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施叔青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
作者 洪靜儀
貢獻者 楊昌年
洪靜儀
關鍵詞 施叔青
女性書寫
小說
女性主義
香港三部曲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7:27:42 (UTC+8)
摘要 「女性書寫」是作家以女性為本位的思考角度所進行的文字書寫,寫內在的自己,長久而深藏的壓抑才能紓解,才能讓女性的聲音被聽見,藉此打破父權的語言牢籠與價值觀。而女性文體的特色為:如流動詩歌般能穿透身體的文字感染力、有曖昧性的語言空間、親密的隱喻、能寫出父權制語言無法描述的身體欲望等,以這些角度來閱讀施叔青的小說作品,其女性書寫的特質也與之相符合,更成為其寫作的重要基調。
      由於尚未有專論從「女性書寫」的方法來探究其全部小說作品。因此,本論文擬以施叔青小說的文本來出發,從女性書寫的角度來探究其作品,希冀能對施叔青的小說研究做補充。
      本章先針對六○年代以後的台灣女性小說發展背景作一簡單的概述,以便了解施叔青崛起當時的文壇生態。再從施叔青個人的生命史出發,並進一步對其創作歷程加以研究,以此作為分析其小說創作的基礎。
      關於施叔青的女性書寫意識,在第二章中將先針對作家創作時產生影響的女性主義學說,作一概略性說明。另外,對於作家小說文本出現的女性人物也進行分析探究,將其女性形象做分類,並從女性形象的藝術技巧切入,析論施叔青如何形塑出作品中女性人物的不同樣貌。
      第三章探討施叔青女性書寫的策略,分為旁觀的敘述者、情慾書寫、小敘述手法、歷史書寫四個小節。第一節中從去勢無能的男性人物角度出發,寫出她對父權宰制的嘲諷與抵抗;第二節中論述施叔青細緻微妙的情慾書寫,透過書寫女性情慾來逾越父權思維規訓女性的古法倫常;第三節從小敘述的手法,建立屬於自己的女性書寫文學;第四節以女性寫史的角度,顛覆傳統以男性為中心的歷史書寫,傳達出以小博大的企圖心。
      檢視施叔青小說中女性書寫的呈現,表露出女性自我成長的脈絡軌跡:從最初「閣樓裡的瘋女人」,以瘋狂、邊緣手法來顛覆父權為中心的傳統;來到第二階段的「父權下的無奈」,作者揭露女性切身所遭遇的問題,來反應女性在父權禁錮下的掙扎與覺醒;到了第三階段的「身體書寫」,積極且正面去歌頌身體,進而達到解除父權禁錮的目的,藉以確立女性自己的地位。
      在結論部份,筆者認為施叔青小說的女性書寫,在當今文壇上可說是難掩其光輝,無論是在台灣或在香港,都應有其重要的定位,在台灣女性文學史中應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有關施叔青部分
(一)施叔青小說書目(按出版年代排列)
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施叔青:《牛鈴聲響》(台北:皇冠出版社,1975年)。
施叔青:《琉璃瓦》(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76年)。
施叔青:《常滿姨的一日》(台北:景象出版社,1976年)。
施叔青:《愫細怨》(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
施叔青:《完美的丈夫》(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
施叔青:《情探》(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6年)。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張雪媃:《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心靈圖像》(台北:正中書局,2005年)。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
絲韋編:《葉靈鳳卷》(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
黃武忠:《小說經驗-名家談寫作技巧》(台北:富春文化出版社,1990年8月)。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江出版公司,1996年)。
黃絢親:《李昂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台北:萬卷樓出版公司,2005年)。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施叔青:《韭菜命的人》(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書局,2001年)。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楊師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楊照:《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楊澤:《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楊澤主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Said)著,王宏志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
2002年)。
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
維金尼亞‧吳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文化出版社,2000年)。
赫伯‧高博格(Herb Goldberg)著、楊月蓀譯:《兩性關係的新觀念》(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96年)。
瑪莉拉曼納(Lamanna, Mary Ann) 、雷德門(Riedmann Agnes)同撰,李紹榮、蔡文輝同譯:《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4年)。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廖玉蕙:《走訪捕蝶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主編:《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登瀚:《台灣文學隔海觀──文學香火的傳承與變異》(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5年)。
劉霓:《西方女性學:起源、內涵與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施叔青:《維多利亞俱樂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
鄭明俐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
簡瑛瑛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7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8年11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6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商務印書館,2006年)。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香港三部曲之一》(台北:洪範書店,1993年)。
三、學位論文(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辛延彥:《兩性角色與殖民論述-「香港三部曲」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2年)。
邱珮萱:《蔡素芬長篇小說女性主體書寫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台、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梁金群:《施叔青小說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黃恩慈:《女子有行-論施叔青、鍾文音女遊書寫中的旅行結構》(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香港三部曲之二》(台北:洪範書店,1995年)。
張嘉惠:《《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廖苙妘:《施叔青小說中香港故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魏文瑜:《施叔青小說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魏伶砡:《孤島施叔青》(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顏如梅:《施叔青香港時期長篇小說研究-以「香港三部曲」及《維多利亞俱樂部》為中心》
(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四、期刊部份(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德威:〈眼看他起朱樓,眼看她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匯評《維多利亞俱樂部》〉,《聯合
文學》第9卷第4期(1993年2月),頁102-105。
王德威:〈殖民世界的性與政治──評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二《遍山洋紫荊》〉,《讀書人》11期(1996年1月),頁26。
施叔青:《寂寞雲園-香港三部曲之三》(台北:洪範書店,1997年)。
王韜:〈向著身體的還原-關於歐陽子與李昂小說中的身體哲學傾向〉,《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十期(2000年6月),頁68。
羊子喬:〈從性別認同到土地認同--試析施叔青《行過洛津》的文化拼貼〉,《文學台灣》62期
(2007年4月),頁214-220。
朱偉誠:〈女性作家的天空-蔡源煌與李昂對話〉,《台北評論》第三期(1998年1月),頁144。
印刻文學雜誌編輯群:〈鹿港.香港到紐約港-陳芳明對談施叔青〉,《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0期(2007年10 月),頁26-38。
沈冬青:〈香江過客半生緣──施叔青和她的香港〉,《幼獅文藝》486期(1994年6月),頁52-58。
李令儀:〈原我與自我的追尋,施叔青、李昂談近作〉,《聯合文學》第22卷8期(2003年
10月),頁40-43。
李宜芳:〈施叔青的文學疆界〉,《明志學報》第37卷1期(2005年6月),頁19-32。
李紫琳:〈地理環境的歷史書寫:從地貌及聚落空間解讀《行過洛津》〉,《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施叔青:《微醺彩妝》(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第4期(2006年9月),頁171-198。
吳夙珍:〈試探施叔青早期創作中「夢」的意象〉,《台灣文藝》第166卷167期(1999年2月),頁104-112。
林丹婭:〈解構角色定規-新世紀之交的中國女性反舊文化書寫〉,(「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香港嶺南學院中文系及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1996年3月15日),頁二-六。
林柏燕:〈評介《約伯的末裔》〉,《幼獅文藝》33卷1期(1970年12月),頁22。
林素芬:〈翩飛報春的彩蝶-作家施叔青專訪〉,《幼獅文藝》第4期(1997年4月),頁65-70。
林翠芬:〈評施叔青的《琉璃瓦》〉,《雲林工專學報》第十期(1991年5月),頁189-202。
林邊:〈歷史的楓城,大家的楓城:評《琉璃瓦》〉,《書評書目》42卷(1976年10月),頁71-75。
林燿德:〈在歷史的轉機地開闢小說和人生的出入境口,評施叔青《遍山洋紫荊》〉,《文訊》123期(1996年1月),頁14-15。
洪珊慧:〈文學/藝術的鬼迷心竅--評施叔青《驅魔》〉,《幼獅文藝》638期(2007年2月),
頁88-89。
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1年)。
紀宗安:〈中國歷史上的女性角色〉,《文化雜誌》第二十四期(1995年9月),頁59。
孫遲:〈街開象徵的面具—施叔青的《安崎坑》評介序曲〉,《幼獅文藝》32卷12期(1970年
12月),頁253-263。
徐文娟:〈施叔青與嚴歌苓小說中的女性書寫〉,《雲漢學刊》第7期(2000年6月),頁107-142。
莊宜文:〈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4期(1999年6月),頁174。
張偉:〈她們集美於一身〉,《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97年2月),頁390。
張淑麗:〈「蝴蝶,我的黃翅粉蝶,我的香港」:施叔青的《寂寞雲園》與她的蝴蝶之戀〉,
《中外文學》第29卷8期(2001年1月),頁176-201。
張小虹:〈施叔青,不只是一段驅魔的奇幻旅程導讀:魔在心中坐〉,《聯合文學》第21卷9期(2005年7月),頁82-85。
張雪媃:〈原鄉何在?施叔青戲說蝴蝶王國〉,《當代》第21卷1期(2005年3月),頁124-143。
施叔青:《行過洛津》(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年)。
張瑞芬:〈行過歷史的紅氍,讀施叔青《行過洛津》〉,《文訊》第22卷5期(2004年1月),
頁21-23。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卷(2005年6月),頁1-29。
張靜茹:〈殖民地的浮世繪-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系列中人性物化現象〉,《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5期(1999年9月),頁402-426。
郭士行:〈屬性建構的書寫與政治隱喻-解讀《維多利亞俱樂部》〉,《中外文學》第25卷第6期(1996年11月),頁55-74。
陳克環:〈施叔青的《困》〉,《書評書目》20期(1974年12月),頁10-12。
陳秀芳:〈如是我寫:與施叔青一席談〉,《幼獅文藝》41卷4期(1975年4月),頁212-224。
陳燕遐:〈書寫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的香港故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2卷2期(1999年1月1日),頁91-117。
黃錦珠:〈酒與化妝的迷.彩.術--讀施叔青《微醺彩妝》〉,《文訊》175期(2000年5月),
頁23-24。
施叔青:《驅魔》(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年)。
黃鳳鈴:〈與施叔青談閱讀與寫作──騷動與沉潛〉,《明道文藝》第259期(1977年10月),頁18。
楊照:〈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千般故事〉,《聯合文學》第12卷3期(1996年1月1日),頁150-152。
趙淑俠:〈從留學生文藝到海外知識分子〉,《文訊》第13期(1984年8月),頁135-139。
廖律清:〈行過,訪問施叔青女士〉,《文訊》第22卷5期(2004年7月),頁135-139。
廖炳惠:〈「與污塵為伍的奇異種族」:身體、疆界與不純淨〉,《中外文學》27卷3期(1998年8月),頁83-96。
廖炳惠:〈回歸與從良〉,《聯合文學》12卷3期(1996年1月1日),頁148-150。
廖炳惠:〈近五十年來的台灣小說〉,《聯合文學》11卷12期(1995年10月1日),頁127-
147。
廖炳惠:〈從蝴蝶到洋紫荊:管窺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一、二〉,《中外文學》第24卷
12期(1996年5月),頁91-104。
施叔青:《風前塵埃》(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年)。
廖炳惠:〈殖民主義與法律:匯評《維多利亞俱樂部》〉,《聯合文學》第9卷4期(1993年
2月),頁106-107
蔡振興:〈法國女性主義──伊莉佳萊論他者〉,《中外文學》21卷9期(1993年2月),頁57。
鄧鴻樹:〈當施叔青的水牛遇上歐威爾的大家-複製〈射殺大象〉的《遍山洋紫荊》〉,《當代》
第13卷7期(1999年1月),頁136-140。
鍾文音:〈有界無世,藉藝驅魔的旅程-讀施叔青《驅魔》〉,《文訊》243期(2006年1月),
頁90-91。
簡瑛瑛:〈女性心靈的圖像:與施叔青對談文學╱藝術與宗教〉,《中外文學》第27卷第11期
(1999年4月),頁119-137。
關詩珮:〈從屬階級能否發言?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收編過程〉,《二十一世紀》第五十九期(2000年6月),頁106。
(二)施叔青其他著作(按出版年代排列)
五、 報章 (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丁文玲 :〈白髮施叔青,夢魘鬼氣寫歷史〉,《中國時報》A18版( 2008年2月16日)。
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聯合報》21版(1988年7月13日)。
王德威:〈愛慾相煎,纏綿不絕:當代小說的情慾寫作風潮〉,《中國時報》39版(1996年2月1日)。
王德威:〈寫不完的香港史-評施叔青《寂寞雲園》〉,《聯合報》第47版(1997年8月11日)。
王德威,〈殖民世界的性與政治-評介《遍山洋紫荊》〉,《中時晚報》19版(1995年11月
19日)。
王蘭芬:〈施叔青半自傳體小說問世〉,《民生報》A9版(2001年8月18日)。
朱恩伶:〈施叔青用小說「三部曲」探究香港地位〉,《中國時報》31版(1993年9月3日)。
林燿德:〈歷史的負擔,評《遍山洋紫荊》〉,《自由時報》34版(1996年2月3日)。
施叔青主編:《從女人到人》(台北:拓荒者出版社,1974年)。
林耀德:〈白玫瑰與洋紫荊〉,《中華日報》14版(1995年12月26日)。
邱貴芬:〈召喚另類生活想像:評施叔青《行過洛津》〉,《中國時報》開卷版(2004年1月
18日)。
南方朔:〈近代第一部後殖民小說:《遍山洋紫荊》〉,《聯合報‧讀書人》30版(1995年11月9日)。
南方朔:〈寂寞雲園與「家族誌」小說〉,《中國時報》27版(1997年9月8日)。
南方朔:〈微醺‧擬態 紅酒夢〉,《聯合報》48版(2000年5月1日)。
侯文詠:〈失去的嗅覺--讀施叔青的《微醺彩妝》〉,《中央日報》22版(2000年3月9日)。
夏墨整理:〈在原鄉與世界之間-施叔青的香港傳奇〉,《中央日報》22版(1998年7月11日)。
孫震:〈從經濟成長看施叔青的《琉璃瓦》〉,《聯合報》34版(1976年5月18日)。
徐淑卿:〈施叔青閉關挑戰創作極限〉,《中國時報》第39版(1995年12月28日)。
施叔青:《西方人看中國戲劇》(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徐淑卿:〈施叔青 繁華覽盡〉,《中國時報》41版(1999年12月16日)。
張小虹:〈祖母臉上的大蝙蝠:從鹿港到香港的施叔青〉,《中國時報》34版(1994年1月1日)。
張小虹:〈殖民迷魅-評施叔青《遍山洋紫荊》〉,《中國時報》43版(1996年1月7日)。
郝譽翔:〈世界在何處?我在何方?〉,《中國時報》15版(2001年9月9日)。
許南村:〈試論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系列(上、下)〉,《自立晚報》10版(1985年2月
13日)。
陳文芬:〈香港三部曲,歷時八年出書〉,《中國時報》23版(1997年7月31日)。
陳芳明:〈從鹿港到香港〉,《中國時報》37版(2000年10月22日-10月23日)。
陳希林:〈施叔青遊義大利 輕鬆《驅魔》〉,《中國時報》D8版(2005年8月20日)。
葉云整理:〈作家的追尋──施叔青v.s張大春〉,《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1月27日)。
施叔青:《臺上臺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5年)。
彭小妍:〈寓言式的後殖民小說〉,《中國時報》42版(1995年11月30日)。
彭瑞金:〈是顛覆?還是追逐?-施叔青的作品變貌〉,《台灣新聞報》13版(1993年12月
6日)。
黃錦樹:〈《寂寞雲園》評介〉,《中國時報》42版(1997年7月31日)。
楊照:〈小鎮的夢魘與鬼域-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自由時報》41版(1998年8月16日)。
漢寶德,〈琉璃瓦與土瓦-自施叔青的《琉璃瓦》談鄉土藝術的保存〉,《聯合報》12版
(1976年8月20日)。
鄭樹森:〈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聯合報》41版(1997年7月2日)。
蔡振豐:〈微醺彩妝〉,《中國時報》42版(2000年4月6日)。
賴廷恆:〈寫照非常女芙烈達 施叔青坦對另一自我〉,《中國時報》21版(2001年8月18日)。
施叔青:《對談錄 : 面對當代大陸文學心靈》(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9年)。
賴素鈴:〈施叔青終結香港三部曲--《寂寞雲園》橫跨一甲子,擺盪真實虛幻之間,塑造柔韌堅強女性典型〉,《民生報》第34版(1997年9月11日)。
六、網路資料
廖炳惠:〈後殖民的憂鬱與失感:施叔青近作中的疾病〉,(2006年9月11日)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conference/disease/liaobing.PDF。
夏琳:〈歷史的行腳者—女書店專訪「台灣三部曲」之《風前塵埃》作者施叔青 〉,(2008年3月14日),http://blog.roodo.com/fembooks/archives/2008-03.html。
施叔青:《指點天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9年)。
施叔青:《藝術與拍賣》(台北:東大出版社,1994年)。
施叔青:《推翻前人》(台北:東大出版社,1994年)。
施叔青:《回家,真好/原鄉的變調》(台北:皇冠出版社,1997年)。
施叔青:《耽美手記 : 施叔青談畫論藝》(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年)。
施叔青、蔡秀女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施叔青:《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年)。
施叔青:《心在何處:追隨聖嚴法師走江湖訪禪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
二、專書部份(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灣篇》(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王列耀:《台灣香港澳門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選編,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
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1997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年)。
王德威:《眾生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編:《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白舒榮:《自我完成 自我挑戰──施叔青評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朱耀偉:《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批評論述策略》(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
2006年)。
托里.莫以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
1995年)。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6月)。
西蒙‧波娃(Beauvoir Simone de)著,歐陽子等譯:《第二性》(台北:晨鐘出版社,1984年)。
伊蒂絲.漢彌爾頓(Edith Hamilton)著,林久淵譯:《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台中:晨星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
李小江:《解讀女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台北:萬卷樓出版社,
2002年5月)。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李瑞騰:《台灣文學的風貌》(台北: 三民書局,1991年)。
何春蕤主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下)》(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7年)。
沈奕斐:《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吳士余編著:《小說形象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7年)。
邱貴芬編:《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下) 》(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2001年)。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0年)。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林幸謙:《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3年)。
周英雄:《文學與閱讀之間》(台北:允晨出版社,1994年)。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3月)。
周蕾:《寫在家國之外》(香港:牛津出版社,1995年)。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胡幼慧:《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封德屏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出版,1996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陳萬益主編:《施叔青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陳炳良:《香港文學探賞》(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03年)。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出版社,2000年)。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張小虹:《自戀女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4912002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120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昌年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洪靜儀zh_TW
dc.creator (作者) 洪靜儀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Apr-2010 17:27:42 (UTC+8)-
dc.date.available 24-Apr-2010 17:27:4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7:27:4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9120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5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91200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女性書寫」是作家以女性為本位的思考角度所進行的文字書寫,寫內在的自己,長久而深藏的壓抑才能紓解,才能讓女性的聲音被聽見,藉此打破父權的語言牢籠與價值觀。而女性文體的特色為:如流動詩歌般能穿透身體的文字感染力、有曖昧性的語言空間、親密的隱喻、能寫出父權制語言無法描述的身體欲望等,以這些角度來閱讀施叔青的小說作品,其女性書寫的特質也與之相符合,更成為其寫作的重要基調。
      由於尚未有專論從「女性書寫」的方法來探究其全部小說作品。因此,本論文擬以施叔青小說的文本來出發,從女性書寫的角度來探究其作品,希冀能對施叔青的小說研究做補充。
      本章先針對六○年代以後的台灣女性小說發展背景作一簡單的概述,以便了解施叔青崛起當時的文壇生態。再從施叔青個人的生命史出發,並進一步對其創作歷程加以研究,以此作為分析其小說創作的基礎。
      關於施叔青的女性書寫意識,在第二章中將先針對作家創作時產生影響的女性主義學說,作一概略性說明。另外,對於作家小說文本出現的女性人物也進行分析探究,將其女性形象做分類,並從女性形象的藝術技巧切入,析論施叔青如何形塑出作品中女性人物的不同樣貌。
      第三章探討施叔青女性書寫的策略,分為旁觀的敘述者、情慾書寫、小敘述手法、歷史書寫四個小節。第一節中從去勢無能的男性人物角度出發,寫出她對父權宰制的嘲諷與抵抗;第二節中論述施叔青細緻微妙的情慾書寫,透過書寫女性情慾來逾越父權思維規訓女性的古法倫常;第三節從小敘述的手法,建立屬於自己的女性書寫文學;第四節以女性寫史的角度,顛覆傳統以男性為中心的歷史書寫,傳達出以小博大的企圖心。
      檢視施叔青小說中女性書寫的呈現,表露出女性自我成長的脈絡軌跡:從最初「閣樓裡的瘋女人」,以瘋狂、邊緣手法來顛覆父權為中心的傳統;來到第二階段的「父權下的無奈」,作者揭露女性切身所遭遇的問題,來反應女性在父權禁錮下的掙扎與覺醒;到了第三階段的「身體書寫」,積極且正面去歌頌身體,進而達到解除父權禁錮的目的,藉以確立女性自己的地位。
      在結論部份,筆者認為施叔青小說的女性書寫,在當今文壇上可說是難掩其光輝,無論是在台灣或在香港,都應有其重要的定位,在台灣女性文學史中應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一、學位論文------------------------------------------------------------------------------------------3
      二、專書、期刊、報紙資料-------------------------------------------------------------------------6
     第三節:研究範圍、方法與步驟---------------------------------------------------------------------------9
     第四節:研究大綱------------------------------------------------------------------------------------------12
     
     第二章:創作背景及歷程
     第一節:六○年代以後台灣女性小說發展------------------------------------------------------------16
     一、東西文化碰撞中的女性經驗------------------------------------------------------------------16
     二、鄉土文學中的女性觀照------------------------------------------------------------------------17
     三、多元文化中的女性崛起----------------------------------------------------------------------- 18
     四、世紀之交的女性喧嘩---------------------------------------------------------------------------20
     第二節:成長背景------------------------------------------------------------------------------------------22
     一、家世------------------------------------------------------------------------------------------------22
     二、求學時期------------------------------------------------------------------------------------------22
     三、工作時期 ----------------------------------------------------------------------------------------23
     四、獲獎紀錄------------------------------------------------------------------------------------------24
     第三節:創作歷程------------------------------------------------------------------------------------------24
     一、文學背景------------------------------------------------------------------------------------------24
     二、創作分期------------------------------------------------------------------------------------------26
     小結 ---------------------------------------------------------------------------------------------------------46
     
     第三章 女性主義與女性形象分析-----------------------------------------------------------48
     第一節 女性主義理論------------------------------------------------------------------------------------48
     一、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與存在主義女性主義---------------------------------------------------48
     二、後現代女性主義與後殖民女性主義---------------------------------------------------------50
     
     第二節 女性形象的類型------------------------------------------------------------------------------52
     一、瘋癲者---------------------------------------------------------------------------------------------53
     二、繭封者 -------------------------------------------------------------------------------------------58
     三、婚外情---------------------------------------------------------------------------------------------64
     四、被物化者------------------------------------------------------------------------------------------68
     五、女妖------------------------------------------------------------------------------------------------72
     第三節:女性形象的藝術分析---------------------------------------------------------------------------76
     一、肖像描寫------------------------------------------------------------------------------------------77
     二、對話運用------------------------------------------------------------------------------------------80
     三、行動刻劃------------------------------------------------------------------------------------------85
     四、心理刻劃------------------------------------------------------------------------------------------89
      小結---------------------------------------------------------------------------------------------------------93
     
     第四章:女性書寫策略-------------------------------------------------------------------------------94
     第一節:旁觀的敘述者------------------------------------------------------------------------------------94
     一、醜化的男性群像---------------------------------------------------------------------------------95
     二、母子關係----------------------------------------------------------------------------------------102
     三、閹割去勢----------------------------------------------------------------------------------------107
     第二節:情慾書寫----------------------------------------------------------------------------------------113
     第三節:小敘述手法-------------------------------------------------------------------------------------120
     一、瑣碎記事----------------------------------------------------------------------------------------121
     二、味蕾空間----------------------------------------------------------------------------------------127
     三、自然花草----------------------------------------------------------------------------------------136
     四、家務操持----------------------------------------------------------------------------------------139
     五、日記體-------------------------------------------------------------------------------------------143
     第四節:歷史書寫----------------------------------------------------------------------------------------146
     一、女性中心論-------------------------------------------------------------------------------------147
     二、性別與家國論述-------------------------------------------------------------------------------150
     小結---------------------------------------------------------------------------------------------------------159
     
     第五章:女性的自我成長-------------------------------------------------------------------------160
     第一節:閣樓裡的瘋女人-------------------------------------------------------------------------------161
     第二節:父權下的無奈----------------------------------------------------------------------------------168
     一、婚姻束縛----------------------------------------------------------------------------------------169
     二、父權壓抑----------------------------------------------------------------------------------------183
     第三節:身體書寫----------------------------------------------------------------------------------------190
     一、正面歌頌----------------------------------------------------------------------------------------192
     二、由女妖到女英雄-------------------------------------------------------------------------------199
      小結---------------------------------------------------------------------------------------------------------205
     
     第六章:結論-------------------------------------------------------------------------------------------206
     第一節:研究的成果與意義----------------------------------------------------------------------------206
     第二節:施叔青女性書寫的時代定位----------------------------------------------------------------208
     
     參考文獻---------------------------------------------------------------------------------------------------212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120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施叔青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書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小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香港三部曲zh_TW
dc.title (題名) 施叔青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有關施叔青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施叔青小說書目(按出版年代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牛鈴聲響》(台北:皇冠出版社,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琉璃瓦》(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常滿姨的一日》(台北:景象出版社,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愫細怨》(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完美的丈夫》(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情探》(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雪媃:《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心靈圖像》(台北:正中書局,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絲韋編:《葉靈鳳卷》(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武忠:《小說經驗-名家談寫作技巧》(台北:富春文化出版社,199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江出版公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絢親:《李昂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台北:萬卷樓出版公司,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韭菜命的人》(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書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師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澤:《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澤主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Said)著,王宏志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維金尼亞‧吳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文化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赫伯‧高博格(Herb Goldberg)著、楊月蓀譯:《兩性關係的新觀念》(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瑪莉拉曼納(Lamanna, Mary Ann) 、雷德門(Riedmann Agnes)同撰,李紹榮、蔡文輝同譯:《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玉蕙:《走訪捕蝶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主編:《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登瀚:《台灣文學隔海觀──文學香火的傳承與變異》(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霓:《西方女性學:起源、內涵與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維多利亞俱樂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明俐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瑛瑛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8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商務印書館,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香港三部曲之一》(台北:洪範書店,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位論文(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北:台灣師範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辛延彥:《兩性角色與殖民論述-「香港三部曲」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珮萱:《蔡素芬長篇小說女性主體書寫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台、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金群:《施叔青小說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恩慈:《女子有行-論施叔青、鍾文音女遊書寫中的旅行結構》(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香港三部曲之二》(台北:洪範書店,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嘉惠:《《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苙妘:《施叔青小說中香港故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文瑜:《施叔青小說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伶砡:《孤島施叔青》(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如梅:《施叔青香港時期長篇小說研究-以「香港三部曲」及《維多利亞俱樂部》為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期刊部份(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眼看他起朱樓,眼看她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匯評《維多利亞俱樂部》〉,《聯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學》第9卷第4期(1993年2月),頁102-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殖民世界的性與政治──評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二《遍山洋紫荊》〉,《讀書人》11期(1996年1月),頁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寂寞雲園-香港三部曲之三》(台北:洪範書店,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韜:〈向著身體的還原-關於歐陽子與李昂小說中的身體哲學傾向〉,《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十期(2000年6月),頁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羊子喬:〈從性別認同到土地認同--試析施叔青《行過洛津》的文化拼貼〉,《文學台灣》6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7年4月),頁214-2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偉誠:〈女性作家的天空-蔡源煌與李昂對話〉,《台北評論》第三期(1998年1月),頁1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印刻文學雜誌編輯群:〈鹿港.香港到紐約港-陳芳明對談施叔青〉,《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0期(2007年10 月),頁26-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冬青:〈香江過客半生緣──施叔青和她的香港〉,《幼獅文藝》486期(1994年6月),頁52-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令儀:〈原我與自我的追尋,施叔青、李昂談近作〉,《聯合文學》第22卷8期(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月),頁40-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宜芳:〈施叔青的文學疆界〉,《明志學報》第37卷1期(2005年6月),頁19-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紫琳:〈地理環境的歷史書寫:從地貌及聚落空間解讀《行過洛津》〉,《東華中國文學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微醺彩妝》(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4期(2006年9月),頁171-1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夙珍:〈試探施叔青早期創作中「夢」的意象〉,《台灣文藝》第166卷167期(1999年2月),頁104-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丹婭:〈解構角色定規-新世紀之交的中國女性反舊文化書寫〉,(「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香港嶺南學院中文系及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1996年3月15日),頁二-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柏燕:〈評介《約伯的末裔》〉,《幼獅文藝》33卷1期(1970年12月),頁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素芬:〈翩飛報春的彩蝶-作家施叔青專訪〉,《幼獅文藝》第4期(1997年4月),頁65-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翠芬:〈評施叔青的《琉璃瓦》〉,《雲林工專學報》第十期(1991年5月),頁189-2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邊:〈歷史的楓城,大家的楓城:評《琉璃瓦》〉,《書評書目》42卷(1976年10月),頁71-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燿德:〈在歷史的轉機地開闢小說和人生的出入境口,評施叔青《遍山洋紫荊》〉,《文訊》123期(1996年1月),頁14-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珊慧:〈文學/藝術的鬼迷心竅--評施叔青《驅魔》〉,《幼獅文藝》638期(200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88-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宗安:〈中國歷史上的女性角色〉,《文化雜誌》第二十四期(1995年9月),頁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遲:〈街開象徵的面具—施叔青的《安崎坑》評介序曲〉,《幼獅文藝》32卷12期(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月),頁253-2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文娟:〈施叔青與嚴歌苓小說中的女性書寫〉,《雲漢學刊》第7期(2000年6月),頁107-1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宜文:〈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4期(1999年6月),頁1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偉:〈她們集美於一身〉,《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97年2月),頁3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淑麗:〈「蝴蝶,我的黃翅粉蝶,我的香港」:施叔青的《寂寞雲園》與她的蝴蝶之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外文學》第29卷8期(2001年1月),頁176-2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小虹:〈施叔青,不只是一段驅魔的奇幻旅程導讀:魔在心中坐〉,《聯合文學》第21卷9期(2005年7月),頁82-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雪媃:〈原鄉何在?施叔青戲說蝴蝶王國〉,《當代》第21卷1期(2005年3月),頁124-1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行過洛津》(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瑞芬:〈行過歷史的紅氍,讀施叔青《行過洛津》〉,《文訊》第22卷5期(200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2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卷(2005年6月),頁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靜茹:〈殖民地的浮世繪-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系列中人性物化現象〉,《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5期(1999年9月),頁402-4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士行:〈屬性建構的書寫與政治隱喻-解讀《維多利亞俱樂部》〉,《中外文學》第25卷第6期(1996年11月),頁55-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克環:〈施叔青的《困》〉,《書評書目》20期(1974年12月),頁10-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秀芳:〈如是我寫:與施叔青一席談〉,《幼獅文藝》41卷4期(1975年4月),頁212-2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燕遐:〈書寫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的香港故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2卷2期(1999年1月1日),頁91-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珠:〈酒與化妝的迷.彩.術--讀施叔青《微醺彩妝》〉,《文訊》175期(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23-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驅魔》(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鳳鈴:〈與施叔青談閱讀與寫作──騷動與沉潛〉,《明道文藝》第259期(1977年10月),頁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千般故事〉,《聯合文學》第12卷3期(1996年1月1日),頁150-1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淑俠:〈從留學生文藝到海外知識分子〉,《文訊》第13期(1984年8月),頁135-1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律清:〈行過,訪問施叔青女士〉,《文訊》第22卷5期(2004年7月),頁135-1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炳惠:〈「與污塵為伍的奇異種族」:身體、疆界與不純淨〉,《中外文學》27卷3期(1998年8月),頁83-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炳惠:〈回歸與從良〉,《聯合文學》12卷3期(1996年1月1日),頁148-1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炳惠:〈近五十年來的台灣小說〉,《聯合文學》11卷12期(1995年10月1日),頁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炳惠:〈從蝴蝶到洋紫荊:管窺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一、二〉,《中外文學》第24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期(1996年5月),頁91-1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風前塵埃》(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炳惠:〈殖民主義與法律:匯評《維多利亞俱樂部》〉,《聯合文學》第9卷4期(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月),頁106-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振興:〈法國女性主義──伊莉佳萊論他者〉,《中外文學》21卷9期(1993年2月),頁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鴻樹:〈當施叔青的水牛遇上歐威爾的大家-複製〈射殺大象〉的《遍山洋紫荊》〉,《當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13卷7期(1999年1月),頁136-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文音:〈有界無世,藉藝驅魔的旅程-讀施叔青《驅魔》〉,《文訊》243期(200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90-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瑛瑛:〈女性心靈的圖像:與施叔青對談文學╱藝術與宗教〉,《中外文學》第27卷第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4月),頁119-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詩珮:〈從屬階級能否發言?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收編過程〉,《二十一世紀》第五十九期(2000年6月),頁1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施叔青其他著作(按出版年代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 報章 (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文玲 :〈白髮施叔青,夢魘鬼氣寫歷史〉,《中國時報》A18版( 2008年2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聯合報》21版(1988年7月1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愛慾相煎,纏綿不絕:當代小說的情慾寫作風潮〉,《中國時報》39版(1996年2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寫不完的香港史-評施叔青《寂寞雲園》〉,《聯合報》第47版(1997年8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殖民世界的性與政治-評介《遍山洋紫荊》〉,《中時晚報》19版(1995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蘭芬:〈施叔青半自傳體小說問世〉,《民生報》A9版(2001年8月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恩伶:〈施叔青用小說「三部曲」探究香港地位〉,《中國時報》31版(1993年9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燿德:〈歷史的負擔,評《遍山洋紫荊》〉,《自由時報》34版(1996年2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主編:《從女人到人》(台北:拓荒者出版社,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耀德:〈白玫瑰與洋紫荊〉,《中華日報》14版(1995年12月2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貴芬:〈召喚另類生活想像:評施叔青《行過洛津》〉,《中國時報》開卷版(200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方朔:〈近代第一部後殖民小說:《遍山洋紫荊》〉,《聯合報‧讀書人》30版(1995年11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方朔:〈寂寞雲園與「家族誌」小說〉,《中國時報》27版(1997年9月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方朔:〈微醺‧擬態 紅酒夢〉,《聯合報》48版(2000年5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文詠:〈失去的嗅覺--讀施叔青的《微醺彩妝》〉,《中央日報》22版(2000年3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墨整理:〈在原鄉與世界之間-施叔青的香港傳奇〉,《中央日報》22版(1998年7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震:〈從經濟成長看施叔青的《琉璃瓦》〉,《聯合報》34版(1976年5月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淑卿:〈施叔青閉關挑戰創作極限〉,《中國時報》第39版(1995年12月2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西方人看中國戲劇》(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淑卿:〈施叔青 繁華覽盡〉,《中國時報》41版(1999年12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小虹:〈祖母臉上的大蝙蝠:從鹿港到香港的施叔青〉,《中國時報》34版(1994年1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小虹:〈殖民迷魅-評施叔青《遍山洋紫荊》〉,《中國時報》43版(1996年1月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譽翔:〈世界在何處?我在何方?〉,《中國時報》15版(2001年9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南村:〈試論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系列(上、下)〉,《自立晚報》10版(1985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芬:〈香港三部曲,歷時八年出書〉,《中國時報》23版(1997年7月3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從鹿港到香港〉,《中國時報》37版(2000年10月22日-10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希林:〈施叔青遊義大利 輕鬆《驅魔》〉,《中國時報》D8版(2005年8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云整理:〈作家的追尋──施叔青v.s張大春〉,《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1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臺上臺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小妍:〈寓言式的後殖民小說〉,《中國時報》42版(1995年11月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瑞金:〈是顛覆?還是追逐?-施叔青的作品變貌〉,《台灣新聞報》13版(199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樹:〈《寂寞雲園》評介〉,《中國時報》42版(1997年7月3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小鎮的夢魘與鬼域-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自由時報》41版(1998年8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寶德,〈琉璃瓦與土瓦-自施叔青的《琉璃瓦》談鄉土藝術的保存〉,《聯合報》1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76年8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樹森:〈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聯合報》41版(1997年7月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振豐:〈微醺彩妝〉,《中國時報》42版(2000年4月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廷恆:〈寫照非常女芙烈達 施叔青坦對另一自我〉,《中國時報》21版(2001年8月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對談錄 : 面對當代大陸文學心靈》(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素鈴:〈施叔青終結香港三部曲--《寂寞雲園》橫跨一甲子,擺盪真實虛幻之間,塑造柔韌堅強女性典型〉,《民生報》第34版(1997年9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網路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炳惠:〈後殖民的憂鬱與失感:施叔青近作中的疾病〉,(2006年9月11日)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conference/disease/liaobing.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琳:〈歷史的行腳者—女書店專訪「台灣三部曲」之《風前塵埃》作者施叔青 〉,(2008年3月14日),http://blog.roodo.com/fembooks/archives/2008-03.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指點天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藝術與拍賣》(台北:東大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推翻前人》(台北:東大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回家,真好/原鄉的變調》(台北:皇冠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耽美手記 : 施叔青談畫論藝》(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蔡秀女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心在何處:追隨聖嚴法師走江湖訪禪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部份(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灣篇》(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列耀:《台灣香港澳門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選編,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眾生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編:《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舒榮:《自我完成 自我挑戰──施叔青評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耀偉:《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批評論述策略》(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托里.莫以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蒙‧波娃(Beauvoir Simone de)著,歐陽子等譯:《第二性》(台北:晨鐘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蒂絲.漢彌爾頓(Edith Hamilton)著,林久淵譯:《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台中:晨星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小江:《解讀女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台北:萬卷樓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瑞騰:《台灣文學的風貌》(台北: 三民書局,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春蕤主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下)》(台北:遠流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奕斐:《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士余編著:《小說形象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貴芬編:《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下) 》(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幸謙:《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英雄:《文學與閱讀之間》(台北:允晨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蕾:《寫在家國之外》(香港:牛津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封德屏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出版,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萬益主編:《施叔青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炳良:《香港文學探賞》(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小虹:《自戀女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