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
Flavor of a New Taste:The development of Okashi Industry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作者 郭立婷
貢獻者 呂紹理
郭立婷
關鍵詞 菓子
糕餅
蜜餞
製菓業
廣告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3-Sep-2013 13:37:04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日本所帶來之「菓子」(在臺灣相應之食品為糕餅、蜜餞)為中心,即常稱之零嘴(食)、點心等食品為範疇,也就是非正餐而食用的食品,從飲食、製菓產業等角度分析,勾勒菓子所帶動的新味覺飲食文化。
首先,討論清代臺灣之糕餅、蜜餞與日本「菓子」等食品在用途之差異,與「點心」之間的關連,以及在飲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與地位,並探究清末開港通商與日本明治維新,對於糕餅與菓子產生的影響。再者,以日治時期臺灣製菓產業為核心,分析在臺日人製菓產業與臺灣糕餅、蜜餞業之概況,以及日本製菓會社在臺灣經營,並探討戰爭時期臺灣製菓業的發展動向,以拼湊日治時期臺灣製菓產業之實況。最後,從廣告宣傳、展示、餽贈與人際網絡、營養保健等面向,觀察菓子食品所帶來的味覺文化。
綜合上述的討論,日治時期新式菓子食品之所以逐漸融入臺灣的飲食生活,近代傳播媒體的廣告宣傳,實為功不可沒。無論是在產品宣傳或是保健衛生的傳播,皆是透過廣告媒體在有意無意之間,傳達給民眾知悉,這也使得菓子食品不只擁有「精緻化」與「嗜好化」的飲食特點,更包含重視菓子的保健與衛生,近代醫學知識滲透進入菓子的飲食生活。另一方面,日治時期以來,在臺灣糕餅製作上,仍延續清代的糕餅特色,除此之外,也融合日本製菓技術,研發出具有水果風味的臺灣菓子,將臺灣的水果盛產與多樣化之特點融入菓子製造,創造出結合臺灣風味與日本製菓技術的「臺灣菓子」新食品。
參考文獻 (一)史料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ニユ-ス》
《臺南州報》
《臺灣山岳彙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民報》
《臺灣新報》
《臺灣婦人界》
《臺灣產業雜誌》
《臺灣農林新聞》
《臺灣總督府官報》
《臺灣總督府府報》
《興南新聞》
《讀賣新聞》

(二)中、日文論文

〈臺灣菓子工組事業開始─指定原材料割當比率決定─〉,《砂糖經濟(菓子食品界)》12:11(1942年11月)。
三好右京,〈菓子の歷史〉,收於江波戶鐵太郎編,《菓子研究6》(東京:菓子研究會,1933)。
久保田富三,〈砂糖と製糖業〉,收於江波戶鐵太郎編,《菓子研究10》(東京:菓子研究會,1937)。
中山時子,〈中国人の飲食体系〉,收於中山時子監修、木村春子等編著,《中国食文化事典》(東京:角川書店,1988)。
中山時子,〈点心の食文化〉,收於中山時子監修、木村春子等編著,《中国食文化事典》(東京:角川書店,1988)。
水戶野武夫,〈夏山特輯 夏山の裝備〉,《臺灣山岳彙報》11:7(1939年7月)。
平田桂一,〈森永太一郎の菓子事業とマ-ケティング〉,《松山大学論集》11:4(1999年10月)。
石渡達夫,〈築港完成後に於ける花蓮港廳產業の躍進〉,收於臺灣經濟研究會編,《臺灣經濟叢書(8)》(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會,1940)。
池元有一,〈菓子製造業の企業整備〉,收於原朗、山崎志郎編著,《戰時日本の經濟再編成》(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2006)。
佐治孝德,〈築港竣工後の臺東廳產業展望〉,《臺灣時報》(1939年10月)。
吳奇浩,〈清代臺灣之奢靡風氣〉,《臺灣史研究》12:2(2005年12月)。
宋南萱,〈「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宋肅懿,〈唐代長安居民的都市生活與時尚〉,《明新學報》34:1(2008年2月)。
林玉茹,〈國家與企業同構下的殖民地邊區開發:戰時「臺拓」在東臺灣的農林栽培業〉,《臺灣史研究》10:1(2003年6月)。
林孟欣,〈臺灣總督府對岸政策之一環-福大公司對閩粵的經濟侵略〉(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林滿紅,〈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收於曹永和、黃富三主編,《臺灣史論叢》(臺北:眾文圖書,1980)。
姜捷,〈一頁咖啡色的文學〉,《聯合文學》1:4(1985年2月)。
洪炎秋,〈懷鹿港的茶點〉,收於陳萬益編,《閒話與常談:洪炎秋文選》(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
范燕秋,〈「衛生」看得見:1910年代臺灣的衛生展覽會〉,《科技、醫療與社會》7(2008年9月)。
袁丙午,〈臺灣之蜜餞加工業〉,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研究叢刊第88種 臺灣之食品工業(第2冊)》(臺北:臺灣銀行,1966)。
馬占魁訪問記錄,〈豐原名產.雪花月餅─呂松吉先生訪問記錄─〉,收於王正雄總編輯,《中線口述歷史-第二輯》(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2)。
高原逸人,〈開港と東臺灣の產業躍進〉,《臺灣時報》(1939年10月)。
陳柔縉,〈發現臺灣第一家咖啡店〉,收於思想編委會編著,《思想8 後解嚴的臺灣文學》(臺北:聯經,2008)。
野村比加留,〈戰前の明治製菓におけるマ-ケティングに關する一考察〉,《關西大學商學論集》49:3、4(2004年10月)。
森永太一郎談,〈東臺灣を視察して リキリキ社の總頭目とも會見した〉,收於東臺灣研究會編,《東臺灣研究叢書(七)第31編》,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307號,(1927)。
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曾品滄,〈從歌仔戲《最新十二碗菜歌》看臺灣早期飲食〉,《臺灣風物》52:3(2002年9月)。
黃一誠,〈傳統糕餅產業成長策略之研究-以百年老店【玉珍齋】為例〉(新竹: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2004)。
黃弼臣,〈臺灣之咖啡〉,《臺灣銀行季刊》6:1(1953年9月)。
愛垣諄,〈新興工藝作物概觀〉,收於臺灣經濟研究會編,《臺灣經濟叢書(3)》(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會,1935)。
新樹,〈宴席及料理に關する雜話〉,《臺灣慣習記事》2:10(1902年10月)。
編者,〈江崎利一〉,收於日本経済新聞社編,《私の履歷書 経済人7》(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2004)。
蔡桂吉,〈地方產業之變遷與再生-以花蓮縣瑞穗鄉咖啡產業為例〉(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06)。
盧守耕,〈臺灣之糖業及其研究〉,收於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輯,《臺灣之糖》(臺北:臺灣銀行,1949)。
賴永祥,〈大稻埕枋隙禮拜堂〉,《臺灣教會公報》,2001年7月15日(2576期),10版。
賴永祥,〈寶香齋餅舖和余家〉,《臺灣教會公報》,2001年9月23日(2586期),10版。
鍾國輝,〈郭元益百年餅舖的永續經營之道〉,《永續產業發展》8(2003年4月)。
鍾淑敏,〈臺灣總督府「南支南洋」政策之研究─以情報體系為中心─〉,收於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論文集(7)》(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
櫻井芳次郎,〈バナナに關し特許〉,《熱帶園藝》5:3(1935年9月)。

(三)中、日文專書

八卷俊雄,《廣告》(東京:財團法人法政大學出版局,2006)。
三好右京,《相馬半治傳》(東京:東京菓子研究協會,1938)。
三好右京,《菓子通》(東京:四六書院,1930)。
三好晴氣,《臺灣ノ特用作物》(嘉義:嘉土印刷所,1939)。
大園市藏編,《臺灣の中心人物》(臺北:日本植民地批判社,1935)。
大園市藏編,《臺灣人事態勢と事業界》(臺北:大園市藏,1942)。
大塚清賢,《躍進臺灣大觀續篇(四)》,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190號,(1939)。
大橋捨三郎編輯,《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臺北: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1941)。
小林彰夫、村田忠彥,《菓子の事典》(東京:朝倉書店,2000)。
山本武利,《廣告の社會史》(東京:財團法人法政大學出版局,1995)。
山本武利、津金澤聰廣,《日本の広告─人.時代.表現─》(京都:世界思想社,1996)。
川北稔著、陳惠文譯,《砂糖的世界史》(臺北:玉山社,2005)。
工學會,《大正工業史》(1925年原刊)(東京:原書房,1994)。
中部臺灣宣傳協會臺中州勸業課內編,《中部臺灣宣傳協會事業報告書》(臺中:編者,1936)。
內務省編纂,《兒童の衛生》(東京:同文館,1921)。
太田肥洲編,《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產業史》(臺北:臺灣評論社,1940)。
王士雄著、劉筑琴注釋,《隨息居飲食譜》(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王子輝,《中國飲食文化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
王思迅、吳志鴻、胡宏明,《臺灣古董雜貨珍藏圖鑑》(臺北:果實,2004)。
本田和子,《變貌する子ども世界》(東京:中央公論社,2004)。
民生報臺南採訪中心,《府城小吃》(臺北:民生報社,1997)。
伏木亨編,《味覚と嗜好》(東京:ドメス出版,2006)。
有沢廣巳監修,《日本產業百年史上 開國から太平洋戰爭まで》(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68)。
池田敏雄,《臺湾の家庭生活》(臺北:南天,1994)。
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日本女人在臺灣 日治臺灣生活史 昭和篇(上)》(臺北:時報,2009)。
西村信一,《臺灣ニ於ケル物資配給統制機構》(臺北:臺北商工會議所,1943)。
何聯奎、衛惠林編著,《臺灣風土志》(臺北:中華書局,1966)。
佐佐木英光,《醫事法令全集》(東京:中央法律學館,1909)。
余大慶,《鑒真傳法東渡記》(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佚名,《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
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臺北:自立晚報,1991)。
吳自牧,《夢梁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
岐阜菓子業組合聯合會主催,《第七回全國菓子飴大品評會 第八回全國菓子飴業者大會事務報告書》(岐阜:第七回全國菓子飴大品評會事務所,1930)。
李時霖總編輯,《臺灣考察報告》(廈門:廈門市政府,1935)。
杉浦和作,《臺灣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商工人名錄發行所,1912)。
谷元二著,《大眾人事錄-外地、海外篇》(東京:帝國秘密探偵社,1941)。
赤井達郎,《菓子の文化誌》(京都:河原書店, 2005)。
岡田道一,《學校と家庭の兒童衛生》(東京:岡村書店,1933)。
岡田道一、富取卯太治,《學校齒科衛生學》(東京:明治圖書株式會社,1930)。
岩佐鉚三郎編,《臺灣商工總覽》(臺北:臺灣刊行會,1931)。
岩崎潔治編輯,《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
明治製菓社史編集委員會編,《明治製菓の歩み:創立から50年》(東京:明治製菓株式會社,1968)。
東方孝義,《臺日新辭書》(臺北:南天,1997)。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臺北:南天,1997)。
林玉茹、王泰升、曾品滄等訪問,《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紀錄》(臺北:遠流,2008)。
林玫君,《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
林進發編著,《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衆公論社,1933)。
林熊祥、李騰獄監修、何聯奎纂修,《臺灣省通志稿 卷2人民志禮俗篇》。
林肇,《バナナ界早わかり》(東京:經政春秋社,1935)。
林肇,《臺灣食糧年鑑(昭和19年版)》(臺北:臺灣食糧問題研究所,1945)。
林豪,《澎湖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
林衡道口述、楊鴻博整理,《鯤島探源(六)》(臺北:稻鄉,2000)。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9)1937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10)1938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11)1939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6)。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12)1940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6)。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13)1941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7)。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14)1942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7)。
松平誠,《駄菓子屋橫丁の昭和史》(東京:小学館,2005)。
松本辰雄,《明治製菓株式會社20年史》(東京:明治製菓株式會社,1936)。
武內貞義編,《臺湾(改訂版)》(臺北:南天,1996)。
河野信次,《日本糖業發達史(人物篇)》(神戶:日本糖業發達史編纂所,1931)。
波形昭一、木村健二、須永德武,《臺湾日日三十年史:附臺湾の言論界》(東京:ゆまに書房,2004)。
芳賀登、石川寬子監修,《日本の食文化 第6卷 和菓子.茶.酒》(東京:雄山閣,1996)。
金高佐平,《觀光の臺灣》(臺北:臺灣宣傳事業社,1937)。
金澤庄三郎,《廣辭林》(東京:三省堂,1930)。
南博、社會心理研究所著,《昭和文化 1925-1945》(東京:株式會社勁草書房,1992)。
南博、社會心理研究所編,《日本人の生活文化事典》(東京:勁草書房,1983)。
姜家珍總編輯,《花蓮古早味的店》(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3)。
後藤源司,《株式會社明治商店15年史》(東京:株式會社明治商店,1936)。
坂本太郎著、汪向榮、武寅、韓鐵英譯,《日本史》(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08)。
柯瑞明,《臺灣風月》(臺北:自立晚報,1991)。
紀田順一郎編,《事物起源事典13ものしり事典飲食、醫藥篇》(東京:クレス出版,2005)。
宮川次郎,《趣味の臺灣》(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41)。
徐珂,《滿漢通吃》(臺北:實學社,2004)。
柴辻誠太郎,《太魯閣蕃討伐寫眞帖》(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5)。
海老原興,《臺灣總督府殖產局主催商業美術展覽會紀念帖》(臺北:產業評論社,1937)。
荒井秀夫發行,《年表で見るモノの歷史事典上》(東京:ゆまに書房,1995)。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訪問,《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許雪姬總編纂,《續修臺中縣志 卷九 人物志 期末報告書》(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10)。
張炎憲、曾品滄主編《楊雲萍藏臺灣古文書》(臺北:國史館,2003)。
張尊禎,《臺灣老字號》(臺北:上旗文化,2004)。
第三高等女學校85週年校慶紀念同學聯誼會編,《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85周年紀念回憶錄》(臺北:編者,1982)。
連橫,《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連橫,《臺灣語典 卷2》,臺灣文獻叢刊第161種。
連橫,《臺灣語典》,臺灣文獻叢刊第161種。
陳朝隆,《新竹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
陳譽馨總編輯,《臺北品牌故事》(臺北: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2008)。
鹿又光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誌》(臺北: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1939)。
喬治馬階著、林耀南譯,《臺灣遙寄》(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
壹週刊著,《臺灣伴手禮老字號》(臺北:早安財經文化,2007)。
朝倉治彥等編著,《事物起源辞典(衣食住篇)》(東京:東京堂,1996)。
森永五十五年史編輯委員會編,《森永五十五年史》(東京:森永製菓株式會社,1954)。
森永太一郎,《家畜獎勵論》(東京:高濱二郎,1924)。
森永太一郎,《臺灣を一週して》(東京:森永製菓株式會社,1927)。
森永製菓株式會社,《森永製菓一○○史-はばたくエンゼル、一世紀-》(東京:森永製菓株式會社,2000)。
森田克德,《爭霸の經營戰略製菓產業史》(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0)。
渡辺実,《日本食生活史》(東京:吉川弘文館,1981)。
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臺灣Show》(臺北:遠流,2004)。
費爾南.布勞岱爾著、施康強、顧良譯,《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卷一)》(臺北:左岸文化,2006)。
越智キヨ,《家事新講》(京都:星野書店,1934)。
勝山吉作編輯,《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臺北:勝山寫真館,1931)。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 卷2》,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
黃莉芸等撰稿、葉欣芳等編輯,《澎湖產業文化誌:傳統糕餅篇》(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0)。
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等主編,《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 VolumeⅡ》(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籌備處,1997)。
黃晴文總編輯,《餅圓探源:豐原糕餅發展史暨文藝季活動紀實》(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7)。
緖方武歲編輯,《臺灣大事年表》(臺北:臺灣經世新報社,1938)。
楠井隆三,《戰時臺灣經濟論》(臺北:南方人文研究所,1944)。
鈴木宗康,《日本の名菓》(大阪:保育社,1967)。
鈴木宗康,《諸國名物菓子》(京都,河原書店,1941)。
鈴木清一郎,《臺湾旧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南天,1995)。
廖漢臣,《臺灣的年節》(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
臺中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編,《健康教育の實踐》(臺中:編者,1938)。
臺北州警務部編,《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記錄》(臺北:臺北州警務部,1926)。
臺南市役所編,《臺南市商工人名錄》(臺南:編者,1940)。
臺南新報社編,《臺灣大觀》,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178號,(1935)。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產業臺灣の一轉機:商品市場としての價值》(臺北:編者,1930)。
臺灣青果研究會編纂,《臺灣青果年鑑:芭蕉、柑橘、鳳梨》(臺中:編者,193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稿 卷2人民志禮俗篇》(臺北:捷幼出版社,1999),頁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印,《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
臺灣教育會編纂,《臺灣學事法規》(1943年原刊),收於阿部洋編,《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成(臺湾篇)第16卷》(東京:龍溪書社,2007)。
臺灣新民報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
臺灣新聞社編,《臺灣を代表するもの》(臺中:編者,1935)。
臺灣總督府,《公學校用國語讀本 第1種卷6》(1925年原刊),收於臺灣總督府編纂,《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 第3期 1923-1926(大正12-15年)》(臺北:南天,2003)。
臺灣總督府,《公學校用國語讀本 第1種卷7》(1940年原刊),頁19-25,收於臺灣總督府編纂,《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 第4期 1937-1942
(昭和12-17年)》(臺北:南天,2003)。
臺灣總督府,《公學校用國語讀本 第1種卷8》(1942年原刊),收於臺灣總督府編纂,《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 第4期 1937-1942(昭和12-17年)》(臺北:南天,2003)。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編纂,《臺灣適用作法教授書》(1895年原刊),收於阿部洋編,《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成(臺湾篇)第36卷》(東京:龍溪書社,2008)。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編,《臺灣貿易四十年表》(臺北:編者,1936)。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編,《臺灣貿易概覽(昭和10、11年版)》(臺北:編者,1938)。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編纂,《臺灣貿易年表(1936-1939)》(臺北:編者,1938-194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編,《臺灣工場通覽》(臺北:編者,192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編,《臺灣商工統計》(臺北:編者,1923-193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工場名簿》(臺北:編者,1932-1934、1936-1942)。
臺灣總督府稅關編,《臺灣貿易概覽(昭和2年版)》(臺北:編者,1928)。
臺灣總督府稅關編,《臺灣貿易概覽(昭和3年版)》(臺北:編者,1929)。
臺灣總督府稅關編,《臺灣貿易概覽(昭和5年版)》(臺北:編者,1931)。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0)。
臺灣勸業共進會協贊會,《臺灣勸業共進會協贊會報告書》(臺北:臺灣勸業共進會協贊會,1916)。
趙榮光,《中國古代庶民飲食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劉枝萬口述、林美容、丁世傑、林承毅等訪問,《學海悠遊:劉枝萬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8)。
劉麗卿,《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
蔡振豐,《苑裏志》,臺灣方志第48種。
鄭自隆,《廣告與臺灣社會變遷》(臺北:華泰文化,2008)。
澤村真,《榮養と食物》(東京:成美堂書店,1925)。
澤村真,《榮養講話》(東京:成美堂書店,1927)。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
龍居松之助,《文化觀日本史》(東京:精華書院,1921)。
總務廳統計局監修、日本統計協會編,《日本長期統計總覽 第2卷》(東京:日本統計協會,1988)。
謝金鑾,《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
藤家礼之助著、張俊彥、卞立強譯,《日中交流二千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四)電子資料庫

WHO PLUS資料庫(擷取日期:2010年6月30日)http://web.nichigai.co.jp/nga/jsp/login/iplogin/ASL.jsp
日本神戶大學附屬圖書館新聞記事文庫(擷取日期:2010年6月30日)
http://www.lib.kobe-u.ac.jp/sinbun/index.html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擷取日期:2010年6月30日)
http://www.jacar.go.jp/
日本國會圖書館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擷取日期:2010年6月30日)http://kindai.ndl.go.jp/index.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5158007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8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呂紹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郭立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郭立婷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Sep-2013 13:37:04 (UTC+8)-
dc.date.available 3-Sep-2013 13:37:0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Sep-2013 13:37:0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158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71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58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以日本所帶來之「菓子」(在臺灣相應之食品為糕餅、蜜餞)為中心,即常稱之零嘴(食)、點心等食品為範疇,也就是非正餐而食用的食品,從飲食、製菓產業等角度分析,勾勒菓子所帶動的新味覺飲食文化。
首先,討論清代臺灣之糕餅、蜜餞與日本「菓子」等食品在用途之差異,與「點心」之間的關連,以及在飲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與地位,並探究清末開港通商與日本明治維新,對於糕餅與菓子產生的影響。再者,以日治時期臺灣製菓產業為核心,分析在臺日人製菓產業與臺灣糕餅、蜜餞業之概況,以及日本製菓會社在臺灣經營,並探討戰爭時期臺灣製菓業的發展動向,以拼湊日治時期臺灣製菓產業之實況。最後,從廣告宣傳、展示、餽贈與人際網絡、營養保健等面向,觀察菓子食品所帶來的味覺文化。
綜合上述的討論,日治時期新式菓子食品之所以逐漸融入臺灣的飲食生活,近代傳播媒體的廣告宣傳,實為功不可沒。無論是在產品宣傳或是保健衛生的傳播,皆是透過廣告媒體在有意無意之間,傳達給民眾知悉,這也使得菓子食品不只擁有「精緻化」與「嗜好化」的飲食特點,更包含重視菓子的保健與衛生,近代醫學知識滲透進入菓子的飲食生活。另一方面,日治時期以來,在臺灣糕餅製作上,仍延續清代的糕餅特色,除此之外,也融合日本製菓技術,研發出具有水果風味的臺灣菓子,將臺灣的水果盛產與多樣化之特點融入菓子製造,創造出結合臺灣風味與日本製菓技術的「臺灣菓子」新食品。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研究回顧…………………………………………………………………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2
第二章 從慎終追遠到品茗雅伴
第一節 清代臺灣之糕餅、蜜餞………………………………………………15
第二節 菓子在日本……………………………………………………………26
第三節 臺、日之間「點心」的「嗜好化」與「精緻化」(1860-1895)34
小結………………………………………………………………………………39
第三章 日治時期臺灣製菓業
第一節 在臺日人製菓產業與臺灣糕餅、蜜餞之發展概況…………………41
第二節 製菓會社在臺灣發展實況……………………………………………59
第三節 戰爭時期的臺灣製菓業………………………………………………94
小結………………………………………………………………………………104
第四章 新味覺文化的浸透
第一節 琳瑯滿目的廣告宣傳…………………………………………………107
第二節 「品味」甜味:菓子多樣化用途……………………………………132
第三節 隱形的健康殺手:菓子的衛生與保健………………………………154
小結………………………………………………………………………………168
第五章 結論……………………………………………………………………169
附錄………………………………………………………………………………175
參考書目…………………………………………………………………………192
zh_TW
dc.format.extent 3183561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8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菓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糕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蜜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製菓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廣告zh_TW
dc.title (題名)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zh_TW
dc.title (題名) Flavor of a New Taste:The development of Okashi Industry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ニユ-ス》
《臺南州報》
《臺灣山岳彙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民報》
《臺灣新報》
《臺灣婦人界》
《臺灣產業雜誌》
《臺灣農林新聞》
《臺灣總督府官報》
《臺灣總督府府報》
《興南新聞》
《讀賣新聞》

(二)中、日文論文

〈臺灣菓子工組事業開始─指定原材料割當比率決定─〉,《砂糖經濟(菓子食品界)》12:11(1942年11月)。
三好右京,〈菓子の歷史〉,收於江波戶鐵太郎編,《菓子研究6》(東京:菓子研究會,1933)。
久保田富三,〈砂糖と製糖業〉,收於江波戶鐵太郎編,《菓子研究10》(東京:菓子研究會,1937)。
中山時子,〈中国人の飲食体系〉,收於中山時子監修、木村春子等編著,《中国食文化事典》(東京:角川書店,1988)。
中山時子,〈点心の食文化〉,收於中山時子監修、木村春子等編著,《中国食文化事典》(東京:角川書店,1988)。
水戶野武夫,〈夏山特輯 夏山の裝備〉,《臺灣山岳彙報》11:7(1939年7月)。
平田桂一,〈森永太一郎の菓子事業とマ-ケティング〉,《松山大学論集》11:4(1999年10月)。
石渡達夫,〈築港完成後に於ける花蓮港廳產業の躍進〉,收於臺灣經濟研究會編,《臺灣經濟叢書(8)》(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會,1940)。
池元有一,〈菓子製造業の企業整備〉,收於原朗、山崎志郎編著,《戰時日本の經濟再編成》(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2006)。
佐治孝德,〈築港竣工後の臺東廳產業展望〉,《臺灣時報》(1939年10月)。
吳奇浩,〈清代臺灣之奢靡風氣〉,《臺灣史研究》12:2(2005年12月)。
宋南萱,〈「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宋肅懿,〈唐代長安居民的都市生活與時尚〉,《明新學報》34:1(2008年2月)。
林玉茹,〈國家與企業同構下的殖民地邊區開發:戰時「臺拓」在東臺灣的農林栽培業〉,《臺灣史研究》10:1(2003年6月)。
林孟欣,〈臺灣總督府對岸政策之一環-福大公司對閩粵的經濟侵略〉(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林滿紅,〈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收於曹永和、黃富三主編,《臺灣史論叢》(臺北:眾文圖書,1980)。
姜捷,〈一頁咖啡色的文學〉,《聯合文學》1:4(1985年2月)。
洪炎秋,〈懷鹿港的茶點〉,收於陳萬益編,《閒話與常談:洪炎秋文選》(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
范燕秋,〈「衛生」看得見:1910年代臺灣的衛生展覽會〉,《科技、醫療與社會》7(2008年9月)。
袁丙午,〈臺灣之蜜餞加工業〉,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研究叢刊第88種 臺灣之食品工業(第2冊)》(臺北:臺灣銀行,1966)。
馬占魁訪問記錄,〈豐原名產.雪花月餅─呂松吉先生訪問記錄─〉,收於王正雄總編輯,《中線口述歷史-第二輯》(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2)。
高原逸人,〈開港と東臺灣の產業躍進〉,《臺灣時報》(1939年10月)。
陳柔縉,〈發現臺灣第一家咖啡店〉,收於思想編委會編著,《思想8 後解嚴的臺灣文學》(臺北:聯經,2008)。
野村比加留,〈戰前の明治製菓におけるマ-ケティングに關する一考察〉,《關西大學商學論集》49:3、4(2004年10月)。
森永太一郎談,〈東臺灣を視察して リキリキ社の總頭目とも會見した〉,收於東臺灣研究會編,《東臺灣研究叢書(七)第31編》,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307號,(1927)。
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曾品滄,〈從歌仔戲《最新十二碗菜歌》看臺灣早期飲食〉,《臺灣風物》52:3(2002年9月)。
黃一誠,〈傳統糕餅產業成長策略之研究-以百年老店【玉珍齋】為例〉(新竹: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2004)。
黃弼臣,〈臺灣之咖啡〉,《臺灣銀行季刊》6:1(1953年9月)。
愛垣諄,〈新興工藝作物概觀〉,收於臺灣經濟研究會編,《臺灣經濟叢書(3)》(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會,1935)。
新樹,〈宴席及料理に關する雜話〉,《臺灣慣習記事》2:10(1902年10月)。
編者,〈江崎利一〉,收於日本経済新聞社編,《私の履歷書 経済人7》(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2004)。
蔡桂吉,〈地方產業之變遷與再生-以花蓮縣瑞穗鄉咖啡產業為例〉(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06)。
盧守耕,〈臺灣之糖業及其研究〉,收於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輯,《臺灣之糖》(臺北:臺灣銀行,1949)。
賴永祥,〈大稻埕枋隙禮拜堂〉,《臺灣教會公報》,2001年7月15日(2576期),10版。
賴永祥,〈寶香齋餅舖和余家〉,《臺灣教會公報》,2001年9月23日(2586期),10版。
鍾國輝,〈郭元益百年餅舖的永續經營之道〉,《永續產業發展》8(2003年4月)。
鍾淑敏,〈臺灣總督府「南支南洋」政策之研究─以情報體系為中心─〉,收於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論文集(7)》(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
櫻井芳次郎,〈バナナに關し特許〉,《熱帶園藝》5:3(1935年9月)。

(三)中、日文專書

八卷俊雄,《廣告》(東京:財團法人法政大學出版局,2006)。
三好右京,《相馬半治傳》(東京:東京菓子研究協會,1938)。
三好右京,《菓子通》(東京:四六書院,1930)。
三好晴氣,《臺灣ノ特用作物》(嘉義:嘉土印刷所,1939)。
大園市藏編,《臺灣の中心人物》(臺北:日本植民地批判社,1935)。
大園市藏編,《臺灣人事態勢と事業界》(臺北:大園市藏,1942)。
大塚清賢,《躍進臺灣大觀續篇(四)》,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190號,(1939)。
大橋捨三郎編輯,《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臺北: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1941)。
小林彰夫、村田忠彥,《菓子の事典》(東京:朝倉書店,2000)。
山本武利,《廣告の社會史》(東京:財團法人法政大學出版局,1995)。
山本武利、津金澤聰廣,《日本の広告─人.時代.表現─》(京都:世界思想社,1996)。
川北稔著、陳惠文譯,《砂糖的世界史》(臺北:玉山社,2005)。
工學會,《大正工業史》(1925年原刊)(東京:原書房,1994)。
中部臺灣宣傳協會臺中州勸業課內編,《中部臺灣宣傳協會事業報告書》(臺中:編者,1936)。
內務省編纂,《兒童の衛生》(東京:同文館,1921)。
太田肥洲編,《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產業史》(臺北:臺灣評論社,1940)。
王士雄著、劉筑琴注釋,《隨息居飲食譜》(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王子輝,《中國飲食文化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
王思迅、吳志鴻、胡宏明,《臺灣古董雜貨珍藏圖鑑》(臺北:果實,2004)。
本田和子,《變貌する子ども世界》(東京:中央公論社,2004)。
民生報臺南採訪中心,《府城小吃》(臺北:民生報社,1997)。
伏木亨編,《味覚と嗜好》(東京:ドメス出版,2006)。
有沢廣巳監修,《日本產業百年史上 開國から太平洋戰爭まで》(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68)。
池田敏雄,《臺湾の家庭生活》(臺北:南天,1994)。
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日本女人在臺灣 日治臺灣生活史 昭和篇(上)》(臺北:時報,2009)。
西村信一,《臺灣ニ於ケル物資配給統制機構》(臺北:臺北商工會議所,1943)。
何聯奎、衛惠林編著,《臺灣風土志》(臺北:中華書局,1966)。
佐佐木英光,《醫事法令全集》(東京:中央法律學館,1909)。
余大慶,《鑒真傳法東渡記》(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佚名,《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
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臺北:自立晚報,1991)。
吳自牧,《夢梁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
岐阜菓子業組合聯合會主催,《第七回全國菓子飴大品評會 第八回全國菓子飴業者大會事務報告書》(岐阜:第七回全國菓子飴大品評會事務所,1930)。
李時霖總編輯,《臺灣考察報告》(廈門:廈門市政府,1935)。
杉浦和作,《臺灣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商工人名錄發行所,1912)。
谷元二著,《大眾人事錄-外地、海外篇》(東京:帝國秘密探偵社,1941)。
赤井達郎,《菓子の文化誌》(京都:河原書店, 2005)。
岡田道一,《學校と家庭の兒童衛生》(東京:岡村書店,1933)。
岡田道一、富取卯太治,《學校齒科衛生學》(東京:明治圖書株式會社,1930)。
岩佐鉚三郎編,《臺灣商工總覽》(臺北:臺灣刊行會,1931)。
岩崎潔治編輯,《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
明治製菓社史編集委員會編,《明治製菓の歩み:創立から50年》(東京:明治製菓株式會社,1968)。
東方孝義,《臺日新辭書》(臺北:南天,1997)。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臺北:南天,1997)。
林玉茹、王泰升、曾品滄等訪問,《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紀錄》(臺北:遠流,2008)。
林玫君,《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
林進發編著,《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衆公論社,1933)。
林熊祥、李騰獄監修、何聯奎纂修,《臺灣省通志稿 卷2人民志禮俗篇》。
林肇,《バナナ界早わかり》(東京:經政春秋社,1935)。
林肇,《臺灣食糧年鑑(昭和19年版)》(臺北:臺灣食糧問題研究所,1945)。
林豪,《澎湖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
林衡道口述、楊鴻博整理,《鯤島探源(六)》(臺北:稻鄉,2000)。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9)1937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10)1938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11)1939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6)。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12)1940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6)。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13)1941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7)。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14)1942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7)。
松平誠,《駄菓子屋橫丁の昭和史》(東京:小学館,2005)。
松本辰雄,《明治製菓株式會社20年史》(東京:明治製菓株式會社,1936)。
武內貞義編,《臺湾(改訂版)》(臺北:南天,1996)。
河野信次,《日本糖業發達史(人物篇)》(神戶:日本糖業發達史編纂所,1931)。
波形昭一、木村健二、須永德武,《臺湾日日三十年史:附臺湾の言論界》(東京:ゆまに書房,2004)。
芳賀登、石川寬子監修,《日本の食文化 第6卷 和菓子.茶.酒》(東京:雄山閣,1996)。
金高佐平,《觀光の臺灣》(臺北:臺灣宣傳事業社,1937)。
金澤庄三郎,《廣辭林》(東京:三省堂,1930)。
南博、社會心理研究所著,《昭和文化 1925-1945》(東京:株式會社勁草書房,1992)。
南博、社會心理研究所編,《日本人の生活文化事典》(東京:勁草書房,1983)。
姜家珍總編輯,《花蓮古早味的店》(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3)。
後藤源司,《株式會社明治商店15年史》(東京:株式會社明治商店,1936)。
坂本太郎著、汪向榮、武寅、韓鐵英譯,《日本史》(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08)。
柯瑞明,《臺灣風月》(臺北:自立晚報,1991)。
紀田順一郎編,《事物起源事典13ものしり事典飲食、醫藥篇》(東京:クレス出版,2005)。
宮川次郎,《趣味の臺灣》(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41)。
徐珂,《滿漢通吃》(臺北:實學社,2004)。
柴辻誠太郎,《太魯閣蕃討伐寫眞帖》(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5)。
海老原興,《臺灣總督府殖產局主催商業美術展覽會紀念帖》(臺北:產業評論社,1937)。
荒井秀夫發行,《年表で見るモノの歷史事典上》(東京:ゆまに書房,1995)。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訪問,《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許雪姬總編纂,《續修臺中縣志 卷九 人物志 期末報告書》(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10)。
張炎憲、曾品滄主編《楊雲萍藏臺灣古文書》(臺北:國史館,2003)。
張尊禎,《臺灣老字號》(臺北:上旗文化,2004)。
第三高等女學校85週年校慶紀念同學聯誼會編,《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85周年紀念回憶錄》(臺北:編者,1982)。
連橫,《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連橫,《臺灣語典 卷2》,臺灣文獻叢刊第161種。
連橫,《臺灣語典》,臺灣文獻叢刊第161種。
陳朝隆,《新竹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
陳譽馨總編輯,《臺北品牌故事》(臺北: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2008)。
鹿又光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誌》(臺北: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1939)。
喬治馬階著、林耀南譯,《臺灣遙寄》(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
壹週刊著,《臺灣伴手禮老字號》(臺北:早安財經文化,2007)。
朝倉治彥等編著,《事物起源辞典(衣食住篇)》(東京:東京堂,1996)。
森永五十五年史編輯委員會編,《森永五十五年史》(東京:森永製菓株式會社,1954)。
森永太一郎,《家畜獎勵論》(東京:高濱二郎,1924)。
森永太一郎,《臺灣を一週して》(東京:森永製菓株式會社,1927)。
森永製菓株式會社,《森永製菓一○○史-はばたくエンゼル、一世紀-》(東京:森永製菓株式會社,2000)。
森田克德,《爭霸の經營戰略製菓產業史》(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0)。
渡辺実,《日本食生活史》(東京:吉川弘文館,1981)。
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臺灣Show》(臺北:遠流,2004)。
費爾南.布勞岱爾著、施康強、顧良譯,《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卷一)》(臺北:左岸文化,2006)。
越智キヨ,《家事新講》(京都:星野書店,1934)。
勝山吉作編輯,《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臺北:勝山寫真館,1931)。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 卷2》,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
黃莉芸等撰稿、葉欣芳等編輯,《澎湖產業文化誌:傳統糕餅篇》(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0)。
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等主編,《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 VolumeⅡ》(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籌備處,1997)。
黃晴文總編輯,《餅圓探源:豐原糕餅發展史暨文藝季活動紀實》(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7)。
緖方武歲編輯,《臺灣大事年表》(臺北:臺灣經世新報社,1938)。
楠井隆三,《戰時臺灣經濟論》(臺北:南方人文研究所,1944)。
鈴木宗康,《日本の名菓》(大阪:保育社,1967)。
鈴木宗康,《諸國名物菓子》(京都,河原書店,1941)。
鈴木清一郎,《臺湾旧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南天,1995)。
廖漢臣,《臺灣的年節》(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
臺中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編,《健康教育の實踐》(臺中:編者,1938)。
臺北州警務部編,《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記錄》(臺北:臺北州警務部,1926)。
臺南市役所編,《臺南市商工人名錄》(臺南:編者,1940)。
臺南新報社編,《臺灣大觀》,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178號,(1935)。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產業臺灣の一轉機:商品市場としての價值》(臺北:編者,1930)。
臺灣青果研究會編纂,《臺灣青果年鑑:芭蕉、柑橘、鳳梨》(臺中:編者,193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稿 卷2人民志禮俗篇》(臺北:捷幼出版社,1999),頁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印,《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
臺灣教育會編纂,《臺灣學事法規》(1943年原刊),收於阿部洋編,《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成(臺湾篇)第16卷》(東京:龍溪書社,2007)。
臺灣新民報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
臺灣新聞社編,《臺灣を代表するもの》(臺中:編者,1935)。
臺灣總督府,《公學校用國語讀本 第1種卷6》(1925年原刊),收於臺灣總督府編纂,《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 第3期 1923-1926(大正12-15年)》(臺北:南天,2003)。
臺灣總督府,《公學校用國語讀本 第1種卷7》(1940年原刊),頁19-25,收於臺灣總督府編纂,《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 第4期 1937-1942
(昭和12-17年)》(臺北:南天,2003)。
臺灣總督府,《公學校用國語讀本 第1種卷8》(1942年原刊),收於臺灣總督府編纂,《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 第4期 1937-1942(昭和12-17年)》(臺北:南天,2003)。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編纂,《臺灣適用作法教授書》(1895年原刊),收於阿部洋編,《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成(臺湾篇)第36卷》(東京:龍溪書社,2008)。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編,《臺灣貿易四十年表》(臺北:編者,1936)。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編,《臺灣貿易概覽(昭和10、11年版)》(臺北:編者,1938)。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編纂,《臺灣貿易年表(1936-1939)》(臺北:編者,1938-194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編,《臺灣工場通覽》(臺北:編者,192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編,《臺灣商工統計》(臺北:編者,1923-193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工場名簿》(臺北:編者,1932-1934、1936-1942)。
臺灣總督府稅關編,《臺灣貿易概覽(昭和2年版)》(臺北:編者,1928)。
臺灣總督府稅關編,《臺灣貿易概覽(昭和3年版)》(臺北:編者,1929)。
臺灣總督府稅關編,《臺灣貿易概覽(昭和5年版)》(臺北:編者,1931)。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0)。
臺灣勸業共進會協贊會,《臺灣勸業共進會協贊會報告書》(臺北:臺灣勸業共進會協贊會,1916)。
趙榮光,《中國古代庶民飲食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劉枝萬口述、林美容、丁世傑、林承毅等訪問,《學海悠遊:劉枝萬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8)。
劉麗卿,《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
蔡振豐,《苑裏志》,臺灣方志第48種。
鄭自隆,《廣告與臺灣社會變遷》(臺北:華泰文化,2008)。
澤村真,《榮養と食物》(東京:成美堂書店,1925)。
澤村真,《榮養講話》(東京:成美堂書店,1927)。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
龍居松之助,《文化觀日本史》(東京:精華書院,1921)。
總務廳統計局監修、日本統計協會編,《日本長期統計總覽 第2卷》(東京:日本統計協會,1988)。
謝金鑾,《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
藤家礼之助著、張俊彥、卞立強譯,《日中交流二千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四)電子資料庫

WHO PLUS資料庫(擷取日期:2010年6月30日)http://web.nichigai.co.jp/nga/jsp/login/iplogin/ASL.jsp
日本神戶大學附屬圖書館新聞記事文庫(擷取日期:2010年6月30日)
http://www.lib.kobe-u.ac.jp/sinbun/index.html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擷取日期:2010年6月30日)
http://www.jacar.go.jp/
日本國會圖書館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擷取日期:2010年6月30日)http://kindai.ndl.go.jp/index.html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