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老子的無與王弼的無之比較
作者 孫鳳身
貢獻者 黎惟東
Li, Wei Dong
孫鳳身
關鍵詞 
老子
王弼
道家
新道家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2:48:42 (UTC+8)
摘要 《老子》是道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歷代以來有許多專家和學者加以注釋及申論其意。有關《老子》的注釋本可說是汗牛充棟,其中最為通行的版本,首推魏晉時王弼的《老子》注。王弼幼而察惠,通辯能言,雖二十餘歲便因病逝世,但他所註解的《老子》、《易經》等,甚能得其精髓,若欲探究魏晉玄學,王弼這兩本著作可謂是必備的。
可是王弼自老子處所傳承者為何?又筆者為什麼以兩者的「無」作為比較的著眼點呢?在《老子》第一章中,老子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王弼注云:「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註 】。」由此可看出他是這麼斷句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那麼,「凡有皆始於無」,也就是以「無」為天地萬物最終的形上根據,換言之,「無」即等同「道」。但事實確然如此嗎?王弼所言的「無」,有曲解老子「無」的意義嗎?其曲解是有意或無意的?如果是有意,其目的何在?
本論文即希望藉由兩者「無」的比較,釐清「無」的實質意涵,及其異中之同與同中之異,以彰顯老子所傳予王弼者為何,而王弼所承自老子者又為何?並由老子「無」思想的發展,及其與魏晉玄學的關係,一窺玄學之所以稱為「新道家」的因素,進而重估兩者在哲學史上的地位與貢獻,同時探究其現代學術的意義。
參考文獻 原典: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市:華正書局,民國九十五年二版一刷。
王安石注,《老子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四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王夫之注,《老子衍》,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一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
司馬光注,《道德真經論》,道藏本。
宋常星注,《太上道德經講義》,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二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
林希逸注,《老子鬳齋口義》,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六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二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吳怡著,《老子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
《帛書老子》,臺北市:河洛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
焦竑注,《老子翼》,臺北市: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一年初版。
葉夢得注,《老子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五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陳柱注,《闡老》,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十二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
陳錫勇著,《老子釋義》,臺北市:國家出版社,民國九十五年。
高亨注,《重訂老子正詁》,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二十九年。
陸希聲注,《道德真經傳》,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一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陸長庚注,《老子道德經玄覽》,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十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范應元注,《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七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陶望齡注,《解老》,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十四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蔣錫昌注,《老子校詁》,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十六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
薛蕙注,《老子集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九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蘇轍注,《老子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五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魏源注,《老子本義》,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七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
釋德清注,《老子道德經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九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嚴靈峰著,《老子達解》,嚴靈峰著,臺北市: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嚴靈峰著,《老子章句新編.道家四子新編》,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五十七年。
司馬遷著,《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臺一版。
范瞱著,《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臺一版。
班固著,《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臺一版。
《晉書》,臺北市:鼎文書局。
專書: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九十一年修訂版。
沈清松著,《現代哲學論衡》,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初版。
吳怡著,《中國哲學的生命和方法》,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年。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中市:東海大學出版,民國五十二年初版。
梁啟超著,《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四十五年臺一版。
黃建中編著,《比較倫理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民國五十一年臺四版。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壹、貳卷,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五年校訂版。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共三卷,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增訂初版。
傅偉勳著,《西洋哲學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八年第十五版。
錢穆著,《國學概論》,臺北市:蘭臺網路出版商務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九十年。
丁原植著,《老莊哲學中「有」「無」問題之研究》,新竹市:仰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年。
王邦雄著,《老子的哲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九年。
袁保新著,《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年。
陳德和著,《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市:里仁書局,民國九十四年。
張起鈞著,《老子哲學》,臺北市:中央文物出版社,民國四十二年。
劉福增著,《老子哲學新論》,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八年。
劉笑敢著,《老子》,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
魏元珪著,《老子思想體系探索上、下》,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
王德有著,《魏晉玄學-談有論無》,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
王葆玹著,《玄學通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初版。
王葆玹著,《正始玄學》,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一版。
余敦康著,《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一版。
林麗真著,《王弼》,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七年。
林麗真著,《王弼老、易、論語三注分析》,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七年。
許抗生著,《魏晉思想史》,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一年。
許抗生著,《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第一版。
周大興著,《東晉玄學論集》,臺北市:中研院出版,民國九十三年。
周紹賢、劉貴傑著,《魏晉哲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
陶建國著,《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
高齡芬著,《王弼老學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郭梨華著,《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湯一介著,《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湯一介著,《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市:谷風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初版。
湯用彤著,《理學‧佛學‧玄學》,臺北市:淑馨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康中乾著,《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版。
劉大杰等著,《魏晉思想》,臺北市:里仁書局,民國八十四年。
學術及學位論文:
呂慧鈴撰,<論《老子》與王弼《老子注》之形上學>,東方人文學誌,第六卷第三期,民國九十六年。
金容沃撰,《老子「自然」哲學中「無為」之功能》,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嚴靈峰無求備齋諸子文庫,民國六十三年。
周大興撰,<有邪?無邪?-王弼對《老子》之道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九期,民國九十五年。
胡以嫻撰,《老子形上學之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九年。
胡興榮撰,《王弼老學探微》,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
陳得清撰,《老子哲學》,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嚴靈峰無求備齋諸子文庫,民國五十六年。
黃俊傑撰,<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現況及其展望>,《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民國九十三年六月。
黃漢光撰,《老子「無」的哲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
辜琮瑜撰,《王弼老學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
張鼎國撰,<「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九卷、第三期,民國八十八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92154015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401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黎惟東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 Wei Do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孫鳳身zh_TW
dc.creator (作者) 孫鳳身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9-Sep-2009 12:48:42 (UTC+8)-
dc.date.available 19-Sep-2009 12:48:4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2:48:4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15401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24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哲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15401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老子》是道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歷代以來有許多專家和學者加以注釋及申論其意。有關《老子》的注釋本可說是汗牛充棟,其中最為通行的版本,首推魏晉時王弼的《老子》注。王弼幼而察惠,通辯能言,雖二十餘歲便因病逝世,但他所註解的《老子》、《易經》等,甚能得其精髓,若欲探究魏晉玄學,王弼這兩本著作可謂是必備的。
可是王弼自老子處所傳承者為何?又筆者為什麼以兩者的「無」作為比較的著眼點呢?在《老子》第一章中,老子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王弼注云:「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註 】。」由此可看出他是這麼斷句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那麼,「凡有皆始於無」,也就是以「無」為天地萬物最終的形上根據,換言之,「無」即等同「道」。但事實確然如此嗎?王弼所言的「無」,有曲解老子「無」的意義嗎?其曲解是有意或無意的?如果是有意,其目的何在?
本論文即希望藉由兩者「無」的比較,釐清「無」的實質意涵,及其異中之同與同中之異,以彰顯老子所傳予王弼者為何,而王弼所承自老子者又為何?並由老子「無」思想的發展,及其與魏晉玄學的關係,一窺玄學之所以稱為「新道家」的因素,進而重估兩者在哲學史上的地位與貢獻,同時探究其現代學術的意義。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主題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6
第四節 預期效果 ………………9
第二章 老子與王弼「無」產生的時代背景之比較 ………………10
第一節 老子提出「無」思想的時代背景 ………………12
第二節 王弼提出「無」思想的時代背景 ………………18
第三節 兩者之比較 ………………25
第三章 老子與王弼「無」意義的比較 ………………29
第一節 老子「無」的意義 ………………29
第二節 王弼「無」的意義 ………………44
第三節 兩者之比較 ………………65
第四章 老子與王弼言「無與道」的關係之比較 ………………69
第一節 老子言「無與道」的關係 ………………69
第二節 王弼言「無與道」的關係 ………………73
第三節 兩者之比較 ………………75
第五章 老子與王弼提出「無」的目的與作用之比較 ………………76
第一節 老子提出「無」的目的與作用 ………………76
第二節 王弼提出「無」的目的與作用 ………………80
第三節 兩者之比較 ………………82
第六章 老子與王弼言「無與有」關係之比較 ………………84
第一節 老子言「無與有」的關係 ………………84
第二節 王弼言「無與有」的關係 ………………89
第三節 兩者之比較 ………………92
第七章 老子與王弼「無」概念的落實之比較 ………………94
第一節 老子「無」概念的落實 ………………94
第二節 王弼「無」概念的落實 ………………97
第三節 兩者之比較 ………………99
第八章 老子與王弼「無」之檢討 ………………101
第一節 老子言「無」的優、缺點 ………………101
第二節 王弼言「無」的優、缺點 ………………103
第三節 老子「無」的貢獻與影響 ………………105
第四節 王弼「無」的貢獻與影響 ………………107
第五節 兩者「無」的時代意義 ………………109
第九章 結論 ………………110
參考書目     ………………113
zh_TW
dc.format.extent 106194 bytes-
dc.format.extent 185660 bytes-
dc.format.extent 666110 bytes-
dc.format.extent 1278792 bytes-
dc.format.extent 1026147 bytes-
dc.format.extent 1377375 bytes-
dc.format.extent 309123 bytes-
dc.format.extent 536771 bytes-
dc.format.extent 552067 bytes-
dc.format.extent 737005 bytes-
dc.format.extent 499180 bytes-
dc.format.extent 626440 bytes-
dc.format.extent 272366 bytes-
dc.format.extent 44616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401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老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王弼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道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道家zh_TW
dc.title (題名) 老子的無與王弼的無之比較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原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市:華正書局,民國九十五年二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安石注,《老子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四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夫之注,《老子衍》,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一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馬光注,《道德真經論》,道藏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常星注,《太上道德經講義》,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二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希逸注,《老子鬳齋口義》,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六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二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怡著,《老子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帛書老子》,臺北市:河洛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焦竑注,《老子翼》,臺北市: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一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夢得注,《老子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五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柱注,《闡老》,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十二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錫勇著,《老子釋義》,臺北市:國家出版社,民國九十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亨注,《重訂老子正詁》,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二十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希聲注,《道德真經傳》,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一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長庚注,《老子道德經玄覽》,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十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應元注,《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七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望齡注,《解老》,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十四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錫昌注,《老子校詁》,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十六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蕙注,《老子集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九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轍注,《老子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五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源注,《老子本義》,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七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德清注,《老子道德經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九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靈峰著,《老子達解》,嚴靈峰著,臺北市: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靈峰著,《老子章句新編.道家四子新編》,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五十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馬遷著,《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瞱著,《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班固著,《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書》,臺北市:鼎文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九十一年修訂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清松著,《現代哲學論衡》,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怡著,《中國哲學的生命和方法》,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中市:東海大學出版,民國五十二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著,《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四十五年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建中編著,《比較倫理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民國五十一年臺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壹、貳卷,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五年校訂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共三卷,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增訂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偉勳著,《西洋哲學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八年第十五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著,《國學概論》,臺北市:蘭臺網路出版商務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九十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原植著,《老莊哲學中「有」「無」問題之研究》,新竹市:仰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邦雄著,《老子的哲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保新著,《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德和著,《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市:里仁書局,民國九十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起鈞著,《老子哲學》,臺北市:中央文物出版社,民國四十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福增著,《老子哲學新論》,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笑敢著,《老子》,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元珪著,《老子思想體系探索上、下》,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有著,《魏晉玄學-談有論無》,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葆玹著,《玄學通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葆玹著,《正始玄學》,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敦康著,《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真著,《王弼》,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真著,《王弼老、易、論語三注分析》,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抗生著,《魏晉思想史》,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抗生著,《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大興著,《東晉玄學論集》,臺北市:中研院出版,民國九十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紹賢、劉貴傑著,《魏晉哲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建國著,《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齡芬著,《王弼老學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梨華著,《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一介著,《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一介著,《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市:谷風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用彤著,《理學‧佛學‧玄學》,臺北市:淑馨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中乾著,《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大杰等著,《魏晉思想》,臺北市:里仁書局,民國八十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術及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慧鈴撰,<論《老子》與王弼《老子注》之形上學>,東方人文學誌,第六卷第三期,民國九十六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容沃撰,《老子「自然」哲學中「無為」之功能》,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嚴靈峰無求備齋諸子文庫,民國六十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大興撰,<有邪?無邪?-王弼對《老子》之道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九期,民國九十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以嫻撰,《老子形上學之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興榮撰,《王弼老學探微》,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得清撰,《老子哲學》,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嚴靈峰無求備齋諸子文庫,民國五十六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撰,<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現況及其展望>,《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民國九十三年六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漢光撰,《老子「無」的哲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辜琮瑜撰,《王弼老學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鼎國撰,<「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九卷、第三期,民國八十八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