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臺灣華語文教學網站優使性評估之研究-以全球華文網為例
Usability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websites: a case study of E-learning Huayu of Taiwan
作者 鄒孟庭
Tsou, Meng Ting
貢獻者 王梅玲
Wang, Mei Ling
鄒孟庭
Tsou, Meng Ting
關鍵詞 華語文教學
數位學習
教學網站
優使性
優使性評估
優使性測試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E-Learning
Teaching Website
Usability
Usability Evaluation
Usability Testing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5:21:00 (UTC+8)
摘要 近年來全球學習華語文蔚為風潮,且隨著資通訊科技和網路快速發展,華語文教學更逐漸向「數位學習」發展。臺灣僑務委員會為提供海外華僑及外籍人士學習華語文,設立「全球華文網」,該網站至2011年為止已突破四千萬的瀏覽人次,使用者眾。本研究即以「全球華文網」為研究個案,旨在探討該網站的優使性,進而歸納網站的優勢和尚待改進之處。希望透過本研究了解華語文教學網站使用者平日需求,及理想的網站應具備哪些功能,對未來建置類似的華語文教學網站時有所助益。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可分為以下四項:(一)探討華語文教學網站的內容和網站使用者需求。(二)探討優使性評估定義與優使性測試方法。(三)探討華語文教學網站之優使性及使用者滿意度。(四)分析使用者優使性評估結果,找出網站缺失與改善方向,歸納建議作為未來建置華語教學網站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優使性測試和優使性問卷調查三種研究方式,研究對象為華語文教學學位學程博碩士生及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大學生二者。透過實證研究得出以下五點結論:(一)華語文教學課程修習者常使用的網站可分為三類:資料查找、教學輔助、提供相關資訊;(二)使用者使用教學網站通常是任務導向;(三)使用者不滿意「全球華文網」之優使性;(四)「全球華文網」亟待加強網站之分類與名稱、資源整合、檢索功能三者;(五)使用者對「全球華文網」抱持正面且期待的態度。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也提出建議,希望作為建置類似網站時之參考。首先網站應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給予最簡單有效的功能,如教學網站在建立前應先釐清建置目的和使用對象,才能進一步提供相對應之資料;網站的選單名稱應易於理解,各項資源應給予簡單說明;教學網站可就使用者之身分不同提供其相對應的使用介面和資源,以上各項功能用以幫助使用者節省摸索網站的時間。此外,網站也應定期進行使用者滿意度調查以及優使性評估,使用者提供的寶貴意見是網站改進的依據,而透過優使性測試,則能夠讓網站建置人員了解使用者操作的實際情形,彌平雙方的認知差距。定期的評鑑能讓網站了解優缺並即時改善和加強功能,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于富雲(2002)。教育網站的設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0(2),186-197。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8)。全球華文網。檢索日期:2011年7月2日。取自:http://www.huayuworld.org/
江惜美(2007)。華語教學現況與省思。2007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檢索日期: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r9.ntue.edu.tw/activity/multiculture_conference/file/2/3.pdf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明德,許凱琳(2005)。數位圖書館與數位博物館教學網站之分析研究。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報,75,37-62。
吳明德,黃喻淳(2005)。我國教學資源網站內容及檢索介面之分析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54,1-22。
呂中瑛(1999)。中文網路課程之設計與應用。「第二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僑務委員會。檢索日期:2011年12月31日。取自:http://media.huayuworld.org/discuss/academy/netedu01/testdefault2.htm
李廷風(2000)。美國中文教學網站之分類與評估。載於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五冊(頁73-79)。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李英哲(2011)。世界華語文教學在科技上的整合和分享。「第七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僑務委員會。檢索日期:2011年11月20日。取自:http://media.huayuworld.org/discuss/academy/netedu07/PDF_Full-lenght-Article/Academic-Thesis/Academic-Thesis_09.pdf
周彥君、林千惠(民98)。我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2),1-26。
岳修平、呂姿儀、黃若詒(民97)。故宮E 學園英文版數位學習網站之可使用性研究。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4(2),24-40。檢索日期:2011年12月31日。取自:http://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992615331881.pdf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
林麗娟(2011)。台灣國際學生學習華與數位資源之使用分析。圖書與資訊學刊,3(3),1-22。
邵曼珣(2009)。多媒體數位教學與華語文教育。載於朱榮智(主編),實用華語文教學概論(頁239-257)。台北市:新學林。
姚道中(1997)。略談網際網路的中文教學資源。載於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下冊(頁245-256)。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姜義臺(民98)。圖書館電子資源整合檢索系統優使性之研究-以SmartWeaver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
胡金定(2009)。針對日本學習者之漢語學習網站。「第六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僑務委員會。檢索日期:2011年11月21日。取自:http://media.huayuworld.org/discuss/academy/netedu06/html/PDF/paper1/A35.pdf
國立政治大學。教務處歷年各學期註冊人數一覽表。檢索日期:2011年12月30日。取自:http://aca.nccu.edu.tw/p1-link_statistics2.asp
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學位學程(2008)。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學位學程。檢索日期:2011年7月2日。取自:http://www.tcsl.nccu.edu.tw/course/pages.php?ID=course2
張金蘭(民97)。實用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市:文光圖書。
張漢翔(民96)。數位學習Podcast推播機制之探討—以華語文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琬翔(2007)。教學網站評鑑指標之初探。生活科技教育月刊,5,104-118。
許銀雄、何祖鳳、詹榮昌(2003)。網站人機界面可用性評估之比較。銘傳學刊,13,25-42。
連雅玲(2006)。教學網站學習者需求、使用與學習助益性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
郭育綺(2006)。日籍學生華語閱讀之閱讀差異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亮光(2007)。多媒體與華語文教學。載於柯華葳、何大安(主編),華語文研究與教學:四分之一世紀的回顧與前瞻(頁519-556)。台北市:世界華文出版社。
陳亮光(2007年7月)。多媒體暨網路輔助華語文教學【線上教材】。檢索日期:2011年9月2日。取自:http://ppt.cc/gC3
陳姿青、張靜怡、李宜年(2007)。教育科技於華語教學之運用。明道通識論叢,2,179-202。
陳郁仁(2009)。臺灣華語文教育全球布局策略之分析。聯大學報,6(1),99-115。
曾怡華(2009年6月)。華語文數位教學的現況、展望及省思:信世昌教授專訪。臺灣華語文教學,2009:1,12-16。
舒兆民(民90)。網路華語語體及文化課程教學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智彬(2001)。遊戲情境式教學網站之建置以四年級自然科電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黃文良、鄭鈞元、陳恭志(2006年12月)。網路輔助教學及數位學習之應用。「2006數位教學暨資訊實務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南台科技大學。檢索日期:100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mis.stut.edu.tw/~stumis/result/stutmiss/06_1.pdf
葉德明、陳薌宇(2003)。華語文教學網路資源中心建置理念初探。載於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四冊(頁36-49)。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董鵬程(2007)。臺灣華語文教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望。2007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檢索日期: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r9.ntue.edu.tw/activity/multiculture_conference/file/2/2.pdf
資策會(2004)。數位學習最佳指引。台北市:資策會教育訓練處。
劉繼仁(2007)。數位語言學習之現況與類型。教育研究月刊,163,61-76。檢索日期:2011年11月8日。取自:http://myweb.ncku.edu.tw/~gizen/LiuGZ-DLL.pdf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語文數位教學計畫。檢索日期:2011年9月18日。取自:http://elcl.teldap.tw/main.php#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檢索日期:2011年9月18日。取自:http://teldap.tw/Introduction/introduction.php
蔡雅薰等(2008)。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市:三民。
蔡維君(民95)。大學圖書館網站好用性評估-以臺灣大學圖書館網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鄭琇仁、宋如瑜(2011)。多媒體華語教學。新北市:正中書局。
賴施雯(2011)。Medline醫學資料庫之好用性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謝建成,劉至逢(2009)。大學圖書館網站使用性評估之探討。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7(2),163-197。
藍素華(2001)。大學圖書館網站資訊架構可用性之研究。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7,139-154。
顏瑞瑩(民99)。官方旅遊網站好用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魏澤群(2007)。優使性2.0(Usability 2.0)-網站經驗設計與使用者研究。台北市:網奕。


二、英文
Brinck, T., Gergle, D., & Wood, S. D. (2002). Usability for the web: Designing web sites that work.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Dumas, J. S., & Redish, J. C. (1999). A practical guide to usability testing. Portland, OR: Intellectual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3)
Genius, S. K. (2004). Web site usability testing: A critical tool for libraries. Feliciter, 50(4), 161-164.
ISO 9241-11(1998).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 office work with visual display terminals (VDTs) - Part 11: Guidance on usability.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11, from http://webstore.ansi.org/RecordDetail.aspx?sku=ISO+9241-11%3a1998&
Jeng, J. (2005).Usability Assessment of Academic Digital Libraries: Effectiveness, Efficiency, Satisfaction, and Learnability. Libri 55, 96-121.
Keller, J. M., & Suzuki, K. (1988). Use of the ARCS motivation model in
courseware design. Instructional Designs for Microcomputer Coursewar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llsdale NJ.401-434.
Lee, K. W. (2000). English teachers’ barriers to the use of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6(12),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11, from http://iteslj.org/Articles/Lee-CALLbarriers.html.
LeLoup, J., & Ponterio, R. (1997). Internet Technologies for Authentic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s. ERIC Digest.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11, from http://www.ericfacility.net/databases/ERIC_Digests/ed414770.html.
Levy, M. (1997).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ontext and
conceptualiza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skill, C., & Mossop, J. (2000). Technologies use with ESL learners in New York state: Preliminary report.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2(3), 265-284.
Nielsen, J. (1993). Usability Engineering . London : Academic Press Limited.
Nielsen, J. (1994). Enhancing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usability heuristics.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celebrating interdependence, 152-158.

Nielsen, J. (1999). Why People Shop on a Web.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11.fromhttp://www.useit.com/alertbox/990207.html

Nielsen, J. (2000).Why You Only Need to Test with 5 Users.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11.from http://www.useit.com/alertbox/20000319.html

Nielsen, J. Usability 101: Introduction to Usability.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11.from http://www.useit.com/alertbox/20030825.html
Shneiderman, B., & Plaisant, C. (2005). 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4th ed). Boston, MA: Addison-Wesley.
Usability.gov. (2005).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ability Basics.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11, from http://www.usability.gov/basics/index.html.
White, C. (2003). Language learn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New York,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ain, J. M., Tey, M., & Goh, Y. (2007). Does Aesthetics of Web Page Interface
Matters to Mandarin Learning? IJCS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Network Security, 7(8), 43-5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99155007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5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梅玲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ang, Mei L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鄒孟庭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sou, Meng T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鄒孟庭zh_TW
dc.creator (作者) Tsou, Meng T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5:21:00 (UTC+8)-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5:21:0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5:21:0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155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02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155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近年來全球學習華語文蔚為風潮,且隨著資通訊科技和網路快速發展,華語文教學更逐漸向「數位學習」發展。臺灣僑務委員會為提供海外華僑及外籍人士學習華語文,設立「全球華文網」,該網站至2011年為止已突破四千萬的瀏覽人次,使用者眾。本研究即以「全球華文網」為研究個案,旨在探討該網站的優使性,進而歸納網站的優勢和尚待改進之處。希望透過本研究了解華語文教學網站使用者平日需求,及理想的網站應具備哪些功能,對未來建置類似的華語文教學網站時有所助益。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可分為以下四項:(一)探討華語文教學網站的內容和網站使用者需求。(二)探討優使性評估定義與優使性測試方法。(三)探討華語文教學網站之優使性及使用者滿意度。(四)分析使用者優使性評估結果,找出網站缺失與改善方向,歸納建議作為未來建置華語教學網站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優使性測試和優使性問卷調查三種研究方式,研究對象為華語文教學學位學程博碩士生及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大學生二者。透過實證研究得出以下五點結論:(一)華語文教學課程修習者常使用的網站可分為三類:資料查找、教學輔助、提供相關資訊;(二)使用者使用教學網站通常是任務導向;(三)使用者不滿意「全球華文網」之優使性;(四)「全球華文網」亟待加強網站之分類與名稱、資源整合、檢索功能三者;(五)使用者對「全球華文網」抱持正面且期待的態度。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也提出建議,希望作為建置類似網站時之參考。首先網站應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給予最簡單有效的功能,如教學網站在建立前應先釐清建置目的和使用對象,才能進一步提供相對應之資料;網站的選單名稱應易於理解,各項資源應給予簡單說明;教學網站可就使用者之身分不同提供其相對應的使用介面和資源,以上各項功能用以幫助使用者節省摸索網站的時間。此外,網站也應定期進行使用者滿意度調查以及優使性評估,使用者提供的寶貴意見是網站改進的依據,而透過優使性測試,則能夠讓網站建置人員了解使用者操作的實際情形,彌平雙方的認知差距。定期的評鑑能讓網站了解優缺並即時改善和加強功能,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解釋名詞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華語文教學意涵與發展 9
第二節 華語文教學網站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優使性評估與相關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7
第四節「全球華文網」簡介 41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5
第六節 研究工具 48
第七節 研究實施步驟 53
第四章 深度訪談分析 57
第一節 個人基本資料 57
第二節 華語文教學修習者之學習狀況與需求 60
第三節 華語文資料查找管道 67
第四節 「全球華文網」使用情形 73
第五節 綜合討論 82
第五章 優使性測試分析 85
第一節 個人基本資料 85
第二節 優使性測試實施 87
第三節 優使性測試之問卷調查分析 108
第四節 優使性測試之SUS滿意度量表分析 114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21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27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29
參考文獻 131
附錄一 臺灣各大學校院附設華語文教學中心一覽表 137
附錄二 華語文教學相關網站 139
附錄三「全球華文網」使用者訪談大綱 142
附錄四 優使性測試說明書 143
附錄五 優使性調查問卷(前測) 145
附錄六 SUS評估量表(前測) 148
附錄七 正式訪談大綱 150
附錄八 優使性測試說明書 151
附錄九 優使性調查問卷 153
附錄十 SUS評估量表 156
附錄十一 華語文教學學位學程博碩士班課程一覽表 158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5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華語文教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數位學習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教學網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優使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優使性評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優使性測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Learn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eaching Websit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Usabil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Usability Evalu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Usability Testingen_US
dc.title (題名) 臺灣華語文教學網站優使性評估之研究-以全球華文網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Usability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websites: a case study of E-learning Huayu of Taiw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于富雲(2002)。教育網站的設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0(2),186-197。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8)。全球華文網。檢索日期:2011年7月2日。取自:http://www.huayuworld.org/
江惜美(2007)。華語教學現況與省思。2007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檢索日期: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r9.ntue.edu.tw/activity/multiculture_conference/file/2/3.pdf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明德,許凱琳(2005)。數位圖書館與數位博物館教學網站之分析研究。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報,75,37-62。
吳明德,黃喻淳(2005)。我國教學資源網站內容及檢索介面之分析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54,1-22。
呂中瑛(1999)。中文網路課程之設計與應用。「第二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僑務委員會。檢索日期:2011年12月31日。取自:http://media.huayuworld.org/discuss/academy/netedu01/testdefault2.htm
李廷風(2000)。美國中文教學網站之分類與評估。載於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五冊(頁73-79)。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李英哲(2011)。世界華語文教學在科技上的整合和分享。「第七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僑務委員會。檢索日期:2011年11月20日。取自:http://media.huayuworld.org/discuss/academy/netedu07/PDF_Full-lenght-Article/Academic-Thesis/Academic-Thesis_09.pdf
周彥君、林千惠(民98)。我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2),1-26。
岳修平、呂姿儀、黃若詒(民97)。故宮E 學園英文版數位學習網站之可使用性研究。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4(2),24-40。檢索日期:2011年12月31日。取自:http://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992615331881.pdf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
林麗娟(2011)。台灣國際學生學習華與數位資源之使用分析。圖書與資訊學刊,3(3),1-22。
邵曼珣(2009)。多媒體數位教學與華語文教育。載於朱榮智(主編),實用華語文教學概論(頁239-257)。台北市:新學林。
姚道中(1997)。略談網際網路的中文教學資源。載於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下冊(頁245-256)。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姜義臺(民98)。圖書館電子資源整合檢索系統優使性之研究-以SmartWeaver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
胡金定(2009)。針對日本學習者之漢語學習網站。「第六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僑務委員會。檢索日期:2011年11月21日。取自:http://media.huayuworld.org/discuss/academy/netedu06/html/PDF/paper1/A35.pdf
國立政治大學。教務處歷年各學期註冊人數一覽表。檢索日期:2011年12月30日。取自:http://aca.nccu.edu.tw/p1-link_statistics2.asp
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學位學程(2008)。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學位學程。檢索日期:2011年7月2日。取自:http://www.tcsl.nccu.edu.tw/course/pages.php?ID=course2
張金蘭(民97)。實用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市:文光圖書。
張漢翔(民96)。數位學習Podcast推播機制之探討—以華語文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琬翔(2007)。教學網站評鑑指標之初探。生活科技教育月刊,5,104-118。
許銀雄、何祖鳳、詹榮昌(2003)。網站人機界面可用性評估之比較。銘傳學刊,13,25-42。
連雅玲(2006)。教學網站學習者需求、使用與學習助益性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
郭育綺(2006)。日籍學生華語閱讀之閱讀差異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亮光(2007)。多媒體與華語文教學。載於柯華葳、何大安(主編),華語文研究與教學:四分之一世紀的回顧與前瞻(頁519-556)。台北市:世界華文出版社。
陳亮光(2007年7月)。多媒體暨網路輔助華語文教學【線上教材】。檢索日期:2011年9月2日。取自:http://ppt.cc/gC3
陳姿青、張靜怡、李宜年(2007)。教育科技於華語教學之運用。明道通識論叢,2,179-202。
陳郁仁(2009)。臺灣華語文教育全球布局策略之分析。聯大學報,6(1),99-115。
曾怡華(2009年6月)。華語文數位教學的現況、展望及省思:信世昌教授專訪。臺灣華語文教學,2009:1,12-16。
舒兆民(民90)。網路華語語體及文化課程教學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智彬(2001)。遊戲情境式教學網站之建置以四年級自然科電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黃文良、鄭鈞元、陳恭志(2006年12月)。網路輔助教學及數位學習之應用。「2006數位教學暨資訊實務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南台科技大學。檢索日期:100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mis.stut.edu.tw/~stumis/result/stutmiss/06_1.pdf
葉德明、陳薌宇(2003)。華語文教學網路資源中心建置理念初探。載於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四冊(頁36-49)。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董鵬程(2007)。臺灣華語文教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望。2007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檢索日期: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r9.ntue.edu.tw/activity/multiculture_conference/file/2/2.pdf
資策會(2004)。數位學習最佳指引。台北市:資策會教育訓練處。
劉繼仁(2007)。數位語言學習之現況與類型。教育研究月刊,163,61-76。檢索日期:2011年11月8日。取自:http://myweb.ncku.edu.tw/~gizen/LiuGZ-DLL.pdf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語文數位教學計畫。檢索日期:2011年9月18日。取自:http://elcl.teldap.tw/main.php#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檢索日期:2011年9月18日。取自:http://teldap.tw/Introduction/introduction.php
蔡雅薰等(2008)。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市:三民。
蔡維君(民95)。大學圖書館網站好用性評估-以臺灣大學圖書館網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鄭琇仁、宋如瑜(2011)。多媒體華語教學。新北市:正中書局。
賴施雯(2011)。Medline醫學資料庫之好用性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謝建成,劉至逢(2009)。大學圖書館網站使用性評估之探討。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7(2),163-197。
藍素華(2001)。大學圖書館網站資訊架構可用性之研究。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7,139-154。
顏瑞瑩(民99)。官方旅遊網站好用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魏澤群(2007)。優使性2.0(Usability 2.0)-網站經驗設計與使用者研究。台北市:網奕。


二、英文
Brinck, T., Gergle, D., & Wood, S. D. (2002). Usability for the web: Designing web sites that work.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Dumas, J. S., & Redish, J. C. (1999). A practical guide to usability testing. Portland, OR: Intellectual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3)
Genius, S. K. (2004). Web site usability testing: A critical tool for libraries. Feliciter, 50(4), 161-164.
ISO 9241-11(1998).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 office work with visual display terminals (VDTs) - Part 11: Guidance on usability.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11, from http://webstore.ansi.org/RecordDetail.aspx?sku=ISO+9241-11%3a1998&
Jeng, J. (2005).Usability Assessment of Academic Digital Libraries: Effectiveness, Efficiency, Satisfaction, and Learnability. Libri 55, 96-121.
Keller, J. M., & Suzuki, K. (1988). Use of the ARCS motivation model in
courseware design. Instructional Designs for Microcomputer Coursewar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llsdale NJ.401-434.
Lee, K. W. (2000). English teachers’ barriers to the use of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6(12),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11, from http://iteslj.org/Articles/Lee-CALLbarriers.html.
LeLoup, J., & Ponterio, R. (1997). Internet Technologies for Authentic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s. ERIC Digest.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11, from http://www.ericfacility.net/databases/ERIC_Digests/ed414770.html.
Levy, M. (1997).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ontext and
conceptualiza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skill, C., & Mossop, J. (2000). Technologies use with ESL learners in New York state: Preliminary report.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2(3), 265-284.
Nielsen, J. (1993). Usability Engineering . London : Academic Press Limited.
Nielsen, J. (1994). Enhancing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usability heuristics.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celebrating interdependence, 152-158.

Nielsen, J. (1999). Why People Shop on a Web.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11.fromhttp://www.useit.com/alertbox/990207.html

Nielsen, J. (2000).Why You Only Need to Test with 5 Users.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11.from http://www.useit.com/alertbox/20000319.html

Nielsen, J. Usability 101: Introduction to Usability.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11.from http://www.useit.com/alertbox/20030825.html
Shneiderman, B., & Plaisant, C. (2005). 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4th ed). Boston, MA: Addison-Wesley.
Usability.gov. (2005).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ability Basics.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11, from http://www.usability.gov/basics/index.html.
White, C. (2003). Language learn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New York,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ain, J. M., Tey, M., & Goh, Y. (2007). Does Aesthetics of Web Page Interface
Matters to Mandarin Learning? IJCS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Network Security, 7(8), 43-5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