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
The road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Postwar China:the cooperation of Kuomintang, Chinese Youth Party,and China Democratic Socialist Party(1946-1948)
作者 邱炳翰
Qiu, Bing Han
貢獻者 陳正茂
Chen, Zheng Mao 
邱炳翰
Qiu, Bing Han
關鍵詞 蔣中正
三黨合作
民主憲政
動員戡亂
黨紀
國法
以黨讓黨
Chiang Kai-shek
the three-party cooperation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national mobilization in suppression of communist rebellion
party discipline
constitutional law
political deal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1-Nov-2012 13:57:10 (UTC+8)
摘要 本文以戰後中國憲政的發展為題,探討1946-1948年間,國民黨、民社黨、青年黨三黨合作對制憲國大的召開、政府改組、國代選舉、立委選舉等重要政治事件的影響,本文側重探究三黨合作行憲的運作實態,探討國家利益的「前台表演」與黨派利益的「後台運作」之間的複雜關係。首先,本文扼要回顧抗戰期間到戰後初期的中國政局,探討朝野黨派關係如何影響憲政運動的推動,瞭解其對戰後中國政治的影響。抗戰勝利後,國、共衝突再起,美國、「第三方面」人士相繼居中斡旋,未能促使國共合作,最後國民黨單方面宣布召開國大制憲,中共和民盟抵制之,而國民黨則成功拉攏民、青兩黨合作。此後,國民黨拋出政府改組的議題,繼續與民、青兩黨談判,本文將分析三黨對行憲的不同想像,此間,國民黨三中全會為何對政府改組有反彈聲浪。在政府改組完成後,民、青兩黨的內部糾紛為何再起,社會輿論的普遍觀感為何,國府在此時宣布「動員戡亂」,又為日後行憲帶來什麼影響。
政府完成改組後,緊接著便是國代和立委選舉,本文將探討政府籌備選舉經過,國民黨如何建立其內部提名機制,剖析其中派系鬥爭、黨團競逐的內情。除此之外,三黨中央亦就選舉名額、地域分配作協商,以達到聯合提名,同額當選的結果,以維持三黨合作的政治格局,並略述在地方上的選舉經過。選舉結果出爐後,不符三黨協議,民、青兩黨以退出政府要挾,迫使國民黨設法遵守三黨協議,國民黨為避免造成一黨行憲的局面,運用黨紀強令當選黨員退讓,引發「黨紀」與「國法」之爭,最後國民黨中央幾經討論,由蔣中正祭出「以黨讓黨」的解決辦法,彌平選舉糾紛。為此,三黨又如何達成協議,繼續合作實施憲政。透過上述研究,本文將從五個角度分析:一、國際因素對中國政治的影響;二、「行憲」與「戡亂」的關係;三、「黨紀」與「國法」之爭的象徵意義 ;四、三黨合作的政治得失;五、戰後中國實施憲政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一、 檔案
(一)、《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常會會議紀錄》,黨史館:臺北
《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常會會議記錄》第5-9冊,檔號:6.3/357-6.3/362。
〈第七次全體會議速紀錄〉,檔號:6.2/40.8.1。
〈第八次全體會議速紀錄〉,檔號:6.2/41.1。
〈第九次全體會議速紀錄〉,檔號:6.2/42.11。
(二)、《特種檔案》,黨史館,臺北
〈蔣總裁致各省市主席市長主委電〉,檔號:特26/3.114。
〈中執會致各省黨部電〉,檔號:特26/3.116。
〈中執會致各省市政府及黨部等電〉,檔號:特26/3.74。
〈青年黨主席曾琦致陳立夫等函〉,檔號:特26/3.87。
〈青年黨主席曾琦等致張厲生等函〉,檔號:特7/5.3。
〈陳立夫等致曾琦(慕韓)等函〉,檔號:特7/5.6。
〈李璜致陳立夫吳鐵城張厲生函〉,檔號:特26/3.90。
〈中執會致各省市市長主席主委電〉,檔號:特26/3.125。
〈徐傅霖致陳立夫吳鐵城張厲生函〉檔號:特26/3.92
〈蔣勻田致吳鐵城張厲生等函〉,檔號:特26/3.89
〈中秘處致吳鐵城王世杰等函〉,檔號:特26/3.88。
〈青年黨國大代表選舉補救辦法〉,檔號:特26/3.88。
〈吳鐵城等致左舜生徐夢岩等函〉,檔號:特26/3.87。
〈國大代表簽署當選人聯誼會1及2次宣言〉,檔號:特26/3.187
〈國代簽署提名當選人提出理由摘要〉,檔號:特26/3.168
〈中央提名國大代表聯誼會為黨員違紀競選問題向中常會陳解〉,檔號:特26/3.165
〈國代中央提名當選人聯誼會議見摘要〉,檔號:特26/3.167。
〈中執會致某同志函〉,檔號:特26/3.141。
〈國代選舉小組研究退讓問題之發言紀錄〉,檔號:特26/2.2。
〈中秘處致國大代表暨立委選舉總事務所函〉,檔號:特26/3.102。
〈總裁致各當選而應退讓同志電〉,檔號:特26/3.140。
〈中央提名立法委員候選人聯誼會致中常會函〉,檔號:6.3/151713。
〈簽署提名立法委員候選人聯誼會致中常會函〉,檔號:6.3/151714。
〈蔣中正致中常會、中政會電〉,檔號:6.3/109.6。
(三)、《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
〈革命文獻—政治協商與軍事調處 (一)〉,典藏號:002-020400-00005-027。
〈革命文獻—實行憲政與蔣總統就職〉,典藏號:002-020400-00010-023(024、026、039、045、050、051、085、097、101、103、108、119、118、120、121、127)。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典藏號:002-060100-00218-019。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六年一月〉,典藏號:002-060100-00220-014(018)。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六年三月〉,典藏號:002-060100-00222-026。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六年四月〉,典藏號:002-060100-00223-016。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典藏號:002-060100-00230-010。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七年三月(一)〉,典藏號:002-060100-00235-009。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七年三月(二)〉,典藏號:002-060100-00236-005(006、009、010、012、013、015)。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七年四月〉,典藏號:002-060100-00237-001(009、010、013、016、017、018)。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七年五月(一)〉,典藏號:002-060100-00238-001(002、008)。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七年五月(二)〉,典藏號:002-060100-00239-003(013)。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七年六月〉,典藏號:002-060100-00240-007(018)。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一一四)〉,典藏號:002-020400-00010-022。
〈一般資料—民國三十六年(二)〉,典藏號:002-080200-00314-005。
〈一般資料—民國三十六年(三)〉,典藏號:002-080200-00315-031。(067)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 (一一一)〉,典藏號:002-080200-00538-002。(003)
〈各方建議 (二)〉,典藏號:002-080101-00023-006。
(四)、《國民政府檔案》,新店:國史館
〈立法委員提名競選(一)〉,典藏號:001051321001
〈立法委員提名競選(二)〉,典藏號:001051321002
〈立法委員提名競選(三)〉,典藏號:001051321003
〈立法委員提名競選(四)〉,典藏號:001051321004
〈立法委員提名競選(五)〉,典藏號:001051321005
〈立法委員提名競選(六)〉,典藏號:001051321006
(五)、《內政部檔案》,新店:國史館
〈選所選舉糾紛案〉,典藏號:026000010578A
〈全國性第一屆立法委員政黨提名案(四)〉,典藏號:026000000179A
〈全國性第一屆立法委員政黨提名案(五)〉,典藏號:026000000180A
〈全國性第一屆立法委員政黨提名案(六)〉,典藏號:026000000181A
〈全國性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案(五)〉,典藏號:026000000279A
〈全國性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案(六)〉,典藏號:026000000280A
(六)中國青年黨中常會會議紀錄
王嘯東、梅自芳、潘哲(整理),《中國青年黨第十屆中常會會議紀錄》(1945.12-1947.8),第1-3冊。
王嘯東、梅自芳、潘哲(整理),《中國青年黨第十一屆中常會會議紀錄》(19)第1-3冊。
二、 史料彙編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彙編》,臺北:編者刊行,1954。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1941-1949)》,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增刊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錄》第42-43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滙編》第五集第三編政治(一)、(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青年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民主社會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委員會編印,《中國國民黨歷次會議宣言及重要決議案彙編》第1冊,無出版地: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委員會,1941。
沈雲龍(輯),《曾慕韓先生遺著》,臺北:中國靑年黨中央執行行委員會,1954。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二)、(三),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1。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2(臺北: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
孟廣涵(主編),《國民參政會紀實》,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歷史文獻社(編選),《政協文獻》,出版地不詳:歷史文獻社,1946。
張樸民(編),《中國黨派》,南京:中聯出版社,1948。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第一屆國民大會實錄》,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1961。
新華通訊社(編印),《新華社評論集(1945-1950)》,北京:新華出版社,1960。
國民參政會史料編纂委員會(編),《國民參政會史料》,臺北:國民參政會在台歷屆參政員聯誼會,1962。
中央選舉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選舉統計提要(35年-76年)》,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88。
三、報刊雜誌
中央通訊社徵集部(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
《民社黨動態:其組成其主張,其活動,其分裂》,1946/8-1947/7
《民社黨全貌》,1946/1-1948/1。
《青年黨全貌》,1947/4-1948/1。
《青年黨動態》,1945/8-1947/7。
《政府改組經過》,1945/4-1947/5。
《各黨各派》,1946/1-1948/1。
《民主同盟全貌》(上)(下),1946/2-1948/2。
《民主同盟動態》,1945/7-1947/6。
《中央日報》,南京,1946-1948
《大公報》,天津,1946-1948
《世紀評論》,南京。
《新聞天地》,上海。
《時與文》,上海。
《自由天地》,上海。
《再生週刊》,上海。
《觀察》,上海。
四、個人資料
(一)、日記
王子壯,《王子壯日記》第10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余家菊,《余家菊先生日記手稿》,臺北:慧炬出版社,2008。
雷震(作),傅正(主編),《雷震日記(1948-1949):第一個十年》,臺北:桂冠出版,1989。
《陳布雷先生從政日記稿樣》,臺北:東南印務出版社,無出版年。
雷震(原著),薛化元(主編),〈附錄:雷震日記選〉,《中華民國制憲史:制憲國民大會》,臺北:稻鄉出版社,2011。
陳正茂、黃欣周、梅漸濃(編),〈丁亥日記〉,《曾琦先生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黃自進、潘光哲(編輯),《蔣中正總統五記-愛記》,臺北:國史館,2012。
黃自進、潘光哲(編輯),《蔣中正總統五記-困勉記》下冊,臺北:國史館,2012。
《陶希聖日記》

(二)、回憶錄
左舜生,《近卅年見聞雜記》,臺北:中國青年黨黨史委員會,1984。
王雲五,《岫廬論國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呂雲章,《呂雲章回憶錄》,臺北:龍文出版社,1990。
李璜,《學鈍室回憶錄》下卷,香港:明報月刊社,1982。
李樸生,《我不識字的母親》,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6。
曲直生,《斗室孤燈集》中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3。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1994。
陳啟天,《寄園回憶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陳敦正,《動亂的回憶》,臺北:元霞書舍,1979。
陳壽民,《八十年浮生夢》,臺北:文壇社,1974。
梁漱溟,《憶往談舊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梁肅戎,《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臺北,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
雷嘯岑,《憂患餘生之自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
雷嘯岑,《我的生活史》,臺北:龍文出版社,1994。
黃宇人,《我的小故事》下冊,香港:吳興記書報社,1982。
葉篤義,《雖九死其猶未悔》,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9。
蔣勻田,《中國近代史轉捩點》,香港 : 友聯出版社,1976。
蕭錚,《土地改革五十年:蕭錚回憶錄》,臺北:中國地政硏究所,1980。
劉平,《往事留痕》,臺北:龍文出版社,1994。
劉健群,《銀河憶往》,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6。
鄭彥棻,《景光集》,臺北:三民書局,1975。
張治中,《張治中回憶錄》,出版項不詳。
韋永成,《談往事》,出版項不詳。
延國符,《延國符奮鬥生活回憶錄》,臺北:唐作虎,1975,。
鄭彥棻,《往事憶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
程思遠,《政海秘辛》,香港:三聯書店,1988。

(三)口述訪談
白崇禧(口述),賈廷詩、陳三井、馬天綱、陳存恭(訪問兼紀錄),郭廷以(校閱),《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陶希聖(口述),陳存恭、蘇啓明、劉妮玲(訪問),陳存恭、尹文泉(總整理),《陶希聖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
趙自齊(口述),遲景德、吳淑鳳(訪問),吳淑鳳(紀錄整理),《趙自齊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0。
梁肅戎(口述),劉鳳翰、何智霖(訪問),何智霖(紀錄整理),《梁肅戎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5。
萬耀煌(口述),沈雲龍(訪問),賈廷詩、夏沛然、周道瞻、陳存恭(紀錄),郭廷以(校閱),《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劉先雲(口述),遲景德、陳進金(訪問),陳進金(紀錄整理),《劉先雲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5。
劉象山(口述),陳存恭、潘光哲訪問,潘光哲(紀錄),《劉象山先生訪談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劉真(口述),胡國台(訪問),郭瑋瑋(紀錄),郭廷以(校閱),《劉真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顧紹昌(口述),潘光哲、梁雅慧(紀錄整理),薛化元(審訂),《顧紹昌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2。
沈雲龍、張朋園、劉鳳翰(訪問),張朋園、劉鳳翰(紀錄),《劉航琛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沈雲龍(訪問),陳三井、陳存恭(紀錄),郭廷以(校閱),《周雍能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陸寶千(訪問),鄭麗榕(紀錄),《黃通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四)、文史資料
中國人民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政府‧政黨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編),《文史資料選輯》第20、32、111、113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1989。
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存稿滙編》政治軍事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48。
成都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編),《成都文史資料選編》解放戰爭卷上‧黎明前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湖北文史集粹》第2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邵陽文史資料》第9輯,邵陽:湖南省邵陽資江印刷廠,1988。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華安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華安文史資料》第7輯,福建:出版社不詳,198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鄂西自治州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鄂西文史資料》第5輯,恩施:恩施新華印刷廠,1987。
黃陂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黃陂文史》第1輯,黃陂:出版社不詳,1988。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安徽文史資料(抗日戰爭時期)》第21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湖南文史》第36輯,湖南:湖南文史雜誌社,198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湖北文史資料》第5輯,武漢:武漢中心氣象台印刷廠,1982。
〈國大競選一場鬧劇〉,《松滋文史資料》第2輯(松滋:無出版社,1987),頁72-73。
〈松桃競選國大代表概況〉,《松桃文史資料》第6輯(松桃:無出版社,1988),頁20。
王進三,〈三民主義青年團湖南支團始末〉,《湖南文史》第36輯(湖南:無出版社,1987),頁69。
徐忠稷、李熙,〈仁壽國大代表選舉始末〉,《仁壽文史》第34輯(:無出版社,1988),頁48-63。

(五)、年譜、紀念冊、文存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1。
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梁漱溟全集》第6卷,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
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央黨部(編印),《張君勱先生九秩誕辰紀念冊》,臺北: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央黨部,197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政治(一)、(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王壽南(編),《王雲五先生年譜初稿》第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7。
姚崧齡(編),《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下冊,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6-7,臺北:無出版社,1978。
孟廣厚,《孟廣厚先生文存》,臺北:富靜岩印贈,1979。
馬五先生,《政海異聞與麻將藝術》,臺北:自由太平洋文化事業公司,196。
《吳鐵城先生紀念集(三)百齡誕辰紀念》,臺北:吳鐵城先生百齡誕辰紀念會,無出版年。
《吳鐵城先生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集》,臺北:吳鐵城先生百齡誕辰紀念會,無出版年。
《吳鐵城先生紀念集(一)》,臺北:吳鐵城先生百齡誕辰紀念會,無出版年。
五、專著
(一)、中文
丁永隆、孫宅巍,《南京政府的覆亡》,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中華民國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海書店,2010。
王良卿,《三民主義靑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硏究(一九三八-一九四九)》,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
王良卿,《改造的誕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
伍憲子,《中國民主憲政黨黨史》,無出版地:無出版社,1963。
林天行(編輯),《中國內幕》,福州:大達圖書公司,1948。
菊池貴晴(著),劉大孝(譯),《中國第三勢力史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司馬既明,《蔣介石國大現形記》,臺北:李敖出版社,1990。
任育德,《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
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
林立樹,《司徒雷登調解國共衝突之理念與實踐》,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1945-1949年)》,臺北:商務印書館,2003。
汪朝光,《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李南海,《制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之歷程》,臺北:文京出版社,1998。
李南海,《民國卅六年台灣省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
李炳南,《政治協商會議與國共談判》,臺北:永業出版社,1993。
李筱峰,《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7。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4。
吳昆財,《政權之爭:戰後國共談判(1945年6月-1946年5月)》,臺北:唐山出版社,1994。
馬起華,《民主憲政的道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
張玉法,《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臺北:東大,1998。
張朋園,《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臺北:聯經出版,2007。
張君勱(著),中華民國張君勱學會(編譯),《中國第三勢力》,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周淑真,《中國靑年黨在大陸和台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3。
紀亞光、秦立海、裴莘,《戰後中國政黨與政治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
郭貴儒,《從繁盛到衰敗:大陸時期的中國國民黨》,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
秦立海,《民主聯合政府與政治協商會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楊永乾,《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張君勱傳》,臺北:唐山出版社,1993。
陳正茂,《在野的聲音:靑年黨人的時代關懷及其政治參與》,臺北:新文京開發,2005。
陳正茂,《中國靑年黨硏究論集》,臺北:秀威資訊,2008。
雷震(作),傅正(主編),《雷震全集:制憲述要》,臺北:桂冠圖書,1989。
雷震(作),傅正(主編),《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1948-1949)》第1冊,臺北:桂冠圖書,1989。
雷震(原著),薛化元(主編),《中華民國制憲史:制憲的歷史軌跡(1912-1945)》,臺北: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出版,稻鄉出版社印行,2010。
雷震(原著),薛化元(主編),《中華民國制憲史:制憲國民大會》,臺北: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出版,稻鄉出版社印行,2011。
趙永茂(等著),《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政制》第3卷,臺北:聯經事業,2011。
喬寶泰,《中華民國制憲行憲史述》,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
喬寶泰,《中國國民黨與中國民主憲政》,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4。
鄧麗蘭,《域外觀念與本土政治變遷-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知識界的政制設計與參政》,天津:中國人民大學,2003。
聞黎明,《第三種力量與抗戰時期的中國政治》,上海:上海書店,2004。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
薛化元,《民主憲政與民族主義的辯證發展:張君勱思想硏究》,臺北:稻禾出版,1993。
鄧野,《聯合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鄧野,《民國的政治邏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廖風德,《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臺北:東大出版社,1994。
劉統,《中國的1948年:兩種命運的決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6。

(二)、英文
Roger B. Jeans edited ,Roads not Taken: The Struggle of Opposition Partie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oulder : Westview Press, c1992


(三)、日文
平野正,《中国民主同盟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83。
橫山宏章,《中華民囯史:専制と民主の相剋》,東京:三一書房,1996。
久保亨(編着),《1949年前後の中囯》,東京;汲古書院,2006。
六、期刊論文、會議論文
王奇生,〈國民黨中央委員的權力嬗蛻與派系競逐〉,《歷史研究》,2003.05(北京,2003.10):55-70、190。
石柏林,〈論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戰時政治體制〉,《抗日戰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頁28。
林桶法,〈國共內戰時期的研究概況分析(1945-1949)〉,《史學的傳承:蔣永敬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1,頁269-321。
林能士、王良卿,〈戰後國民黨人爭取黨內民主化的背景考察〉,《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頁547-567。
汪朝光,〈危機中的因應──中國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研究〉,《歷史研究》,2008.3(南京,2008.06):81-93、190-191。
汪朝光,〈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中間黨派的政治抉擇〉,《學術月刊》,2009.02(上海,2009.02):139-147。
汪朝光,〈簡論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的“戡亂動員”〉,《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上海,2005.06):34-39。
汪朝光,〈戰後國民黨對共政策的重要轉折——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再研究〉,《歷史研究》,2001.04(北京,2001.08):72-87、189。
汪朝光,〈1946年早春中國民主化進程的頓挫—以政協會議及國共關系為中心的研究〉,《歷史研究》,2000.06(北京,2000.12): 107-119、192。
汪朝光,〈蔣介石與1947年國民政府的改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蔣介石與現代中國再評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2011年6月27日-29日。
吳淑鳳,〈行憲前後的政黨協商(1946-1948)〉,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2,頁823-845。
李雲漢,〈抗戰期間的黨政關係(1937-1945)〉,《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近代史學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6.09,頁1-19。
李南海,〈制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問題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7(臺北,2000.06):107-129。
栗國成,〈一九四六年國民大會由延會到開會期間的國共爭執〉,《國家發展研究》,2.1(臺北,2002.12):111-150。
栗國成,〈一九四六年一月至四月國共關於以「國民政府民主化」為中心之權力爭執〉,《政治科學論叢》,17(臺北,2002.12):107-143。
楊天石,〈1946年政協會後關於憲草修改原則之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蔣介石與現代中國再評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2011年6月27日-29日。
楊奎松,〈蔣介石與戰後國民黨的「政府暴力」——以蔣介石日記為中心的分析〉,《近代史研究》,2011.04(北京,2011.08):45-66、190。
陳方中,〈政大社資中心有關中國近現代史資料介紹(一)〉,《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8(臺北,1989.09):105-127。
陳方中,〈政大社資中心有關中國近現代史資料介紹(二)〉,《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9(臺北,1990.03):113-122。
陳華,〈「行憲」與「戡亂」—陶希聖日記(1947-1953)的觀察與討論〉,《國史館學術集刊》,8(臺北,2004.06):165-188。
陳正茂,〈滄桑五十年-記民社黨在台灣〉,《傳記文學》,91.6(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34-51。
鄧野,〈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研究〉,《歷史研究》,2000.01(北京,2000.02): 3-20、189。
聞黎明,〈抗日戰爭時期憲政運動若干問題的再研究〉,《近代史研究》,2006.05(北京,2006.05): 32 -52。
劉佰合,〈張君勱與國民大會〉,《香港中國近代史學報》,3(香港,2005):45-56。
劉維開,〈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1(臺北,2004.05):135-164。
劉維開,〈國防會議與國防聯席會議之召開與影響〉,《近代中國》,163(臺北,2005.12): 32 -52。
劉維開,〈中國國民黨六屆臨時中全會之研究(1948.4.4-4.6)〉,《近代史研究》,2009.2(南京,2009.02):73-90。
劉維開,〈憲政體制下的權力競逐-蔣中正在1948年的政治困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蔣介石與現代中國再評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2011年6月27-29日。
七、學位論文
李南海,〈1947年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之研究〉,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吳淑鳳,〈中共的「聯合政府」要求與國民政府的對策(1944-194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陳惠芬,〈抗戰前國民黨關於黨治問題的爭議(1928-193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4。
張曉芳,《中國民主同盟之研究(民國二十八年~民國三十八年)》,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羅俊強,〈行憲第一屆立法委員之研究(1948-1949)〉,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7153011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15301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正茂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Zheng Mao 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邱炳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Qiu, Bing H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邱炳翰zh_TW
dc.creator (作者) Qiu, Bing H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Nov-2012 13:57:10 (UTC+8)-
dc.date.available 1-Nov-2012 13:57:1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Nov-2012 13:57:1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715301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12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15301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戰後中國憲政的發展為題,探討1946-1948年間,國民黨、民社黨、青年黨三黨合作對制憲國大的召開、政府改組、國代選舉、立委選舉等重要政治事件的影響,本文側重探究三黨合作行憲的運作實態,探討國家利益的「前台表演」與黨派利益的「後台運作」之間的複雜關係。首先,本文扼要回顧抗戰期間到戰後初期的中國政局,探討朝野黨派關係如何影響憲政運動的推動,瞭解其對戰後中國政治的影響。抗戰勝利後,國、共衝突再起,美國、「第三方面」人士相繼居中斡旋,未能促使國共合作,最後國民黨單方面宣布召開國大制憲,中共和民盟抵制之,而國民黨則成功拉攏民、青兩黨合作。此後,國民黨拋出政府改組的議題,繼續與民、青兩黨談判,本文將分析三黨對行憲的不同想像,此間,國民黨三中全會為何對政府改組有反彈聲浪。在政府改組完成後,民、青兩黨的內部糾紛為何再起,社會輿論的普遍觀感為何,國府在此時宣布「動員戡亂」,又為日後行憲帶來什麼影響。
政府完成改組後,緊接著便是國代和立委選舉,本文將探討政府籌備選舉經過,國民黨如何建立其內部提名機制,剖析其中派系鬥爭、黨團競逐的內情。除此之外,三黨中央亦就選舉名額、地域分配作協商,以達到聯合提名,同額當選的結果,以維持三黨合作的政治格局,並略述在地方上的選舉經過。選舉結果出爐後,不符三黨協議,民、青兩黨以退出政府要挾,迫使國民黨設法遵守三黨協議,國民黨為避免造成一黨行憲的局面,運用黨紀強令當選黨員退讓,引發「黨紀」與「國法」之爭,最後國民黨中央幾經討論,由蔣中正祭出「以黨讓黨」的解決辦法,彌平選舉糾紛。為此,三黨又如何達成協議,繼續合作實施憲政。透過上述研究,本文將從五個角度分析:一、國際因素對中國政治的影響;二、「行憲」與「戡亂」的關係;三、「黨紀」與「國法」之爭的象徵意義 ;四、三黨合作的政治得失;五、戰後中國實施憲政的歷史意義。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1
一、研究旨趣 1
二、文獻回顧 5
三、資料來源 12
四、研究限制 18
五、章節安排 19
第一章 戰後制憲的糾葛 21
第一節 抗戰期間的憲政運動和黨派關係 22
第二節 從政治協商會議到制憲國民大會 34
第三節 國、共較量下的政黨關係與制憲 60
第二章 改組政府 65
第一節 背景:三黨協商合作 65
一、第一階段:立法院、監察院、參政會、憲政實施促進會擴大名額 67
二、第二階段:國民政府與行政院改組 85
第二節 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的爭論 91
第三節 政府改組的完成 98
第四節 三黨合作下的暗潮 105
一、青年黨的內部糾紛 105
二、民社黨的內部紛擾 110
三、社會輿論的普遍反應 117
四、政府通過動員戡亂案 120
第五節 政府改組之評價 123
第三章 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127
第一節 政府籌備選舉與國民黨黨內提名 127
一、選舉法規之頒布與選務機關之成立 129
二、國民黨黨內提名機制的建立 132
第二節 三黨中央協商提名與地方選舉舞弊 143
一、三黨協商 143
二、選舉舞弊 162
第三節 選舉糾紛之處理 170
一、第一階段:黨紀與國法之爭 170
二、第二階段:以黨讓黨 180
三、第三階段:國民大會開幕 200
四、行憲國民大會修憲風波 207
第四節 憲政下國大代表選舉的真象與省思 216
第四章立法委員選舉 219
第一節 三黨協商提名過程與地方選舉舞弊 219
一、三黨協商 219
二、地方選舉舞弊 229
第二節 選舉糾紛之處理 231
第三節 三黨合作的政治危機 243
第四節 各有所圖:三黨合作下的政黨角力 261
結論:戰後中國憲政的省思 263
徵引書目 277
附錄 291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15301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蔣中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三黨合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主憲政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動員戡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黨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以黨讓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hiang Kai-shek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three-party cooper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ational mobilization in suppression of communist rebell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arty disciplin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nstitutional law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litical dealen_US
dc.title (題名) 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oad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Postwar China:the cooperation of Kuomintang, Chinese Youth Party,and China Democratic Socialist Party(1946-1948)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檔案
(一)、《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常會會議紀錄》,黨史館:臺北
《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常會會議記錄》第5-9冊,檔號:6.3/357-6.3/362。
〈第七次全體會議速紀錄〉,檔號:6.2/40.8.1。
〈第八次全體會議速紀錄〉,檔號:6.2/41.1。
〈第九次全體會議速紀錄〉,檔號:6.2/42.11。
(二)、《特種檔案》,黨史館,臺北
〈蔣總裁致各省市主席市長主委電〉,檔號:特26/3.114。
〈中執會致各省黨部電〉,檔號:特26/3.116。
〈中執會致各省市政府及黨部等電〉,檔號:特26/3.74。
〈青年黨主席曾琦致陳立夫等函〉,檔號:特26/3.87。
〈青年黨主席曾琦等致張厲生等函〉,檔號:特7/5.3。
〈陳立夫等致曾琦(慕韓)等函〉,檔號:特7/5.6。
〈李璜致陳立夫吳鐵城張厲生函〉,檔號:特26/3.90。
〈中執會致各省市市長主席主委電〉,檔號:特26/3.125。
〈徐傅霖致陳立夫吳鐵城張厲生函〉檔號:特26/3.92
〈蔣勻田致吳鐵城張厲生等函〉,檔號:特26/3.89
〈中秘處致吳鐵城王世杰等函〉,檔號:特26/3.88。
〈青年黨國大代表選舉補救辦法〉,檔號:特26/3.88。
〈吳鐵城等致左舜生徐夢岩等函〉,檔號:特26/3.87。
〈國大代表簽署當選人聯誼會1及2次宣言〉,檔號:特26/3.187
〈國代簽署提名當選人提出理由摘要〉,檔號:特26/3.168
〈中央提名國大代表聯誼會為黨員違紀競選問題向中常會陳解〉,檔號:特26/3.165
〈國代中央提名當選人聯誼會議見摘要〉,檔號:特26/3.167。
〈中執會致某同志函〉,檔號:特26/3.141。
〈國代選舉小組研究退讓問題之發言紀錄〉,檔號:特26/2.2。
〈中秘處致國大代表暨立委選舉總事務所函〉,檔號:特26/3.102。
〈總裁致各當選而應退讓同志電〉,檔號:特26/3.140。
〈中央提名立法委員候選人聯誼會致中常會函〉,檔號:6.3/151713。
〈簽署提名立法委員候選人聯誼會致中常會函〉,檔號:6.3/151714。
〈蔣中正致中常會、中政會電〉,檔號:6.3/109.6。
(三)、《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
〈革命文獻—政治協商與軍事調處 (一)〉,典藏號:002-020400-00005-027。
〈革命文獻—實行憲政與蔣總統就職〉,典藏號:002-020400-00010-023(024、026、039、045、050、051、085、097、101、103、108、119、118、120、121、127)。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典藏號:002-060100-00218-019。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六年一月〉,典藏號:002-060100-00220-014(018)。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六年三月〉,典藏號:002-060100-00222-026。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六年四月〉,典藏號:002-060100-00223-016。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典藏號:002-060100-00230-010。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七年三月(一)〉,典藏號:002-060100-00235-009。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七年三月(二)〉,典藏號:002-060100-00236-005(006、009、010、012、013、015)。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七年四月〉,典藏號:002-060100-00237-001(009、010、013、016、017、018)。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七年五月(一)〉,典藏號:002-060100-00238-001(002、008)。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七年五月(二)〉,典藏號:002-060100-00239-003(013)。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七年六月〉,典藏號:002-060100-00240-007(018)。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一一四)〉,典藏號:002-020400-00010-022。
〈一般資料—民國三十六年(二)〉,典藏號:002-080200-00314-005。
〈一般資料—民國三十六年(三)〉,典藏號:002-080200-00315-031。(067)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 (一一一)〉,典藏號:002-080200-00538-002。(003)
〈各方建議 (二)〉,典藏號:002-080101-00023-006。
(四)、《國民政府檔案》,新店:國史館
〈立法委員提名競選(一)〉,典藏號:001051321001
〈立法委員提名競選(二)〉,典藏號:001051321002
〈立法委員提名競選(三)〉,典藏號:001051321003
〈立法委員提名競選(四)〉,典藏號:001051321004
〈立法委員提名競選(五)〉,典藏號:001051321005
〈立法委員提名競選(六)〉,典藏號:001051321006
(五)、《內政部檔案》,新店:國史館
〈選所選舉糾紛案〉,典藏號:026000010578A
〈全國性第一屆立法委員政黨提名案(四)〉,典藏號:026000000179A
〈全國性第一屆立法委員政黨提名案(五)〉,典藏號:026000000180A
〈全國性第一屆立法委員政黨提名案(六)〉,典藏號:026000000181A
〈全國性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案(五)〉,典藏號:026000000279A
〈全國性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案(六)〉,典藏號:026000000280A
(六)中國青年黨中常會會議紀錄
王嘯東、梅自芳、潘哲(整理),《中國青年黨第十屆中常會會議紀錄》(1945.12-1947.8),第1-3冊。
王嘯東、梅自芳、潘哲(整理),《中國青年黨第十一屆中常會會議紀錄》(19)第1-3冊。
二、 史料彙編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彙編》,臺北:編者刊行,1954。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1941-1949)》,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增刊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錄》第42-43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滙編》第五集第三編政治(一)、(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青年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民主社會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委員會編印,《中國國民黨歷次會議宣言及重要決議案彙編》第1冊,無出版地: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委員會,1941。
沈雲龍(輯),《曾慕韓先生遺著》,臺北:中國靑年黨中央執行行委員會,1954。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二)、(三),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1。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2(臺北: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
孟廣涵(主編),《國民參政會紀實》,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歷史文獻社(編選),《政協文獻》,出版地不詳:歷史文獻社,1946。
張樸民(編),《中國黨派》,南京:中聯出版社,1948。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第一屆國民大會實錄》,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1961。
新華通訊社(編印),《新華社評論集(1945-1950)》,北京:新華出版社,1960。
國民參政會史料編纂委員會(編),《國民參政會史料》,臺北:國民參政會在台歷屆參政員聯誼會,1962。
中央選舉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選舉統計提要(35年-76年)》,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88。
三、報刊雜誌
中央通訊社徵集部(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
《民社黨動態:其組成其主張,其活動,其分裂》,1946/8-1947/7
《民社黨全貌》,1946/1-1948/1。
《青年黨全貌》,1947/4-1948/1。
《青年黨動態》,1945/8-1947/7。
《政府改組經過》,1945/4-1947/5。
《各黨各派》,1946/1-1948/1。
《民主同盟全貌》(上)(下),1946/2-1948/2。
《民主同盟動態》,1945/7-1947/6。
《中央日報》,南京,1946-1948
《大公報》,天津,1946-1948
《世紀評論》,南京。
《新聞天地》,上海。
《時與文》,上海。
《自由天地》,上海。
《再生週刊》,上海。
《觀察》,上海。
四、個人資料
(一)、日記
王子壯,《王子壯日記》第10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余家菊,《余家菊先生日記手稿》,臺北:慧炬出版社,2008。
雷震(作),傅正(主編),《雷震日記(1948-1949):第一個十年》,臺北:桂冠出版,1989。
《陳布雷先生從政日記稿樣》,臺北:東南印務出版社,無出版年。
雷震(原著),薛化元(主編),〈附錄:雷震日記選〉,《中華民國制憲史:制憲國民大會》,臺北:稻鄉出版社,2011。
陳正茂、黃欣周、梅漸濃(編),〈丁亥日記〉,《曾琦先生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黃自進、潘光哲(編輯),《蔣中正總統五記-愛記》,臺北:國史館,2012。
黃自進、潘光哲(編輯),《蔣中正總統五記-困勉記》下冊,臺北:國史館,2012。
《陶希聖日記》

(二)、回憶錄
左舜生,《近卅年見聞雜記》,臺北:中國青年黨黨史委員會,1984。
王雲五,《岫廬論國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呂雲章,《呂雲章回憶錄》,臺北:龍文出版社,1990。
李璜,《學鈍室回憶錄》下卷,香港:明報月刊社,1982。
李樸生,《我不識字的母親》,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6。
曲直生,《斗室孤燈集》中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3。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1994。
陳啟天,《寄園回憶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陳敦正,《動亂的回憶》,臺北:元霞書舍,1979。
陳壽民,《八十年浮生夢》,臺北:文壇社,1974。
梁漱溟,《憶往談舊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梁肅戎,《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臺北,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
雷嘯岑,《憂患餘生之自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
雷嘯岑,《我的生活史》,臺北:龍文出版社,1994。
黃宇人,《我的小故事》下冊,香港:吳興記書報社,1982。
葉篤義,《雖九死其猶未悔》,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9。
蔣勻田,《中國近代史轉捩點》,香港 : 友聯出版社,1976。
蕭錚,《土地改革五十年:蕭錚回憶錄》,臺北:中國地政硏究所,1980。
劉平,《往事留痕》,臺北:龍文出版社,1994。
劉健群,《銀河憶往》,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6。
鄭彥棻,《景光集》,臺北:三民書局,1975。
張治中,《張治中回憶錄》,出版項不詳。
韋永成,《談往事》,出版項不詳。
延國符,《延國符奮鬥生活回憶錄》,臺北:唐作虎,1975,。
鄭彥棻,《往事憶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
程思遠,《政海秘辛》,香港:三聯書店,1988。

(三)口述訪談
白崇禧(口述),賈廷詩、陳三井、馬天綱、陳存恭(訪問兼紀錄),郭廷以(校閱),《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陶希聖(口述),陳存恭、蘇啓明、劉妮玲(訪問),陳存恭、尹文泉(總整理),《陶希聖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
趙自齊(口述),遲景德、吳淑鳳(訪問),吳淑鳳(紀錄整理),《趙自齊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0。
梁肅戎(口述),劉鳳翰、何智霖(訪問),何智霖(紀錄整理),《梁肅戎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5。
萬耀煌(口述),沈雲龍(訪問),賈廷詩、夏沛然、周道瞻、陳存恭(紀錄),郭廷以(校閱),《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劉先雲(口述),遲景德、陳進金(訪問),陳進金(紀錄整理),《劉先雲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5。
劉象山(口述),陳存恭、潘光哲訪問,潘光哲(紀錄),《劉象山先生訪談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劉真(口述),胡國台(訪問),郭瑋瑋(紀錄),郭廷以(校閱),《劉真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顧紹昌(口述),潘光哲、梁雅慧(紀錄整理),薛化元(審訂),《顧紹昌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2。
沈雲龍、張朋園、劉鳳翰(訪問),張朋園、劉鳳翰(紀錄),《劉航琛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沈雲龍(訪問),陳三井、陳存恭(紀錄),郭廷以(校閱),《周雍能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陸寶千(訪問),鄭麗榕(紀錄),《黃通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四)、文史資料
中國人民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政府‧政黨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編),《文史資料選輯》第20、32、111、113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1989。
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存稿滙編》政治軍事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48。
成都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編),《成都文史資料選編》解放戰爭卷上‧黎明前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湖北文史集粹》第2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邵陽文史資料》第9輯,邵陽:湖南省邵陽資江印刷廠,1988。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華安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華安文史資料》第7輯,福建:出版社不詳,198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鄂西自治州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鄂西文史資料》第5輯,恩施:恩施新華印刷廠,1987。
黃陂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黃陂文史》第1輯,黃陂:出版社不詳,1988。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安徽文史資料(抗日戰爭時期)》第21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湖南文史》第36輯,湖南:湖南文史雜誌社,198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湖北文史資料》第5輯,武漢:武漢中心氣象台印刷廠,1982。
〈國大競選一場鬧劇〉,《松滋文史資料》第2輯(松滋:無出版社,1987),頁72-73。
〈松桃競選國大代表概況〉,《松桃文史資料》第6輯(松桃:無出版社,1988),頁20。
王進三,〈三民主義青年團湖南支團始末〉,《湖南文史》第36輯(湖南:無出版社,1987),頁69。
徐忠稷、李熙,〈仁壽國大代表選舉始末〉,《仁壽文史》第34輯(:無出版社,1988),頁48-63。

(五)、年譜、紀念冊、文存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1。
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梁漱溟全集》第6卷,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
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央黨部(編印),《張君勱先生九秩誕辰紀念冊》,臺北: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央黨部,197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政治(一)、(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王壽南(編),《王雲五先生年譜初稿》第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7。
姚崧齡(編),《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下冊,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6-7,臺北:無出版社,1978。
孟廣厚,《孟廣厚先生文存》,臺北:富靜岩印贈,1979。
馬五先生,《政海異聞與麻將藝術》,臺北:自由太平洋文化事業公司,196。
《吳鐵城先生紀念集(三)百齡誕辰紀念》,臺北:吳鐵城先生百齡誕辰紀念會,無出版年。
《吳鐵城先生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集》,臺北:吳鐵城先生百齡誕辰紀念會,無出版年。
《吳鐵城先生紀念集(一)》,臺北:吳鐵城先生百齡誕辰紀念會,無出版年。
五、專著
(一)、中文
丁永隆、孫宅巍,《南京政府的覆亡》,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中華民國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海書店,2010。
王良卿,《三民主義靑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硏究(一九三八-一九四九)》,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
王良卿,《改造的誕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
伍憲子,《中國民主憲政黨黨史》,無出版地:無出版社,1963。
林天行(編輯),《中國內幕》,福州:大達圖書公司,1948。
菊池貴晴(著),劉大孝(譯),《中國第三勢力史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司馬既明,《蔣介石國大現形記》,臺北:李敖出版社,1990。
任育德,《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
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
林立樹,《司徒雷登調解國共衝突之理念與實踐》,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1945-1949年)》,臺北:商務印書館,2003。
汪朝光,《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李南海,《制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之歷程》,臺北:文京出版社,1998。
李南海,《民國卅六年台灣省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
李炳南,《政治協商會議與國共談判》,臺北:永業出版社,1993。
李筱峰,《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7。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4。
吳昆財,《政權之爭:戰後國共談判(1945年6月-1946年5月)》,臺北:唐山出版社,1994。
馬起華,《民主憲政的道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
張玉法,《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臺北:東大,1998。
張朋園,《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臺北:聯經出版,2007。
張君勱(著),中華民國張君勱學會(編譯),《中國第三勢力》,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周淑真,《中國靑年黨在大陸和台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3。
紀亞光、秦立海、裴莘,《戰後中國政黨與政治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
郭貴儒,《從繁盛到衰敗:大陸時期的中國國民黨》,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
秦立海,《民主聯合政府與政治協商會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楊永乾,《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張君勱傳》,臺北:唐山出版社,1993。
陳正茂,《在野的聲音:靑年黨人的時代關懷及其政治參與》,臺北:新文京開發,2005。
陳正茂,《中國靑年黨硏究論集》,臺北:秀威資訊,2008。
雷震(作),傅正(主編),《雷震全集:制憲述要》,臺北:桂冠圖書,1989。
雷震(作),傅正(主編),《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1948-1949)》第1冊,臺北:桂冠圖書,1989。
雷震(原著),薛化元(主編),《中華民國制憲史:制憲的歷史軌跡(1912-1945)》,臺北: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出版,稻鄉出版社印行,2010。
雷震(原著),薛化元(主編),《中華民國制憲史:制憲國民大會》,臺北: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出版,稻鄉出版社印行,2011。
趙永茂(等著),《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政制》第3卷,臺北:聯經事業,2011。
喬寶泰,《中華民國制憲行憲史述》,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
喬寶泰,《中國國民黨與中國民主憲政》,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4。
鄧麗蘭,《域外觀念與本土政治變遷-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知識界的政制設計與參政》,天津:中國人民大學,2003。
聞黎明,《第三種力量與抗戰時期的中國政治》,上海:上海書店,2004。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
薛化元,《民主憲政與民族主義的辯證發展:張君勱思想硏究》,臺北:稻禾出版,1993。
鄧野,《聯合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鄧野,《民國的政治邏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廖風德,《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臺北:東大出版社,1994。
劉統,《中國的1948年:兩種命運的決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6。

(二)、英文
Roger B. Jeans edited ,Roads not Taken: The Struggle of Opposition Partie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oulder : Westview Press, c1992


(三)、日文
平野正,《中国民主同盟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83。
橫山宏章,《中華民囯史:専制と民主の相剋》,東京:三一書房,1996。
久保亨(編着),《1949年前後の中囯》,東京;汲古書院,2006。
六、期刊論文、會議論文
王奇生,〈國民黨中央委員的權力嬗蛻與派系競逐〉,《歷史研究》,2003.05(北京,2003.10):55-70、190。
石柏林,〈論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戰時政治體制〉,《抗日戰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頁28。
林桶法,〈國共內戰時期的研究概況分析(1945-1949)〉,《史學的傳承:蔣永敬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1,頁269-321。
林能士、王良卿,〈戰後國民黨人爭取黨內民主化的背景考察〉,《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頁547-567。
汪朝光,〈危機中的因應──中國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研究〉,《歷史研究》,2008.3(南京,2008.06):81-93、190-191。
汪朝光,〈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中間黨派的政治抉擇〉,《學術月刊》,2009.02(上海,2009.02):139-147。
汪朝光,〈簡論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的“戡亂動員”〉,《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上海,2005.06):34-39。
汪朝光,〈戰後國民黨對共政策的重要轉折——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再研究〉,《歷史研究》,2001.04(北京,2001.08):72-87、189。
汪朝光,〈1946年早春中國民主化進程的頓挫—以政協會議及國共關系為中心的研究〉,《歷史研究》,2000.06(北京,2000.12): 107-119、192。
汪朝光,〈蔣介石與1947年國民政府的改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蔣介石與現代中國再評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2011年6月27日-29日。
吳淑鳳,〈行憲前後的政黨協商(1946-1948)〉,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2,頁823-845。
李雲漢,〈抗戰期間的黨政關係(1937-1945)〉,《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近代史學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6.09,頁1-19。
李南海,〈制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問題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7(臺北,2000.06):107-129。
栗國成,〈一九四六年國民大會由延會到開會期間的國共爭執〉,《國家發展研究》,2.1(臺北,2002.12):111-150。
栗國成,〈一九四六年一月至四月國共關於以「國民政府民主化」為中心之權力爭執〉,《政治科學論叢》,17(臺北,2002.12):107-143。
楊天石,〈1946年政協會後關於憲草修改原則之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蔣介石與現代中國再評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2011年6月27日-29日。
楊奎松,〈蔣介石與戰後國民黨的「政府暴力」——以蔣介石日記為中心的分析〉,《近代史研究》,2011.04(北京,2011.08):45-66、190。
陳方中,〈政大社資中心有關中國近現代史資料介紹(一)〉,《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8(臺北,1989.09):105-127。
陳方中,〈政大社資中心有關中國近現代史資料介紹(二)〉,《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9(臺北,1990.03):113-122。
陳華,〈「行憲」與「戡亂」—陶希聖日記(1947-1953)的觀察與討論〉,《國史館學術集刊》,8(臺北,2004.06):165-188。
陳正茂,〈滄桑五十年-記民社黨在台灣〉,《傳記文學》,91.6(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34-51。
鄧野,〈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研究〉,《歷史研究》,2000.01(北京,2000.02): 3-20、189。
聞黎明,〈抗日戰爭時期憲政運動若干問題的再研究〉,《近代史研究》,2006.05(北京,2006.05): 32 -52。
劉佰合,〈張君勱與國民大會〉,《香港中國近代史學報》,3(香港,2005):45-56。
劉維開,〈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1(臺北,2004.05):135-164。
劉維開,〈國防會議與國防聯席會議之召開與影響〉,《近代中國》,163(臺北,2005.12): 32 -52。
劉維開,〈中國國民黨六屆臨時中全會之研究(1948.4.4-4.6)〉,《近代史研究》,2009.2(南京,2009.02):73-90。
劉維開,〈憲政體制下的權力競逐-蔣中正在1948年的政治困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蔣介石與現代中國再評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2011年6月27-29日。
七、學位論文
李南海,〈1947年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之研究〉,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吳淑鳳,〈中共的「聯合政府」要求與國民政府的對策(1944-194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陳惠芬,〈抗戰前國民黨關於黨治問題的爭議(1928-193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4。
張曉芳,《中國民主同盟之研究(民國二十八年~民國三十八年)》,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羅俊強,〈行憲第一屆立法委員之研究(1948-1949)〉,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