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魏晉忠孝觀之研究
A stydy of views on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作者 黃秋勝
貢獻者 王德權
Wang, Te Chuan
黃秋勝
關鍵詞 魏晉
忠孝觀
玄學
君父先後
忠孝衝突
忠孝先後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9-Apr-2010 15:38:08 (UTC+8)
摘要 「忠孝觀」在中國的政治與社會有著重要的地位。「忠」明顯地表現在士人政治倫理上,即所謂的君臣關係。「孝」為倫理道德實踐的起點,即所謂父子關係,且可推廣至一切倫常關係。忠與孝分別用來判別士人在政治與家庭裡的道德實踐作用,也成為個人品德操守的評判標準。本來是兩種不同的道德觀念,卻在專制體制的引導下,幾度混同,使得士人必須對忠孝的先後、輕重來做出抉擇,不同時代下的政治與文化面貌不同也使「忠孝觀」有所改變。
     東漢到魏晉,是一個由統一到分裂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忠孝觀的矛盾衝突族繁可見,君父先後的問題也屢屢被提及。玄學的發展,儒道的會通、名教與自然的融合,使得「忠孝觀」不再沿循前代的原則,而有了不同的闡釋與抉擇。
     本文從魏晉的政治發展與學術演變的脈絡下,對士人的「忠孝觀」做一深入研究辨析,以呈現魏晉時期「忠孝觀」的整體樣貌。
參考文獻 一、史料
孔安國撰、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台灣古籍,2001。
左丘明,《國語》,台北:漢京文化,1983。
楊伯峻,左丘明,《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管仲撰,高時顯、吳汝霖輯校,《管子》,台灣:中華書局,1988。
荀況撰,王先謙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墨翟著,孫詒讓撰,《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呂不韋,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鄺士元,《魏晉南北朝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市:文史哲,1992。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中國史學觀念探討之一》,香港:龍門書店有限公司。
鄭玄注,《周禮鄭氏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3。
(二)期刊暨學位論文
毛漢光,〈從中正評品與官職之關係論魏晉南北朝之社會架構〉,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6:4(台北,1975),頁595-611。
方詩銘,〈何晏在曹魏高平陵政變前後〉,《史林》(1998:3),頁11-20。
王建文,〈帝國秩序與族群想像——帝制中國初期的華夏意識〉,《新史學》16:4(台北,2005),頁195-220。
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
甘懷真,〈「舊君」經典詮釋──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新史學》,13:2(台北,2002,6),頁1-44。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君臣關係初探〉,《臺大歷史學報》,21(台北,1997,12),頁19-58。
江建俊,〈魏晉忠孝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2004),頁507-560。
林麗真,〈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性婚論與忠孝論談起〉,《臺大中文學報》,4(台北:1991.6),頁109-141。
戴德撰、盧辯注,《大載禮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林麗真,〈論魏晉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0(台北:1993.6),頁25-52。
徐高阮,〈山濤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1(台北,1969),頁87-125。
陳瓊玉,〈魏晉忠孝觀〉,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致,〈原孝〉,《人文中國學報》,第9期(2001,12),頁228-251。
曾昭旭,〈骨肉鄉親,志業相承──孝道觀念的發展〉,《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1982),頁211-241。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1995。
蔡仁厚,〈《論語》「義、命」觀念之疏導〉,《中國文化月刊》,32期(1982,6),頁101-113。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1982),頁173-207。
楊聯陞,〈東漢的豪族〉,《清華學報》,11:1(北平,1936),頁1043-1063。
蒙思明,〈六朝世族形成的經過〉,《文史雜誌》,1:9(1935)。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王利器,《新語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5。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頁123-186。
孫筱,〈孝的觀念與漢代新的社會統治秩序〉,《中國史研究》(1990,3),頁54-61。
三、外文資料
谷川道雄等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7。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渡辺信一郎,《中國古代國家の思想構造—專制國家とイデオロギー》,東京:孝倉書房,1994。
渡辺信一郎,《天空の玉座——中國古代帝國の朝政と禮儀》,東京:柏書房,1996。
渡辺信一郎,《中囯古代の王権と天下秩序 : 日中比較史の視点から》,東京:孝倉書房,2003。
越智重明,《中囯古代の政治と社会》,福岡市 : 中囯書店, 2000。
越智重明,《魏晉南朝の上古と社會》,東京都:硏文社,1985。
宇都宮清吉,《中國古代中世史研究》,東京都:創文社,1986。
賈誼,《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
董仲舒著、蘇輿撰,《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韓嬰,《韓詩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充著、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1980。
荀悅,《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5。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74。
郭象注,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
袁宏撰,張烈點校,《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1974。
范瞱,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劉義慶編,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
顏之推,《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1999。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杜佑撰,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點校,《通典》,中華書局,1988。
阮元纂,《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陸書局,民國47年10月。
司馬光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5。
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鼎文書局,1975。
趙翼,《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1960。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北京:中華書局,1985。
錢大晰,《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
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台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朱熹撰,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阮元纂,《孝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市:華正,1989。
王國維注校,《水經注校》,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蔣禮鴻撰,《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86。
二、今人著作
陳鐵凡,《孝經鄭注校證》,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
(一)專著
方北辰,《魏晉南北朝江東大族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6。
王子今,《「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王建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市:東大,1995。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2。
牟潤孫,《論魏晉以來之崇尚談辯及其影響》,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6。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1993。
朱漢民,《忠孝道德與臣民精神——中國傳統臣民文化論析》,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朱漢民,《聖王理想的幻滅:倫理觀念與中國政治》,長春市: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朱誠如,《中國皇帝制度》,武漢:武漢出版社,1998。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台北:開明書局,1969。
呂思勉,《讀史札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呂春盛,《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
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
呂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
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學生書局,1990。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78。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季乃禮,《三綱六紀與社會整合——由《白虎通》看漢代社會人倫關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張分田,《中國帝王觀念:社會普遍意識中的「尊君──罪君」文化範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林瑞翰,《魏晉南北朝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
周良霄,《皇帝與皇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高明士,《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
高明士,《中國傳統政治與教育》,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
馬良懷,《漢晉之際道家思想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6版(臺四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張儐生,《魏晉南北朝政治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許倬雲,《求古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陳寅恪著、陳美延編,《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陳寅恪,《隋唐政治史述論稿》,台北:里仁,1981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4。
陳啟雲,《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陳鐵凡,《孝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賀昌群,《魏晉思想‧甲種五編》,臺北:里仁書局,1984。
賀昌群,《魏晉清談思想初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6。
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974。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出版社,2002。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1998。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台北:學生書局,1990。
楊聯陞,〈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收入段昌國、劉紉尼、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1976。
趙令揚,《關於歷代正統問題之爭論》,香港:學津出版社,1976。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
劉澤華,《先秦士人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劉澤華,《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劉澤華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74。
劉澤華、張榮民等著,《公私觀念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北京:三聯書店,2001。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衛廣來,《漢魏晉皇權的嬗代》,太原:書海出版社,2002。
韓德民,《荀子與儒家的社會理想》,濟南:齊魯書社,2001。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2153017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3017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德權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ang, Te Chu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秋勝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秋勝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Apr-2010 15:38:08 (UTC+8)-
dc.date.available 9-Apr-2010 15:38:0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Apr-2010 15:38:0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153017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74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15301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忠孝觀」在中國的政治與社會有著重要的地位。「忠」明顯地表現在士人政治倫理上,即所謂的君臣關係。「孝」為倫理道德實踐的起點,即所謂父子關係,且可推廣至一切倫常關係。忠與孝分別用來判別士人在政治與家庭裡的道德實踐作用,也成為個人品德操守的評判標準。本來是兩種不同的道德觀念,卻在專制體制的引導下,幾度混同,使得士人必須對忠孝的先後、輕重來做出抉擇,不同時代下的政治與文化面貌不同也使「忠孝觀」有所改變。
     東漢到魏晉,是一個由統一到分裂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忠孝觀的矛盾衝突族繁可見,君父先後的問題也屢屢被提及。玄學的發展,儒道的會通、名教與自然的融合,使得「忠孝觀」不再沿循前代的原則,而有了不同的闡釋與抉擇。
     本文從魏晉的政治發展與學術演變的脈絡下,對士人的「忠孝觀」做一深入研究辨析,以呈現魏晉時期「忠孝觀」的整體樣貌。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2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文獻回顧 11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全文架構 14
     第二章 忠孝觀的理念建構與繼承 15
     第一節忠孝義探源 15
     第二節儒家的忠孝思想 25
     第三節諸子百家的忠孝思想 41
     第四節漢代忠孝理念建構 55
     第三章 魏晉政治與忠孝觀 69
     第一節 漢魏之際政治變化與忠意涵的改變 70
     第二節 君臣關係與忠孝意涵的轉變 84
     第三節 魏晉之際政治變化與忠孝意涵的改變 94
     第四節 世變下的忠孝難題 105
     第四章 魏晉文化思潮與忠孝觀 132
     第一節 魏晉玄學思潮下的忠孝意涵 134
     第二節 魏晉玄學思潮下士人的忠孝心態 141
     第三節佛教與忠孝倫理 162
     第五章 結論 176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3017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魏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忠孝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玄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君父先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忠孝衝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忠孝先後zh_TW
dc.title (題名) 魏晉忠孝觀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ydy of views on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孔安國撰、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台灣古籍,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左丘明,《國語》,台北:漢京文化,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伯峻,左丘明,《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管仲撰,高時顯、吳汝霖輯校,《管子》,台灣:中華書局,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荀況撰,王先謙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墨翟著,孫詒讓撰,《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不韋,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鄺士元,《魏晉南北朝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市:文史哲,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中國史學觀念探討之一》,香港:龍門書店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玄注,《周禮鄭氏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暨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漢光,〈從中正評品與官職之關係論魏晉南北朝之社會架構〉,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6:4(台北,1975),頁595-6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詩銘,〈何晏在曹魏高平陵政變前後〉,《史林》(1998:3),頁1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建文,〈帝國秩序與族群想像——帝制中國初期的華夏意識〉,《新史學》16:4(台北,2005),頁195-2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甘懷真,〈「舊君」經典詮釋──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新史學》,13:2(台北,2002,6),頁1-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君臣關係初探〉,《臺大歷史學報》,21(台北,1997,12),頁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建俊,〈魏晉忠孝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2004),頁507-5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真,〈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性婚論與忠孝論談起〉,《臺大中文學報》,4(台北:1991.6),頁109-1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德撰、盧辯注,《大載禮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真,〈論魏晉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0(台北:1993.6),頁25-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高阮,〈山濤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1(台北,1969),頁87-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瓊玉,〈魏晉忠孝觀〉,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致,〈原孝〉,《人文中國學報》,第9期(2001,12),頁228-2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昭旭,〈骨肉鄉親,志業相承──孝道觀念的發展〉,《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1982),頁211-2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仁厚,〈《論語》「義、命」觀念之疏導〉,《中國文化月刊》,32期(1982,6),頁101-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1982),頁173-2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聯陞,〈東漢的豪族〉,《清華學報》,11:1(北平,1936),頁1043-10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蒙思明,〈六朝世族形成的經過〉,《文史雜誌》,1:9(19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利器,《新語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頁123-1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筱,〈孝的觀念與漢代新的社會統治秩序〉,《中國史研究》(1990,3),頁54-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外文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谷川道雄等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渡辺信一郎,《中國古代國家の思想構造—專制國家とイデオロギー》,東京:孝倉書房,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渡辺信一郎,《天空の玉座——中國古代帝國の朝政と禮儀》,東京:柏書房,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渡辺信一郎,《中囯古代の王権と天下秩序 : 日中比較史の視点から》,東京:孝倉書房,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越智重明,《中囯古代の政治と社会》,福岡市 : 中囯書店,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越智重明,《魏晉南朝の上古と社會》,東京都:硏文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宇都宮清吉,《中國古代中世史研究》,東京都:創文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賈誼,《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仲舒著、蘇輿撰,《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嬰,《韓詩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充著、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荀悅,《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象注,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宏撰,張烈點校,《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瞱,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義慶編,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之推,《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佑撰,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點校,《通典》,中華書局,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元纂,《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陸書局,民國4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馬光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鼎文書局,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翼,《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1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北京:中華書局,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大晰,《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台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熹撰,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元纂,《孝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市:華正,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維注校,《水經注校》,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禮鴻撰,《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今人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鐵凡,《孝經鄭注校證》,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北辰,《魏晉南北朝江東大族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子今,《「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建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市:東大,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潤孫,《論魏晉以來之崇尚談辯及其影響》,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漢民,《忠孝道德與臣民精神——中國傳統臣民文化論析》,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漢民,《聖王理想的幻滅:倫理觀念與中國政治》,長春市: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誠如,《中國皇帝制度》,武漢:武漢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台北:開明書局,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思勉,《讀史札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春盛,《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學生書局,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季乃禮,《三綱六紀與社會整合——由《白虎通》看漢代社會人倫關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分田,《中國帝王觀念:社會普遍意識中的「尊君──罪君」文化範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瑞翰,《魏晉南北朝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良霄,《皇帝與皇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明士,《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明士,《中國傳統政治與教育》,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良懷,《漢晉之際道家思想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6版(臺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儐生,《魏晉南北朝政治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倬雲,《求古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寅恪著、陳美延編,《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寅恪,《隋唐政治史述論稿》,台北:里仁,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啟雲,《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鐵凡,《孝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賀昌群,《魏晉思想‧甲種五編》,臺北:里仁書局,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賀昌群,《魏晉清談思想初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台北:學生書局,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聯陞,〈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收入段昌國、劉紉尼、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令揚,《關於歷代正統問題之爭論》,香港:學津出版社,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澤華,《先秦士人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澤華,《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澤華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澤華、張榮民等著,《公私觀念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北京:三聯書店,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衛廣來,《漢魏晉皇權的嬗代》,太原:書海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德民,《荀子與儒家的社會理想》,濟南:齊魯書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