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Periodical Articl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由「禪數」到「性空」論道安思想
作者 涂艷秋
Tu, Yen-chiu
貢獻者 中文系
關鍵詞 道安;空性;Emptiness;Sunyata;Sunnata;中國佛教史;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日期 1999.06
上傳時間 17-Apr-2014 11:29:14 (UTC+8)
摘要 歷來研究道安思想者,都將其思想分為「禪法思想」與「般若思想」兩部分來探討,而道安「禪法」大抵上是屬小乘一派,而「般若思想」卻又是屬大乘思想。對這種一人兼有大、小乘思想的現象,少有人提出任何解釋。吾人認為這個現象,恐不能僅以當時經典的傳入本就是大、小乘混雜,故接觸他的人,也就同時雜有大、小乘思想的單純狀況加以解釋,應當有更深刻的原因等待釐清。本文的第一章即是處理此問題。相信這個問題的提出與整理,能給道安思想一個充分的背景支持,也能對歷來視為理所當然之事,做個全新釐清。其次,若斷然把道安思想分為禪法與般若,並認為這兩部分毫不相干,是完全獨立的兩回事,似也不能解釋何以一個人同時接納兩套完全不同思想時,竟能保持涇渭分明的狀態?故有深入探討的必要。如此,方能判定大、小乘經典在道安身上有無交融的情形,若二者真的保持距離,那是為什麼?若是交融,那是平等對待還是賓主分明?其中,何者為賓?何者為主?在主要思想的釐清中,吾人發現:一般將「執寂御有」視為般若思想的一部分,是不正確的歸類,故此處的「寂」是禪定後的境界。從道安晚年思想看來,他也將「執寂御有」這種高卑有差境界,視為「有為之域」,他提出「執寂御有」的概念,目的在整飭小乘禪數中,繁瑣的思辨歷程,故吾人將之歸類於「禪數思想」。同時,視此執簡馭繁的方法,為受玄學與般若思想影響下的產物。般若對禪數的另一個影響,表現於關懷層面的擴大,使道安的禪數不致限於人生死的了脫,而能遍及一切眾生。這些禪數受到般若影響的層面,也是過去研究者未曾釐清處,今在此作一澄清。對般若思想,道安提出「本末等爾」理論,來消弭過去的「執寂御有」的分別,是此思想中的一大特色。另一方面在達到「本末等爾」過程中,道安提出「名」 (概念) 須受消解的概念,也是過去研究者未曾提出的。吾人對此概念的釐清,期能為歷來聚訟紛紜的「本無」說,提出新論證。至此,吾人可確定:大、小乘經在道安思想中是密不可分的,他視禪數思想為般若思想的基礎,而般若思想為禪數思想的指導。只有真正釐清道安所謂的「本」與「末」後,才能確實明白其「本無」或「性空」的真正內容。也就是說,只有在釐清後,吾人才能確知「本無」後,有無實體存在,進而解決歷來道安本無說的兩極化理解。這兩方的論述,一以吉藏為代表,認為道安本無說與後來鳩摩羅什所傳的空宗,毫無二致;另一則以湯用彤為代表,認為道安的本無說,是內含實體的,故與大乘空宗完全不同。吾人經多方分析後,也就此二說做個詳細的釐清.
關聯 國立編譯館館刊, 28(1),55-78
資料類型 article
dc.contributor 中文系en_US
dc.creator (作者) 涂艷秋zh_TW
dc.creator (作者) Tu, Yen-chiuen_US
dc.date (日期) 1999.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Apr-2014 11:29:14 (UTC+8)-
dc.date.available 17-Apr-2014 11:29:1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Apr-2014 11:29:14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5447-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歷來研究道安思想者,都將其思想分為「禪法思想」與「般若思想」兩部分來探討,而道安「禪法」大抵上是屬小乘一派,而「般若思想」卻又是屬大乘思想。對這種一人兼有大、小乘思想的現象,少有人提出任何解釋。吾人認為這個現象,恐不能僅以當時經典的傳入本就是大、小乘混雜,故接觸他的人,也就同時雜有大、小乘思想的單純狀況加以解釋,應當有更深刻的原因等待釐清。本文的第一章即是處理此問題。相信這個問題的提出與整理,能給道安思想一個充分的背景支持,也能對歷來視為理所當然之事,做個全新釐清。其次,若斷然把道安思想分為禪法與般若,並認為這兩部分毫不相干,是完全獨立的兩回事,似也不能解釋何以一個人同時接納兩套完全不同思想時,竟能保持涇渭分明的狀態?故有深入探討的必要。如此,方能判定大、小乘經典在道安身上有無交融的情形,若二者真的保持距離,那是為什麼?若是交融,那是平等對待還是賓主分明?其中,何者為賓?何者為主?在主要思想的釐清中,吾人發現:一般將「執寂御有」視為般若思想的一部分,是不正確的歸類,故此處的「寂」是禪定後的境界。從道安晚年思想看來,他也將「執寂御有」這種高卑有差境界,視為「有為之域」,他提出「執寂御有」的概念,目的在整飭小乘禪數中,繁瑣的思辨歷程,故吾人將之歸類於「禪數思想」。同時,視此執簡馭繁的方法,為受玄學與般若思想影響下的產物。般若對禪數的另一個影響,表現於關懷層面的擴大,使道安的禪數不致限於人生死的了脫,而能遍及一切眾生。這些禪數受到般若影響的層面,也是過去研究者未曾釐清處,今在此作一澄清。對般若思想,道安提出「本末等爾」理論,來消弭過去的「執寂御有」的分別,是此思想中的一大特色。另一方面在達到「本末等爾」過程中,道安提出「名」 (概念) 須受消解的概念,也是過去研究者未曾提出的。吾人對此概念的釐清,期能為歷來聚訟紛紜的「本無」說,提出新論證。至此,吾人可確定:大、小乘經在道安思想中是密不可分的,他視禪數思想為般若思想的基礎,而般若思想為禪數思想的指導。只有真正釐清道安所謂的「本」與「末」後,才能確實明白其「本無」或「性空」的真正內容。也就是說,只有在釐清後,吾人才能確知「本無」後,有無實體存在,進而解決歷來道安本無說的兩極化理解。這兩方的論述,一以吉藏為代表,認為道安本無說與後來鳩摩羅什所傳的空宗,毫無二致;另一則以湯用彤為代表,認為道安的本無說,是內含實體的,故與大乘空宗完全不同。吾人經多方分析後,也就此二說做個詳細的釐清.en_US
dc.format.extent 159926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relation (關聯) 國立編譯館館刊, 28(1),55-7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道安;空性;Emptiness;Sunyata;Sunnata;中國佛教史;Chinese Buddhist Historyen_US
dc.title (題名) 由「禪數」到「性空」論道安思想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articl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