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數位化對電視新聞導播角色的改變
The change of the role of a TV news director through digitalization
作者 羅裕儀
貢獻者 關尚仁
羅裕儀
關鍵詞 電視新聞
數位匯流
導播
新聞產製
TV news
Digital Convergence
Director
News Industry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4-Jun-2014 14:40:28 (UTC+8)
摘要 科技影響電視新聞產製流程,種種新科技的發明給電視新聞製作人員帶來了觀念、知識及技術上的衝擊不斷。台灣新聞台競爭激烈,為因應類比技術淘汰後數位技術的發展,民視、東森、大愛、年代、三立及TVBS都朝非線剪輯及無帶化發展,能將一支新聞完成帶同時提供二個以上的頻道使用,減少帶子播出的錯誤率。研究者曾為TVBS資深導播,長期親身參與新聞台數位化過程,記錄了導播知能與觀念的改變與因應方法,本文也期盼透過深度訪談各台新聞導播,探討新聞導播角色的三個面向:
1、 新聞產製流程最後一道關卡的導播,數位衝擊前後的角色與知能。
2、 數位衝擊的過程中在技術及觀念上如何回應。
3、 未來導播們該如何在心理和角色認知上做調整?並提出導播未來養成訓練的建議。
Technology has impacted the procedure of news production. Various new innovations have also contributed to concepts, knowledge and continuous influence of TV news producing workers. As a result, it has been competitive in Taiwan news fiel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technology after eliminating analogy techniques, non-linear editing and tapeless production are the goals to be achieved for many companies, such as Formosa TV, ETTV, DaAi TV, Era TV, SetNews and TVBS. Offering one piece of edited news to two or more channels to broadcast reduces the mistakes.
As a researcher, I had been a senior director in TVBS. Moreover, not only had I participated the digital procedure but also recorded the awareness of a director, the change of any concept and the methods of adjust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Through the profound interviews with many directors of different TV companies, It is expected that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ree aspects of a news director:

1. Being the last inspector of the news producing. the director’s characters and awareness shift after digital impact,
2. How does a director response to the techniques and the concept during the process of digital impact?
3. How do the directors adjust their roles in mind? There are some suggested solutions in the future program for directors-to-be.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期刊論文
1. 周俊雄(2004),「2003年美伊戰爭媒體專業倫理與新聞採訪安全」,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張舒斐(1998),「電視新聞記者專業價值觀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陳佩君(2005),「公視「文學劇」:影像美學、文化符碼與性別建構」,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4. 陳清河(2002),「電視科技-從技術流變論述電視與社會的對話」,台視四十年研討會論文。
5. 陳建弘(2000),「分析台灣報紙對「柯林頓/陸文斯基誹聞事件」的報導---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6. 陳銘欽(1998),「自動化系統對電視新聞製播流程之影響-以民間全民電視台為例」,銘傳大學碩士論文。
7. 陳先隆(1995),「報紙對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的形象塑造」,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郭俊良(1980),「編輯部的守門行為-一個「組織」觀點的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9. 傅仰止(2004),「社會資本的概念化與運作:論家人重疊網絡中的「時間投資」機制」,台北:台灣社會學,9,165-203。
10. 黃新生(1985),「電視新聞的分析方法之研究-參與觀察法」,復興崗學報,34,366-371。
11. 楊志弘(1992),「台灣地區報社總編輯職業角色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12. 禇瑞婷(2005),「電視新聞產製數位之研究-以新聞動畫為例」,銘傳大學碩士論文。
13. 葛傳富(2006),「台灣電視新聞產製數位的研究-以民視、年代、大愛電視台為例」,世新大學碩士論文。
14. 蔡佳倫(2007),「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之可玩性準則探討」,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專書
1. 大前研一(2006),呂美女譯,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台北:天下遠見。
2. 大衛‧林區(2008),盧慈穎譯,大衛‧林區談創意,台北:遠流。
3. 王乃純譯(2005),媒體巨擘:全球二十大媒體品牌的行銷策略,台北:華文網,(原著:Tungate M.)。
4. 王成豪譯(1999),系統思考實用手冊,台北縣新店市:世茂,(原著:Connor J. O. & McDermott, I.)
5.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台北:智勝文化。
6. 朱博湧等著(2006),藍海策略台灣版:15個開創新市場的成功故事,台北:天下遠見。
7. 何佳珊譯(1997),體育節目製作,台北:廣電基金,(原著:Hitchcock J.R.)。
8. 李金銓(1990),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9. 李燕、李浦群譯(1995),人際溝通,台北:楊智文化,(原著:Trenholm, S. & Jensen, A.)。
10. 汪睿祥譯(2000),無所不在:娛樂經濟大未來,台北:中國生產力,(原著:Wolf, M. J.)。
11. 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
12. 林建煌譯(1999),現代管理學,台北:華泰書局,(原著:Stephen P. Robbins, David A. DeCenzo)。
13. 姚仁祿(2007),創意姚言,台北:天下遠見。
14. 姜秀瓊、關本良(2010),Focus Inside:乘著光影旅行的故事,台北:漫遊者文化。
15. 周靈芝譯(2005),泰德透納的電視革命,台北:時報文化,(原著:Ken Auletta (2004). Media man:Ted Turner’s improbable)。
16. 祝基瀅(1973),大眾傳播學,台北:學生書局。
17. 徐鉅昌(1998),電視導播與製作,台北:三民書局。
18. 孫亞光(1992),電視轉播實務,台北:台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 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書局,(原著:Jensen, K. B. & Jankowski, N. W.)
20. 唐紹華(1973),電影導演與電視導播,台北:黎明文化。
21. 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22. 陳清河(2008),後電子媒體時代,台北:三民書局。
23. 郭進隆譯(2007),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遠見,(原著:Senge, P. M.)
24. 郭珍第、邱顯忠等譯(1996),光影大師:與當代傑出攝影師對話,台北:遠流,(原著:Dennis Schaefer, Larry Salvato (1996). Masters of Light: Conversations with Contemporart Cinematographers.)。
25. 張宏源編著(1995),媒體經營規劃與管理實務,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26. 張殿文(2005),虎與狐:郭台銘的全球競爭策略,台北:天下遠見。
27. 馮克芸譯(2005),優質計畫,台北:大塊文化,(原著:Howard Gardner(2004). Making Good:How Young People Cope with Moral Dilemmas at work.)。
28. 黃秀媛譯(2005),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台北:天下遠見(原著:Kim, W. C. & Mauborgne R.)。
29. 黃新生(1995),電視媒介管理,台北:廣電基金。
30.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遠流。
31. 黃新生(1990),媒介批評,台北:五南書局。
32. 朝陽堂編輯小組(1995),電視‧廣播業就業現場,台北:朝陽堂文化出版。
33. 彭芸、關尚仁(2003),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台北:雙葉書廊。
34. 彭泰權譯(2005),透視BBC與CNN:媒介組織管理,台北:亞太圖書,(原著:Shankleman, L. K.)。
35. 楊志弘、莫季雍(1996),傳播模式,台北:正中書局。
36. 萬道清(1983),電視節目製作與導播,台北:大林。
37. 趙 耀(1988),電視圖框世界,台北:志文。
38. 劉旭峰(2006),收視率萬歲-誰在看電視,台北:成陽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9.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40. 蔡念中(2003),數位寬頻傳播產業研究,台北:揚智文化。
41. 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1996),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台北:亞太。
42. 蔡念中、劉力行、陳清河(1996),電視節目製作,台北:五南。
43. 鄭 月(2007),電視節目導播,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44. 鄭懷超譯(1994),CNN泰德‧透納傳奇,台北:智庫文化,(原著:Porter B.)。
45. 譚 天譯(1996),我從戰場歸來:一位戰地記者的回憶,台北:麥田,(原著:Peter Arnett (1996). Live from the battlefield:from Vietnam to Bagdad:35 years in the world’s war zones.)。
【英文部份】
1. Bailey, G. A., & Lichty, L. W. (1972). “Rough Justice on A Saigon Street:A Gatekeeper Study of NBC’s Tet Execution Film.” Journalism Quarterly, 49, pp.221-229, 238.
2. Breed, W.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Social Forces, May: pp.326-335.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an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3. Hirsch, P. M. (1977). “Occupa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Models in Mass Media Research: Toward and Integrated Framework.”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6), Sage, pp.13-42.
4. Lewin, K. (1974). “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II. Channels of Group Life: Social Planning and Action Research.” Human Relations. 1, pp.143-153.
5. Robinson, G. J. (1970). “Foreign News Selection Is Non-Linear in Yugoslavia’s Tanjung Agency.” Journalism Quarterly, 47, pp.340-351.
6.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1).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 NY:Longman.
7. White, D. M. (1950) “The Gatekeeper.” Journalism Quarterly, 27, pp.383-390.
【網站、網頁】
1. 中華電信,(2008年4月1日),接取網絡篇,中華電信官方網站,上網日期:2008年4月1日,取自http://www.cht.com.tw/CompanyCat.php?CatID=348。
2. 林宏宜(2006),「維護新聞招牌」-CNN經驗-CNN亞洲研討會見習報告(研討會日期:2006年9月4-6日於香港CNN),TVBS國際新聞中心報告。
3. 譚家明(2010),「譚導演的十二堂課」(日期:2010年4月-7月於壹電視),壹電視後製組報告。
4. 陳烈、朱莉莉、李英、潘天柱(2008年4月1日),剪輯協會人物專訪,「中華民國剪輯協會版」,上網日期:2008年4月1日,取自http://www.eforu.com.tw/www/word/humen_visit.htm。
5. 葉春華(2008),「淺談影像美學-解析鏡頭中的世界」,媒體識讀教育月刊,41,取自http://www.tvcr.org.tw/life/media/media41.htm#top。
6. 林佳慧(2005),「東森與新聞局合作資料庫數位化」,銘報新聞,上網日期:2005年10月11日,取自http://mol.mcu.edu.tw/data/1129270372.pdf。
7. 那福忠(2010),「給平面媒體最後的規勸」,聯合報,上網日期:2010年3月17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5&f_SUB_ID=2926&f_ART_ID=23923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2941011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4101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關尚仁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羅裕儀zh_TW
dc.creator (作者) 羅裕儀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Jun-2014 14:40:28 (UTC+8)-
dc.date.available 4-Jun-2014 14:40:2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Jun-2014 14:40:2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94101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645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94101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科技影響電視新聞產製流程,種種新科技的發明給電視新聞製作人員帶來了觀念、知識及技術上的衝擊不斷。台灣新聞台競爭激烈,為因應類比技術淘汰後數位技術的發展,民視、東森、大愛、年代、三立及TVBS都朝非線剪輯及無帶化發展,能將一支新聞完成帶同時提供二個以上的頻道使用,減少帶子播出的錯誤率。研究者曾為TVBS資深導播,長期親身參與新聞台數位化過程,記錄了導播知能與觀念的改變與因應方法,本文也期盼透過深度訪談各台新聞導播,探討新聞導播角色的三個面向:
1、 新聞產製流程最後一道關卡的導播,數位衝擊前後的角色與知能。
2、 數位衝擊的過程中在技術及觀念上如何回應。
3、 未來導播們該如何在心理和角色認知上做調整?並提出導播未來養成訓練的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echnology has impacted the procedure of news production. Various new innovations have also contributed to concepts, knowledge and continuous influence of TV news producing workers. As a result, it has been competitive in Taiwan news fiel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technology after eliminating analogy techniques, non-linear editing and tapeless production are the goals to be achieved for many companies, such as Formosa TV, ETTV, DaAi TV, Era TV, SetNews and TVBS. Offering one piece of edited news to two or more channels to broadcast reduces the mistakes.
As a researcher, I had been a senior director in TVBS. Moreover, not only had I participated the digital procedure but also recorded the awareness of a director, the change of any concept and the methods of adjust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Through the profound interviews with many directors of different TV companies, It is expected that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ree aspects of a news director:

1. Being the last inspector of the news producing. the director’s characters and awareness shift after digital impact,
2. How does a director response to the techniques and the concept during the process of digital impact?
3. How do the directors adjust their roles in mind? There are some suggested solutions in the future program for directors-to-be.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2
一、 新聞導播的定義………………………………………………………2
二、 數位科技為新聞產業帶來的衝擊……………………………………4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0
一、 研究動機……………………………………………………………..10
二、 研究目的……………………………………………………………..1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內容……………………………………………………..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0
第一節 新聞導播的技術知能………………………………………………..20
一、 新聞導播……………………………………………………………..20
二、 新聞導播專業知能…………………………………………………..22
第二節 新聞導播管理知能…………………………………………………..33
一、 節目製作(producer)………………………………………………34
二、 成本管控的知能……………………………………………………..35
三、 領導溝通知能………………………………………………………..35
四、 領導人與經理人……………………………………………………..37
第三節 新聞導播的敘事知能………………………………………………..39
一、 守門人意涵…………………………………………………………..39
二、 守門人理論之發展…………………………………………………..40
三、 新聞導播的美學知能………………………………………………..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48
第一節 深度訪談……………………………………………………………..48
第二節 親身參與法…………………………………………………………..50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發現………………………………………..57
第一節 各電視台無帶化的推動過程………………………………………..57
一、 東森電視台…………………………………………………………..57
二、 TVBS電視台……………………………………………………...58
三、 三立電視台…………………………………………………………..60
四、 年代電視台…………………………………………………………..62
五、 壹電視………………………………………………………………..65
第二節 導播的知能…………………………………………………………..70
一、 剪輯…………………………………………………………………..70
二、 了解訊號的傳輸……………………………………………………..70
三、 了解硬體……………………………………………………………..72
四、 了解節目製作………………………………………………………..73
五、 副控新聞導播、談話節目導播及OB導播………………………...73
第三節 導導播這個「人」……………………………………………………..75
一、 個人特質……………………………………………………………..75
二、 自我要求……………………………………………………………..75
三、 打好基礎……………………………………………………………..76
第四節 製播人員對無帶化的心態轉變……………………………………..76
一、 起初:對無帶化的恐懼-以三立為例………………………………76
二、 接觸:無帶化對導播工作的影響……………………………………78
三、 無帶化的好處………………………………………………………..79
四、 無帶化的壞處………………………………………………………..80
第五節 導播角色與態度資料分析…………………………………………..81
一、 了解傳播市場………………………………………………………..82
二、 了解趨勢,做「超級個人」………………………………………..84
三、 從基層做起-以TVBS D導播為例…………………………..86
四、 善用器材,培養自我………………………………………………..87
第五章 結論…………………………………………………………..89
第一節 台灣新聞台數位化……………………………………………..89
第二節 新聞導播的培養…………………………………………………..90
一、 組織架構改變增加升遷調薪機會…………………………………..90
二、 建立訓練及升遷流程………………………………………………..90
三、 在職進修……………………………………………………………..91
四、 建立溝通管道………………………………………………………..91
五、 公平及維持專業……………………………………………………..92
第三節 新聞導播的未來……………………………………………………..92
第四節 調整、學習、創意…………………………………………………..94
參考文獻………………………………………………………………96
中文部份………………………………………………………………………96
英文部份………………………………………………………………………99
網站、網頁……………………………………………………………………99

圖目錄
圖一 LiveTube……………………………………………………………….……7
圖二 CNN SERVER播出與TVBS以影帶播出的流程………………………..11
圖三 新聞數位製播作業流程圖(台員多媒體,2009)………………………14
圖四 新聞數位製播作業系統圖(台員多媒體,2009)……………………….15
圖五 新聞自動化播控作業系統圖(仲琦科技簡報,2009)………………….15
圖六 研究架構圖…………………………………………………………………17
圖七 電影鏡頭明示與涵義………………………………………………………23
圖八 新聞生產過程(資料來源:楊志弘、莫季雍譯,1996)…………………......31
圖九 White(1950)守門人概念,(資料來源:楊志弘、莫季雍譯,1996)………40
圖十 三立新聞數位採訪編輯播出系統圖………………………………………..61
圖十一 數位化工作流程…………………………………………………………62
圖十二 壹電視工程系統圖(2009)………………………………………………66
圖十三 壹電視無帶化剪輯系統圖(2010)……………………………………....67
圖十四 2008年美國選舉TVBS訊號流程圖……………………………………71
圖十五 2008年美國選舉TVBS Audio訊號傳遞圖…………………………………73
圖十六 HD拍攝時需同時兼顧的二種規格…………………………………………83
圖十七  QUICbox展示(羅裕儀拍攝,2009)……………………………………92
圖十八  QUICbox系統圖(THOMSON公司,2009)……………………………93





表目錄
表一 全國SNG數量調查表(調查時間2010年6月)…………………………6
表二 SNG與3G連線方式的比較列表……………………………………………7
表三 CNN SERVER播出與TVBS以影帶播出的優缺點比較…………………12
表四 經理人與領導人的比較………………………………………………..……38
表五 受訪者基本資料…………………………………………………………..…49
表六 本論文研究者親身參與工作經歷……………………………………..……53
表七 電視科技的三大時期…………………………………………………..……57
表八 2004年使用On air server的電視台…………………………………………58
表九 壹電視內部工作測試報告(2010)……………………………………..…67
表十 壹電視新聞部剪輯系統優缺點比較表……………………...………….…..68
表十一 TVBS前後期的導播架構比較(以2003年為界)………………………90
zh_TW
dc.format.extent 155486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4101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電視新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數位匯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導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聞產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V new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igital Convergen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irecto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ews Industryen_US
dc.title (題名) 數位化對電視新聞導播角色的改變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hange of the role of a TV news director through digitaliza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期刊論文
1. 周俊雄(2004),「2003年美伊戰爭媒體專業倫理與新聞採訪安全」,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張舒斐(1998),「電視新聞記者專業價值觀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陳佩君(2005),「公視「文學劇」:影像美學、文化符碼與性別建構」,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4. 陳清河(2002),「電視科技-從技術流變論述電視與社會的對話」,台視四十年研討會論文。
5. 陳建弘(2000),「分析台灣報紙對「柯林頓/陸文斯基誹聞事件」的報導---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6. 陳銘欽(1998),「自動化系統對電視新聞製播流程之影響-以民間全民電視台為例」,銘傳大學碩士論文。
7. 陳先隆(1995),「報紙對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的形象塑造」,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郭俊良(1980),「編輯部的守門行為-一個「組織」觀點的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9. 傅仰止(2004),「社會資本的概念化與運作:論家人重疊網絡中的「時間投資」機制」,台北:台灣社會學,9,165-203。
10. 黃新生(1985),「電視新聞的分析方法之研究-參與觀察法」,復興崗學報,34,366-371。
11. 楊志弘(1992),「台灣地區報社總編輯職業角色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12. 禇瑞婷(2005),「電視新聞產製數位之研究-以新聞動畫為例」,銘傳大學碩士論文。
13. 葛傳富(2006),「台灣電視新聞產製數位的研究-以民視、年代、大愛電視台為例」,世新大學碩士論文。
14. 蔡佳倫(2007),「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之可玩性準則探討」,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專書
1. 大前研一(2006),呂美女譯,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台北:天下遠見。
2. 大衛‧林區(2008),盧慈穎譯,大衛‧林區談創意,台北:遠流。
3. 王乃純譯(2005),媒體巨擘:全球二十大媒體品牌的行銷策略,台北:華文網,(原著:Tungate M.)。
4. 王成豪譯(1999),系統思考實用手冊,台北縣新店市:世茂,(原著:Connor J. O. & McDermott, I.)
5.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台北:智勝文化。
6. 朱博湧等著(2006),藍海策略台灣版:15個開創新市場的成功故事,台北:天下遠見。
7. 何佳珊譯(1997),體育節目製作,台北:廣電基金,(原著:Hitchcock J.R.)。
8. 李金銓(1990),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9. 李燕、李浦群譯(1995),人際溝通,台北:楊智文化,(原著:Trenholm, S. & Jensen, A.)。
10. 汪睿祥譯(2000),無所不在:娛樂經濟大未來,台北:中國生產力,(原著:Wolf, M. J.)。
11. 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
12. 林建煌譯(1999),現代管理學,台北:華泰書局,(原著:Stephen P. Robbins, David A. DeCenzo)。
13. 姚仁祿(2007),創意姚言,台北:天下遠見。
14. 姜秀瓊、關本良(2010),Focus Inside:乘著光影旅行的故事,台北:漫遊者文化。
15. 周靈芝譯(2005),泰德透納的電視革命,台北:時報文化,(原著:Ken Auletta (2004). Media man:Ted Turner’s improbable)。
16. 祝基瀅(1973),大眾傳播學,台北:學生書局。
17. 徐鉅昌(1998),電視導播與製作,台北:三民書局。
18. 孫亞光(1992),電視轉播實務,台北:台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 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書局,(原著:Jensen, K. B. & Jankowski, N. W.)
20. 唐紹華(1973),電影導演與電視導播,台北:黎明文化。
21. 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22. 陳清河(2008),後電子媒體時代,台北:三民書局。
23. 郭進隆譯(2007),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遠見,(原著:Senge, P. M.)
24. 郭珍第、邱顯忠等譯(1996),光影大師:與當代傑出攝影師對話,台北:遠流,(原著:Dennis Schaefer, Larry Salvato (1996). Masters of Light: Conversations with Contemporart Cinematographers.)。
25. 張宏源編著(1995),媒體經營規劃與管理實務,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26. 張殿文(2005),虎與狐:郭台銘的全球競爭策略,台北:天下遠見。
27. 馮克芸譯(2005),優質計畫,台北:大塊文化,(原著:Howard Gardner(2004). Making Good:How Young People Cope with Moral Dilemmas at work.)。
28. 黃秀媛譯(2005),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台北:天下遠見(原著:Kim, W. C. & Mauborgne R.)。
29. 黃新生(1995),電視媒介管理,台北:廣電基金。
30.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遠流。
31. 黃新生(1990),媒介批評,台北:五南書局。
32. 朝陽堂編輯小組(1995),電視‧廣播業就業現場,台北:朝陽堂文化出版。
33. 彭芸、關尚仁(2003),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台北:雙葉書廊。
34. 彭泰權譯(2005),透視BBC與CNN:媒介組織管理,台北:亞太圖書,(原著:Shankleman, L. K.)。
35. 楊志弘、莫季雍(1996),傳播模式,台北:正中書局。
36. 萬道清(1983),電視節目製作與導播,台北:大林。
37. 趙 耀(1988),電視圖框世界,台北:志文。
38. 劉旭峰(2006),收視率萬歲-誰在看電視,台北:成陽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9.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40. 蔡念中(2003),數位寬頻傳播產業研究,台北:揚智文化。
41. 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1996),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台北:亞太。
42. 蔡念中、劉力行、陳清河(1996),電視節目製作,台北:五南。
43. 鄭 月(2007),電視節目導播,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44. 鄭懷超譯(1994),CNN泰德‧透納傳奇,台北:智庫文化,(原著:Porter B.)。
45. 譚 天譯(1996),我從戰場歸來:一位戰地記者的回憶,台北:麥田,(原著:Peter Arnett (1996). Live from the battlefield:from Vietnam to Bagdad:35 years in the world’s war zones.)。
【英文部份】
1. Bailey, G. A., & Lichty, L. W. (1972). “Rough Justice on A Saigon Street:A Gatekeeper Study of NBC’s Tet Execution Film.” Journalism Quarterly, 49, pp.221-229, 238.
2. Breed, W.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Social Forces, May: pp.326-335.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an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3. Hirsch, P. M. (1977). “Occupa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Models in Mass Media Research: Toward and Integrated Framework.”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6), Sage, pp.13-42.
4. Lewin, K. (1974). “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II. Channels of Group Life: Social Planning and Action Research.” Human Relations. 1, pp.143-153.
5. Robinson, G. J. (1970). “Foreign News Selection Is Non-Linear in Yugoslavia’s Tanjung Agency.” Journalism Quarterly, 47, pp.340-351.
6.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1).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 NY:Longman.
7. White, D. M. (1950) “The Gatekeeper.” Journalism Quarterly, 27, pp.383-390.
【網站、網頁】
1. 中華電信,(2008年4月1日),接取網絡篇,中華電信官方網站,上網日期:2008年4月1日,取自http://www.cht.com.tw/CompanyCat.php?CatID=348。
2. 林宏宜(2006),「維護新聞招牌」-CNN經驗-CNN亞洲研討會見習報告(研討會日期:2006年9月4-6日於香港CNN),TVBS國際新聞中心報告。
3. 譚家明(2010),「譚導演的十二堂課」(日期:2010年4月-7月於壹電視),壹電視後製組報告。
4. 陳烈、朱莉莉、李英、潘天柱(2008年4月1日),剪輯協會人物專訪,「中華民國剪輯協會版」,上網日期:2008年4月1日,取自http://www.eforu.com.tw/www/word/humen_visit.htm。
5. 葉春華(2008),「淺談影像美學-解析鏡頭中的世界」,媒體識讀教育月刊,41,取自http://www.tvcr.org.tw/life/media/media41.htm#top。
6. 林佳慧(2005),「東森與新聞局合作資料庫數位化」,銘報新聞,上網日期:2005年10月11日,取自http://mol.mcu.edu.tw/data/1129270372.pdf。
7. 那福忠(2010),「給平面媒體最後的規勸」,聯合報,上網日期:2010年3月17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5&f_SUB_ID=2926&f_ART_ID=23923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