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之研究─以「六方會談」為例(2003-2005)
A Study on the China`s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Strategy-The case of Six-Party Talks(2003-2005)
作者 雷素芳
Lei, Su Fang
貢獻者 劉德海
Liou,To Hai
雷素芳
Lei, Su Fang
關鍵詞 東北亞
安全戰略
六方會談
核武危機
新安全觀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2-Dec-2013 17:49:45 (UTC+8)
摘要 一個國家的安全戰略植基於國家利益的確保,為維護國家利益,各國的交往也無法避免發生爭鋒相對的情況。就中共安全環境分析,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朝鮮半島情勢將可為其提供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的利基,圓其成為區域霸主之美夢。
冷戰肇致了當今朝鮮半島的情勢,但衝突並未隨著冷戰的結束而改變,朝鮮半島依舊是東北亞地區主要的衝突焦點。由於朝鮮半島的地緣戰略重要,使半島成為多方勢力交匯與競逐的區域,存在著複雜的權力關係,世界幾個主要的大國始終不願放棄在本地區競逐彼此的國家利益,因此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在短期內不會改變,雖然2002年北韓核武危機的爆發凸顯了東北亞安全議題的重要性,但只要美朝關係未獲改善,緊張情勢將仍然持續。
隨著中共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維持一個長期穩定的週邊安全環境,俾為其經濟發展服務,符合中共最基本的國家利益。因此,中共對朝鮮半島核武的立場為: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及強調透過和平對話方式解決核武問題。在中共大力且積極的穿梭主導下,促成了「六方會談」的召開,為東北亞地區各國提供了一個對話平台,也增加了彼此的瞭解與接觸的機會。
本論文主在探討中共藉由「六方會談」的主導以遂其東北亞安全戰略的運作,除分析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的國家利益外,亦探究美國、日本、南韓、俄羅斯及北韓之東北亞安全戰略,並試圖藉由戰略利益之比較,透析各國對參與「六方會談」之本意初衷,進而獲致當各國間比此存在不信任或利益衝突時,均將影響區域和平與穩定、多邊安全機制建制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大國參與的態度以及美朝關係的和緩與否等結論。
崛起中的區域強權中共,益加柔軟的身段、主導區域議題的能力、經濟的起飛、加上與美國關係的日益友好,突破第一島鏈的目標指日可待;就目前的東北亞情勢分析,中共在六方會談中關鍵的角色,已使中共在本地區國際事務的發言權與影響力大為提升,未來,若欲維持本多邊安全機制的成功運作,取決於各國是否咸願捐棄歷史包袱與成見,求同存異、擴大共識,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此目標亦恰與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立場吻合,益加凸顯中共崛起之事實。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s based upon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national interests, the conflict is inevitable between all countries. Concerning the safety environment of China, a relative peaceful environment of Korean Peninsula is helpful for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an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ecoming the regional hegemony.
The Cold War resulted in what the situation of Korean Peninsula today. Although the Cold War is over, the Korean Peninsula still remains the focus of conflict in Northeast Asia. Because of its geopolitical importance, the Korean Peninsula became the arena of competition between world powers. For their own national interests, the world powers would never retreat from this competition for the interests. So the intense situation would not be changed in the foreseeable further. Although the 2002 nuclear crisis of North Korea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opic of Northeast Asia security, if the tight relationship between America and North Korea did not improve, the intense situation will continue.
With the marked promotion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of China, maintaining a longstanding, stable environment for economy development fits the basic national interests of China. So the statements of China toward nuclear weapon issue in Korean Peninsula are insisting a nuclear free environment, securing a stable situation, and solving the nuclear problem through peaceful negotiation. Owing to the efforts of China, the “six-party talks” is held, creating a platform for the nations in Northeast Asia to communicate and know each other better.
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how China gains control of the security strategy in Northeast Asia by leading the “six-party talk”. Besides analyz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s of China with its security strategy to Northeast Asia, we will also discuss the safety strategy of the U.S., Japan, South Korea, Russia and North Korea. By comparing the benefits of their national strategy and analyzing the original intension of each country in participating the “six-party talk”, we learn that when the nations are faced with dishonesty and interest conflicts, the regional peace and multiparty safety mechanism is dependent on the altitude of the world powers and the atmosphere of America-North Korea relationship.
China, as the emerging regional hegemony, with its soft political stature, ability to lead the regional top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ing America-China relationship, its goal of breaking the first island chain is close at ha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Northeast Asia, the crucial role China plays in the “six-party talk” has already raised its influence and voice toward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 this region. If we want to keep the multilateral security mechanism running, each nation should put down their historical burden and prejudice, seeking for identity, work on the agreements and to secure the peaceful and stable situation in this region. This goal also matches the China security strategy to Northeast Asia, and highlights the fact that China is rising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一、書籍:
01、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國84年。
02、王逸舟、李慎明主編。《國際形勢黃皮書:民國2002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民國91年。
03、王逸舟、李慎明主編。《國際形勢黃皮書:民國2004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民國91年。
04、巨克毅等編。《東亞戰略格局與台海安全》。台北:鼎茂圖書出版公司,民國95年11月。
05、李愛華。《走出冷戰:世界大勢與中國對外戰略》。山東:濟南出版社,民國86年8月。
06、李明。《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台北:五南出版公司,民國87年。
07、李明。《朝鮮半島安全情勢,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白皮書》。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民國90年。
08、李明。《東北亞區域推行信心建立措施,二十一世紀台海安全與衝突》。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民國91年。
09、李明。《朝鮮半島局勢發展與台海安全》,曾章瑞主編,《民國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民國92年1月。
10、李庚嬉。《怎樣看北韓核武危機》。台北:文英堂,民國97年。
11、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3年9月。
12、周煦編。《後冷戰時期中國對外政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民國84年。
13、約瑟夫•波丹斯基(Yossef Bodansky)著。《北韓危機:金日成之死與核武威脅的效應》。台北:新新聞出版社編譯,民國83年。
14、約翰‧紐豪斯(John Newhouse)編。《評估威脅》。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民國92年12月。
15、容安瀾(AlanD.Romberg)、麥戴偉特(Michael McDevitt)編。《中共與飛彈防禦-中美戰略關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民國92年12月。
16、崔立如等編。《東北亞地區安全政策及安全合作構想》。北京:時事出版社,民國95年7月。
17、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民國91年。
18、陳峰君、王傳劍著。《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民國91年。
19、國防部史政編譯室。《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民國91年8月。
20、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2年9月。
21、趙英。《新的國家安全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民國81年12月。
22、劉德海。《韓國研究導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90年12月。
23、劉德海。《南韓對外關係》。台北:作者自行出版,民國86年。
24、劉清財、高科。《東北亞地緣政治與中國地緣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民國96年。
2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82年10月。
26、黎安友(Andrew J. Nathan)、陸伯彬(Robert S. Ross)著,何大明譯,《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7年9月。
27、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民國85年5月。
28、閻學通,《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民國87年4月。
29、薛君度、陸忠偉。《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周邊形勢》。北京:時事出版社,民國84年6月。
30、Jane E.Nolan編。《全球接觸:二十一世紀的合作與安全(上)(下)》(Global Engagement: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民國84年12月。
31、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The Great Chessboard) , 林天貴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7年4月。
二、期刊論文:
01、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3期,民國88年3月。
02、于有慧。《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6期,民國87年6月。
03、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4卷第2期,民國90年2月。
04、任宜潭。《當前亞太安全情勢與亞太安全體系發展》。國防雜誌(台北),第16卷第6期,民國89年6月。
05、朱松柏。《北韓發展核武飛彈對區域安全的影響》。交流(台北),第67期,民國92年2月。
06、朱松柏。《六方會談與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卷第9期,民國92年9月。
07、朱鋒。《六方會談:朝核問題還是朝鮮問題?》。國際政治研究(北京)第3期,民國94年8月。
08、伍凡。《北韓核武危機中的中國》。明報月刊(香港),民國92年9月。
09、李明。《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KEDO)之運作和限制》。國際關係學報(台北),民國90年5月9日。
10、李明峻。《東北亞情勢持續升溫》。新台灣新聞週刊(台北),第368期。
11、李明。《六方會談與中共》。海峽評論(台北)。第154期,民國92年10月1日。
12、李蒲。《六方會談觸動了東北亞區域政治與軍事鬥爭的神經》。國防雜誌(台北),第19卷第2期,民國93年2月。
13、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台北),第31卷第3期,民國89年。
14、邱坤玄。《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亞洲研究(台北)第40期,民國90年9月。
15、周敏凱。《朝鮮核危機與美國及東北亞主要國家的立場分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上海),第35卷第5期,民國92年9月。
16、時殷弘。《東亞軍備控制和不擴散問題:現狀與危險》。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北京),民國91年第5期。
17、許志嘉。《鄧小平時期中共的外交決策模式》。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7卷第8期,民國87年8月。
18、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下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6卷第2期,民國92年3、4月。
19、湯紹成。《朝鮮半島的危機與轉機-評中美朝三邊會談》。海峽評論(台北),第150期,民國92年6月。
20、趙春山。《後冷戰時期的中共對外政策》。理論與政策,第6卷第4期,民國81年7月。
21、趙崇明。《中共當前國際戰略指導原則之探討-『新安全觀』決策的環境因素》。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9期,民國88年9月。
22、楊志恆。《東北亞之安全情勢分析》。戰略與國際研究(台北),第1卷第1期,民國88年。
23、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10期,民國88年10月。
24、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政策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12期,民國88年12月。
25、劉德海。《九0年代中共的朝鮮半島政策與兩韓研究》。韓國學報(台北),第13期,民國84年6月。
26、劉德海。《二千年兩韓高峰會對東北亞兩岸關係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台北),第3卷第2期,民國90年4月。
27、劉德海。《日本看北韓核武危機對東北亞區域安全之影響》。北韓問題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2年10月。
28、蔡裕明。《後九一一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持續與遞羶》。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10期,民國91年10月。
29、蔡裕明。《北韓核武變局與東北亞安全》。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卷第3期,民國92年3月。
30、鄭端耀。《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4卷第1期,民國94年1-2月。
31、閻學通。《中國的東亞安全政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民國84年,春季號,總第10期。
32、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民國86年第11期。
33、歐錫富。《中共與北韓關係的研析》。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簡報(台北),民國92年2月。

外文書目
一、書籍:
01、Bandow, Doug. The U.S.-South Korea Alliance.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2.
02、Cossa, Ralph A. The Major Powers in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1996. pp.1-3.
03、Hyun, Cho Myung. Korea and the Major Powers. Seoul Korea : Research Center for Peace and Unification of Korea Press.1989.
04、Keohane, Robert O.ed. International Ins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89.
05、Kriesberg, Louis. International Conflict Resolution, New Haven : Yale Univ.Press, 1992. Nye, Joseph.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06、Lasater, Martin L. The New Pacific Community : U.S. Strategic Options in Asia. Boulder, Co : Westview Press, 1996.
07、Reese, David. The Prospects for North Korea’s Survival. New York, N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08、Simon, Sheldon W, ed. East Asia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New York : M.E. Sharpe, Inc, 1993.
二、英文期刊(雜誌)、報紙專文:
01、Ahn, Byung-Joon. “North Korea’s Proposal for a Tripartite Conference and Changes in Four Power Relations in Asia,” Korea and World Affairs, vol.8, no.1, Spring 1984,pp.23-37.
02、Alan Riding. “ U.S. and North Korea Say They’ll Seek Diplomatic Links,”New York Times, August 13, 1994, A1.
03、Alexander Ziegler. “ Russia and North Korea : An emerging, Uneasy Partnership,” Asia Survey, vol.XXXV, no.8, August 1995, pp.731-738.
04、David Albrigh & Holly Higgins. “North Korea : It’s Taking too Long”Bulletin of the AtomicScientists, January/February 2002, pp.1-13.
05、David Fouse. “Japan Gets Serious about Missile Defense : North Korean Crisis Pushes Debates,”Asia-Pacific Security Studies,vol.2,no.4, June 2003, pp.21-26.
06、Hung, Hyun-ik. “Evolving U.S-ROK-DPRK Relations and Future of the ROK-U.S. Alliance,”Korea and World Affairs, Winter 2002, pp.477-478.
07、Pual Kerr. “North Korea Criticize U.S. Nuclear Proposal, Blast Bush,” Arms Control Today, September 2004. pp.45-56.
08、Richard Boucher. “North Korea Situation Not a Crisis,” U.S. State Department Daily Briefing, January 10, 2003. pp.31-47.
09、”Time to Act, China Tells North Korea,”CNN.com, August 25, 2003.: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4, 2003, p.A27.
10、”US Legislator Walks in to Korea History,”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October 13,1993, pp.8-16.
網際網路專文
01、人民網,各輪六方會談之共識與分岐,民國95年。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3850173.html.
02、人民日報,六方會談邁出了重要一步,民國96年3月。
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1030/2044554.html.
05、丁永康,北韓發展核武與大國關係
http://www.fics.org.tw/monthly/2003/200302.htm#3.
03、大紀元,北韓宣布退出禁核條約國際譁然,民國92年1月。
http://www.epochtimes.com/b5/3/1/11/n264603p.htm.
08、大紀元新聞,北韓為最嚴重的核武擴散威脅。民國95年6月
http://www.epochtimes.com.au/b5/3/7/19/n345205.htm.
04、中國網,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各方立場掃描,民國95年12月。
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xhuanti/6lfht/2006-12/18/
content-7965067.htm.
23、中華日報,六方會談重啟,北韓考慮棄核,民國96年2月。
http://www.cdnnews.com.tw/20070209/news/gjxw/
100000002007020822210807.htm.
06、王韋婷,東北亞地區多邊主義之研究http://www.pf.org.tw/FCKM/
07、王嘉源,北韓再向日本海試射飛彈,中時電子報,民國96年5月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 News-Content/0,4521,110540+112007052600081,00.htm.
11、李華球,北韓核危機與美中關係未來走向,http://www.npf.org.tw
/PUBLICATION/NS/092/NS-B-092-004.htm
12、吳志中,北韓核武問題與政權未來-以地緣政治的角度來分析
,財團法人台灣智庫。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ttt/servlet/
OpenBlock?Template=Article&lan=tc&category-id=38&article-id=119&blockSet=
10、美國拒絕與朝雙邊談判,視朝反應將以不同預案應對,中國網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chwtlfht/392965.htm.
18、協議全文可參照網址:http://www.fas.org/news/un/dprk
/dgsp1992m18.html.
14、洪鴻鈞,北韓問題對亞太區域安全的影響與啟示,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戰略安全論壇。http://www.ndu.edu.tw/ndu-en/
Sway/Chinese/9209iir.
22、徐家仁,北韓宣佈退出禁止核子擴散條約,TVBS電子報,民國92年1月。http://www.tvbs.com.tw/news/news-list.asp?no=
emily20030110164355.
09、馬俊威,第三輪六方會談為朝核問題軟著陸創造條件,中國網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2004/Jun/596251.htm.
13、唐開泰,亞太戰略情勢展望,歐亞政策報告。http://www.fics.org.tw
/issues/docDetail.php?doc-id=349&issue-id=31
25、黃泳、張錦芳,胡錦濤在南韓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新華網,2005年11月。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
com/video/2005-11/17/content-3795634.htm.
19、張北齊,北京六邊會談的評估以及會談結果對區域安全的啟示
,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戰略安全論壇。http://www.ndu.
edu.tw/ndu-en/Sway/Chinese/9209iir.
20、張西虎,朝鮮半島核危機與中國的現實選擇,二十一世紀,民國94年9月。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eay/
0506056.htm.
15、郭博堯,核武擴散-全球的不歸路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2/
SD-C-092-016.htm
16、新華網,馬俊威,俄羅斯積極參予多邊機制,謀求擴大影響力及經濟利益。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chwtlfht/
392997.htm.
21、新華網,北韓正式宣佈擁有核武器,恢復六方和談前景暗淡,民國94年2月。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 com/ world/
2005-02/11/content-2569504.htm.
17、劉復國,北京六邊會談對區域安全的啟示。http://www.ndu.tw/
ndu-en/sway/chinese/9209iir.htm.
24、劉屏,美國副助卿:邀中共在國際舞台扮要角,中時電子報,民國96年2月。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
2007Cti-News-Print/0,4634,110505x112007022500050,00.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3981015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81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德海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ou,To Ha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雷素芳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ei, Su Fa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雷素芳zh_TW
dc.creator (作者) Lei, Su Fa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Dec-2013 17:49:45 (UTC+8)-
dc.date.available 2-Dec-2013 17:49:4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Dec-2013 17:49:4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981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201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98101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一個國家的安全戰略植基於國家利益的確保,為維護國家利益,各國的交往也無法避免發生爭鋒相對的情況。就中共安全環境分析,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朝鮮半島情勢將可為其提供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的利基,圓其成為區域霸主之美夢。
冷戰肇致了當今朝鮮半島的情勢,但衝突並未隨著冷戰的結束而改變,朝鮮半島依舊是東北亞地區主要的衝突焦點。由於朝鮮半島的地緣戰略重要,使半島成為多方勢力交匯與競逐的區域,存在著複雜的權力關係,世界幾個主要的大國始終不願放棄在本地區競逐彼此的國家利益,因此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在短期內不會改變,雖然2002年北韓核武危機的爆發凸顯了東北亞安全議題的重要性,但只要美朝關係未獲改善,緊張情勢將仍然持續。
隨著中共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維持一個長期穩定的週邊安全環境,俾為其經濟發展服務,符合中共最基本的國家利益。因此,中共對朝鮮半島核武的立場為: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及強調透過和平對話方式解決核武問題。在中共大力且積極的穿梭主導下,促成了「六方會談」的召開,為東北亞地區各國提供了一個對話平台,也增加了彼此的瞭解與接觸的機會。
本論文主在探討中共藉由「六方會談」的主導以遂其東北亞安全戰略的運作,除分析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的國家利益外,亦探究美國、日本、南韓、俄羅斯及北韓之東北亞安全戰略,並試圖藉由戰略利益之比較,透析各國對參與「六方會談」之本意初衷,進而獲致當各國間比此存在不信任或利益衝突時,均將影響區域和平與穩定、多邊安全機制建制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大國參與的態度以及美朝關係的和緩與否等結論。
崛起中的區域強權中共,益加柔軟的身段、主導區域議題的能力、經濟的起飛、加上與美國關係的日益友好,突破第一島鏈的目標指日可待;就目前的東北亞情勢分析,中共在六方會談中關鍵的角色,已使中共在本地區國際事務的發言權與影響力大為提升,未來,若欲維持本多邊安全機制的成功運作,取決於各國是否咸願捐棄歷史包袱與成見,求同存異、擴大共識,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此目標亦恰與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立場吻合,益加凸顯中共崛起之事實。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s based upon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national interests, the conflict is inevitable between all countries. Concerning the safety environment of China, a relative peaceful environment of Korean Peninsula is helpful for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an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ecoming the regional hegemony.
The Cold War resulted in what the situation of Korean Peninsula today. Although the Cold War is over, the Korean Peninsula still remains the focus of conflict in Northeast Asia. Because of its geopolitical importance, the Korean Peninsula became the arena of competition between world powers. For their own national interests, the world powers would never retreat from this competition for the interests. So the intense situation would not be changed in the foreseeable further. Although the 2002 nuclear crisis of North Korea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opic of Northeast Asia security, if the tight relationship between America and North Korea did not improve, the intense situation will continue.
With the marked promotion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of China, maintaining a longstanding, stable environment for economy development fits the basic national interests of China. So the statements of China toward nuclear weapon issue in Korean Peninsula are insisting a nuclear free environment, securing a stable situation, and solving the nuclear problem through peaceful negotiation. Owing to the efforts of China, the “six-party talks” is held, creating a platform for the nations in Northeast Asia to communicate and know each other better.
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how China gains control of the security strategy in Northeast Asia by leading the “six-party talk”. Besides analyz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s of China with its security strategy to Northeast Asia, we will also discuss the safety strategy of the U.S., Japan, South Korea, Russia and North Korea. By comparing the benefits of their national strategy and analyzing the original intension of each country in participating the “six-party talk”, we learn that when the nations are faced with dishonesty and interest conflicts, the regional peace and multiparty safety mechanism is dependent on the altitude of the world powers and the atmosphere of America-North Korea relationship.
China, as the emerging regional hegemony, with its soft political stature, ability to lead the regional top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ing America-China relationship, its goal of breaking the first island chain is close at ha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Northeast Asia, the crucial role China plays in the “six-party talk” has already raised its influence and voice toward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 this region. If we want to keep the multilateral security mechanism running, each nation should put down their historical burden and prejudice, seeking for identity, work on the agreements and to secure the peaceful and stable situation in this region. This goal also matches the China security strategy to Northeast Asia, and highlights the fact that China is rising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提要…………………………………………………………………… Ⅰ
目錄…………………………………………………………………… Ⅲ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00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011
第四節 文獻分析…………………………………………………022
第二章 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與六方會談…………………………041
第一節 中共新安全觀理論探析…………………………………041
第二節 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061
第三節 六方會談的背景與運作…………………………………072
第四節 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與六方會談………………………093
第五節 小結………………………………………………………107
第三章 中共與美日兩國對東北亞戰略利益的異同………………110
第一節 中美日三國對東北亞戰略探析…………………………111
第二節 中、美兩國戰略利益的交集與矛盾……………………134
第三節 中、日兩國戰略利益的交集與矛盾……………………153
第四節 當前三國情勢對東北亞安全產生的衝擊………………165
第五節 小結………………………………………………………173
第四章 中共與俄韓朝三國對東北亞戰略利益的異同……………176
第一節 中俄韓朝四國對東北亞戰略研析………………………177
第二節 中、俄兩國戰略利益的交集與矛盾……………………208
第三節 中、韓兩國戰略利益的交集與矛盾……………………214
第四節 中、朝兩國戰略利益的交集與矛盾……………………224
第五節 當前四國東北亞合作現況對美日集團的衝擊…………233
第六節 小結………………………………………………………243
第五章 中共藉六方會談強化東北亞安全戰略之作法研析………248
第一節 中共積極推動的動機與扮演的角色……………………248
第二節 力行多邊外交厚植政經實力……………………………257
第三節 加強友邦交往削弱霸權阻力……………………………262
第四節 強化會談果效鞏固安全戰略……………………………265
第五節 小結………………………………………………………269
第六章 結論…………………………………………………………273
第一節 研究發現…………………………………………………274
第二節 心得與啟示………………………………………………278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283
附錄……………………………………………………………………285
附錄一 第二輪六方會談主席聲明………………………………285
附錄二 關於六方會談工作組的概念文件………………………286
附錄三 第三輪六方會談主席聲明………………………………288
附錄四 第四輪六方會談主席聲明………………………………290
附錄五 第四輪六方會談共同聲明………………………………291
附錄六 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會議主席聲明………………293
附錄七 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主席聲明………………294
附錄八 落實共同聲明起步行動…………………………………295
附錄九 第六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會議主席聲明………………298
參考書目………………………………………………………………299
zh_TW
dc.format.extent 215520 bytes-
dc.format.extent 173162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81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東北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安全戰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六方會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核武危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安全觀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之研究─以「六方會談」為例(2003-2005)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China`s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Strategy-The case of Six-Party Talks(2003-2005)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一、書籍:
01、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國84年。
02、王逸舟、李慎明主編。《國際形勢黃皮書:民國2002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民國91年。
03、王逸舟、李慎明主編。《國際形勢黃皮書:民國2004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民國91年。
04、巨克毅等編。《東亞戰略格局與台海安全》。台北:鼎茂圖書出版公司,民國95年11月。
05、李愛華。《走出冷戰:世界大勢與中國對外戰略》。山東:濟南出版社,民國86年8月。
06、李明。《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台北:五南出版公司,民國87年。
07、李明。《朝鮮半島安全情勢,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白皮書》。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民國90年。
08、李明。《東北亞區域推行信心建立措施,二十一世紀台海安全與衝突》。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民國91年。
09、李明。《朝鮮半島局勢發展與台海安全》,曾章瑞主編,《民國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民國92年1月。
10、李庚嬉。《怎樣看北韓核武危機》。台北:文英堂,民國97年。
11、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3年9月。
12、周煦編。《後冷戰時期中國對外政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民國84年。
13、約瑟夫•波丹斯基(Yossef Bodansky)著。《北韓危機:金日成之死與核武威脅的效應》。台北:新新聞出版社編譯,民國83年。
14、約翰‧紐豪斯(John Newhouse)編。《評估威脅》。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民國92年12月。
15、容安瀾(AlanD.Romberg)、麥戴偉特(Michael McDevitt)編。《中共與飛彈防禦-中美戰略關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民國92年12月。
16、崔立如等編。《東北亞地區安全政策及安全合作構想》。北京:時事出版社,民國95年7月。
17、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民國91年。
18、陳峰君、王傳劍著。《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民國91年。
19、國防部史政編譯室。《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民國91年8月。
20、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2年9月。
21、趙英。《新的國家安全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民國81年12月。
22、劉德海。《韓國研究導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90年12月。
23、劉德海。《南韓對外關係》。台北:作者自行出版,民國86年。
24、劉清財、高科。《東北亞地緣政治與中國地緣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民國96年。
2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82年10月。
26、黎安友(Andrew J. Nathan)、陸伯彬(Robert S. Ross)著,何大明譯,《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7年9月。
27、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民國85年5月。
28、閻學通,《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民國87年4月。
29、薛君度、陸忠偉。《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周邊形勢》。北京:時事出版社,民國84年6月。
30、Jane E.Nolan編。《全球接觸:二十一世紀的合作與安全(上)(下)》(Global Engagement: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民國84年12月。
31、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The Great Chessboard) , 林天貴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7年4月。
二、期刊論文:
01、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3期,民國88年3月。
02、于有慧。《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6期,民國87年6月。
03、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4卷第2期,民國90年2月。
04、任宜潭。《當前亞太安全情勢與亞太安全體系發展》。國防雜誌(台北),第16卷第6期,民國89年6月。
05、朱松柏。《北韓發展核武飛彈對區域安全的影響》。交流(台北),第67期,民國92年2月。
06、朱松柏。《六方會談與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卷第9期,民國92年9月。
07、朱鋒。《六方會談:朝核問題還是朝鮮問題?》。國際政治研究(北京)第3期,民國94年8月。
08、伍凡。《北韓核武危機中的中國》。明報月刊(香港),民國92年9月。
09、李明。《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KEDO)之運作和限制》。國際關係學報(台北),民國90年5月9日。
10、李明峻。《東北亞情勢持續升溫》。新台灣新聞週刊(台北),第368期。
11、李明。《六方會談與中共》。海峽評論(台北)。第154期,民國92年10月1日。
12、李蒲。《六方會談觸動了東北亞區域政治與軍事鬥爭的神經》。國防雜誌(台北),第19卷第2期,民國93年2月。
13、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台北),第31卷第3期,民國89年。
14、邱坤玄。《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亞洲研究(台北)第40期,民國90年9月。
15、周敏凱。《朝鮮核危機與美國及東北亞主要國家的立場分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上海),第35卷第5期,民國92年9月。
16、時殷弘。《東亞軍備控制和不擴散問題:現狀與危險》。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北京),民國91年第5期。
17、許志嘉。《鄧小平時期中共的外交決策模式》。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7卷第8期,民國87年8月。
18、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下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6卷第2期,民國92年3、4月。
19、湯紹成。《朝鮮半島的危機與轉機-評中美朝三邊會談》。海峽評論(台北),第150期,民國92年6月。
20、趙春山。《後冷戰時期的中共對外政策》。理論與政策,第6卷第4期,民國81年7月。
21、趙崇明。《中共當前國際戰略指導原則之探討-『新安全觀』決策的環境因素》。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9期,民國88年9月。
22、楊志恆。《東北亞之安全情勢分析》。戰略與國際研究(台北),第1卷第1期,民國88年。
23、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10期,民國88年10月。
24、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政策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12期,民國88年12月。
25、劉德海。《九0年代中共的朝鮮半島政策與兩韓研究》。韓國學報(台北),第13期,民國84年6月。
26、劉德海。《二千年兩韓高峰會對東北亞兩岸關係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台北),第3卷第2期,民國90年4月。
27、劉德海。《日本看北韓核武危機對東北亞區域安全之影響》。北韓問題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2年10月。
28、蔡裕明。《後九一一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持續與遞羶》。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10期,民國91年10月。
29、蔡裕明。《北韓核武變局與東北亞安全》。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卷第3期,民國92年3月。
30、鄭端耀。《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4卷第1期,民國94年1-2月。
31、閻學通。《中國的東亞安全政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民國84年,春季號,總第10期。
32、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民國86年第11期。
33、歐錫富。《中共與北韓關係的研析》。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簡報(台北),民國92年2月。

外文書目
一、書籍:
01、Bandow, Doug. The U.S.-South Korea Alliance.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2.
02、Cossa, Ralph A. The Major Powers in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1996. pp.1-3.
03、Hyun, Cho Myung. Korea and the Major Powers. Seoul Korea : Research Center for Peace and Unification of Korea Press.1989.
04、Keohane, Robert O.ed. International Ins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89.
05、Kriesberg, Louis. International Conflict Resolution, New Haven : Yale Univ.Press, 1992. Nye, Joseph.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06、Lasater, Martin L. The New Pacific Community : U.S. Strategic Options in Asia. Boulder, Co : Westview Press, 1996.
07、Reese, David. The Prospects for North Korea’s Survival. New York, N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08、Simon, Sheldon W, ed. East Asia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New York : M.E. Sharpe, Inc, 1993.
二、英文期刊(雜誌)、報紙專文:
01、Ahn, Byung-Joon. “North Korea’s Proposal for a Tripartite Conference and Changes in Four Power Relations in Asia,” Korea and World Affairs, vol.8, no.1, Spring 1984,pp.23-37.
02、Alan Riding. “ U.S. and North Korea Say They’ll Seek Diplomatic Links,”New York Times, August 13, 1994, A1.
03、Alexander Ziegler. “ Russia and North Korea : An emerging, Uneasy Partnership,” Asia Survey, vol.XXXV, no.8, August 1995, pp.731-738.
04、David Albrigh & Holly Higgins. “North Korea : It’s Taking too Long”Bulletin of the AtomicScientists, January/February 2002, pp.1-13.
05、David Fouse. “Japan Gets Serious about Missile Defense : North Korean Crisis Pushes Debates,”Asia-Pacific Security Studies,vol.2,no.4, June 2003, pp.21-26.
06、Hung, Hyun-ik. “Evolving U.S-ROK-DPRK Relations and Future of the ROK-U.S. Alliance,”Korea and World Affairs, Winter 2002, pp.477-478.
07、Pual Kerr. “North Korea Criticize U.S. Nuclear Proposal, Blast Bush,” Arms Control Today, September 2004. pp.45-56.
08、Richard Boucher. “North Korea Situation Not a Crisis,” U.S. State Department Daily Briefing, January 10, 2003. pp.31-47.
09、”Time to Act, China Tells North Korea,”CNN.com, August 25, 2003.: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4, 2003, p.A27.
10、”US Legislator Walks in to Korea History,”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October 13,1993, pp.8-16.
網際網路專文
01、人民網,各輪六方會談之共識與分岐,民國95年。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3850173.html.
02、人民日報,六方會談邁出了重要一步,民國96年3月。
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1030/2044554.html.
05、丁永康,北韓發展核武與大國關係
http://www.fics.org.tw/monthly/2003/200302.htm#3.
03、大紀元,北韓宣布退出禁核條約國際譁然,民國92年1月。
http://www.epochtimes.com/b5/3/1/11/n264603p.htm.
08、大紀元新聞,北韓為最嚴重的核武擴散威脅。民國95年6月
http://www.epochtimes.com.au/b5/3/7/19/n345205.htm.
04、中國網,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各方立場掃描,民國95年12月。
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xhuanti/6lfht/2006-12/18/
content-7965067.htm.
23、中華日報,六方會談重啟,北韓考慮棄核,民國96年2月。
http://www.cdnnews.com.tw/20070209/news/gjxw/
100000002007020822210807.htm.
06、王韋婷,東北亞地區多邊主義之研究http://www.pf.org.tw/FCKM/
07、王嘉源,北韓再向日本海試射飛彈,中時電子報,民國96年5月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 News-Content/0,4521,110540+112007052600081,00.htm.
11、李華球,北韓核危機與美中關係未來走向,http://www.npf.org.tw
/PUBLICATION/NS/092/NS-B-092-004.htm
12、吳志中,北韓核武問題與政權未來-以地緣政治的角度來分析
,財團法人台灣智庫。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ttt/servlet/
OpenBlock?Template=Article&lan=tc&category-id=38&article-id=119&blockSet=
10、美國拒絕與朝雙邊談判,視朝反應將以不同預案應對,中國網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chwtlfht/392965.htm.
18、協議全文可參照網址:http://www.fas.org/news/un/dprk
/dgsp1992m18.html.
14、洪鴻鈞,北韓問題對亞太區域安全的影響與啟示,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戰略安全論壇。http://www.ndu.edu.tw/ndu-en/
Sway/Chinese/9209iir.
22、徐家仁,北韓宣佈退出禁止核子擴散條約,TVBS電子報,民國92年1月。http://www.tvbs.com.tw/news/news-list.asp?no=
emily20030110164355.
09、馬俊威,第三輪六方會談為朝核問題軟著陸創造條件,中國網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2004/Jun/596251.htm.
13、唐開泰,亞太戰略情勢展望,歐亞政策報告。http://www.fics.org.tw
/issues/docDetail.php?doc-id=349&issue-id=31
25、黃泳、張錦芳,胡錦濤在南韓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新華網,2005年11月。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
com/video/2005-11/17/content-3795634.htm.
19、張北齊,北京六邊會談的評估以及會談結果對區域安全的啟示
,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戰略安全論壇。http://www.ndu.
edu.tw/ndu-en/Sway/Chinese/9209iir.
20、張西虎,朝鮮半島核危機與中國的現實選擇,二十一世紀,民國94年9月。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eay/
0506056.htm.
15、郭博堯,核武擴散-全球的不歸路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2/
SD-C-092-016.htm
16、新華網,馬俊威,俄羅斯積極參予多邊機制,謀求擴大影響力及經濟利益。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chwtlfht/
392997.htm.
21、新華網,北韓正式宣佈擁有核武器,恢復六方和談前景暗淡,民國94年2月。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 com/ world/
2005-02/11/content-2569504.htm.
17、劉復國,北京六邊會談對區域安全的啟示。http://www.ndu.tw/
ndu-en/sway/chinese/9209iir.htm.
24、劉屏,美國副助卿:邀中共在國際舞台扮要角,中時電子報,民國96年2月。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
2007Cti-News-Print/0,4634,110505x112007022500050,00.htm.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