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兩岸延攬專業人士政策之比較
A comparison of Taiwan and Chinese policies on the recruitment of professionals
作者 莊阿甘
貢獻者 黃慶堂
莊阿甘
關鍵詞 專業人才
人才延攬
移民政策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0:47:27 (UTC+8)
摘要 一國之「國力」含括經濟能力、政治能力、科技能力等,因應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到來,科技能力受到國際的極高重視,而左右一個國家的科技能力的要素之一,即是一個國家創新人力資源的質與量。台灣目前最珍貴的資產,就是我們累積儲備了四、五十年的人才,這些人才為台灣創造傲人的經濟奇蹟。同樣地,經濟大幅衰退,企業營收遽減,要在困境中殺出重圍,還是要靠人才。
     兩岸對於人才的延攬均相當重視,究竟兩岸在延攬人才政策有何不同乃為本研究主要動機。而本研究目的希望了解兩岸延攬產業人才政策及管理制度有何不同,以及我國引進外國專業人員來台成效為何。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對兩岸之相關延攬人才政策進行比較分析。經研究發現中國大陸在專業人才之延攬相較我國積極且有彈性,另近幾年我國在引進國外專業人才之作法也具有相當之成效。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行政院入出國及移民署編印,2012,《人口政策白皮書(101年版)》。台北:行政院入出國及移民署。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戰略研究組著,2009,《2008國家創新體系發展報告》。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富蘭德林事業群,2011,《外資企業如何應對中國勞動人事問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嶽經綸,2007,《中國勞動政策︰市場化與全球化的視野》。大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二、期刊
     王慶華,2010,〈集聚創新創業人才的路徑選擇〉,《中國勞動》,第297期,頁17-18。
     林季平,2005,〈台灣的人口遷徙及勞工流動問題回顧:1980-2000〉,《台灣社會學刊》,第34期,頁193~194。
     姜麗娟,2010,〈亞太國家國際學生流動與跨國高等教育發展之探討與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94期,頁113-138。
     
     三、論文
     李佳娟,2008。《我國引進外籍專業技術人員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寳珠,2004。《我國現行移民制度與問題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榮,2004。《台灣的跨國遷徙及一入的勞動人口特質:2000年戶口及住宅普查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育,2007。《人力資本存量與經濟成長之關係》。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靜宜,2007。《外國專技人員來台工作政策與管理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委託研究報告
     中央警察大學,2008。〈我國專技移民及投資移民之策略研究〉,臺北: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委託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2009。〈協助國內企業延攬海外科技人才計畫〉,臺北: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委託研究報告。
     李誠,2010。〈強化我國人力投資政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辛炳隆,2008。〈我國外籍人力資源政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報告。
     藍科正等,2005。〈建立引進外國專業人員之管理機制〉。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報告。
     
     五、報紙
     2012/4/7。〈引進人才,創造千倍價值〉,《聯合報》,版A4。
     
     六、網站
     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205714.aspx〉。
     中央研究院網站,〈http://www.sinica.edu.tw/manage/gatenews/showsingle.php?_op=?rid:4276〉。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2005中國人才報告〉,《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rcbg05/991338.htm〉。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2007中國人才發展報告〉,《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education/zhuanti/07rcfzbg/2007-06/05/content_8346942.htm〉。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跨國流動〉,《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12/29/content_5741990.htm〉。
     中國大陸千人計畫,廣東重金,〈http://www.1000plan.org/qrjh/article/2954〉。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使館教育處,〈http://www.sino-education.org/studyabroad/chunhui.htm〉。
     互動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5%8D%83%E4%BA%BA%E8%AE%A1%E5%88%92〉。
     太倉市委員會,〈關於貫徹落實“姑蘇人才計畫”實施太倉“522”人才工程的意見〉,《太倉黨建》,〈http://www.tczzb.gov.cn/art/2011/4/19/art_12484_152555.html〉。
     行政院研考會國際生活環境整合網〈http://www.i-taiwan.nat.gov.tw/c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62:2010&catid=10:2009-01-05-03-22-04&Itemid=33〉。
     利亮時,2012,(引進外籍專業人士強化競爭力〉,《就業安全半年刊》,第1期,〈http://www2.evta.gov.tw/safe/docs/safe95/userplane/half_year_display.asp?menu_id=3&submenu_id=511&ap_id=1315〉。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中華百科,〈http://wikiyou.tw/%E9%AB%98%E7%AD%89%E5%AD%B8%E6%A0%A1%E5%AD%B8%E7%A7%91%E5%89%B5%E6%96%B0%E5%BC%95%E6%99%BA%E8%A8%88%E7%95%AB/〉。
     新加坡人力資源部,〈http://www.mom.gov.sg〉。
     蘇州市科學技術局,〈http://www.szkj.gov.cn/〉。
     
     貳、西文部分
     Australia Bureau of Statistics, 2009.
     Everett S. Lee, 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Vol.3.
     Louise Ackers, 2005, “Moving People and knowledge: Scientific Mobil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Vol.43, p.100.
     Mahroum, S., 2000, “ Highly skilled globetrotters: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human capital,”R and D Management, Vol.30, No.1, pp.168-185.
     Maureen Benson-Rea and Stephen Rawlinson, 2003,“Highly Skilled and Business Migrant: Information Processes and Settlement Outcom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vol.41, p.63.
     Ouaked, 2002,“Transalantic Roundtable on High-skilled Migration and Sending Countries Issu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vol.40, p.153.
     Petra Zalaetel, 2006,“Competing for the Highly Skilled Migrations: Implications for the EU Common Approach on Temporary Economic Migration,” European Law Journal, vol.12, p.617.
     T. Straubhaar, 1986,“The Causes of International labor Migration-A Demand-Determined Approach,”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4, pp.835~85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9921003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21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慶堂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莊阿甘zh_TW
dc.creator (作者) 莊阿甘zh_TW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0:47:27 (UTC+8)-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0:47:2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0:47:2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921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35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92100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一國之「國力」含括經濟能力、政治能力、科技能力等,因應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到來,科技能力受到國際的極高重視,而左右一個國家的科技能力的要素之一,即是一個國家創新人力資源的質與量。台灣目前最珍貴的資產,就是我們累積儲備了四、五十年的人才,這些人才為台灣創造傲人的經濟奇蹟。同樣地,經濟大幅衰退,企業營收遽減,要在困境中殺出重圍,還是要靠人才。
     兩岸對於人才的延攬均相當重視,究竟兩岸在延攬人才政策有何不同乃為本研究主要動機。而本研究目的希望了解兩岸延攬產業人才政策及管理制度有何不同,以及我國引進外國專業人員來台成效為何。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對兩岸之相關延攬人才政策進行比較分析。經研究發現中國大陸在專業人才之延攬相較我國積極且有彈性,另近幾年我國在引進國外專業人才之作法也具有相當之成效。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3
     一、文獻分析法 3
     二、深度訪談法 4
     第五節 研究架構 4
     第六節 研究假設 5
     第七節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理論基礎 6
     一、勞動力跨國遷移理論 6
     二、專技人員跨國遷移因素 7
     第二節 文獻回顧 8
     一、引進外籍專技人員對我國之影響 8
     二、我國延攬專技人員政策之研究 10
     第三章 OECD國家對引進外籍專業人士之規定 11
     第一節 對專業人士的限制種類 11
     第二節 主要OECD國家之相關政策與措施 12
     第三節 開放專技移民的影響 32
     第四章 我國攬才政策 33
     第一節 政策目標及基本理念 33
     一、政策目標 33
     二、基本理念 34
     三、台灣人才的缺口 34
     四、移入人口的概況 37
     五、我國的移民政策 43
     第二節 我國的攬才政策 51
     一、政府近年鬆綁的人力政策 51
     二、我國攬才政策遭遇的瓶頸 51
     第三節 我國對大陸專業人士之聘僱 53
     一、相關法律規定 53
     二、我國企業使用大陸產業科技人士現況 55
     三、香港延攬大陸人士之規定 55
     第五章 中國大陸攬才政策 58
     第一節 中國勞動政策 58
     一、勞動力市場政策 58
     二、勞動關係政策 59
     三、勞動條件政策 59
     四、勞動福利和保障政策 59
     第二節 中國大陸人才問題的挑戰 60
     一、人力資源豐富,但人才資源匱乏 60
     二、人才結構不合理 61
     三、人才培養機制存在弊端 61
     四、人才浪費和人才高消費問題存在 62
     五、缺乏有效的人才競爭機制 62
     六、分配和激勵機制並不健全 62
     第三節 延攬海外人才的興起 64
     第四節 對創新人才的重視 65
     第五節 中國人才流動的情勢 67
     一、人才流失嚴重,競爭更加激烈 67
     二、人才回流態勢日趨明顯 67
     第六節 引進國外人才的現況 69
     一、引進國外人才的規模不斷擴大 69
     二、服務領域不斷擴增 69
     三、引進人才的地域日益寬廣,主體日益多樣化 70
     四、引進國外人才的管道不斷拓展 70
     五、國際人才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日益發揮 70
     六、海外人才激勵機制逐步建立完善 71
     七、引進國外人才的環境逐步改善 71
     第七節 大陸延攬海外人才重要方案 73
     一、中國大陸引智計畫 75
     二、海歸派 80
     三、千人計畫 81
     四、春暉計畫 87
     第八節 台灣人才西進的因素 88
     一、個人動機因素 88
     二、大環境變動因素 88
     第九節 中國大陸人才政策的方向 89
     一、充分認識人才跨國流動形勢,制定和實施人才戰略 89
     二、發揮市場機制、加強宏觀調控 90
     三、建立人才分類管理制度 90
     第六章 兩岸延攬專業人士政策之比較 92
     第一節 外籍專業人員分類 92
     第二節 外籍專家待遇 93
     第三節 工作許可 94
     第四節 延攬外籍人才優惠措施 102
     第五節 攬才模式與管道 105
     第六節 外籍人才分析 110
     第七節 小結 112
     第七章 研究發現 114
     第八章 研究建議 122
     一、海外留學政策:增加與國外的結合以及強化人才的管理 122
     二、國際學生政策:多元吸收、全面管理和積極留用優秀人才 123
     三、攬才政策:強化移民誘因以及推廣計點制度 125
     四、結語 127
     參考書目 129
     附錄 132
     附錄一:政府近年鬆綁的人力政策 132
     附錄二:大陸引智管理辦法 142
     附錄三:中國千人計畫 149
     附錄四:關於貫徹落實“姑蘇人才計畫” 153
     附錄五: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專項 160
     附錄六:具學士學位之外國人從事專門性或技術性工作免除2年工作經驗規定之會商機制說明 163
     附錄七:訪談大綱 166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21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專業人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才延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移民政策zh_TW
dc.title (題名) 兩岸延攬專業人士政策之比較zh_TW
dc.title (題名) A comparison of Taiwan and Chinese policies on the recruitment of professional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行政院入出國及移民署編印,2012,《人口政策白皮書(101年版)》。台北:行政院入出國及移民署。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戰略研究組著,2009,《2008國家創新體系發展報告》。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富蘭德林事業群,2011,《外資企業如何應對中國勞動人事問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嶽經綸,2007,《中國勞動政策︰市場化與全球化的視野》。大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二、期刊
     王慶華,2010,〈集聚創新創業人才的路徑選擇〉,《中國勞動》,第297期,頁17-18。
     林季平,2005,〈台灣的人口遷徙及勞工流動問題回顧:1980-2000〉,《台灣社會學刊》,第34期,頁193~194。
     姜麗娟,2010,〈亞太國家國際學生流動與跨國高等教育發展之探討與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94期,頁113-138。
     
     三、論文
     李佳娟,2008。《我國引進外籍專業技術人員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寳珠,2004。《我國現行移民制度與問題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榮,2004。《台灣的跨國遷徙及一入的勞動人口特質:2000年戶口及住宅普查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育,2007。《人力資本存量與經濟成長之關係》。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靜宜,2007。《外國專技人員來台工作政策與管理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委託研究報告
     中央警察大學,2008。〈我國專技移民及投資移民之策略研究〉,臺北: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委託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2009。〈協助國內企業延攬海外科技人才計畫〉,臺北: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委託研究報告。
     李誠,2010。〈強化我國人力投資政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辛炳隆,2008。〈我國外籍人力資源政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報告。
     藍科正等,2005。〈建立引進外國專業人員之管理機制〉。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報告。
     
     五、報紙
     2012/4/7。〈引進人才,創造千倍價值〉,《聯合報》,版A4。
     
     六、網站
     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205714.aspx〉。
     中央研究院網站,〈http://www.sinica.edu.tw/manage/gatenews/showsingle.php?_op=?rid:4276〉。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2005中國人才報告〉,《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rcbg05/991338.htm〉。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2007中國人才發展報告〉,《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education/zhuanti/07rcfzbg/2007-06/05/content_8346942.htm〉。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跨國流動〉,《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12/29/content_5741990.htm〉。
     中國大陸千人計畫,廣東重金,〈http://www.1000plan.org/qrjh/article/2954〉。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使館教育處,〈http://www.sino-education.org/studyabroad/chunhui.htm〉。
     互動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5%8D%83%E4%BA%BA%E8%AE%A1%E5%88%92〉。
     太倉市委員會,〈關於貫徹落實“姑蘇人才計畫”實施太倉“522”人才工程的意見〉,《太倉黨建》,〈http://www.tczzb.gov.cn/art/2011/4/19/art_12484_152555.html〉。
     行政院研考會國際生活環境整合網〈http://www.i-taiwan.nat.gov.tw/c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62:2010&catid=10:2009-01-05-03-22-04&Itemid=33〉。
     利亮時,2012,(引進外籍專業人士強化競爭力〉,《就業安全半年刊》,第1期,〈http://www2.evta.gov.tw/safe/docs/safe95/userplane/half_year_display.asp?menu_id=3&submenu_id=511&ap_id=1315〉。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中華百科,〈http://wikiyou.tw/%E9%AB%98%E7%AD%89%E5%AD%B8%E6%A0%A1%E5%AD%B8%E7%A7%91%E5%89%B5%E6%96%B0%E5%BC%95%E6%99%BA%E8%A8%88%E7%95%AB/〉。
     新加坡人力資源部,〈http://www.mom.gov.sg〉。
     蘇州市科學技術局,〈http://www.szkj.gov.cn/〉。
     
     貳、西文部分
     Australia Bureau of Statistics, 2009.
     Everett S. Lee, 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Vol.3.
     Louise Ackers, 2005, “Moving People and knowledge: Scientific Mobil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Vol.43, p.100.
     Mahroum, S., 2000, “ Highly skilled globetrotters: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human capital,”R and D Management, Vol.30, No.1, pp.168-185.
     Maureen Benson-Rea and Stephen Rawlinson, 2003,“Highly Skilled and Business Migrant: Information Processes and Settlement Outcom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vol.41, p.63.
     Ouaked, 2002,“Transalantic Roundtable on High-skilled Migration and Sending Countries Issu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vol.40, p.153.
     Petra Zalaetel, 2006,“Competing for the Highly Skilled Migrations: Implications for the EU Common Approach on Temporary Economic Migration,” European Law Journal, vol.12, p.617.
     T. Straubhaar, 1986,“The Causes of International labor Migration-A Demand-Determined Approach,”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4, pp.835~85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