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共參與國際安全建制的絕對與相對利益分析:以南海爭端為例
The Analysis of Absolute and Relative Gain on China`s Join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Regime: A Case Study of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作者 徐笠嫻
Li-Hsien Hsu
貢獻者 邱坤玄
Kun-Shuan Chiu
徐笠嫻
Li-Hsien Hsu
關鍵詞 南海爭端
國際安全建制
美國重返亞洲
利益分析
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1:33:54 (UTC+8)
摘要 自2009年起,美國透過一系列政策宣示、外交行動施行重返亞洲政策,在涉及七個聲索方的南海主權爭端之中,美國的介入將會為難解的南海爭端增添更加複雜的因子。南海爭端的動態之所以受到關注,除了中共持續增長的綜合國力、美國將焦點投注至亞洲區域、防止潛在競爭對手產生的策略,南海爭端實際上為中、美角力的縮影。未來南海問題的發展,將可能影響區域、乃至國際的和平,必須持續關注。

中國所面對的國際環境正在轉變,此將影響其對於國家利益的認知與選擇,本文將以新現實與新自由主義的論爭,檢視近年美國重返亞洲後造成南海爭端再起的案例,並探討中共參與國際建制的利益認知、瞭解中共在冷戰後的多極化國際社會中的相對定位。

本文將分文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國際關係理論與概念分析,將從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建制的探討,到中共參與國際安全建制的理論與概況,再進一步聚焦於中共的南海政策與主張;第二部分介紹南海爭端中其他聲索方之主張,以及各聲索方與中共在南海互動歷程,並探討為處理南海爭端而建立的安全建制演變與成效;第三部分將探討國際情勢的變化對國家外交政策的影響,以南海爭端為例,說明美國因素對中共外交利益視角造成的影響。

本文所欲探討的問題為:第一、中共為何願意採取相較溫和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政策?又,在中共積極塑造負責任大國及營造友好周邊環境的目標下,為何「南海行為準則」的談判進度遲滯?第二、從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南海問題,探討兩新學派之中何者較具解釋力?第三、國際建制是否有助於國際合作?最後,針對南海爭端對我國的啟示,也將在本文末章進行討論。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資料

1. 專書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硏究室編,中國外交概覽(2001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2001年。
王小波,誰來保衛中國海島,北京 : 海洋出版社,2010年。
王傑主編,國際機制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王逸舟,中國對外關係轉型30年(1978-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總經銷,2008年。
王逸舟,磨合中的建構--中國與國際組織的多視角透視,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年。
王逸舟、譚秀英主編,中國外交六十年(1949-200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王學東,外交戰略中的聲譽因素研究---冷戰後中國參與國際制度的解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沈克勤,南海諸島主權爭議述評,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
阮宗澤,中國崛起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轉型:共有利益的塑造與拓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林正義硏究主持、宋燕輝共同主持,南海情勢與我國應有的外交國防戰略,臺北 : 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編印,1996年。
金駿遠,中國大戰略與國際安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俞寬賜,南海諸島領土爭端之經緯與法理:兼論東海釣魚臺列嶼之主權問題,臺北市 : 國立編譯館,2000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2010年。
唐永勝、徐棄鬱,尋求複雜的平衡:國際安全機制與主權國家的參與,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唐希中等著,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文化,2007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臺北:滄海書局,1997年。
張維一,南海資源開發與主權維護,臺北:潘氏圖書館土地資源硏究委員會,1994年。
許嘉,中國國家利益與影響,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陳志敏、崔大偉主編,國際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的全球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臺北市 : 國立編譯館,1997年。
陶威廉等著,謝淑媛、蕭全政編,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臺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黃仁偉等編,中國與世界共同利益的互動,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楊公素、張植榮,當代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光海,國際安全制度及其在東亞的實踐,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年。
楊明傑主編,海上通道安全與國際合作,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楚樹龍,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
漢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著,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鬥爭(原文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蒲寧,地緣戰略與中國安全環境的塑造,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
儀名海,中國與國際組織,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
劉復國,領土爭端與民族認同危機的案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11年。
潘忠岐主編,多邊治理與國際秩序,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蔡政文研究主持、林文程協同主持,南海情勢發展對我國國家安全及外交關係影響,臺北: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編印,2001年。
鄭澤民,南海問題中的大國因素:美日印俄與南海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
蕭曦清,南沙風雲,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戴可來、童力合編,越南關於西南沙群島主權歸屬問題文件、資料彙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韓振華,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彙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

2. 譯著
阿米塔阿查亞(Amitav Acharya),建構安全共同體:東盟與地區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期刊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2期(2001年),頁57-76。
王公龍,「美國南海政策調整與兩岸南海合作的空間」,國際論壇,第13卷第6期(2011年11月),頁1-5。
江憶恩,「中國參與國際體制的若干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1999年),頁4-10。
何志工、安小平,「南海爭端中的美國因素及其影響」,當代亞太,第1期(2010年),第 132~145。
吳建民,「多邊外交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平臺-重新認識多邊外交」,外交評論,第4期(2006年),頁10-14。
宋燕輝,「東協與中共協商南海區域行為準則及對我可能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4期(2000年),頁17-39。
李晨陽、邵建平,「區域外大國對南海爭端的介入及其對我國維護南海主權的影響」,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5期(2011年10月),頁18-26。
李瓊莉,「東協對南海問題的立場與回應」,海峽評論,第248期(2011年),頁29至33。
杜丁丁,「美國以『巧實力』促東南亞戰略『重返』」,當代世界(2009年9月),頁31-33。
沈驥如,「多邊外交和多極世界」,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2001年),頁20-24。
孟祥青,「參與多邊安全合作: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2001年),頁25-29。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季刊,第35卷第2期(2004年夏季),頁1-32。
邱坤玄,「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多邊外交理論與實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卷第4期(2010年10月),頁1-41。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夏季),頁23-38。
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3期(2000年秋季),頁1-14。
邱昭憲,「中國崛起的國際制度參與-多邊安全制度影響國際合作行為之檢視」,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0卷1期(2009年),頁135-180。
邵建平、李晨陽,「東盟國家處理海域爭端的方式及其對解決南海主權爭端的啟示」,當代亞太,第4期(2010年),頁144-156。
孫光民,「『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下的海事安全合作」,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3期,1999年3月,頁45-68。
孫國祥,「近期南海爭端中權力與權利之衝撞」,全球政治評論,第32期(2010年),頁13-19。
宮力,「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安全環境與應對方略」,科學社會主義,第3期(2005年),頁71-74。
徐能武、金賽美,「論軍事技術與冷戰後國際安全機制的成長」,東南亞縱橫,第6期(2009年),頁80-83。
秦亞青,「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 期(2001 年),頁9-13。
袁易,「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國際關係理論與美『中』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6期(1996年),頁1-18。
高祖貴,「南海折射中美博奕新態勢」,人民論壇,第16期(2011年8月),頁7。
高寧、王彥強,「南中國海爭端新趨勢及中國的策略」,前沿,第1期(2004年),頁173-175。
婁亞萍,「中美在南海問題上的外交博奕及其路徑選擇」,太平洋學報,第20卷第4期(2012年4月),頁31-38。
張志新,「美國對華再次『示強』」,世界知識,第17期(2010年),頁34-35。
曹雲華,「印尼在東盟的地位和作用的變化」,當代亞太,第3期(2001年),頁21-27。
章迪禹、吳心伯、孫學峰、張潔,「南海:中國崛起壓力的作用點」,世界知識,第24期(2011年),頁14-23。
許利平、曾玉仙,「試析南海爭端及其解決思路:基於國外學者觀點的分析」,太平洋學報,第20卷第2期(2012年2月),頁92-98。
郭清水,「中國參與東盟主導的地區機制的利益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2004年),頁53-59。
舒建中,「魯傑多邊主義理論述評」,國際論壇,第7卷第1期(2005年),頁53-57。
楊毅,「周邊環境困局與安全政策悖論」,世界知識,第1期(2012年),頁30。
楊澤偉,「『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的困境與出路」,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3期(2011年5月),頁70-75。
葉自成,「中國實行大國外交戰略勢在必行---關於中國外交戰略的幾點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2000年),頁5-10。
葛永平,「南沙群島主權爭端及中國對策分析」,太平洋學報,第9期(2009年),頁71-79。
趙明昊,「『重返』還是『重構』:試析當前美國亞太戰略調整」,當代世界,第12期(2010年),頁55-58。
趙春山,「美國調整亞太安全戰略:中共的認知與對策」,中共研究,第45期第12卷(2011年),頁71-84。
劉中民,「冷戰後東南亞國家南海政策的發展動向與中國的對策思考」,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2008年),頁25-34。
劉建飛,「簡析多邊主義的歷史演變」,國際政治研究,第1期(2006年),頁122-132。
潘石英,「南沙群島主權爭議」,香港之窗(1993年9月3日),頁5-6。
蔡鵬鴻,「美國南海政策剖析」,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9年),頁1-7、35。
鄧凡,「美國干涉南海問題的政策趨勢」,太平洋學報,第11期第9卷(2011年11月),頁82-91。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1997年12月),頁1-22。
閻學通,「國際環境與外交思考」,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1998年),頁9-11。
閻學通,「從南海問題說到中國外交調整」,世界知識,第1期(2012年),頁32-33。
薛力,「中國對東盟的外交:一種建構主義的剖析」,二十一世紀評論,總第116期12月號(2009年),頁21-29。
鞠海龍,「美國奧巴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當代亞太,第3期(2011年),頁97-112。
鞠海龍、葛紅亮,「美國『重返』東南亞對南海安全形勢的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1期(2010年),頁87-97。
羅援,「解決南海問題的幾點思考」,世界知識,第1期(2012年),頁30-32。
羅超,「南海爭端解決機制法律框架初探」,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1年),頁11-15。
龐中英,「效果不彰的多邊主義和國際領導赤字-兼論中國在國際集體行動中的領導責任」,世界經濟與政治,第6期(2010年),頁4-18。
龐森,「改革開放與中國的多邊外交政策」,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1期(2008年),頁44-51。
蘇長和,「發現中國新外交-多邊國際制度與中國外交新思維」,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2005年),頁11-16。


4. 網站
「2011亞太諸國安全戰略大調整棋局的背後」,新華網,2011年12月9日,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 world/2011-12/09/c_122394067_8.htm。
「中方主張與東盟國家直接商談制定南海行為準則」,鳳凰網,2012年4月5日,2012年5月26日搜尋,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 nanhaizhengduan/content-3/detail_2012_04/05/13672330_0.shtml。
「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胡錦濤作重要講話」,新華網,2006年08月23日,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23/ content_4999294.htm。
「中國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98條規定提交排除性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gjhdq/ gjhdqzz/lhg/zywj/t270754.htm。
「中國—東盟合作:1991-201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gxh/xsb/wjzs/ t877316. htm。
「中國的發展,亞洲的機遇—在博鰲亞洲論壇2004年年會開幕式上的演講」,新華網,2004年4月24日,2012年3月10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 com/zhengfu/2004-04/26/content_1439621.htm。
「中國首次向美明確表態:南海是中國核心利益」,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7月5日,2012年3月10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 7/2/6/101372680.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372680。
「中國擬批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三修改議定書」,人民網,2011年08月24日,2012年3月11日搜尋, http://npc.people.com.cn/GB/15499896.html。
「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2年7月31日,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 cn/chn/pds/ziliao/tytj/t4549.htm。
「中越雙邊重要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gxh/zlb/zcwj/t821559.htm。
「日報說印尼試圖通過積極外交恢復其東盟『盟主』地位」,每日防務快訊,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express.cetin.net.cn:8080/cetin2/servlet/cetin/action/ HtmlDocumentAction?baseid=1&docno=390584。
「日媒:亞太受到中國威脅,美國重返是正確決定」,騰訊新聞,2011年12月16日,2012年5月14日搜尋,http://news.qq.com/a/20111216/000623.htm。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 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 64168/64568/65445/4526285.html。
「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爭端的由來」,人民日報,1969年5月15日,第5版,2012年3月6日搜尋,http://rmrbw.net/read.php?tid=516453。
「吳士存:兩岸應聯合巡邏護南海航道」,2012年7月11日,新浪新聞,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711/7296822.html。2012年7月14日搜尋。
「和諧世界」,新華網,2012年3月6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 2006-08/24/content_5000866.htm。
「官媒強硬談南海,中國外交部救急降溫」,多維新聞網,2011年10月25日,2012年5月14日搜尋,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10-25/ 58249820.html。
「東亞峰會大部分國家不顧中國反對提中國南海問題」,美國之音,2011年11月19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article- 20111120-china-sea-claims-134201943/790799.html。
「東盟將與中國就南海行為準則草案談判」,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5月25日,2012年5月26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1/ 2/1/3/10212138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2121384。
「東盟部長級會議閉幕,美國有插手南海事務傾向」,鳳凰網,2010年7月24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0_07/24/ 1825998_0.shtml。
「社評:東亞離海上衝突越走越近了」,環球時報,2011年10月25日,2012年5月14日搜尋,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10/2114634.html。
「社評:美南海表態,阻遏中國藍水海軍」,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7月30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9/5/7/ 101395795.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395795。
「社評:美國對南海又說話了,一箭雙雕」,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3月16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2/5/8/6/ 101258625.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258625。
「南海問題,中在東協峰會獲勝」,中時電子報,2012年4月5日,2012年4月6日搜尋,http://showbiz.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 112012040500121.html。
「美計劃重新駐軍菲律賓,攪局南海讓中國難堪」,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9/9/2/1/101992122. 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992122。2012年4月12日搜尋。
「美高官訪越,為東南亞國家爭奪中國南海撐腰」,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年8月20日,2012年5月2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 5/3/5/101053514.html?coluid=4&kindid=16&docid=101053514。
「美國介入南海爭端的考量」,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7月9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zhgpl.com/doc/1017/5/9/9/101759945.html?coluid= 7&kindid=0&docid=101759945。
「美國高調插手南海制衡中國」,新華網,2010年9月26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26/c_12606618.htm。
「美國務院重申對美菲共同防禦條約承諾」,中時電子報,2012年5月11日,2012年5月14日搜尋。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128/ 132012051100676.html。
「美議員要政府介入南海」,新華網,2009年7月20日,2012年5月22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9-07/20/content_11737569.htm。
「胡錦濤在上海合作組織塔什幹峰會上的講話(全文)」,新華網,2004年6月18日,2011年2月1日搜尋,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06/18/ content_5589155.htm。
「胡錦濤在第64屆聯大一般性辯論時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09年9月24日,2011年2月1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4/ content_12104101.htm。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 6938568_10.htm。
「馬媒:美不會旁觀某大國在南海為所欲為」,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6月19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5/8/0/ 101358020.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358020。
「第二軌道,保持健康距離」,中時電子報,2007年7月15日,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trackII/87071501.htm。2012年7月1日搜尋。
「溫家寶:中國的發展與亞洲的振興---在東盟商業與投資峰會上的演講」,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3年10月7日,2012年3月10日搜尋,http://big5. 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gjhdq/gjhdqzz/lhg_14/zyjh/t27173.htm。
「溫家寶:外部勢力不應以任何藉口介入南海」,鳳凰網,2011年11月18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wenjiabaoeas/ content-3/detail_2011_11/18/10750659_0.shtml?_from_ralated。
「溫家寶: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新華網,2007年2月26日,2012年3月10日搜尋,http://big5.xinhuanet.com/ 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2/26/conte nt_5775212.htm。
「溫家寶在哈佛發表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演講」,新浪新聞中心,2003年12月11日,2012年3月10日搜尋,http://news.sina.com.cn/c/2003-12-11 /02001309349s.shtml。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big5.fmprc.gov.cn/gate/ big5/www.mfa.gov.cn/chn/gxh/xsb/wjzs/t8958.htm。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 com/ziliao/2005-04/04/content_2784208_15.htm。
宋鎮照,「第二十屆東協高峰會的機會與挑戰:一致或分歧」,海峽評論,第257期(2012年5月號),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257-8451.html。
唐家璿,「新中國外交的光輝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1999年12月,2011年2月21日搜尋,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wjs/2159/t8737.htm。
張登及,「張登及:中日關係短期內難回暖」,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10月7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5/8/7/ 101458712_3.html?coluid=93&kindid=2931&docid=101458712&mdate=1007003438。
楊希雨,「南海問題中的三個層次矛盾」,求是理論網,2011年07月12日,2012年3月16日搜尋,http://big5.qstheory.cn/gj/zgwj/201107/t20110712_ 92608.htm。
溫家寶,「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新華網,2007年2月26日,2012年3月12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07-02/26/content_5775212.htm。
劉飛濤,「美國打造全面競逐亞太的『前沿佈署外交』」,2010年11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地區安全研究中心,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rss. org.cn/dqaq_ed.aspx?ID=190。

4. 學位論文
曾立仁,從國際建制的規範析論國際反恐合作: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一、 英文資料
1. 專書
Archer, Cliv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Axelrod, Robert. The Complexity of Cooperation: Agent-Based Models of 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___.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5.
Baker, John C. & Wiencek, David G. ed. Cooperative monitor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 Satellite Imagery,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and the Spratly Islands Disputes.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s, 2002.
Baldwin, David ed. Neorealism, Neoliberalism, and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Bateman, Sam & Emmers, Ralf ed.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owards a cooperative management regime.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Chan, Gerald. China`s Compliance in Global Affairs. New Jersey: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Economy, Elizabeth & Oksenberg, Michel C. ed. China Joins the World: Progress and Prospects.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9.
Emmers, Ralf. Geopolitics and Maritime Territorial Dispute in East Asia. New York : Routledge, 2010.
Frankel, Joseph. National Interest. London: The Pall Mall Press, 1970.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the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Grieco, Joseph M.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 Europe, America, and non-tariff barriers to trad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0.
Hoffmann, Stanley. Janus and Minerva : Essay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7.
Johnston, Alastair Iain & Ross, Robert ed.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___. ed. Engaging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Keohane, Robert O. & Nye, Joseph S Jr. Power & Interdependence.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Keohane, Robert O.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a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s, 1967-1977,”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Affairs, ACIS working paper No. 22.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0.
___.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___. 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___.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Krasner, Stephen D.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Lu, Ning. The Spratly Archipelago: The Origins of the Claim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Center, 1993.
McInnes, Colin and Rolls, Mark G. ed. Post-Cold War Security Issu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Press, 2001.
Morse, James A. Wireless File (East Asia and Pacific).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1992.
Oye, Kenneth A. ed.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Rittberger, Volker & Mayer, Peter ed. 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3.
Trubowitz, Peter. 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Conflict and Change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Valencia, Mark J., Dyke, Jon M. Van & Ludwig, Noel A. Sharing the resourc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Waltz, Kenneth N.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Revised edition, 200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___.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achusetts :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2. 期刊
Axelrod, Robert & Keohane, Robert O. “Achieving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s.” World Politics, Vol. 38, No. 1 (October 1985), pp. 226-254.
Dahl, Robert A. “The Concept of Power.” Behavioral Science, Vol. 2, Issue 3 (July 1957), pp. 201-215.
Finnemore, Martha & Sikkink, Kathryn. “International Norm Dynam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2, No. 4 (Autumn 1998), pp. 887-917.
Frankel, Joseph. “Towards a Decision-Making Model in Foreign Policy.” Political Studies, Vol. 7, Issue 1 (February 1959), pp. 1-11.
Grieco, Joseph M.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 No. 3 (Summer 1988), pp. 485-508.
Herz, John H.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 2, No. 2 (January 1950), pp. 157-180.
Jervis, Robert.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 30, No. 4 (July 1978), pp. 167-212.
___. “Security Regim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6, No. 2 (Spring 1982), pp. 357-378.
Kent, Ann. “Chin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Regimes: The ILO as a Case Study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acific Affairs, Vol. 70, No. 4 (Winter 1997-1998), pp. 517-532.
Keohane, Robert 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an Interdependence Work? ” Foreign Policy, Issue 110 (Spring 1998), pp. 82-96.
___. “Multilateralism: An Agenda for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45, No. 4 (Autumn 1990), pp. 731-764.
M.C., Valero Gerardo “Spratly archipelago dispute: Is the question of sovereignty still relevant?” Marine Policy, Vol. 18, Issue 4 (July 1994), pp. 314-344.
Mearsheimer, John J. “The False Promises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3 (Winter 1994/1995), pp. 5-49.
Milner, Helen. “Review Article: International Theories of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World Politics, Vol. 44, No. 3 (April 1992), pp. 466-496.
Niino, Hiroshi & Emery, K.O. “Sediments of Shallow Portions of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Vol. 72, No. 5 (May 1961), pp. 731-762.
Powell, Robert. “Absolute and Relative Gai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5, No. 4, (December 1991), pp. 1303-1320.
Rosenberg, David and Chung, Christopher. “Maritime Secur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ordinating Coastal and User State Priorities.”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Vol.39, No. 1 (January 2008), pp. 51-68.
Ruggie, John G. “Multilateralism: 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6, No. 3 (Summer 1992), pp. 561-598.
Schuller, Frank C. & Grant, Thomas D. “Executive Diplomacy: Multilateralism, Unilateralism and Managing American Power.”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9, No. 1 (January 2003), pp. 37-51.
Shiying, Pan. “The Nansha Islands: A Chinese Point of View.” Window (Hong Kong, September 1993), pp. 23-37.
Snidal, Duncan. “ Relative Gains and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5, No. 3 (September 1991), pp. 701-726.
Stein, Arthur A.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Regimes in an Anarchic Worl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6, No. 2 (Spring 1982), pp. 299-324.
___. “The Hegemony`s Dilemma: Great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8, No. 2 (Spring 1984), pp. 355-386.
Thao, Nguyen Hong. “ The 2002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Note.”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Vol. 34, No. 3-4 (July-December 2003), pp. 279-285.
Waltz, Kenneth N. “The Emerging of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8, No. 2 (Autumn 1993), pp. 44-79.
Young, Oran R.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 Formation: Manag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3, No. 3 (Summer 1989), pp. 349-375.

3. 網站
"ASEAN Charter.”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21861.htm.
“ The Founding of ASEAN.”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20024.htm,2012年3月10日搜尋。
“ASEAN Declaration on The South China Sea Manila, Philippines, 22 July 1992.”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1196.htm.
“Chairman’s Statement: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Bangkok, 25 July 1994.”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ast Asia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2879.htm.
“Chairman’s Statement: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25 July 1994, Bangkok.”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 org/ 2879.htm.
“Chairman’s Statement: The Third Meeting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Jakarta, 23 July 1996,” ASEAN Regional Forum, http://aseanregionalforum.asean.org/library/arf-chairmans-statements-and-reports/181.html.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13163.htm.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Indonesia, 24 February 1976.”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1217.htm.
Amitai Etzioni, “Who`s Afraid of the Chinese?”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11 June 6, http://nationalinterest.org/commentary/whos-afraid-the-chinese-5406
Clough, Ralph & Snyder, Scott. “ Session 7: Taiw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http://www.fas.org/nuke/guide/china/doctrine/chinasess7.html.
Ross, Robert S.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11 October 25, http://nationalinterest.org/article/chinese-nationalism-its-discontents-6038.
Rousseau, David L. “Relative or Absolute Gains: Beliefs and Behavio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line only edition, http://www.albany.edu/~dr967231/papers/absrel5.pdf.
Snyder, Scott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Prospects for Preventive Diplomacy: A Special Repor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Washington: August 1996), http://www.usip.org/publications/south-china-sea-dispute-prospects-preventive- diplomacy.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98253034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25303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邱坤玄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Kun-Shuan Chi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徐笠嫻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Hsien Hsuen_US
dc.creator (作者) 徐笠嫻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Hsien Hsuen_US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1:33:54 (UTC+8)-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1:33:5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1:33:5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25303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73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25303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自2009年起,美國透過一系列政策宣示、外交行動施行重返亞洲政策,在涉及七個聲索方的南海主權爭端之中,美國的介入將會為難解的南海爭端增添更加複雜的因子。南海爭端的動態之所以受到關注,除了中共持續增長的綜合國力、美國將焦點投注至亞洲區域、防止潛在競爭對手產生的策略,南海爭端實際上為中、美角力的縮影。未來南海問題的發展,將可能影響區域、乃至國際的和平,必須持續關注。

中國所面對的國際環境正在轉變,此將影響其對於國家利益的認知與選擇,本文將以新現實與新自由主義的論爭,檢視近年美國重返亞洲後造成南海爭端再起的案例,並探討中共參與國際建制的利益認知、瞭解中共在冷戰後的多極化國際社會中的相對定位。

本文將分文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國際關係理論與概念分析,將從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建制的探討,到中共參與國際安全建制的理論與概況,再進一步聚焦於中共的南海政策與主張;第二部分介紹南海爭端中其他聲索方之主張,以及各聲索方與中共在南海互動歷程,並探討為處理南海爭端而建立的安全建制演變與成效;第三部分將探討國際情勢的變化對國家外交政策的影響,以南海爭端為例,說明美國因素對中共外交利益視角造成的影響。

本文所欲探討的問題為:第一、中共為何願意採取相較溫和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政策?又,在中共積極塑造負責任大國及營造友好周邊環境的目標下,為何「南海行為準則」的談判進度遲滯?第二、從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南海問題,探討兩新學派之中何者較具解釋力?第三、國際建制是否有助於國際合作?最後,針對南海爭端對我國的啟示,也將在本文末章進行討論。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8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23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章節安排 25
第貳章 中共參與國際安全建制的理論與實踐 29
第一節 國際安全建制的發展 29
第二節 中共參與國際安全建制的理論 34
第三節 中共參與國際安全建制的概況 45
第參章 南海爭端與中共的政策立場 55
第一節 南海概覽與南海爭端之緣起 55
第二節 南海對中共的戰略意義與重要性 60
第三節 中共處理南海議題的政策立場與實踐 63
第肆章 中共與東協關於南海爭端之互動 73
第一節 南海爭議各聲索方立場與中國之互動 73
第二節 南海爭端中的美國因素 85
第三節 中共與東協關於南海爭端現有解決機制 90
第伍章 中共參與南海爭端解決機制的利益檢證 101
第一節 南海爭端再起與美國的介入 101
第二節 中共操作南海爭端解決機制的絕對利益分析 108
第三節 中共操作南海爭端解決機制的相對利益分析 113
第陸章 結論 120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0
第二節 研究展望 124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25303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南海爭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際安全建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美國重返亞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利益分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共參與國際安全建制的絕對與相對利益分析:以南海爭端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Analysis of Absolute and Relative Gain on China`s Join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Regime: A Case Study of South China Sea Disput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資料

1. 專書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硏究室編,中國外交概覽(2001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2001年。
王小波,誰來保衛中國海島,北京 : 海洋出版社,2010年。
王傑主編,國際機制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王逸舟,中國對外關係轉型30年(1978-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總經銷,2008年。
王逸舟,磨合中的建構--中國與國際組織的多視角透視,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年。
王逸舟、譚秀英主編,中國外交六十年(1949-200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王學東,外交戰略中的聲譽因素研究---冷戰後中國參與國際制度的解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沈克勤,南海諸島主權爭議述評,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
阮宗澤,中國崛起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轉型:共有利益的塑造與拓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林正義硏究主持、宋燕輝共同主持,南海情勢與我國應有的外交國防戰略,臺北 : 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編印,1996年。
金駿遠,中國大戰略與國際安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俞寬賜,南海諸島領土爭端之經緯與法理:兼論東海釣魚臺列嶼之主權問題,臺北市 : 國立編譯館,2000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2010年。
唐永勝、徐棄鬱,尋求複雜的平衡:國際安全機制與主權國家的參與,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唐希中等著,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文化,2007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臺北:滄海書局,1997年。
張維一,南海資源開發與主權維護,臺北:潘氏圖書館土地資源硏究委員會,1994年。
許嘉,中國國家利益與影響,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陳志敏、崔大偉主編,國際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的全球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臺北市 : 國立編譯館,1997年。
陶威廉等著,謝淑媛、蕭全政編,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臺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黃仁偉等編,中國與世界共同利益的互動,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楊公素、張植榮,當代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光海,國際安全制度及其在東亞的實踐,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年。
楊明傑主編,海上通道安全與國際合作,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楚樹龍,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
漢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著,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鬥爭(原文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蒲寧,地緣戰略與中國安全環境的塑造,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
儀名海,中國與國際組織,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
劉復國,領土爭端與民族認同危機的案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11年。
潘忠岐主編,多邊治理與國際秩序,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蔡政文研究主持、林文程協同主持,南海情勢發展對我國國家安全及外交關係影響,臺北: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編印,2001年。
鄭澤民,南海問題中的大國因素:美日印俄與南海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
蕭曦清,南沙風雲,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戴可來、童力合編,越南關於西南沙群島主權歸屬問題文件、資料彙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韓振華,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彙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

2. 譯著
阿米塔阿查亞(Amitav Acharya),建構安全共同體:東盟與地區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期刊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2期(2001年),頁57-76。
王公龍,「美國南海政策調整與兩岸南海合作的空間」,國際論壇,第13卷第6期(2011年11月),頁1-5。
江憶恩,「中國參與國際體制的若干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1999年),頁4-10。
何志工、安小平,「南海爭端中的美國因素及其影響」,當代亞太,第1期(2010年),第 132~145。
吳建民,「多邊外交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平臺-重新認識多邊外交」,外交評論,第4期(2006年),頁10-14。
宋燕輝,「東協與中共協商南海區域行為準則及對我可能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4期(2000年),頁17-39。
李晨陽、邵建平,「區域外大國對南海爭端的介入及其對我國維護南海主權的影響」,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5期(2011年10月),頁18-26。
李瓊莉,「東協對南海問題的立場與回應」,海峽評論,第248期(2011年),頁29至33。
杜丁丁,「美國以『巧實力』促東南亞戰略『重返』」,當代世界(2009年9月),頁31-33。
沈驥如,「多邊外交和多極世界」,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2001年),頁20-24。
孟祥青,「參與多邊安全合作: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2001年),頁25-29。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季刊,第35卷第2期(2004年夏季),頁1-32。
邱坤玄,「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多邊外交理論與實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卷第4期(2010年10月),頁1-41。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夏季),頁23-38。
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3期(2000年秋季),頁1-14。
邱昭憲,「中國崛起的國際制度參與-多邊安全制度影響國際合作行為之檢視」,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0卷1期(2009年),頁135-180。
邵建平、李晨陽,「東盟國家處理海域爭端的方式及其對解決南海主權爭端的啟示」,當代亞太,第4期(2010年),頁144-156。
孫光民,「『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下的海事安全合作」,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3期,1999年3月,頁45-68。
孫國祥,「近期南海爭端中權力與權利之衝撞」,全球政治評論,第32期(2010年),頁13-19。
宮力,「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安全環境與應對方略」,科學社會主義,第3期(2005年),頁71-74。
徐能武、金賽美,「論軍事技術與冷戰後國際安全機制的成長」,東南亞縱橫,第6期(2009年),頁80-83。
秦亞青,「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 期(2001 年),頁9-13。
袁易,「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國際關係理論與美『中』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6期(1996年),頁1-18。
高祖貴,「南海折射中美博奕新態勢」,人民論壇,第16期(2011年8月),頁7。
高寧、王彥強,「南中國海爭端新趨勢及中國的策略」,前沿,第1期(2004年),頁173-175。
婁亞萍,「中美在南海問題上的外交博奕及其路徑選擇」,太平洋學報,第20卷第4期(2012年4月),頁31-38。
張志新,「美國對華再次『示強』」,世界知識,第17期(2010年),頁34-35。
曹雲華,「印尼在東盟的地位和作用的變化」,當代亞太,第3期(2001年),頁21-27。
章迪禹、吳心伯、孫學峰、張潔,「南海:中國崛起壓力的作用點」,世界知識,第24期(2011年),頁14-23。
許利平、曾玉仙,「試析南海爭端及其解決思路:基於國外學者觀點的分析」,太平洋學報,第20卷第2期(2012年2月),頁92-98。
郭清水,「中國參與東盟主導的地區機制的利益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2004年),頁53-59。
舒建中,「魯傑多邊主義理論述評」,國際論壇,第7卷第1期(2005年),頁53-57。
楊毅,「周邊環境困局與安全政策悖論」,世界知識,第1期(2012年),頁30。
楊澤偉,「『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的困境與出路」,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3期(2011年5月),頁70-75。
葉自成,「中國實行大國外交戰略勢在必行---關於中國外交戰略的幾點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2000年),頁5-10。
葛永平,「南沙群島主權爭端及中國對策分析」,太平洋學報,第9期(2009年),頁71-79。
趙明昊,「『重返』還是『重構』:試析當前美國亞太戰略調整」,當代世界,第12期(2010年),頁55-58。
趙春山,「美國調整亞太安全戰略:中共的認知與對策」,中共研究,第45期第12卷(2011年),頁71-84。
劉中民,「冷戰後東南亞國家南海政策的發展動向與中國的對策思考」,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2008年),頁25-34。
劉建飛,「簡析多邊主義的歷史演變」,國際政治研究,第1期(2006年),頁122-132。
潘石英,「南沙群島主權爭議」,香港之窗(1993年9月3日),頁5-6。
蔡鵬鴻,「美國南海政策剖析」,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9年),頁1-7、35。
鄧凡,「美國干涉南海問題的政策趨勢」,太平洋學報,第11期第9卷(2011年11月),頁82-91。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1997年12月),頁1-22。
閻學通,「國際環境與外交思考」,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1998年),頁9-11。
閻學通,「從南海問題說到中國外交調整」,世界知識,第1期(2012年),頁32-33。
薛力,「中國對東盟的外交:一種建構主義的剖析」,二十一世紀評論,總第116期12月號(2009年),頁21-29。
鞠海龍,「美國奧巴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當代亞太,第3期(2011年),頁97-112。
鞠海龍、葛紅亮,「美國『重返』東南亞對南海安全形勢的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1期(2010年),頁87-97。
羅援,「解決南海問題的幾點思考」,世界知識,第1期(2012年),頁30-32。
羅超,「南海爭端解決機制法律框架初探」,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1年),頁11-15。
龐中英,「效果不彰的多邊主義和國際領導赤字-兼論中國在國際集體行動中的領導責任」,世界經濟與政治,第6期(2010年),頁4-18。
龐森,「改革開放與中國的多邊外交政策」,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1期(2008年),頁44-51。
蘇長和,「發現中國新外交-多邊國際制度與中國外交新思維」,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2005年),頁11-16。


4. 網站
「2011亞太諸國安全戰略大調整棋局的背後」,新華網,2011年12月9日,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 world/2011-12/09/c_122394067_8.htm。
「中方主張與東盟國家直接商談制定南海行為準則」,鳳凰網,2012年4月5日,2012年5月26日搜尋,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 nanhaizhengduan/content-3/detail_2012_04/05/13672330_0.shtml。
「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胡錦濤作重要講話」,新華網,2006年08月23日,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23/ content_4999294.htm。
「中國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98條規定提交排除性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gjhdq/ gjhdqzz/lhg/zywj/t270754.htm。
「中國—東盟合作:1991-201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gxh/xsb/wjzs/ t877316. htm。
「中國的發展,亞洲的機遇—在博鰲亞洲論壇2004年年會開幕式上的演講」,新華網,2004年4月24日,2012年3月10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 com/zhengfu/2004-04/26/content_1439621.htm。
「中國首次向美明確表態:南海是中國核心利益」,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7月5日,2012年3月10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 7/2/6/101372680.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372680。
「中國擬批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三修改議定書」,人民網,2011年08月24日,2012年3月11日搜尋, http://npc.people.com.cn/GB/15499896.html。
「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2年7月31日,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 cn/chn/pds/ziliao/tytj/t4549.htm。
「中越雙邊重要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gxh/zlb/zcwj/t821559.htm。
「日報說印尼試圖通過積極外交恢復其東盟『盟主』地位」,每日防務快訊,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express.cetin.net.cn:8080/cetin2/servlet/cetin/action/ HtmlDocumentAction?baseid=1&docno=390584。
「日媒:亞太受到中國威脅,美國重返是正確決定」,騰訊新聞,2011年12月16日,2012年5月14日搜尋,http://news.qq.com/a/20111216/000623.htm。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 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 64168/64568/65445/4526285.html。
「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爭端的由來」,人民日報,1969年5月15日,第5版,2012年3月6日搜尋,http://rmrbw.net/read.php?tid=516453。
「吳士存:兩岸應聯合巡邏護南海航道」,2012年7月11日,新浪新聞,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711/7296822.html。2012年7月14日搜尋。
「和諧世界」,新華網,2012年3月6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 2006-08/24/content_5000866.htm。
「官媒強硬談南海,中國外交部救急降溫」,多維新聞網,2011年10月25日,2012年5月14日搜尋,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10-25/ 58249820.html。
「東亞峰會大部分國家不顧中國反對提中國南海問題」,美國之音,2011年11月19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article- 20111120-china-sea-claims-134201943/790799.html。
「東盟將與中國就南海行為準則草案談判」,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5月25日,2012年5月26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1/ 2/1/3/10212138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2121384。
「東盟部長級會議閉幕,美國有插手南海事務傾向」,鳳凰網,2010年7月24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0_07/24/ 1825998_0.shtml。
「社評:東亞離海上衝突越走越近了」,環球時報,2011年10月25日,2012年5月14日搜尋,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10/2114634.html。
「社評:美南海表態,阻遏中國藍水海軍」,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7月30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9/5/7/ 101395795.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395795。
「社評:美國對南海又說話了,一箭雙雕」,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3月16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2/5/8/6/ 101258625.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258625。
「南海問題,中在東協峰會獲勝」,中時電子報,2012年4月5日,2012年4月6日搜尋,http://showbiz.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 112012040500121.html。
「美計劃重新駐軍菲律賓,攪局南海讓中國難堪」,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9/9/2/1/101992122. 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992122。2012年4月12日搜尋。
「美高官訪越,為東南亞國家爭奪中國南海撐腰」,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年8月20日,2012年5月2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 5/3/5/101053514.html?coluid=4&kindid=16&docid=101053514。
「美國介入南海爭端的考量」,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7月9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zhgpl.com/doc/1017/5/9/9/101759945.html?coluid= 7&kindid=0&docid=101759945。
「美國高調插手南海制衡中國」,新華網,2010年9月26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26/c_12606618.htm。
「美國務院重申對美菲共同防禦條約承諾」,中時電子報,2012年5月11日,2012年5月14日搜尋。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128/ 132012051100676.html。
「美議員要政府介入南海」,新華網,2009年7月20日,2012年5月22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9-07/20/content_11737569.htm。
「胡錦濤在上海合作組織塔什幹峰會上的講話(全文)」,新華網,2004年6月18日,2011年2月1日搜尋,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06/18/ content_5589155.htm。
「胡錦濤在第64屆聯大一般性辯論時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09年9月24日,2011年2月1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4/ content_12104101.htm。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2012年3月11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 6938568_10.htm。
「馬媒:美不會旁觀某大國在南海為所欲為」,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6月19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5/8/0/ 101358020.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358020。
「第二軌道,保持健康距離」,中時電子報,2007年7月15日,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trackII/87071501.htm。2012年7月1日搜尋。
「溫家寶:中國的發展與亞洲的振興---在東盟商業與投資峰會上的演講」,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3年10月7日,2012年3月10日搜尋,http://big5. 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gjhdq/gjhdqzz/lhg_14/zyjh/t27173.htm。
「溫家寶:外部勢力不應以任何藉口介入南海」,鳳凰網,2011年11月18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wenjiabaoeas/ content-3/detail_2011_11/18/10750659_0.shtml?_from_ralated。
「溫家寶: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新華網,2007年2月26日,2012年3月10日搜尋,http://big5.xinhuanet.com/ 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2/26/conte nt_5775212.htm。
「溫家寶在哈佛發表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演講」,新浪新聞中心,2003年12月11日,2012年3月10日搜尋,http://news.sina.com.cn/c/2003-12-11 /02001309349s.shtml。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big5.fmprc.gov.cn/gate/ big5/www.mfa.gov.cn/chn/gxh/xsb/wjzs/t8958.htm。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 com/ziliao/2005-04/04/content_2784208_15.htm。
宋鎮照,「第二十屆東協高峰會的機會與挑戰:一致或分歧」,海峽評論,第257期(2012年5月號),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257-8451.html。
唐家璿,「新中國外交的光輝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1999年12月,2011年2月21日搜尋,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wjs/2159/t8737.htm。
張登及,「張登及:中日關係短期內難回暖」,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10月7日,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5/8/7/ 101458712_3.html?coluid=93&kindid=2931&docid=101458712&mdate=1007003438。
楊希雨,「南海問題中的三個層次矛盾」,求是理論網,2011年07月12日,2012年3月16日搜尋,http://big5.qstheory.cn/gj/zgwj/201107/t20110712_ 92608.htm。
溫家寶,「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新華網,2007年2月26日,2012年3月12日搜尋,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07-02/26/content_5775212.htm。
劉飛濤,「美國打造全面競逐亞太的『前沿佈署外交』」,2010年11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地區安全研究中心,2012年4月12日搜尋,http://www.crss. org.cn/dqaq_ed.aspx?ID=190。

4. 學位論文
曾立仁,從國際建制的規範析論國際反恐合作: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一、 英文資料
1. 專書
Archer, Cliv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Axelrod, Robert. The Complexity of Cooperation: Agent-Based Models of 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___.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5.
Baker, John C. & Wiencek, David G. ed. Cooperative monitor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 Satellite Imagery,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and the Spratly Islands Disputes.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s, 2002.
Baldwin, David ed. Neorealism, Neoliberalism, and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Bateman, Sam & Emmers, Ralf ed.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owards a cooperative management regime.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Chan, Gerald. China`s Compliance in Global Affairs. New Jersey: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Economy, Elizabeth & Oksenberg, Michel C. ed. China Joins the World: Progress and Prospects.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9.
Emmers, Ralf. Geopolitics and Maritime Territorial Dispute in East Asia. New York : Routledge, 2010.
Frankel, Joseph. National Interest. London: The Pall Mall Press, 1970.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the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Grieco, Joseph M.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 Europe, America, and non-tariff barriers to trad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0.
Hoffmann, Stanley. Janus and Minerva : Essay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7.
Johnston, Alastair Iain & Ross, Robert ed.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___. ed. Engaging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Keohane, Robert O. & Nye, Joseph S Jr. Power & Interdependence.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Keohane, Robert O.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a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s, 1967-1977,”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Affairs, ACIS working paper No. 22.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0.
___.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___. 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___.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Krasner, Stephen D.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Lu, Ning. The Spratly Archipelago: The Origins of the Claim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Center, 1993.
McInnes, Colin and Rolls, Mark G. ed. Post-Cold War Security Issu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Press, 2001.
Morse, James A. Wireless File (East Asia and Pacific).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1992.
Oye, Kenneth A. ed.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Rittberger, Volker & Mayer, Peter ed. 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3.
Trubowitz, Peter. 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Conflict and Change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Valencia, Mark J., Dyke, Jon M. Van & Ludwig, Noel A. Sharing the resourc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Waltz, Kenneth N.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Revised edition, 200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___.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achusetts :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2. 期刊
Axelrod, Robert & Keohane, Robert O. “Achieving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s.” World Politics, Vol. 38, No. 1 (October 1985), pp. 226-254.
Dahl, Robert A. “The Concept of Power.” Behavioral Science, Vol. 2, Issue 3 (July 1957), pp. 201-215.
Finnemore, Martha & Sikkink, Kathryn. “International Norm Dynam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2, No. 4 (Autumn 1998), pp. 887-917.
Frankel, Joseph. “Towards a Decision-Making Model in Foreign Policy.” Political Studies, Vol. 7, Issue 1 (February 1959), pp. 1-11.
Grieco, Joseph M.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 No. 3 (Summer 1988), pp. 485-508.
Herz, John H.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 2, No. 2 (January 1950), pp. 157-180.
Jervis, Robert.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 30, No. 4 (July 1978), pp. 167-212.
___. “Security Regim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6, No. 2 (Spring 1982), pp. 357-378.
Kent, Ann. “Chin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Regimes: The ILO as a Case Study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acific Affairs, Vol. 70, No. 4 (Winter 1997-1998), pp. 517-532.
Keohane, Robert 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an Interdependence Work? ” Foreign Policy, Issue 110 (Spring 1998), pp. 82-96.
___. “Multilateralism: An Agenda for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45, No. 4 (Autumn 1990), pp. 731-764.
M.C., Valero Gerardo “Spratly archipelago dispute: Is the question of sovereignty still relevant?” Marine Policy, Vol. 18, Issue 4 (July 1994), pp. 314-344.
Mearsheimer, John J. “The False Promises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3 (Winter 1994/1995), pp. 5-49.
Milner, Helen. “Review Article: International Theories of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World Politics, Vol. 44, No. 3 (April 1992), pp. 466-496.
Niino, Hiroshi & Emery, K.O. “Sediments of Shallow Portions of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Vol. 72, No. 5 (May 1961), pp. 731-762.
Powell, Robert. “Absolute and Relative Gai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5, No. 4, (December 1991), pp. 1303-1320.
Rosenberg, David and Chung, Christopher. “Maritime Secur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ordinating Coastal and User State Priorities.”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Vol.39, No. 1 (January 2008), pp. 51-68.
Ruggie, John G. “Multilateralism: 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6, No. 3 (Summer 1992), pp. 561-598.
Schuller, Frank C. & Grant, Thomas D. “Executive Diplomacy: Multilateralism, Unilateralism and Managing American Power.”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9, No. 1 (January 2003), pp. 37-51.
Shiying, Pan. “The Nansha Islands: A Chinese Point of View.” Window (Hong Kong, September 1993), pp. 23-37.
Snidal, Duncan. “ Relative Gains and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5, No. 3 (September 1991), pp. 701-726.
Stein, Arthur A.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Regimes in an Anarchic Worl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6, No. 2 (Spring 1982), pp. 299-324.
___. “The Hegemony`s Dilemma: Great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8, No. 2 (Spring 1984), pp. 355-386.
Thao, Nguyen Hong. “ The 2002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Note.”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Vol. 34, No. 3-4 (July-December 2003), pp. 279-285.
Waltz, Kenneth N. “The Emerging of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8, No. 2 (Autumn 1993), pp. 44-79.
Young, Oran R.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 Formation: Manag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3, No. 3 (Summer 1989), pp. 349-375.

3. 網站
"ASEAN Charter.”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21861.htm.
“ The Founding of ASEAN.”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20024.htm,2012年3月10日搜尋。
“ASEAN Declaration on The South China Sea Manila, Philippines, 22 July 1992.”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1196.htm.
“Chairman’s Statement: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Bangkok, 25 July 1994.”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ast Asia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2879.htm.
“Chairman’s Statement: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25 July 1994, Bangkok.”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 org/ 2879.htm.
“Chairman’s Statement: The Third Meeting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Jakarta, 23 July 1996,” ASEAN Regional Forum, http://aseanregionalforum.asean.org/library/arf-chairmans-statements-and-reports/181.html.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13163.htm.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Indonesia, 24 February 1976.”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1217.htm.
Amitai Etzioni, “Who`s Afraid of the Chinese?”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11 June 6, http://nationalinterest.org/commentary/whos-afraid-the-chinese-5406
Clough, Ralph & Snyder, Scott. “ Session 7: Taiw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http://www.fas.org/nuke/guide/china/doctrine/chinasess7.html.
Ross, Robert S.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11 October 25, http://nationalinterest.org/article/chinese-nationalism-its-discontents-6038.
Rousseau, David L. “Relative or Absolute Gains: Beliefs and Behavio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line only edition, http://www.albany.edu/~dr967231/papers/absrel5.pdf.
Snyder, Scott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Prospects for Preventive Diplomacy: A Special Repor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Washington: August 1996), http://www.usip.org/publications/south-china-sea-dispute-prospects-preventive- diplomacy.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