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醫
The chinese military doctor in war of resistance
作者 楊善堯
Yang, Shan Yao
貢獻者 林桶法
楊善堯
Yang, Shan Yao
關鍵詞 軍醫
傷兵
國防醫學院
張建
林可勝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Oct-2013 11:48:17 (UTC+8)
摘要 軍事醫學的興起,在於如何有效地醫治與救護因軍事行為所產生的傷病員兵,故實際救護的重要性,更高於醫學知識的提升,而「軍醫」這個角色正是負責執行此一救國與救人任務的軍事專業醫療人員。

在西方世界中,根據目前所殘存的文字資料,最早有軍醫相關的文字記載是出現於西元前兩千四百多年的蘇美人軍隊之中,當時的文字提到:「醫生總是在戰爭的後方,因為他們被認為非常有用,不能冒被捕或被殺害的危險。這些醫生當中有一部分不是只在戰時徵召的軍醫,而是全職軍事人員。」在古代中國,巫醫是不分家的,因此最早的軍醫是由巫醫和方士所擔任的,但到了秦漢時期,軍醫與巫師逐步分離而獨立,隋唐至於宋代以後,軍隊之中設置軍醫的制度乃逐漸完備。如宋代時,軍醫屬於一種職業醫者,當時朝廷認為戰傷診療會關係到部隊的戰鬥力和士氣,所以多在朝廷的醫官中派駐於各軍隊,且有固定的編制比例。但到了清代時,軍隊中就似乎沒有固定的軍醫編制,直到清末新建陸軍成立時,將西方軍隊的編制制度、訓練方式、兵器器械等全面引進當時的中國,軍醫才又成為軍隊之中的固定編制員額,但與之前不同的是,此時期開始的部隊軍醫,是以西方式的醫學技術來處理軍隊中的傷病員兵,而非中國傳統的中醫醫學技術,故軍事醫學亦是近代中國在引進或師法西方國家技術之一例。

軍醫的職責,除了最直接的救護工作,即因敵軍火力所致的人員傷亡外,軍隊的衛生工作,如保持軍隊飲食與水源的安全以及防疫保健等要素,都是軍醫的工作之一。簡單而言,軍醫的關鍵作用即是讓軍隊人員,不論是戰時或平時皆能保持最大的戰鬥力。但有趣的是,既然軍醫這個角色在軍隊之中的重要性如此之重,為何不論是在西方世界的各國也好,近代中國也罷,軍醫在軍事史這個研究領域之中,其討論性卻不如其他戰史的議題如此熱絡,尤其是在近代中國,軍醫這個科學知識也隨同其他西方科技新知一起傳入中國,且衝擊了中國原有的中醫醫療體系,以今觀之,近代中國在軍事醫學的討論上仍處待開發之階段,遂引起筆者研究上的好奇。

近代中國有系統且逐步全面引進西方軍事醫學方式、制度及教育於軍隊之中,始於李鴻章的北洋海軍及清末的新建陸軍。有別於中國傳統的中醫,近代西方醫學中較為強調的臨床外科醫療方式,較能符合軍事戰鬥中,軍事人員因負傷所需的立即處理,方能大幅降低軍隊中傷員的死亡率與傷後復原的速度,故西方軍事醫學知識在清末也跟許多西方軍事科技一樣應用於中國新式軍隊之中。

1881年,李鴻章接受傳教士馬根濟(John Kenneth Mackenzie, 1850-1888)與私人美國籍顧問畢德格(William N. Pethick, ?-1902)的建議,創辦了「北洋醫學館」,也就是英文中所稱的「總督醫院附屬醫學館」(Viceroy’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這所西醫教育單位與1902年袁世凱在天津訓練新式軍隊時所創辦的「北洋軍醫學堂」,堪稱為近代中國史上軍醫教育系統的濫觴,惟李鴻章創辦的北洋醫學館存在時間不長,而袁世凱創辦的北洋軍醫學堂卻是中國從清朝跨越到中華民國一直延續至今的軍醫教育體系,故在目前的研究討論上,多以此體系為論述之對象與重點。

經過北洋政府時期乃至國民政府時期,軍醫不論是在教育或是制度發展上,均呈現出一種緩步而行的情況,直至九一八事件後,身為國家當時軍事最高領導人的蔣中正,意識到即將面臨的全面性戰爭,在軍事整備上遂加快腳步,積極地加強各項軍事整備與發展,軍醫即為其中一項發展項目,這可從當時政府主管軍醫行政單位的位階提升和人員編制的擴大即可以見其重要性。故此時的軍醫事業除發展迅速外,許多各項不同的規劃及教育模式的演進也在此時有所發展,因此,本論文即試圖以此為開端,進而討論整個軍醫事業在抗戰時期的發展。

除了欲探討軍醫的行政制度與教育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實際運用在戰場之上以維持整體軍事的戰鬥力,這才是軍醫最主要的目標。故軍醫在戰場的實際傷兵救助情況及戰時整體軍事醫療體系的運作情況,也是本論文欲探知的方向。

本研究之重要性,在於觀察抗戰時期軍醫這個角色對於戰時軍事規劃的作用性,進而探討軍醫所衍生之相關行政、教育等問題在戰前的規劃及戰時的施行。自西方的軍事醫學在清末引進中國以來,至1947年6月1日國防醫學院成立為止,抗戰這段期間是中國軍事醫學全面性地拓展與深根的黃金關鍵時期,加以此研究議題目前尚屬較少研究者耕耘的領域,較缺乏深入討論與分析,故筆者試圖以原始的檔案資料,進行較整體性的研究,以期藉由本研究之探討,建構出抗戰時期所缺乏的軍醫史研究。

另關於不同軍種之軍醫部分,在此須先作一說明。西方軍事醫學自清末引進於中國之後,最早因畢業之學生皆分發至北洋海軍艦隊中服役,形成海軍系統的軍醫人員,後袁世凱創建之北洋軍醫學堂的學生畢業後即分發至新建陸軍中服役,形成陸軍系統的軍醫人員,爾後海軍方面在天津亦有海軍軍醫學校的成立以及航空方面的醫官訓練班,故不同軍種因其專業醫療領域有不同之軍醫培育單位。但自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國民政府接掌全國軍醫事業後,因主要的戰事大多皆以陸軍為主要戰鬥系統,爾後在對日抗戰時期亦是如此,且陸軍之軍醫自發展以來的規模即較有系統於其他兩個軍種,故軍醫發展重點也著重於陸軍體系,如在1928年時,即將天津的海軍軍醫學校歸併於陸軍軍醫學校之中以及在抗戰爆發之前的陸軍軍醫學校畢業之學生,除陸軍之外,亦多有分發至海、空兩軍之中服役,故在1936年將該校更名為軍醫學校。因此,本論文全文所探討之軍醫相關議題,則主要以陸軍體系之軍醫為其論述重點。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檔案

1.《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001-012071-0375,〈陸軍軍醫獸醫(院)校組織法令案〉。
  001-070000-0020,〈中國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軍政案〉。
  001-012308-0002,〈榮軍管理法令(二)〉。
  001-035131-0012,〈救傷扶殘嘉獎〉。
  001-075715-0001,〈衛生勤務〉。
2.《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
  002-010200-00032-049,〈籌筆—統一時期(三十二)〉。
  002-010200-00089-029,〈籌筆-統一時期(八十九)〉。
  002-010200-00176-054,〈籌筆—統一時期(一七六)〉。
  002-010300-00006-003,〈籌筆—抗戰時期(六)〉。
  002-010300-00006-046,〈籌筆—抗戰時期(六)〉。
  002-010300-00006-052,〈籌筆—抗戰時期(六)〉。
  002-010300-00007-026,〈籌筆—抗戰時期(七)〉。
  002-010300-00015-040,〈籌筆—抗戰時期(十五)〉。
  002-010300-00019-006,〈籌筆—抗戰時期(十九)〉。
  002-010300-00019-009,〈籌筆—抗戰時期(十九)〉。
  002-010300-00028-076,〈籌筆-抗戰時期(二十八)。
  002-010300-00034-029,〈籌筆—抗戰時期(三十四)〉。
  002-010300-00039-032,〈籌筆—抗戰時期(三十九)〉。
  002-020300-00009-111,〈革命文獻—淞滬會戰與南京撤守〉。
  002-070100-00038-039〈親批文件—民國二十四年一月至民國二十四年一月 (一)〉。
  002-070200-00011-035,〈交擬稿件—民國三十年八月至民國三十年十月〉。
  002-070200-00012-042,〈交擬稿件—民國三十年十一月至民國三十年十二月〉。
  002-070200-00012-043,〈交擬稿件—民國三十年十一月至民國三十年十二月〉。
  002-070200-00012-068,〈交擬稿件—民國三十年十一月至民國三十年十二月〉。
  002-070200-00014-066 ,〈交擬稿件—民國三十一年三月至民國三十一年六月〉。
  002-070200-00019-011,〈交擬稿件-民國三十二年八月至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
  002-070200-00019-084,〈交擬稿件—民國三十二年八月至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
  002-070200-00020-025,〈交擬稿件-民國三十三年一月至民國三十三年九月〉。
  002-080101-00016-004,〈戰時重要措施(三)〉。
  002-080114-00008-007,〈國防(二)〉。
  002-080200-00199-140,〈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一)〉。
  002-080200-00200-024,〈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二)〉。
  002-080200-00200-025,〈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二)〉。
  002-080200-00201-128,〈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三)〉。
  002-080200-00202-121,〈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四)〉。
  002-080200-00210-063,〈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十二)〉。
  002-080200-00242-029,〈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 (四十四)〉
  002-080200-00267-089,〈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五年(五)〉。
  002-080200-00279-007,〈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六年(四)〉。
  002-080200-00279-159,〈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六年(四)〉。
  002-080200-00281-011,〈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七年 (一)〉。
  002-080200-00287-001,〈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七年 (七)〉。
  002-080200-00477-073,〈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五十)〉。
  002-080200-00482-013,〈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五十五)〉。
  002-080200-00482-104,〈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五十五)〉。
  002-080200-00483-022,〈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五十六)〉。
  002-080200-00483-025,〈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五十六)〉。
  002-080200-00494-120,〈一般資料—呈表彙集 (六十七)〉。
  002-080200-00497-236,〈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七十)〉。
  002-080200-00504-172,〈一般資料—呈表彙集 (七十七)〉。
  002-080200-00504-250,〈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七十七)〉。
  002-080200-00504-255,〈一般資料—呈表彙集 (七十七)〉。
  002-080200-00533-247,〈一般資料—呈表彙整(一○六)〉。
  002-080200-00538-061,一般資料—呈表彙集 (一一一)〉。
  002-080200-00538-177,〈一般資料—呈表彙集 (一一一)〉。
  002-090102-00001-229,〈鞏固國防 (一)〉。
  002-090106-00016-472,〈領袖指示補編 (十六)〉。
3.《陳誠副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
  008-010107-00001-018,〈雜著—書告〉。
  008-010406-00017-008,〈民國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間之施政〉。
  008-010701-00015-047,〈抗戰末期美援抗戰軍事損失及接收日本賠償資料〉。
  008-010701-00015-048,〈抗戰末期美援抗戰軍事損失及接收日本賠償資料〉。
  008-010701-00063-003,〈視察武漢鄂西報告書〉。
  008-010704-00012-003,〈整軍參考資料(六)〉。
  008-010705-00007-001,〈軍政部長任內軍政部組織〉。
  008-010706-00027-001,〈軍政部大事記(四)〉。
  008-010706-00043-005,〈軍政部桂林辦事處大事記〉。
4.《資源委員會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003-010106-0025,〈社會團體請資源委員會參加協助及指導〉。
5.《林可勝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14012001,「國防醫學院概況」。
  23013001,「軍醫人員專長分類手冊」。
6.《國防檔案》(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
  防004/0023,「五屆六中全會改善傷兵醫院及病兵待遇」。
7.《政治檔案》(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
  政7/37.15,「改設軍醫署直隸軍委會准予備案」。
8.《一般檔案》(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
  一般440/9.10,「國府軍委會軍醫監察委員會組織條例」。
  一般539/25,「軍醫業務革新建議」。
9.《上海市檔案館檔案》(上海,上海市檔案館藏)
  D2-0-3229-18,「關於傷兵工作∕《解放》(第1卷第27期)」。
  D2-0-613-8,「傷兵∕《抵抗》(第16號)」。
  U123-0-237-3,「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傷兵之友社總社六年來工作簡報:本社沿革及組織概況」。
  Y6-1-100,「國防醫學院醫學專科第十一期畢業同學錄」。
  Y6-1-110,「軍醫署軍醫訓練班第八期畢業同學錄」。
  Y6-1-96,「國防醫學院第二號公報」。
  Y6-1-97,「國防醫學院教職員通訊錄」。
  Y8-1-61-9,「中國紅十字會月刊第五十五期」。
10.《全宗號:787》(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微卷號:16J-0081,「軍令部頒發陸海空軍人員入國立大學、陸軍大學、步校、醫校、外語、參謀學校及中央訓練團進修深造的召集辦法」。
  微卷號:16J-0103,「國民革命軍戰史後方勤務初稿」。
  微卷號:16J-0167,「軍委會參謀長會議有關衛生方面的提案」。

二、史料彙編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貴州省貴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紅會救護總隊》,貴陽:同編者,1987年。

2.王鳳翎編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臺北:龍文出版社,1990年。

3.北京協和醫院編,《協和名醫》,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年。

4.池子華、郝如一主編,《中國紅十字會百年往事》,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年。

5.周美華編,《國民政府軍政組織史料第一冊─軍事委員會(一)》(臺北:國史館,1996年

6.周美華編,《國民政府軍政組織史料第三冊─軍政部(一)》,臺北:國史館,1998年。

7.胡健國主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三十三輯。臺北:國史館,2009年。

8.烏翔編輯,《國防醫學院院史續編》,臺北:國防醫學院,2003年。

9.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年。

10.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國軍後勤史》第四冊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年。

11.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國軍後勤史》第四冊下,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年。

12.國防醫學院院史編纂委員會編,《國防醫學院院史》,臺北:國防醫學院,1995年12月。

13.張研、孫燕京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第257冊。鄭州:大項出版社,2009年。

14.貴陽市檔案館編,《戰地紅十字》,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15.廖一中、羅真容整理,《袁世凱奏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16.蕭繼宗,《革命文獻第六十八輯─新生活運動史料》,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5年。

17.嚴如平、宗志文主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民國人物傳(第九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三、年譜、年表

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蔣介石年譜(1887-1926)》,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2.池子華、郝如一主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編年:1904-2004》,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3.劉壽林、萬仁元等編,《民國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四、回憶錄、口述歷史、論文集

1.張朋園訪問、羅久蓉紀錄,《周美玉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3年。

2.游鑑明、黃克武等訪問,周維朋等紀錄,《臺北榮民總醫院半世紀─口述歷史回顧》上篇:歷任院長、副院長,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1年。

3.熊秉真訪問、鄭麗榕紀錄,《楊文達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1年。

4.劉似錦編《劉瑞恆博士與中國醫藥級衛生事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6月。

5.蔡篤堅主筆,梁妃儀協同撰稿,《一個醫師的時代見證:施純仁回憶錄》,臺北:記憶工程,2009年6月。

五、報紙、期刊

1.《軍醫公報》,南京。
2.《殘不廢月刊》,北平。
3.《戰時醫政》,重慶。

六、專書

1.Richard A. Gabriel&Karen S. Metz著、王松俊等譯,《軍事醫學史》,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2.王哲,《國士無雙伍連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3.王振國主編,《中國古代醫學教育與考試制度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4.池子華,《中國紅十字運動史散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

5.池子華、郝如一,《近代江蘇紅十字運動:1904-1949》,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6.吳樂山、孫建中編著,《現代軍事醫學戰略研究》,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4年。

7.周秋光,《紅十字會在中國(1904-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8.金以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9.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百年會史:1904-2003》,臺北: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2004年。

10.張建俅,《中國紅十字會初期發展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1.張麗安,《張建與軍醫學校―兼述抗戰時期軍醫教育》,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12.劉士永,《武士刀與柳葉刀-日本西洋醫學的形成與擴散》,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13.劉鴻德,《在醫療行政與醫學專業之間─邱仕榮及其同時代的臺大醫院與臺灣醫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10年。

14.戴斌武,《抗戰時期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15.謳歌,《協和醫事》,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七、期刊、論文集論文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末東三省陸軍軍醫局史料〉,《歷史檔案》,03期(1999年)。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末東三省陸軍軍醫局史料〉,《歷史檔案》,03期(1999年)。

3.王耀庭,〈政府對榮軍管教實施及善後計畫〉,《殘不廢月刊》,第7卷第2期。

4.皮國立,〈抗戰前蔣介石的日常醫療經驗與衛生觀〉,收入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

5.倪蕙琴,〈清光緒年間天津北洋軍醫學堂畢業文憑〉,《中國檔案》,1992年02期。

6.夏紹堯,〈航太醫學先進李旭初將軍傳略(1906-1966)〉,《源遠季刊》,第20期(2007年2月)。

7.烏翔,〈我六十八年來所見所知的軍醫〉,《源遠》,第15期(2005年11月)。

8.張建俅,〈抗戰時期戰地救護體系的建構及其運作―以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為中心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6期(2001年12月)。

9.陳鳳龍,〈蔣介石的拜把金誦盤〉,《文史天地》,第12期(2009年)。

10.曾念生,〈母校首任總教席─平賀精次郎考〉,《源遠季刊》,第41期(2011年7月)。

11.曾念生,〈李學瀛校長二三事〉,《源遠季刊》,第43期(2013年1月)。

12.楊明哲,〈李鴻章與近代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佈〉,《長庚人文社會學報》2:2(2009.10)。

13.鄒躍如,〈軍醫箴言〉,《醫藥評論》第12期(1929年)。

14.鄔翔,〈拓展國防醫學院的北平協和醫學院前賢〉,《源遠季刊》,第18期(2006年8月)。

15.鄔翔,〈軍醫教育改制以來─國防醫學院承先啟後的統緒〉,《源遠季刊》,第21期(2007年5月)。

16.鄔翔,〈國防醫學院─傳承軍醫學校統緒的元老〉,《源遠季刊》,第22期(2007年8月)。

17.劉士永,〈公共衛生與健康──從學習、融合到自主〉,收入《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下冊,臺北:政大、聯經,2011年。

18.劉士永、郭世清,〈林可勝(1897-1969)闇聲誨影的中研院院士與國防醫學院院長〉,《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4期(2012年12月)。

19.蔡明叡,〈抗戰時期國軍的傷兵與照護問題─1937-1945〉,《政大史粹》,第23期(2012年12月)。

20.魏國棟,〈從北洋軍醫學堂到陸軍軍醫學堂〉,《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4期(2004年11月)。

八、網路資料

1.〈古代軍隊與軍醫〉,網址:http://210.14.113.18/gate/big5/arm.cpst.net.cn/gfsh/2010_01/264727526.html。

2.〈軍醫在戰爭中的角色〉,網址:http://mmi.myweb.hinet.net/new_page_51.htm。

3.〈軍醫學校〉,網址:http://www.hoplite.cn/templates/mgjx0036.html。

4.〈陳方之〉,網址:http://www.baike.com/wiki/%E9%99%88%E6%96%B9%E4%B9%8B。

5.〈廣東陸軍軍醫學堂〉,網址:http://www.baike.com/wiki/%E5%B9%BF%E4%B8%9C%E9%99%86%E5%86%9B%E5%86%9B%E5%8C%BB%E5%AD%A6%E5%A0%82。

6.「大成老舊期刊全文數據庫」,網址:http://www.dachengdata.com/search/toRealIndex.action;jsessionid=BB83CBC2CE302029C4685C31A8B64998。

7.「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網址:http://gpost.ssic.nccu.edu.tw/index.php。

8.「互動百科」,網址:http://www.baike.com/wiki/%E9%99%88%E6%96%B9%E4%B9%8B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8153007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3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桶法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楊善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ang, Shan Yaoen_US
dc.creator (作者) 楊善堯zh_TW
dc.creator (作者) Yang, Shan Yaoen_US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Oct-2013 11:48:17 (UTC+8)-
dc.date.available 1-Oct-2013 11:48:1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Oct-2013 11:48:1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153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116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3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軍事醫學的興起,在於如何有效地醫治與救護因軍事行為所產生的傷病員兵,故實際救護的重要性,更高於醫學知識的提升,而「軍醫」這個角色正是負責執行此一救國與救人任務的軍事專業醫療人員。

在西方世界中,根據目前所殘存的文字資料,最早有軍醫相關的文字記載是出現於西元前兩千四百多年的蘇美人軍隊之中,當時的文字提到:「醫生總是在戰爭的後方,因為他們被認為非常有用,不能冒被捕或被殺害的危險。這些醫生當中有一部分不是只在戰時徵召的軍醫,而是全職軍事人員。」在古代中國,巫醫是不分家的,因此最早的軍醫是由巫醫和方士所擔任的,但到了秦漢時期,軍醫與巫師逐步分離而獨立,隋唐至於宋代以後,軍隊之中設置軍醫的制度乃逐漸完備。如宋代時,軍醫屬於一種職業醫者,當時朝廷認為戰傷診療會關係到部隊的戰鬥力和士氣,所以多在朝廷的醫官中派駐於各軍隊,且有固定的編制比例。但到了清代時,軍隊中就似乎沒有固定的軍醫編制,直到清末新建陸軍成立時,將西方軍隊的編制制度、訓練方式、兵器器械等全面引進當時的中國,軍醫才又成為軍隊之中的固定編制員額,但與之前不同的是,此時期開始的部隊軍醫,是以西方式的醫學技術來處理軍隊中的傷病員兵,而非中國傳統的中醫醫學技術,故軍事醫學亦是近代中國在引進或師法西方國家技術之一例。

軍醫的職責,除了最直接的救護工作,即因敵軍火力所致的人員傷亡外,軍隊的衛生工作,如保持軍隊飲食與水源的安全以及防疫保健等要素,都是軍醫的工作之一。簡單而言,軍醫的關鍵作用即是讓軍隊人員,不論是戰時或平時皆能保持最大的戰鬥力。但有趣的是,既然軍醫這個角色在軍隊之中的重要性如此之重,為何不論是在西方世界的各國也好,近代中國也罷,軍醫在軍事史這個研究領域之中,其討論性卻不如其他戰史的議題如此熱絡,尤其是在近代中國,軍醫這個科學知識也隨同其他西方科技新知一起傳入中國,且衝擊了中國原有的中醫醫療體系,以今觀之,近代中國在軍事醫學的討論上仍處待開發之階段,遂引起筆者研究上的好奇。

近代中國有系統且逐步全面引進西方軍事醫學方式、制度及教育於軍隊之中,始於李鴻章的北洋海軍及清末的新建陸軍。有別於中國傳統的中醫,近代西方醫學中較為強調的臨床外科醫療方式,較能符合軍事戰鬥中,軍事人員因負傷所需的立即處理,方能大幅降低軍隊中傷員的死亡率與傷後復原的速度,故西方軍事醫學知識在清末也跟許多西方軍事科技一樣應用於中國新式軍隊之中。

1881年,李鴻章接受傳教士馬根濟(John Kenneth Mackenzie, 1850-1888)與私人美國籍顧問畢德格(William N. Pethick, ?-1902)的建議,創辦了「北洋醫學館」,也就是英文中所稱的「總督醫院附屬醫學館」(Viceroy’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這所西醫教育單位與1902年袁世凱在天津訓練新式軍隊時所創辦的「北洋軍醫學堂」,堪稱為近代中國史上軍醫教育系統的濫觴,惟李鴻章創辦的北洋醫學館存在時間不長,而袁世凱創辦的北洋軍醫學堂卻是中國從清朝跨越到中華民國一直延續至今的軍醫教育體系,故在目前的研究討論上,多以此體系為論述之對象與重點。

經過北洋政府時期乃至國民政府時期,軍醫不論是在教育或是制度發展上,均呈現出一種緩步而行的情況,直至九一八事件後,身為國家當時軍事最高領導人的蔣中正,意識到即將面臨的全面性戰爭,在軍事整備上遂加快腳步,積極地加強各項軍事整備與發展,軍醫即為其中一項發展項目,這可從當時政府主管軍醫行政單位的位階提升和人員編制的擴大即可以見其重要性。故此時的軍醫事業除發展迅速外,許多各項不同的規劃及教育模式的演進也在此時有所發展,因此,本論文即試圖以此為開端,進而討論整個軍醫事業在抗戰時期的發展。

除了欲探討軍醫的行政制度與教育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實際運用在戰場之上以維持整體軍事的戰鬥力,這才是軍醫最主要的目標。故軍醫在戰場的實際傷兵救助情況及戰時整體軍事醫療體系的運作情況,也是本論文欲探知的方向。

本研究之重要性,在於觀察抗戰時期軍醫這個角色對於戰時軍事規劃的作用性,進而探討軍醫所衍生之相關行政、教育等問題在戰前的規劃及戰時的施行。自西方的軍事醫學在清末引進中國以來,至1947年6月1日國防醫學院成立為止,抗戰這段期間是中國軍事醫學全面性地拓展與深根的黃金關鍵時期,加以此研究議題目前尚屬較少研究者耕耘的領域,較缺乏深入討論與分析,故筆者試圖以原始的檔案資料,進行較整體性的研究,以期藉由本研究之探討,建構出抗戰時期所缺乏的軍醫史研究。

另關於不同軍種之軍醫部分,在此須先作一說明。西方軍事醫學自清末引進於中國之後,最早因畢業之學生皆分發至北洋海軍艦隊中服役,形成海軍系統的軍醫人員,後袁世凱創建之北洋軍醫學堂的學生畢業後即分發至新建陸軍中服役,形成陸軍系統的軍醫人員,爾後海軍方面在天津亦有海軍軍醫學校的成立以及航空方面的醫官訓練班,故不同軍種因其專業醫療領域有不同之軍醫培育單位。但自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國民政府接掌全國軍醫事業後,因主要的戰事大多皆以陸軍為主要戰鬥系統,爾後在對日抗戰時期亦是如此,且陸軍之軍醫自發展以來的規模即較有系統於其他兩個軍種,故軍醫發展重點也著重於陸軍體系,如在1928年時,即將天津的海軍軍醫學校歸併於陸軍軍醫學校之中以及在抗戰爆發之前的陸軍軍醫學校畢業之學生,除陸軍之外,亦多有分發至海、空兩軍之中服役,故在1936年將該校更名為軍醫學校。因此,本論文全文所探討之軍醫相關議題,則主要以陸軍體系之軍醫為其論述重點。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 論/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回顧/5
三、研究方法與檔案史料/12
四、章節安排/15

第二章、戰時的軍醫體系/19
第一節、官方的軍醫學校與軍醫署(司)/20
第二節、民間籌組的衛生人員訓練所/40
第三節、官方軍醫與民間衛勤人員於戰時之作用分析/46

第三章、抗戰前後蔣中正與軍醫制度的規劃/53
第一節、軍醫制度的規劃/55
第二節、衝突:德日派與英美兩大派系軍醫之爭/73
第三節、融合:戰後軍醫機構之整併與改組/84

第四章、戰時軍醫與傷兵救助/93
第一節、戰時傷兵管理之現況與建議/95
第二節、軍醫對於傷兵之處置方式/101
第三節、社會輿論中的「傷老爺」/115
第四節、半官方的傷兵救護─新運總會傷兵之友社/121

第五章、結 論/125

【附錄一】全國醫事學校一覽表/131
【附錄二】陸軍衛生勤務訓練所教育訓練班次表/143
【附錄三】〈戰時傷病士兵處理暫行辦法〉/145
【附錄四】〈戰時傷病軍官佐處理暫行辦法〉/149

徵引書目/151
zh_TW
dc.format.extent 320065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3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軍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傷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防醫學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張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林可勝zh_TW
dc.title (題名) 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醫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hinese military doctor in war of resistanc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檔案

1.《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001-012071-0375,〈陸軍軍醫獸醫(院)校組織法令案〉。
  001-070000-0020,〈中國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軍政案〉。
  001-012308-0002,〈榮軍管理法令(二)〉。
  001-035131-0012,〈救傷扶殘嘉獎〉。
  001-075715-0001,〈衛生勤務〉。
2.《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
  002-010200-00032-049,〈籌筆—統一時期(三十二)〉。
  002-010200-00089-029,〈籌筆-統一時期(八十九)〉。
  002-010200-00176-054,〈籌筆—統一時期(一七六)〉。
  002-010300-00006-003,〈籌筆—抗戰時期(六)〉。
  002-010300-00006-046,〈籌筆—抗戰時期(六)〉。
  002-010300-00006-052,〈籌筆—抗戰時期(六)〉。
  002-010300-00007-026,〈籌筆—抗戰時期(七)〉。
  002-010300-00015-040,〈籌筆—抗戰時期(十五)〉。
  002-010300-00019-006,〈籌筆—抗戰時期(十九)〉。
  002-010300-00019-009,〈籌筆—抗戰時期(十九)〉。
  002-010300-00028-076,〈籌筆-抗戰時期(二十八)。
  002-010300-00034-029,〈籌筆—抗戰時期(三十四)〉。
  002-010300-00039-032,〈籌筆—抗戰時期(三十九)〉。
  002-020300-00009-111,〈革命文獻—淞滬會戰與南京撤守〉。
  002-070100-00038-039〈親批文件—民國二十四年一月至民國二十四年一月 (一)〉。
  002-070200-00011-035,〈交擬稿件—民國三十年八月至民國三十年十月〉。
  002-070200-00012-042,〈交擬稿件—民國三十年十一月至民國三十年十二月〉。
  002-070200-00012-043,〈交擬稿件—民國三十年十一月至民國三十年十二月〉。
  002-070200-00012-068,〈交擬稿件—民國三十年十一月至民國三十年十二月〉。
  002-070200-00014-066 ,〈交擬稿件—民國三十一年三月至民國三十一年六月〉。
  002-070200-00019-011,〈交擬稿件-民國三十二年八月至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
  002-070200-00019-084,〈交擬稿件—民國三十二年八月至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
  002-070200-00020-025,〈交擬稿件-民國三十三年一月至民國三十三年九月〉。
  002-080101-00016-004,〈戰時重要措施(三)〉。
  002-080114-00008-007,〈國防(二)〉。
  002-080200-00199-140,〈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一)〉。
  002-080200-00200-024,〈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二)〉。
  002-080200-00200-025,〈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二)〉。
  002-080200-00201-128,〈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三)〉。
  002-080200-00202-121,〈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四)〉。
  002-080200-00210-063,〈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十二)〉。
  002-080200-00242-029,〈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 (四十四)〉
  002-080200-00267-089,〈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五年(五)〉。
  002-080200-00279-007,〈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六年(四)〉。
  002-080200-00279-159,〈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六年(四)〉。
  002-080200-00281-011,〈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七年 (一)〉。
  002-080200-00287-001,〈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七年 (七)〉。
  002-080200-00477-073,〈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五十)〉。
  002-080200-00482-013,〈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五十五)〉。
  002-080200-00482-104,〈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五十五)〉。
  002-080200-00483-022,〈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五十六)〉。
  002-080200-00483-025,〈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五十六)〉。
  002-080200-00494-120,〈一般資料—呈表彙集 (六十七)〉。
  002-080200-00497-236,〈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七十)〉。
  002-080200-00504-172,〈一般資料—呈表彙集 (七十七)〉。
  002-080200-00504-250,〈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七十七)〉。
  002-080200-00504-255,〈一般資料—呈表彙集 (七十七)〉。
  002-080200-00533-247,〈一般資料—呈表彙整(一○六)〉。
  002-080200-00538-061,一般資料—呈表彙集 (一一一)〉。
  002-080200-00538-177,〈一般資料—呈表彙集 (一一一)〉。
  002-090102-00001-229,〈鞏固國防 (一)〉。
  002-090106-00016-472,〈領袖指示補編 (十六)〉。
3.《陳誠副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
  008-010107-00001-018,〈雜著—書告〉。
  008-010406-00017-008,〈民國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間之施政〉。
  008-010701-00015-047,〈抗戰末期美援抗戰軍事損失及接收日本賠償資料〉。
  008-010701-00015-048,〈抗戰末期美援抗戰軍事損失及接收日本賠償資料〉。
  008-010701-00063-003,〈視察武漢鄂西報告書〉。
  008-010704-00012-003,〈整軍參考資料(六)〉。
  008-010705-00007-001,〈軍政部長任內軍政部組織〉。
  008-010706-00027-001,〈軍政部大事記(四)〉。
  008-010706-00043-005,〈軍政部桂林辦事處大事記〉。
4.《資源委員會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003-010106-0025,〈社會團體請資源委員會參加協助及指導〉。
5.《林可勝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14012001,「國防醫學院概況」。
  23013001,「軍醫人員專長分類手冊」。
6.《國防檔案》(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
  防004/0023,「五屆六中全會改善傷兵醫院及病兵待遇」。
7.《政治檔案》(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
  政7/37.15,「改設軍醫署直隸軍委會准予備案」。
8.《一般檔案》(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
  一般440/9.10,「國府軍委會軍醫監察委員會組織條例」。
  一般539/25,「軍醫業務革新建議」。
9.《上海市檔案館檔案》(上海,上海市檔案館藏)
  D2-0-3229-18,「關於傷兵工作∕《解放》(第1卷第27期)」。
  D2-0-613-8,「傷兵∕《抵抗》(第16號)」。
  U123-0-237-3,「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傷兵之友社總社六年來工作簡報:本社沿革及組織概況」。
  Y6-1-100,「國防醫學院醫學專科第十一期畢業同學錄」。
  Y6-1-110,「軍醫署軍醫訓練班第八期畢業同學錄」。
  Y6-1-96,「國防醫學院第二號公報」。
  Y6-1-97,「國防醫學院教職員通訊錄」。
  Y8-1-61-9,「中國紅十字會月刊第五十五期」。
10.《全宗號:787》(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微卷號:16J-0081,「軍令部頒發陸海空軍人員入國立大學、陸軍大學、步校、醫校、外語、參謀學校及中央訓練團進修深造的召集辦法」。
  微卷號:16J-0103,「國民革命軍戰史後方勤務初稿」。
  微卷號:16J-0167,「軍委會參謀長會議有關衛生方面的提案」。

二、史料彙編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貴州省貴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紅會救護總隊》,貴陽:同編者,1987年。

2.王鳳翎編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臺北:龍文出版社,1990年。

3.北京協和醫院編,《協和名醫》,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年。

4.池子華、郝如一主編,《中國紅十字會百年往事》,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年。

5.周美華編,《國民政府軍政組織史料第一冊─軍事委員會(一)》(臺北:國史館,1996年

6.周美華編,《國民政府軍政組織史料第三冊─軍政部(一)》,臺北:國史館,1998年。

7.胡健國主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三十三輯。臺北:國史館,2009年。

8.烏翔編輯,《國防醫學院院史續編》,臺北:國防醫學院,2003年。

9.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年。

10.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國軍後勤史》第四冊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年。

11.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國軍後勤史》第四冊下,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年。

12.國防醫學院院史編纂委員會編,《國防醫學院院史》,臺北:國防醫學院,1995年12月。

13.張研、孫燕京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第257冊。鄭州:大項出版社,2009年。

14.貴陽市檔案館編,《戰地紅十字》,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15.廖一中、羅真容整理,《袁世凱奏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16.蕭繼宗,《革命文獻第六十八輯─新生活運動史料》,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5年。

17.嚴如平、宗志文主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民國人物傳(第九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三、年譜、年表

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蔣介石年譜(1887-1926)》,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2.池子華、郝如一主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編年:1904-2004》,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3.劉壽林、萬仁元等編,《民國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四、回憶錄、口述歷史、論文集

1.張朋園訪問、羅久蓉紀錄,《周美玉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3年。

2.游鑑明、黃克武等訪問,周維朋等紀錄,《臺北榮民總醫院半世紀─口述歷史回顧》上篇:歷任院長、副院長,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1年。

3.熊秉真訪問、鄭麗榕紀錄,《楊文達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1年。

4.劉似錦編《劉瑞恆博士與中國醫藥級衛生事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6月。

5.蔡篤堅主筆,梁妃儀協同撰稿,《一個醫師的時代見證:施純仁回憶錄》,臺北:記憶工程,2009年6月。

五、報紙、期刊

1.《軍醫公報》,南京。
2.《殘不廢月刊》,北平。
3.《戰時醫政》,重慶。

六、專書

1.Richard A. Gabriel&Karen S. Metz著、王松俊等譯,《軍事醫學史》,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2.王哲,《國士無雙伍連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3.王振國主編,《中國古代醫學教育與考試制度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4.池子華,《中國紅十字運動史散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

5.池子華、郝如一,《近代江蘇紅十字運動:1904-1949》,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6.吳樂山、孫建中編著,《現代軍事醫學戰略研究》,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4年。

7.周秋光,《紅十字會在中國(1904-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8.金以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9.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百年會史:1904-2003》,臺北: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2004年。

10.張建俅,《中國紅十字會初期發展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1.張麗安,《張建與軍醫學校―兼述抗戰時期軍醫教育》,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12.劉士永,《武士刀與柳葉刀-日本西洋醫學的形成與擴散》,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13.劉鴻德,《在醫療行政與醫學專業之間─邱仕榮及其同時代的臺大醫院與臺灣醫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10年。

14.戴斌武,《抗戰時期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15.謳歌,《協和醫事》,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七、期刊、論文集論文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末東三省陸軍軍醫局史料〉,《歷史檔案》,03期(1999年)。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末東三省陸軍軍醫局史料〉,《歷史檔案》,03期(1999年)。

3.王耀庭,〈政府對榮軍管教實施及善後計畫〉,《殘不廢月刊》,第7卷第2期。

4.皮國立,〈抗戰前蔣介石的日常醫療經驗與衛生觀〉,收入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

5.倪蕙琴,〈清光緒年間天津北洋軍醫學堂畢業文憑〉,《中國檔案》,1992年02期。

6.夏紹堯,〈航太醫學先進李旭初將軍傳略(1906-1966)〉,《源遠季刊》,第20期(2007年2月)。

7.烏翔,〈我六十八年來所見所知的軍醫〉,《源遠》,第15期(2005年11月)。

8.張建俅,〈抗戰時期戰地救護體系的建構及其運作―以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為中心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6期(2001年12月)。

9.陳鳳龍,〈蔣介石的拜把金誦盤〉,《文史天地》,第12期(2009年)。

10.曾念生,〈母校首任總教席─平賀精次郎考〉,《源遠季刊》,第41期(2011年7月)。

11.曾念生,〈李學瀛校長二三事〉,《源遠季刊》,第43期(2013年1月)。

12.楊明哲,〈李鴻章與近代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佈〉,《長庚人文社會學報》2:2(2009.10)。

13.鄒躍如,〈軍醫箴言〉,《醫藥評論》第12期(1929年)。

14.鄔翔,〈拓展國防醫學院的北平協和醫學院前賢〉,《源遠季刊》,第18期(2006年8月)。

15.鄔翔,〈軍醫教育改制以來─國防醫學院承先啟後的統緒〉,《源遠季刊》,第21期(2007年5月)。

16.鄔翔,〈國防醫學院─傳承軍醫學校統緒的元老〉,《源遠季刊》,第22期(2007年8月)。

17.劉士永,〈公共衛生與健康──從學習、融合到自主〉,收入《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下冊,臺北:政大、聯經,2011年。

18.劉士永、郭世清,〈林可勝(1897-1969)闇聲誨影的中研院院士與國防醫學院院長〉,《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4期(2012年12月)。

19.蔡明叡,〈抗戰時期國軍的傷兵與照護問題─1937-1945〉,《政大史粹》,第23期(2012年12月)。

20.魏國棟,〈從北洋軍醫學堂到陸軍軍醫學堂〉,《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4期(2004年11月)。

八、網路資料

1.〈古代軍隊與軍醫〉,網址:http://210.14.113.18/gate/big5/arm.cpst.net.cn/gfsh/2010_01/264727526.html。

2.〈軍醫在戰爭中的角色〉,網址:http://mmi.myweb.hinet.net/new_page_51.htm。

3.〈軍醫學校〉,網址:http://www.hoplite.cn/templates/mgjx0036.html。

4.〈陳方之〉,網址:http://www.baike.com/wiki/%E9%99%88%E6%96%B9%E4%B9%8B。

5.〈廣東陸軍軍醫學堂〉,網址:http://www.baike.com/wiki/%E5%B9%BF%E4%B8%9C%E9%99%86%E5%86%9B%E5%86%9B%E5%8C%BB%E5%AD%A6%E5%A0%82。

6.「大成老舊期刊全文數據庫」,網址:http://www.dachengdata.com/search/toRealIndex.action;jsessionid=BB83CBC2CE302029C4685C31A8B64998。

7.「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網址:http://gpost.ssic.nccu.edu.tw/index.php。

8.「互動百科」,網址:http://www.baike.com/wiki/%E9%99%88%E6%96%B9%E4%B9%8B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