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從語言共性看上古音複聲母之系統性及結構問題
A look at the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of consonant clusters in old Chinese from language cross-linguistically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作者 李千慧
貢獻者 竺家寧
李千慧
關鍵詞 語言共性
上古音
複聲母
系統性
結構
上古漢語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5-Oct-2011 14:35:22 (UTC+8)
摘要 在現階段上古音的研究中,上古漢語複聲母的存在已普遍獲得學界的肯定,而親屬語的比較更是為複聲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關於複聲母系統的研究在比例上卻顯得不足。上古漢語究竟有擁有哪些類型的複聲母,以及這些複聲母輔音群的搭配方式如何,學者們之間更是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看法,可謂莫衷一是。在本文中,我們將藉由「語言的共性」以及人類發音的「一口原則」特點,企圖從藏緬語、苗瑤語、侗台語等親屬語,設法找出其原始複聲母類型,並透過時空投影法的比對,釐清層次區別與音變規律,重建原始音類,設法替這些原始音類的複聲母類型從漢語內部材料裡找到證明,若此即可為上古漢語建立此一類型的複輔音聲母形式。

本論文由觀察漢語之親屬語言出發,結合諧聲、通假、同源詞、反切又音、聲訓、重文、古籍注音、異文、聯綿詞、漢語方言、古文字、域外譯音等文獻材料,並結合印歐語系之語言,藉由「語言的普遍性」來全面探討上古複聲母的結合規律、類型甚至是演變。筆者嘗試從漢語的內部材料與親屬語等外部材料中歸納出上古漢語複聲母的系統性與複聲母的種類。此外,更用此所得出之結果檢視當前各家學者所構擬之漢語複聲母系統,看看這樣的擬構是否能真能符合語言演化的「規律性」、「普遍性」與「系統性」。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我們將由現代「語音學」的角度去看音節的輔音配列是否合乎響度原則,利用音素的響度高低判斷輔音結合的可能,驗證於親屬語言的複聲母形式,從而認定上古漢語複聲母的可能形式。這種借助語音學的研究成果來檢測所構擬的上古漢語複聲母的類型,是一種新的嘗試。雖然,親屬語言的語音對應規律說明了即便是親屬語言也會因為社會狀態、系統制約等因素而呈現不平衡發展的情形。不過我們相信這種不平衡的差異在親屬語言裡仍呈現規律的對應,某些形式當是由某個最初的形式演變而來。透過時空投影,期盼可以找出語音的演變規律,重建上古漢語原始形式。

此外,我們也應當了解,上古漢語的形態研究和上古漢語語音研究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語音研究為上古漢語的形態研究提供了紮實的基礎;同樣地,上古漢語的形態研究也推進了上古漢語語音研究。眾所皆知,純粹從事上古漢語語法研究的學者絕少涉及到上古漢語的形態,因此本文希望能進一步觸及上古漢語的詞頭問題,將學者們所提出的上古漢語詞頭作一個檢討,對於上古漢語前綴之形態、語法功能有所補充,最後更欲釐清複聲母與詞頭間錯縱複雜的關係,此二者彼此是如何演化?甚至消失在漢語語音的歷史舞台上。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丁椿壽:《彝語通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王 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_______《同源字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82年)。
_______《漢語音韻》(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_______《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第1版)。
王士元主編,李葆嘉主譯:《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王均等:《壯侗語族語言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7月)。
王輔世主編《苗瑤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王輔世、毛宗武:《苗瑤語古音擬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本尼迪克特(Paul K. Benedict,又譯作白保羅):《漢藏語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室,1984年)。
包智名、侍建國、許德寶:《生成音系學理論及其應用》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
包擬古(Bodman N.C.):《原始漢語與漢藏語》(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重印)。
布龍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二刷)。
江 荻:《漢藏語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歷史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_______《漢藏語語音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何大安:《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97景印一版)。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
沈兼士:《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三次印刷)。
沙加爾(Sagart, L)著,龔群虎譯:《上古漢語詞根》(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孟蓬生:《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系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金理新:《上古漢語音系》(安徽:黃山書社,2002年6月)。
______ 《上古漢語形態研究》(安徽:黃山書社,2006年4月)。
周及徐:《漢語印歐語詞彙比較》(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三十九,1994年景印2版)。
竺師家寧:《音韻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_________《古音之旅》(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_________《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二版九刷)。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施向東:《漢語和藏語同源體系的比較研究》(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年)。
姚師榮松:《古代漢語詞源研究論衡》(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高本漢著、聶鴻音譯:《中上古漢語音韻學綱要》(齊魯書社,1987年)。
馬蒂索夫(James A. Matisoff)著,林英津譯:《再論彝語支的聲調衍變》(台北: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
馬學良主編:《藏緬語新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4年)。
___________《漢藏語概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版)。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
孫宏開編《藏緬語語音和詞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張均如《水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11月)。
陸志韋:《古音說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年)。
_______《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梁敏、張均如:《侗台語族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黃樹先:《漢緬語比較研究》(武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蒲立本:《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裴 文:《梵語通論》(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裴特生:《十九世紀歐洲語言歷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44年)。
_______《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68年)。
劉儀芬編著:《法語語音》(台北:漢威出版社,1993年5月)。
蓋興之編著《基諾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8月)。
趙元任:《語言問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5月)
趙秉璇、竺師家寧編:《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
潘悟云:《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鄭方貴〈現代瑤語濁聲母的來源〉,《民族語文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戴維.克里斯特爾編:《現代語言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顏其香、周植志:《中國孟高棉語言與南亞語系》(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瞿靄堂:《漢藏語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羅常培《臨川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0年)。
釋惠敏、釋齋因編著《梵語初階》(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龔煌城:《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二、期刊論文
白一平:〈上古漢語*sr的發展〉,《語言研究》1983年第1期。
_______〈關於上古音的四個假設〉,第二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1991年。
包擬古(Bodman N.C.):〈釋名複聲母研究〉,原為《釋名研究》第三章,哈佛大學出版;竺師家寧譯,收入《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90-114)。
何九盈:〈關於複輔音問題〉,《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出版社,1998年)。
_______〈*sr新證〉,《中國語文》2007年第6期(總321期)。
何大安:〈古漢語聲母演變的年代學〉,《林炯楊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沙加爾(Laurent Sagart)著:〈關於漢語祖先的若干評論〉,王士元主編,李葆嘉主譯《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_______〈沙加爾的評論〉,王士元主編,李葆嘉主譯《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_______〈中古漢語發音方法類型來源──透過苗瑤語與漢藏語看上古漢語的鼻冠音聲母〉,《南開語言學刊》2006第2期(總第8期)。
汪大年:〈藏緬語*a-詞頭探源〉,《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選》(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
李方桂〈藏文前綴音對聲母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第4本第2分。
李永燧、陳克炯、陳其光:〈苗語聲母和聲調的幾個問題〉,《語言研究》1959年第4期。
________ 〈漢語古有小舌音〉,《中國語文》1990年第3期。
李民、呷呷《梁山彝語鼻冠音的音變現象》,四川西昌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1991年。
吳安其:〈與親屬語相近的上古漢語的使動形態〉,《民族語文》1996年第6期。
________〈漢藏語的使動和完成體前綴的殘存與同源的動詞詞根〉,《民族語文》1997年第6期。
_______〈不同歷史層次的侗台語複輔音聲母〉,《民族語文》2008第2期。
吳世畯:〈李方桂諧聲說商榷〉,《聲韻論叢》6輯(台北:學生書局)。
林語堂:〈古有複輔音說〉,《語言學論叢》(民文出版社,1982年2月,臺二版)。
林燕慧:〈漢語詞綴音韻學:一些分析和理論上的討論〉,《語言暨語言學》2004年10月。
金理新:〈構詞前綴*m-與苗瑤語的鼻冠音〉,《語言研究》2003年9月第23卷第3期。
¬¬¬¬¬_______〈上古漢語*m-前綴的意義〉,《語言研究》2005年3月第25卷第1期。
_______〈上古漢語聲母清濁交替和動詞的體〉,《語文研究》2005年第4期(總第97期)。
金慶淑:〈試論*s-詞頭的語音變化〉,《第二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
竺師家寧:〈上古漢語帶喉塞音的複聲母〉,《漢城檀國大學論文集》,1983年。
_________〈上古漢語帶舌尖塞音的複聲母〉,《中國學術年刊》第6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84年)。
_________〈評劉又辛<複輔音說質疑>兼論嚴學宭的複聲母系統〉,《第五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1987年。,
_________〈大陸地區複聲母研究評述〉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1992年。
___________〈上古漢語帶舌尖流音的複聲母〉,收入趙秉璇、竺師家寧編:《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
_________ 〈論上古的流音聲母〉,《第十八屆聲韻學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
徐世璇〈緬彝語言塞擦音聲母初探〉,《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選》(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
孫宏開:〈原始漢藏語的複輔音問題──關於原始漢藏語音節結構構擬的理念思考之一〉,《民族語文》1999年第6期。
_______〈原始漢藏語輔音系統中的一些問題──關於原始漢藏語音節結構構擬的理念思考之二〉,《民族語文》2001年第1期。
_______〈原始漢藏語中的介音問題──關於原始漢藏語音節結構構擬的理念思考之三〉,《漢藏語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
耿振生:〈論諧聲原則──兼評潘悟云教授的「形態相關說」〉,《語言科學》2卷5期。
時建國:〈上古漢語複聲母研究中材料問題〉,《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2期(總第55期。)
倪大白:〈侗台語複輔音聲母的來源及演變〉,《民族語文》1996年第3期。
麥 耘:〈潘悟云上古漢語複輔音聲母研究述評〉,《南開大學語言學刊》2003年第2期。
陳其光:〈古苗瑤語鼻冠閉塞音聲母在現代方言中反映形式的類型〉,《民族語文》,1984年第5期。
_______〈苗瑤語鼻閉塞音聲母的構擬問題〉,《民族語文》,1998年第3期。
_______〈漢語苗瑤語比較研究〉,《漢語同源詞研究──漢藏、苗瑤同源詞專題研究》(二),(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
陳 康:〈彝語鼻冠濁複輔音聲母考〉,《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選》(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
梅祖麟:〈上古漢語*s-前綴的構詞功能〉,《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6年)。
_______〈上古漢語動詞濁清別義的來源-再論原始漢藏語*s-前綴的使動化構詞功用〉,《民族語文》2008第3期。
_______〈甲骨文裡的幾個複輔音聲母〉,《中國語文》2008第3期(總第324期)。
張 琨:〈The Tibetan Role in Sino-Tibet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8本第1分(1977)。
張濟川〈藏語拉薩話聲調分化的條件〉,《民族語文》1981年第3期。
游汝杰:〈中國語言系屬評述〉,《雲夢學刊》1996年第3期。
黃樹先:〈古文獻中的漢藏語前綴*a-〉,《民族語文》2003年第2期。
_______〈試論古代漢語動物詞前綴〉,《語言研究》1993年第2期。
馮 蒸:〈漢語音韻研究方法論〉,《漢語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趙元任:〈音位論〉,《語言問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5月)。
潘悟云:〈諧聲現象的重新解釋〉,《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
_______〈漢語歷史比較中的幾個聲母問題〉,《語言研究集刊》(上海,復旦大學,
1987年)。
_______〈上古漢語使動詞的屈折形式〉,《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
_______〈喉音考〉,《民族語文》1997年第5期。
_______〈上古漢語的流音與清流音〉,《漢藏語研究: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2004年。
鄭張尚芳:〈上古韻母系統和四等、介音、聲調的發源問題〉,《溫州師範學院學
報》1987年04期。
________〈上古漢語的s-頭〉,趙秉璇、竺師家寧編:《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
________〈上古音研究的新進動態〉,《溫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8月,第21卷第4期。
________〈中古三等專有聲母非組章組日喻邪等母的來源〉,《語言研究》2003年6月,第23卷第2期。
________〈上古漢語的音節與聲母的構成〉,《南開語言學刊》2007年第2期(總第10期)。
薛才德:〈藏文前加字*ɦ和上古漢語的鼻音前置輔音〉,《民族語文》2001年第1期。
羅美珍:〈從語音演變看壯-侗語言和漢、藏-緬、苗-瑤語言的關係〉,《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選》(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
嚴學宭、尉遲治平〈漢語“鼻-塞”複輔音聲母的模式與流變〉,《音韻研究》第 二輯(北京:中華書局)。
龔煌城:〈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系統〉,《上古音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
_______〈The First Palatalization of Velars in Late Old Chinese〉,《漢藏語研究論
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_______〈上古漢語與原始漢藏語帶r與l的復聲母構擬〉,《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_______〈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詞頭的問題〉,《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_______〈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若干聲母的擬測〉,《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_______〈漢語與苗瑤語同源關係的檢討〉,《中國語言學集刊》創刊號︰第一卷‧第一期(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三、學位論文
丘彥遂:《論上古漢語的詞綴形態及其語法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8
林美岑:《漢代複聲母的演化與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竺師家寧:《古漢語複聲母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1
四、外文資料
Burling﹐Robbins(柏林)﹐1967《原始彝緬語(Proto-Lolo-Burmese)》,國際美
洲語言學報33卷2期第二分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a 33﹐No.2﹐Part II﹐同時是印第安那大學考古學及語
言學出版品之43,The Hague:Mouton and Co),頁6-8。
李方桂(Li Faug-Kuei)﹐1959 ﹐Tibetan glo ba‘drings ﹐Studia Serica Bernhald
karlgren endedicata﹐Copenhagen:Munksgaard﹒
James A. Matisoff(馬蒂索夫)﹐2003﹐Handbook of Tibeto-Burrman ﹐U . C. Press
Marspéro. H(馬伯樂)1930 “ Préfixes et dérivation en chinois archaïqye”
〈上古漢語的詞頭與衍生〉Mem. Soc. Ling. de Paris 23:313-327 .
Pulleyblank, E.G.(蒲立本)﹐1973“Some New Hypotheses Concerning Word
Families in Chinese”﹐Jourm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1:111-125﹒
Stuart N. Wolfenden(沃爾芬登)﹐1929“Outline of Tibet-Burman linguistic
Morphology”﹐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五、工具書
沈兼士主編《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三次印刷)。
段玉裁《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黃布凡編《藏緬語族語言詞彙》(北京:中央民族社學院出版社,1992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014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竺家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千慧zh_TW
dc.creator (作者) 李千慧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Oct-2011 14:35:22 (UTC+8)-
dc.date.available 5-Oct-2011 14:35: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Oct-2011 14:35:2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15101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5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15101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現階段上古音的研究中,上古漢語複聲母的存在已普遍獲得學界的肯定,而親屬語的比較更是為複聲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關於複聲母系統的研究在比例上卻顯得不足。上古漢語究竟有擁有哪些類型的複聲母,以及這些複聲母輔音群的搭配方式如何,學者們之間更是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看法,可謂莫衷一是。在本文中,我們將藉由「語言的共性」以及人類發音的「一口原則」特點,企圖從藏緬語、苗瑤語、侗台語等親屬語,設法找出其原始複聲母類型,並透過時空投影法的比對,釐清層次區別與音變規律,重建原始音類,設法替這些原始音類的複聲母類型從漢語內部材料裡找到證明,若此即可為上古漢語建立此一類型的複輔音聲母形式。

本論文由觀察漢語之親屬語言出發,結合諧聲、通假、同源詞、反切又音、聲訓、重文、古籍注音、異文、聯綿詞、漢語方言、古文字、域外譯音等文獻材料,並結合印歐語系之語言,藉由「語言的普遍性」來全面探討上古複聲母的結合規律、類型甚至是演變。筆者嘗試從漢語的內部材料與親屬語等外部材料中歸納出上古漢語複聲母的系統性與複聲母的種類。此外,更用此所得出之結果檢視當前各家學者所構擬之漢語複聲母系統,看看這樣的擬構是否能真能符合語言演化的「規律性」、「普遍性」與「系統性」。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我們將由現代「語音學」的角度去看音節的輔音配列是否合乎響度原則,利用音素的響度高低判斷輔音結合的可能,驗證於親屬語言的複聲母形式,從而認定上古漢語複聲母的可能形式。這種借助語音學的研究成果來檢測所構擬的上古漢語複聲母的類型,是一種新的嘗試。雖然,親屬語言的語音對應規律說明了即便是親屬語言也會因為社會狀態、系統制約等因素而呈現不平衡發展的情形。不過我們相信這種不平衡的差異在親屬語言裡仍呈現規律的對應,某些形式當是由某個最初的形式演變而來。透過時空投影,期盼可以找出語音的演變規律,重建上古漢語原始形式。

此外,我們也應當了解,上古漢語的形態研究和上古漢語語音研究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語音研究為上古漢語的形態研究提供了紮實的基礎;同樣地,上古漢語的形態研究也推進了上古漢語語音研究。眾所皆知,純粹從事上古漢語語法研究的學者絕少涉及到上古漢語的形態,因此本文希望能進一步觸及上古漢語的詞頭問題,將學者們所提出的上古漢語詞頭作一個檢討,對於上古漢語前綴之形態、語法功能有所補充,最後更欲釐清複聲母與詞頭間錯縱複雜的關係,此二者彼此是如何演化?甚至消失在漢語語音的歷史舞台上。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1-14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一、 上古複聲母系統的前人成果回顧 4
二、 上古漢語詞頭問題簡要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一、 研究方法 9
二、 研究步驟 12

第二章 從語言的共性看複聲母結構 15-40
第一節 印歐語及其語音體系 15
一、 印歐語系概述 15
二、 原始印歐語複聲母類型與系統 17
第二節 印歐語系輔音群之類型與異同 25
一、 希臘語的形成及其輔音群概況 25
二、 梵語的形成及其輔音群概況 27
三、 拉丁語的形成及其輔音群概況 29
四、 印歐語系複聲母之共性與殊性 30
第三節 輔音的搭配方式與限制 33
第三章 漢藏語系之複聲母系統 41-76
第一節 藏緬語現存之複聲母及其類型 41
一、 藏語複輔音的性質特點及其結構形式 41
二、 彝語支的複輔音聲母及其結構形式 50
第二節 苗瑤語現存之複聲母及其類型 55
一、 苗語羅泊河次方言之野雞坡聲母系統 56
二、 苗語湘西方言西部土語之臘乙坪的聲母系統 58
第三節 侗台語現存之複聲母及其類型 60
一、 侗水語支之水語的複聲母概況 62
二、 台語支泰語的複聲母概況 64
第四節 由語言的普遍性看複輔音的結合 65
一、 印歐語系語言及親屬語中複聲母的結合規律 65
二、 輔音群的類型、來源、演變與異同 69


第四章 上古漢語複聲母構擬之分析 77-128
第一節 擬訂複聲母的幾個原則 77
第二節 上古漢語複聲母構擬之分析 85
第三節 同族語複聲母系統之比較 116
一、 《苗瑤語古音構擬》之原始苗瑤語複聲母分析 116
二、 《侗台語族概論》原始侗台語複聲母分析 121

第五章 上古漢語的複聲母與詞頭問題 129-164
第一節 諧聲原則與形態相關 129
一、 傳統音韻層面的諧聲說 130
二、 諧聲現象是反映上古漢語形態的新說 134
三、 「形態音位」與「音韻音位」 138
第二節 上古漢語前綴及其語法功能 145
一、 上古漢語前綴*s- 145
二、 上古漢語前綴*ɦ- 150
三、 上古漢語前綴*g- 154
四、 上古漢語前綴*r- 159
五、 上古漢語前綴*m- 161

第六章 結 論 165-184
一、 應重視輔音的系統性與對稱性 166
二、 複輔音系統應以單輔音系統為基礎 167
三、 「響度原則」影響輔音群的類型 169
四、 「發音機制」影響輔音間的結合與演變 169
五、 上古漢語複聲母類型與結合規律 170
六、 須區分「形態音位」與「音韻音位」之異同 181
七、 上古漢語複聲母系統與結構問題研究的未來展望 184


徵引書目 185-193

表格目錄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1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語言共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上古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複聲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系統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結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上古漢語zh_TW
dc.title (題名) 從語言共性看上古音複聲母之系統性及結構問題zh_TW
dc.title (題名) A look at the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of consonant clusters in old Chinese from language cross-linguistically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椿壽:《彝語通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 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同源字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漢語音韻》(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士元主編,李葆嘉主譯:《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均等:《壯侗語族語言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輔世主編《苗瑤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輔世、毛宗武:《苗瑤語古音擬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本尼迪克特(Paul K. Benedict,又譯作白保羅):《漢藏語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室,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包智名、侍建國、許德寶:《生成音系學理論及其應用》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包擬古(Bodman N.C.):《原始漢語與漢藏語》(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重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龍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 荻:《漢藏語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歷史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漢藏語語音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大安:《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97景印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兼士:《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三次印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沙加爾(Sagart, L)著,龔群虎譯:《上古漢語詞根》(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蓬生:《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系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理新:《上古漢語音系》(安徽:黃山書社,200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 《上古漢語形態研究》(安徽:黃山書社,200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及徐:《漢語印歐語詞彙比較》(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三十九,1994年景印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竺師家寧:《音韻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_《古音之旅》(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_《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二版九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向東:《漢語和藏語同源體系的比較研究》(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師榮松:《古代漢語詞源研究論衡》(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本漢著、聶鴻音譯:《中上古漢語音韻學綱要》(齊魯書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蒂索夫(James A. Matisoff)著,林英津譯:《再論彝語支的聲調衍變》(台北: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學良主編:《藏緬語新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___《漢藏語概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宏開編《藏緬語語音和詞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均如《水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志韋:《古音說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敏、張均如:《侗台語族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樹先:《漢緬語比較研究》(武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蒲立本:《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裴 文:《梵語通論》(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裴特生:《十九世紀歐洲語言歷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4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儀芬編著:《法語語音》(台北:漢威出版社,199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蓋興之編著《基諾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元任:《語言問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秉璇、竺師家寧編:《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悟云:《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方貴〈現代瑤語濁聲母的來源〉,《民族語文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維.克里斯特爾編:《現代語言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其香、周植志:《中國孟高棉語言與南亞語系》(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瞿靄堂:《漢藏語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常培《臨川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惠敏、釋齋因編著《梵語初階》(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煌城:《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一平:〈上古漢語*sr的發展〉,《語言研究》1983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關於上古音的四個假設〉,第二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包擬古(Bodman N.C.):〈釋名複聲母研究〉,原為《釋名研究》第三章,哈佛大學出版;竺師家寧譯,收入《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90-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九盈:〈關於複輔音問題〉,《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sr新證〉,《中國語文》2007年第6期(總32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大安:〈古漢語聲母演變的年代學〉,《林炯楊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沙加爾(Laurent Sagart)著:〈關於漢語祖先的若干評論〉,王士元主編,李葆嘉主譯《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沙加爾的評論〉,王士元主編,李葆嘉主譯《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中古漢語發音方法類型來源──透過苗瑤語與漢藏語看上古漢語的鼻冠音聲母〉,《南開語言學刊》2006第2期(總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大年:〈藏緬語*a-詞頭探源〉,《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選》(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方桂〈藏文前綴音對聲母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第4本第2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燧、陳克炯、陳其光:〈苗語聲母和聲調的幾個問題〉,《語言研究》1959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 〈漢語古有小舌音〉,《中國語文》1990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民、呷呷《梁山彝語鼻冠音的音變現象》,四川西昌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安其:〈與親屬語相近的上古漢語的使動形態〉,《民族語文》1996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漢藏語的使動和完成體前綴的殘存與同源的動詞詞根〉,《民族語文》1997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不同歷史層次的侗台語複輔音聲母〉,《民族語文》2008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世畯:〈李方桂諧聲說商榷〉,《聲韻論叢》6輯(台北:學生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語堂:〈古有複輔音說〉,《語言學論叢》(民文出版社,1982年2月,臺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燕慧:〈漢語詞綴音韻學:一些分析和理論上的討論〉,《語言暨語言學》200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理新:〈構詞前綴*m-與苗瑤語的鼻冠音〉,《語言研究》2003年9月第23卷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上古漢語*m-前綴的意義〉,《語言研究》2005年3月第25卷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上古漢語聲母清濁交替和動詞的體〉,《語文研究》2005年第4期(總第9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慶淑:〈試論*s-詞頭的語音變化〉,《第二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竺師家寧:〈上古漢語帶喉塞音的複聲母〉,《漢城檀國大學論文集》,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_〈上古漢語帶舌尖塞音的複聲母〉,《中國學術年刊》第6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_〈評劉又辛<複輔音說質疑>兼論嚴學宭的複聲母系統〉,《第五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_〈大陸地區複聲母研究評述〉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___〈上古漢語帶舌尖流音的複聲母〉,收入趙秉璇、竺師家寧編:《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_ 〈論上古的流音聲母〉,《第十八屆聲韻學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世璇〈緬彝語言塞擦音聲母初探〉,《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選》(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宏開:〈原始漢藏語的複輔音問題──關於原始漢藏語音節結構構擬的理念思考之一〉,《民族語文》1999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原始漢藏語輔音系統中的一些問題──關於原始漢藏語音節結構構擬的理念思考之二〉,《民族語文》2001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原始漢藏語中的介音問題──關於原始漢藏語音節結構構擬的理念思考之三〉,《漢藏語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振生:〈論諧聲原則──兼評潘悟云教授的「形態相關說」〉,《語言科學》2卷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時建國:〈上古漢語複聲母研究中材料問題〉,《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2期(總第5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大白:〈侗台語複輔音聲母的來源及演變〉,《民族語文》1996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 耘:〈潘悟云上古漢語複輔音聲母研究述評〉,《南開大學語言學刊》2003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其光:〈古苗瑤語鼻冠閉塞音聲母在現代方言中反映形式的類型〉,《民族語文》,1984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苗瑤語鼻閉塞音聲母的構擬問題〉,《民族語文》,1998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漢語苗瑤語比較研究〉,《漢語同源詞研究──漢藏、苗瑤同源詞專題研究》(二),(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 康:〈彝語鼻冠濁複輔音聲母考〉,《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選》(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祖麟:〈上古漢語*s-前綴的構詞功能〉,《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上古漢語動詞濁清別義的來源-再論原始漢藏語*s-前綴的使動化構詞功用〉,《民族語文》2008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甲骨文裡的幾個複輔音聲母〉,《中國語文》2008第3期(總第32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琨:〈The Tibetan Role in Sino-Tibet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8本第1分(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濟川〈藏語拉薩話聲調分化的條件〉,《民族語文》1981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汝杰:〈中國語言系屬評述〉,《雲夢學刊》1996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樹先:〈古文獻中的漢藏語前綴*a-〉,《民族語文》2003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試論古代漢語動物詞前綴〉,《語言研究》1993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 蒸:〈漢語音韻研究方法論〉,《漢語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元任:〈音位論〉,《語言問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悟云:〈諧聲現象的重新解釋〉,《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漢語歷史比較中的幾個聲母問題〉,《語言研究集刊》(上海,復旦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上古漢語使動詞的屈折形式〉,《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喉音考〉,《民族語文》1997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上古漢語的流音與清流音〉,《漢藏語研究: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張尚芳:〈上古韻母系統和四等、介音、聲調的發源問題〉,《溫州師範學院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1987年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上古漢語的s-頭〉,趙秉璇、竺師家寧編:《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上古音研究的新進動態〉,《溫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8月,第21卷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中古三等專有聲母非組章組日喻邪等母的來源〉,《語言研究》2003年6月,第23卷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上古漢語的音節與聲母的構成〉,《南開語言學刊》2007年第2期(總第1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才德:〈藏文前加字*ɦ和上古漢語的鼻音前置輔音〉,《民族語文》2001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美珍:〈從語音演變看壯-侗語言和漢、藏-緬、苗-瑤語言的關係〉,《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選》(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學宭、尉遲治平〈漢語“鼻-塞”複輔音聲母的模式與流變〉,《音韻研究》第 二輯(北京:中華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煌城:〈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系統〉,《上古音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The First Palatalization of Velars in Late Old Chinese〉,《漢藏語研究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上古漢語與原始漢藏語帶r與l的復聲母構擬〉,《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詞頭的問題〉,《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若干聲母的擬測〉,《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漢語與苗瑤語同源關係的檢討〉,《中國語言學集刊》創刊號︰第一卷‧第一期(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丘彥遂:《論上古漢語的詞綴形態及其語法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美岑:《漢代複聲母的演化與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竺師家寧:《古漢語複聲母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外文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rling﹐Robbins(柏林)﹐1967《原始彝緬語(Proto-Lolo-Burmese)》,國際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洲語言學報33卷2期第二分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nguistica 33﹐No.2﹐Part II﹐同時是印第安那大學考古學及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言學出版品之43,The Hague:Mouton and Co),頁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方桂(Li Faug-Kuei)﹐1959 ﹐Tibetan glo ba‘drings ﹐Studia Serica Bernhal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rlgren endedicata﹐Copenhagen:Munksgaar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ames A. Matisoff(馬蒂索夫)﹐2003﹐Handbook of Tibeto-Burrman ﹐U . C.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spéro. H(馬伯樂)1930 “ Préfixes et dérivation en chinois archaïqy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古漢語的詞頭與衍生〉Mem. Soc. Ling. de Paris 23:313-327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ulleyblank, E.G.(蒲立本)﹐1973“Some New Hypotheses Concerning Wor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milies in Chinese”﹐Jourm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1:111-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uart N. Wolfenden(沃爾芬登)﹐1929“Outline of Tibet-Burman linguisti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rphology”﹐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工具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兼士主編《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三次印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段玉裁《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布凡編《藏緬語族語言詞彙》(北京:中央民族社學院出版社,1992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