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老人的分布狀況與居住安排選擇-「在地老化」探討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lderly and the living arrangments of elderly choose-to discuss 「aging in place」
作者 陳亮言
貢獻者 林季平
Lin, Ji Ping
陳亮言
關鍵詞 人口老化
老人遷徙分布狀況
老人居住模式
健康狀況
在地老化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4-Sep-2013 09:57:19 (UTC+8)
摘要 本研究利用2000年的人口普查資料和2008年人力資源暨中老年人狀況調查,對於老人的分布狀況以及居住安排選擇進行分析,由於平均餘命的增加,70歲以上的老人人數也逐漸攀升,因此單就65歲以上的老人為研究對象可能過於籠統,因此本研究將老人群體分為65~74歲的「年輕老人」,75~84歲的「中年老人」以及85歲以上的「老老人」三個群體,本研究依據這樣的老人分類來看他們在空間分布狀況是否不同,以及在居住安排上是否有不一樣的選擇,在國內外的研究較少將老人空間分布和居住安排的選擇結合進行探討,而本研究者認為老人在空間分布和居住安排上的關聯性是相當強烈的,因此本研究試著連結老人的地理分布狀況與其居住安排來討論。本研究目的是從三個群體的老人來看影響他們在台灣地理分布上不同的因素,再從三個群體的老人在地理分布狀況的不同來探討居住安排選擇,最後從分布狀況和居住安排情況的分析結果與現今政府極力推廣的「在地老化」進行探討。
本研究主要假設為,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年齡為最主要影響老人分布狀況不同的因素,使得在年輕老人的分布狀況是分散,而越到老老人階段時,其分布情形越趨於集中在台北、台中和高雄的趨勢;之後再依據三個老人群體的地理分布狀況,來推斷各群體老人因為受到年齡增長以及健康狀況衰退的關係不但分布情形改變,其居住安排的選擇也跟著變動,最主要是往都市地區與子女同住。從研究結果以及參照Litwak和Longino (1988)所歸納出的老人三階段遷徙,證實了健康狀況影響了老人分布狀況,是從分散逐漸往都市地區集中的趨勢,而老人分布情形的改變主要可能是為了往都市地區尋求子女的協助幫忙,因而與其同住。「在地老化」主要強調的是老人應在其社區中自然老化,然而依據本研究結果,台灣老人的分布以及居住安排的慣性上是與「在地老化」概念有所衝突的,因此在未來政府在推廣「在地老化」上是必須要注意且克服這樣的情況。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歷年臺灣地區老人狀況調查。
中央研究院,2011,《中央研究院人口政策建議書》。
王德睦,1992,〈台灣地區未來人口成長之若干可能〉。《台大人口學刊》15:1-15。
李薇,2009,《從老化理論的整合觀點看老年生活歷程的轉變:以休閒活動為
例》。台南: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派,2004,〈老人生涯規劃〉。在淡水仁濟安老院之演講稿,11月2日。
吳淑瓊、莊坤洋,2001,〈在地老化:臺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
向〉。《臺灣公期衛生雜誌》20(3):192-201。
林秋瑾,2002,〈老人擁屋者住宅選擇變遷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5-H-004-020) 。
林季平,2010,〈地理資訊系統及在社會科學研究應用〉。收錄於瞿海源主
編,《社會及行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林清馦,2003,〈臺灣老人福利需求與政策方向〉。《國政評論》,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周政良,2003,《老人福利需求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
文。
孫得雄,1999,〈台灣人口老化,家庭變遷與老人問題〉。收錄於胡正勝主
編,《老人問題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孫得雄、張明正,1989,《人口學與家庭計畫》。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肇男、史培爾,1990,〈臺灣地區現代化過程對老人居住安排之影響〉。頁
535-551,收錄於《人口變遷與社會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陳肇男,1993,〈台灣地區鰥寡老人之居住安排〉。《中國社會學刊》
17:163-179。
陳肇男,1996,〈台灣地區老人之居住安排與經濟奉養〉。《人口學刊》
17:59-81。
陳肇男,1999,〈90年代台灣地區老人之居住安排〉。收錄於胡正勝主編,
《老人問題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孫運璿基金會。
陳肇男,1999,《老年三寶:老本、老伴與老友》。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
究所。
陳淑美、謝雨生,1996,〈台北市與台灣鄉村地區人口老化因素的比較〉。
《人口學刊》17:31-58。
徐良熙、林忠正,1984,〈家庭結構與社會變遷:中美「單親家庭」之比
較〉。《中國社會學刊》:8:1-22。
徐良熙、林忠正,1989,〈家庭結構與社會變遷的再研究〉。頁25-55,收錄
於伊慶春、朱瑞玲編,《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
究所。
張金鶚、張桂霖,2008,〈台灣老人居住型態之選擇─活動理論 vs. 撤離理
論〉。收錄於《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十七屆年會論文集》。
梅陳玉嬋、齊銥、徐玲,2006,《老人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曾進勤,2003,〈從充權的觀點談高齡人力資源開發運用-以高雄市長青人力
資源中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3:261-274。
曾瀝儀,張金鶚,陳淑美,2006,〈老人居住安排選擇─代間關係之探討〉。
《住宅學報》15(2):45-64。
黃坤得、黃瓊慧,2001,〈參與休閒運動對銀髮族身體及生活上的效益〉。
《大專體育》57:61-67。
楊靜利,1999,〈老年人之居住安排-子女數量與同居傾向因素之探討〉。
《人口學刊》20:167-183。
楊靜利、陳寬政,2002,〈老年居住安排:子女數量與同居傾向因素之探
討〉。《人口學刊》25:49-80。
詹火生、林青璇,2002,〈老人長期照護政策-國家干預觀點之分析〉。《國
正研究報告》社(研)091-018 號。
齊力,1989,〈城鄉遷移對台灣地區家戶組成影響之研究〉。《中國社會學刊
》13:67-104。
齊力,1990,〈台灣地區近二十年來家戶核心化趨勢的研究〉。《國立台灣大
學社會學刊》20:41-83。
蔡文輝,2008,《老年社會學》。台北:三民。
薛承泰,2008,〈台灣家庭變遷與老人居住型態:現況與未來〉。《社區發展
季刊》121:47-56。
謝美娥,2001,〈失能老人居住安排的決定因素與生活品質探討〉。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2-H-004-029-SSS)。
謝美娥,2004,〈失能老人的資源、居住安排、居住決定的掌控力與生活品
質:一個量化的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1-49。
羅紀琼,1987,〈近十年來台灣地區老人家庭結構變遷的研究〉。《台灣經濟
預測》18(2):83-107。
羅紀琼,1999,《台灣人口老化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羅紀瓊,1987,〈近十年來台灣地區老人家庭結構變遷的研究〉。《台灣經濟
研究》18:83-107。
蘇麗瓊、黃雅玲,2005,〈老人福利政策再出發─推動在地老化政策〉。《內
政部社區發展季刊》110:5-13。

英文部分
Altonji, Joseph G., Fumio Hayashi and Laurence J.Kotlikoff,
1997,“Parental Altruism and Inter Vivos Transfers: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5
(6):1121-1166.
Andrei Rogers, 1992, Elderly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London:Belhaven Press.
Crimmins, E. M. and Ingegneri, D. G. , 1990,“Interaction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Past Trend, Present Determinants, Future
Implications.” Research on aging, 12(1):3-35.
Cameron, A. Lisa, 2000,“The Residency Decision of Elderly
Indonesians: A NestedLogit Analysis.” Demography,
37:17-27.
Chaonan, Chen , 1996,“Living Arrangements and Economic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Taiwan.”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y,17:59-82.
Charles R. Manley, 1954, “The Migration of Older Peopl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9(4): 324-331.
Cleland, Cortney B., 1965, “ Mobility of Older People. ”
In Older People and Their Social World, edited by A.
M. Rose and W. A. Peterson. Philadelphia: F. A. Davis
Co.
Da Vanzo , J. and Chan, A. , 1994,“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Malaysians: Who Coresides with their Adult
Children?.” Demography, 31(1):95-113.
Freedman, R .et al. , 1982, “Household Composition ,
Extended Kinship and Reproduction in Taiwan:1973-
1980.” Population Studies, 36(2):395-411.
Gary M. Fournier, David W. Rasmussen and William J. Serow,
1988, “Elderly migration: For sun and money. ”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7:189-199.
Garber A. M. and MaCurdy, T., 1989, “Predicting nursing
home utilization among the high-risk elderly.”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asearch,
Working paper, no.2843.
Goode, William J. , 1963, World Revolution and Family
Patter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Golant, Stephen., 1972, “ The Residential Location and
Spatial Behavior of the Elderly; A Canadian Example. ”
I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Research Paper No. 143.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Lin, Ji-Ping and C.N. Chen, 2002, “An Examination on ADL
among the Taiwanese Elderly With GIS.” Paper presented
in Chinese Y2K Census Symposium,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June 19-21.
Kobrin, F. E. and C. Goldscheider, 1982, “Family Extension
or Nonfamily Living: Life Cycle, Economic, and Ethnic
Factors.” Western Sociological Review, 13(1): 103-118.
Litwak, E. and S. F. Longino, 1988, “Migration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e
Gerontologist, 27:266-72.
Levy, Marion J., 1968, The Family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New York: Atherneum.
Michael, R. T., Victor, R. F. and Sharon, R. S. ,
1980, “Changes in the Propensity to Live Alone: 1950-
1976.” Demography, 17(1): 39-53.
Nelson, Linda and Mary Winter., 1975, “Life Disruptions ,
Independence , Satisfaction , and the Consideraion of
Moving. ” The Gerontologist, 15:160-64.
Neibank, P. L., 1965, The Elderly in Older Urban Areas:
Problems of Adaption and the Effects of Relocation.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Parish, William L. , 1978, “Modernization and Household
Composition in Taiwan. ”Pp. 283-320 in Chinese Family
Law and Social Change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ited by David C. Buxbau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ilverstein, M. , 1995,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emporal
Distance Between the Elderly and Their Children.”
Demography, 32(1): 29-46.
Silverstein, M., & J. J. Angelelli., 1998, “Older
parents’ expectations of moving closer to their
children.”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l53(3):153-163.
Soldo, Beth J., 1981, “The Living Arrangements of the
Elderly in the Near Future.” In Aging: Social Change,
edited by S. B. Kiesler, J. N. Morgan. and V. K. .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hah, Nasra M., Yount, Kathryn M., Shah, Makhdoom A. And
Indu Menon, 2002,“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women
and men in Kuwait.”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17:337–355.
Wiseman, R. F. and M. Virden, 1977, “Spati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intraurban elderly migr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53:1-13.
Weeks John R. ,1989, Popul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s and Issues.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Wolf, Douglas A. and Beth J. Soldo, 1988,“Household
Composition Choices of Older Unmarried Women.”
Demography, 25: 387-40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7254010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5401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季平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n, Ji P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亮言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亮言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Sep-2013 09:57:19 (UTC+8)-
dc.date.available 4-Sep-2013 09:57:1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Sep-2013 09:57:1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25401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94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25401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利用2000年的人口普查資料和2008年人力資源暨中老年人狀況調查,對於老人的分布狀況以及居住安排選擇進行分析,由於平均餘命的增加,70歲以上的老人人數也逐漸攀升,因此單就65歲以上的老人為研究對象可能過於籠統,因此本研究將老人群體分為65~74歲的「年輕老人」,75~84歲的「中年老人」以及85歲以上的「老老人」三個群體,本研究依據這樣的老人分類來看他們在空間分布狀況是否不同,以及在居住安排上是否有不一樣的選擇,在國內外的研究較少將老人空間分布和居住安排的選擇結合進行探討,而本研究者認為老人在空間分布和居住安排上的關聯性是相當強烈的,因此本研究試著連結老人的地理分布狀況與其居住安排來討論。本研究目的是從三個群體的老人來看影響他們在台灣地理分布上不同的因素,再從三個群體的老人在地理分布狀況的不同來探討居住安排選擇,最後從分布狀況和居住安排情況的分析結果與現今政府極力推廣的「在地老化」進行探討。
本研究主要假設為,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年齡為最主要影響老人分布狀況不同的因素,使得在年輕老人的分布狀況是分散,而越到老老人階段時,其分布情形越趨於集中在台北、台中和高雄的趨勢;之後再依據三個老人群體的地理分布狀況,來推斷各群體老人因為受到年齡增長以及健康狀況衰退的關係不但分布情形改變,其居住安排的選擇也跟著變動,最主要是往都市地區與子女同住。從研究結果以及參照Litwak和Longino (1988)所歸納出的老人三階段遷徙,證實了健康狀況影響了老人分布狀況,是從分散逐漸往都市地區集中的趨勢,而老人分布情形的改變主要可能是為了往都市地區尋求子女的協助幫忙,因而與其同住。「在地老化」主要強調的是老人應在其社區中自然老化,然而依據本研究結果,台灣老人的分布以及居住安排的慣性上是與「在地老化」概念有所衝突的,因此在未來政府在推廣「在地老化」上是必須要注意且克服這樣的情況。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要 ii
圖目次 iv
表目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第一節 老年的定義 8
第二節 老年人的遷移模式 11
第三節 老年人的居住安排 16
第四節 「在地老化」的意涵與政策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2
第三節 資料來源與變項說明 32
第四節 分析工具及方法 3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37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 39
第一節 健康狀況與老年人口的佈情形之關聯 ─「分散」VS.「集中」 39
第二節 老人分布狀況與居住安排之關係 ─「與子女同住」之探討 47
第三節 從老年人口的分布和居住安排選擇看「在地老化」 57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62
第一節 結論 62
第二節 討論 63
參考文獻 66
中文部分 66
英文部分 69
zh_TW
dc.format.extent 578096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5401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人口老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老人遷徙分布狀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老人居住模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健康狀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在地老化zh_TW
dc.title (題名) 老人的分布狀況與居住安排選擇-「在地老化」探討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lderly and the living arrangments of elderly choose-to discuss 「aging in plac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歷年臺灣地區老人狀況調查。
中央研究院,2011,《中央研究院人口政策建議書》。
王德睦,1992,〈台灣地區未來人口成長之若干可能〉。《台大人口學刊》15:1-15。
李薇,2009,《從老化理論的整合觀點看老年生活歷程的轉變:以休閒活動為
例》。台南: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派,2004,〈老人生涯規劃〉。在淡水仁濟安老院之演講稿,11月2日。
吳淑瓊、莊坤洋,2001,〈在地老化:臺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
向〉。《臺灣公期衛生雜誌》20(3):192-201。
林秋瑾,2002,〈老人擁屋者住宅選擇變遷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5-H-004-020) 。
林季平,2010,〈地理資訊系統及在社會科學研究應用〉。收錄於瞿海源主
編,《社會及行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林清馦,2003,〈臺灣老人福利需求與政策方向〉。《國政評論》,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周政良,2003,《老人福利需求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
文。
孫得雄,1999,〈台灣人口老化,家庭變遷與老人問題〉。收錄於胡正勝主
編,《老人問題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孫得雄、張明正,1989,《人口學與家庭計畫》。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肇男、史培爾,1990,〈臺灣地區現代化過程對老人居住安排之影響〉。頁
535-551,收錄於《人口變遷與社會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陳肇男,1993,〈台灣地區鰥寡老人之居住安排〉。《中國社會學刊》
17:163-179。
陳肇男,1996,〈台灣地區老人之居住安排與經濟奉養〉。《人口學刊》
17:59-81。
陳肇男,1999,〈90年代台灣地區老人之居住安排〉。收錄於胡正勝主編,
《老人問題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孫運璿基金會。
陳肇男,1999,《老年三寶:老本、老伴與老友》。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
究所。
陳淑美、謝雨生,1996,〈台北市與台灣鄉村地區人口老化因素的比較〉。
《人口學刊》17:31-58。
徐良熙、林忠正,1984,〈家庭結構與社會變遷:中美「單親家庭」之比
較〉。《中國社會學刊》:8:1-22。
徐良熙、林忠正,1989,〈家庭結構與社會變遷的再研究〉。頁25-55,收錄
於伊慶春、朱瑞玲編,《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
究所。
張金鶚、張桂霖,2008,〈台灣老人居住型態之選擇─活動理論 vs. 撤離理
論〉。收錄於《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十七屆年會論文集》。
梅陳玉嬋、齊銥、徐玲,2006,《老人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曾進勤,2003,〈從充權的觀點談高齡人力資源開發運用-以高雄市長青人力
資源中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3:261-274。
曾瀝儀,張金鶚,陳淑美,2006,〈老人居住安排選擇─代間關係之探討〉。
《住宅學報》15(2):45-64。
黃坤得、黃瓊慧,2001,〈參與休閒運動對銀髮族身體及生活上的效益〉。
《大專體育》57:61-67。
楊靜利,1999,〈老年人之居住安排-子女數量與同居傾向因素之探討〉。
《人口學刊》20:167-183。
楊靜利、陳寬政,2002,〈老年居住安排:子女數量與同居傾向因素之探
討〉。《人口學刊》25:49-80。
詹火生、林青璇,2002,〈老人長期照護政策-國家干預觀點之分析〉。《國
正研究報告》社(研)091-018 號。
齊力,1989,〈城鄉遷移對台灣地區家戶組成影響之研究〉。《中國社會學刊
》13:67-104。
齊力,1990,〈台灣地區近二十年來家戶核心化趨勢的研究〉。《國立台灣大
學社會學刊》20:41-83。
蔡文輝,2008,《老年社會學》。台北:三民。
薛承泰,2008,〈台灣家庭變遷與老人居住型態:現況與未來〉。《社區發展
季刊》121:47-56。
謝美娥,2001,〈失能老人居住安排的決定因素與生活品質探討〉。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2-H-004-029-SSS)。
謝美娥,2004,〈失能老人的資源、居住安排、居住決定的掌控力與生活品
質:一個量化的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1-49。
羅紀琼,1987,〈近十年來台灣地區老人家庭結構變遷的研究〉。《台灣經濟
預測》18(2):83-107。
羅紀琼,1999,《台灣人口老化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羅紀瓊,1987,〈近十年來台灣地區老人家庭結構變遷的研究〉。《台灣經濟
研究》18:83-107。
蘇麗瓊、黃雅玲,2005,〈老人福利政策再出發─推動在地老化政策〉。《內
政部社區發展季刊》110:5-13。

英文部分
Altonji, Joseph G., Fumio Hayashi and Laurence J.Kotlikoff,
1997,“Parental Altruism and Inter Vivos Transfers: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5
(6):1121-1166.
Andrei Rogers, 1992, Elderly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London:Belhaven Press.
Crimmins, E. M. and Ingegneri, D. G. , 1990,“Interaction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Past Trend, Present Determinants, Future
Implications.” Research on aging, 12(1):3-35.
Cameron, A. Lisa, 2000,“The Residency Decision of Elderly
Indonesians: A NestedLogit Analysis.” Demography,
37:17-27.
Chaonan, Chen , 1996,“Living Arrangements and Economic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Taiwan.”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y,17:59-82.
Charles R. Manley, 1954, “The Migration of Older Peopl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9(4): 324-331.
Cleland, Cortney B., 1965, “ Mobility of Older People. ”
In Older People and Their Social World, edited by A.
M. Rose and W. A. Peterson. Philadelphia: F. A. Davis
Co.
Da Vanzo , J. and Chan, A. , 1994,“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Malaysians: Who Coresides with their Adult
Children?.” Demography, 31(1):95-113.
Freedman, R .et al. , 1982, “Household Composition ,
Extended Kinship and Reproduction in Taiwan:1973-
1980.” Population Studies, 36(2):395-411.
Gary M. Fournier, David W. Rasmussen and William J. Serow,
1988, “Elderly migration: For sun and money. ”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7:189-199.
Garber A. M. and MaCurdy, T., 1989, “Predicting nursing
home utilization among the high-risk elderly.”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asearch,
Working paper, no.2843.
Goode, William J. , 1963, World Revolution and Family
Patter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Golant, Stephen., 1972, “ The Residential Location and
Spatial Behavior of the Elderly; A Canadian Example. ”
I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Research Paper No. 143.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Lin, Ji-Ping and C.N. Chen, 2002, “An Examination on ADL
among the Taiwanese Elderly With GIS.” Paper presented
in Chinese Y2K Census Symposium,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June 19-21.
Kobrin, F. E. and C. Goldscheider, 1982, “Family Extension
or Nonfamily Living: Life Cycle, Economic, and Ethnic
Factors.” Western Sociological Review, 13(1): 103-118.
Litwak, E. and S. F. Longino, 1988, “Migration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e
Gerontologist, 27:266-72.
Levy, Marion J., 1968, The Family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New York: Atherneum.
Michael, R. T., Victor, R. F. and Sharon, R. S. ,
1980, “Changes in the Propensity to Live Alone: 1950-
1976.” Demography, 17(1): 39-53.
Nelson, Linda and Mary Winter., 1975, “Life Disruptions ,
Independence , Satisfaction , and the Consideraion of
Moving. ” The Gerontologist, 15:160-64.
Neibank, P. L., 1965, The Elderly in Older Urban Areas:
Problems of Adaption and the Effects of Relocation.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Parish, William L. , 1978, “Modernization and Household
Composition in Taiwan. ”Pp. 283-320 in Chinese Family
Law and Social Change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ited by David C. Buxbau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ilverstein, M. , 1995,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emporal
Distance Between the Elderly and Their Children.”
Demography, 32(1): 29-46.
Silverstein, M., & J. J. Angelelli., 1998, “Older
parents’ expectations of moving closer to their
children.”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l53(3):153-163.
Soldo, Beth J., 1981, “The Living Arrangements of the
Elderly in the Near Future.” In Aging: Social Change,
edited by S. B. Kiesler, J. N. Morgan. and V. K. .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hah, Nasra M., Yount, Kathryn M., Shah, Makhdoom A. And
Indu Menon, 2002,“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women
and men in Kuwait.”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17:337–355.
Wiseman, R. F. and M. Virden, 1977, “Spati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intraurban elderly migr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53:1-13.
Weeks John R. ,1989, Popul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s and Issues.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Wolf, Douglas A. and Beth J. Soldo, 1988,“Household
Composition Choices of Older Unmarried Women.”
Demography, 25: 387-40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