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徐志摩在台灣的接受與傳播
作者 葉淑美
Yeh, Shu Mei
貢獻者 陳芳明
葉淑美
Yeh, Shu Mei
關鍵詞 徐志摩
台灣民報
反共文藝
新月詩派
徐志摩全集
人間四月天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2:53:13 (UTC+8)
摘要 若要在台灣票選一位最著名也最受歡迎的五四文人,徐志摩必是得票率最高者。何以一個距今已逾近八十年的民初文人,於台灣至今仍享有高知名度?且每提及徐志摩,總自然讓人聯想到其轟動一時的婚戀故事?徐志摩在台灣究竟是基於何種傳播機制及時代背景的因緣巧合,而得以享有盛名?為解上述層層疑惑,乃由此展開此論文的研究。在台灣新文學運動初期,由《台灣民報》上轉載的中國新文學作品可知,徐志摩一開始是以其獨特的散文風格被引介至台灣文壇,其次才是其新詩作品,而由當時轉載的極少數散文作品看來,可謂是對徐氏散文成就的肯定與推崇。
1949年後,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隨即展開反共文藝政策。左翼作家的作品遭到查禁,具右傾思想的文人學者來台後則身居要職,主導當時台灣的學術、文化發展方向,而原本即對左翼思潮採取批判態度的徐志摩,其作品自然能於台灣廣為流傳。此外,由官方所掌控的中、小學教科書編審,由過去的統編制到近年來的開放民間各家版本,徐志摩的作品始終佔有一席之地,透過教科書的推廣,也形成了一股莫大的傳播力量。
徐志摩一生從事文藝工作雖僅有短暫的十年(1921~1931),但卻對後世有著極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新詩史上,徐志摩為新月詩派的主將,而在現代散文發展史上,其散文亦是五四抒情美文的典範之一。二O年代於中國盛極一時的格律詩,於五O年代初期的台灣詩壇,猶可見其延續的痕跡;徐志摩浪漫的情懷及穠麗的抒情美文,於台灣文壇上亦隱約可見其沿襲的軌跡:遷台女作家張秀亞自徐志摩散文習得如何鍛鍊字句,再加上她自己的文學觀,進而將美文帶入一個新境界;艾雯善用排比、類疊以創作詩化的散文,而楊牧早期的散文作品,其浪漫唯美的情調及對自然的崇拜、歌詠,更可見濃厚的徐志摩風。
自六O年代起,即有多種版本的一冊《徐志摩全集》在台灣出版,但多屬斷簡殘編,未能盡窺徐志摩創作的全貌,若將較完整的版本(蔣復璁、梁實秋主編的六冊《徐志摩全集》)與梁錫華編著的《徐志摩詩文補遺》及2005年韓石山主編的八冊《徐志摩全集》並陳、對照,則可知早期一冊全集中所收錄的散文,多為徐志摩生前已發行的文集選文,偏屬抒情散文之作,而大量刊載於報刊雜誌的議論性的雜文,多未見於一冊全集及蔣復璁、梁實秋主編的六冊全集中,致使多數人對徐志摩只知其浪漫抒情的詩文創作,而忽視其理性批判社會文化及政治局勢的自由主義者形象,經由各版本選文內容的對照,可知徐志摩除了是傑出的詩人及散文家外,他也是一個深具批判精神的政治社會評論家。
早期於台灣流傳甚廣的諸多一冊《徐志摩全集》中,因選錄內容殘缺不全,而難以掌握徐志摩創作的全貌,但徐志摩經典的抒情詩文,多能見於此一冊全集中,因此其「濃的化不開」的詩文特色,早已為人所熟悉。若以這些抒情濃烈的詩文為起點,結合廣為流傳的《小曼日記》、《愛眉小札》及《眉軒瑣語》合而觀之,則一個勇於突破禮教束縛,追求真愛的浪漫詩人,乃成為眾人對徐志摩基本的認識,而這樣的形象,經由多年來談論、探討徐志摩愛情史的專書及期刊論文的流傳,也難怪徐志摩的文名會為其風流韻事所掩。時至2000年公視推出以徐志摩愛情故事為主軸的連續劇「人間四月天」,又再次掀起一股徐志摩熱潮。須知劇中徐志摩所被刻意凸顯的形象,只是人們所熟悉、樂道的局部真實,其崇尚民主,深富人道精神的自由主義者形象,更是吾人不能忽視的面向。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依人名姓氏筆劃排序)
一、 徐志摩作品集
徐志摩,《志摩的詩》,上海:新月書店,1925年。
徐志摩,《巴黎的鱗爪》,上海:新月書店,1927年。
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上海:新月書店,1927年。
徐志摩,《自剖》,上海:新月書店,1928年。
徐志摩,《輪盤》,上海:中華書局,1929年。
徐志摩,《猛虎集》,上海:新月書店,1931年。
徐志摩,《落葉》,上海:北新書店,1937年。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南:正言,1967年。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中:中台,1960年。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北:文化圖書,1964年。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南:大孚,1993年。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南:大東書局,1964年。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南:王家,1976年4月。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南:台南新世紀,1969年。
徐志摩,《戀戀情深:徐志摩全集》,台北:集蘊,2000年。
梁錫華編,《徐志摩詩文補遺》,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3月。
蔣復璁、梁實秋主編,《徐志摩全集》六輯,台北:傳記文學,1969年1月。
韓石山編,《徐志摩全集》(8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二、 徐志摩作品選集、傳記
(一) 作品選集
林文慧,《徐志摩散文小說選》,台北:國家,2000年。
范銘如主編,洪淑苓編著,《徐志摩》,台北:三民,2006年5月。
徐志摩撰,《徐志摩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81年。
虞坤林,《別為我唱悲傷的歌:徐志摩未刊日記首度披露》,台北:未來書城2004年。
楊牧編校,《徐志摩詩選》,台北:洪範,1987年。
楊牧編,《徐志摩散文選》,台北:洪範,1997年。
蔡登山,《徐志摩情書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
盧斯飛,《春光與火焰:徐志摩散文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
盧斯飛,《愛的靈感:徐志摩詩歌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
(二) 傳記
文木、郁華,《徐志摩新傳》,台北:新潮社,1996年8月。
方慧,《百年家族─徐志摩》,台北:立緒,2002年2月。
宋炳輝,《夜鶯與新月─徐志摩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8月。
宋益喬,《徐志摩傳:才子風月》,太原:北岳文藝,1994年。
徐志摩著、蔡登山輯注,《徐志摩情書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7月。
陳從周,《徐志摩年譜》,上海:上海書店,1981年11月。
莫華,《絕世情緣:徐志摩的痴與悲》,三重:沛來,2000年10月。
梁錫華,《徐志摩新傳》,台北:聯經,1979年11月。
陸耀東,《留與人間一首未寫完的詩歌─我看徐志摩》,台北:雅痞風采文化館,2003年6月。
楊新敏,《徐志摩》,台北:國家,2002年8月。
趙遐秋,《徐志摩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顧永棣,《風流詩人徐志摩》,台北:新潮社,1992年。
二、報紙‧雜誌及期刊論文
《文藝創作》月刊第一期至六十八期,台北:文藝創作出版社,1951.5.4 ~ 1956.12.1。
《文學雜誌》月刊,台北:文學雜誌社,1956.9.20~1960.8.20
《台灣青年》,臺北:東方複印, 1973複印出版。
《台灣》,臺北:東方複印,1973複印出版。
《台灣民報》,台北:東方出版社,1973年。
《台灣新民報》臺北:東方複印, 1973複印出版。
《新月》月刊,上海:新月書店,1928年~1933年。
《詩刊》第1期(1931.01)-第4期(1932.07),北京市: 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1994年。
《晨報副鐫》,人民出版社,1981年。
尹在勤,〈「新月」派中有派〉,《四川大學學報》,1984年4月。
公劉,〈關於新詩的一些基本觀點〉,《文學評論》,1983年第4期。
卞之琳,〈繽紛的花雨─我看徐志摩的詩〉,《國文天地》6卷1期,1990年6月。
卞之琳等,〈月升月落談新月〉,《國文天地》,1990年6月。
文碧賢,〈徐志摩詩歌中的光明意象〉,《五四文學研究情報》,1984年9月第二期。
王文,〈徐志摩韻事〉,《中國時報》,1959 年4月2日。
王宏志,〈新月派綜論〉,《國文天地》6卷1期,1990年6月。
王宏志,〈新月詩派的形成及歷史:新月詩派研究之一〉,《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第一期, 1987年5月。
王志健,〈徐志摩的短詩及其生平〉,《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期,1996年3月。
王孫,〈風飄雲逸話「新月」〉,《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8月。
王晉民,〈論余光中的詩〉,《藍星詩學》,1999端午號,1999年6月。
王國金,〈徐志摩不該被遺忘〉,《北京晚報》,1982年7月29日。
王強,〈徐志摩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87年3月。
王強,〈關於「新月派」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3年第3輯。
王家新,〈徐志摩與哈代〉,《新詩評論》2006年第2輯(總第四輯),2006年10月。
王敬義,〈從「談徐志摩」說起〉,《聯合報》,1958年6月3日。
王蓉,〈密集閱讀徐志摩相關書信〉,《中國時報(台北版)》,1998年9月7日。
禾辛,〈由傳記文學談梁實秋著:談徐志摩〉,《聯合報》,1958年5月22日。
朱光潛,〈談新詩格律〉,《文學評論》,1959年3月。
何靈琰,〈我的義父母徐志摩和陸小曼〉,《古今談》,1973年7月。
何靈琰,〈我的義父母徐志摩和陸小曼(下)〉,《藝海雜誌》第四卷第五期,1979年3月。
何靈琰,〈我的義父母徐志摩和陸小曼(上)〉,《藝海雜誌》第四卷第四期,1979年2月。
余光中,〈徐志摩詩小詩〉,《今日世界》,1977年12月至1978年1月。
吳奔星,〈一群詩人的樂窩─新月詩派新評〉,《國文天地》6卷1期,1990年6月。
吳奔星,〈試論新月詩派〉,《文學評論》,1980年第2期。
吳曉東,〈從「散文化」到「純詩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年第三期。
李旦初,〈『五四』新詩流派初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1年第2輯。
李宗定,〈許文學一個未來─從「人間四月天」的流行談文學的永恆與再生〉,《聯合文學》第16卷第7期,2000年5月。
李思東,〈聞一多與新月派〉,《齊魯學刊》,1980年6月。
李迪明,〈從中國詩歌用韻沿革看新詩的發展趨勢〉,《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年1月。
李敖,〈胡適與徐志摩〉,《中央日報》,1957年4月5日。
李敖,〈梁啟超與徐志摩〉,《中央日報》,1958年7月19日。
李漢呈,〈徐志摩的再認識〉,《台灣新聞報》,1979年7月16日。
李漢呈,〈劉心皇「徐志摩與陸小曼」〉,《台灣新聞報》,1978年7月11日。
李歐梵,〈五四運動與浪漫主義〉,《大學雜誌》53期,1972年5月。
李曉峰,〈徐志摩藝術追求的得與失〉,《承德師專學報‧社科版》,1990年2月。
沈松泉,〈詩人徐志摩軼事〉,《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四期。
辛實,〈徐志摩主編時期的《晨報副刊》─〝自由主義熱〞中的冷思考〉,《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年第2期。
周溶泉,〈論新月詩派格律詩的藝術主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8月。
林于弘,〈憧憬的追尋與幻滅─談徐志摩的愛與詩〉,《國文天地》第15卷第12期,2000年5月。
林瑞明,〈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新文學運動─文學結社及其精神〉,《文訊》第29期,1987年4月。
林綠,〈徐志摩與哈代〉,《中國時報》,1977年4月30日至5月1日。
林繼生,〈彩繪康橋─熱情洋溢的徐志摩〉,《中央日報》1998年6月18日。
俞兆平,〈聞一多的詩歌創作論初探〉,《文學評論》1983年2月。
姜振昌,〈論五四雜文的社會性批判〉,《山東社會科學》(雙月刊)1994年第1期(總41期)。
洪峻峰,〈五四文學革命的啟蒙意義〉,《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年第一期。
胡適,〈紀念五四〉,《獨立評論》149期,1935年5月5日。
胡信由,〈志摩批判〉,《今日中國》,1975年4月。
胡炳光,〈徐志摩─一個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詩人〉,《天津師大學報》,1985年第一期。
夏春豪,〈徐志摩對西方現代詩藝的汲納〉,《江海學刊》,1989年1月。
草絮,〈徐志摩為什麼被遺忘〉,《北京晚報》,1982年7月15日。
馬森,〈徐志摩的美學傾向〉,《國文天地》第15卷第12期,2000年5月。
高昆山,〈淺論徐志摩詩歌獨特的藝術個性〉,《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2月。
孫玉石,〈聞一多及新月派的詩歌藝術追求〉,《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五期。
常家樹,〈五四時期的留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年第一期。
張自英,〈徐志摩其人其詩〉,《暢流》第13卷第6期,1956年5月。
張秀琴,〈徐志摩詩歌的色彩意象─黑色和紅色〉,《五四文學研究情報》第三期,1984年12月。
張良志,〈徐志摩詩中的三個女性〉,《自貢師傳學報》,1990年2月。
張良運,〈論自由體詩〉,《文學評論》,1984年第2期。
張放,〈徐志摩身後餘話〉,《聯合報》,1998年7月2日。
張策文,〈性靈感應與徐志摩的詩歌創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12月。
張源,〈徐志摩四角戀〉,《中外雜誌》,1973年8月至11月。
張潔宇,〈你是人間四月天─林徽因愛與被愛的故事〉,《歷史月刊》2000年4月。
張學植、蘇振鷺,〈徐志摩詩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南開學報》,1981年第一期。
梁兆斌,〈徐志摩二三事〉,《文學報》,1981年第三十四期三版。
梁景峰,〈再見徐志摩〉,《中國時報》,1997年8月28日。
梁實秋,〈「徐志摩全集」編輯經過〉,《傳記文學》,1969年2月。
梁實秋,〈「徐志摩與陸小曼」讀後〉,《書評書目》第27卷第7期,1963年5月。
梁錫華,〈徐志摩赴英的故事─「為要尋一個明星」〉,《聯合報》1978年8月23日。
梁錫華,〈徐志摩與林徽因的一段情─這麼多的絲,誰能割得斷?〉,《中國時報》,1979年7月26日。
梁錫華,〈魯迅大戰徐志摩〉,《中國時報》,1979年11月23日。
許世旭,〈論徐志摩的性靈自由〉,《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9期,1998年3月。
許正林,〈新時期十年新月詩派研究述略〉,《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8月。
郭小聰,〈徐志摩新論〉,《新詩評論》2006年第2輯(總第四輯),2006年10月。
郭曉春,〈徐志摩浪漫氣質的形成與文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11月。
陳山,〈論新月詩派在新詩發展中的歷史地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年第一輯。
陳少廷,〈五四與台灣新文學運動〉,《大學雜誌》53期,1972年5月。
陳芳明,〈第二章 初期新文學觀念的形成〉,《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十一期。
陳芳明,〈第三章 啟蒙實驗時期的文學〉,《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十二期。
陳信元,〈徐志摩─評介徐志摩後期的散文創作〉,《自由青年》,1989年4月。
陳從周,〈重話詩人徐志摩〉,《西湖》,1980年5月號。
陳從周,〈記徐志摩〉,《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四期。
陸小曼,〈泰戈爾在我家作客─兼憶志摩〉,《文匯》,1981年11月。
陸耀東,〈掙扎希冀「復活」─徐志摩晚年思想的變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6年第四期。
陸耀東,〈評徐志摩的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0年第2輯。
章君穀,〈徐志摩傳〉,《聯合報》,1969年6月11日至12月2日。
章君穀,〈寫在「徐志摩傳」之前〉,《聯合報》,1969年6月10日。
傅光明,〈徐志摩的英文碩士論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1993年8月。
彭小妍,〈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張我軍與台灣新文學的起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
程仁章,〈試論徐志摩的詩歌創作〉,《求是學刊‧黑龍江大學》,1986年5月。
黃得時,〈台灣新文學運動概觀〉,《台北文物》3卷2期、3期;4卷2期,1954年8月、12月;1955年8月。
黄得時,〈傳下這把香火─「光復前台灣文學」座談會〉,《聯合報》副刊,1978年10月22日。
黃俊杰,〈略論徐志摩詩歌的婉約美〉,《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2月。
黃維樑,〈五四新詩所受的英美影響〉,《中外文學》,1987年12月。
黃維樑,〈新月派、現代派和卞之琳〉,《國文天地》,1991年6月。
黃維樑,〈情采繁富,詩心永春─試論余光中各時期詩作的特色〉,《聯合文學》第十四卷第十二期,
黃慶萱,〈徐志摩「再別康橋」詩評析〉,《明道文藝》第45期,1979年12月。
楚集輝、梁采怡,〈理想的投影─試談徐志摩運用宗教題材的詩歌〉,《五四文學研究情報》第三期,1984年12月。
楊昌年,〈新文藝名家名作析評─徐志摩的詩與散文〉,《國文天地》第12卷第11期,1997年4月。
楊牧,〈下回東風帶來的─徐志摩誕辰百年〉,《聯合報》第37版,1996年12月15日。
楊景祥、李培澄,〈評聞一多的文藝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3年第三輯。
葉俊成,〈徐志摩的生平和作品〉,《書和人》,1965年4月。
董保中,〈新月派與現代中國戲劇〉,《中外文學》第6卷第5期。
董振泉,〈也評新月派〉,《湘潭師專學報》,1981年第三期。
維思,〈徐志摩與陸小曼〉,《浙江月刊》,1979年9月。
廖毓文,〈台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台北文物》3卷3期、4卷1期,1954年12月、1955年5月。
廖漢臣,〈新舊文學之爭─臺灣文壇一筆流水賬〉,《台北文物》3卷2期、3期,1954年8月、12月。
趙家名,〈從蔣復璁之逝談到徐志摩的感情世界〉,《傳記文學》,1990年11月。
趙家璧,〈回憶徐志摩和《志摩全集》〉,《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四期。
趙寧子,〈徐志摩詩歌語言的反復美〉,《語文月刊》,1989年11月至12月。
趙毅衡,〈徐志摩創造了劍橋〉,《中央日報》,1997年1月21日。
趙毅衡,〈徐志摩創造了劍橋〉,《中央日報》,1997年1月22日。
劉小園,〈憶徐志摩〉,《人生》,1953年12月。
劉心皇,〈徐志摩的元配夫人〉,《暢流》,1963年6月。
劉心皇,〈徐志摩傳略〉,《浙江月刊》,第24卷第10期,1992年10月。
劉心皇,〈徐志摩與陸小曼〉,《暢流》,1962年5月至1963年4月。
劉心皇,〈徐志摩與新月派(六十年文壇史話之一)〉,《反攻》,1965年4月。
劉心皇,〈陸小曼與徐志摩〉,《作品》,1969年6月。
劉炎生,〈試論徐志摩的政治傾向〉,《華南師大學報》,1990年1月。
劉炎生,〈試論徐志摩的婚戀及其悲劇〉,《江西大學學報》,1990年2月。
劉炎生,〈詩論徐志摩與新詩運動〉,《語文輔導》1990年2月。
劉寶,〈美、在流動中;試論徐志摩詩歌的動態美〉,《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科版》,1987年1月。
蔣復璁,〈我與徐志摩〉,《大成》,1990年1月。
蔣復璁,〈徐志摩小傳〉,《傳記文學》,1962年6月。
蔣復璁,〈徐志摩先生事略〉,《大陸雜誌》,1963年3月。
蔣復璁,〈追懷徐志摩〉,《浙江月刊》,1984年9月。
蔡登山口述,陳佩筠整理,〈自在飛花輕似夢─徐志摩的如戲人生〉,《國文天地》第15卷第12期,2000年5月。
鄭擇魁,〈試論「新月派」〉,《文學評論》,1983年第1期。
墨默,〈徐志摩先生的新詩與人格〉,《今日中國》第41期,1974年9月。
蕭心,〈新月詩派辯析〉,《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2月。
蕭心,〈獨具形態浪漫主義〉,《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10月。
駱志伊,〈徐志摩、陸小曼的婚姻〉,《書和人》,1990年3月。
駱志伊,〈徐志摩情牽林徽因(上)〉,《中外雜誌》第65卷第5期,1999年5月。
駱惠芝,〈徐志摩愛情詩與『聖經』神話〉,《五四文學研究情報》,1984年12月第三期。
龍泉明,〈聞一多的詩歌美學觀及其發展演變〉,《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年第二期。
應國靖,〈一個充滿矛盾的詩人─徐志摩〉,《文學報》,1982年5月27日。
鍾怡雯,〈還原徐志摩:新詩經典的誤讀與重估〉,《台灣詩學》,2008年11月。
戴慧,〈林徽因的感情世界〉,《中外雜誌》第52卷第5期,1992年11月。
蹇先艾,〈再活「晨報詩鐫」〉,《新文學史料》,1979年11月。
蹇先艾,〈晨報詩刊的始終〉,《新文學史料》,1979年5月第三輯。
藍棣之,〈一代知識份子的選擇─徐志摩百年誕辰感言〉,《中國研究》第2卷第10期,1997年1月。
藍棣之,〈論新月派在新詩史上的地位〉,《北京師大學報》,1982年2月。
藍棣之,〈論新月派詩歌的思想特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年第一輯。
魏風娥,〈試論徐志摩思想的複雜性及其根源〉,《徐州教育學院‧文史論壇》,1986年2月。
魏紹馨,〈新月社及其新格律詩主張〉,《齊魯學刊》,1983年1月。
羅洛,〈中國新詩七十年〉,《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1年4月。
羅葉等,〈徐志摩一百年冥誕紀念〉,《現代詩》第29期,1997年。
羅錦堂,〈徐志摩及其藝術思想〉,《青年戰士報》,1971年9月25日。
蘇雪林,〈我所認識的徐志摩〉,《中國文選》98期,1975年6月。
蘇雪林,〈我所認識的詩人徐志摩〉,《純文學》,1969年1月。
蘇雪林,〈詩人徐志摩的預言〉,《自由青年》,1959年3月。
蘇雪林,〈論徐志摩的詩〉,《文學思潮》第二期,1978年9月。
蘇雪林,〈論徐志摩的詩〉,《文藝月刊》63期,1974年9月。
顧永棣,〈詩人徐志摩〉,《人物》,1981年第五期。
顧永棣,〈雷與虹─徐志摩的愛情生活〉,《西湖》,1981年三月號。
龔顯宗,〈徐志摩的文學觀〉,《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4期,1996年12月。
龔顯宗,〈論徐志摩詩〉,《文壇》第170期,1974年8月。
三、專書
(一)中文部份
丁旭輝,《徐志摩的詩情與詩藝》,台北:文津,2001年2月。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全六冊,北京:三聯書店,1978年11月。
尹雪曼總編,《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1975年。
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二七,《浪漫主義的調情聖手─徐志摩》,台北:海風出版社,1997年3月。
方仁念選編,《新月派評論資料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
毛迅,《徐志摩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王永生,《中國現代文論選》,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志健,《現代中國詩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12月。
王蕙玲,《人間四月天之徐志摩的愛情故事》,台北:三品國際文化,2000年。
王錦厚、陳麗莉編,《饒孟侃詩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傳記,1991年。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年7月。
任訪秋,《中國近代文學作家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
江建文,《詩筆寫人生:徐志摩小說、戲劇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
江弱水,《中西同步與位移─現代詩人叢論》,合肥:安徽,2003年。
艾雯,《曇花開的晚上》,台北:水芙蓉,1974年11月。
艾雯,《艾雯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11月。
艾雯,《漁港書簡》,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3年5月。
艾雯,《綴網集》,台北:大地出版社,1986年3月。
艾雯,《青春篇》,台北:爾雅,1987年5月。
朱自清,《新詩雜話》,台北:開今,1994年。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江蘇:江蘇教育,1990年。
朱自清,《背影》,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
朱壽桐,《新月派的紳士風情》,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5月。
朱傳譽,《徐志摩傳記資料》(一)~(五),台北:天一,1979年11月。
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余上沅,《國劇運動》,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余光中,《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11月再版。
余光中,《天國的夜市》,台北:三民,1970年。
余光中,《舟子的悲歌》,台北:野風,1952年。
余光中,《敲打樂》,台北:九歌,1986年。
余光中,《憑一張地圖》,台北:九歌,1988年。
余光中,《藍色的羽毛》,台北:藍星詩社,1954年。
余光中,《余光中詩選》1949-1981,台北:洪範,1981年。
社編,《徐志摩與陸小曼》,台北:將門文物,1994年。
社編,《浪漫主義的調情聖手─徐志摩》,台北:海風出版社,1993年5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2年12月。
何寄澎,《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5)‧散文批評》,台北:正中,1993年5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
李牧,《三十年代文藝論》,台北:黎明文化,1977年6月再版。
李勇吉,《中國新詩論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年。
李南衡,《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1979年5月。
周策縱,《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79年5月。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上)》(中國人叢書6),台北:桂冠,1993年1月。
周慶華,《台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揚智,1996年8月。
周曉明,《多源與多元:從中國留學族到新月派》,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周錦,《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逸群圖書,1983年11月。
周麗麗,《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7月。
林海音編,《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2年1月三版。
林偉民,《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1月。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文化, 1996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臺北: 允晨文化出版,1993年。
紀弦,《紀弦論現代詩》,台中市:藍燈,1970年。
侯健,《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年。
姚春樹、袁勇麟,《20世紀中國雜文史》,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
胡適,《中國新文學小史》,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8年9月。
胡適,《胡適文存》一、二,台北:遠東圖書,1961年10月。
胡適,《白話文學史》,台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5月再版。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文化,1979年10月。
秦賢次,《北台灣文學‧評論集》,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
秦賢次編,《雲遊─徐志摩懷念集》,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4月。
翁聖峰,《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台北:五南,2007年1月。
高準,《中國新詩風格發展論》,台北:華岡出版部,1973年12月。
孫玉石,《中國現代詩歌及其他》,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99年4月。
章進主編,《聯俄與仇俄問題討論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26年
許世旭,《新詩論》,台北:三民,1998年。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等編,《什麼是自由主義》(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1),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6月。
張放、陳紅編,《朋友心中的徐志摩》,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
張恆豪主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台北:前衛,1992年7月。
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
梁宗岱,《梁宗岱選集》,香港:香港文學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梁實秋,《梁實秋論文學》,台北:時報文化,1978年9月再版。
梁實秋,《實秋自選集》,台北:勝利出版社,1954年。
梁實秋,《談徐志摩》,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97年10月。
梁實秋,《談聞一多》,台北:傳記文學,1967年。
陳學明,《文化工業》,台北:揚智,1996年9月。
陳少廷,《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1977年5月。
陳西瀅,《西瀅閒話》,杭州:海天出版社,1992年12月。
陳敬之,《『新月』及其重要作家》,台北:成文,1980年7月。
陳敬之,《三十年代文壇與左翼作家聯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8),台北:成文,1980年5月初版。
陳敬之,《中國文學的由舊到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1),台北:成文,1980年5月初版。
陳敬之,《中國新文學的誕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4),台北:成文,1980年5月初版。
陳敬之,《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前驅》(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1),台北:成文,1980年5月初版。
陳夢家編,《新月詩選》,上海:新月書店,1931年9月。
陳夢家,《夢家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秀亞,《張秀亞全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3月。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書局,1986年10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現代詩的語言與教學─第五屆現代詩學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1年11月。
湯一介編,《論傳統與反傳統─五四70週年紀念文選》,台北:聯經,1989年5月。
程發軔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第五冊,台北:正中,1974年6月。
舒蘭,《五四時代的新詩作家和作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6),台北:成文,1980年5月初版。
覃子豪,《詩的解剖》,台中:普天,1976年9月。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北:藍星詩社,1960年11月。
黃朝琴,《我的回憶》,台北:龍文,1989年6月。
黃修己,《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台北:文津,2004年9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年2月。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
葉榮鐘,《中國新文學概觀》,東京:新民會,1930年。
葉榮鐘,《葉榮鐘早年文集》,台中:晨星,2002年
楊昌年,《新詩賞析》,台北:文史哲,1982年9月。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1988年2月。
楊昌年,《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台北:文史哲,1995年2月再版。
楊牧,《葉珊散文集》,台北:洪範,1977年5月。
楊牧,《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1984年1月。
楊牧,《隱喻與實現》,台北:洪範,2001年3月。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葛賢寧、上官予編著,《五十年來的中國詩歌》,台北:正中,1976年9月三版。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全十冊,上海:文藝,1981年。
趙聰,《五四文壇泥爪》,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6月。
趙聰,《新文學作家列傳》,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6月。
趙毅衡,《雙單行道:中西文化交流人物》,台北:九歌,2004年。
劉心皇,《徐志摩與陸小曼》,台北:大漢出版社,1978年3月。
劉心皇,《徐志摩婚姻情愛卷》,台中:晨星出版社,1986年6月。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1971年8月。
蔡登山,《人間四月天─民初文人的愛情故事》,台北:里仁,2001年3月。
蔡登山,《許我一個未來:徐志摩的愛情紀事》,台北:台灣線上國際,2000年4月。。
蔡登山,《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徐志摩與四個女人》,台北:三品國際文化,2000年4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87年2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年8月。
鄭春,《留學背景與中國現代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盧斯飛,《春光與火焰:徐志摩散文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
盧斯飛,《愛的靈感:徐志摩詩歌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
蕭麗玉,《徐志摩及其作品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年。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台北:明倫出版社,1969年11月。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瘂弦,《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1982年12月二版。
龍雲燦,《三十年代左翼文壇現形錄》,台北:華欣文化,1975年7月。
蕭蕭,《青少年詩話》,台北:爾雅,1999年5月。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1978年12月。
蘇雪林,《二三十年代作家與作品》,台北:廣東出版社,1979年。
嚴家炎,《論中國現代文學及其他》,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89年4月。
顧肅,《自由主義基本理念》,台北:左岸文化,2006年。
龔顯宗,《二三十年代新詩論集》,台南:鳳凰城圖書公司,1982年8月。
(二)外文譯著
吉爾維治(Michael Gurevitch)原著,陳光興譯,《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1992年。
周策縱原著,楊默夫編譯,《五四運動史》,台北:龍田,1980年5月。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張邦梅著,譚家瑜譯,《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台北:智庫,1996年11月。
許芥昱著,卓以玉譯,《新詩的開路人─聞一多》,出版社及出版日期不詳。
四、學位論文
丁旭輝,《徐志摩新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朴星柱,《新月派新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究所博士論文, 1988年6月。
吳欣蓉,《徐志摩新詩美學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吳芳芳,《『新月』雜誌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李瑞蘭,《徐志摩詩研究》,香港 : 能仁書院中國文學?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金尚浩,《中國早期三大詩人研究:郭沫若、徐志摩、聞一多》,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6月。
金尚浩,《徐志摩詩研究》,台中: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陳珮汝,《徐志摩散文美學研究》,台北: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陳偉佳,《從新詩的草創到新月派研究》,香港: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組博士論文,1998年,6月。
陳彙心,《艾雯散文美學研究》,台北:台北市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張家豪,《楊牧散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許珮馨,《五O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6月。
傅如絹,《張秀亞散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曾香綾,《余光中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班,2004年7月。
黃憲作,《新格律詩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1年6月。
葉宜文,《徐志摩雜文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2月。
廖祺正,《三十年代台灣鄉土話文運動》,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蔡嘉惠,《徐志摩抒情散文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賴金英,《葉榮鐘及其文學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羅淑芬,《五〇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 : 以張秀亞、艾雯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蘇雅莉,《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之?究(1952-2004)》,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五、影音多媒體
「人間四月天─徐志摩的愛情故事」DVD3片20集,嘉義:銘華國際企業有限公司,2000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4159006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9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芳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葉淑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eh, Shu Meien_US
dc.creator (作者) 葉淑美zh_TW
dc.creator (作者) Yeh, Shu Meien_US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9-Sep-2009 12:53:13 (UTC+8)-
dc.date.available 19-Sep-2009 12:53:1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9-Sep-2009 12:53:1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159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26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1590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若要在台灣票選一位最著名也最受歡迎的五四文人,徐志摩必是得票率最高者。何以一個距今已逾近八十年的民初文人,於台灣至今仍享有高知名度?且每提及徐志摩,總自然讓人聯想到其轟動一時的婚戀故事?徐志摩在台灣究竟是基於何種傳播機制及時代背景的因緣巧合,而得以享有盛名?為解上述層層疑惑,乃由此展開此論文的研究。在台灣新文學運動初期,由《台灣民報》上轉載的中國新文學作品可知,徐志摩一開始是以其獨特的散文風格被引介至台灣文壇,其次才是其新詩作品,而由當時轉載的極少數散文作品看來,可謂是對徐氏散文成就的肯定與推崇。
1949年後,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隨即展開反共文藝政策。左翼作家的作品遭到查禁,具右傾思想的文人學者來台後則身居要職,主導當時台灣的學術、文化發展方向,而原本即對左翼思潮採取批判態度的徐志摩,其作品自然能於台灣廣為流傳。此外,由官方所掌控的中、小學教科書編審,由過去的統編制到近年來的開放民間各家版本,徐志摩的作品始終佔有一席之地,透過教科書的推廣,也形成了一股莫大的傳播力量。
徐志摩一生從事文藝工作雖僅有短暫的十年(1921~1931),但卻對後世有著極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新詩史上,徐志摩為新月詩派的主將,而在現代散文發展史上,其散文亦是五四抒情美文的典範之一。二O年代於中國盛極一時的格律詩,於五O年代初期的台灣詩壇,猶可見其延續的痕跡;徐志摩浪漫的情懷及穠麗的抒情美文,於台灣文壇上亦隱約可見其沿襲的軌跡:遷台女作家張秀亞自徐志摩散文習得如何鍛鍊字句,再加上她自己的文學觀,進而將美文帶入一個新境界;艾雯善用排比、類疊以創作詩化的散文,而楊牧早期的散文作品,其浪漫唯美的情調及對自然的崇拜、歌詠,更可見濃厚的徐志摩風。
自六O年代起,即有多種版本的一冊《徐志摩全集》在台灣出版,但多屬斷簡殘編,未能盡窺徐志摩創作的全貌,若將較完整的版本(蔣復璁、梁實秋主編的六冊《徐志摩全集》)與梁錫華編著的《徐志摩詩文補遺》及2005年韓石山主編的八冊《徐志摩全集》並陳、對照,則可知早期一冊全集中所收錄的散文,多為徐志摩生前已發行的文集選文,偏屬抒情散文之作,而大量刊載於報刊雜誌的議論性的雜文,多未見於一冊全集及蔣復璁、梁實秋主編的六冊全集中,致使多數人對徐志摩只知其浪漫抒情的詩文創作,而忽視其理性批判社會文化及政治局勢的自由主義者形象,經由各版本選文內容的對照,可知徐志摩除了是傑出的詩人及散文家外,他也是一個深具批判精神的政治社會評論家。
早期於台灣流傳甚廣的諸多一冊《徐志摩全集》中,因選錄內容殘缺不全,而難以掌握徐志摩創作的全貌,但徐志摩經典的抒情詩文,多能見於此一冊全集中,因此其「濃的化不開」的詩文特色,早已為人所熟悉。若以這些抒情濃烈的詩文為起點,結合廣為流傳的《小曼日記》、《愛眉小札》及《眉軒瑣語》合而觀之,則一個勇於突破禮教束縛,追求真愛的浪漫詩人,乃成為眾人對徐志摩基本的認識,而這樣的形象,經由多年來談論、探討徐志摩愛情史的專書及期刊論文的流傳,也難怪徐志摩的文名會為其風流韻事所掩。時至2000年公視推出以徐志摩愛情故事為主軸的連續劇「人間四月天」,又再次掀起一股徐志摩熱潮。須知劇中徐志摩所被刻意凸顯的形象,只是人們所熟悉、樂道的局部真實,其崇尚民主,深富人道精神的自由主義者形象,更是吾人不能忽視的面向。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8

第二章 台灣新文學運動初期的徐志摩 10
第一節 台灣知識分子的中國新文學觀 11
一、 緊隨五四文學革命步伐的台灣白話文運動 12
二、 《台灣民報》對中國新文學運動的介紹 16
三、 葉榮鐘的《中國新文學概觀》 20

第二節《台灣民報》轉載的中國新文學作品 25
一、 中國新文學作品轉載概覽 27
二、 局部放大的中國新文學散文樣貌 38
三、 呈現中國新文學新詩發展的軌跡 42

第三章 五O年代反共文藝政策下的徐志摩 45
第一節 新月派與左翼作家文藝觀的交鋒 45
一、梁實秋與左派文人論戰 46
二、新月派與左翼作家迥異的文藝觀 50

第二節 胡適、梁實秋、蘇雪林等人論徐志摩 56
一、胡適論徐志摩 56
二、梁實秋論徐志摩 57
三、蘇雪林評徐志摩 59

第三節 作為中學教科書的寵兒 61
一、美文經典名篇─〈翡冷翠山居閒話〉 64
二、格律詩的典範─〈再別康橋〉 65

第四章 徐志摩現象:台灣文藝界對徐志摩的接受 69
第一節 台灣詩壇對新月派詩風的繼承 71
一、新月派新詩概述 71
(一) 新月派詩歌的特色 74
(二) 新月詩派的興衰與歷史意義 81
二、徐志摩新詩的風格與成就概述 84
(一) 營造聲情合一的節奏韻律感 85
(二) 完美藝術形式的追求 87
(三) 創造優美深邃的意境 88
(四) 抒情美與格律美的結合 90
三、五O年代早期的抒情詩──以《文藝創作》為例 92
四、余光中早期詩作中的格律詩 101

第二節 「志摩體」抒情美文在台灣文壇的延續 107
一、徐志摩抒情散文風格概述 109
(一) 濃得化不開的感情色彩 110
(二) 自由而華麗的文體 112
(三) 豐富多彩的想像 115
二、五四美文風格的餘緒──張秀亞 116
三、詩化散文的延續者──艾雯 119
四、浪漫唯美、自然崇拜──楊牧《葉珊散文集》 121

第三節 台灣音樂及戲劇圈的徐志摩熱潮 126
一、新詩入樂傳唱不已 126
二、「人間四月天」再現浪漫詩人形象 129

第五章 徐志摩在台灣受到忽略的面向 139
第一節 台灣版《徐志摩全集》選文異同概述 140
一、以偏概全的一冊《徐志摩全集》 144
二、徐志摩作品選集 153

第二節 遮蔽的徐志摩 157
一、「全集」中的不全者──散佚的雜文 158
二、自由主義者及政治社會評論家 178
(一)接編《晨報副刊》時期 179
(二)編輯《新月》月刊及《詩刊》時期 188

第六章 結論 192
參考文獻 196
附錄 209
zh_TW
dc.format.extent 110757 bytes-
dc.format.extent 137113 bytes-
dc.format.extent 147437 bytes-
dc.format.extent 129774 bytes-
dc.format.extent 1260332 bytes-
dc.format.extent 259441 bytes-
dc.format.extent 31325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9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徐志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民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反共文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月詩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徐志摩全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間四月天zh_TW
dc.title (題名) 徐志摩在台灣的接受與傳播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依人名姓氏筆劃排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徐志摩作品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志摩的詩》,上海:新月書店,192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巴黎的鱗爪》,上海:新月書店,192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上海:新月書店,192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自剖》,上海:新月書店,192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輪盤》,上海:中華書局,192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猛虎集》,上海:新月書店,193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落葉》,上海:北新書店,193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南:正言,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中:中台,196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北:文化圖書,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南:大孚,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南:大東書局,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南:王家,197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南:台南新世紀,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戀戀情深:徐志摩全集》,台北:集蘊,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錫華編,《徐志摩詩文補遺》,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復璁、梁實秋主編,《徐志摩全集》六輯,台北:傳記文學,196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石山編,《徐志摩全集》(8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徐志摩作品選集、傳記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作品選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慧,《徐志摩散文小說選》,台北:國家,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銘如主編,洪淑苓編著,《徐志摩》,台北:三民,200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撰,《徐志摩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虞坤林,《別為我唱悲傷的歌:徐志摩未刊日記首度披露》,台北:未來書城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牧編校,《徐志摩詩選》,台北:洪範,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牧編,《徐志摩散文選》,台北:洪範,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登山,《徐志摩情書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斯飛,《春光與火焰:徐志摩散文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斯飛,《愛的靈感:徐志摩詩歌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傳記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木、郁華,《徐志摩新傳》,台北:新潮社,199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慧,《百年家族─徐志摩》,台北:立緒,200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炳輝,《夜鶯與新月─徐志摩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益喬,《徐志摩傳:才子風月》,太原:北岳文藝,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摩著、蔡登山輯注,《徐志摩情書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從周,《徐志摩年譜》,上海:上海書店,198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華,《絕世情緣:徐志摩的痴與悲》,三重:沛來,200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錫華,《徐志摩新傳》,台北:聯經,1979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耀東,《留與人間一首未寫完的詩歌─我看徐志摩》,台北:雅痞風采文化館,200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新敏,《徐志摩》,台北:國家,200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遐秋,《徐志摩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永棣,《風流詩人徐志摩》,台北:新潮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報紙‧雜誌及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藝創作》月刊第一期至六十八期,台北:文藝創作出版社,1951.5.4 ~ 1956.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學雜誌》月刊,台北:文學雜誌社,1956.9.20~1960.8.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青年》,臺北:東方複印, 1973複印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臺北:東方複印,1973複印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民報》,台北:東方出版社,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新民報》臺北:東方複印, 1973複印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月》月刊,上海:新月書店,1928年~193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詩刊》第1期(1931.01)-第4期(1932.07),北京市: 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晨報副鐫》,人民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在勤,〈「新月」派中有派〉,《四川大學學報》,198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公劉,〈關於新詩的一些基本觀點〉,《文學評論》,1983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卞之琳,〈繽紛的花雨─我看徐志摩的詩〉,《國文天地》6卷1期,199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卞之琳等,〈月升月落談新月〉,《國文天地》,199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碧賢,〈徐志摩詩歌中的光明意象〉,《五四文學研究情報》,1984年9月第二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文,〈徐志摩韻事〉,《中國時報》,1959 年4月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宏志,〈新月派綜論〉,《國文天地》6卷1期,199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宏志,〈新月詩派的形成及歷史:新月詩派研究之一〉,《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第一期, 198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健,〈徐志摩的短詩及其生平〉,《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期,199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孫,〈風飄雲逸話「新月」〉,《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晉民,〈論余光中的詩〉,《藍星詩學》,1999端午號,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金,〈徐志摩不該被遺忘〉,《北京晚報》,1982年7月2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強,〈徐志摩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8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強,〈關於「新月派」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3年第3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家新,〈徐志摩與哈代〉,《新詩評論》2006年第2輯(總第四輯),200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敬義,〈從「談徐志摩」說起〉,《聯合報》,1958年6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蓉,〈密集閱讀徐志摩相關書信〉,《中國時報(台北版)》,1998年9月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禾辛,〈由傳記文學談梁實秋著:談徐志摩〉,《聯合報》,1958年5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潛,〈談新詩格律〉,《文學評論》,195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靈琰,〈我的義父母徐志摩和陸小曼〉,《古今談》,197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靈琰,〈我的義父母徐志摩和陸小曼(下)〉,《藝海雜誌》第四卷第五期,197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靈琰,〈我的義父母徐志摩和陸小曼(上)〉,《藝海雜誌》第四卷第四期,1979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光中,〈徐志摩詩小詩〉,《今日世界》,1977年12月至197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奔星,〈一群詩人的樂窩─新月詩派新評〉,《國文天地》6卷1期,199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奔星,〈試論新月詩派〉,《文學評論》,1980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曉東,〈從「散文化」到「純詩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年第三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旦初,〈『五四』新詩流派初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1年第2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宗定,〈許文學一個未來─從「人間四月天」的流行談文學的永恆與再生〉,《聯合文學》第16卷第7期,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思東,〈聞一多與新月派〉,《齊魯學刊》,198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迪明,〈從中國詩歌用韻沿革看新詩的發展趨勢〉,《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敖,〈胡適與徐志摩〉,《中央日報》,1957年4月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敖,〈梁啟超與徐志摩〉,《中央日報》,1958年7月1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漢呈,〈徐志摩的再認識〉,《台灣新聞報》,1979年7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漢呈,〈劉心皇「徐志摩與陸小曼」〉,《台灣新聞報》,1978年7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歐梵,〈五四運動與浪漫主義〉,《大學雜誌》53期,197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曉峰,〈徐志摩藝術追求的得與失〉,《承德師專學報‧社科版》,199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松泉,〈詩人徐志摩軼事〉,《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辛實,〈徐志摩主編時期的《晨報副刊》─〝自由主義熱〞中的冷思考〉,《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溶泉,〈論新月詩派格律詩的藝術主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于弘,〈憧憬的追尋與幻滅─談徐志摩的愛與詩〉,《國文天地》第15卷第12期,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瑞明,〈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新文學運動─文學結社及其精神〉,《文訊》第29期,198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綠,〈徐志摩與哈代〉,《中國時報》,1977年4月30日至5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繼生,〈彩繪康橋─熱情洋溢的徐志摩〉,《中央日報》1998年6月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兆平,〈聞一多的詩歌創作論初探〉,《文學評論》1983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振昌,〈論五四雜文的社會性批判〉,《山東社會科學》(雙月刊)1994年第1期(總4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峻峰,〈五四文學革命的啟蒙意義〉,《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年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適,〈紀念五四〉,《獨立評論》149期,1935年5月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信由,〈志摩批判〉,《今日中國》,197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炳光,〈徐志摩─一個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詩人〉,《天津師大學報》,1985年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春豪,〈徐志摩對西方現代詩藝的汲納〉,《江海學刊》,198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草絮,〈徐志摩為什麼被遺忘〉,《北京晚報》,1982年7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森,〈徐志摩的美學傾向〉,《國文天地》第15卷第12期,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昆山,〈淺論徐志摩詩歌獨特的藝術個性〉,《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玉石,〈聞一多及新月派的詩歌藝術追求〉,《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常家樹,〈五四時期的留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年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自英,〈徐志摩其人其詩〉,《暢流》第13卷第6期,195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秀琴,〈徐志摩詩歌的色彩意象─黑色和紅色〉,《五四文學研究情報》第三期,198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良志,〈徐志摩詩中的三個女性〉,《自貢師傳學報》,199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良運,〈論自由體詩〉,《文學評論》,1984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放,〈徐志摩身後餘話〉,《聯合報》,1998年7月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策文,〈性靈感應與徐志摩的詩歌創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源,〈徐志摩四角戀〉,《中外雜誌》,1973年8月至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潔宇,〈你是人間四月天─林徽因愛與被愛的故事〉,《歷史月刊》200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學植、蘇振鷺,〈徐志摩詩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南開學報》,1981年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兆斌,〈徐志摩二三事〉,《文學報》,1981年第三十四期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景峰,〈再見徐志摩〉,《中國時報》,1997年8月2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實秋,〈「徐志摩全集」編輯經過〉,《傳記文學》,1969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實秋,〈「徐志摩與陸小曼」讀後〉,《書評書目》第27卷第7期,196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錫華,〈徐志摩赴英的故事─「為要尋一個明星」〉,《聯合報》1978年8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錫華,〈徐志摩與林徽因的一段情─這麼多的絲,誰能割得斷?〉,《中國時報》,1979年7月2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錫華,〈魯迅大戰徐志摩〉,《中國時報》,1979年11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世旭,〈論徐志摩的性靈自由〉,《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9期,199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正林,〈新時期十年新月詩派研究述略〉,《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小聰,〈徐志摩新論〉,《新詩評論》2006年第2輯(總第四輯),200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曉春,〈徐志摩浪漫氣質的形成與文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山,〈論新月詩派在新詩發展中的歷史地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年第一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少廷,〈五四與台灣新文學運動〉,《大學雜誌》53期,197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第二章 初期新文學觀念的形成〉,《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十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第三章 啟蒙實驗時期的文學〉,《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十二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信元,〈徐志摩─評介徐志摩後期的散文創作〉,《自由青年》,1989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從周,〈重話詩人徐志摩〉,《西湖》,1980年5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從周,〈記徐志摩〉,《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小曼,〈泰戈爾在我家作客─兼憶志摩〉,《文匯》,198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耀東,〈掙扎希冀「復活」─徐志摩晚年思想的變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6年第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耀東,〈評徐志摩的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0年第2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君穀,〈徐志摩傳〉,《聯合報》,1969年6月11日至12月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君穀,〈寫在「徐志摩傳」之前〉,《聯合報》,1969年6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光明,〈徐志摩的英文碩士論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199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小妍,〈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張我軍與台灣新文學的起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仁章,〈試論徐志摩的詩歌創作〉,《求是學刊‧黑龍江大學》,198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得時,〈台灣新文學運動概觀〉,《台北文物》3卷2期、3期;4卷2期,1954年8月、12月;1955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黄得時,〈傳下這把香火─「光復前台灣文學」座談會〉,《聯合報》副刊,1978年10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杰,〈略論徐志摩詩歌的婉約美〉,《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維樑,〈五四新詩所受的英美影響〉,《中外文學》,198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維樑,〈新月派、現代派和卞之琳〉,《國文天地》,199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維樑,〈情采繁富,詩心永春─試論余光中各時期詩作的特色〉,《聯合文學》第十四卷第十二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慶萱,〈徐志摩「再別康橋」詩評析〉,《明道文藝》第45期,197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楚集輝、梁采怡,〈理想的投影─試談徐志摩運用宗教題材的詩歌〉,《五四文學研究情報》第三期,198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昌年,〈新文藝名家名作析評─徐志摩的詩與散文〉,《國文天地》第12卷第11期,199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牧,〈下回東風帶來的─徐志摩誕辰百年〉,《聯合報》第37版,1996年12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景祥、李培澄,〈評聞一多的文藝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3年第三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俊成,〈徐志摩的生平和作品〉,《書和人》,196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保中,〈新月派與現代中國戲劇〉,《中外文學》第6卷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振泉,〈也評新月派〉,《湘潭師專學報》,1981年第三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維思,〈徐志摩與陸小曼〉,《浙江月刊》,197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毓文,〈台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台北文物》3卷3期、4卷1期,1954年12月、195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漢臣,〈新舊文學之爭─臺灣文壇一筆流水賬〉,《台北文物》3卷2期、3期,1954年8月、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家名,〈從蔣復璁之逝談到徐志摩的感情世界〉,《傳記文學》,199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家璧,〈回憶徐志摩和《志摩全集》〉,《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寧子,〈徐志摩詩歌語言的反復美〉,《語文月刊》,1989年11月至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毅衡,〈徐志摩創造了劍橋〉,《中央日報》,1997年1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毅衡,〈徐志摩創造了劍橋〉,《中央日報》,1997年1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小園,〈憶徐志摩〉,《人生》,195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心皇,〈徐志摩的元配夫人〉,《暢流》,196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心皇,〈徐志摩傳略〉,《浙江月刊》,第24卷第10期,199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心皇,〈徐志摩與陸小曼〉,《暢流》,1962年5月至196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心皇,〈徐志摩與新月派(六十年文壇史話之一)〉,《反攻》,196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心皇,〈陸小曼與徐志摩〉,《作品》,196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炎生,〈試論徐志摩的政治傾向〉,《華南師大學報》,1990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炎生,〈試論徐志摩的婚戀及其悲劇〉,《江西大學學報》,199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炎生,〈詩論徐志摩與新詩運動〉,《語文輔導》199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寶,〈美、在流動中;試論徐志摩詩歌的動態美〉,《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科版》,198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復璁,〈我與徐志摩〉,《大成》,1990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復璁,〈徐志摩小傳〉,《傳記文學》,196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復璁,〈徐志摩先生事略〉,《大陸雜誌》,196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復璁,〈追懷徐志摩〉,《浙江月刊》,198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登山口述,陳佩筠整理,〈自在飛花輕似夢─徐志摩的如戲人生〉,《國文天地》第15卷第12期,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擇魁,〈試論「新月派」〉,《文學評論》,1983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墨默,〈徐志摩先生的新詩與人格〉,《今日中國》第41期,197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心,〈新月詩派辯析〉,《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心,〈獨具形態浪漫主義〉,《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駱志伊,〈徐志摩、陸小曼的婚姻〉,《書和人》,199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駱志伊,〈徐志摩情牽林徽因(上)〉,《中外雜誌》第65卷第5期,199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駱惠芝,〈徐志摩愛情詩與『聖經』神話〉,《五四文學研究情報》,1984年12月第三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泉明,〈聞一多的詩歌美學觀及其發展演變〉,《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年第二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應國靖,〈一個充滿矛盾的詩人─徐志摩〉,《文學報》,1982年5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怡雯,〈還原徐志摩:新詩經典的誤讀與重估〉,《台灣詩學》,2008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慧,〈林徽因的感情世界〉,《中外雜誌》第52卷第5期,1992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蹇先艾,〈再活「晨報詩鐫」〉,《新文學史料》,1979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蹇先艾,〈晨報詩刊的始終〉,《新文學史料》,1979年5月第三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棣之,〈一代知識份子的選擇─徐志摩百年誕辰感言〉,《中國研究》第2卷第10期,199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棣之,〈論新月派在新詩史上的地位〉,《北京師大學報》,198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棣之,〈論新月派詩歌的思想特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年第一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風娥,〈試論徐志摩思想的複雜性及其根源〉,《徐州教育學院‧文史論壇》,1986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紹馨,〈新月社及其新格律詩主張〉,《齊魯學刊》,198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洛,〈中國新詩七十年〉,《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1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葉等,〈徐志摩一百年冥誕紀念〉,《現代詩》第29期,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錦堂,〈徐志摩及其藝術思想〉,《青年戰士報》,1971年9月2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雪林,〈我所認識的徐志摩〉,《中國文選》98期,197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雪林,〈我所認識的詩人徐志摩〉,《純文學》,196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雪林,〈詩人徐志摩的預言〉,《自由青年》,195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雪林,〈論徐志摩的詩〉,《文學思潮》第二期,1978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雪林,〈論徐志摩的詩〉,《文藝月刊》63期,197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永棣,〈詩人徐志摩〉,《人物》,1981年第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永棣,〈雷與虹─徐志摩的愛情生活〉,《西湖》,1981年三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顯宗,〈徐志摩的文學觀〉,《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4期,199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顯宗,〈論徐志摩詩〉,《文壇》第170期,197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旭輝,《徐志摩的詩情與詩藝》,台北:文津,200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全六冊,北京:三聯書店,1978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雪曼總編,《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二七,《浪漫主義的調情聖手─徐志摩》,台北:海風出版社,199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仁念選編,《新月派評論資料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迅,《徐志摩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永生,《中國現代文論選》,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健,《現代中國詩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蕙玲,《人間四月天之徐志摩的愛情故事》,台北:三品國際文化,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錦厚、陳麗莉編,《饒孟侃詩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傳記,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訪秋,《中國近代文學作家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建文,《詩筆寫人生:徐志摩小說、戲劇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弱水,《中西同步與位移─現代詩人叢論》,合肥:安徽,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雯,《曇花開的晚上》,台北:水芙蓉,1974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雯,《艾雯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雯,《漁港書簡》,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雯,《綴網集》,台北:大地出版社,198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雯,《青春篇》,台北:爾雅,198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自清,《新詩雜話》,台北:開今,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江蘇:江蘇教育,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自清,《背影》,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壽桐,《新月派的紳士風情》,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傳譽,《徐志摩傳記資料》(一)~(五),台北:天一,1979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上沅,《國劇運動》,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光中,《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11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光中,《天國的夜市》,台北:三民,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光中,《舟子的悲歌》,台北:野風,195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光中,《敲打樂》,台北:九歌,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光中,《憑一張地圖》,台北:九歌,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光中,《藍色的羽毛》,台北:藍星詩社,195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光中,《余光中詩選》1949-1981,台北:洪範,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編,《徐志摩與陸小曼》,台北:將門文物,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編,《浪漫主義的調情聖手─徐志摩》,台北:海風出版社,199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寄澎,《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5)‧散文批評》,台北:正中,199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牧,《三十年代文藝論》,台北:黎明文化,1977年6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勇吉,《中國新詩論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南衡,《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197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策縱,《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7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上)》(中國人叢書6),台北:桂冠,199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慶華,《台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揚智,199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曉明,《多源與多元:從中國留學族到新月派》,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錦,《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逸群圖書,198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麗麗,《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海音編,《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2年1月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偉民,《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文化, 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臺北: 允晨文化出版,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弦,《紀弦論現代詩》,台中市:藍燈,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健,《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春樹、袁勇麟,《20世紀中國雜文史》,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適,《中國新文學小史》,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8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適,《胡適文存》一、二,台北:遠東圖書,196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適,《白話文學史》,台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5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文化,1979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賢次,《北台灣文學‧評論集》,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賢次編,《雲遊─徐志摩懷念集》,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聖峰,《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台北:五南,200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準,《中國新詩風格發展論》,台北:華岡出版部,197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玉石,《中國現代詩歌及其他》,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99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進主編,《聯俄與仇俄問題討論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2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世旭,《新詩論》,台北:三民,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等編,《什麼是自由主義》(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1),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放、陳紅編,《朋友心中的徐志摩》,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恆豪主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台北:前衛,19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宗岱,《梁宗岱選集》,香港:香港文學出版社,出版年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實秋,《梁實秋論文學》,台北:時報文化,1978年9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實秋,《實秋自選集》,台北:勝利出版社,195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實秋,《談徐志摩》,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9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實秋,《談聞一多》,台北:傳記文學,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學明,《文化工業》,台北:揚智,199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少廷,《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197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西瀅,《西瀅閒話》,杭州:海天出版社,199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敬之,《『新月』及其重要作家》,台北:成文,198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敬之,《三十年代文壇與左翼作家聯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8),台北:成文,1980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敬之,《中國文學的由舊到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1),台北:成文,1980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敬之,《中國新文學的誕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4),台北:成文,1980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敬之,《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前驅》(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1),台北:成文,1980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夢家編,《新月詩選》,上海:新月書店,193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夢家,《夢家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秀亞,《張秀亞全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書局,198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現代詩的語言與教學─第五屆現代詩學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一介編,《論傳統與反傳統─五四70週年紀念文選》,台北:聯經,198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發軔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第五冊,台北:正中,197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舒蘭,《五四時代的新詩作家和作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6),台北:成文,1980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覃子豪,《詩的解剖》,台中:普天,197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北:藍星詩社,196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朝琴,《我的回憶》,台北:龍文,198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修己,《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台北:文津,200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榮鐘,《中國新文學概觀》,東京:新民會,193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榮鐘,《葉榮鐘早年文集》,台中:晨星,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昌年,《新詩賞析》,台北:文史哲,198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1988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昌年,《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台北:文史哲,1995年2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牧,《葉珊散文集》,台北:洪範,197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牧,《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198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牧,《隱喻與實現》,台北:洪範,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賢寧、上官予編著,《五十年來的中國詩歌》,台北:正中,1976年9月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全十冊,上海:文藝,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聰,《五四文壇泥爪》,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聰,《新文學作家列傳》,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毅衡,《雙單行道:中西文化交流人物》,台北:九歌,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心皇,《徐志摩與陸小曼》,台北:大漢出版社,197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心皇,《徐志摩婚姻情愛卷》,台中:晨星出版社,198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1971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登山,《人間四月天─民初文人的愛情故事》,台北:里仁,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登山,《許我一個未來:徐志摩的愛情紀事》,台北:台灣線上國際,200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登山,《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徐志摩與四個女人》,台北:三品國際文化,200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8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春,《留學背景與中國現代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斯飛,《春光與火焰:徐志摩散文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斯飛,《愛的靈感:徐志摩詩歌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麗玉,《徐志摩及其作品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台北:明倫出版社,1969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瘂弦,《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1982年12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雲燦,《三十年代左翼文壇現形錄》,台北:華欣文化,197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蕭,《青少年詩話》,台北:爾雅,199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197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雪林,《二三十年代作家與作品》,台北:廣東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家炎,《論中國現代文學及其他》,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89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肅,《自由主義基本理念》,台北:左岸文化,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顯宗,《二三十年代新詩論集》,台南:鳳凰城圖書公司,198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外文譯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吉爾維治(Michael Gurevitch)原著,陳光興譯,《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策縱原著,楊默夫編譯,《五四運動史》,台北:龍田,198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邦梅著,譚家瑜譯,《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台北:智庫,1996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芥昱著,卓以玉譯,《新詩的開路人─聞一多》,出版社及出版日期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旭輝,《徐志摩新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朴星柱,《新月派新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究所博士論文, 198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欣蓉,《徐志摩新詩美學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芳芳,《『新月』雜誌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瑞蘭,《徐志摩詩研究》,香港 : 能仁書院中國文學?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尚浩,《中國早期三大詩人研究:郭沫若、徐志摩、聞一多》,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尚浩,《徐志摩詩研究》,台中: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珮汝,《徐志摩散文美學研究》,台北: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偉佳,《從新詩的草創到新月派研究》,香港: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組博士論文,199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彙心,《艾雯散文美學研究》,台北:台北市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家豪,《楊牧散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珮馨,《五O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如絹,《張秀亞散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香綾,《余光中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班,200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憲作,《新格律詩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宜文,《徐志摩雜文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祺正,《三十年代台灣鄉土話文運動》,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嘉惠,《徐志摩抒情散文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金英,《葉榮鐘及其文學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淑芬,《五〇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 : 以張秀亞、艾雯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雅莉,《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之?究(1952-2004)》,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影音多媒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間四月天─徐志摩的愛情故事」DVD3片20集,嘉義:銘華國際企業有限公司,2000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