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文化「傳統」如何落腳異鄉?-權力與象徵在溪洲部落阿美族豐年祭之變遷與重塑
作者 陳彥廷
貢獻者 方孝謙
陳彥廷
關鍵詞 阿美族
豐年祭
象徵形構
權力關係
權力的文化網絡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5-Oct-2011 14:28:08 (UTC+8)
摘要 本文援引Abner Cohen對「象徵」與「權力」兩者相互作用關係所歸納出來的理論作為開端,進而探討「文化遲滯」此一概念的內涵。本研究微幅修改Cohen的理論模式,提出象徵的物質性與認知性兩者之分別,並希望藉由這兩個概念釐清權力關係變遷對象徵形構如何產生影響。以都市阿美族溪洲部落作為田野,本文探討的是族人對於原鄉舊傳統的記憶與認知為何?他們遷移到都市後所面臨的新政治與經濟環境如何衝擊了豐年祭舊傳統?以及族人在現實條件限制下是否全然受新的權力關係宰制?又或者他們有甚麼樣的策略、運用甚麼樣的資源來進行反抗?

本研究發現溪洲部落族人在權力關係變動影響之下,豐年祭當中許多象徵符號的物質性發生轉變抑或消失,進而影響了族人對豐年祭「傳統」的認知。但同時,族人們也能將過去的原鄉記憶化為一種資源,重新回復、創造舊有的象徵符號。這樣的過程除了代表「傳統」文化的重塑之外,也反應了族人對內凝聚社群認同、對外抗衡(相對於原鄉)新的政治經濟結構。
參考文獻 英文文獻
Cohen, Abner. (1979). Political Symbolism.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8, 87-113.
Cohen, Abner. (1974). Two-Dimensional Man: An Essay on the Anthropology of Power and Symbolism in Complex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nnerton, P. (1989). How societies remember. New York, N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sherick, Joseph W. & Rankin, Mary B. eds. (1988).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中文文獻
方孝謙(2000)。政治人類學一甲子:取向與課題。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何思因、吳玉山編,237-292。台北市:中國政治學會。
方孝謙(2009)。遊行、敘事與集體記憶:大溪及夢想社區的比較。2009年「從近現代到後冷戰:亞洲的政治記憶與歷史敘事」國際學術研討會之論文,彰化師範大學。
王福明(譯)(2008)。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原作者:P. Duara)。江蘇省:江蘇人民出版社。
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社會認同(原作者:R. Jenkins)。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巴奈‧母路(2002)。阿美族豐年祭的聖與俗。社教資料雜誌,292期,1-4。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20週年回顧展專輯(2008)。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著。屏東縣瑪家鄉: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取自http://www.tacp.gov.tw/home02_7.aspx?ID=$4017&IDK=2&EXEC=D&DATA=342 
李政賢(譯)(2006)。質性硏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C. Marshall & G. B. Rossman)。台北市:五南。

沈松僑(1992)。地方菁英與國家權力:民國時期的宛西自治,1930-194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期,371-435。
林金泡(1983)。北區、高雄市山胞生活狀況調查研究。南投: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林易蓉(2009)。溪洲部落空間尋根-與原鄉部落的空間模式。台灣大學城鄉所碩士論文。
明立國(1996)。阿美族豐年祭歌舞類型體系之研究。「音樂的傳統與未來」國際會議論文集(2000)。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胡效群(1978)。山胞適應的三個與漢人不同的觀念。中國論壇,七卷四期。
柯志明(1988)。原始積累、平等與工業化-以社會主義中國與資本主義台灣案例之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一卷一期,11-51。
夏鑄九、黃麗玲等(譯)(2002)。認同的力量(原作者:M. Castells)。台北市:唐山。
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報告(2006)。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張慧端(1995)。由儀式到節慶-阿美族豐年祭的變遷。考古人類學刊,50期,54-64。
張素莉(2006)。族群意識與族群關係的網絡分析:以臺北縣市都市原住民為例。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育綺(2007)。台北縣阿美族都市豐年祭展演之當代意涵。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思仁等(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原作者:E. Hobsbawm等)。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英姿(民86年11月29日)。義賣愛的麵包 幫助都市原住民 時地:今天上午11:30起 台北火車站對面 名人話題接力。聯合報,19版。
陳世榮(2006)。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近代社會菁英的研究典範與未來的研究趨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4期,129-168。
郭祐慈(2008)。台東平原的農業民族:馬蘭社阿美族社會經濟變遷—1874~1970年。政治大學民族所博士論文。
章英華(主編)(2008)。臺北縣原住民族就業及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編印。
許功明、黃貴潮(1998)。阿美族的物質文化 : 變遷與持續之研究。臺中市:自然科學博物館。
黃美英(1987)。臺灣土著移民的都市適應與人權現況。臺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台北市:大佳出版社。
黃宣衛(1999)。一個海岸阿美族村落的時間、歷史與記憶:以年齡組織與異族觀為中心的探討。時間、歷史與記憶,黃應貴編,485-53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宣衛(2005)。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台北市:南天書局。
黃宣衛(2008)。阿美族。台北市:三民書局。
黃宣衛(2000)。區域歷史、族群關係與文化變異:從文獻資料初探阿美族文化的地域性差別。族群、歷史與空間:東台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夏黎明、呂理政主編,41-72。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黃貴潮(1998)。豐年祭之旅。台東縣: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員工消費合作社。
黃姿盈(2006)。原住民歌舞團體的演出形式與音樂內容-以「杵音文化藝術團」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士範(2005)。礦坑、海洋與鷹架:近五十年的台北縣都市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台北市:唐山。
楊士範(2006)。阿美族都市新家園:近五十年的臺北縣原住民都市社區打造史研究。台北市:唐山。
楊士範(2008)。漂流的部落: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台北市:唐山。
謝世忠(1996)。「傳統文化」的操控與管理-國家文化體系下的台灣原住民文化。山海文化雙月刊,十三期。
謝世忠、劉瑞超(2007)。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 : 北臺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儀參與及文化認同。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6451017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451017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方孝謙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彥廷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彥廷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Oct-2011 14:28:08 (UTC+8)-
dc.date.available 5-Oct-2011 14:28:0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Oct-2011 14:28:0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6451017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17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45101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援引Abner Cohen對「象徵」與「權力」兩者相互作用關係所歸納出來的理論作為開端,進而探討「文化遲滯」此一概念的內涵。本研究微幅修改Cohen的理論模式,提出象徵的物質性與認知性兩者之分別,並希望藉由這兩個概念釐清權力關係變遷對象徵形構如何產生影響。以都市阿美族溪洲部落作為田野,本文探討的是族人對於原鄉舊傳統的記憶與認知為何?他們遷移到都市後所面臨的新政治與經濟環境如何衝擊了豐年祭舊傳統?以及族人在現實條件限制下是否全然受新的權力關係宰制?又或者他們有甚麼樣的策略、運用甚麼樣的資源來進行反抗?

本研究發現溪洲部落族人在權力關係變動影響之下,豐年祭當中許多象徵符號的物質性發生轉變抑或消失,進而影響了族人對豐年祭「傳統」的認知。但同時,族人們也能將過去的原鄉記憶化為一種資源,重新回復、創造舊有的象徵符號。這樣的過程除了代表「傳統」文化的重塑之外,也反應了族人對內凝聚社群認同、對外抗衡(相對於原鄉)新的政治經濟結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6
第二節 問題意識………………………………………………7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背景………………………………14
第一節 研究方法………………………………………………14
第二節 研究背景………………………………………………18
第三章 豐年祭所涉及的權力關係…………………………30
第一節 傳統政治制度與豐年祭………………………………30
第二節 台北都會區豐年祭……………………………………31
第三節 安康區豐年祭發展三階段……………………………39
第四節 安康地區豐年祭場域中權力的文化網絡……………42
第四章 豐年祭與象徵符號…………………………………61
第一節 族人記憶中的原鄉豐年祭……………………………61
第二節 2009、2010安康區豐年祭……………………………62
第三節 象徵符號的消失與重現………………………………70
第五章 結論……………………………………………… 100

參考文獻與書目…………………………………………… 103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451017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阿美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豐年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象徵形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權力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權力的文化網絡zh_TW
dc.title (題名) 文化「傳統」如何落腳異鄉?-權力與象徵在溪洲部落阿美族豐年祭之變遷與重塑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hen, Abner. (1979). Political Symbolism.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8, 87-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hen, Abner. (1974). Two-Dimensional Man: An Essay on the Anthropology of Power and Symbolism in Complex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nnerton, P. (1989). How societies remember. New York, N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sherick, Joseph W. & Rankin, Mary B. eds. (1988).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孝謙(2000)。政治人類學一甲子:取向與課題。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何思因、吳玉山編,237-292。台北市:中國政治學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孝謙(2009)。遊行、敘事與集體記憶:大溪及夢想社區的比較。2009年「從近現代到後冷戰:亞洲的政治記憶與歷史敘事」國際學術研討會之論文,彰化師範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福明(譯)(2008)。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原作者:P. Duara)。江蘇省:江蘇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社會認同(原作者:R. Jenkins)。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巴奈‧母路(2002)。阿美族豐年祭的聖與俗。社教資料雜誌,292期,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20週年回顧展專輯(2008)。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著。屏東縣瑪家鄉: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取自http://www.tacp.gov.tw/home02_7.aspx?ID=$4017&IDK=2&EXEC=D&DATA=342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政賢(譯)(2006)。質性硏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C. Marshall & G. B. Rossman)。台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松僑(1992)。地方菁英與國家權力:民國時期的宛西自治,1930-194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期,371-4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金泡(1983)。北區、高雄市山胞生活狀況調查研究。南投:台灣省政府民政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易蓉(2009)。溪洲部落空間尋根-與原鄉部落的空間模式。台灣大學城鄉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立國(1996)。阿美族豐年祭歌舞類型體系之研究。「音樂的傳統與未來」國際會議論文集(2000)。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效群(1978)。山胞適應的三個與漢人不同的觀念。中國論壇,七卷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志明(1988)。原始積累、平等與工業化-以社會主義中國與資本主義台灣案例之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一卷一期,11-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鑄九、黃麗玲等(譯)(2002)。認同的力量(原作者:M. Castells)。台北市:唐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報告(2006)。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慧端(1995)。由儀式到節慶-阿美族豐年祭的變遷。考古人類學刊,50期,54-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素莉(2006)。族群意識與族群關係的網絡分析:以臺北縣市都市原住民為例。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育綺(2007)。台北縣阿美族都市豐年祭展演之當代意涵。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思仁等(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原作者:E. Hobsbawm等)。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英姿(民86年11月29日)。義賣愛的麵包 幫助都市原住民 時地:今天上午11:30起 台北火車站對面 名人話題接力。聯合報,19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世榮(2006)。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近代社會菁英的研究典範與未來的研究趨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4期,129-1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祐慈(2008)。台東平原的農業民族:馬蘭社阿美族社會經濟變遷—1874~1970年。政治大學民族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英華(主編)(2008)。臺北縣原住民族就業及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編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功明、黃貴潮(1998)。阿美族的物質文化 : 變遷與持續之研究。臺中市:自然科學博物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美英(1987)。臺灣土著移民的都市適應與人權現況。臺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台北市:大佳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宣衛(1999)。一個海岸阿美族村落的時間、歷史與記憶:以年齡組織與異族觀為中心的探討。時間、歷史與記憶,黃應貴編,485-53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宣衛(2005)。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台北市:南天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宣衛(2008)。阿美族。台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宣衛(2000)。區域歷史、族群關係與文化變異:從文獻資料初探阿美族文化的地域性差別。族群、歷史與空間:東台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夏黎明、呂理政主編,41-72。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貴潮(1998)。豐年祭之旅。台東縣: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員工消費合作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姿盈(2006)。原住民歌舞團體的演出形式與音樂內容-以「杵音文化藝術團」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士範(2005)。礦坑、海洋與鷹架:近五十年的台北縣都市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台北市:唐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士範(2006)。阿美族都市新家園:近五十年的臺北縣原住民都市社區打造史研究。台北市:唐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士範(2008)。漂流的部落: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台北市:唐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世忠(1996)。「傳統文化」的操控與管理-國家文化體系下的台灣原住民文化。山海文化雙月刊,十三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世忠、劉瑞超(2007)。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 : 北臺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儀參與及文化認同。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