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史記體例及章法結構之研究
作者 林雅真
貢獻者 王文顏
林雅真
關鍵詞 史記
司馬遷
體例
章法結構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7:19:01 (UTC+8)
摘要 本論文各章節的論述內容,大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在本章中首先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目的,其次檢視歷來學者對《史記》的研究成果,最後敘明本論文研究的章節架構。
第二章探討《史記》的五體結構。體例是一部典籍各部分之間聯繫的方式,也是作者創作思想和創作內容的表現形式。本章首先討論《史記》作史本旨,探究司馬遷的史學觀,從而剖析司馬遷採取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作為全書結構之意圖。次論五種體例不同的層面功能,觀察其聯繫關係;繼之討論五體首篇、末篇安排蘊含的意義;本章最後透過各篇篇目的次第安排,闡明《史記》篇章安排的意義。
第三章探討《史記》整體結構原則。靳德峻說:「《史記》一書,全具史公史例,不知厥例,何以知史公之史法與史意,不知史公史法與史意,何以究史公之史學乎」。因此本章由綜觀互見、重複累書、人物互襯、人事對比四點切入,剖析《史記》結構各傳之「史法」,以深究史公之史學。
第四章探討《史記》各篇章法結構。關於《史記》篇章結構的特色,余嘉錫先生認為,「司馬遷之文,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未嘗枝枝節節而為之。相其氣勢不至終篇,必不輟筆」。﹝清﹞曾國藩曾舉〈李將軍列傳〉一篇,說明「位置之先後、剪裁之繁簡,為文家第一要義也」,次序及剪裁不可隨意;今人范文芳亦認為,「最能顯示出司馬遷在文學上的成就的部分,不在《史記》的大結構,而在各篇的小布局,以及篇與篇的聯繫上」。因此本章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次序,探究各體的基本結構模式、差異、變例及各體的結構特點。
第五章為結論。在此章中,將對本論文之研究成果與意義作出扼要的綜論及檢討,並指出此一論題可繼續深入研究之處,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按時代排列)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2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八版)
﹝漢﹞班固:《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3月)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6月)
﹝明﹞凌稚隆輯校:《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3月)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吳汝綸評點:《史記集評》(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5月)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樂天出版社,1971年9月)
﹝清﹞李景星:《史記評議》(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4月)
﹝清﹞吳見思評點:《史記論文》(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10月二版)
﹝清﹞崔適:《史記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月)
﹝清﹞姚祖恩:《史記菁華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4月)
二、《史記》的近代論著(按出版年月排列)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臺北: 華正書局,1974年)
劉偉民:《司馬遷研究》(文景書局,1975年2月)
王民信:《史記研究之資料與論文索引》(臺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
陳新雄、于大成編:《史記論文集》(臺北:西南書局,1978年)
周虎林:《司馬遷及其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5月)
陳直 :《史記新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
徐文珊:《史記評介》(維新書局,1980年8月)
白壽彞:《史記新論》(北京:求實出版社,1981年)
王叔岷:《史記斠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6月)
林雲龍:《司馬遷思想研究》(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年3月)
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5月三版)
張大可:《史記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
王國維等著:《司馬遷其人其書》(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9月)
張維嶽編:《司馬遷與史記新探》(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11月)
郭雙成:《史記人物傳記論稿》(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二版)
張大可:《史記論贊輯釋》(陜西:新華書店,1986年8月)
李少雍:《司馬遷傳記文學論稿》(四川:重慶出版社,1987年1月)
朱東潤:《史記考索》(臺北:開明書店,1987年1月四版)
范文芳:《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
游信利:《史記方法試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0月)
錢穆 :《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1月)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2月)
韓兆琦:《史記通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
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3月二版)
汪惠敏:《史記政治人物述評》(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1年4月二版)
丘述堯:《史記新探》(臺北:明文出版社,1992年1月)
張高評主編:《史記研究粹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4月)
胡佩韋:《司馬遷和史記》(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7月)
賴明德:《司馬遷之學術思想》(臺北:洪氏出版社,1993年2月)
韓兆琦:《史記選注匯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
可永雪:《史記文學成就論稿》(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何世華:《史記美學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3年11月)
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出版社,1994年12月)
吳福助:《史記解題》(國家出版社,1995年1月)
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0月)
蔡信發:《話說史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韓兆琦:《史記博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
李勉 :《史記七十篇列傳評注》(國立編譯館,1996年1月)
鄭之洪:《史記文獻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7年10月)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1月)
賴漢屏:《史記評賞》(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1月)
郭丹 :《史傳文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9月十三版)
田人隆:《窮究天人通古今─司馬遷與史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6月)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王初慶編:《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3月)
俞樟華:《史記藝術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安平秋、俞樟華、張大可等人編:《史記研究集成》(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
李紀祥:《史記五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9月)
三、文藝理論相關研究論著(按出版年月排列)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5月四版)
黑格爾著、朱自清譯:《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5月)
陳望道:《美學概論》(臺北:文鏡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12月重排出版)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吳應天:《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
里蒙‧凱南著、姚錦清等譯:《敘事虛構作品》(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
韋恩‧布斯著,華明、胡曉蘇、周宪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張壽康:《文章學導論》,(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1月)
謝无量:《實用文章義法》(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3月)
錢穀融、魯樞元:《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9月)
羅鋼 :《敘事學導論》(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12月)
浦安迪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劉 雨:《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3月)
劉世劍:《文章寫作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6年)
張紅雨:《寫作美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年10月)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楊義 :《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9年1月)
陳滿銘:《文章結構分析》(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5月)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2月)
陳滿銘:《章法學新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1月)
申丹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二版)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周慶華:《故事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陳滿銘:《章法學論粹》(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傑哈‧簡奈特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三)》(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1月)
陳滿銘:《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6月)
鄭頤壽:《辭章學導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11月)
陳滿銘:《篇章結構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5月)
四、學位論文(按出版年月排列)
阮芝生:《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年
柳貞愛:《司馬遷浪漫意識的文學觀》,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金聖日:《史記修辭技巧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985年
金苑 :《史記列傳義法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988年
朴宰雨:《史記漢書傳記文比較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李寅浩:《史記文學價值與文章新探》,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劉國平:《司馬遷的歷史哲學》,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郭瓊瑜:《史記的褒貶義法》,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梁文璿:《史記義例探微》,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巫淑如:《千姿百態的人物畫卷—史記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論析》,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呂世浩:《從五體末篇看史記的特質──以〈平準〉、〈三王〉、〈今上〉三篇為主》,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金利湜:《司馬遷的文學理論與批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高禎霙:《史、漢論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魏聰祺:《太史公「成一家之言」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蔡雅惠:《史記悲劇人物與悲劇精神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瑞芳:《史記類傳人物研究》,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峰宗:《史記列傳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林珊湘:《史記「太史公曰」之義法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樹雯:《史記「太史公曰」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麗芳:《史記列傳語言藝術研究》,彰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藍朗月:《史記.項羽本紀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敏瑋:《史記女性形象考述》,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鄭安芸:《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司馬遷史記「愛奇」說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金利湜:《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劉昶亨:《由史記列傳論太史公之創建》,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王越 :《史記‧刺客列傳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五、國內期刊(按日期排列)
李崇遠:〈史記篇例考述〉,《中華學苑》1972年3月
徐文珊:〈試為司馬遷史記撰擬史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73年5月
侯立朝:〈史記體系結構整合論〉,《國魂》1974年7月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及「太史公曰」的述與作〉,《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79年12月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的體系關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80年12月
沈雲龍:〈史記與傳記〉,《傳記文學》1982年8月
蔡信發:〈史記在史學上的價值〉,《孔孟月刊》1985年8月
王宏志:〈論合傳與類傳〉,《國史館館刊》1987年6月
李毓善:〈論史記人物〉,《輔仁學誌》1989年6月
趙梅生:〈淺談司馬遷撰寫史記的文學觀〉,《育達學報》1990年2月
李毓善:〈史記中的夢〉,《輔仁學誌》,1990年6月
汪惠敏:〈史記中之謀臣人物述評〉,《輔仁學誌》1991年6月
蔡信發:〈史記合傳析論〉,《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991年6月
王長華:〈史記傳記非史筆描寫及其文學效應〉,《文藝理論研究》1992年
洪淑苓:〈論「史記」的兩篇合傳--「魏其武安侯列傳」與「衛將軍驃騎列傳」〉,《國立編譯館館刊》1992年6月
蔡信發:〈史記附傳析論〉,《孔孟月刊》1992年7月
孫良水:〈由史記一書看司馬遷的文學理念與文學特色〉,《藝術學報》1993年6月
張高評:〈司馬遷與傳記文學〉,《國語文教育通訊》1994年6月
逯耀東:〈史記「匈奴列傳」的次第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95年9月
田博元:〈史記的思想性及其藝術特色〉,《人文學報》1995年10月
趙生群:〈史記標題論〉,《大陸雜誌》1996年7月
逯耀東:〈史記列傳及其與本紀的關係〉,《臺大歷史學報》1996年11月
李栖 :〈史記「滑稽列傳」的寫作手法〉,《國文天地》1997年2月
易平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匈奴列傳篇次考訂〉,《大陸雜誌》1997年10月
蔡日新:〈史記人物語言述例〉,《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3月
郭丹 :〈史傳文學中的美學特徵〉,《中山人文學報》1998年8月
吳儀鳳:〈史記「平準書」書法初探〉,《孔孟月刊》1998年9月
胡正之:〈從篇章結構論「伯夷列傳」之旨趣〉,《輔仁國文學報》1999年3月
張玉芳:〈論史記的論斷方式〉,《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5月
王惠姬:〈史記對女性形象的刻劃〉,《中正歷史學刊》2000年6月
胡正之:〈從「成敗興壞之理」論史記一家之言 〉,《輔仁國文學報》2000年7月
劉榮傑:〈史記本紀的悲劇意識及其昇華〉,《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學報》2001年9月
譚潤生:〈史記中極短篇的藝術成就〉,《國文學誌》2002年12月
江素卿:〈從「史記」記事論司馬遷之天人思想〉,《文與哲》2003年12月
王勝忠:〈史記「游俠列傳序」章法結構探析〉,《中國語文》2004年2月
鄭安芸:〈司馬遷「鴻門宴」之篇章結構探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004年4月
陳室如:〈陰陽之變,萬物之統--史記的女性形象與所反映的女性觀照〉,《國文學誌》2004年12月
李秋蘭:〈隱喻與敘事--史記敘事藝術探究之一〉,《東方人文學誌》2004年6月
魏聰祺:〈史記互見法之方式及功用〉,《國教輔導》2005年6月
李秋蘭:〈形象塑造之範式與史記敘事藝術--史記敘事話語研究(2)〉,《東方人文學誌》2005年6月
王令樾:〈史記、漢書表體略說〉,《輔仁國文學報》2005年7月
孫世民:〈試論史記的「越位性謬誤」--文化學意義的討論〉,《國立臺中護理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10月
六、大陸期刊(按出版年月排列)
王朝忠:〈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淺談史記的人物塑造方法〉,《德州學院學報》1994年3月
徐敬 :〈論史記人物形象的塑造〉,《固原師專學報》1995年2月
張風萍:〈史記的寫人成就〉,《雁北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5月
肖振宇:〈史記人物傳記開頭簡論〉,《張家口師專學報》1996年1月
黃秀坤:〈史記為歷史人物代言、擬言的藝術成就〉,《北華大學學報》1996年1月
趙生群:〈史記標題論〉,《大陸雜誌》1996年7月
范可慶:〈史記結構管窺〉,《甘肅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1月
肖振宇:〈史記人物性格論〉,《齊齊哈爾大學學報》1997年6月
趙生群:〈史記標題新論〉,《江蘇社會科學》 1997年6月
何梅琴:〈史記人物心理描寫藝術探微〉,《平頂山師專學報》1998年1月
趙明建:〈論史記在體例編輯上的特點〉,《河南社會科學》 1998年2月
可永雪:〈史記人物傳記的結構方式及其意義〉,《內蒙古師大學報》1998年3月
張夢新:〈於細微久見精神──史記人物描繪藝術談〉,《浙江師大學報》1998年3月
紀麗真:〈史記的敘事結構--通體關照的紀傳體〉,《煙臺大學學報》1999年1月
俞樟華:〈胸中意匠巧經營--漫議史記人物傳記的結構〉,《淮陰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3月
俞樟華、邱江寧:〈論史記的複筆〉,《漢中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3月
楊鑒生:〈史記人物出場藝術〉,《寧德師專學報》1999年4月
傅滿倉:〈淺談紀傳體中類傳的特色〉,《甘肅高師學報》1999年6月
朱芳 :〈論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2月
李賢民:〈史記附傳探微〉,《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2月
大明 :〈史記「省略例」補議〉,《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2月
朱芳 :〈論《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2月
楊旭升:〈史記紀傳的人物選擇與缺漏〉,《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3月王關成:〈論史記人物傳記寫作的幾點失誤〉,《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3月
李瑞芬:〈淺論史記人物描寫中的性格對比〉,《萊陽農學院學報》2000年3月
何梅琴、李愛紅:〈論史記的細節描寫〉,《平頂山師專學報》2000年3月
張宏軍:〈論史記敘事法中的虛擬性特徵〉,《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2月
鄒然、宋初健:〈論史記的細節描寫〉,《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2月
黨大恩、黨藝峰:〈史記隱喻敘述研究綱要〉,《山西師大學報》2001年3月
董海欣:〈關於史記紀傳體例的認識〉,《唐山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3月
高萍 :〈史記人物傳記敘事視角模式〉,《唐都學刊》2002年1月
何亞軍:〈論司馬遷史記人物形象的悲劇情結〉,《蘭州鐵道學院學報》2002年2月
劉寧 :〈史記的敘事結構〉,《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4月
劉生良:〈史記同一篇中有關矛盾記述通釋〉,《東南大學學報》2002年5月
高萍 :〈史記人物傳記敘事時間模式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6月
陳桐生:〈司馬遷寫特殊歷史人物的獨特理論視角〉,《學術研究》2002年11月
楊光熙:〈談史記的篇章排列順序〉,《史學月刊》2002年12月
高萍 :〈史記人物傳記敘事結構模式解析〉,《唐都學刊》2003年3月
紀麗真:〈特異性追求:史記的敘事策略〉,《齊魯學刊》2003年4月
梁軼芳:〈論史記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段〉,《理論觀察》2003年6月
黎艷 :〈談史記人物傳記的襯托藝術〉,《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6月
溫瑞萍:〈史記悲劇人物形象的塑造〉,《太原大學學報》2004年1月
劉衛華:〈史記中的預敘及其敘事效果〉,《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1月
張秀英、趙國璽:〈談史記的寫人藝術〉,《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2月
劉猛 :〈論史記的故事情節〉,《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04年2月
劉寧 :〈論史記的敘事時間〉,《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2月
王宇 :〈歷史中的文學品格--史記人物描寫藝術新視角〉,《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4月
方蘊華:〈簡論史記細節描寫的特異性〉,《西北大學學報》2004年4月
王次梅:〈史記傳記人物悲劇論略〉,《北方論叢》2005年5月
李建霞:〈論史記中的謀士形象〉,《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5月
謝保成:〈史記體系再考察〉,《求是學刊》2005年6月
于蘭 :〈談史記中的幾個女性形象〉,《語文天地》2005年11月
付婷婷:〈史記細節描寫的藝術特點〉,《閱讀與寫作》2005年11月
羅培深:〈論史記的人物描寫〉,《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1月
周旻 :〈略論史記的人物類傳〉,《瀋陽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2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3912013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1201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文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雅真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雅真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Apr-2010 17:19:01 (UTC+8)-
dc.date.available 24-Apr-2010 17:19:0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7:19:0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91201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4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91201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各章節的論述內容,大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在本章中首先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目的,其次檢視歷來學者對《史記》的研究成果,最後敘明本論文研究的章節架構。
第二章探討《史記》的五體結構。體例是一部典籍各部分之間聯繫的方式,也是作者創作思想和創作內容的表現形式。本章首先討論《史記》作史本旨,探究司馬遷的史學觀,從而剖析司馬遷採取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作為全書結構之意圖。次論五種體例不同的層面功能,觀察其聯繫關係;繼之討論五體首篇、末篇安排蘊含的意義;本章最後透過各篇篇目的次第安排,闡明《史記》篇章安排的意義。
第三章探討《史記》整體結構原則。靳德峻說:「《史記》一書,全具史公史例,不知厥例,何以知史公之史法與史意,不知史公史法與史意,何以究史公之史學乎」。因此本章由綜觀互見、重複累書、人物互襯、人事對比四點切入,剖析《史記》結構各傳之「史法」,以深究史公之史學。
第四章探討《史記》各篇章法結構。關於《史記》篇章結構的特色,余嘉錫先生認為,「司馬遷之文,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未嘗枝枝節節而為之。相其氣勢不至終篇,必不輟筆」。﹝清﹞曾國藩曾舉〈李將軍列傳〉一篇,說明「位置之先後、剪裁之繁簡,為文家第一要義也」,次序及剪裁不可隨意;今人范文芳亦認為,「最能顯示出司馬遷在文學上的成就的部分,不在《史記》的大結構,而在各篇的小布局,以及篇與篇的聯繫上」。因此本章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次序,探究各體的基本結構模式、差異、變例及各體的結構特點。
第五章為結論。在此章中,將對本論文之研究成果與意義作出扼要的綜論及檢討,並指出此一論題可繼續深入研究之處,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史記》體例及章法結構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文獻檢討與近人研究概況 5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史記》的五體結構 13
第一節《史記》之創作本旨與體例特點 14
一、《史記》創作本旨 14
二、《史記》體例特點 17
第二節 五體的聯繫關係 21
一、各體功用 21
二、五體編次 25
三、聯繫關係 27
第三節 五體首篇、末篇之意義 31
一、五體首篇 31
二、五體末篇 36
三、全書首篇、末篇之意義:「貴讓崇禮」、「賤利譏爭」 43
第四節 篇章編次義例與特點 45
一、位置特殊的篇章 45
二、篇章順序 51

第三章 《史記》的整體結構原則 71
第一節 綜觀互見 72
一、有無互見 72
二、詳略互見 74
三、虛實互見 78
四、名實互見 79
五、存疑互見 81
六、傳贊互見 82
七、綜觀互見的作用 87
第二節 重複累書 89
一、歷史記事之重複 90
二、為加強文章效果之重複 98
第三節 人事互襯 107
一、合傳之傳主相互襯托 107
二、以賓襯主:以附傳人物側面烘托傳主 113
三、互襯之作用 116
第四節 人事對比 117
一、同一篇章內人事對比 117
二、於相隔數卷之篇章中進行對比 124
三、於前後相鄰之篇章中進行對比 127
四、於不同篇章中遙相對應 129
五、對比之作用 131

第四章 《史記》各篇章法結構 133
第一節 本紀章法結構 134
一、採「類世家結構」 135
二、採「列傳結構」 139
第二節 表、書章法結構 147
一、十表之章法結構 147
二、八書之章法結構 158
第三節 世家章法結構類型 163
一、合傳世家章法結構 164
二、單傳世家篇章----列傳結構 178
第四節 列傳之章法結構類型 183
一、列傳之單傳章法結構 183
二、列傳之合傳章法結構 189
三、列傳之類傳章法結構 198
四、四夷傳的章法結構 202

第五章 結論 206
參考文獻 211

附錄一:《史記》各篇互見情形
附錄二:《史記》各篇重複累書情形
zh_TW
dc.format.extent 92828 bytes-
dc.format.extent 124498 bytes-
dc.format.extent 184834 bytes-
dc.format.extent 126487 bytes-
dc.format.extent 444357 bytes-
dc.format.extent 900766 bytes-
dc.format.extent 943929 bytes-
dc.format.extent 972664 bytes-
dc.format.extent 324885 bytes-
dc.format.extent 278546 bytes-
dc.format.extent 522922 bytes-
dc.format.extent 25102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1201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史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司馬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體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章法結構zh_TW
dc.title (題名) 史記體例及章法結構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按時代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八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班固:《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凌稚隆輯校:《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吳汝綸評點:《史記集評》(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樂天出版社,197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李景星:《史記評議》(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吳見思評點:《史記論文》(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10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崔適:《史記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姚祖恩:《史記菁華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史記》的近代論著(按出版年月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臺北: 華正書局,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偉民:《司馬遷研究》(文景書局,1975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民信:《史記研究之資料與論文索引》(臺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新雄、于大成編:《史記論文集》(臺北:西南書局,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虎林:《司馬遷及其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直 :《史記新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文珊:《史記評介》(維新書局,198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壽彞:《史記新論》(北京:求實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叔岷:《史記斠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雲龍:《司馬遷思想研究》(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5月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大可:《史記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維等著:《司馬遷其人其書》(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維嶽編:《司馬遷與史記新探》(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雙成:《史記人物傳記論稿》(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大可:《史記論贊輯釋》(陜西:新華書店,198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少雍:《司馬遷傳記文學論稿》(四川:重慶出版社,198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東潤:《史記考索》(臺北:開明書店,1987年1月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文芳:《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信利:《史記方法試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 :《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兆琦:《史記通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3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惠敏:《史記政治人物述評》(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1年4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丘述堯:《史記新探》(臺北:明文出版社,1992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高評主編:《史記研究粹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佩韋:《司馬遷和史記》(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明德:《司馬遷之學術思想》(臺北:洪氏出版社,1993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兆琦:《史記選注匯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可永雪:《史記文學成就論稿》(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世華:《史記美學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出版社,199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福助:《史記解題》(國家出版社,1995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信發:《話說史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兆琦:《史記博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勉 :《史記七十篇列傳評注》(國立編譯館,199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之洪:《史記文獻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漢屏:《史記評賞》(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丹 :《史傳文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9月十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人隆:《窮究天人通古今─司馬遷與史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初慶編:《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樟華:《史記藝術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安平秋、俞樟華、張大可等人編:《史記研究集成》(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紀祥:《史記五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文藝理論相關研究論著(按出版年月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5月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黑格爾著、朱自清譯:《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望道:《美學概論》(臺北:文鏡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12月重排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應天:《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里蒙‧凱南著、姚錦清等譯:《敘事虛構作品》(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恩‧布斯著,華明、胡曉蘇、周宪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壽康:《文章學導論》,(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无量:《實用文章義法》(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穀融、魯樞元:《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鋼 :《敘事學導論》(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浦安迪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 雨:《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世劍:《文章寫作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紅雨:《寫作美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義 :《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滿銘:《文章結構分析》(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滿銘:《章法學新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申丹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慶華:《故事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滿銘:《章法學論粹》(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傑哈‧簡奈特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三)》(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滿銘:《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頤壽:《辭章學導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滿銘:《篇章結構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學位論文(按出版年月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芝生:《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柳貞愛:《司馬遷浪漫意識的文學觀》,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聖日:《史記修辭技巧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苑 :《史記列傳義法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朴宰雨:《史記漢書傳記文比較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寅浩:《史記文學價值與文章新探》,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國平:《司馬遷的歷史哲學》,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瓊瑜:《史記的褒貶義法》,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文璿:《史記義例探微》,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巫淑如:《千姿百態的人物畫卷—史記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論析》,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世浩:《從五體末篇看史記的特質──以〈平準〉、〈三王〉、〈今上〉三篇為主》,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利湜:《司馬遷的文學理論與批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禎霙:《史、漢論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聰祺:《太史公「成一家之言」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雅惠:《史記悲劇人物與悲劇精神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瑞芳:《史記類傳人物研究》,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峰宗:《史記列傳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珊湘:《史記「太史公曰」之義法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樹雯:《史記「太史公曰」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麗芳:《史記列傳語言藝術研究》,彰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朗月:《史記.項羽本紀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敏瑋:《史記女性形象考述》,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安芸:《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司馬遷史記「愛奇」說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利湜:《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昶亨:《由史記列傳論太史公之創建》,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越 :《史記‧刺客列傳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國內期刊(按日期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崇遠:〈史記篇例考述〉,《中華學苑》197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文珊:〈試為司馬遷史記撰擬史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7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立朝:〈史記體系結構整合論〉,《國魂》197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及「太史公曰」的述與作〉,《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7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的體系關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8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雲龍:〈史記與傳記〉,《傳記文學》198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信發:〈史記在史學上的價值〉,《孔孟月刊》1985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宏志:〈論合傳與類傳〉,《國史館館刊》198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毓善:〈論史記人物〉,《輔仁學誌》198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梅生:〈淺談司馬遷撰寫史記的文學觀〉,《育達學報》199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毓善:〈史記中的夢〉,《輔仁學誌》,199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惠敏:〈史記中之謀臣人物述評〉,《輔仁學誌》199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信發:〈史記合傳析論〉,《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99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長華:〈史記傳記非史筆描寫及其文學效應〉,《文藝理論研究》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淑苓:〈論「史記」的兩篇合傳--「魏其武安侯列傳」與「衛將軍驃騎列傳」〉,《國立編譯館館刊》199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信發:〈史記附傳析論〉,《孔孟月刊》19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良水:〈由史記一書看司馬遷的文學理念與文學特色〉,《藝術學報》199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高評:〈司馬遷與傳記文學〉,《國語文教育通訊》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逯耀東:〈史記「匈奴列傳」的次第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95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博元:〈史記的思想性及其藝術特色〉,《人文學報》199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生群:〈史記標題論〉,《大陸雜誌》1996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逯耀東:〈史記列傳及其與本紀的關係〉,《臺大歷史學報》1996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栖 :〈史記「滑稽列傳」的寫作手法〉,《國文天地》199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易平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匈奴列傳篇次考訂〉,《大陸雜誌》199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日新:〈史記人物語言述例〉,《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丹 :〈史傳文學中的美學特徵〉,《中山人文學報》1998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儀鳳:〈史記「平準書」書法初探〉,《孔孟月刊》1998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正之:〈從篇章結構論「伯夷列傳」之旨趣〉,《輔仁國文學報》199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玉芳:〈論史記的論斷方式〉,《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惠姬:〈史記對女性形象的刻劃〉,《中正歷史學刊》200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正之:〈從「成敗興壞之理」論史記一家之言 〉,《輔仁國文學報》200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榮傑:〈史記本紀的悲劇意識及其昇華〉,《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學報》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潤生:〈史記中極短篇的藝術成就〉,《國文學誌》200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素卿:〈從「史記」記事論司馬遷之天人思想〉,《文與哲》200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勝忠:〈史記「游俠列傳序」章法結構探析〉,《中國語文》200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安芸:〈司馬遷「鴻門宴」之篇章結構探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00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室如:〈陰陽之變,萬物之統--史記的女性形象與所反映的女性觀照〉,《國文學誌》200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秋蘭:〈隱喻與敘事--史記敘事藝術探究之一〉,《東方人文學誌》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聰祺:〈史記互見法之方式及功用〉,《國教輔導》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秋蘭:〈形象塑造之範式與史記敘事藝術--史記敘事話語研究(2)〉,《東方人文學誌》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令樾:〈史記、漢書表體略說〉,《輔仁國文學報》200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世民:〈試論史記的「越位性謬誤」--文化學意義的討論〉,《國立臺中護理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大陸期刊(按出版年月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朝忠:〈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淺談史記的人物塑造方法〉,《德州學院學報》199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敬 :〈論史記人物形象的塑造〉,《固原師專學報》1995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風萍:〈史記的寫人成就〉,《雁北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肖振宇:〈史記人物傳記開頭簡論〉,《張家口師專學報》199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坤:〈史記為歷史人物代言、擬言的藝術成就〉,《北華大學學報》199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生群:〈史記標題論〉,《大陸雜誌》1996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可慶:〈史記結構管窺〉,《甘肅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肖振宇:〈史記人物性格論〉,《齊齊哈爾大學學報》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生群:〈史記標題新論〉,《江蘇社會科學》 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梅琴:〈史記人物心理描寫藝術探微〉,《平頂山師專學報》199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明建:〈論史記在體例編輯上的特點〉,《河南社會科學》 1998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可永雪:〈史記人物傳記的結構方式及其意義〉,《內蒙古師大學報》199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夢新:〈於細微久見精神──史記人物描繪藝術談〉,《浙江師大學報》199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麗真:〈史記的敘事結構--通體關照的紀傳體〉,《煙臺大學學報》199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樟華:〈胸中意匠巧經營--漫議史記人物傳記的結構〉,《淮陰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樟華、邱江寧:〈論史記的複筆〉,《漢中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鑒生:〈史記人物出場藝術〉,《寧德師專學報》1999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滿倉:〈淺談紀傳體中類傳的特色〉,《甘肅高師學報》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芳 :〈論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賢民:〈史記附傳探微〉,《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明 :〈史記「省略例」補議〉,《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芳 :〈論《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旭升:〈史記紀傳的人物選擇與缺漏〉,《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3月王關成:〈論史記人物傳記寫作的幾點失誤〉,《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瑞芬:〈淺論史記人物描寫中的性格對比〉,《萊陽農學院學報》200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梅琴、李愛紅:〈論史記的細節描寫〉,《平頂山師專學報》200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宏軍:〈論史記敘事法中的虛擬性特徵〉,《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鄒然、宋初健:〈論史記的細節描寫〉,《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黨大恩、黨藝峰:〈史記隱喻敘述研究綱要〉,《山西師大學報》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海欣:〈關於史記紀傳體例的認識〉,《唐山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萍 :〈史記人物傳記敘事視角模式〉,《唐都學刊》2002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亞軍:〈論司馬遷史記人物形象的悲劇情結〉,《蘭州鐵道學院學報》200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寧 :〈史記的敘事結構〉,《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生良:〈史記同一篇中有關矛盾記述通釋〉,《東南大學學報》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萍 :〈史記人物傳記敘事時間模式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桐生:〈司馬遷寫特殊歷史人物的獨特理論視角〉,《學術研究》2002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光熙:〈談史記的篇章排列順序〉,《史學月刊》200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萍 :〈史記人物傳記敘事結構模式解析〉,《唐都學刊》200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麗真:〈特異性追求:史記的敘事策略〉,《齊魯學刊》200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軼芳:〈論史記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段〉,《理論觀察》200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黎艷 :〈談史記人物傳記的襯托藝術〉,《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瑞萍:〈史記悲劇人物形象的塑造〉,《太原大學學報》200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衛華:〈史記中的預敘及其敘事效果〉,《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秀英、趙國璽:〈談史記的寫人藝術〉,《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猛 :〈論史記的故事情節〉,《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0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寧 :〈論史記的敘事時間〉,《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宇 :〈歷史中的文學品格--史記人物描寫藝術新視角〉,《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蘊華:〈簡論史記細節描寫的特異性〉,《西北大學學報》200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次梅:〈史記傳記人物悲劇論略〉,《北方論叢》200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建霞:〈論史記中的謀士形象〉,《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保成:〈史記體系再考察〉,《求是學刊》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蘭 :〈談史記中的幾個女性形象〉,《語文天地》2005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付婷婷:〈史記細節描寫的藝術特點〉,《閱讀與寫作》2005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培深:〈論史記的人物描寫〉,《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旻 :〈略論史記的人物類傳〉,《瀋陽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2月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