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當前中國文化軟權力的形塑與運用
The shape and manipulation of soft power in current Chinese culture
作者 劉靜玫
貢獻者 郭武平
Kwo, Wu Ping
劉靜玫
關鍵詞 軟權力
文化軟權力
冷戰後時代
中國威脅論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Apr-2010 14:48:38 (UTC+8)
摘要 軟權力是指一個國家透過該國具有吸引他國的特色的文化、政治的價值觀、外交政策的正當性、有道德的說服力來形塑、感動、模仿,甚至同化他國的一種能力;文化軟權力是指通過該國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魅力來潛移默化他國的一種無形力量。文化軟權力是軟權力中的組成部份之一,作為軟權力中的文化因素對於當前硬權力持續發展的中國來說,是極需重視的一個課題。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至今,經濟實力不斷大幅成長。然而,冷戰後的國際社會卻開始出現中國威脅論的聲音,使得中國備覺壓力而感於中國的崛起需要一種相對於軍事與經濟這樣的硬權力的不具有威脅意味的軟性權力,來化解中國威脅論的負面說法。因此,以悠久且優良的傳統文化來建立一個屬於中國特有的軟性權力,並建立崛起中的正面形象,是中國當前的重要國家戰略之一。

本篇論文主要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中的文獻分析法,以及應用奈伊的軟權力理論,分析文化軟權力在國力中的角色,並闡釋中國對文化軟權力的形塑過程,以及在冷戰後,中國的前、後兩位領導人如何運用中國的軟權力優勢—傳統文化,於其內、外政策思維中。


關鍵字:軟權力、文化軟權力、冷戰後時代、中國威脅論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1. 毛澤東,毛澤東早期文稿(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6.王充,論衡(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
7.王雲五主編、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8.王曉德,美國文化與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9.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王緝思,「美國外交思想傳統與對華政策」,收錄中美關係十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中央文
獻出版社,2002年)。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中央
文獻出版社,2001年)。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檔彙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14.田文棠,中國文化的整合與認知(西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江西元、夏立平,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16.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17.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8.江澤民,「發展要有新思路」,收錄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9.江澤民,「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係」,收錄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20.江澤民,「努力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收錄論科學技術(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21.朱馬杰著,俞新天編輯,「國際關係力量結構中的軟國力」,收錄國際關係中的文化:類型、作用與命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22.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
23.李方主編,中國綜合國力論(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
24.李生龍注譯、李振興校閱,新譯墨子讀本(台北:三民出版社,2000年)。
25.李軍、陳建平編,2005中國文化年報(甘肅:蘭州大學出版,2005年)。
26.李英明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2007年)。
27.李振興編撰,華夏的曙光—尚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
28.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9.吳仁傑註釋,新譯孫子讀本(台北:三民出版社,2003年)。
30.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1.宋士昌,從鄧小平到江澤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跟蹤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
32.宋仲福、趙吉惠、裴大洋,儒學與現代中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33.沈紅波,全球化與國家安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34.何德功、浦衛忠、金勇,傾聽中國—新冷戰與未來謀略(惠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35.克萊恩著,80年代世界權力趨勢及美國對外政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82年)。
36.周何編撰,儒家的理想國—禮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
37.亞歷山大.溫特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8.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紅譯,後現代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39.俞正梁,當代國際關係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40.胡宗山著,程又中主編,中國的和平崛起:理論、歷史與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41.胡惠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2.胡耀邦,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43.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6年)。
44.約瑟夫.奈伊著,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45.約瑟夫.奈伊著,吳曉輝、錢程譯,軟力量(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
46.韋森,文化與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7.夏保成,國家安全論(吉林:長春出版社,1999年)。
48.馬克斯,「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收錄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9.孫欽善譯注、宗福邦審閱,倫語(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50.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公司,2003年)。
51.張玉國,國家利益與文化政策(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52.張筱強主編,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讀—文化建設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53.張驥,國際政治文化學導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54.曹澤林,國家文化安全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
55.郭洪妃,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7年)。
56.郭隆隆、趙念渝編著,世紀之交的大國關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57.梁自潔,中國精神(山東:濟南出版社,1990年)。
58.彭新良,文化外交與中國的軟實力:一種全球化的視角(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
59.黃碩風,綜合國力新論: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9年)。
60.勞思光,中國文化要義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61.湯因比、池田大作著,荀春生等譯,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62.雅斯貝爾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63.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0年)。
64.閻麗,董子春秋繁露譯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65.漢斯•摩根索著,徐昕、郝望、李保平譯,國家間政治:權力鬥爭與和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66.漢斯.摩根索著,盧明華等譯,國際縱橫策論—爭強權,求和平(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
67.歐用生,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1989年)。
68.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
69.劉國光、汝信主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經濟•政治•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70.劉康,「全球化與中國當代文化思潮」,收錄文化•傳媒•全球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71.劉雲山,「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收錄十七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北京:學習出版社,2007年)。
72.鄭永年,江澤民的遺產—在守成和改革之間(新加坡: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2年)。
73.蔡明耀,國際關係(台北:考用出版社,2002年)。
74.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
二、學術期刊
1.子舒,「毛澤東與和平演變」,黨史縱橫,第11期,2004年11月。
2.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安全,1998年第4期,頁23~26。
3.王國慶,「軟實力的培育運用與中國國家形象的提升」,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年1月,頁6。
4.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實力」,復旦學報,1993年第3期,頁93。
5.王鵬程,「試論毛澤東關於防止『和平演變』的思想」,理論學刊,2006年第8期。
6.尹海良,「關於世界漢語熱的幾點思考」,廣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頁117。
7.田春生,「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比較初探」,社會經濟體制比較,2005年第2卷,頁77~80。
8.宋效峰,「試析中國和平崛起中的軟權力因素」,求是,2005年第8期,頁76~79。
9.李生文,「試論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文化安全維護」,攀登,第27卷第160期,2008年6月,頁27~30。
10.李焰,「魅力攻勢:中國仗軟實力屹立世界」,華盛頓觀察週刊,第14期,2007年4月18日。
11.李樂軍,「論三代領導人對我國和平外交政策的發展」,柳州師專學報,第18卷第3期,2003年,頁44~45。
12.易筱青,「文化力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軟權力」,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第1期,2007年2月,頁109。
13.周德清,「毛澤東的文化發展觀及其得失檢省」,三峽大學學報,第29卷第5期,2008年,頁23。
14.祈跡、盧德煥,「“軟權力”與中國國家利益實現」,黨政幹部學刊,2004年第3期,頁22~23。
15.姜奇平,「軟實力的文化分析」,互聯網週刊,2004年第27期,頁32。
16.禹建萍,「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文化安全」,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第3卷第4期,2007年,頁52。
17.俞新天,「和諧世界與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國際問題研究,2007年第1期,頁7~18。
18.約瑟夫•奈伊、西恩.克瑞翰、塞比.拉爾曼著,楊丹志譯,「說服的權力—美國領導權的二元結構」,國際論壇,2003年第5期,頁78~80。
19.孫西輝、呂紅,「文化軟實力與加快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理論學刊,2008年第8期,頁114。
20.孫波,「文化軟實力及其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科學社會主義,2008年第2期。
21.栗尚正,「構築和諧溫馨的精神家園—十七大文化發展戰略構想解讀」,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1期,頁44~45。
22.納日碧力戈,「“民族”的政治文化評析:人類學視野」,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頁51。
23.商聚德,「儒學精神及其現代意義」,河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頁99~100。
24.許嘉,「國際經濟與國家安全概念的重新界定」,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8年第6期。
25.張守富、朱彥振,「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三大安全」,黨政幹部論壇,2000年第12期。
26.張敏,「和諧世界理論的中國文化意蘊」,學術論壇,2008年第1期,頁53。
27.張學智,「儒家文化的精神與價值觀」,北京大學學報,第35卷第1期,1998年,頁92。
28.陳偉源、劉東平,「回望:“中法文化年”帶給我們什麼?」,對外大傳播,2005年第10期。
29.郭齊家,「弘揚中華文化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第23卷第4期,2007年12月,頁136~138。
30.郭衛華,「儒家道德哲學: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倫理之徑」,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第24卷第1期,2008年3月,頁169~172。
31.曾廣俊,「廿一世紀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戰略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0卷第10期,2005年10月。
32.湯一介,「文化熱與學熱」,二十一世紀評論,1995年10月號。
33.湯一介,「我國文化軟實力研究述評」,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報,2008年第5期,頁129~130。
34.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35.費孝通,「文化自覺的思想來源與現實意義」,文史哲,2003年第3期。
36.楊宇、熊昊明、孫樸,「“和諧世界”思想與中國軟實力塑造」,國際關係學報,2008年第3期,頁13~14。
37.楊景堯等著,「對中共柔性國力(soft power)面面觀」,中共研究,第41卷第9期,2007年9月,頁114。
38.趙玉華,「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觀的總體特徵解析」,山東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頁63。
39.趙英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安全—西方文化霸權主義對中國文化安全的衝擊和挑戰」,蘭州學刊,2004年第6期。
40.趙麗霞、陳曉雷,「淺析江澤民先進文化思想的科學內涵」,理論界,2007年第5期,頁17~18。
41.黎健,「評大陸經濟波動及其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311期,1993年7月,頁41。
42.劉志華、劉慧,「文化軟實力研究:國外經驗及借鑒」,濟南大學學報,第18卷第4期,2008年,頁15。
43.劉永濤,「文化與外交:戰後美國對外文化戰略透視」,復旦學報,2001年第3期,頁65。
44.劉志華、劉慧,「文化軟實力研究:國外經驗及借鑒」,濟南大學學報,第18卷第4期,2008年,頁15~19。
45.劉勝驥主編,「新世紀中國文化政策的發展」,21世紀中國-中共十七大觀察報告,第3卷,頁311~320。
46.劉絳華,「國家軟實力分析」,江西行政學院學報,第9卷第4期,2007年10月,頁25~28。
47.鄭文姬,「解放思想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理論界,2008年第10期,頁13~14。
48.戴業煉、陳宏愚,「軟實力研究評述」,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年11月號,頁193~195。
49.蘇格,「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求是,2002年第2期。
50.謝廣生,「江澤民先進文化建設思想探析」,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頁7。
51.魏波,「中國文化戰略:尋找大國崛起的精神支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頁33~36。
52.羅援,「兩種安全觀念,兩種安全模式」,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3期。
53.龐中英,「中國特徵的全球化」,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5年第5卷,頁15~16。
三、研討會論文
孫本初,「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撰寫碩博士論文與投稿學術期刊論壇(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主辦),2005年6月8日。
四、碩博士論文
1.陳筑君,「中國的文化安全問題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2007年1月。
2.葉素萍,「中國軟權力的運用:從文化外交層面分析」,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3.裝沼渠,「全球化下中共的文化戰略-以胡錦濤時期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4.歐陽群,「胡錦濤時期的文化外交政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5.廖登山,「後冷戰時期中國軟權力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7年1月。
6.鄭翔駿,「中國和平發展下的軟實力問題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2008年6月。
五、報紙雜誌
1.人民日報,1997年5月9日,版1。
2.人民日報,1998年9月29日。
3.人民日報,2000年7月17日,版1。
4.人民日報,1997年4月24日,版1。
5.人民日報,1999年3月27日,版1。
6.人民日報,2000年9月7日,版1。
7.人民日報,2001年7月2日,版1。
8.人民日報,2005年4月23日,版1。
9.人民日報,2004年8月22日。
10.人民日報,1994年11月16日,版1。
11.文匯報(香港),2000年10月17日,版12。
六、網際網路專文
1.「《瞭望》文章:“再向中央報實情”」,人民網,2007年10月15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104019/104922/6378924.html
2.「“中國和平崛起”論的由來」,中國網,2004年4月7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MATERIAL/540646.htm
3.「2008北京奧運行動規劃(一):總體戰略構想」,新華網,2002年7月13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7/13/content_481077.htm
4.「十七大代表于幼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中國政府網,2007年10月18日,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tzl/xxgc/content_785052.htm
5.「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網,2006年10月11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932440.html
6.「中國 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新浪網,2004年10月12日,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41012/15441073923.shtml
7.「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國網,2007年10月24,
http://big5.china.com.cn/17da/2007-10/24/content_9119449.htm
8.「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新華網,2003年11月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24/content_1195240.htm
9.「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新華網,2005年12月2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2/22/content_3954937.htm
10.「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網,2005年12月22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sy/1069179.htm
11.「中國模式的魅力」,學習時報網,2006年11月13日,http://www.china.com.cn/xxsb/txt/2006-11/13/content_7352534.htm
12.「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新華網,2002年8月6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2-08/06/content_512599.htm
13.「文化人看奧運:文化和哲學視域中的奧運」,新華網,2008年7月15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7/15/content_8548447.htm
14.「孔子學院章程」,國家漢辦網站,
http://www.hanban.edu.cn/kzxy_list.php?ithd=xyzc
15.「北京2008年文化活動手冊」,2008年7月,http://files.beijing2008.cn/20080811/upload/wenhuahuodongcn0725/1.pdf
16.「江澤民在布希總統圖書館發表演講並回答提問」,中國新聞網,2002年10月25日,
http://big5.chinanews.com.cn:89/2002-10-25/26/236123.html
17.「在聯合國千禧年首腦會議講話」,新華網,2000年9月7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202.84.17.73/world/htm/20000908/105232.htm
18.「合法性與中國政治」,大紀元,2001年1月30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30/n41257.htm
19.「全球華文教育方興未艾」,中央日報網路報,2009年10月30日,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45&docid=100953127
20.「向世界推廣漢語 國家漢語辦公室升格」,新浪網,2006年7月8日,http://finance.sina.com.cn/g/20060708/10022715933.shtml
21.「把目光投向中國」,人民網,2003年12月11日,
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1/2241298.html
22.「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實現共贏」,中國外交部,2003年11月2日,
http://www.mfa.gov.cn/chn/wjb/zzjg/yzs/dqzzywt/t39953.htm
23.「李長春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人民網,2006年2月14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4101159.html
24.「社評:猜想北京奧運開幕式 神奇三亮點」,中國評論新聞網,2008年7月16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NML.jsp?coluid=7&kindid=0&docid=100695321
25.「和平發展首次作為國家戰略提出意義重大」,新浪網,2005年3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5-03-12/10055340039s.shtml
26.「東南亞反恐大勝仗!馬來西亞瓦解回教極端組織」,今日新聞,2005年6月22日,
http://www.nownews.com/2005/06/22/334-1807473.htm
27.「承前起後,繼往開來,努力開創上海合作組織事業新局面」,中國網,2003年5月29日,
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3-05/30/content_5338273.htm
28.「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的演講」,新華網,2006年4月21,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22/content_4460879.htm
29.「胡錦濤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人民網,2006年1月9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4011536.html
30.「胡錦濤在第八次文代會第七次作代會上講話」,人民網,2006年11月10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5026372.html
31.「胡錦濤在第八次文代會、第七次作代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06年11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1/10/content_5315058.htm
32.「建構“儒家文化共同體”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年9月7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6/2/7/101062714.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062714
33.「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34.「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中國網,1997年9月12日,
http://www1.china.com.cn/chinese/archive/131781.htm
35.「唐家璇在聯大闡述互信互利平等協作新安全觀」,新華網,2002年9月1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9/14/content_561237.htm
36.「增進相互瞭解 加強友好合作-江澤民主席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新華網,1997年11月,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1/28/content_257334.htm
37.「推動裁軍進程 維護國際安全」,新華網,1999年3月2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10516/566286.htm
38.「溫家寶鼓勵海外孔子學院教師繼續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新華網,2009年2月2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9-02/28/content_10918617.htm
39.「溫家寶總理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實錄」,央視國際,2004年3月14日, http://big5.cctv.com/news/china/20040314/101194.shtml
40.「發揮文化紐帶作用 推進中華民族復興—“江澤民‘文化紐帶’重要論述研討會”綜述」,人民網,2002年9月28日,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2072/2645/20020928/832976.html
41.「環球時報:傳統文化是重建自信的動力」,人民網,2007年10月18日, http://www.022net.com/2007/10-18/465665283149328.html
42.「國家漢辦主任:全世界漢語學習人數已超過4000萬」,中國新聞網,2009年3月12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3-12/1599114.shtml
43.「“舉國體制”為體育發展提供保證」,新華網,2008年8月25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08/25/content_9679453.htm
44.「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人民網,1981年6月27日,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71380/71387/71588/4854598.html
45.「藝術五環綻放北京城 奧運會更是一次文化盛事」,北京經濟信息網,2008年6月12日,
http://big5.beinet.net.cn/jjyw/aoyunjingji/200806/t238919.htm
46.Ramo Cooper Joshua. 2004/5. The Beijing Consensus. 2008/10/5,
http:fpc.org.uk/fsblob/244.pdf
七、轉引註
1.Frank S. Jannuzi, U.S.-China Relations: An Affirmative Agenda, A Responsible Course(New York: Council of Foreign Affairs Press,2007),pp.12~13;轉引自李俊毅「北京的儒學外交」,展望與探索(臺北:法務部調查局出版,2008年),頁44,註10。
2.轉引自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6年10月),頁340,註10。
3.轉載自侯貴文、栗志剛「文化軟實力述評」,理論月刊,2008年第9期,頁154。
4.轉引自凌志軍、馬立成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8年),頁63。
貳、西文部份
1. Alfred T. Mahan,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Boston: Little Brown, 1890).
2. Charles Krauthammer,“Why We Must Contain China”,Time(July 31, 1995),p.72.
3. Evan S. Medeiros & M. Tayor Fravel,“China’ New Diplomacy”,Foreign Affairs, (82(6), November/December, 2003),pp.22~35.
4. Hans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Alfred A.Knopf,1978).p.29.
5. Harry Harding,“Asia Policy to the Brink”,Foreign Policy(No.96, Spring 1994),p. 61.
6. Hans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4 th ed.(New York:Alfred A.Knopf,1967).pp. 106~153.
7. Hans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 Alfred A.Knopf,Inc,1985).p.95.
8. Joseph S. Nye Jr.,“Hard Power, Soft Power”,The Boston Globe(August 6, 1999).
9. Joseph S. Nye Jr.,“Redefining the Nation Interest”,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 1999),p. 24.
10. Joseph S. Nye Jr.,“Soft Power”,Foreign Policy(Fall 1990),p.166.
11. Joseph S. Nye Jr.,“The Transformation of World Power”,Dialogue(No.4,1990),p. 33.
12. Joseph S. Nye Jr.,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
Basic Books,Inc,Publishers,1990).p.188,267.
13. Joseph S. Nye Jr.,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4. Joseph S. Nye Jr.and William Owens,“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1996),p.21.
15. Kavaljit Singh,“From Beijing Consensus to Washington Consensus”,China’s Journey to Liber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7),2002.
16. Nye and Owens,“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1996).
17. Raymond Aron ,Peace and War(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1966).
18. Richard H. Ullman,“Redefining Security,”in Internationa Security(Summer 1983),vol.8,No.1,pp.129~153.
19. Robert Lieber,Theory and World Politics(Cambridge:Winthrop Publishers,1972).p.89.
20. Ross H. Munro ,“Awakening Dragon-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No.62 Fall 1992),pp.10~16.
21. Samuel 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Foreign Affairs(Summer 1993).
22. Stephen M.Walt,“The Renaissance of Security Studies”,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North Texas University(35:2 1991),pp.211~23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6981021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810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郭武平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Kwo, Wu P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靜玫zh_TW
dc.creator (作者) 劉靜玫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Apr-2010 14:48:38 (UTC+8)-
dc.date.available 9-Apr-2010 14:48:3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Apr-2010 14:48:3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9810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50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98102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軟權力是指一個國家透過該國具有吸引他國的特色的文化、政治的價值觀、外交政策的正當性、有道德的說服力來形塑、感動、模仿,甚至同化他國的一種能力;文化軟權力是指通過該國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魅力來潛移默化他國的一種無形力量。文化軟權力是軟權力中的組成部份之一,作為軟權力中的文化因素對於當前硬權力持續發展的中國來說,是極需重視的一個課題。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至今,經濟實力不斷大幅成長。然而,冷戰後的國際社會卻開始出現中國威脅論的聲音,使得中國備覺壓力而感於中國的崛起需要一種相對於軍事與經濟這樣的硬權力的不具有威脅意味的軟性權力,來化解中國威脅論的負面說法。因此,以悠久且優良的傳統文化來建立一個屬於中國特有的軟性權力,並建立崛起中的正面形象,是中國當前的重要國家戰略之一。

本篇論文主要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中的文獻分析法,以及應用奈伊的軟權力理論,分析文化軟權力在國力中的角色,並闡釋中國對文化軟權力的形塑過程,以及在冷戰後,中國的前、後兩位領導人如何運用中國的軟權力優勢—傳統文化,於其內、外政策思維中。


關鍵字:軟權力、文化軟權力、冷戰後時代、中國威脅論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文化軟權力在國力中的角色……………………15
第一節 軟權力的發展與主張……………………………………15
第二節 軟權力與硬權力的比較…………………………………22
第三節 文化軟權力與國力的關係………………………………26
第四節 文化軟權力在外交上的意義……………………………35

第三章 中共文化軟權力的形塑…………………………40
第一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價值………………………………40
第二節 中共的中國文化觀與文化傳承…………………………47
第三節 中國文化軟權力的發展與內涵…………………………54

第四章 中共對內政策中文化軟權力的運用……………63
第一節 中共民族意識與文化認同………………………………63
第二節 江澤民時期的主政思維與文化軟權力的運用…………70
第三節 胡錦濤時期的主政思維與文化軟權力的運用…………78

第五章 中共對外政策中文化軟權力的運用……………89
第一節 中共的安全觀與文化安全觀…………………………………89
第二節 江澤民時期的外交思維與文化軟權力的運用………………98
第三節 胡錦濤時期的外交思維與文化軟權力的運用………………104

第六章 結論……………………………………………………………119

參考文獻…………………………………………………………………124

圖表目錄
圖2-1立體三維圖…………………………………………………………17
圖2-2文化三層級…………………………………………………………27
圖2-3廣義文化的四個層面………………………………………………28
圖5-1 2009年世界孔子學院分布圖……………………………………115
表2-1三種權力類型………………………………………………………20
表2-2權力行為光譜………………………………………………………23
表2-3軟權力與硬權力的差異……………………………………………24
表2-4克萊恩公式各項參數………………………………………………31
表3-1文革後中國大陸「三信危機」……………………………………56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810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軟權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軟權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冷戰後時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威脅論zh_TW
dc.title (題名) 當前中國文化軟權力的形塑與運用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hape and manipulation of soft power in current Chinese cultur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毛澤東早期文稿(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王充,論衡(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王雲五主編、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王曉德,美國文化與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王緝思,「美國外交思想傳統與對華政策」,收錄中美關係十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中央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獻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中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獻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檔彙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田文棠,中國文化的整合與認知(西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江西元、夏立平,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江澤民,「發展要有新思路」,收錄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江澤民,「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係」,收錄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江澤民,「努力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收錄論科學技術(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朱馬杰著,俞新天編輯,「國際關係力量結構中的軟國力」,收錄國際關係中的文化:類型、作用與命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李方主編,中國綜合國力論(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李生龍注譯、李振興校閱,新譯墨子讀本(台北:三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李軍、陳建平編,2005中國文化年報(甘肅:蘭州大學出版,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李英明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李振興編撰,華夏的曙光—尚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吳仁傑註釋,新譯孫子讀本(台北:三民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宋士昌,從鄧小平到江澤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跟蹤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宋仲福、趙吉惠、裴大洋,儒學與現代中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沈紅波,全球化與國家安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何德功、浦衛忠、金勇,傾聽中國—新冷戰與未來謀略(惠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克萊恩著,80年代世界權力趨勢及美國對外政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周何編撰,儒家的理想國—禮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亞歷山大.溫特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紅譯,後現代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俞正梁,當代國際關係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胡宗山著,程又中主編,中國的和平崛起:理論、歷史與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胡惠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胡耀邦,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約瑟夫.奈伊著,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約瑟夫.奈伊著,吳曉輝、錢程譯,軟力量(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韋森,文化與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夏保成,國家安全論(吉林:長春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馬克斯,「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收錄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孫欽善譯注、宗福邦審閱,倫語(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公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張玉國,國家利益與文化政策(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張筱強主編,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讀—文化建設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張驥,國際政治文化學導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曹澤林,國家文化安全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郭洪妃,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郭隆隆、趙念渝編著,世紀之交的大國關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梁自潔,中國精神(山東:濟南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彭新良,文化外交與中國的軟實力:一種全球化的視角(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黃碩風,綜合國力新論: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勞思光,中國文化要義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湯因比、池田大作著,荀春生等譯,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雅斯貝爾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閻麗,董子春秋繁露譯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漢斯•摩根索著,徐昕、郝望、李保平譯,國家間政治:權力鬥爭與和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漢斯.摩根索著,盧明華等譯,國際縱橫策論—爭強權,求和平(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7.歐用生,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8.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劉國光、汝信主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經濟•政治•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0.劉康,「全球化與中國當代文化思潮」,收錄文化•傳媒•全球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1.劉雲山,「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收錄十七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北京:學習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2.鄭永年,江澤民的遺產—在守成和改革之間(新加坡: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3.蔡明耀,國際關係(台北:考用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4.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學術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子舒,「毛澤東與和平演變」,黨史縱橫,第11期,2004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安全,1998年第4期,頁23~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王國慶,「軟實力的培育運用與中國國家形象的提升」,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年1月,頁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實力」,復旦學報,1993年第3期,頁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王鵬程,「試論毛澤東關於防止『和平演變』的思想」,理論學刊,2006年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尹海良,「關於世界漢語熱的幾點思考」,廣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頁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田春生,「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比較初探」,社會經濟體制比較,2005年第2卷,頁77~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宋效峰,「試析中國和平崛起中的軟權力因素」,求是,2005年第8期,頁76~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李生文,「試論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文化安全維護」,攀登,第27卷第160期,2008年6月,頁27~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李焰,「魅力攻勢:中國仗軟實力屹立世界」,華盛頓觀察週刊,第14期,2007年4月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李樂軍,「論三代領導人對我國和平外交政策的發展」,柳州師專學報,第18卷第3期,2003年,頁44~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易筱青,「文化力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軟權力」,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第1期,2007年2月,頁1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周德清,「毛澤東的文化發展觀及其得失檢省」,三峽大學學報,第29卷第5期,2008年,頁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祈跡、盧德煥,「“軟權力”與中國國家利益實現」,黨政幹部學刊,2004年第3期,頁2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姜奇平,「軟實力的文化分析」,互聯網週刊,2004年第27期,頁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禹建萍,「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文化安全」,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第3卷第4期,2007年,頁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俞新天,「和諧世界與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國際問題研究,2007年第1期,頁7~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約瑟夫•奈伊、西恩.克瑞翰、塞比.拉爾曼著,楊丹志譯,「說服的權力—美國領導權的二元結構」,國際論壇,2003年第5期,頁78~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孫西輝、呂紅,「文化軟實力與加快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理論學刊,2008年第8期,頁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孫波,「文化軟實力及其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科學社會主義,2008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栗尚正,「構築和諧溫馨的精神家園—十七大文化發展戰略構想解讀」,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1期,頁44~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納日碧力戈,「“民族”的政治文化評析:人類學視野」,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頁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商聚德,「儒學精神及其現代意義」,河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頁99~1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許嘉,「國際經濟與國家安全概念的重新界定」,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8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張守富、朱彥振,「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三大安全」,黨政幹部論壇,2000年第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張敏,「和諧世界理論的中國文化意蘊」,學術論壇,2008年第1期,頁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張學智,「儒家文化的精神與價值觀」,北京大學學報,第35卷第1期,1998年,頁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陳偉源、劉東平,「回望:“中法文化年”帶給我們什麼?」,對外大傳播,2005年第1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郭齊家,「弘揚中華文化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第23卷第4期,2007年12月,頁136~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郭衛華,「儒家道德哲學: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倫理之徑」,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第24卷第1期,2008年3月,頁169~1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曾廣俊,「廿一世紀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戰略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0卷第10期,200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湯一介,「文化熱與學熱」,二十一世紀評論,1995年10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湯一介,「我國文化軟實力研究述評」,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報,2008年第5期,頁129~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費孝通,「文化自覺的思想來源與現實意義」,文史哲,2003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楊宇、熊昊明、孫樸,「“和諧世界”思想與中國軟實力塑造」,國際關係學報,2008年第3期,頁13~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楊景堯等著,「對中共柔性國力(soft power)面面觀」,中共研究,第41卷第9期,2007年9月,頁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趙玉華,「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觀的總體特徵解析」,山東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頁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趙英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安全—西方文化霸權主義對中國文化安全的衝擊和挑戰」,蘭州學刊,2004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趙麗霞、陳曉雷,「淺析江澤民先進文化思想的科學內涵」,理論界,2007年第5期,頁17~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黎健,「評大陸經濟波動及其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311期,1993年7月,頁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劉志華、劉慧,「文化軟實力研究:國外經驗及借鑒」,濟南大學學報,第18卷第4期,2008年,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劉永濤,「文化與外交:戰後美國對外文化戰略透視」,復旦學報,2001年第3期,頁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劉志華、劉慧,「文化軟實力研究:國外經驗及借鑒」,濟南大學學報,第18卷第4期,2008年,頁15~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劉勝驥主編,「新世紀中國文化政策的發展」,21世紀中國-中共十七大觀察報告,第3卷,頁311~3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劉絳華,「國家軟實力分析」,江西行政學院學報,第9卷第4期,2007年10月,頁25~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鄭文姬,「解放思想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理論界,2008年第10期,頁13~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戴業煉、陳宏愚,「軟實力研究評述」,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年11月號,頁193~1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蘇格,「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求是,2002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謝廣生,「江澤民先進文化建設思想探析」,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頁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魏波,「中國文化戰略:尋找大國崛起的精神支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頁33~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羅援,「兩種安全觀念,兩種安全模式」,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龐中英,「中國特徵的全球化」,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5年第5卷,頁15~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研討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本初,「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撰寫碩博士論文與投稿學術期刊論壇(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主辦),2005年6月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碩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陳筑君,「中國的文化安全問題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200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葉素萍,「中國軟權力的運用:從文化外交層面分析」,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裝沼渠,「全球化下中共的文化戰略-以胡錦濤時期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歐陽群,「胡錦濤時期的文化外交政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廖登山,「後冷戰時期中國軟權力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鄭翔駿,「中國和平發展下的軟實力問題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200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報紙雜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1997年5月9日,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人民日報,1998年9月2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人民日報,2000年7月17日,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人民日報,1997年4月24日,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人民日報,1999年3月27日,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人民日報,2000年9月7日,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人民日報,2001年7月2日,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人民日報,2005年4月23日,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人民日報,2004年8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人民日報,1994年11月16日,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文匯報(香港),2000年10月17日,版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網際網路專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瞭望》文章:“再向中央報實情”」,人民網,2007年10月15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104019/104922/6378924.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中國和平崛起”論的由來」,中國網,2004年4月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MATERIAL/540646.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008北京奧運行動規劃(一):總體戰略構想」,新華網,2002年7月13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7/13/content_481077.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十七大代表于幼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中國政府網,2007年10月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tzl/xxgc/content_78505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網,2006年10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932440.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中國 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新浪網,2004年10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41012/15441073923.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國網,2007年10月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big5.china.com.cn/17da/2007-10/24/content_9119449.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新華網,2003年11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24/content_1195240.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新華網,2005年12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2/22/content_3954937.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網,2005年12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sy/1069179.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中國模式的魅力」,學習時報網,2006年11月13日,http://www.china.com.cn/xxsb/txt/2006-11/13/content_7352534.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新華網,2002年8月6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2-08/06/content_512599.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文化人看奧運:文化和哲學視域中的奧運」,新華網,2008年7月15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7/15/content_8548447.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孔子學院章程」,國家漢辦網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hanban.edu.cn/kzxy_list.php?ithd=xyz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北京2008年文化活動手冊」,2008年7月,http://files.beijing2008.cn/20080811/upload/wenhuahuodongcn0725/1.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江澤民在布希總統圖書館發表演講並回答提問」,中國新聞網,2002年10月2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big5.chinanews.com.cn:89/2002-10-25/26/236123.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在聯合國千禧年首腦會議講話」,新華網,2000年9月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202.84.17.73/world/htm/20000908/10523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合法性與中國政治」,大紀元,2001年1月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30/n41257.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全球華文教育方興未艾」,中央日報網路報,2009年10月30日,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45&docid=100953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向世界推廣漢語 國家漢語辦公室升格」,新浪網,2006年7月8日,http://finance.sina.com.cn/g/20060708/10022715933.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把目光投向中國」,人民網,2003年12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1/2241298.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實現共贏」,中國外交部,2003年11月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mfa.gov.cn/chn/wjb/zzjg/yzs/dqzzywt/t3995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李長春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人民網,2006年2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4101159.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社評:猜想北京奧運開幕式 神奇三亮點」,中國評論新聞網,2008年7月16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NML.jsp?coluid=7&kindid=0&docid=1006953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和平發展首次作為國家戰略提出意義重大」,新浪網,2005年3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news.sina.com.cn/c/2005-03-12/10055340039s.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東南亞反恐大勝仗!馬來西亞瓦解回教極端組織」,今日新聞,2005年6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nownews.com/2005/06/22/334-180747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承前起後,繼往開來,努力開創上海合作組織事業新局面」,中國網,2003年5月2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3-05/30/content_533827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的演講」,新華網,2006年4月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22/content_4460879.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胡錦濤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人民網,2006年1月9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4011536.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胡錦濤在第八次文代會第七次作代會上講話」,人民網,2006年11月10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5026372.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胡錦濤在第八次文代會、第七次作代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06年11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1/10/content_5315058.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建構“儒家文化共同體”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年9月7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6/2/7/101062714.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0627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中國網,1997年9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1.china.com.cn/chinese/archive/13178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唐家璇在聯大闡述互信互利平等協作新安全觀」,新華網,2002年9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9/14/content_561237.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增進相互瞭解 加強友好合作-江澤民主席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新華網,199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1/28/content_257334.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推動裁軍進程 維護國際安全」,新華網,1999年3月2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10516/566286.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溫家寶鼓勵海外孔子學院教師繼續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新華網,2009年2月2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9-02/28/content_10918617.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溫家寶總理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實錄」,央視國際,2004年3月14日, http://big5.cctv.com/news/china/20040314/101194.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發揮文化紐帶作用 推進中華民族復興—“江澤民‘文化紐帶’重要論述研討會”綜述」,人民網,2002年9月28日,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2072/2645/20020928/832976.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環球時報:傳統文化是重建自信的動力」,人民網,2007年10月18日, http://www.022net.com/2007/10-18/465665283149328.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國家漢辦主任:全世界漢語學習人數已超過4000萬」,中國新聞網,2009年3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3-12/1599114.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舉國體制”為體育發展提供保證」,新華網,2008年8月25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08/25/content_967945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人民網,1981年6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71380/71387/71588/4854598.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藝術五環綻放北京城 奧運會更是一次文化盛事」,北京經濟信息網,2008年6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big5.beinet.net.cn/jjyw/aoyunjingji/200806/t238919.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Ramo Cooper Joshua. 2004/5. The Beijing Consensus. 2008/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fpc.org.uk/fsblob/244.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轉引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Frank S. Jannuzi, U.S.-China Relations: An Affirmative Agenda, A Responsible Course(New York: Council of Foreign Affairs Press,2007),pp.12~13;轉引自李俊毅「北京的儒學外交」,展望與探索(臺北:法務部調查局出版,2008年),頁44,註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轉引自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6年10月),頁340,註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轉載自侯貴文、栗志剛「文化軟實力述評」,理論月刊,2008年第9期,頁1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轉引自凌志軍、馬立成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8年),頁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西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Alfred T. Mahan,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Boston: Little Brown, 18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Charles Krauthammer,“Why We Must Contain China”,Time(July 31, 1995),p.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Evan S. Medeiros & M. Tayor Fravel,“China’ New Diplomacy”,Foreign Affairs, (82(6), November/December, 2003),pp.22~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Hans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Alfred A.Knopf,1978).p.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Harry Harding,“Asia Policy to the Brink”,Foreign Policy(No.96, Spring 1994),p. 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Hans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4 th ed.(New York:Alfred A.Knopf,1967).pp. 106~1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Hans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 Alfred A.Knopf,Inc,1985).p.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Joseph S. Nye Jr.,“Hard Power, Soft Power”,The Boston Globe(August 6,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Joseph S. Nye Jr.,“Redefining the Nation Interest”,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 1999),p. 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Joseph S. Nye Jr.,“Soft Power”,Foreign Policy(Fall 1990),p.1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Joseph S. Nye Jr.,“The Transformation of World Power”,Dialogue(No.4,1990),p. 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Joseph S. Nye Jr.,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sic Books,Inc,Publishers,1990).p.188,2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Joseph S. Nye Jr.,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Joseph S. Nye Jr.and William Owens,“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1996),p.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Kavaljit Singh,“From Beijing Consensus to Washington Consensus”,China’s Journey to Liber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7),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Nye and Owens,“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Raymond Aron ,Peace and War(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Richard H. Ullman,“Redefining Security,”in Internationa Security(Summer 1983),vol.8,No.1,pp.129~1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Robert Lieber,Theory and World Politics(Cambridge:Winthrop Publishers,1972).p.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Ross H. Munro ,“Awakening Dragon-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No.62 Fall 1992),pp.10~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Samuel 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Foreign Affairs(Summer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Stephen M.Walt,“The Renaissance of Security Studies”,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North Texas University(35:2 1991),pp.211~239。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