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血旗揚帆: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的從軍始末(1943-1945)
The history of special Taiwan volunteers for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1943-1945)
作者 陳柏棕
貢獻者 鍾淑敏
陳柏棕
關鍵詞 海軍特別志願兵    
海軍兵志願者訓練所
海兵團
派遣
戰後復員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3-Sep-2013 13:39:15 (UTC+8)
摘要 日本在臺灣前後共徵募六期海軍特別志願兵,除第一期招募1,000名外,其餘二至六各期各為2,000名,共11,000名。本論文旨在論述臺灣海軍志願兵的從軍歷程,由制度實施背景、殖民當局的動員行動,到其受訓、出征與復員,試以建構臺灣人在配合日本軍事動員下參與戰爭的一個面向。
隨戰況急轉直下,日本海軍面臨增員需求,1943年5月11日,日本宣佈在臺灣和朝鮮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並於8月1日施行。伴隨制度實施,當局一方面展開對制度的美化宣傳;另一方面則透過警察、或各單位發起集團申請募集大量人員,反映當局以雙面手法欲對青年身體與心靈進行全面掌控,驅使其入伍。海軍志願兵於徵集後,先後進入專為殖民地設立之「海軍兵志願者訓練所」與海軍正規新訓單位「海兵團」受訓。後因戰事急迫為加速新兵培育,旋廢除訓練所,而高雄海兵團亦因空襲被迫疏散,致使訓練效用大打折扣。第五期主計分隊人員發生誤觸未爆彈的五甲尾事件,即顯示軍事教育出現的嚴重缺失。
在結訓後,人員分派地點可大略歸結為:派遣至東南亞各戰地、分入臺灣本島各海軍部隊、送往日本海軍諸學校進修,待結業後再行分發。派至東南亞者多半被派往菲律賓;派往日本之部份人員則因護國丸事故造成慘重傷亡。自1945年初港口遭空襲破壞,海域亦受封鎖,結訓的第三期海軍志願兵已無法外派,爾後人員均留在臺灣專事防衛。由其佈署的變化,一定程度地呈現受戰局演變下臺灣人在戰爭支援作用的轉變。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海軍志願兵展開戰後復員,承受的命運也因分屬地區的不同有所差異。或受當地政治局勢所困,或被安置在集中營、收容所等候遣返。海外人員遣返輸送上,仰賴盟軍、日本往返於臺、日、東南亞間之艦艇轉送回臺。在臺灣島內者,多數人在戰爭結束後即復員返家。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史料

(一)未刊史料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
《御署名原本》
《特設給糧船神洋丸戰時日誌》
《三十三警第三號 第三十三警備部隊現狀竝戰鬪報告》
《護國丸事故報告書》。
《特設巡洋艦護國丸戰時日誌(丁二號輸送經過)》。
《丁四號輸送部隊任務報告》。
《特設運送船護國丸戰時日誌(5)》。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10493冊、11490冊。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藏
《臺灣海軍資料》,檔號0035/511.1/4010/1/002。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剪輯資料。
陳柏棕收藏
「彰化郡福興庄役場、皇民奉公會福興庄分會、福興庄奉公壯年團寄紀乃
浦信函」。
盧金水提供
《海軍特志戰歿者名簿》,手抄本。
從軍「履歷表」。
蘇兩成提供
從軍「履歷表」。
不著撰者
〈吹雪型一等駆逐艦定員表―駆逐艦響〉,昭和12年4月23日 內令第169
號改定 改正昭和20年 第343號。

未出版訪問記錄:
1. 臺灣海一同學聯誼會總會編,《海一回顧錄》,臺北:臺灣海一同學聯誼
會總會,1999。
2. 陳柏棕、陳碧俊採訪,〈蘇兩成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08年3月28
日;地點:新北市鶯歌區蘇兩成寓所。
3. 陳柏棕、阿部賢介採訪,〈盧金水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09年10月11
日、10月22日、2010年4月13日、6月1日;地點:臺北市北投區中川義夫
寓所、臺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602號 麥當勞士林餐廳。
4. 陳柏棕採訪,〈張文鋒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09年10月11日、2010
年6月23日、7月13日;地點:臺北市北投區中川義夫寓所、新北市三
重區仁化街張文鋒寓所。
5. 陳柏棕採訪,〈盧贊貴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09年10月11日;地點:
臺北市北投區中川義夫寓所)
6. 陳柏棕、楊勝傑採訪,〈蘇火旺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0年4月14
日;地點:臺北市松山區蘇火旺寓所。
7. 陳柏棕採訪,〈葉水金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0年7月3日、8月27
日;地點:臺北市中正區漢口街 威瑪咖啡、新北市新莊區新莊路葉水金
寓所。
8. 陳柏棕採訪,〈張榮樹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0年7月13日;地點:
新北市三重區仁化街張文鋒寓所。
9. 陳柏棕採訪,〈陳萬托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0年8月3日;地點:
新北市泰山區辭修路陳萬托寓所。
10. 陳柏棕採訪,〈施能華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0年8月31日;地點:
彰化縣鹿港鎮海浴路施能華寓所。
11. 陳柏棕採訪,〈江水和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1年4月22日;地點:
臺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602號 麥當勞士林餐廳。
12. 陳柏棕採訪,〈陳金村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1年4月25日;地點:
新北市中和區南山路陳金村寓所。
13. 陳柏棕採訪,〈謝宗發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1年5月5日;地點:
新北市三重區自強路一段謝宗發寓所。
14. 陳柏棕電話訪問蕭清柱先生,時間:2011年5月9日。
15. 陳柏棕採訪,〈黃文聰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1年5月20日;地點:
桃園縣桃園市龍安街龍安堂五府王爺宮廟。
16. 陳柏棕採訪,〈林禎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1年5月27日;地點:
新北市淡水區公明街林禎寓所。
17. 陳柏棕採訪,〈張登標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1年7月2日;地點: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二段張登標寓所。
18. 陳柏棕採訪,〈林煥土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1年7月22日;地點:
臺北市信義區莊敬路林煥土寓所。

(二)已刊史料

《民報》,1945月至1947年。
《京城日報》,1906年至1945年。
《新竹州時報》,1943年7月號。
《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至1943年。
上杉允彦
《皇民奉公會について(二)─植民地台灣における大政翼賛運動》,出版
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89。
大澤貞吉編
《海軍志願兵の栞(海軍特別志願兵案內)》,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
部,1943。
丸井妙子
〈緋櫻の記 海軍兵志願者訓練所記〉,《臺灣公論》98(1944年2月),
  頁112-116。
〈黑潮と鬪ふ 高雄海兵團〉,《臺灣公論》101(1944年5月),頁106-
109。
不著撰者
〈州に兵事防空課誕生!〉,《臺灣地方行政》(1943年1月),頁10-
11。
〈海を拓く若人〉,《新建設》1:5(1943年5月),未註頁碼。
〈軍艦旗の下に海洋訓練隊員に志願兵への決意を訊く〉,《新建設》2:
6(1943年6月),頁16-19。
〈「海軍」と本島青年の前進行(海軍特別志願兵記念座談會)〉,《臺
灣時報》(1943年6月),頁1-10。
〈臺南州玉井庄に兵の母を訪ふ:陳蔡氏丹さん語る〉,《新建設》2:7
(1943年7月),頁46-51。
〈本島青年と水泳「水鬼何ぞ恐れん」〉,《新建設》2:8(1943年8
月),頁38-39。
〈海軍志願兵三一萬人突破〉,《新建設》2:9(1943年9月),頁7。
〈臺灣青年の「一日水兵記」:海洋訓練隊員の掃海艇便乘記〉,《新建
設》2:12(1943年12月),頁42-43。
日本図書センタ-
《陸海軍 軍事年鑑7 昭和十八年版》,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復
刻版,1989。
竹內清
《事變と臺灣人》,東京:現代書房,1939。
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
《大本營海軍部•聯合艦隊(7)─戰爭最終期─》,東京:朝雲新聞社,
1976。
作者不詳
《青年鍊成之情況》,出版地、出版單位不詳,1943。
杉山宇市監修
《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準備讀本》,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43。
高戶顯隆
《海軍と臺灣青年》,臺北:臺灣公論社,1944。
浜井和史編
《復員関係史料集成 第6卷 南方軍復員史》,東京:株式會社ゆまに書
房,2010。
《復員関係史料集成 第10卷 復員史 上》,東京:株式會社ゆまに書房,
2010。
海軍省
《艦隊運動程式》,東京:海軍省,1933。
海軍省海軍軍事普及部編
《海軍讀本》,東京:海軍省海軍軍事普及部,1940。
海と空編輯部
〈日本海軍艦艇要目表〉,《海と空》12:1(1943年1月),頁68。
張瑞成
《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
會,1990。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大本營海軍部‧聯合艦隊(四) 海軍戰略重建與第三階段前期作戰》,
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
《大本營海軍部‧聯合艦隊(五) 潰敗整編與「阿」號作戰》,臺北:國
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
《陸海軍年表 大事年表與軍語》,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1。
清田義治
〈若櫻の手記〉,《新竹州時報》78(1943年11月),頁100-102。
〈若櫻の手記〉,《新竹州時報》79(1943年12月),頁77。
臺灣總督府
《國民學校體鍊科教授要項竝同實施細目》,臺北:臺灣總督府,1942。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昭和十七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1943。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昭和十八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1944。
《臺灣戶口統計 昭和十八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1944。
《臺灣統治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1945。
《臺灣統治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1945。
臺灣總督府官房情報課
《大東亞戰爭と臺灣》,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情報課,1943。
《臺灣事情 昭和十九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情報課,1944。
臺灣總督府防衛本部防空部
《本島空襲狀況》,臺北:臺灣總督府防衛本部防空部,1944。
《臺灣空襲被害概況》,臺北:臺灣總督府防衛本部防空部,1945。
臺灣通信株式會社
《臺灣年鑑 昭和十九年版》,臺北:臺灣通信株式會社,1944。
謝培屏編
《戰後遣送旅外華僑回國史料彙編 1 德國.土耳其.義大利.日本篇》,臺
北:國史館,2007。
《戰後遣送旅外華僑回國史料彙編 3 南洋.海南島篇》,臺北:國史館,
2007。
濱田隼雄
〈兵隊と子寶─員林の重村家を訪ねて─〉,《新建設》3:5(1944年5
月),頁44-46。
藤原彰
《日本軍事史料(上卷)戦前篇》,東京:社會批評社,2006。
已刊座談會、回憶錄暨訪問紀錄:
1. 吳平城,《軍醫日記》,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9。
2. 廖清秀,〈日本「海兵團」八月苦難記〉,《臺灣文藝》77(1982年
10月),頁65-83。
3. 鄭麗玲採訪撰述,《臺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板橋:臺北縣立
文化中心,1995。
4. 林惠玉編輯,《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宜蘭縣立文
化中心,1996。
5. 周婉窈主編,《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並相關資料》,臺北:中央研究
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6. 蔡慧玉編著,《走過兩個時代的人:臺籍日本兵》,臺北: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7. 潘國正,《天皇陛下の赤子─新竹人•日本兵•戰爭經驗》,新竹市:齊
風堂出版社,1999。
8. 賴玲卿紀錄,〈嘉義市臺籍日本兵口述歷史座談會〉,《嘉義市文獻》
16(2000年12月),頁177-247。
9. 湯熙勇、陳怡如編著,《臺北市臺籍日本兵查訪專輯》,臺北:臺北市
文獻委員會,2001。
10. 黃有興編著,《日治時期馬公要港部:臺籍從業人員口述歷史專輯》,
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4。
11. 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朋整理,《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臺
北:前衛出版社,2004。
12. 陳鵬仁、王雪娥編著,《世紀之足跡:臺灣人日本海軍志願兵》,臺
北:致良出版社,2004。
13. 張炎憲主編,《李登輝總統訪談錄》,臺北:國史館‧允晨文化,
2008。
14. 陳柏棕、阿部賢介、廖怡錚採訪,〈「護國丸」船難倖存的海軍志願兵
─中川義夫(陳臣銅)先生訪問紀錄〉,《臺灣史料研究》35(2010年
6月),頁134-152。

二、專書

(一)中日文(含翻譯論作)

B. H. Liddell Hart著、紐先鍾譯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2)》,臺北:軍事譯粹社,1992。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3)》,臺北:軍事譯粹社,1992。
Windward、劉怡
《逆天而行─舊日本帝國海軍發展史》,臺北:知兵堂,2008。
Meirion and Susie Harries著、葉廷燊譯
《日本皇軍興亡記》,臺北:金禾出版社,1994。
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
《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事件百選與法律史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2006。
外務省アジア局監修
《現代中國人名辭典》,東京:江南書院,1957。
加藤陽子
《徵兵制と近代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1996。
寺谷武明
《近代日本の造船と海軍》,東京:成山書店,1996。
全日本海員組合企劃、監修
《海なお深く 太平洋戦爭•船員の体験手記》,東京:新人物往來社,
1986。
李若文、杜劍鋒撰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專輯. 文獻篇.2:戰火浮生錄》,高雄市:高
市史博館,2006。
坂本正器、福川秀樹編
《日本海軍編制軍典》,東京:芙蓉書房,2003。
林育如等編
《高雄百年歷史影像專輯1870-1970》,高雄市:高市史博館‧陳中和基
金會,2008。
周婉窈
《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增訂版)》,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9。
吳廷璆主編
《日本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
沈天羽主編
《海軍官校六十年》,高雄:海軍官校,2007。
近藤正己
《總力戰と臺灣:日本植民地崩壞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6。
林えいだい
《臺湾の大和魂》,大阪:東方出版株式會社,2000。
服部卓四郎著、軍事譯粹社譯
《大東亞戰爭全史Ⅱ》,臺北:軍事譯粹社,1978。
原剛、安岡昭男編
《日本陸海軍事典》,東京:新人物往來社,1997。
莊天賜
《二次大戰下的臺北大空襲》,臺北:臺北市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
館,2007。
秦郁彥編
《陸海軍総合事典(第2版)》,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第2版第1刷,
2005。
財團法人 海軍歷史保存會編
《日本海軍史 第五卷 部門小史(上)》,東京:第一法規出版株式會
社,1995。
《日本海軍史 第七卷》,東京:第一法規出版株式會社,1995。
財團法人豐年社編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志》,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98。
財團法人 海上勞動協會編
《日本商船隊戦時遭難史》,東京:成山堂書店,復刻版,2007。
梁華璜
《臺灣總督府南進政策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
戚嘉林
《臺灣史(增訂版)》,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
黃印銘編
《二次大戰太平洋血戰圖片眞跡》,臺北:世象出版社,1977。
蔡石山
《海洋的台灣:歷史上跟東洋和西洋的交接》,臺北:聯經出版社,
2011。
經典雜誌編
《赤日炎炎:臺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經典雜誌出版社,
2005。
福川秀樹
《日本海軍将官辞典》,東京:芙蓉書房,2000。
劉鳳翰
《日軍在臺灣: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臺
北:國史館,1997。
樋口雄一
《皇軍兵士にされた朝鮮人》,東京:社會評論社,1991。
諫山春樹等原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
《秘話•臺灣軍與大東亞戰爭》,臺北:文英堂出版社,2002。
鍾堅
《臺灣航空決戰》,臺北:麥田出版社,第2版,1998。
戴寶村
《近代臺灣海運發展:從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2000。
《臺灣政治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

(二) 英文

Clay Blair,Jr.
Silent Victory: The U.S. Submarine War Against Japan,
Philadelphia,Philadelphia:Lippincott, 1975.
Fluckey, Eugene B.
Thunder Below!: The Uss Barb Revolutionizes Submarine
Warfare in World War II, 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lllinois Press, 1992.
Garth S. Jowett and Victoria O’ Donnel,
Propaganda and persuasion, Newbury Park, Calif.:Sage
Publications, 1992.
Giddens, Anthony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Oxford:Polity Press,
1985.
Melvin L. De Fleur and Sandra Ball-Rokeach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Longman, 1982.
Robert Ross Smith
Triumph in the Philippines, Washington, D.C.: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Dept. of the Army, 1993.

三、學位論文

石川香代子
〈周金文〈志願兵〉析論〉,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李國生
〈戰爭與臺灣人:殖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臺
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巫怡靜
〈日治末期溪湖人的戰爭經驗(1937-1945年)〉,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黃文珊
〈高雄左營眷村聚落的發展與變遷〉,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
文,2006。
廖秋紅
〈日治末期臺灣人身分認同的演化進程―以臺籍作家的志願兵小說為中心
(1941.6―1945.8)〉,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劉芳瑜
〈海軍與臺灣沉船打撈事業(1945-1972)〉,臺北:政治大學臺灣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9。
鄭麗玲
〈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
新竹: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鄭柏力
〈從志願到徵兵―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臺灣的動員〉,臺北:政治大學社會科
學院臺灣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09。
鄭人豪
〈日治時期臺灣游泳運動史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9。
謝惠芳
〈論陳千武小說《活著回來》―一部臺灣特別志願兵紀錄《獵女犯》的綜合
考察〉,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四、期刊論文

周婉窈
〈從比較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新史學》
5:2(1994年6月),頁117-156。亦收在氏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
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出版社,2003,頁33-75。
〈日本在臺軍事動員與臺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1937-1945〉,《臺灣史研
究》2:1(1995年6月),頁85-126。本篇文章於2002年8月重新修訂,
並收錄在氏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頁
127-183。
近藤正己撰、許佩賢譯
〈對異民族的軍事動員與皇民化政策―以臺灣軍夫為中心〉,《臺灣文獻》
46:2(1995年6月),頁189-223。
邵培仁、李梁
〈媒介即意識形態 論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控制思想〉,《浙江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1(2001年),頁99-106。
張健俅
〈二次大戰臺灣遭受戰害之研究〉,《臺灣史研究》4:1(1999年4
月),頁149-196。
曾令毅
〈日治時期臺灣少年飛行兵之研究─以特攻隊員劉志宏(泉川正宏)為
例〉,《臺灣史學雜誌》2(2006年12月),頁195-236。

五、網站資料

日本「三重縣戰爭資料館」網站
http://www.pref.mie.jp/FUKUSHI/heiwa/shiryou/01-14.htm
日本「海事博物館ボランティアあれこれ」網站http://kondoh-
k.at.webry.info/200706/article_2.html
美國「FleetSubmarine.com」網站
http://www.fleetsubmarine.com
美國「NavSource Online:Submarine Photo Archive」網站
http://www.navsource.org/archives/08/08220.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6158001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1580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鍾淑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柏棕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柏棕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Sep-2013 13:39:15 (UTC+8)-
dc.date.available 3-Sep-2013 13:39:1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Sep-2013 13:39:1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61580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72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15800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日本在臺灣前後共徵募六期海軍特別志願兵,除第一期招募1,000名外,其餘二至六各期各為2,000名,共11,000名。本論文旨在論述臺灣海軍志願兵的從軍歷程,由制度實施背景、殖民當局的動員行動,到其受訓、出征與復員,試以建構臺灣人在配合日本軍事動員下參與戰爭的一個面向。
隨戰況急轉直下,日本海軍面臨增員需求,1943年5月11日,日本宣佈在臺灣和朝鮮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並於8月1日施行。伴隨制度實施,當局一方面展開對制度的美化宣傳;另一方面則透過警察、或各單位發起集團申請募集大量人員,反映當局以雙面手法欲對青年身體與心靈進行全面掌控,驅使其入伍。海軍志願兵於徵集後,先後進入專為殖民地設立之「海軍兵志願者訓練所」與海軍正規新訓單位「海兵團」受訓。後因戰事急迫為加速新兵培育,旋廢除訓練所,而高雄海兵團亦因空襲被迫疏散,致使訓練效用大打折扣。第五期主計分隊人員發生誤觸未爆彈的五甲尾事件,即顯示軍事教育出現的嚴重缺失。
在結訓後,人員分派地點可大略歸結為:派遣至東南亞各戰地、分入臺灣本島各海軍部隊、送往日本海軍諸學校進修,待結業後再行分發。派至東南亞者多半被派往菲律賓;派往日本之部份人員則因護國丸事故造成慘重傷亡。自1945年初港口遭空襲破壞,海域亦受封鎖,結訓的第三期海軍志願兵已無法外派,爾後人員均留在臺灣專事防衛。由其佈署的變化,一定程度地呈現受戰局演變下臺灣人在戰爭支援作用的轉變。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海軍志願兵展開戰後復員,承受的命運也因分屬地區的不同有所差異。或受當地政治局勢所困,或被安置在集中營、收容所等候遣返。海外人員遣返輸送上,仰賴盟軍、日本往返於臺、日、東南亞間之艦艇轉送回臺。在臺灣島內者,多數人在戰爭結束後即復員返家。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提出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
第二章 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的施行與宣傳動員
第一節 殖民地志願兵制度的導入 14
第二節 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的宣傳樣板:皇民奉公會海洋訓練隊 22
第三節 虛與實: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的宣傳與實務 36
第三章 戰火下的海軍訓練
第一節 海軍志願兵之甄選與預備訓練 59
第二節 臺灣總督府海軍兵志願者訓練所 65
第三節 高雄海兵團的設置與海軍訓練 76
第四章 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之佈署與戰後復員─兼論「護國丸事故」
第一節 人員分派概況 100
第二節 護國丸事故 125
第三節 戰爭結束後的復員概況 146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62
第二節 本文侷限與未來課題167 附錄
附錄一 大事年表 170
附錄二 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訪問稿 173
附錄三 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戰歿者名簿 215
附錄四 彰化郡福興庄役場、皇民奉公會福興庄分會、
福興庄奉公壯年團寄紀乃浦信函 230
參考書目 231
zh_TW
dc.format.extent 2377461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1580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海軍特別志願兵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海軍兵志願者訓練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海兵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派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戰後復員zh_TW
dc.title (題名) 血旗揚帆: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的從軍始末(1943-1945)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history of special Taiwan volunteers for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1943-1945)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史料

(一)未刊史料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
《御署名原本》
《特設給糧船神洋丸戰時日誌》
《三十三警第三號 第三十三警備部隊現狀竝戰鬪報告》
《護國丸事故報告書》。
《特設巡洋艦護國丸戰時日誌(丁二號輸送經過)》。
《丁四號輸送部隊任務報告》。
《特設運送船護國丸戰時日誌(5)》。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10493冊、11490冊。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藏
《臺灣海軍資料》,檔號0035/511.1/4010/1/002。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剪輯資料。
陳柏棕收藏
「彰化郡福興庄役場、皇民奉公會福興庄分會、福興庄奉公壯年團寄紀乃
浦信函」。
盧金水提供
《海軍特志戰歿者名簿》,手抄本。
從軍「履歷表」。
蘇兩成提供
從軍「履歷表」。
不著撰者
〈吹雪型一等駆逐艦定員表―駆逐艦響〉,昭和12年4月23日 內令第169
號改定 改正昭和20年 第343號。

未出版訪問記錄:
1. 臺灣海一同學聯誼會總會編,《海一回顧錄》,臺北:臺灣海一同學聯誼
會總會,1999。
2. 陳柏棕、陳碧俊採訪,〈蘇兩成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08年3月28
日;地點:新北市鶯歌區蘇兩成寓所。
3. 陳柏棕、阿部賢介採訪,〈盧金水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09年10月11
日、10月22日、2010年4月13日、6月1日;地點:臺北市北投區中川義夫
寓所、臺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602號 麥當勞士林餐廳。
4. 陳柏棕採訪,〈張文鋒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09年10月11日、2010
年6月23日、7月13日;地點:臺北市北投區中川義夫寓所、新北市三
重區仁化街張文鋒寓所。
5. 陳柏棕採訪,〈盧贊貴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09年10月11日;地點:
臺北市北投區中川義夫寓所)
6. 陳柏棕、楊勝傑採訪,〈蘇火旺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0年4月14
日;地點:臺北市松山區蘇火旺寓所。
7. 陳柏棕採訪,〈葉水金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0年7月3日、8月27
日;地點:臺北市中正區漢口街 威瑪咖啡、新北市新莊區新莊路葉水金
寓所。
8. 陳柏棕採訪,〈張榮樹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0年7月13日;地點:
新北市三重區仁化街張文鋒寓所。
9. 陳柏棕採訪,〈陳萬托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0年8月3日;地點:
新北市泰山區辭修路陳萬托寓所。
10. 陳柏棕採訪,〈施能華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0年8月31日;地點:
彰化縣鹿港鎮海浴路施能華寓所。
11. 陳柏棕採訪,〈江水和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1年4月22日;地點:
臺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602號 麥當勞士林餐廳。
12. 陳柏棕採訪,〈陳金村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1年4月25日;地點:
新北市中和區南山路陳金村寓所。
13. 陳柏棕採訪,〈謝宗發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1年5月5日;地點:
新北市三重區自強路一段謝宗發寓所。
14. 陳柏棕電話訪問蕭清柱先生,時間:2011年5月9日。
15. 陳柏棕採訪,〈黃文聰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1年5月20日;地點:
桃園縣桃園市龍安街龍安堂五府王爺宮廟。
16. 陳柏棕採訪,〈林禎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1年5月27日;地點:
新北市淡水區公明街林禎寓所。
17. 陳柏棕採訪,〈張登標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1年7月2日;地點: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二段張登標寓所。
18. 陳柏棕採訪,〈林煥土先生訪問紀錄〉,時間:2011年7月22日;地點:
臺北市信義區莊敬路林煥土寓所。

(二)已刊史料

《民報》,1945月至1947年。
《京城日報》,1906年至1945年。
《新竹州時報》,1943年7月號。
《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至1943年。
上杉允彦
《皇民奉公會について(二)─植民地台灣における大政翼賛運動》,出版
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89。
大澤貞吉編
《海軍志願兵の栞(海軍特別志願兵案內)》,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
部,1943。
丸井妙子
〈緋櫻の記 海軍兵志願者訓練所記〉,《臺灣公論》98(1944年2月),
  頁112-116。
〈黑潮と鬪ふ 高雄海兵團〉,《臺灣公論》101(1944年5月),頁106-
109。
不著撰者
〈州に兵事防空課誕生!〉,《臺灣地方行政》(1943年1月),頁10-
11。
〈海を拓く若人〉,《新建設》1:5(1943年5月),未註頁碼。
〈軍艦旗の下に海洋訓練隊員に志願兵への決意を訊く〉,《新建設》2:
6(1943年6月),頁16-19。
〈「海軍」と本島青年の前進行(海軍特別志願兵記念座談會)〉,《臺
灣時報》(1943年6月),頁1-10。
〈臺南州玉井庄に兵の母を訪ふ:陳蔡氏丹さん語る〉,《新建設》2:7
(1943年7月),頁46-51。
〈本島青年と水泳「水鬼何ぞ恐れん」〉,《新建設》2:8(1943年8
月),頁38-39。
〈海軍志願兵三一萬人突破〉,《新建設》2:9(1943年9月),頁7。
〈臺灣青年の「一日水兵記」:海洋訓練隊員の掃海艇便乘記〉,《新建
設》2:12(1943年12月),頁42-43。
日本図書センタ-
《陸海軍 軍事年鑑7 昭和十八年版》,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復
刻版,1989。
竹內清
《事變と臺灣人》,東京:現代書房,1939。
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
《大本營海軍部•聯合艦隊(7)─戰爭最終期─》,東京:朝雲新聞社,
1976。
作者不詳
《青年鍊成之情況》,出版地、出版單位不詳,1943。
杉山宇市監修
《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準備讀本》,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43。
高戶顯隆
《海軍と臺灣青年》,臺北:臺灣公論社,1944。
浜井和史編
《復員関係史料集成 第6卷 南方軍復員史》,東京:株式會社ゆまに書
房,2010。
《復員関係史料集成 第10卷 復員史 上》,東京:株式會社ゆまに書房,
2010。
海軍省
《艦隊運動程式》,東京:海軍省,1933。
海軍省海軍軍事普及部編
《海軍讀本》,東京:海軍省海軍軍事普及部,1940。
海と空編輯部
〈日本海軍艦艇要目表〉,《海と空》12:1(1943年1月),頁68。
張瑞成
《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
會,1990。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大本營海軍部‧聯合艦隊(四) 海軍戰略重建與第三階段前期作戰》,
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
《大本營海軍部‧聯合艦隊(五) 潰敗整編與「阿」號作戰》,臺北:國
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
《陸海軍年表 大事年表與軍語》,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1。
清田義治
〈若櫻の手記〉,《新竹州時報》78(1943年11月),頁100-102。
〈若櫻の手記〉,《新竹州時報》79(1943年12月),頁77。
臺灣總督府
《國民學校體鍊科教授要項竝同實施細目》,臺北:臺灣總督府,1942。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昭和十七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1943。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昭和十八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1944。
《臺灣戶口統計 昭和十八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1944。
《臺灣統治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1945。
《臺灣統治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1945。
臺灣總督府官房情報課
《大東亞戰爭と臺灣》,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情報課,1943。
《臺灣事情 昭和十九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情報課,1944。
臺灣總督府防衛本部防空部
《本島空襲狀況》,臺北:臺灣總督府防衛本部防空部,1944。
《臺灣空襲被害概況》,臺北:臺灣總督府防衛本部防空部,1945。
臺灣通信株式會社
《臺灣年鑑 昭和十九年版》,臺北:臺灣通信株式會社,1944。
謝培屏編
《戰後遣送旅外華僑回國史料彙編 1 德國.土耳其.義大利.日本篇》,臺
北:國史館,2007。
《戰後遣送旅外華僑回國史料彙編 3 南洋.海南島篇》,臺北:國史館,
2007。
濱田隼雄
〈兵隊と子寶─員林の重村家を訪ねて─〉,《新建設》3:5(1944年5
月),頁44-46。
藤原彰
《日本軍事史料(上卷)戦前篇》,東京:社會批評社,2006。
已刊座談會、回憶錄暨訪問紀錄:
1. 吳平城,《軍醫日記》,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9。
2. 廖清秀,〈日本「海兵團」八月苦難記〉,《臺灣文藝》77(1982年
10月),頁65-83。
3. 鄭麗玲採訪撰述,《臺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板橋:臺北縣立
文化中心,1995。
4. 林惠玉編輯,《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宜蘭縣立文
化中心,1996。
5. 周婉窈主編,《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並相關資料》,臺北:中央研究
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6. 蔡慧玉編著,《走過兩個時代的人:臺籍日本兵》,臺北: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7. 潘國正,《天皇陛下の赤子─新竹人•日本兵•戰爭經驗》,新竹市:齊
風堂出版社,1999。
8. 賴玲卿紀錄,〈嘉義市臺籍日本兵口述歷史座談會〉,《嘉義市文獻》
16(2000年12月),頁177-247。
9. 湯熙勇、陳怡如編著,《臺北市臺籍日本兵查訪專輯》,臺北:臺北市
文獻委員會,2001。
10. 黃有興編著,《日治時期馬公要港部:臺籍從業人員口述歷史專輯》,
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4。
11. 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朋整理,《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臺
北:前衛出版社,2004。
12. 陳鵬仁、王雪娥編著,《世紀之足跡:臺灣人日本海軍志願兵》,臺
北:致良出版社,2004。
13. 張炎憲主編,《李登輝總統訪談錄》,臺北:國史館‧允晨文化,
2008。
14. 陳柏棕、阿部賢介、廖怡錚採訪,〈「護國丸」船難倖存的海軍志願兵
─中川義夫(陳臣銅)先生訪問紀錄〉,《臺灣史料研究》35(2010年
6月),頁134-152。

二、專書

(一)中日文(含翻譯論作)

B. H. Liddell Hart著、紐先鍾譯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2)》,臺北:軍事譯粹社,1992。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3)》,臺北:軍事譯粹社,1992。
Windward、劉怡
《逆天而行─舊日本帝國海軍發展史》,臺北:知兵堂,2008。
Meirion and Susie Harries著、葉廷燊譯
《日本皇軍興亡記》,臺北:金禾出版社,1994。
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
《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事件百選與法律史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2006。
外務省アジア局監修
《現代中國人名辭典》,東京:江南書院,1957。
加藤陽子
《徵兵制と近代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1996。
寺谷武明
《近代日本の造船と海軍》,東京:成山書店,1996。
全日本海員組合企劃、監修
《海なお深く 太平洋戦爭•船員の体験手記》,東京:新人物往來社,
1986。
李若文、杜劍鋒撰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專輯. 文獻篇.2:戰火浮生錄》,高雄市:高
市史博館,2006。
坂本正器、福川秀樹編
《日本海軍編制軍典》,東京:芙蓉書房,2003。
林育如等編
《高雄百年歷史影像專輯1870-1970》,高雄市:高市史博館‧陳中和基
金會,2008。
周婉窈
《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增訂版)》,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9。
吳廷璆主編
《日本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
沈天羽主編
《海軍官校六十年》,高雄:海軍官校,2007。
近藤正己
《總力戰と臺灣:日本植民地崩壞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6。
林えいだい
《臺湾の大和魂》,大阪:東方出版株式會社,2000。
服部卓四郎著、軍事譯粹社譯
《大東亞戰爭全史Ⅱ》,臺北:軍事譯粹社,1978。
原剛、安岡昭男編
《日本陸海軍事典》,東京:新人物往來社,1997。
莊天賜
《二次大戰下的臺北大空襲》,臺北:臺北市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
館,2007。
秦郁彥編
《陸海軍総合事典(第2版)》,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第2版第1刷,
2005。
財團法人 海軍歷史保存會編
《日本海軍史 第五卷 部門小史(上)》,東京:第一法規出版株式會
社,1995。
《日本海軍史 第七卷》,東京:第一法規出版株式會社,1995。
財團法人豐年社編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志》,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98。
財團法人 海上勞動協會編
《日本商船隊戦時遭難史》,東京:成山堂書店,復刻版,2007。
梁華璜
《臺灣總督府南進政策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
戚嘉林
《臺灣史(增訂版)》,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
黃印銘編
《二次大戰太平洋血戰圖片眞跡》,臺北:世象出版社,1977。
蔡石山
《海洋的台灣:歷史上跟東洋和西洋的交接》,臺北:聯經出版社,
2011。
經典雜誌編
《赤日炎炎:臺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經典雜誌出版社,
2005。
福川秀樹
《日本海軍将官辞典》,東京:芙蓉書房,2000。
劉鳳翰
《日軍在臺灣: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臺
北:國史館,1997。
樋口雄一
《皇軍兵士にされた朝鮮人》,東京:社會評論社,1991。
諫山春樹等原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
《秘話•臺灣軍與大東亞戰爭》,臺北:文英堂出版社,2002。
鍾堅
《臺灣航空決戰》,臺北:麥田出版社,第2版,1998。
戴寶村
《近代臺灣海運發展:從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2000。
《臺灣政治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

(二) 英文

Clay Blair,Jr.
Silent Victory: The U.S. Submarine War Against Japan,
Philadelphia,Philadelphia:Lippincott, 1975.
Fluckey, Eugene B.
Thunder Below!: The Uss Barb Revolutionizes Submarine
Warfare in World War II, 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lllinois Press, 1992.
Garth S. Jowett and Victoria O’ Donnel,
Propaganda and persuasion, Newbury Park, Calif.:Sage
Publications, 1992.
Giddens, Anthony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Oxford:Polity Press,
1985.
Melvin L. De Fleur and Sandra Ball-Rokeach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Longman, 1982.
Robert Ross Smith
Triumph in the Philippines, Washington, D.C.: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Dept. of the Army, 1993.

三、學位論文

石川香代子
〈周金文〈志願兵〉析論〉,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李國生
〈戰爭與臺灣人:殖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臺
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巫怡靜
〈日治末期溪湖人的戰爭經驗(1937-1945年)〉,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黃文珊
〈高雄左營眷村聚落的發展與變遷〉,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
文,2006。
廖秋紅
〈日治末期臺灣人身分認同的演化進程―以臺籍作家的志願兵小說為中心
(1941.6―1945.8)〉,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劉芳瑜
〈海軍與臺灣沉船打撈事業(1945-1972)〉,臺北:政治大學臺灣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9。
鄭麗玲
〈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
新竹: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鄭柏力
〈從志願到徵兵―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臺灣的動員〉,臺北:政治大學社會科
學院臺灣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09。
鄭人豪
〈日治時期臺灣游泳運動史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9。
謝惠芳
〈論陳千武小說《活著回來》―一部臺灣特別志願兵紀錄《獵女犯》的綜合
考察〉,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四、期刊論文

周婉窈
〈從比較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新史學》
5:2(1994年6月),頁117-156。亦收在氏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
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出版社,2003,頁33-75。
〈日本在臺軍事動員與臺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1937-1945〉,《臺灣史研
究》2:1(1995年6月),頁85-126。本篇文章於2002年8月重新修訂,
並收錄在氏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頁
127-183。
近藤正己撰、許佩賢譯
〈對異民族的軍事動員與皇民化政策―以臺灣軍夫為中心〉,《臺灣文獻》
46:2(1995年6月),頁189-223。
邵培仁、李梁
〈媒介即意識形態 論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控制思想〉,《浙江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1(2001年),頁99-106。
張健俅
〈二次大戰臺灣遭受戰害之研究〉,《臺灣史研究》4:1(1999年4
月),頁149-196。
曾令毅
〈日治時期臺灣少年飛行兵之研究─以特攻隊員劉志宏(泉川正宏)為
例〉,《臺灣史學雜誌》2(2006年12月),頁195-236。

五、網站資料

日本「三重縣戰爭資料館」網站
http://www.pref.mie.jp/FUKUSHI/heiwa/shiryou/01-14.htm
日本「海事博物館ボランティアあれこれ」網站http://kondoh-
k.at.webry.info/200706/article_2.html
美國「FleetSubmarine.com」網站
http://www.fleetsubmarine.com
美國「NavSource Online:Submarine Photo Archive」網站
http://www.navsource.org/archives/08/08220.htm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