報》第46期(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信利:〈郭璞正傳〉,《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33期(197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書業:〈穆天子傳疑〉,《禹貢》第5卷第3、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逯耀東:〈隋書經籍志史部雜傳類的分析〉,《輔大人文學報》第1期(197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逯耀東:〈魏晉志異小說與史學的關係〉,《食貨月刊》第12卷第4、5期(198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珠紅:〈《山海經》的不死神話--淺析漢唐的神仙思想〉,《大明學報》第3期(200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蒙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中華文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蓋山林:〈陰山岩畫與《山海經》〉,《內蒙古社會科學》1981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宗福:〈清代研究《山海經》重要成果的新發現--陳逢衡「山海經匯說」述評〉(上)(下)《大陸雜誌》第102卷第1、2期(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千惠:〈《山經》中山神祭儀探究〉,《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6期(200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師培:〈穆天子傳補釋〉,《國粹學報》第5卷第1期(19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德坤:〈山海經及其神話〉,《史學年報》第1卷第4期(193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黎光明〈《穆天子傳》的研究〉,《語歷所週刊》1928年第2卷23、2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伯泉:〈先秦時期的絲綢之路-穆天子傳的研究〉,《新疆社會科學》1982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駱水玉:〈聖域與沃土-「山海經」中的樂土神話〉,《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繆文遠:〈《穆天子傳》是一部什麼樣的書〉,《文史知識》1985第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鳳昌:〈中國博物學源流篇〉,《博物學雜誌》第1期(1914年10月),頁8。收入陳湛綺編輯:《民國文物考古期刊彙編(附《博物館館刊》)》(二),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櫻井龍彥:〈『山海經』注にみる郭璞の「變化」論〉,《中京大學教養論叢》第34卷第3期(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櫻井龍彥:〈郭璞『山海經注』の態度(上)〉,《中京大學教養論叢》第34卷第4期(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櫻井龍彥:〈郭璞『山海經注』の態度(下)〉,《中京大學教養論叢》第35卷第1期(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頡剛:〈《穆天子傳》及其著作年代〉,《文史哲》1951年第1卷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頡剛:〈五藏山經試探〉,《史學論叢》(第二冊)(1935年11月),收入《中國期刊彙編》(第31種),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維英:〈《穆天子傳》是古神話與仙話的界碑〉,《求索》1992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 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興國:《《穆天子傳》的成書時間、性質和價值》,西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麗娜:《水經注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亭文:《明、清《山海經》神怪造形差異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丙丁:《吳越春秋斠證》,臺北:臺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仁澤:《山海經神話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曉妍:《《方言》郭璞注雙音詞研究》,蘇州:蘇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玫芳:《論《山海經》中的倫理意涵-由神話之鳥與山神祭祀論起》,臺北: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曉華:《郭璞注釋語言詞匯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殷靜:《《爾雅》郭璞注的並列復合詞研究》,蘇州:蘇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淩雲:《郭璞創作神異性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莉芬:《元嘉詩人用典研究──以顏、謝、鮑三大家為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明冠:《漢賦中的神話》,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建新:《搜神記校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書欽:《運用Maya軟體於3D動畫之創作研究-以《夢遊山海經》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子梅:《郭璞遊仙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妙華:《從山海經楚辭看草木與文學的關係》,臺北: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秀美:《郭璞之詩賦研究》,臺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怡芬:《《山海經》的旅行記錄》,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春玉:《《山海經》蛇類寓意與象徵的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連山:《《山海經》學術史考論》,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逸根:《《山海經》中之原始信仰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琬菁:《《山海經》死生觀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澤江:《山海經新探》,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文榮:《郭璞《葬書》中生與死互動理論之研究》,嘉義: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硏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中國古代天人鬼神交通之四種類型及其意義》,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海波:《郭璞遊仙詩中憂患意識研究》,延吉:延邊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蓉:《論《穆天子傳》的史料價值》,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妙真:《《左傳》中有關神異記事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學民:《山海經的歷史地理區域重塑》,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亞珍:《山經祭儀初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智琴:《山海經中生命安頓及樂土嚮往之探討》,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勝珍:《《山海經》女性神祇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叢曉靜:《郭璞訓詁學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相珍:《《山海經》自然神話分類及原始思維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曼如:《《山海經》時空觀探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曄鋒:《《穆天子傳》詞匯研究》,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 線上資料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596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線上牛津英語大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其網址為http://dictionary.oed.com.ezproxy.lib.nccu.edu.tw:8090/cgi/entry/00321550?query_type=word&queryword=Natural+history&first=1&max_to_show=10&single=1&sort_type=alpha&case_id=Wdwk-Vy6k6N-1550&p=1&d=1&sp=1&qt=1&ct=0&ad=1&print=1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