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漢賦中的「中心」與「四方」書寫及其文化意涵研究
作者 陳婉儀
貢獻者 高莉芬
陳婉儀
關鍵詞 中心
四方
漢賦
宇宙思維
空間
心靈圖式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2:35:23 (UTC+8)
摘要 在漢賦「中心」與「四方」之書寫中,賦家反覆鋪寫「中心」與對「四方」,除了賦文體本身的頌美功能外,實有遠古以來的原始思維在其中作用著,並經由長期的積澱而成為集體的記憶。此集體記憶在漢賦中反覆不斷作用,並在不同賦家的反覆運用之下,成為一種漢賦空間書寫的敘述程式,更影響漢代之後的賦家書寫空間的敘述模式。本研究中以漢賦為文本,並結合空間理論以及人類學、神話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以考察賦文書寫方式及其文化意涵。思考在漢賦書寫中關於「中心」與「四方」方位之敘述與中國方位文化的關係。

而漢賦中的方位書寫,除人類空間意識的作用外,還有上古自先秦以來中國傳統方位觀念的傳承與漢代思想文化及其「天人合一」的特殊性在其中作用著。漢賦透過四方書寫建構一個苞括宇宙的空間世界,這個書寫的結構表現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展現,更是作者「心靈空間」的映照。作家對於空間的想像與誇飾,是因為受到感性思維所驅動的心靈空間圖式,該圖式也反映出人類對於空間世界的渴求與好奇。
參考文獻 一、古籍叢刊【按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洪興祖:《楚辭補註》(台北:大安書局,1995年)
游國恩主編:《離騷纂義》(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戰國策箋證(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謝浩範、朱迎平譯注:《管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高誘注,楊家駱編:《淮南子》(《新編諸子集成》,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漢〕司馬遷著、〔宋〕裴駰集解:《史記三家注(下)》(臺北:七略出版社,1991年)
(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
〔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湖南:岳麓出版社,1997年)
孫希旦校注:《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漢〕鄭玄注,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東漢)蔡邕:《月令章句》(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叢書集成績編影印清嘉慶三年金溪王氏刊本)
〔魏〕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陳立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費振剛等編:《全漢賦校注》(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何清谷撰:《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葛洪:《西京雜記》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臺北:新興書局,1950年)
〔清〕陳元龍:《歷代賦彙》(江蘇:鳳凰出版社,2004年)
〔清〕劉熙載著,龔鵬程撰述:《藝概》(臺北:金楓出版社,1998年)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店,1993年)
黃霖編:《文心雕龍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道藏》(上海:文物出版社,1988年)               
二、中文專著【按人名筆畫順序排列】
王貴祥:《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臺北:田園城市文化,1998年)
王青:《漢代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業文化出版社,1998年)
朱曉海:《漢賦史略新證》(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曲德來:《漢賦綜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1993年)
江曉原:《天學真原》(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何新:《何新古經新解-宇宙之問:宇宙的起源》(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2年)
何平立:《巡狩與封禪--封建政治的文化軌跡》(山東:齊魯書社,2003年)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李立:《漢墓神畫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威熊:《董仲舒與西漢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李炳海:《漢代文學的情理世界》(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國豪主編:《中國土木建築史料彙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李豐楙、劉苑如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8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東方出版社,2000年)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鐘鼎文出版公司,1967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卷一)》(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李毓芳,劉慶柱:《漢長安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巫鴻與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汪延:《先秦兩漢文化傳承述略》(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范毓周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原》(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吳桂就:《方位觀念與中國文化》(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尚福進:《太陽崇拜與太陽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姜書閣:《漢賦通義》(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姜波:《漢唐都城禮制建築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胡學常:《文學話語與權力話語──漢賦與兩漢政治》(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3151018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101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莉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婉儀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婉儀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9-Sep-2009 12:35:23 (UTC+8)-
dc.date.available 19-Sep-2009 12:35:2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2:35:2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15101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16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15101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漢賦「中心」與「四方」之書寫中,賦家反覆鋪寫「中心」與對「四方」,除了賦文體本身的頌美功能外,實有遠古以來的原始思維在其中作用著,並經由長期的積澱而成為集體的記憶。此集體記憶在漢賦中反覆不斷作用,並在不同賦家的反覆運用之下,成為一種漢賦空間書寫的敘述程式,更影響漢代之後的賦家書寫空間的敘述模式。本研究中以漢賦為文本,並結合空間理論以及人類學、神話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以考察賦文書寫方式及其文化意涵。思考在漢賦書寫中關於「中心」與「四方」方位之敘述與中國方位文化的關係。

而漢賦中的方位書寫,除人類空間意識的作用外,還有上古自先秦以來中國傳統方位觀念的傳承與漢代思想文化及其「天人合一」的特殊性在其中作用著。漢賦透過四方書寫建構一個苞括宇宙的空間世界,這個書寫的結構表現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展現,更是作者「心靈空間」的映照。作家對於空間的想像與誇飾,是因為受到感性思維所驅動的心靈空間圖式,該圖式也反映出人類對於空間世界的渴求與好奇。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探討-----------------------3
    一、以賦為主的相關研究--------------------------3
    二、以方位觀念為主的相關研究---------------------6
    三、結合空間理論檢視文本的相關研究成果------------10
    四、秦漢思想中與五方觀念相關的研究成果------------15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之界定----------------------1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內容架構------------------------22

第二章  天上人間:漢賦的鋪敘傳統與創作背景--------------25
  第一節  漢賦的鋪敘傳統----------------------------25
    一、鋪敘的時空性特色----------------------------26
    二、兩種四方鋪敘的傳統---------------------------27
     (一)楚騷的傳統-------------------------------28
     (二)戰國遊士的傳統----------------------------33
  第二節  天人一體的時代思潮-------------------------38
    一、秩序化思維:陰陽五行的宇宙圖式----------------38
    二、天文到人文:四靈與漢代方位觀念----------------46
  第三節  頌美功能與帝王的神化------------------ ----53
    一、駕馭神祇-----------------------------------54
    二、雲遊天地-----------------------------------56

第三章  權力版圖:漢賦的「中心」書寫-------------------60
  第一節  中心義蘊之形成----------------------------60
  第二節  大地中心---------------------------------65
    一、京都賦的中心書寫----------------------------66
     (一)定都的依據------------------------------66
     (二)王朝帝權的展現---------------------------70
    二、苑獵賦、詠物賦與賦體雜文的中心書寫-------------71
     (一)苑獵賦:司馬相如〈上林賦〉、揚雄〈羽獵賦〉--71
     (二)詠物賦:王逸〈荔枝賦〉、班昭〈大雀賦〉、
揚雄〈河東賦〉---------------------74
     (三)賦體雜文: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揚雄〈解嘲〉76
  第三節  天上中心─天都與北極星的擬寫-----------------78
    一、天都的擬寫----------------------------------78
    二、北極星的擬寫--------------------------------81
  第四節  神權王權中心-明堂-------------------------90
    一、西漢賦作中的明堂-----------------------------91
    二、東漢賦作中的明堂-----------------------------94
  第五節 結語---------------------------------------100


第四章  頌美宇宙:漢賦的「四方」書寫-------------------101
  第一節  楚騷傳統以降的四方書寫---------------------101
    一、西漢賦作中的四方書寫現象---------------------101
    二、東漢賦作中的四方書寫現象--------------------107
     (一)班彪〈覽海賦〉--------------------------107
     (二)馮衍〈顯志賦〉--------------------------109
    (三)張衡〈思玄賦〉----------------------------110
   (四)張衡〈髑髏賦〉------------------------------115
     (五)彌衡〈鸚鵡賦〉、崔琰〈述初賦〉-------------116
  第二節 戰國遊士傳統以降的四方書寫--------------------118
    一、西漢賦作中的四方書寫現象----------------------118
    二、東漢賦作中的四方書寫現象----------------------121
  第三節  結語---------------------------------------126


第五章  結論------------------------------------------128
   一、 兩種鋪敘傳統下的漢賦方位書寫-----------------128
   二、 賦家方位意識所映射的心靈圖像-----------------129
   三、 鋪寫四方、禮贊中心的政治意圖-----------------133


附錄 參考文獻--------------------------------------135    
zh_TW
dc.format.extent 186289 bytes-
dc.format.extent 133064 bytes-
dc.format.extent 134247 bytes-
dc.format.extent 166486 bytes-
dc.format.extent 435115 bytes-
dc.format.extent 660259 bytes-
dc.format.extent 688463 bytes-
dc.format.extent 554404 bytes-
dc.format.extent 269418 bytes-
dc.format.extent 28681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101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四方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漢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宇宙思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空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心靈圖式zh_TW
dc.title (題名) 漢賦中的「中心」與「四方」書寫及其文化意涵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叢刊【按時代先後順序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興祖:《楚辭補註》(台北:大安書局,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國恩主編:《離騷纂義》(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戰國策箋證(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浩範、朱迎平譯注:《管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誘注,楊家駱編:《淮南子》(《新編諸子集成》,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著、〔宋〕裴駰集解:《史記三家注(下)》(臺北:七略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湖南:岳麓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希旦校注:《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鄭玄注,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漢)蔡邕:《月令章句》(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叢書集成績編影印清嘉慶三年金溪王氏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立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費振剛等編:《全漢賦校注》(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清谷撰:《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洪:《西京雜記》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臺北:新興書局,195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陳元龍:《歷代賦彙》(江蘇:鳳凰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劉熙載著,龔鵬程撰述:《藝概》(臺北:金楓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店,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霖編:《文心雕龍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道藏》(上海:文物出版社,1988年)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中文專著【按人名筆畫順序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貴祥:《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臺北:田園城市文化,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青:《漢代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業文化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曉海:《漢賦史略新證》(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德來:《漢賦綜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曉原:《天學真原》(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新:《何新古經新解-宇宙之問:宇宙的起源》(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平立:《巡狩與封禪--封建政治的文化軌跡》(山東:齊魯書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立:《漢墓神畫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威熊:《董仲舒與西漢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炳海:《漢代文學的情理世界》(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國豪主編:《中國土木建築史料彙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劉苑如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東方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東方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鐘鼎文出版公司,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卷一)》(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毓芳,劉慶柱:《漢長安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巫鴻與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延:《先秦兩漢文化傳承述略》(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毓周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原》(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桂就:《方位觀念與中國文化》(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尚福進:《太陽崇拜與太陽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書閣:《漢賦通義》(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波:《漢唐都城禮制建築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學常:《文學話語與權力話語──漢賦與兩漢政治》(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