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國文化軟實力之研究:以中國參與《世界遺產公約》為例
The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A Study of China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作者 吳柏諺
Wu, Po Yen
貢獻者 邱坤玄
Chiu, Kun Shuan
吳柏諺
Wu, Po Yen
關鍵詞 中國
世界遺產
文化軟實力
軟權力
世界遺產公約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3-Jul-2013 14:04:03 (UTC+8)
摘要 自1990年代初期Joseph S. Nye提出「軟權力」的概念後,隨之促成相關應用研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尤其是在中國,「軟權力」遵循著其的發展脈絡逐漸被轉化與重構成為「文化軟實力」一詞,並服膺於國家的發展戰略與目標。同時間,世界遺產公約自1972年通過以來,至今已累積超過40年的發展歷程,其著眼於對世界各種具備「突出普遍性價值」的遺產類型之強調,以呼籲世界各國及全人類共同予以保護,被視為是當今國際社會中舉足輕重的一項國際制度。
本研究即是由以上兩方面歸納出欲探討之問題——了解中國參與世界遺產公約是否可被視為中國「文化軟實力」?以此,本研究的內容主要分成四個部分,首先,闡釋中國「文化軟實力」概念的發展意涵;其次,說明世界遺產公約的緣起內涵;再次,則是陳述中國參與世界遺產公約的內容成果;最後統合以上,連結文化軟實力與世界遺產,為本文問題意識提出明確解釋。本研究企圖經由上述四個部份的論述鋪陳,進一步增添並豐富無論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本身,抑或世界遺產公約的相關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書籍
Andrew Heywood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最新政治學新論。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事業出版社,2002。
《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世界遺產年鑒 2004。北京:中華書局,2004。
中國文化遺產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化遺產年鑑 2006。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第一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方李莉,遺產‧實踐與經驗。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8。
王岳川、胡淼森,文化戰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王家福、徐萍,國際戰略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王銘銘,文化格局與人的表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王慧貞、蔡世蓉譯,古田陽久著,世界遺產Q&A:世界遺產基礎知識。台北:中華民國文化台灣發展協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王鵬善主編,世界遺產論壇(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世界遺產事業。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曲格平,夢想與期待:中國環境保護的過去與未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世界遺產學習手冊:文建會世界遺產研習營。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伯納.布立賽著,高發明譯,1860:圓明園大劫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吳友富,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李文華、趙獻英,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李春霞,遺產‧緣起與規則。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8。
李國正,國家形象構建。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李廣民,世界經濟與政治和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1。
沈壯海主編,軟文化‧真實力——為什麼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周浩然、李榮啟,文化國力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孟亮,大國策:邁向大國之路的軟實力。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
金鑫主編,中國問題報告:新世紀中國面臨的嚴峻挑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俞新天等著,國際體系中的中國角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
苟君厲,中國視點: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
唐代興,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夏建平,認同與國際合作。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孫克勤,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概論(第二版)。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2。
徐國士、黃文卿、遊登良,國家公園概論。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
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國家文物局等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文件選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3。
張國祚主編,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要論選(第一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張國祚主編,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張驥、劉中民等著,文化與當代國際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張蘊岭主編,構建和諧世界:理論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曹明德、黃錫生主編,環境資源法。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郭承天,國際建制與國際組織。台北:時英出版社,1996。
郭震遠主編,建設和諧世界:理論與實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
傅朝卿翻譯、導讀,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臺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2。
彭兆榮,遺產‧反思與闡釋。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8。
童世駿,文化軟實力。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黃仁偉、郭樹勇等著,國際體系與中國的軟力量。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黃碩風,綜合國力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楊偉芬,滲透與互動──廣播電視與國際關係。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葉至誠,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熊月之,和諧社會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劉杰主編,國際體系與中國的軟力量。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劉紅嬰,世界遺產精神。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劉紅嬰、王健民,世界遺產概論。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3。
劉新靜,世界遺產教程。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劉雙、于文秀編,拆解文化的圍牆:跨文化傳播。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潘一禾,文化與國際關係。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鄭彪,中國軟實力。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109~11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一屆會議大會紀錄(第一卷:決議)。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2。
韓方明主編,公共外交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羅佳明,中國世界遺產管理體系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蘇長和,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一種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顧軍、苑利,文化遺產報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J. Tellis)等著,門洪華、黃福武譯,國家實力的評估:資源、績效、軍事能力。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阿爾溫.托夫勒(Alvin Toddler)著,周敦仁等譯,權力變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著,王保存、陳景彪等譯,世界強權的興衰(近代篇)。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2。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著,王保存、陳景彪等譯,世界強權的興衰(現代篇)。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2。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著,門洪華譯,硬權力與軟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著,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國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臺北:左岸文化,2002。
馬克.里歐納德(Mark Leonard)著,林雨倩譯,中國怎麼想。臺北:行人出版社,2008。
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周琪、劉緋、張立平、王圓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漢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著,肯尼斯.湯普森(Kenneth W. Tompson)改編,李暉、孫芳譯,國家間政治。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著,蘇長和、信強、何曜譯,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二、期刊
斯蒂芬•F•麥庫爾(Stephen F. MCCOOL)著、胡一可譯,「全球視野與本土經驗:中國世界遺產突出的普遍價值及其在保護與管理中的運用」,風景園林(深圳),2011年第1期(2011年1/2月),頁102~113。
一文,「25年 中國世界遺產之路」,中國文化遺產(北京),第6期(2010年),頁16~35;6。
于定明,「利用世界遺產發展旅遊業的法學思考」,經濟問題探索(昆明),第5期(2007年),頁136~140。
于莉莉,「論文化軟實力的內構」,求索(長沙),2008年第7期(2008年7月),頁61;77~78。
尹國蔚,「世界遺產在人文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熱帶地理(廣州),第31卷第6期(2011年11月),頁645~648。
尹國蔚,「世界遺產旅遊教育功能的認知與實現」,世界地理研究(上海),第18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73~176;162。
尹國蔚,「世界遺產與知識收益」,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福州),2010年第12期(2010年12月),頁79~80。
王一川,「理解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藝術評論(北京),2009年第10期(2009年10月),頁60~63。
王永明、張建友,「論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軟實力與文化安全體系的構建」,學術交流(哈爾濱),第9期(2010年9月),頁44~47。
王昕、韋杰、胡傳東,「中國世界遺產的空間分布特徵」,地理研究(北京),第29卷第11期(2010年11月),頁2080~2088。
王雲霞,「文化遺產的概念與分類探析」,理論月刊(武漢),2010年第11期(2010年11月),頁5~9。
王運良,「中國『文化遺產學』研究文獻綜述」,東南文化(南京),第5期(2011年),頁23~29。
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1993年第3期(1993年5/6月),頁75;91~96。
王獻溥、于順利、陳宏偉,「中國實施世界遺產公約的成就和展望」,環境保護(北京),第21期(2006年),頁38~41。
任東來,「對國際體制和國際制度的理解和翻譯」,歐洲(北京),2001年第3期(2001年),頁96~101;112。
伍婷婷,「我國世界遺產保護的困境與救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武漢),第6期(2005年),頁160~163。
朱立群,「中國參與國際體系的實踐解釋模式」,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北京),2011年第1期(2011年),頁19~33。
朱清、余韻,「基於產權分析的自然遺產保護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濟南),第17卷第6期(2007年),頁91~94。
朱煜杰,「中西遺產保護比較的幾點思考:一個跨文化的視角」,東南文化(南京),2011年第3期(2011年5/6月),頁118~122。
何立波,「破『四舊』風潮的前前後後」,黨史文苑(學術版)(南昌),2006年第3期(2006年2月),頁14~23。
冷志明、張鐵生,「我國世界遺產地的旅遊研究進展及展望」,人文地理(西安),第6期(2009年),頁111~115。
宋才發,「論保護世界遺產與培育民族精神」,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北京),第32卷第1期(2005年),頁92~98。
李文華、閔慶文、孫業紅,「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中幾個問題的探討」,地理研究(北京),第25卷第4期(2006年7月),頁562~569。
李如生,「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城市規劃(北京),第35卷第5期(2011年5月),頁38~44。
李志超,「文化遺產學的基本概念及大學責任」,教育與現代化(合肥),第3期(2007年9月),頁7~10。
李河,「談談『軟實力』概念」,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西安),第2期(2009年),頁5~6。
李俊融,「速報——評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世界遺產雜誌(臺北),第18期(2012年7月),頁12~17。
李春霞,「世界遺產:人類共同繼承的遺產」,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重慶),第27卷第2期(2008年3月),頁5~11。
李智,「軟實力的實現與中國對外傳播戰略——兼與閻學通先生商榷」,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7期(2008年),頁54~58。
邢啟坤,「全球化與世界遺產事業」,博物館研究(長春),2010年第4期(2010年),頁75~80。
周琪、李枏,「約瑟夫‧奈的軟權力理論及其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10年第4期(2010年4月),頁69~96;157~158。
孟華、秦耀辰、李政新,「世界遺產: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的實證」,人文地理(西安),第2期(2006年),頁60~64。
邱云志、謝艷,「論世界遺產意境的保護開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成都),第8期(2007年),頁161~164。
邱坤玄、黃鴻博,「中國的負責任大國身分建構與外交實踐:以參與國際裁軍與軍備管制建制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2期(2010年6月),頁73~110。
保紅霞,「中國的世界遺產資源引入課程的標準研究」,科教文匯(下旬刊)(克拉馬依),第10期(2011年),頁62~63。
姚青石、易曉園,「不斷的探尋與發展──法國遺產保護制度的發展歷程」,世界建築(北京),2010年第4期(2010年4月),頁120~123。
胡海勝,「中國世界遺產地教育:功能、現狀與對策」,吉林工商學院學報(長春),第27卷第2期(2011年3月),頁11~14。
苑利,「文化遺產與文化遺產學解讀」,江西社會科學(南昌),第3期(2005年),頁127~135。
孫克勤,「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戰略管理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濟南),第21卷第3期(2011年),頁547~550。
孫燕,「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潛在資源和發展狀況——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近期研究成果」,南方建築(廣州),第5期(2011年5月),頁20~24。
徐進,「世界政治中的感召力及中國的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11年第3期(2011年3月),頁122~137;159~160。
時殷弘,「成就與挑戰:中國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理念與對外政策形勢」,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上海),2008年第2期(2008年3/4月),頁81~85。
耿波,「『後申遺』時代的公共性發生與文化再生產」,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武漢),第32卷第1期(2012年1月),頁38~43。
馬亮,「世界遺產:是榮耀更是責任」,生命世界(北京),2010年第9期(2010年9月),頁28~35。
張同樂、郭琪,「『大躍進』時期生態環境問題論析──以河北省為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石家莊),第31卷第2期(2008年3月),頁143~149。
張成渝,「國內外世界遺產原真性與完整性研究綜述」,東南文化(南京),2010年第4期(2010年7/8月),頁30~37。
張柔然,「建立世界遺產價值評估與監測體系的探討」,城市規劃(北京),第35卷第S1期(2011年),頁36~42。
張連輝,「新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早期探索──第一次全國環保會議前中國政府的環保努力」,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第17卷第4期(2010年7月),頁40~47;126。
張嚴,「對國內世界遺產資源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思考」,博物館研究(長春),第2期(2007年),頁73~80。
張驥、桑紅,「文化:國際政治中的『軟權力』」,社會主義研究(武漢),第3期(1999年),頁38~41。
張驥、劉中民,「文化對冷戰後國際政治的影響與跨世紀中國文化戰略的構建」,中國軟科學(北京),第3期(1998年),頁119~123。
曹兵武,「文化遺產 文化自覺 文化建設——追尋中國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歷程」,東南文化(南京),2011年第3期(2011年5/6月),頁7~12。
梁明珠、 鮑春曉、 徐曉倩,「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的世界遺產項目開發保護與國際經驗借鑒」,經濟地理(長沙),第29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41~146。
梁家琴、楊孝忠、程平平,「大學生世界遺產教育探討」,經濟研究導刊(哈爾濱),第1期(2012年),頁317~319。
梁學成、邢曉玉,「對我國世界遺產品牌價值的保護策略研究」,人文地理(西安),第5期(2007年),頁110~113。
符全勝、盛昭瀚,「中國文化自然遺產管理評價的指標體系初探」,人文地理(西安),第5期(2004年10月),頁50~54。
莊孔韶,「文化遺產保護的觀念與實踐的思考」,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杭州),第39卷第5期(2009年7月),頁27~35。
郭小聰,「文化軟實力研究在中國」,國際關係學院學報(北京),2010年第5期(2010年10月),頁20~23。
郭玉軍、唐海清,「文化遺產國際法保護的歷史回顧與展望」,武大國際法評論(武漢),第12卷第S1期(2010年),頁1~27。
郭萬牛、楊蓉,「文化軟實力與綜合國力」,學術界(合肥),2009年第6期(2009年6月),頁125~131。
郭潔敏,「當前我國軟力量研究中若干難點問題及其思考」,社會科學(上海),2009年第2期(2009年2月),頁12~19;188。
陳世陽,「『國家形象戰略』概念分析」,國際關係學院學報(北京),2010年第1期(2010年1/2月),頁20~23。
陳富祥,「世界遺產教育:觸摸歷史的心靈之旅」,甘肅教育(蘭州),2011年第7期(2011年4月),頁11~13。
陳鋒,「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及其外宣意義」,對外傳播(北京),第12期(2006年12月),頁51~53。
陳耀華、趙星爍,「中國世界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北京),第39卷第4期(2003年7月),頁572~578。
曾自,「周恩來與文物保護事業」,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第8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103~108。
焦曉菲、張麗麗、李士全,「世界品牌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理念」,前沿(呼和浩特),第12期(2010年),頁116~119。
賀雲翱,「文化遺產學初論」,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南京),第3期(2007年),頁127~139。
楊光海,「國際制度與國家軟實力的增進」,教學與研究(北京),2010年第3期(2010年3月),頁62~68。
楊效忠、陸林,「旅游發展背景下的中國世界遺產(地)研究述評」,人文地理(西安),第4期(2006年),頁51~57。
賈海濤,「文化軟實力理論的演進與新突破」,社會科學(上海),2011年第5期(2011年5月),頁14~22。
賈海濤,「試析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和理論框架」,嶺南學刊(廣州),2008年第2期(2008年3/4月),頁75~80。
雷興長,「對世界遺產資源的歸類研究探討」,甘肅社會科學(蘭州),第5期(2010年),頁230~233。
翟亞柳,「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初創──兼述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及其歷史貢獻」,中共黨史研究(北京),2012年第8期(2012年8月),頁63~72。
趙大朋,「中國語境下的文化軟實力研究:概念、進展與展望」,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武漢),第12卷第6期(2010年11/12月),頁69~74。
趙鑫珊,「『世界遺產』的價值和意義」,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第14卷第2期(2003年4月),頁6~7。
劉水良、吳吉林、尹華光,「我國世界遺產管理危機與對策研究」,資源開發與市場(成都),第1期(2010年),頁45~47;71。
劉建美,「1949~1966年中國文物保護政策的歷史考察」,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第15卷第3期(2008年5月),頁27~34;126。
劉慶余、王乃昂、張立明、李鋼,「中國遺產資源的保護與發展——兼論遺產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軟科學(北京),第6期(2005年),頁31~36。
蔡靖泉,「文化遺產價值論析」,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宜昌),第32卷第1期(2010年1月),頁76~86。
蔣旭東,「軟權力與中國的文化安全探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北京),2010年第5期(2010年9/10月),頁88~91。
蔣威寧,「論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克拉馬依),第11卷第4期(2010年7/8月),頁285~286。
鄧顯超,「悄然崛起的中國軟實力」,攀登(西寧),第6期(2005年),頁89~93。
鄭永年、張弛,「國際政治中的軟力量以及對中國軟力量的觀察」,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7年第7期(2007年7月),頁6~12。
鄭宏尖,「中小學世界遺產教育:意義、內容和途徑」,教育研究(北京),第6期(2009年),頁106~110。
鄭奕,「我國世界遺產保護和利用決策機制建設初探」,東南文化(南京),第6期(2007年),頁93~96。
鄭華,「新公共外交內涵對中國公共外交的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11年第4期(2011年4月),頁143~160。
閻學通、徐進,「中美軟實力比較」,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頁24~29。
薛嵐、吳必虎、齊麗娜,「中國世界遺產的價值轉變和傳播理念的引出」,經濟地理(長沙),第30卷第5期(2010年5月),頁844~848;870。
謝辰生,「新中國文物保護工作50年」,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第9卷第3期(2002年5月),頁61~70;126。
謝喆平,「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係演進──關於國際組織對成員國影響的實證研究」,太平洋學報(北京),第18卷第2期(2010年2月),頁28~40。
簡萬寧,「遺產學視角下的『遺產』討論」,東南文化(南京),第5期(2011年),頁8~13。
魏明,「文化:綜合國力中的『軟實力』」,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武漢),2007年第2期(2007年3/4月),頁25~28。
魏恩政、張錦,「關於文化軟實力的幾點認識和思考」,理論學刊(濟南),2009年第3期(2009年3月),頁13~17。
魏愛棠、彭兆榮,「遺產運動中的政治與認同」,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廈門),第5期(2011年),頁1~8。
羅紀寧、趙宇飛,「國家形象與國家文化營銷」,管理學家(學術版)(北京),2011年第4期(2011年4月),頁41~51。
龐中英,「中國軟力量的內涵」,瞭望(北京),第45期(2005年11月),頁62。
龐中英,「發展中國軟力量」,瞭望(北京),第1期(2006年1月),頁63。
蘇長和,「中國的軟權力──以國際制度與中國的關係為例」,國際觀察(上海),2007年第2期(2007年),頁27~35。
蘇長和,「中國與國際制度──一項研究議程」,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2年第10期(2002年10月),頁5~10。

三、學位論文
王明慧,「我國世界遺產法制建立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俊融,「中國大陸參與世界遺產建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四、網路資源
「中心簡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檢索日期:2013年1月28日。
「中心簡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檢索日期:2013年1月28日。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國網,2011年10月26日,檢索日期:2012年8月23日。
「中國世界遺產保護大事記」,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檢索日期:2013年2月1日。
「文物局長解讀『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新浪網,2007年5月21日,檢索日期:2013年2月1日。
「世界自然遺產大會 修改通過峨眉山宣言」,四川新聞網,2007年11月07日,檢索日期:2013年1月28日。
「世界遺產全球戰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2013年2月28日,檢索日期:2013年4月28日。
「世界遺產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檢索日期:2013年2月17日。
「吉尼係數 (Gini coefficient)」,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7年4月17日,檢索日期:2012年9月15日。
「曲阜孔廟」,維基百科,2012年10月12日,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0日。
「和平與發展」,人民網,2008年9月26日,檢索日期:2012年8月30日。
「法門寺」,維基百科,2012年7月17日,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0日。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共產黨新聞網,2007年10月15日,檢索日期:2012年10月15日。
「國家文物局:絲綢之路和中國大運河正式申遺」,中國網絡電視台,2013年3月5日,檢索日期:2013年5月10日。
「章新勝出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新一屆理事會主席」,中國國際廣播電臺,2012年9月15日,檢索日期:2013年1月28日。
「郭旃連任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2011年12月8日,檢索日期:2013年1月28日。
「解讀『西安宣言』 西安文物保護經驗納入國際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2005年10月22日,檢索日期:2013年1月28日。
「影響人類文明認知 世界遺產公約40年」,中國文物信息網,2012年9月26日,檢索日期:2013年2月19日。
「噶丹寺」,維基百科,2012年12月4日,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0日。
「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05年12月22日,檢索日期:2013年2月1日。
「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02年4月25日,檢索日期:2013年2月1日。
北京大學軟實力課題組,「軟實力在中國的實踐之四——國家軟實力」,人民網,2008年3月11日,檢索日期:2012年4月14日。。
安紅、李麗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建議將新疆天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新華網,2013年5月10日,檢索日期:2013年5月10日。
李雪萌,「調查顯示:孔子、毛澤東等列中國文化符號前列」,人民網,2011年1月4日,檢索日期:2012年5月20日。
胡錦濤,「在中國文聯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網,2011年11月10日,檢索日期:2012年4月13日。
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國網,2005年2月19日,檢索日期:2013年4月7日。
唐海清,「武裝衝突情況下文化遺產國際法律保護的歷史演進」,文化遺產法研究網,2009年12月14日,檢索日期:2012年11月5日。
孫本初,「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撰寫碩博士論文與投稿學術期刊」論壇,頁1~7,。檢索日期:2012年5月10日。
郭之純,「別把文化實力狹隘化」,環球網,2007年10月29日,檢索日期:2012年4月14日。
陶世安,「回眸中國申遺之路:責任重于榮耀」,人民網,2009年7月17日,檢索日期:2012年5月10日。
陸鋼,「文化實力弱讓中國失分——與閻學通教授商榷」,環球網,2007年10月29日,檢索日期:2012年4月9日。
黃菁菁,「富士山將列世界文化遺產」,中時電子報,2013年5月2日,檢索日期:2013年5月10日。
黃維,「2012年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將在鄭州舉行」,人民網,2012年3月28日,檢索日期:2013年1月28日。
廖天四,「天山東線--蘇公塔 千佛洞 火焰山」,驢評網,2004年5月22日,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0日。
劉吉,「(十三)『三個有利於』標準」,人民網,2009年8月14日,檢索日期:2012年3月23日。
鄧顯超,「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共產黨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演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8年10月14日,檢索日期:2012年8月23日。
盧永山編譯,「隱瞞貧富懸殊中國連11年拒公佈吉尼係數」,自由時報電子報,2012年1月20日,檢索日期:2012年9月15日。
閻學通,「文化資源需要政治運用」,新華網,2007年8月2日,檢索日期:2012年4月9日。
閻學通,「軟實力的核心是政治實力」,新華網,2007年5月23日,檢索日期:2012年4月9日。

英文部分
一、書籍
Boudon, Raymond and Bourricaud, François,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by Peter Hamilt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Dahl, Robert Alan, Who Governs? Democracy and Power in an American Ci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1.
Di Giovine, Michael A., The Heritage-scape: UNESCO, World Heritage, and Tourism. Lanham: Lexington Books, 2009.
Fowler, P. J., Landscapes for the World: Conserving a Global Heritage. Bollington : Windgather Press, 2004.
Goldstein, Joshua S. and Pevehouse, Jon C., International realtions. New York: Longman, 2010.
Harrison, David and Hitchcock, Michael eds., The Politics of World Heritage: Negotiating Tourism and Conservation. Toronto: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2005.
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Eaglewood Cliffs: Prentice - Hall, 1983.
Kent, Ann E., Beyond Compliance: Chin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Global Securit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Keohane, Robert 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______,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Kim, Samuel S. ed.,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8.
Krasner, Stephen 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Kurlantzick, Joshua, 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Brief Edition, revise by Kenneth W. Thompson, Brief Editio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Nye, Joseph S. Jr.,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______, The Future of Power. New York: PublicAffairs, 2011.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2011. Pari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11.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World Heritage Information Kit. Pari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8.
White, Roger and Carman, John eds., World Heritage: Global Challenges, Local Solutions. Oxford: Archaeopress, 2007.

二、期刊
Cho, Young Nam and Jong Ho Jeong, “China’s Soft Power: Discussions, Resources, and Prospects,” Asian Survey, Vol. 48, No. 3 (May/June 2008), pp. 453~472.
Ding, Sheng, “Analyzing Rising Power from the Prespective of Soft Power: A New Look at China’s Rise to the Status Quo Powe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9, No. 64 (March 2010), pp. 255~272.
Gill, Bates and Yanzhong Huang, “Sources and Limits of Chinese ‘Soft Power’,” Survival, Vol. 48, Issue 2 (Summer 2006), pp. 17~36.
Huang, Yanzhong and Sheng Ding, “Dragon`s Underbelly: An Analysis of China’s Soft Power,” 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Vol. 23, Issue 4 (Winter 2006), pp. 22~44.
Johnston, Alastair Iain, “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 4 (November 2003), pp. 5~56.
Keohane, Robert and Joseph S. Jr.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 No. 78 (September/ Octobor. 1998), pp. 81~94.
Kurlantzick, Joshua, “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Washington Journal of Modern China, 2008, Vol. 9, Issue 1 (December 2008), pp. 45~53.
Li, Xin and Verner Worm, “Building China’s Soft Power for a Peaceful Rise,”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 16, Issue 1 (March 2011), pp. 69~89.
Yoshihara, Toshi and James R. Holmes, “China’s Energy-Driven ‘Soft Power’,”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52, Issue 1(January 2008), pp. 123~137.
Nye, Joseph S. Jr,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No. 80 (Autumn 1990), pp. 153~171.
______, “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 78, Issue 4 (July/ August 1999), pp. 22~35.
______,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 Policy Science Quarterly, Vol. 105, No. 2 (Summer 1990), pp. 177~192.
Zhang, Weihong, “China`s Cultural Future: From Soft Power to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Vol. 16, No. 4 (November 2010), pp. 383~402.

三、網路資源
“Activitie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November 15, 2012.
“Category 2 Institutes and Centres,” UNESCO, access on January 29, 2013.
“Evaluations of Nominations of Cultural and Mixed Properties to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May 3, 2013, access on May 15, 2013.
“IUCN Evaluations of Nominations of Natural and Mixed Properties to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May 3, 2013, access on May 15, 2013.
“Linking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November 10, 2012.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November 10, 2012.
“Propertie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Chin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August 17, 2012.
“Statement of Compulsory and Voluntary Contributions at 31 October 2012,”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March 27, 2013.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November 15, 2012.
“UNESCO at a Glance,” UNESCO, access on January 29, 2013.
“UNESCO and World Heritage Sites: The Limits of Soft Cultural Power,” The Economist, September 10, 2009, access on January 29, 2013.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May 15, 2013.
“World Heritag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November 15, 2012.
“World Heritage List Statistic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April 17, 2013.
Kurlantzick, Joshua, “China’s Charm: Implication of Chinese Soft Power,” Policy Brief, June, 2006(47), pp. 1~8, access on March 10, 201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9260004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26000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邱坤玄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iu, Kun Shu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柏諺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u, Po Y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吳柏諺zh_TW
dc.creator (作者) Wu, Po Y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3-Jul-2013 14:04:03 (UTC+8)-
dc.date.available 23-Jul-2013 14:04:0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3-Jul-2013 14:04:0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2600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01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26000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自1990年代初期Joseph S. Nye提出「軟權力」的概念後,隨之促成相關應用研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尤其是在中國,「軟權力」遵循著其的發展脈絡逐漸被轉化與重構成為「文化軟實力」一詞,並服膺於國家的發展戰略與目標。同時間,世界遺產公約自1972年通過以來,至今已累積超過40年的發展歷程,其著眼於對世界各種具備「突出普遍性價值」的遺產類型之強調,以呼籲世界各國及全人類共同予以保護,被視為是當今國際社會中舉足輕重的一項國際制度。
本研究即是由以上兩方面歸納出欲探討之問題——了解中國參與世界遺產公約是否可被視為中國「文化軟實力」?以此,本研究的內容主要分成四個部分,首先,闡釋中國「文化軟實力」概念的發展意涵;其次,說明世界遺產公約的緣起內涵;再次,則是陳述中國參與世界遺產公約的內容成果;最後統合以上,連結文化軟實力與世界遺產,為本文問題意識提出明確解釋。本研究企圖經由上述四個部份的論述鋪陳,進一步增添並豐富無論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本身,抑或世界遺產公約的相關研究成果。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2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7
第二章 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與意涵 30
第一節 Joseph S. Nye“Soft Power”概念的再闡釋 30
第二節 “Soft Power”在中國的轉化與發展脈絡 36
第三節 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概念意涵 45
第三章 《世界遺產公約》的源起與內涵 54
第一節 《世界遺產公約》的源起 54
第二節 《世界遺產公約》的內容 61
第三節 《世界遺產公約》的發展與價值 73
第四章 中國參與《世界遺產公約》的內容與成果 80
第一節 改革開放初期前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發展 80
第二節 中國的《世界遺產名錄》 86
第三節 中國保護世界遺產的規劃與推動成果 91
第五章 中國的世界遺產與文化軟實力 106
第一節 《世界遺產公約》的戰略價值與作用 106
第二節 世界遺產與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114
第三節 世界遺產為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120
第六章 結論 124
參考文獻 130
中文部分 130
英文部分 144
zh_TW
dc.format.extent 1077647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2600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世界遺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軟實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軟權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世界遺產公約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文化軟實力之研究:以中國參與《世界遺產公約》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A Study of China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書籍
Andrew Heywood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最新政治學新論。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事業出版社,2002。
《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世界遺產年鑒 2004。北京:中華書局,2004。
中國文化遺產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化遺產年鑑 2006。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第一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方李莉,遺產‧實踐與經驗。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8。
王岳川、胡淼森,文化戰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王家福、徐萍,國際戰略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王銘銘,文化格局與人的表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王慧貞、蔡世蓉譯,古田陽久著,世界遺產Q&A:世界遺產基礎知識。台北:中華民國文化台灣發展協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王鵬善主編,世界遺產論壇(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世界遺產事業。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曲格平,夢想與期待:中國環境保護的過去與未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世界遺產學習手冊:文建會世界遺產研習營。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伯納.布立賽著,高發明譯,1860:圓明園大劫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吳友富,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李文華、趙獻英,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李春霞,遺產‧緣起與規則。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8。
李國正,國家形象構建。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李廣民,世界經濟與政治和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1。
沈壯海主編,軟文化‧真實力——為什麼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周浩然、李榮啟,文化國力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孟亮,大國策:邁向大國之路的軟實力。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
金鑫主編,中國問題報告:新世紀中國面臨的嚴峻挑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俞新天等著,國際體系中的中國角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
苟君厲,中國視點: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
唐代興,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夏建平,認同與國際合作。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孫克勤,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概論(第二版)。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2。
徐國士、黃文卿、遊登良,國家公園概論。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
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國家文物局等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文件選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3。
張國祚主編,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要論選(第一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張國祚主編,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張驥、劉中民等著,文化與當代國際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張蘊岭主編,構建和諧世界:理論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曹明德、黃錫生主編,環境資源法。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郭承天,國際建制與國際組織。台北:時英出版社,1996。
郭震遠主編,建設和諧世界:理論與實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
傅朝卿翻譯、導讀,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臺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2。
彭兆榮,遺產‧反思與闡釋。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8。
童世駿,文化軟實力。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黃仁偉、郭樹勇等著,國際體系與中國的軟力量。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黃碩風,綜合國力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楊偉芬,滲透與互動──廣播電視與國際關係。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葉至誠,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熊月之,和諧社會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劉杰主編,國際體系與中國的軟力量。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劉紅嬰,世界遺產精神。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劉紅嬰、王健民,世界遺產概論。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3。
劉新靜,世界遺產教程。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劉雙、于文秀編,拆解文化的圍牆:跨文化傳播。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潘一禾,文化與國際關係。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鄭彪,中國軟實力。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109~11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一屆會議大會紀錄(第一卷:決議)。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2。
韓方明主編,公共外交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羅佳明,中國世界遺產管理體系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蘇長和,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一種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顧軍、苑利,文化遺產報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J. Tellis)等著,門洪華、黃福武譯,國家實力的評估:資源、績效、軍事能力。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阿爾溫.托夫勒(Alvin Toddler)著,周敦仁等譯,權力變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著,王保存、陳景彪等譯,世界強權的興衰(近代篇)。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2。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著,王保存、陳景彪等譯,世界強權的興衰(現代篇)。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2。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著,門洪華譯,硬權力與軟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著,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國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臺北:左岸文化,2002。
馬克.里歐納德(Mark Leonard)著,林雨倩譯,中國怎麼想。臺北:行人出版社,2008。
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周琪、劉緋、張立平、王圓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漢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著,肯尼斯.湯普森(Kenneth W. Tompson)改編,李暉、孫芳譯,國家間政治。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著,蘇長和、信強、何曜譯,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二、期刊
斯蒂芬•F•麥庫爾(Stephen F. MCCOOL)著、胡一可譯,「全球視野與本土經驗:中國世界遺產突出的普遍價值及其在保護與管理中的運用」,風景園林(深圳),2011年第1期(2011年1/2月),頁102~113。
一文,「25年 中國世界遺產之路」,中國文化遺產(北京),第6期(2010年),頁16~35;6。
于定明,「利用世界遺產發展旅遊業的法學思考」,經濟問題探索(昆明),第5期(2007年),頁136~140。
于莉莉,「論文化軟實力的內構」,求索(長沙),2008年第7期(2008年7月),頁61;77~78。
尹國蔚,「世界遺產在人文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熱帶地理(廣州),第31卷第6期(2011年11月),頁645~648。
尹國蔚,「世界遺產旅遊教育功能的認知與實現」,世界地理研究(上海),第18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73~176;162。
尹國蔚,「世界遺產與知識收益」,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福州),2010年第12期(2010年12月),頁79~80。
王一川,「理解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藝術評論(北京),2009年第10期(2009年10月),頁60~63。
王永明、張建友,「論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軟實力與文化安全體系的構建」,學術交流(哈爾濱),第9期(2010年9月),頁44~47。
王昕、韋杰、胡傳東,「中國世界遺產的空間分布特徵」,地理研究(北京),第29卷第11期(2010年11月),頁2080~2088。
王雲霞,「文化遺產的概念與分類探析」,理論月刊(武漢),2010年第11期(2010年11月),頁5~9。
王運良,「中國『文化遺產學』研究文獻綜述」,東南文化(南京),第5期(2011年),頁23~29。
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1993年第3期(1993年5/6月),頁75;91~96。
王獻溥、于順利、陳宏偉,「中國實施世界遺產公約的成就和展望」,環境保護(北京),第21期(2006年),頁38~41。
任東來,「對國際體制和國際制度的理解和翻譯」,歐洲(北京),2001年第3期(2001年),頁96~101;112。
伍婷婷,「我國世界遺產保護的困境與救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武漢),第6期(2005年),頁160~163。
朱立群,「中國參與國際體系的實踐解釋模式」,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北京),2011年第1期(2011年),頁19~33。
朱清、余韻,「基於產權分析的自然遺產保護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濟南),第17卷第6期(2007年),頁91~94。
朱煜杰,「中西遺產保護比較的幾點思考:一個跨文化的視角」,東南文化(南京),2011年第3期(2011年5/6月),頁118~122。
何立波,「破『四舊』風潮的前前後後」,黨史文苑(學術版)(南昌),2006年第3期(2006年2月),頁14~23。
冷志明、張鐵生,「我國世界遺產地的旅遊研究進展及展望」,人文地理(西安),第6期(2009年),頁111~115。
宋才發,「論保護世界遺產與培育民族精神」,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北京),第32卷第1期(2005年),頁92~98。
李文華、閔慶文、孫業紅,「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中幾個問題的探討」,地理研究(北京),第25卷第4期(2006年7月),頁562~569。
李如生,「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城市規劃(北京),第35卷第5期(2011年5月),頁38~44。
李志超,「文化遺產學的基本概念及大學責任」,教育與現代化(合肥),第3期(2007年9月),頁7~10。
李河,「談談『軟實力』概念」,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西安),第2期(2009年),頁5~6。
李俊融,「速報——評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世界遺產雜誌(臺北),第18期(2012年7月),頁12~17。
李春霞,「世界遺產:人類共同繼承的遺產」,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重慶),第27卷第2期(2008年3月),頁5~11。
李智,「軟實力的實現與中國對外傳播戰略——兼與閻學通先生商榷」,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7期(2008年),頁54~58。
邢啟坤,「全球化與世界遺產事業」,博物館研究(長春),2010年第4期(2010年),頁75~80。
周琪、李枏,「約瑟夫‧奈的軟權力理論及其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10年第4期(2010年4月),頁69~96;157~158。
孟華、秦耀辰、李政新,「世界遺產: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的實證」,人文地理(西安),第2期(2006年),頁60~64。
邱云志、謝艷,「論世界遺產意境的保護開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成都),第8期(2007年),頁161~164。
邱坤玄、黃鴻博,「中國的負責任大國身分建構與外交實踐:以參與國際裁軍與軍備管制建制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2期(2010年6月),頁73~110。
保紅霞,「中國的世界遺產資源引入課程的標準研究」,科教文匯(下旬刊)(克拉馬依),第10期(2011年),頁62~63。
姚青石、易曉園,「不斷的探尋與發展──法國遺產保護制度的發展歷程」,世界建築(北京),2010年第4期(2010年4月),頁120~123。
胡海勝,「中國世界遺產地教育:功能、現狀與對策」,吉林工商學院學報(長春),第27卷第2期(2011年3月),頁11~14。
苑利,「文化遺產與文化遺產學解讀」,江西社會科學(南昌),第3期(2005年),頁127~135。
孫克勤,「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戰略管理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濟南),第21卷第3期(2011年),頁547~550。
孫燕,「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潛在資源和發展狀況——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近期研究成果」,南方建築(廣州),第5期(2011年5月),頁20~24。
徐進,「世界政治中的感召力及中國的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11年第3期(2011年3月),頁122~137;159~160。
時殷弘,「成就與挑戰:中國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理念與對外政策形勢」,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上海),2008年第2期(2008年3/4月),頁81~85。
耿波,「『後申遺』時代的公共性發生與文化再生產」,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武漢),第32卷第1期(2012年1月),頁38~43。
馬亮,「世界遺產:是榮耀更是責任」,生命世界(北京),2010年第9期(2010年9月),頁28~35。
張同樂、郭琪,「『大躍進』時期生態環境問題論析──以河北省為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石家莊),第31卷第2期(2008年3月),頁143~149。
張成渝,「國內外世界遺產原真性與完整性研究綜述」,東南文化(南京),2010年第4期(2010年7/8月),頁30~37。
張柔然,「建立世界遺產價值評估與監測體系的探討」,城市規劃(北京),第35卷第S1期(2011年),頁36~42。
張連輝,「新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早期探索──第一次全國環保會議前中國政府的環保努力」,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第17卷第4期(2010年7月),頁40~47;126。
張嚴,「對國內世界遺產資源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思考」,博物館研究(長春),第2期(2007年),頁73~80。
張驥、桑紅,「文化:國際政治中的『軟權力』」,社會主義研究(武漢),第3期(1999年),頁38~41。
張驥、劉中民,「文化對冷戰後國際政治的影響與跨世紀中國文化戰略的構建」,中國軟科學(北京),第3期(1998年),頁119~123。
曹兵武,「文化遺產 文化自覺 文化建設——追尋中國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歷程」,東南文化(南京),2011年第3期(2011年5/6月),頁7~12。
梁明珠、 鮑春曉、 徐曉倩,「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的世界遺產項目開發保護與國際經驗借鑒」,經濟地理(長沙),第29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41~146。
梁家琴、楊孝忠、程平平,「大學生世界遺產教育探討」,經濟研究導刊(哈爾濱),第1期(2012年),頁317~319。
梁學成、邢曉玉,「對我國世界遺產品牌價值的保護策略研究」,人文地理(西安),第5期(2007年),頁110~113。
符全勝、盛昭瀚,「中國文化自然遺產管理評價的指標體系初探」,人文地理(西安),第5期(2004年10月),頁50~54。
莊孔韶,「文化遺產保護的觀念與實踐的思考」,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杭州),第39卷第5期(2009年7月),頁27~35。
郭小聰,「文化軟實力研究在中國」,國際關係學院學報(北京),2010年第5期(2010年10月),頁20~23。
郭玉軍、唐海清,「文化遺產國際法保護的歷史回顧與展望」,武大國際法評論(武漢),第12卷第S1期(2010年),頁1~27。
郭萬牛、楊蓉,「文化軟實力與綜合國力」,學術界(合肥),2009年第6期(2009年6月),頁125~131。
郭潔敏,「當前我國軟力量研究中若干難點問題及其思考」,社會科學(上海),2009年第2期(2009年2月),頁12~19;188。
陳世陽,「『國家形象戰略』概念分析」,國際關係學院學報(北京),2010年第1期(2010年1/2月),頁20~23。
陳富祥,「世界遺產教育:觸摸歷史的心靈之旅」,甘肅教育(蘭州),2011年第7期(2011年4月),頁11~13。
陳鋒,「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及其外宣意義」,對外傳播(北京),第12期(2006年12月),頁51~53。
陳耀華、趙星爍,「中國世界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北京),第39卷第4期(2003年7月),頁572~578。
曾自,「周恩來與文物保護事業」,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第8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103~108。
焦曉菲、張麗麗、李士全,「世界品牌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理念」,前沿(呼和浩特),第12期(2010年),頁116~119。
賀雲翱,「文化遺產學初論」,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南京),第3期(2007年),頁127~139。
楊光海,「國際制度與國家軟實力的增進」,教學與研究(北京),2010年第3期(2010年3月),頁62~68。
楊效忠、陸林,「旅游發展背景下的中國世界遺產(地)研究述評」,人文地理(西安),第4期(2006年),頁51~57。
賈海濤,「文化軟實力理論的演進與新突破」,社會科學(上海),2011年第5期(2011年5月),頁14~22。
賈海濤,「試析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和理論框架」,嶺南學刊(廣州),2008年第2期(2008年3/4月),頁75~80。
雷興長,「對世界遺產資源的歸類研究探討」,甘肅社會科學(蘭州),第5期(2010年),頁230~233。
翟亞柳,「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初創──兼述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及其歷史貢獻」,中共黨史研究(北京),2012年第8期(2012年8月),頁63~72。
趙大朋,「中國語境下的文化軟實力研究:概念、進展與展望」,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武漢),第12卷第6期(2010年11/12月),頁69~74。
趙鑫珊,「『世界遺產』的價值和意義」,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第14卷第2期(2003年4月),頁6~7。
劉水良、吳吉林、尹華光,「我國世界遺產管理危機與對策研究」,資源開發與市場(成都),第1期(2010年),頁45~47;71。
劉建美,「1949~1966年中國文物保護政策的歷史考察」,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第15卷第3期(2008年5月),頁27~34;126。
劉慶余、王乃昂、張立明、李鋼,「中國遺產資源的保護與發展——兼論遺產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軟科學(北京),第6期(2005年),頁31~36。
蔡靖泉,「文化遺產價值論析」,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宜昌),第32卷第1期(2010年1月),頁76~86。
蔣旭東,「軟權力與中國的文化安全探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北京),2010年第5期(2010年9/10月),頁88~91。
蔣威寧,「論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克拉馬依),第11卷第4期(2010年7/8月),頁285~286。
鄧顯超,「悄然崛起的中國軟實力」,攀登(西寧),第6期(2005年),頁89~93。
鄭永年、張弛,「國際政治中的軟力量以及對中國軟力量的觀察」,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7年第7期(2007年7月),頁6~12。
鄭宏尖,「中小學世界遺產教育:意義、內容和途徑」,教育研究(北京),第6期(2009年),頁106~110。
鄭奕,「我國世界遺產保護和利用決策機制建設初探」,東南文化(南京),第6期(2007年),頁93~96。
鄭華,「新公共外交內涵對中國公共外交的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11年第4期(2011年4月),頁143~160。
閻學通、徐進,「中美軟實力比較」,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頁24~29。
薛嵐、吳必虎、齊麗娜,「中國世界遺產的價值轉變和傳播理念的引出」,經濟地理(長沙),第30卷第5期(2010年5月),頁844~848;870。
謝辰生,「新中國文物保護工作50年」,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第9卷第3期(2002年5月),頁61~70;126。
謝喆平,「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係演進──關於國際組織對成員國影響的實證研究」,太平洋學報(北京),第18卷第2期(2010年2月),頁28~40。
簡萬寧,「遺產學視角下的『遺產』討論」,東南文化(南京),第5期(2011年),頁8~13。
魏明,「文化:綜合國力中的『軟實力』」,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武漢),2007年第2期(2007年3/4月),頁25~28。
魏恩政、張錦,「關於文化軟實力的幾點認識和思考」,理論學刊(濟南),2009年第3期(2009年3月),頁13~17。
魏愛棠、彭兆榮,「遺產運動中的政治與認同」,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廈門),第5期(2011年),頁1~8。
羅紀寧、趙宇飛,「國家形象與國家文化營銷」,管理學家(學術版)(北京),2011年第4期(2011年4月),頁41~51。
龐中英,「中國軟力量的內涵」,瞭望(北京),第45期(2005年11月),頁62。
龐中英,「發展中國軟力量」,瞭望(北京),第1期(2006年1月),頁63。
蘇長和,「中國的軟權力──以國際制度與中國的關係為例」,國際觀察(上海),2007年第2期(2007年),頁27~35。
蘇長和,「中國與國際制度──一項研究議程」,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2年第10期(2002年10月),頁5~10。

三、學位論文
王明慧,「我國世界遺產法制建立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俊融,「中國大陸參與世界遺產建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四、網路資源
「中心簡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檢索日期:2013年1月28日。
「中心簡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檢索日期:2013年1月28日。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國網,2011年10月26日,檢索日期:2012年8月23日。
「中國世界遺產保護大事記」,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檢索日期:2013年2月1日。
「文物局長解讀『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新浪網,2007年5月21日,檢索日期:2013年2月1日。
「世界自然遺產大會 修改通過峨眉山宣言」,四川新聞網,2007年11月07日,檢索日期:2013年1月28日。
「世界遺產全球戰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2013年2月28日,檢索日期:2013年4月28日。
「世界遺產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檢索日期:2013年2月17日。
「吉尼係數 (Gini coefficient)」,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7年4月17日,檢索日期:2012年9月15日。
「曲阜孔廟」,維基百科,2012年10月12日,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0日。
「和平與發展」,人民網,2008年9月26日,檢索日期:2012年8月30日。
「法門寺」,維基百科,2012年7月17日,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0日。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共產黨新聞網,2007年10月15日,檢索日期:2012年10月15日。
「國家文物局:絲綢之路和中國大運河正式申遺」,中國網絡電視台,2013年3月5日,檢索日期:2013年5月10日。
「章新勝出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新一屆理事會主席」,中國國際廣播電臺,2012年9月15日,檢索日期:2013年1月28日。
「郭旃連任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2011年12月8日,檢索日期:2013年1月28日。
「解讀『西安宣言』 西安文物保護經驗納入國際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2005年10月22日,檢索日期:2013年1月28日。
「影響人類文明認知 世界遺產公約40年」,中國文物信息網,2012年9月26日,檢索日期:2013年2月19日。
「噶丹寺」,維基百科,2012年12月4日,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0日。
「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05年12月22日,檢索日期:2013年2月1日。
「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02年4月25日,檢索日期:2013年2月1日。
北京大學軟實力課題組,「軟實力在中國的實踐之四——國家軟實力」,人民網,2008年3月11日,檢索日期:2012年4月14日。。
安紅、李麗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建議將新疆天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新華網,2013年5月10日,檢索日期:2013年5月10日。
李雪萌,「調查顯示:孔子、毛澤東等列中國文化符號前列」,人民網,2011年1月4日,檢索日期:2012年5月20日。
胡錦濤,「在中國文聯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網,2011年11月10日,檢索日期:2012年4月13日。
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國網,2005年2月19日,檢索日期:2013年4月7日。
唐海清,「武裝衝突情況下文化遺產國際法律保護的歷史演進」,文化遺產法研究網,2009年12月14日,檢索日期:2012年11月5日。
孫本初,「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撰寫碩博士論文與投稿學術期刊」論壇,頁1~7,。檢索日期:2012年5月10日。
郭之純,「別把文化實力狹隘化」,環球網,2007年10月29日,檢索日期:2012年4月14日。
陶世安,「回眸中國申遺之路:責任重于榮耀」,人民網,2009年7月17日,檢索日期:2012年5月10日。
陸鋼,「文化實力弱讓中國失分——與閻學通教授商榷」,環球網,2007年10月29日,檢索日期:2012年4月9日。
黃菁菁,「富士山將列世界文化遺產」,中時電子報,2013年5月2日,檢索日期:2013年5月10日。
黃維,「2012年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將在鄭州舉行」,人民網,2012年3月28日,檢索日期:2013年1月28日。
廖天四,「天山東線--蘇公塔 千佛洞 火焰山」,驢評網,2004年5月22日,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0日。
劉吉,「(十三)『三個有利於』標準」,人民網,2009年8月14日,檢索日期:2012年3月23日。
鄧顯超,「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共產黨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演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8年10月14日,檢索日期:2012年8月23日。
盧永山編譯,「隱瞞貧富懸殊中國連11年拒公佈吉尼係數」,自由時報電子報,2012年1月20日,檢索日期:2012年9月15日。
閻學通,「文化資源需要政治運用」,新華網,2007年8月2日,檢索日期:2012年4月9日。
閻學通,「軟實力的核心是政治實力」,新華網,2007年5月23日,檢索日期:2012年4月9日。

英文部分
一、書籍
Boudon, Raymond and Bourricaud, François,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by Peter Hamilt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Dahl, Robert Alan, Who Governs? Democracy and Power in an American Ci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1.
Di Giovine, Michael A., The Heritage-scape: UNESCO, World Heritage, and Tourism. Lanham: Lexington Books, 2009.
Fowler, P. J., Landscapes for the World: Conserving a Global Heritage. Bollington : Windgather Press, 2004.
Goldstein, Joshua S. and Pevehouse, Jon C., International realtions. New York: Longman, 2010.
Harrison, David and Hitchcock, Michael eds., The Politics of World Heritage: Negotiating Tourism and Conservation. Toronto: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2005.
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Eaglewood Cliffs: Prentice - Hall, 1983.
Kent, Ann E., Beyond Compliance: Chin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Global Securit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Keohane, Robert 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______,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Kim, Samuel S. ed.,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8.
Krasner, Stephen 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Kurlantzick, Joshua, 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Brief Edition, revise by Kenneth W. Thompson, Brief Editio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Nye, Joseph S. Jr.,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______, The Future of Power. New York: PublicAffairs, 2011.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2011. Pari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11.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World Heritage Information Kit. Pari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8.
White, Roger and Carman, John eds., World Heritage: Global Challenges, Local Solutions. Oxford: Archaeopress, 2007.

二、期刊
Cho, Young Nam and Jong Ho Jeong, “China’s Soft Power: Discussions, Resources, and Prospects,” Asian Survey, Vol. 48, No. 3 (May/June 2008), pp. 453~472.
Ding, Sheng, “Analyzing Rising Power from the Prespective of Soft Power: A New Look at China’s Rise to the Status Quo Powe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9, No. 64 (March 2010), pp. 255~272.
Gill, Bates and Yanzhong Huang, “Sources and Limits of Chinese ‘Soft Power’,” Survival, Vol. 48, Issue 2 (Summer 2006), pp. 17~36.
Huang, Yanzhong and Sheng Ding, “Dragon`s Underbelly: An Analysis of China’s Soft Power,” 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Vol. 23, Issue 4 (Winter 2006), pp. 22~44.
Johnston, Alastair Iain, “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 4 (November 2003), pp. 5~56.
Keohane, Robert and Joseph S. Jr.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 No. 78 (September/ Octobor. 1998), pp. 81~94.
Kurlantzick, Joshua, “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Washington Journal of Modern China, 2008, Vol. 9, Issue 1 (December 2008), pp. 45~53.
Li, Xin and Verner Worm, “Building China’s Soft Power for a Peaceful Rise,”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 16, Issue 1 (March 2011), pp. 69~89.
Yoshihara, Toshi and James R. Holmes, “China’s Energy-Driven ‘Soft Power’,”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52, Issue 1(January 2008), pp. 123~137.
Nye, Joseph S. Jr,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No. 80 (Autumn 1990), pp. 153~171.
______, “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 78, Issue 4 (July/ August 1999), pp. 22~35.
______,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 Policy Science Quarterly, Vol. 105, No. 2 (Summer 1990), pp. 177~192.
Zhang, Weihong, “China`s Cultural Future: From Soft Power to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Vol. 16, No. 4 (November 2010), pp. 383~402.

三、網路資源
“Activitie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November 15, 2012.
“Category 2 Institutes and Centres,” UNESCO, access on January 29, 2013.
“Evaluations of Nominations of Cultural and Mixed Properties to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May 3, 2013, access on May 15, 2013.
“IUCN Evaluations of Nominations of Natural and Mixed Properties to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May 3, 2013, access on May 15, 2013.
“Linking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November 10, 2012.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November 10, 2012.
“Propertie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Chin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August 17, 2012.
“Statement of Compulsory and Voluntary Contributions at 31 October 2012,”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March 27, 2013.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November 15, 2012.
“UNESCO at a Glance,” UNESCO, access on January 29, 2013.
“UNESCO and World Heritage Sites: The Limits of Soft Cultural Power,” The Economist, September 10, 2009, access on January 29, 2013.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May 15, 2013.
“World Heritag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November 15, 2012.
“World Heritage List Statistic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 on April 17, 2013.
Kurlantzick, Joshua, “China’s Charm: Implication of Chinese Soft Power,” Policy Brief, June, 2006(47), pp. 1~8, access on March 10, 2012.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