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Periodical Articl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正常與存有:精神病理的反思實踐
其他題名 Normal and Existence: Reflective Practice on Psychopathology
作者 林耀盛
貢獻者 心理系
關鍵詞 同理共感;受苦;精神病理
Empathy;psychopathology;suffering
日期 2012-09
上傳時間 6-May-2014 16:40:41 (UTC+8)
摘要 本文透過綜論形式,指出心理疾病概念的迷思,進而倡議以全人關照模式理解精神疾病現象。而後,從歷史建構的考察,指出實證主義精神醫療的預設,產生客觀科學的探究主題。實證主義將不再只是一個理論上的計畫,而是「異化存在」的烙印。本文進一步顯示「同理共感弖」是瞭解精神病理知識的基礎,並以一個案例敘說選段資料,呈現受苦經驗是一種召喚社群性的、道德性的倫理行動,治療者重要的是真誠的回應,而非以技術導向的策略。弖理失能者的受苦經驗,是沿著一種生病事件介入生活世界後,患者告別舊生活軌跡,進入新生活彈道的一種「道德生涯」。理解異己他者,也考驗社會的常模寬容度。因此,精神病理的批判、反思和實踐,亦是一項人文價值與政治意涵的課題。
關聯 身心障礙研究, 10(3), 226-238
資料類型 article
dc.contributor 心理系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耀盛zh_TW
dc.date (日期) 2012-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6-May-2014 16:40:41 (UTC+8)-
dc.date.available 6-May-2014 16:40:4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6-May-2014 16:40:41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5824-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透過綜論形式,指出心理疾病概念的迷思,進而倡議以全人關照模式理解精神疾病現象。而後,從歷史建構的考察,指出實證主義精神醫療的預設,產生客觀科學的探究主題。實證主義將不再只是一個理論上的計畫,而是「異化存在」的烙印。本文進一步顯示「同理共感弖」是瞭解精神病理知識的基礎,並以一個案例敘說選段資料,呈現受苦經驗是一種召喚社群性的、道德性的倫理行動,治療者重要的是真誠的回應,而非以技術導向的策略。弖理失能者的受苦經驗,是沿著一種生病事件介入生活世界後,患者告別舊生活軌跡,進入新生活彈道的一種「道德生涯」。理解異己他者,也考驗社會的常模寬容度。因此,精神病理的批判、反思和實踐,亦是一項人文價值與政治意涵的課題。en_US
dc.format.extent 11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language.iso en_US-
dc.relation (關聯) 身心障礙研究, 10(3), 226-23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同理共感;受苦;精神病理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mpathy;psychopathology;sufferingen_US
dc.title (題名) 正常與存有:精神病理的反思實踐zh_TW
dc.title.alternative (其他題名) Normal and Existence: Reflective Practice on Psychopatholog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articl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