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一可怖之美就此誕生──論唐捐詩作中的負面書寫
A Terrible Beauty Is Born: The Negative Writing in the Poetry of Tang Juan
作者 王瑞文
貢獻者 楊小濱
王瑞文
關鍵詞 負面
可怖
醜陋
記憶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Sep-2013 16:41:09 (UTC+8)
摘要 本論文是由唐捐的《意氣草》、《暗中》、《無血的大戮》三本詩集,參酌其散文集《大規模的沉默》,及其學術論著《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探討唐捐成於《無血的大戮》的負面書寫。其第四本詩集《金臂勾》,雖也涉及負面可怖書寫,但其幽默、kuso風格獨特,語調也比較輕鬆活潑,與前三本詩集風格迥異,故不在本論文的論述範圍。
      研究中發現生死與情慾兩的主要議題貫穿三本詩集,各以醜惡、可怖、穢濁、妖魔等負面意象,醜化父親唯一流病人,阿母為一級罪人,並在人間、仙境、地獄等空間展演身體的器官、體液,凝練一幅幅可怖至極的圖像,並藉著著踰越、違犯、錯置與翻轉的範式,創造出藝術上想要達到的巨大震撼與新的美感,稱為「一可怖之美就此誕生」。
      詩作的書寫,在凌遲的苦痛與抵抗的快感中打滾翻騰。這快感甚至為詩人帶來死亡的隱憂與焦慮。詩人在極盡顛覆宇宙的一切之後,回過頭來,面對現實的人間苦難,回光反照,反省自己,高度質疑詩作的存在價值與意義。詩根植於現實,雖然也反抗現實,但是,現實世界已被摧毀,詩也失根,勢必隨之消逝埋葬。
參考文獻 一、詩人文本:
     (一)詩集:
     唐捐,《意氣草》,台北市:詩之華,1993。
     唐捐,《暗中》,台北市:文史哲,1997。
     唐捐,《暗中》,高雄市:高市文化,1999。
     唐捐,《無血的大戮》,台北市,寶瓶文化,2002。
     (二)詩人其他作品:
     唐捐,《大規模的沉默》,台北市:聯合文學,1999。
     劉正忠(唐捐),《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10。
     (三)詩人其他相關編輯作品:
     唐捐、陳大為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當代文學讀本》,台北市 : 二魚文化,2002。
     白靈、向陽、唐捐主編,《臺灣軍旅文選》,台北市:二魚文化,2006。
     (四) 其他詩人詩集
     陳克華,《欠砍頭詩》,台北市:九歌,1995。
     陳黎,《親密書‧陳黎詩選(1974-1992)》,台北市:書林,1992。
     陳黎,《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台北市:九歌,2005,頁24。
     陳黎,《島嶼邊緣》,台北市:皇冠,1995。
     孫維民,《異形》,台北市:書林,1997。
     
     二、專書
     杜昇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市:遠流,1988。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術評》,台北市:麥田,1995。
     瘂弦主編,《天下詩選 II:1923~1999》,台北市:天下遠見,1999。
     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市︰三民,2000。
     李敖《中國性研究》,台北市:李敖出版社,2001。
     楊照,《為了詩》,台北縣,印刻,2002。
     楊照,《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 》,台北縣:左岸文化,2010。
     陳芳明,《夢的終點》,台北市:聯合文學,2008。
     
     三、佛教經典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楞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九冊No. 945。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六冊No. 685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又稱《佛遺教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No. 389。
     唐玄奘譯,《唯識三十論頌》,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一冊No. 1586
     
     三、期刊論文及報章評論:
     陳慧樺,〈唐捐詩中的「意識網」〉,《幼獅文藝》第75卷第6期,1992年6月,頁57-61。
     陳建民〈突兀的魅力--讀劉正忠的詩〉,《幼獅文藝》第76卷第3期,1992年9月,頁67-70。
     張朗,〈光芒四射的一顆新星──記唐捐〉,《文訊》109期,1994年11月。
     陳克華,〈評《暗中》〉,《中國時報》,42版〈開卷周報,評論空間〉,1997年6月26日。
     陳文芬,〈詩人沒有出書機會 只好靠比賽激勵 唐捐鼓勵有志者 得獎要趁早〉,《中國時報》第11版,1999年11月9日。
     翁文嫻,〈論臺灣新一代詩人的變形模式〉,《中山人文學報》第13期,2001年10月。
     孫維民,〈垂老的少年--唐捐〉,《幼獅文藝》,第577期,2002年1月。
     張貝雯紀錄,〈唐捐vs.楊佳嫻──詩的胎骨與轉換〉,《誠品好讀》第32期,2003年5月號。
     王蘭芬,〈唐捐無血的大戮詩集凝視醜惡美學〉,《民生報》, A13版〈文化新聞〉,2003年1月16日。
     陳大為,〈為何推開地獄的大門?〉,《聯合報》,23版〈書評花園〉,2003年3月16日。
     楊佳嫻,〈故事新編,天地復通──無血的大戮〉,《中國時報.開卷版》,2003.02.23。
     曾馨霈,〈惡露不斷‧鬼神降臨──唐捐與他的詩〉,《幼獅文藝》第610期,
     2004年10月。
     米羅•卡索(蘇紹連),〈以身體為意象,馳騁想像──試析唐捐的身體詩「暗暝七發」〉,《幼獅文藝》第620期,2005年8月。
     王素女,陳宗田,吳娟娟合著,〈自慰有害論的起源和惡性發展〉,《台灣性學學刊》,第11卷第1期,2005,頁77-94。
     黃文鉅,〈魔化、變身、支離、痙攣美感:論唐捐詩中的身體思維〉,《台灣詩學學刊》第五號,2005年。
     黃文鉅,〈魔鬼化或逆崇高──唐捐身體詩再探〉,《台灣詩學學刊》第八號,2006年。
     張維中,〈靜靜的生活:訪唐捐〉,《聯合報》,e03版〈聯合副刊〉,2008年10月29日。
     徐培晃,〈火宅中的呼救聲──唐捐小論〉,《創世紀詩雜誌》,第164期,2010年9月。
     莊士玉,〈卑賤的聖母──論唐捐詩中卑賤姿態的呈現以及母親意象的雙重性〉,《臺灣詩學學刊》第14期,2009年12月。
     楊小濱,〈欲望、換喻與小它物: 當代漢語詩的後現代修辭與文化〉,《政治政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10年12月。
     四、學位論文:
     曾琮琇,〈嬉遊記:八○年代以降臺灣「遊戲」詩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
     陳威宏,〈臺灣戰後出生第三代詩人(1965-1974)之都市書寫〉(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佩珊,〈詩體與病體:台灣現代詩疾病書寫研究(1990~)〉,(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五、翻譯專著及篇章:
     Atwood, Margaret.瑪格莉特.愛特伍,《與死者協商:瑪格莉特.愛特伍談寫作》,台北市:麥田,2004。
     Kristeva, Julia.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市:桂冠,2003年5月。
     Dworking, Andrea. (安卓亞.德渥金)著,陳蒼多譯,《Intercourse (性交)》,台北縣:新路, 2002。
     Derrida, Jacques. 德希達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臺北市:麥田,2004。
     Eco, Umberto.安伯托.艾可編著,彭淮棟譯,《History of Beauty美的歷史》,台北市:聯經,2006。
     Eco, Umberto.安伯托.艾可編著,彭淮棟譯,《History of Ugliness醜的歷史》,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8。
     Freud, Sigmund. 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台北縣: 左岸文化,2010。
     Le Bot, Marc. 馬克‧勒伯著,湯皇珍譯,《身體的意象》,台北市:遠流,1996。
     Schopenhauer, Arthur.亞瑟‧叔本華著,劉大悲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台北市:新潮文庫,1976。
     Sontag, Susan.(蘇珊‧桑塔格)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2003。
     Stengers, Jean.(讓.史坦傑爾), Anne Van Neck(安娜.凡.奈克)等著,陳姿穎譯,《自慰:恐懼的歷史》,台北市:城邊,2006。
     六、網際網路資源
     板橋襲警槍擊事件,《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pr/11/today-so3.htm。
     吳省常,〈唯識簡介(十)〉,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9/10.htm。
     http://www.nownews.com/2001/09/26/23-592845.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8159005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90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小濱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瑞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王瑞文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13 16:41:09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13 16:41:0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13 16:41:0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1590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2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900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是由唐捐的《意氣草》、《暗中》、《無血的大戮》三本詩集,參酌其散文集《大規模的沉默》,及其學術論著《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探討唐捐成於《無血的大戮》的負面書寫。其第四本詩集《金臂勾》,雖也涉及負面可怖書寫,但其幽默、kuso風格獨特,語調也比較輕鬆活潑,與前三本詩集風格迥異,故不在本論文的論述範圍。
      研究中發現生死與情慾兩的主要議題貫穿三本詩集,各以醜惡、可怖、穢濁、妖魔等負面意象,醜化父親唯一流病人,阿母為一級罪人,並在人間、仙境、地獄等空間展演身體的器官、體液,凝練一幅幅可怖至極的圖像,並藉著著踰越、違犯、錯置與翻轉的範式,創造出藝術上想要達到的巨大震撼與新的美感,稱為「一可怖之美就此誕生」。
      詩作的書寫,在凌遲的苦痛與抵抗的快感中打滾翻騰。這快感甚至為詩人帶來死亡的隱憂與焦慮。詩人在極盡顛覆宇宙的一切之後,回過頭來,面對現實的人間苦難,回光反照,反省自己,高度質疑詩作的存在價值與意義。詩根植於現實,雖然也反抗現實,但是,現實世界已被摧毀,詩也失根,勢必隨之消逝埋葬。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
     第二節 研究進路 - 2 -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 4 -
     第二章 負面的宇宙觀與死亡美學 - 6 -
     第一節 前言 - 6 -
     第二節 負面的自然書寫:鬼怪與死亡 - 7 -
     一、恐怖、脆弱與絕望 - 7 -
     二、死亡的讚頌 - 9 -
     三、植物的妖魔化與指向衰亡 - 11 -
     四、日月星辰與暴戾、腐敗、死亡 - 13 -
     第三節 孕生藏死的空間辯證 - 17 -
     一、宇宙墳墓化 - 17 -
     二、子宮墳墓化 - 18 -
     三、胃腸墳墓化 - 20 -
     四、黑箱墳墓化 - 22 -
     五、房舍墳墓化 - 24 -
     第四節 冷逸、疏離與酷異的人間觀照 - 26 -
     一、人間鬼域 - 26 -
     二、鬼神與人的時間辯證 - 27 -
     三、對政治的疏離與游移 - 28 -
     四、葬禮的缺席與藝術悼亡 - 31 -
     第五節 陰暗幽微的自我觀照 - 36 -
     一、冰凍與荒涼 - 36 -
     二、愛恨交織 - 38 -
     三、宰殺孤獨的美感 - 40 -
     四、活埋、暗黑的徒勞 - 42 -
     第六節 小結 - 45 -
     第三章 破獄與自殘──慾望的可怖與美感 - 46 -
     第一節 前言 - 46 -
     第二節 無法破獄的困頓 - 47 -
     一、綜論:多重牢籠 - 47 -
     二、作繭自縛 - 47 -
     三、困居在人格與我國 - 50 -
     四、靈與肉的雙重禁錮 - 52 -
     第三節 父親的負面形象與詩人的醜惡美學 - 54 -
     一、暴力、醜惡、穢濁、可怖圖像 - 54 -
     二、陰森、鬼魅、潮濕、噁心美感 - 56 -
     三、父親與詩作美學的關係 - 59 -
     四、唐捐與陳黎父親書寫詩作美學比較 - 63 -
     第四節 潛意識地牢的慾望 - 65 -
     一、暴力與理智無法制伏情慾 - 65 -
     二、插入衝動與閹割焦慮 - 67 -
     三、去性慾化:禁慾與縱慾的拉鋸 - 68 -
     四、去性慾化的崩解 - 69 -
     第五節 記憶與地獄狂歡 - 73 -
     一、記憶不滅:耽溺地獄的淒麗 - 73 -
     二、記憶讓情慾滲透地獄 - 77 -
     三、匱乏、神經和地獄情慾的關聯 - 80 -
     四、以狂歡與縱慾顛覆莊嚴的地獄 - 83 -
     五、破獄救母不異自殘 - 84 -
     第四章 變異怪誕的身心與世界 - 91 -
     第一節 前言 - 91 -
     第二節 扭曲變形 - 92 -
     一、忘形與都市 - 92 -
     二、失去身體與喪失權力的焦慮 - 94 -
     三、忘形與忘苦 - 99 -
     四、人蛇互變:痛苦罪惡的轉讓與復仇 - 100 -
     五、回歸獸身:安心自在 - 101 -
     第三節 體液、臟器、細胞的可怖與絕美 - 104 -
     一、身體的規訓與違犯 - 105 -
     二、淚水的濫用與限制 - 107 -
     三、各種體液的排泄與回收 - 109 -
     四、臟器、細胞的可怖與絕美 - 115 -
     五、以身體暗諷文明 - 118 -
     第四節 從身體轉變看待世界的變異 - 123 -
     一、顛倒的世界 - 123 -
     二、仙境的突變與畸形 - 124 -
     三、血脈與體質 - 129 -
     四、死嬰與巨嬰 - 135 -
     第五節 鬼神降乩與異形入侵的詩學 - 139 -
     一、負面壓抑的內在觀照 - 139 -
     二、感受鬼神的命令 - 141 -
     三、釋放潛意識中的惡靈 - 142 -
     四、異形入侵 - 145 -
     五、抗拒書寫 - 147 -
     第五章 結語:一可怖之美就此誕生 - 152 -
     第一節 各章研究發現 - 152 -
     第二節 研究特色 - 155 -
     參考書目及文獻 - 157 -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90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負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可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醜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記憶zh_TW
dc.title (題名) 一可怖之美就此誕生──論唐捐詩作中的負面書寫zh_TW
dc.title (題名) A Terrible Beauty Is Born: The Negative Writing in the Poetry of Tang Ju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詩人文本:
     (一)詩集:
     唐捐,《意氣草》,台北市:詩之華,1993。
     唐捐,《暗中》,台北市:文史哲,1997。
     唐捐,《暗中》,高雄市:高市文化,1999。
     唐捐,《無血的大戮》,台北市,寶瓶文化,2002。
     (二)詩人其他作品:
     唐捐,《大規模的沉默》,台北市:聯合文學,1999。
     劉正忠(唐捐),《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10。
     (三)詩人其他相關編輯作品:
     唐捐、陳大為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當代文學讀本》,台北市 : 二魚文化,2002。
     白靈、向陽、唐捐主編,《臺灣軍旅文選》,台北市:二魚文化,2006。
     (四) 其他詩人詩集
     陳克華,《欠砍頭詩》,台北市:九歌,1995。
     陳黎,《親密書‧陳黎詩選(1974-1992)》,台北市:書林,1992。
     陳黎,《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台北市:九歌,2005,頁24。
     陳黎,《島嶼邊緣》,台北市:皇冠,1995。
     孫維民,《異形》,台北市:書林,1997。
     
     二、專書
     杜昇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市:遠流,1988。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術評》,台北市:麥田,1995。
     瘂弦主編,《天下詩選 II:1923~1999》,台北市:天下遠見,1999。
     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市︰三民,2000。
     李敖《中國性研究》,台北市:李敖出版社,2001。
     楊照,《為了詩》,台北縣,印刻,2002。
     楊照,《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 》,台北縣:左岸文化,2010。
     陳芳明,《夢的終點》,台北市:聯合文學,2008。
     
     三、佛教經典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楞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九冊No. 945。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六冊No. 685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又稱《佛遺教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No. 389。
     唐玄奘譯,《唯識三十論頌》,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一冊No. 1586
     
     三、期刊論文及報章評論:
     陳慧樺,〈唐捐詩中的「意識網」〉,《幼獅文藝》第75卷第6期,1992年6月,頁57-61。
     陳建民〈突兀的魅力--讀劉正忠的詩〉,《幼獅文藝》第76卷第3期,1992年9月,頁67-70。
     張朗,〈光芒四射的一顆新星──記唐捐〉,《文訊》109期,1994年11月。
     陳克華,〈評《暗中》〉,《中國時報》,42版〈開卷周報,評論空間〉,1997年6月26日。
     陳文芬,〈詩人沒有出書機會 只好靠比賽激勵 唐捐鼓勵有志者 得獎要趁早〉,《中國時報》第11版,1999年11月9日。
     翁文嫻,〈論臺灣新一代詩人的變形模式〉,《中山人文學報》第13期,2001年10月。
     孫維民,〈垂老的少年--唐捐〉,《幼獅文藝》,第577期,2002年1月。
     張貝雯紀錄,〈唐捐vs.楊佳嫻──詩的胎骨與轉換〉,《誠品好讀》第32期,2003年5月號。
     王蘭芬,〈唐捐無血的大戮詩集凝視醜惡美學〉,《民生報》, A13版〈文化新聞〉,2003年1月16日。
     陳大為,〈為何推開地獄的大門?〉,《聯合報》,23版〈書評花園〉,2003年3月16日。
     楊佳嫻,〈故事新編,天地復通──無血的大戮〉,《中國時報.開卷版》,2003.02.23。
     曾馨霈,〈惡露不斷‧鬼神降臨──唐捐與他的詩〉,《幼獅文藝》第610期,
     2004年10月。
     米羅•卡索(蘇紹連),〈以身體為意象,馳騁想像──試析唐捐的身體詩「暗暝七發」〉,《幼獅文藝》第620期,2005年8月。
     王素女,陳宗田,吳娟娟合著,〈自慰有害論的起源和惡性發展〉,《台灣性學學刊》,第11卷第1期,2005,頁77-94。
     黃文鉅,〈魔化、變身、支離、痙攣美感:論唐捐詩中的身體思維〉,《台灣詩學學刊》第五號,2005年。
     黃文鉅,〈魔鬼化或逆崇高──唐捐身體詩再探〉,《台灣詩學學刊》第八號,2006年。
     張維中,〈靜靜的生活:訪唐捐〉,《聯合報》,e03版〈聯合副刊〉,2008年10月29日。
     徐培晃,〈火宅中的呼救聲──唐捐小論〉,《創世紀詩雜誌》,第164期,2010年9月。
     莊士玉,〈卑賤的聖母──論唐捐詩中卑賤姿態的呈現以及母親意象的雙重性〉,《臺灣詩學學刊》第14期,2009年12月。
     楊小濱,〈欲望、換喻與小它物: 當代漢語詩的後現代修辭與文化〉,《政治政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10年12月。
     四、學位論文:
     曾琮琇,〈嬉遊記:八○年代以降臺灣「遊戲」詩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
     陳威宏,〈臺灣戰後出生第三代詩人(1965-1974)之都市書寫〉(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佩珊,〈詩體與病體:台灣現代詩疾病書寫研究(1990~)〉,(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五、翻譯專著及篇章:
     Atwood, Margaret.瑪格莉特.愛特伍,《與死者協商:瑪格莉特.愛特伍談寫作》,台北市:麥田,2004。
     Kristeva, Julia.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市:桂冠,2003年5月。
     Dworking, Andrea. (安卓亞.德渥金)著,陳蒼多譯,《Intercourse (性交)》,台北縣:新路, 2002。
     Derrida, Jacques. 德希達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臺北市:麥田,2004。
     Eco, Umberto.安伯托.艾可編著,彭淮棟譯,《History of Beauty美的歷史》,台北市:聯經,2006。
     Eco, Umberto.安伯托.艾可編著,彭淮棟譯,《History of Ugliness醜的歷史》,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8。
     Freud, Sigmund. 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台北縣: 左岸文化,2010。
     Le Bot, Marc. 馬克‧勒伯著,湯皇珍譯,《身體的意象》,台北市:遠流,1996。
     Schopenhauer, Arthur.亞瑟‧叔本華著,劉大悲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台北市:新潮文庫,1976。
     Sontag, Susan.(蘇珊‧桑塔格)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2003。
     Stengers, Jean.(讓.史坦傑爾), Anne Van Neck(安娜.凡.奈克)等著,陳姿穎譯,《自慰:恐懼的歷史》,台北市:城邊,2006。
     六、網際網路資源
     板橋襲警槍擊事件,《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pr/11/today-so3.htm。
     吳省常,〈唯識簡介(十)〉,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9/10.htm。
     http://www.nownews.com/2001/09/26/23-592845.htm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