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NSC Project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後設認知與傳播說服
其他題名 Implications of Meta-Cognition in Persuasion Processes
作者 張卿卿
貢獻者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關鍵詞 後設認知;傳播說服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8-Oct-2012 09:21:06 (UTC+8)
摘要 探討人的主觀經驗被視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新興領域(Wegner & Gilbert, 2000),這一派學者認為過去認知相關理論過度聚焦於理性的資訊處理過程,而忽略了人處理資訊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主觀體驗及其連帶對於資訊處理的影響(Bless & Forgas, 2000),因此興起了探討主觀體驗的趨勢,這派的研究一般稱之為「後設認知研究」(meta-cognition),指的是對於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或想法。而本計畫亦將聚焦於此新趨勢,探討處理大眾媒介中說服訊息的過程中「後設認知」所扮演的角色。主觀經驗的類型繁多,本計畫將探討兩大類型:「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non-affective “cognitive” feelings)與「情感感受」(affective feelings);這兩大類型被視為資訊處理過程中重要的主觀體驗(Bless & Forgas, 2000),因此應該也是處理媒介說服資訊過程中值得探討的主觀體驗類型。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包括:主觀的「熟悉感受」(feelings of familiarity), 「知悉感受」(feeling-of-knowing), 「回溯容易度感受」(experienced ease of retrieval), 以及「反駁容易度感受」(experienced ease of counter-arguing)等,本計畫將探討其中的「熟悉感受」(feelings of familiarity)與「反駁容易度感受」(experienced ease of counter-arguing),同時也將延伸過去文獻探討「心象產生的流暢度」(imagery fluency)。此外,除了資訊處理的流暢度外,Brinol et al.(2004)認為「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還包括關於自己是怎樣類型的人之信念,這樣的主觀信念也可能影響到資訊處理,因此本計畫也將探討此類主觀信念的影響,主要關注「自我受說服認知」(self-beliefs in persuasibility)。「情感感受」(affective feelings)一般包括各類的情感體驗,從正負面情感到各種次類型的情感體驗。過去研究發現,這些情感的體驗通常會有其他資訊意涵,因此有可能影響到人們處理或解讀資訊。本計畫預計探討社會情感(social affect)與反思情感(reflective affect)對於處理媒介說服資訊的影響,此外也將探討「情感體驗流暢度」的影響。閱聽眾面對大眾媒介中的資訊,除了試圖處理其資訊外,也可能試圖反駁之。因此本計畫也將針對這兩個過程進行探討。具體而言,研究一和二探討說服資訊處理過程中的「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的影響。研究三和四試圖理解說服資訊抗拒過程中「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的作用。研究五探討說服資訊處理過程中「情感感受」的影響;研究六探討說服資訊抗拒過程中「情感感受」的影響。各研究主要內容概述如下:研究一探討傳播說服資訊處理過程中的「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的影響,鎖定雜誌閱讀情境之下,廣告引發之「心象產生的流暢度」(imagery fluency)的影響。過去研究指出消費者在處理敘事廣告資訊時,腦海中同時會有心象(mental imagery)形成。本研究推論處理敘事廣告過程中「心象產生的流暢度」(imagery fluency)可能影響到廣告說服效果;當心象愈容易產生,則消費者愈可能推論自己受到說服影響,因而產生較大的態度轉變。同時這樣的效果會受到故事基模可得性(accessibility)的影響,將探討三個會影響可得性的因素(個人經驗差異、文化差異與情境預示)。此外資訊處理的傾向(processing style)是否會調節故事基模可得性,也將在研究一中一併探討。研究二雖然也是探討傳播說服資訊處理過程中的「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的影響,但鎖定網路購物情境之下,「熟悉感受」(feelings of familiarity)的影響。本研究推論「熟悉感受」可能影響到具有某些特定傾向之消費者的購物或網路瀏覽決策。本研究以自我規範重心(self-regulatory focus)為基礎,推論以趨利(promotion)為自我規範重心的人,比較會倚賴「熟悉感受」做為決策的基礎,相反地,以避惡(prevention)為自我規範重心的人,則較不會。同時這樣的效果是否可能會受到其他情境因素的影響(例如:資訊處理目標)等。研究三試圖理解傳播說服資訊「抗拒」過程中「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的作用,聚焦於「反駁容易度感受」(experienced ease of counter-arguing)的影響,主要倚賴 Schwarz et al.(1991; see also Schwartz, 1998, 2004)之「愈少愈佳步驟」(less is more approach)的研究傳統;此脈研究強調消費者倚賴資訊推想的體驗來進行判斷,若資訊難以推想或回溯,則推估其可能性低;若資訊容易推想或回溯,則推估可能性高。而驗證方法則是請受訪者推想或回溯大量或少量支持某一議題的理由,當被要求推想大量理由時,則閱聽眾體驗到過程的困難,因此可能推論其支持的態度並沒有十分強烈;相反地,當被邀求提出少量理由時,則閱聽眾體驗到過程的容易,因此誤認自己支持該議題的態度應該很強。研究三將此概念應用在推想或回溯反駁理由的情境,藉此印證在說服抗拒過程中,「後設認知」可能的影響。研究三以新聞資訊處理的情境出發,將探討民眾處理議題新聞的過程中(例如:ECFA 和死刑),針對相關資訊提出反駁的容易度是否影響態度確定性高低,或進而影響其後續受到相關新說服訊息的影響;同時本研究也將考量其他調節變數,例如議題關心度。研究四同樣探討傳播說服資訊「抗拒」過程中「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的作用,但鎖定「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的另一類型:關於自己是怎樣類型的人之信念(Brinol et al.,2004);關於自己是怎樣類型的人之信念很多,其中與說服比較相關者主要包括閱聽眾自己「是否容易被說服」的信念。根據Martin and Whitaker(2000)的預設與干擾模式(default plus interference model)後設認知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會被抑制,本研究一併探討在廣告處理過程中,可能抑制後設認知效果產生的變數,其中一個關乎閱聽眾的涉入程度,另一個則為資訊處理目標。研究五探討說服資訊處理過程中的「情感感受」的影響。主要鎖定社會情感(social affect)與反思情感(reflective affect);過去研究認為前者的體驗會將人們的注意力導向閱聽眾的周遭,而後者的體驗則會將人們的注意力導向閱聽眾的內在(Sedikides & Green,2000)。而廣告研究也指出外在導向的人偏好形象訴求的廣告,而內在導向的人偏好功能訴求的廣告(Chang,2006);因此本計畫推論在處理廣告訊息時,情感體驗有其資訊意義,並會影響消費者關注的資訊面向,社會情感提升形象訴求廣告的效果,而反思情感提升功能訴求廣告的效果。然而,社會情感與反思情感也有正負之分,因此本研究將一併考量,同時個人差異也將在研究中處理。研究六探討說服資訊抗拒過程中的「情感感受」的影響。研究六主要探討資訊處理過程中情感體驗的流暢度(emotion fluency)對於說服資訊的影響。當廣告中採用特定情感訴求,若消費者無法輕易地感同身受,則會主觀地推論,自己應該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因此影響到他們對廣告中議題或商品的態度。本研究推論情感感受的難度受到可得性(accessibility)的影響,而文化差異與個人差異都有可能影響其相關情感的可得性,這些將會在研究六中一併探討;同時廣告中的情感描繪也又強弱之分,本研究也將其視為調節變數。附註說明:過去相關研究主要在歐美進行,且部份概念並無統一的中譯,同時相關文獻也以英文為主,為了避免文章充斥著申請者自行翻譯的概念,影響閱讀的流暢度,決定以英文撰寫計畫書。本中文摘要簡單概述每個實驗的重點,因此長度較長,且英文摘要並非中文摘要的直接翻譯。
Emerging consensus among psychologists suggests “there is more to thinking than thought content” (Schwarz, 2004, p. 332).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s, usually through meta-cognition research, or the study of thinking. This project examines how a broad spectrum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s, including non-affective “cognitive” feelings and affective feelings, influence media persuasion. The investigated cognitiv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include imagery fluency, feelings of familiarity, experienced ease of counter-arguing, and ease of being persuaded, which focus on fluency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focal affectiv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include discrete emotions and fluency of feelings. Each subjective experience will be the topic of a proposed study, some of which pertain to processing persuasive messages, and others of which center on resisting persuasive messages. The overall purpose of the project is to examine how meta-cognition can clarify our understanding of persuasion process.
關聯 應用研究
學術補助
研究期間:10108~ 10207
研究經費:1079仟元
資料類型 report
dc.contributor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en_US
dc.contributor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卿卿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Oct-2012 09:21:06 (UTC+8)-
dc.date.available 18-Oct-2012 09:21:0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Oct-2012 09:21:06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3738-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探討人的主觀經驗被視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新興領域(Wegner & Gilbert, 2000),這一派學者認為過去認知相關理論過度聚焦於理性的資訊處理過程,而忽略了人處理資訊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主觀體驗及其連帶對於資訊處理的影響(Bless & Forgas, 2000),因此興起了探討主觀體驗的趨勢,這派的研究一般稱之為「後設認知研究」(meta-cognition),指的是對於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或想法。而本計畫亦將聚焦於此新趨勢,探討處理大眾媒介中說服訊息的過程中「後設認知」所扮演的角色。主觀經驗的類型繁多,本計畫將探討兩大類型:「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non-affective “cognitive” feelings)與「情感感受」(affective feelings);這兩大類型被視為資訊處理過程中重要的主觀體驗(Bless & Forgas, 2000),因此應該也是處理媒介說服資訊過程中值得探討的主觀體驗類型。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包括:主觀的「熟悉感受」(feelings of familiarity), 「知悉感受」(feeling-of-knowing), 「回溯容易度感受」(experienced ease of retrieval), 以及「反駁容易度感受」(experienced ease of counter-arguing)等,本計畫將探討其中的「熟悉感受」(feelings of familiarity)與「反駁容易度感受」(experienced ease of counter-arguing),同時也將延伸過去文獻探討「心象產生的流暢度」(imagery fluency)。此外,除了資訊處理的流暢度外,Brinol et al.(2004)認為「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還包括關於自己是怎樣類型的人之信念,這樣的主觀信念也可能影響到資訊處理,因此本計畫也將探討此類主觀信念的影響,主要關注「自我受說服認知」(self-beliefs in persuasibility)。「情感感受」(affective feelings)一般包括各類的情感體驗,從正負面情感到各種次類型的情感體驗。過去研究發現,這些情感的體驗通常會有其他資訊意涵,因此有可能影響到人們處理或解讀資訊。本計畫預計探討社會情感(social affect)與反思情感(reflective affect)對於處理媒介說服資訊的影響,此外也將探討「情感體驗流暢度」的影響。閱聽眾面對大眾媒介中的資訊,除了試圖處理其資訊外,也可能試圖反駁之。因此本計畫也將針對這兩個過程進行探討。具體而言,研究一和二探討說服資訊處理過程中的「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的影響。研究三和四試圖理解說服資訊抗拒過程中「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的作用。研究五探討說服資訊處理過程中「情感感受」的影響;研究六探討說服資訊抗拒過程中「情感感受」的影響。各研究主要內容概述如下:研究一探討傳播說服資訊處理過程中的「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的影響,鎖定雜誌閱讀情境之下,廣告引發之「心象產生的流暢度」(imagery fluency)的影響。過去研究指出消費者在處理敘事廣告資訊時,腦海中同時會有心象(mental imagery)形成。本研究推論處理敘事廣告過程中「心象產生的流暢度」(imagery fluency)可能影響到廣告說服效果;當心象愈容易產生,則消費者愈可能推論自己受到說服影響,因而產生較大的態度轉變。同時這樣的效果會受到故事基模可得性(accessibility)的影響,將探討三個會影響可得性的因素(個人經驗差異、文化差異與情境預示)。此外資訊處理的傾向(processing style)是否會調節故事基模可得性,也將在研究一中一併探討。研究二雖然也是探討傳播說服資訊處理過程中的「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的影響,但鎖定網路購物情境之下,「熟悉感受」(feelings of familiarity)的影響。本研究推論「熟悉感受」可能影響到具有某些特定傾向之消費者的購物或網路瀏覽決策。本研究以自我規範重心(self-regulatory focus)為基礎,推論以趨利(promotion)為自我規範重心的人,比較會倚賴「熟悉感受」做為決策的基礎,相反地,以避惡(prevention)為自我規範重心的人,則較不會。同時這樣的效果是否可能會受到其他情境因素的影響(例如:資訊處理目標)等。研究三試圖理解傳播說服資訊「抗拒」過程中「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的作用,聚焦於「反駁容易度感受」(experienced ease of counter-arguing)的影響,主要倚賴 Schwarz et al.(1991; see also Schwartz, 1998, 2004)之「愈少愈佳步驟」(less is more approach)的研究傳統;此脈研究強調消費者倚賴資訊推想的體驗來進行判斷,若資訊難以推想或回溯,則推估其可能性低;若資訊容易推想或回溯,則推估可能性高。而驗證方法則是請受訪者推想或回溯大量或少量支持某一議題的理由,當被要求推想大量理由時,則閱聽眾體驗到過程的困難,因此可能推論其支持的態度並沒有十分強烈;相反地,當被邀求提出少量理由時,則閱聽眾體驗到過程的容易,因此誤認自己支持該議題的態度應該很強。研究三將此概念應用在推想或回溯反駁理由的情境,藉此印證在說服抗拒過程中,「後設認知」可能的影響。研究三以新聞資訊處理的情境出發,將探討民眾處理議題新聞的過程中(例如:ECFA 和死刑),針對相關資訊提出反駁的容易度是否影響態度確定性高低,或進而影響其後續受到相關新說服訊息的影響;同時本研究也將考量其他調節變數,例如議題關心度。研究四同樣探討傳播說服資訊「抗拒」過程中「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的作用,但鎖定「非情感性的認知感受」的另一類型:關於自己是怎樣類型的人之信念(Brinol et al.,2004);關於自己是怎樣類型的人之信念很多,其中與說服比較相關者主要包括閱聽眾自己「是否容易被說服」的信念。根據Martin and Whitaker(2000)的預設與干擾模式(default plus interference model)後設認知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會被抑制,本研究一併探討在廣告處理過程中,可能抑制後設認知效果產生的變數,其中一個關乎閱聽眾的涉入程度,另一個則為資訊處理目標。研究五探討說服資訊處理過程中的「情感感受」的影響。主要鎖定社會情感(social affect)與反思情感(reflective affect);過去研究認為前者的體驗會將人們的注意力導向閱聽眾的周遭,而後者的體驗則會將人們的注意力導向閱聽眾的內在(Sedikides & Green,2000)。而廣告研究也指出外在導向的人偏好形象訴求的廣告,而內在導向的人偏好功能訴求的廣告(Chang,2006);因此本計畫推論在處理廣告訊息時,情感體驗有其資訊意義,並會影響消費者關注的資訊面向,社會情感提升形象訴求廣告的效果,而反思情感提升功能訴求廣告的效果。然而,社會情感與反思情感也有正負之分,因此本研究將一併考量,同時個人差異也將在研究中處理。研究六探討說服資訊抗拒過程中的「情感感受」的影響。研究六主要探討資訊處理過程中情感體驗的流暢度(emotion fluency)對於說服資訊的影響。當廣告中採用特定情感訴求,若消費者無法輕易地感同身受,則會主觀地推論,自己應該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因此影響到他們對廣告中議題或商品的態度。本研究推論情感感受的難度受到可得性(accessibility)的影響,而文化差異與個人差異都有可能影響其相關情感的可得性,這些將會在研究六中一併探討;同時廣告中的情感描繪也又強弱之分,本研究也將其視為調節變數。附註說明:過去相關研究主要在歐美進行,且部份概念並無統一的中譯,同時相關文獻也以英文為主,為了避免文章充斥著申請者自行翻譯的概念,影響閱讀的流暢度,決定以英文撰寫計畫書。本中文摘要簡單概述每個實驗的重點,因此長度較長,且英文摘要並非中文摘要的直接翻譯。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Emerging consensus among psychologists suggests “there is more to thinking than thought content” (Schwarz, 2004, p. 332).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s, usually through meta-cognition research, or the study of thinking. This project examines how a broad spectrum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s, including non-affective “cognitive” feelings and affective feelings, influence media persuasion. The investigated cognitiv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include imagery fluency, feelings of familiarity, experienced ease of counter-arguing, and ease of being persuaded, which focus on fluency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focal affectiv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include discrete emotions and fluency of feelings. Each subjective experience will be the topic of a proposed study, some of which pertain to processing persuasive messages, and others of which center on resisting persuasive messages. The overall purpose of the project is to examine how meta-cognition can clarify our understanding of persuasion process.en_US
dc.language.iso en_US-
dc.relation (關聯) 應用研究en_US
dc.relation (關聯) 學術補助en_US
dc.relation (關聯) 研究期間:10108~ 10207en_US
dc.relation (關聯) 研究經費:1079仟元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後設認知;傳播說服en_US
dc.title (題名) 後設認知與傳播說服zh_TW
dc.title.alternative (其他題名) Implications of Meta-Cognition in Persuasion Process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repor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