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唐代地方官的「移風易俗」──以「淫祠」為例
作者 吳麗冠
貢獻者 陳俊強
吳麗冠
關鍵詞 唐代
地方官
移風易俗
淫祠
Tang Dynasty
local officals
change the customs
"yin ci"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Dec-2013 17:50:47 (UTC+8)
摘要   中國地廣人眾,每個地區因為自然、人文環境等因素的差異,產生不同的風俗習慣,形成「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風俗景象,影響當地百姓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而這些不同的地方風俗,卻與儒家追求「道一風同」的政治理想有所不同,「移風易俗、教化百姓」便成為儒家推行禮樂制度的其中一環。其中,地方祭祀是具有代表性的風俗之一,反映地方百姓在宗教祭祀的儀式和思維,但部份祭祀對象和祭祀方式卻因不合乎朝廷祭祀規制與儒家祭祀理論而被唐代士人視為「淫祠」、「淫祀」,成為「移風易俗」的對象之一。不過,這些成為地方官員的唐代士人,對於轄區內的淫祠、淫祀卻出現支持、禁毀、折衷等不同的態度和作法,這與地方官員和當地百姓互動的情形有關,顯示地方官員即使有國家權力做為後盾,但是面對地方長年累積的地方風俗,有時候未必能實踐儒家「移風易俗」的政治理想。
參考文獻 一、史料(按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一)傳世文獻
     1.經部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唐宋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上海中華書局據阮刻本校刊。
     (唐)蕭嵩等撰,《大唐開元禮》,見池田溫解題,《大唐開元禮附大唐郊祀錄》,東京:古典硏究會,1972。
     (唐)王涇等撰,《大唐郊祀錄》,見池田溫解題,《大唐開元禮附大唐郊祀錄》,東京:古典硏究會,1972。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2.史部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4。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王溥等撰,《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宋)梁克家纂修,《淳熙三山志》,收錄自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宋敏求纂修,《長安志》,收錄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陳公亮修、劉文富纂,《淳熙嚴州圖經》,收錄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沈作賓修、施宿等纂,《嘉泰會稽志》,收錄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黃㽦、齊碩纂修,《嘉定赤城志》,收錄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3.子部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唐)李肇,《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91。
     (唐)趙璘,《因話錄》,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王應麟撰,《玉海》,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宋)李昉等撰,《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6。
     4.集部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
     (唐)李白;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唐)元稹著;周相錄校注,《元稹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唐)韓愈著,《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宋)江少虞撰,《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清)董誥編;孫映達等點校,《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孫通海、王海燕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
     (二)出土文書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蹟釋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0。
     
     二、學位論文(按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于曉雯,〈信息傳遞與帝國統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金相範,〈唐代禮制對於民間信仰觀形成的制約與作用──以祠廟信仰為考察的中心〉,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楊俊峰,〈唐宋之間的國家與祠祀──兼論祠祀走向政教的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
     三、專書(按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一)中文專書
     王德權,《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臺北:政治大學出版社,2012。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04。
     李正宇著,《古本敦煌鄉土志八種箋證》,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
     孟憲實,《敦煌民間結社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夏炎,《唐代州級官府與地域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高明士,《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張弓,《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陶希聖,《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出版,1994。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二)日文專書
     日野開三郎,《唐代藩鎮の支配體制》,東京:三一書房,1990。
     宮崎市定著;韓昇、劉建英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渡邊信一郎,《中国古代国家の思想構造》,東京:校倉書房,1994。
     澤田多喜男譯註,《黃帝四經: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東京:知泉書館,2006。
     四、單篇論文
     (一)中文論文
     王健文,〈整齊鄉俗與鬼神世界的統一:帝制中國初期的信仰秩序〉,《成大歷史學報》39(2010.12),頁1-40。
     朱溢,〈唐至北宋時期的大祀、中祀、小祀〉,《清華學報》,新39:2(2009.06),頁287-324。
     朱溢,〈論唐代的山川封爵現象─兼論唐代的官方山川崇拜〉,《新史學》18:4(2007.12),頁71-124。
     牟發松,〈從「移風易俗」看秦漢對於地方社會的控制〉,《漢唐歷史變遷中的社會與國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頁166-183。
     吳麗娛,〈論九宮祭祀與道教崇拜〉,《唐研究》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頁283-314。
     吳麗娛,〈禮制變革與中晚唐社會政治〉,收錄於黃正建主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頁108-267。
     辛德勇,〈唐代的地理學〉,《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頁272-296。
     妹尾達彥,〈河東鹽池的池神廟與鹽專賣制度〉《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頁1273-1319。
     林富士,〈六朝時期民間社會所祀「女姓人鬼」初探〉,《新史學》7:4,頁98。
     孟憲實,〈唐朝政府的民間結社政策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2001.02),頁25-30。
     姜伯勤,〈唐貞元、元和間禮的變遷──兼論唐禮的變遷與敦煌元和書儀文書〉,收錄於黃約瑟、劉健明合編,《隋唐史論集》,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3,頁222-231。
     張文昌,〈唐德宗重建禮制秩序與《大唐郊祀錄》的編纂〉,《興大歷史學報》19(2007.11),頁1-44。
     華林甫,〈隋唐《圖經》輯考(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7(1997),頁141-213。
     雷聞,〈論隋唐國家祭祀的神祠色彩〉,《漢學研究》21:2(1993.12),頁111-138。
     蔡宗憲,〈淫祀、淫祠與祀典──漢唐間幾個祠祀概念的歷史考察〉,《唐研究》13(2007.12),頁203-232。
     蔣竹山,〈宋至清代的國家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顧與討論〉,《新史學》8:2(1997.6),頁187-220。
     賴亮郡,〈唐五代的城隍信仰〉,《興大歷史學報》17(2006.06),頁293-348。
     嚴耕望,〈從南北朝地方政治的積弊論隋之致富〉,《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頁203-225。
     嚴耀中,〈唐代江南的淫祠與佛教〉,收入於榮新江主編,《唐研究》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頁51-62。
     (二)日文論文
     上田早苗,〈貴族官僚制度的形成──清官的由來及其特徵〉,劉俊文,《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1-26。
     小島毅,〈宋代天譴論的政治理想〉,收錄於[日]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孫歌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頁281-339。
     池田溫,〈沙州図经考略〉,收錄於《榎博士還曆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山川出版社,1975,頁31-101。
     谷川道雄,〈武后末年より玄宗朝初年にいたる政爭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第14卷第4期(1956),頁47-70。
     岸本美緒,〈「風俗」與歷史觀〉,《新史學》13:3(2002.09),頁1-19。
     滋賀秀三,〈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之考察〉,收入滋賀秀三等著,《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須江隆,〈唐宋期における祠庙の庙額‧封号の下賜について〉,《中国─社会と文化》9(1994),頁96-11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7153008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3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俊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麗冠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麗冠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Dec-2013 17:50:47 (UTC+8)-
dc.date.available 2-Dec-2013 17:50:4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Dec-2013 17:50:4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1530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201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15300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國地廣人眾,每個地區因為自然、人文環境等因素的差異,產生不同的風俗習慣,形成「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風俗景象,影響當地百姓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而這些不同的地方風俗,卻與儒家追求「道一風同」的政治理想有所不同,「移風易俗、教化百姓」便成為儒家推行禮樂制度的其中一環。其中,地方祭祀是具有代表性的風俗之一,反映地方百姓在宗教祭祀的儀式和思維,但部份祭祀對象和祭祀方式卻因不合乎朝廷祭祀規制與儒家祭祀理論而被唐代士人視為「淫祠」、「淫祀」,成為「移風易俗」的對象之一。不過,這些成為地方官員的唐代士人,對於轄區內的淫祠、淫祀卻出現支持、禁毀、折衷等不同的態度和作法,這與地方官員和當地百姓互動的情形有關,顯示地方官員即使有國家權力做為後盾,但是面對地方長年累積的地方風俗,有時候未必能實踐儒家「移風易俗」的政治理想。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敘論.............................. 1
      第一節 研究主題.........................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取徑......................... 8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1
     第二章 移風易俗──漢唐地方官的理想形象........ 13
      第一節 漢魏兩晉南北朝的循吏............... 13
      第二節 初唐史家心中的循吏形象............. 23
      第三節 兩《唐書》的「循吏」和「良吏」....... 28
      第四節 小結.............................35
     第三章 朝廷的祭祀原則與實踐................. 37
      第一節 國家禮典中的祭祀理論............... 37
      第二節 封賜地方神祇...................... 47
      第三節 禁毀地方淫祠的政令................. 62
      第四節 小結............................ 70
     第四章 地方官員對淫祠的態度與作法............ 73
      第一節 唐代士人對「淫祠」的觀察和論述....... 73
      第二節 地方官員對祠祀的瞭解............... 86
      第三節 地方官員祭祀地方祠祀............... 96
      第四節 地方官員禁毀淫祠.................. 107
      第四節 小結............................ 120
     第五章 結論.............................. 123
     參考書目................................. 127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30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唐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地方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移風易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淫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ang Dynas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ocal offical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ange the custom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yin ci"en_US
dc.title (題名) 唐代地方官的「移風易俗」──以「淫祠」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按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一)傳世文獻
     1.經部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唐宋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上海中華書局據阮刻本校刊。
     (唐)蕭嵩等撰,《大唐開元禮》,見池田溫解題,《大唐開元禮附大唐郊祀錄》,東京:古典硏究會,1972。
     (唐)王涇等撰,《大唐郊祀錄》,見池田溫解題,《大唐開元禮附大唐郊祀錄》,東京:古典硏究會,1972。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2.史部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4。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王溥等撰,《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宋)梁克家纂修,《淳熙三山志》,收錄自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宋敏求纂修,《長安志》,收錄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陳公亮修、劉文富纂,《淳熙嚴州圖經》,收錄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沈作賓修、施宿等纂,《嘉泰會稽志》,收錄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黃㽦、齊碩纂修,《嘉定赤城志》,收錄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3.子部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唐)李肇,《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91。
     (唐)趙璘,《因話錄》,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王應麟撰,《玉海》,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宋)李昉等撰,《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6。
     4.集部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
     (唐)李白;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唐)元稹著;周相錄校注,《元稹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唐)韓愈著,《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宋)江少虞撰,《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清)董誥編;孫映達等點校,《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孫通海、王海燕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
     (二)出土文書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蹟釋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0。
     
     二、學位論文(按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于曉雯,〈信息傳遞與帝國統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金相範,〈唐代禮制對於民間信仰觀形成的制約與作用──以祠廟信仰為考察的中心〉,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楊俊峰,〈唐宋之間的國家與祠祀──兼論祠祀走向政教的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
     三、專書(按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一)中文專書
     王德權,《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臺北:政治大學出版社,2012。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04。
     李正宇著,《古本敦煌鄉土志八種箋證》,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
     孟憲實,《敦煌民間結社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夏炎,《唐代州級官府與地域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高明士,《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張弓,《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陶希聖,《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出版,1994。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二)日文專書
     日野開三郎,《唐代藩鎮の支配體制》,東京:三一書房,1990。
     宮崎市定著;韓昇、劉建英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渡邊信一郎,《中国古代国家の思想構造》,東京:校倉書房,1994。
     澤田多喜男譯註,《黃帝四經: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東京:知泉書館,2006。
     四、單篇論文
     (一)中文論文
     王健文,〈整齊鄉俗與鬼神世界的統一:帝制中國初期的信仰秩序〉,《成大歷史學報》39(2010.12),頁1-40。
     朱溢,〈唐至北宋時期的大祀、中祀、小祀〉,《清華學報》,新39:2(2009.06),頁287-324。
     朱溢,〈論唐代的山川封爵現象─兼論唐代的官方山川崇拜〉,《新史學》18:4(2007.12),頁71-124。
     牟發松,〈從「移風易俗」看秦漢對於地方社會的控制〉,《漢唐歷史變遷中的社會與國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頁166-183。
     吳麗娛,〈論九宮祭祀與道教崇拜〉,《唐研究》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頁283-314。
     吳麗娛,〈禮制變革與中晚唐社會政治〉,收錄於黃正建主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頁108-267。
     辛德勇,〈唐代的地理學〉,《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頁272-296。
     妹尾達彥,〈河東鹽池的池神廟與鹽專賣制度〉《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頁1273-1319。
     林富士,〈六朝時期民間社會所祀「女姓人鬼」初探〉,《新史學》7:4,頁98。
     孟憲實,〈唐朝政府的民間結社政策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2001.02),頁25-30。
     姜伯勤,〈唐貞元、元和間禮的變遷──兼論唐禮的變遷與敦煌元和書儀文書〉,收錄於黃約瑟、劉健明合編,《隋唐史論集》,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3,頁222-231。
     張文昌,〈唐德宗重建禮制秩序與《大唐郊祀錄》的編纂〉,《興大歷史學報》19(2007.11),頁1-44。
     華林甫,〈隋唐《圖經》輯考(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7(1997),頁141-213。
     雷聞,〈論隋唐國家祭祀的神祠色彩〉,《漢學研究》21:2(1993.12),頁111-138。
     蔡宗憲,〈淫祀、淫祠與祀典──漢唐間幾個祠祀概念的歷史考察〉,《唐研究》13(2007.12),頁203-232。
     蔣竹山,〈宋至清代的國家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顧與討論〉,《新史學》8:2(1997.6),頁187-220。
     賴亮郡,〈唐五代的城隍信仰〉,《興大歷史學報》17(2006.06),頁293-348。
     嚴耕望,〈從南北朝地方政治的積弊論隋之致富〉,《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頁203-225。
     嚴耀中,〈唐代江南的淫祠與佛教〉,收入於榮新江主編,《唐研究》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頁51-62。
     (二)日文論文
     上田早苗,〈貴族官僚制度的形成──清官的由來及其特徵〉,劉俊文,《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1-26。
     小島毅,〈宋代天譴論的政治理想〉,收錄於[日]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孫歌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頁281-339。
     池田溫,〈沙州図经考略〉,收錄於《榎博士還曆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山川出版社,1975,頁31-101。
     谷川道雄,〈武后末年より玄宗朝初年にいたる政爭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第14卷第4期(1956),頁47-70。
     岸本美緒,〈「風俗」與歷史觀〉,《新史學》13:3(2002.09),頁1-19。
     滋賀秀三,〈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之考察〉,收入滋賀秀三等著,《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須江隆,〈唐宋期における祠庙の庙額‧封号の下賜について〉,《中国─社会と文化》9(1994),頁96-11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