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清代臺灣與寧波的貿易(1684-1895)
作者 許雅玲
貢獻者 黃富三
許雅玲
關鍵詞 臺灣
寧波
區域分工
傳統帆船貿易
北郊
Taiwan
Ningpo
Regional division
Coastal trading network
North Guild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9-Jul-2014 16:08:08 (UTC+8)
摘要 臺灣在納入清朝版圖之後,其對外貿易對象從國際轉以中國大陸為主,同時也被納入中國的市場體系之中,形成向中國輸出農工原料,輸入手工製品、日用物資的分工關係。在清代臺灣對中國各區的貿易中,除了具原鄉關係的福建之外,關係最為密切的則為華中、江南地區,其中當時作為江南最大港的寧波,則是一個相當值得注意的市場。
寧波對於清代臺灣的對外貿易來說,具有兩種意義:首先是已開發地區與未開發地區的互補、分工關係。清領時期的臺灣,由於人力大量投入土地開發與比較利益法則,手工業並不發達,日用物資主要仰賴中國大陸輸入,寧波與周邊江南盛產棉絲織品與其他手工製品的區域,便為供給臺灣日用物資的一個重要來源。其次則是與東北亞、華北、長江流域間的貨物集散、航運轉運。寧波在明清時期,至少在1842年以前,為江南最大的港口,同時也是官方對日貿易的出入港口,是中國沿岸與對日貿易的航運樞紐;1842年開放五口通商,上海崛起以後,其作為江南最大外貿港口的地位雖然被上海取代,但其在中國沿岸、長江航線中,仍為重要的轉運港口。
清代臺灣與寧波的貿易,在時間的分期上,主要以1860年臺灣為界。在1684年至開港以前,臺灣漸次由南部往北部開發,並形成以臺南(府城)、鹿港、艋舺等港口為中心的市場圈,基於風土差異以及沿岸航行不便,這些港口逐一與寧波發展出獨立且程度不同的貿易與分工關係。
到1860年後,臺灣開港通商,貿易市場從原本以中國為主,轉變為全球各地。對外市場的開放,並沒有造成這個航線貿易的衰退,反而因為市場擴大、新航運技術引進等因素,而使兩地貿易關係更加密切,同時,由於臺灣在開港後開發日漸成熟,手工業開始萌芽,兩地的分工關係在這個階段,也開始有所改變。
This study states to investigate trading between Taiwan and Ningpo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1684-1895). Since being conquered in 1684, Taiwan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Qing-China market system. Taiwan’s foreign trading relation turned from the global international trading to the trading with mainland China, and the trading with mainland China was massively increased and strengthened. Raw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materials were exported to China, and handcrafts and necessities were imported into Taiwan. Among the trading relations of different coastal areas with Taiwan during the Qing-China, besides the nostalgic Fukien area, the Huazhong area and the Jiangnan area are the closest areas in terms of trading relations. As the largest harbor in Jiangnan area, Ningpo was a remarkable market, and a transportation node of Sino-Japan and coastal trade in China. A great portion of Taiwanese commodities were sold to Ningpo and its hinterland, or transferred to farther market in China.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gional trading division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Ningpo, and the changes of the trading relations after some harbors in Taiwan were open to commercial activities due to the political treaties signed during the 1840-60s, Especially, the commercial harbors opened in 1860 made Taiwan to be involved in the global trading market again since Taiwan’s incorporation into China trading networking in 1684. The opening also dramatically changed Taiwan’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ing network. In brief, although the open of commercial harbors in Taiwan did not weaken trading rel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Ningpo, bu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hifting in Taiwan changed the regional division relation.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日文
「答客問艋津前後商況」,《臺灣日日新報》,1898年5月21日。
「福員之秋」,《臺灣日日新報》,1897年7月21日。
上野專一編纂,《支那貿易物產字典》(東京:丸善商社,1887)。
大藏省理財局編,《臺灣經濟事情視察復命書》(東京:忠愛社,1899)。
井上陳政編,《禹域通纂》下,(東京︰大藏省,1888)。
外務省通商局編纂,《清國商況視察復命書》(東京:元真社,1902)。
吉井友兄,《臺灣財務視察復命書》(東京:大藏省印刷局,1896)。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蕃語研究會,1938)。
東亞同文會調查編纂部,《支那開港場誌》,第一卷‧中部支那,(東京:編者, 1943)。
荒川賢太郎,《臺灣經濟視察復命書》(東京:大藏省理財局,1899)。
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編,《臺灣重要農作物調查》,第二篇‧特用作物(出版地 不詳:編者,1906)。
臺灣總督府編,《臺日大辭典》(臺北:編者,1931-32)。
臨時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三卷上,(東京:編者,1910)。
臨時舊慣調查會編,《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三卷下,(東京:編者,1910)。
臨時舊慣調查會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上卷,(東京:編者,1905)。
(二)英文
D. J. MacGowan, "Chinese Guilds or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Trades Union ", Journal of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21,(1886), p. 133-192.
China Trade Statistics of the Treaty Ports for the Period 1863-1872, Shanghai: Printed at the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Press, 1873.
Irish University Press Area Study Series: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China, Shannon: Irish University Press.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編,《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北京:京華,2001)。
黃富三等編,《清末台灣海關歷年資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7)。
(三)、中文
H. B. Morse著,區宗華譯,《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1635-1834)》(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James W. Davidson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72)。
「北郊新定抽分條約」,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檔案館藏,檔號T0224D0197。
「奏報臺灣鹿子港蚶江一帶設口章程」,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檔號035407。
「奏聞酌籌辦理商船出入口岸章程緣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檔號044595。
「為爭回寧波福建會館敬告同鄉書」,中國廈門大學圖書館藏,1928年4月。
「桂圓新貨暢旺」,《申報》,1916年10月13日。
「獸骨之利用及獸骨業」,《申報》,1928年10月22日。
「蘭盆勝會」,日日新報漢文版,1905年8月9日。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文叢第2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文叢第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嘉義管內採訪冊》,臺文叢第5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
────,《鄞縣通志》(台北:成文,1974年影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尹繼善,《江南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文叢第146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330
王夢弼,《鎮海縣志》(乾隆17年刻本)。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文叢第1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李衛等修,傅玉露等纂,《敕修浙江通志》(乾隆元年刻本)。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文叢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璽,《彰化縣志》,臺文叢第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林玉茹、劉序楓編,《鹿港郊商許志湖家與大陸的貿易文書》(臺北: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所,2006)頁228。
林玉茹編,《尺素頻通:晚清寧波與泉州、臺灣之間的貿易文書》(臺北:政大出版社,即將出版)。
俞樾,《鎮海縣志》,(光緒5年刻本)。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方志彙刊第23種,(臺北:遠流,2006)。
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臺文叢第7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文叢第65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曹秉仁,《寧波府志》,(臺北:成文,1974年影乾隆六年補刻本)。
章國慶、裘燕萍編,《甬城現存歷代碑碣志》(寧波:寧波出版社,2009)。
章國慶編,《天一閣明州碑林集錄》(上海:上海古籍,2008)。
連橫,《臺灣通史》,臺文叢第128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文叢第10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文達,《鳳山縣志》,臺文叢第12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訓正,《定海縣志》(台北:成文,1970年影民國13年鉛印本)。
陳培桂,《淡水廳志》卷十一考一‧風俗考。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卷五上風俗上‧衣服。
著者不詳,《鹿港風俗一班》(手稿本,1896)。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文叢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宣宗實錄選輯》,臺文叢第188種(臺北:編者, 1964)。
──────────,《臺案彙錄丙集》,臺文叢第171種,(臺北:編者,1958)。
────────────,《臺灣私法商事編》(臺北:編者,1961)。
─────────-,《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文叢第218種,(臺北:編者,       1966)。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文叢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
蔡振豐,《苑裡志》,方志彙刊第40種,(臺北:遠流,2006)。
蔣師轍,《臺遊日記》,臺文叢第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方志彙刊第23種,(臺北:遠流,2006)。
鄭鵬雲、曾逢辰纂輯,《新竹縣志初稿》,方志彙刊第41種(臺北:遠流,2006)。
錢維喬,《鄞縣志》(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謝金鑾、鄭兼才,《重修臺灣縣志》,臺文叢第14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二、專書
Kaoru Sugihara, “An Introduction”, in Kaoru Sugihara, ed., Japan, China, and the Growth of the Asian International Economy, 1850-1949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Ng Chin-Keong, Trade and Society: The Amoy Network on the China Coast 1683-1735,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84.
山本進,《清代の市場構造と経済構造》(名古屋:名古屋大學,2002)。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等編譯,《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板橋:稻鄉,199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典》(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1998)。
王列輝,《駛向樞紐港─上海、寧波兩港空間關係研究(1843-1941)》(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包偉民,《江南市鎮及其近代命運:1840-1949》(北京:知識,1998)。
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市川信愛、戴一峰編,《近代旅日華僑與東亞沿海地區交易圈-長崎華商「泰益 號」文書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杉原薰,《アジア間貿易の形成と構造》(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1996)。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0)。
季羨林,《糖史(一)》,季羨林文集第9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2000)。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1996)。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1997)。
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九‧雲林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
胡丕陽、樂承耀,《浙海關與近代寧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范金民,《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2012)。
宮田道昭,《中国の開港と沿海市場─中国近代経済史に関する一視点》(東京:東方書店,2006)。
桃木至朗等編,《東南アジアを知る事典》(東京:平凡社,2008)。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 館,2003。
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二)》(台北:吳三連基金會,1995)。
張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與市場體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
許滌新、吳承明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 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郭學勤,《探訪遺踪-江東記憶》(杭州:浙江文藝,2009)。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2013)。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2005)。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北京:中華書局, 2007)。
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著,邱澎生等譯,《大分流》,(臺北:巨流,2004)。
斯波義信,《中國都市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2002)。
黃富三,《臺灣水田化運動先驅施世榜家族史》(南投:臺灣文獻館,2006)。
黃富三等解讀,何鳳嬌等編,《霧峰林家文書集:墾務、腦務、林務》(臺北:國 史館,2013)。
黃嘉謨,《甲午戰前之臺灣煤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1)。
黃嘉謨,《美國與臺灣:1784-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2000)。
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新北︰稻鄉,2008)。
鄭紹昌主編,《寧波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穆素潔(Sucheta Mazumdar)著,葉籬譯,《中國:糖與社會─農民、技術和世界 市場》(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龍登高,《江南市場史》(北京:清華大學,2003)。
戴均良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戴鞍鋼,《港口.城市.腹地-上海與長江流域經濟關係的歷史考察(1843-1913)》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戴寶村,《近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2000)。
濱下武志,《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1997)
謝美娥,《清代臺灣米價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2008)。
三、論文
Shiba Yoshinobu, "Ningpo and its Hinterland", in G. William Skinner eds.,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 391-396.
Susan Mann, “The Ningpo Pang and Finacial Power at Shanghai ” in Mark Elvin, G. William Skinner eds.,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73-96.
Takashi Kume, "Inter-Asian competition in the sugar market, 1890-1939", in A. J. H. Latham and Heita Kawakatsu eds., Intro-Asian Trade and the World Market,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p. 92-102.
尹章義,〈臺北平原拓墾史研究〉,《臺北文獻》直字53/54期(臺北,1981),頁 1-190。
方豪,〈光緒甲午等年仗輪局信稿所見之臺灣行郊〉,《國立政治大學學報》24期 (臺北,1972),頁21-52。
吳逸生,〈艋舺古行號概述〉,《臺北文物》9卷1期,(臺北,1960),頁2。
王一剛,〈臺北的三郊與臺灣的郊行〉,《臺北文物》6卷1期(臺北,1958)頁 11-28。
王世慶,〈清代臺灣的米產與外銷〉,《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 頁93-129。
王業鍵、黃瑩玨,〈清中葉東南沿海糧食作物分布、糧食供需及糧價分析〉,收於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二冊,(新北:稻鄉,2003),頁179-207。
王爾敏,〈寧波口岸淵源及其近代商埠地帶之形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期(臺北,1991年),頁37-69。
朱德蘭,〈清康熙雍正年間臺灣船航日貿易之研究〉,收於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 中心編,《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高雄:編者,1986), 頁421-451。
朱德蘭,〈清開海令後的中日長崎貿易商與國內沿岸貿易〉,收於張炎憲編,《中 國海洋發展史論文》第三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所,1988),頁369-415。
吳奇浩,〈清代臺灣之奢靡風氣〉,《臺灣史研究》12卷2期,(臺北,2005),頁 35-74。
吳玲青,〈清代中期台湾米と銀:「台運」と「台餉」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科博士論文,2009)。
李佩蓁,〈依附抑合作?清末臺灣南部口岸買辦商人的雙重角色〉20卷2期(臺 北,2013)頁31-76。
李勁樺,〈土洋大戰─清代開港後臺灣的紡織品貿易〉(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2011)。
卓克華,〈艋舺行郊初探〉,《臺灣文獻》29卷1期(臺中,1978),頁188-192。
林文凱,〈再論晚清臺灣米穀的輸出〉,《新史學》22卷2期,(臺北,2011),頁 225-235。
───,〈再論晚清臺灣開港以前的米穀輸出演變議題〉,收於林玉茹編,《臺灣商業傳統暨黃富三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頁99-133。
林玉茹,〈由私口到小口:晚清臺灣地域性港口對外貿易的開放〉,收於林玉茹編, 《比較視野下的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頁 153-161。
───,〈由臺、閩至東亞:十八至十九世紀郊貿易圈的構成〉,發表於日本一橋 大學舉辦「Global Trade and Merchant Communities in Eurasia: Transitions from the 18th to 19th Centuries」國際會議,2011年3月9-14日。
───,〈商業網絡與委託貿易制度的形成-十九世紀末鹿港泉郊商人與中國內 地的帆船貿易〉,《新史學》18卷2期(臺北,2007),頁63-64
───,〈從屬與分立:十九世紀中葉臺灣港口城市的雙重貿易機制〉,《台灣史 研究》17卷2期(2010),頁1-37。
───,〈導論〉,收於氏編,《尺素頻通:晚清寧波與泉州、臺灣之間的貿易文書》(臺北:政大出版社,即將出版)。
林哲安,〈荳莢花開落地生:花生與清季臺灣漢人社會的經濟活動〉,《臺灣文獻》 62卷1期(2011),頁209-210。
林滿紅,〈口岸貿易與中國內部的區間關係:1860-1930年代之經驗〉,收於復旦 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濟南:齊 魯書社,2005),頁21。
───,〈清末大陸來臺郊商的興衰: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之一結合思考〉,《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4卷2期(1994),頁173-193。
───,〈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收於吳松弟編,《中 國百年經濟拼圖─港口城市及其腹地與中國現代化》(濟南:山東畫報, 2006),頁138-158。
南棲,〈臺灣鄭氏五商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16卷2期(臺北,1965),頁 256-257。
范金民,〈清代前期福建商人的沿海北艚貿易〉,《閩台文化研究》總34期(2013年),頁5-22。
唐立著,何鳳嬌譯,〈清代臺灣南部製糖業的結構─特別以1860年以前為中心〉, 《高市文獻》(2005),頁47-98。
高銘鈴,〈十九世紀前.中期における台湾米穀の流通に関する一考察〉,《東洋学報》85卷2期(2003),頁87-117。
陳盈源等口述,陳蘇整理,〈糖去棉花返〉,收於泉州市工商聯合會等編,《泉州 工商史料》,第四輯(泉州:編者,1984),頁158-172。
曾田三郎,〈近代寧波の商人と日中貿易〉,收於高津孝編,《くらしがつなぐ寧 波と日本》(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3),頁225-243。
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臺灣大學歷史 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炎起爨下薪─清代臺灣的燃料利用與燃料產業〉,《臺灣史研究》15卷 2期(2008),頁66-69。
菊池道樹,〈東南アジアと中国〉,收於溝口雄三等編,《地域システム》(東京: 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頁246-252。
黃富三,〈17世紀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啟動〉,收於陳益源編,《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頁121-142。
───,〈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興起與蛻變(1630-1895)〉,收於林玉茹編,《比較視野下的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頁3-36。
黃頌文,〈清季開港前後英商杜德與寶順洋行的興起〉(私立東吳大學歷史系碩士 論文,2012)。
黃懷賢,〈臺灣傳統商業團體臺南三郊的轉變(1760-1940)〉(國立政治大學臺灣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溫振華,〈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興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6期 (1978),頁245-270。
葉振輝,〈一八五0年代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高市文獻》,6卷3期(1994),頁1-15。
───,〈1860年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高市文獻》,6卷4期(1994),頁1-16。
───,〈1860年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五)〉,《高市文獻》,18卷2期(2004),頁1-18。
───,〈1860年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六)〉,《高市文獻》,21卷4期(2008),頁1-47。
劉序楓,〈清代的乍浦港與中日貿易〉,收於張彬村、劉石吉編,《中國海洋發展 史論文集》第五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 頁187-244。
───,〈財稅與貿易:日本「鎖國」期間中日商品交易之展開〉,收於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組編,《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台北: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頁275-318。
劉素芬,〈清朝中葉北洋的海運〉收於吳劍雄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四)》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頁101-124。
劉進慶,〈清末臺灣對外貿易的發展與其特點〉,《臺灣學術研究會誌》1期(1986),頁5-24。
蔡承豪,〈從染料到染坊─17至19世紀臺灣的藍靛業〉(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 系碩士論文,2002)。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移墾社會〉,收於瞿海源、章英華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 遷》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頁45-67。
鄭瑞明,〈清領初期的臺日貿易〉,《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2期(2004),頁43-87。
四、網路資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7%A1&pieceLen=50&fld=1&cat=&ukey=-1731903465&serial=1&recNo=36&op=f&imgFont=1,2013年12月21日擷取。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8158017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8017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富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許雅玲zh_TW
dc.creator (作者) 許雅玲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9-Jul-2014 16:08:08 (UTC+8)-
dc.date.available 29-Jul-2014 16:08:0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9-Jul-2014 16:08:0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8158017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88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801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臺灣在納入清朝版圖之後,其對外貿易對象從國際轉以中國大陸為主,同時也被納入中國的市場體系之中,形成向中國輸出農工原料,輸入手工製品、日用物資的分工關係。在清代臺灣對中國各區的貿易中,除了具原鄉關係的福建之外,關係最為密切的則為華中、江南地區,其中當時作為江南最大港的寧波,則是一個相當值得注意的市場。
寧波對於清代臺灣的對外貿易來說,具有兩種意義:首先是已開發地區與未開發地區的互補、分工關係。清領時期的臺灣,由於人力大量投入土地開發與比較利益法則,手工業並不發達,日用物資主要仰賴中國大陸輸入,寧波與周邊江南盛產棉絲織品與其他手工製品的區域,便為供給臺灣日用物資的一個重要來源。其次則是與東北亞、華北、長江流域間的貨物集散、航運轉運。寧波在明清時期,至少在1842年以前,為江南最大的港口,同時也是官方對日貿易的出入港口,是中國沿岸與對日貿易的航運樞紐;1842年開放五口通商,上海崛起以後,其作為江南最大外貿港口的地位雖然被上海取代,但其在中國沿岸、長江航線中,仍為重要的轉運港口。
清代臺灣與寧波的貿易,在時間的分期上,主要以1860年臺灣為界。在1684年至開港以前,臺灣漸次由南部往北部開發,並形成以臺南(府城)、鹿港、艋舺等港口為中心的市場圈,基於風土差異以及沿岸航行不便,這些港口逐一與寧波發展出獨立且程度不同的貿易與分工關係。
到1860年後,臺灣開港通商,貿易市場從原本以中國為主,轉變為全球各地。對外市場的開放,並沒有造成這個航線貿易的衰退,反而因為市場擴大、新航運技術引進等因素,而使兩地貿易關係更加密切,同時,由於臺灣在開港後開發日漸成熟,手工業開始萌芽,兩地的分工關係在這個階段,也開始有所改變。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study states to investigate trading between Taiwan and Ningpo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1684-1895). Since being conquered in 1684, Taiwan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Qing-China market system. Taiwan’s foreign trading relation turned from the global international trading to the trading with mainland China, and the trading with mainland China was massively increased and strengthened. Raw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materials were exported to China, and handcrafts and necessities were imported into Taiwan. Among the trading relations of different coastal areas with Taiwan during the Qing-China, besides the nostalgic Fukien area, the Huazhong area and the Jiangnan area are the closest areas in terms of trading relations. As the largest harbor in Jiangnan area, Ningpo was a remarkable market, and a transportation node of Sino-Japan and coastal trade in China. A great portion of Taiwanese commodities were sold to Ningpo and its hinterland, or transferred to farther market in China.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gional trading division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Ningpo, and the changes of the trading relations after some harbors in Taiwan were open to commercial activities due to the political treaties signed during the 1840-60s, Especially, the commercial harbors opened in 1860 made Taiwan to be involved in the global trading market again since Taiwan’s incorporation into China trading networking in 1684. The opening also dramatically changed Taiwan’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ing network. In brief, although the open of commercial harbors in Taiwan did not weaken trading rel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Ningpo, bu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hifting in Taiwan changed the regional division relation.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臺灣-寧波貿易的開展 9
第一節 臺灣與江南的產業分工 9
第二節 作為江南與東亞貿易中樞的寧波 14
第三章 開港前的臺灣-寧波貿易(1684-1860) 21
第一節 單一正口時期(1684-1783) 22
第二節 三正口時期(1784-1825) 32
第三節 五正口至開港前(1826-1860) 35
第四節 商人團體的形成 42
第四章 開港後的臺灣-寧波貿易(1860-1895) 46
第一節 臺灣本地市場擴張與新商品(1860-1880) 48
第二節 海外市場競爭與進口替代的萌芽(1880-1895) 62
第三節 傳統中、小型港市 72
第四節 貿易體系變遷與商人團體的因應 76
第五章 結論 83
參考書目 88
附錄 99
zh_TW
dc.format.extent 385995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8017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臺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寧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區域分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傳統帆船貿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北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aiwa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ingpo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gional divis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astal trading network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orth Guilden_US
dc.title (題名) 清代臺灣與寧波的貿易(1684-1895)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日文
「答客問艋津前後商況」,《臺灣日日新報》,1898年5月21日。
「福員之秋」,《臺灣日日新報》,1897年7月21日。
上野專一編纂,《支那貿易物產字典》(東京:丸善商社,1887)。
大藏省理財局編,《臺灣經濟事情視察復命書》(東京:忠愛社,1899)。
井上陳政編,《禹域通纂》下,(東京︰大藏省,1888)。
外務省通商局編纂,《清國商況視察復命書》(東京:元真社,1902)。
吉井友兄,《臺灣財務視察復命書》(東京:大藏省印刷局,1896)。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蕃語研究會,1938)。
東亞同文會調查編纂部,《支那開港場誌》,第一卷‧中部支那,(東京:編者, 1943)。
荒川賢太郎,《臺灣經濟視察復命書》(東京:大藏省理財局,1899)。
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編,《臺灣重要農作物調查》,第二篇‧特用作物(出版地 不詳:編者,1906)。
臺灣總督府編,《臺日大辭典》(臺北:編者,1931-32)。
臨時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三卷上,(東京:編者,1910)。
臨時舊慣調查會編,《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三卷下,(東京:編者,1910)。
臨時舊慣調查會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上卷,(東京:編者,1905)。
(二)英文
D. J. MacGowan, "Chinese Guilds or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Trades Union ", Journal of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21,(1886), p. 133-192.
China Trade Statistics of the Treaty Ports for the Period 1863-1872, Shanghai: Printed at the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Press, 1873.
Irish University Press Area Study Series: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China, Shannon: Irish University Press.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編,《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北京:京華,2001)。
黃富三等編,《清末台灣海關歷年資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7)。
(三)、中文
H. B. Morse著,區宗華譯,《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1635-1834)》(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James W. Davidson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72)。
「北郊新定抽分條約」,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檔案館藏,檔號T0224D0197。
「奏報臺灣鹿子港蚶江一帶設口章程」,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檔號035407。
「奏聞酌籌辦理商船出入口岸章程緣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檔號044595。
「為爭回寧波福建會館敬告同鄉書」,中國廈門大學圖書館藏,1928年4月。
「桂圓新貨暢旺」,《申報》,1916年10月13日。
「獸骨之利用及獸骨業」,《申報》,1928年10月22日。
「蘭盆勝會」,日日新報漢文版,1905年8月9日。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文叢第2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文叢第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嘉義管內採訪冊》,臺文叢第5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
────,《鄞縣通志》(台北:成文,1974年影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尹繼善,《江南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文叢第146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330
王夢弼,《鎮海縣志》(乾隆17年刻本)。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文叢第1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李衛等修,傅玉露等纂,《敕修浙江通志》(乾隆元年刻本)。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文叢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璽,《彰化縣志》,臺文叢第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林玉茹、劉序楓編,《鹿港郊商許志湖家與大陸的貿易文書》(臺北: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所,2006)頁228。
林玉茹編,《尺素頻通:晚清寧波與泉州、臺灣之間的貿易文書》(臺北:政大出版社,即將出版)。
俞樾,《鎮海縣志》,(光緒5年刻本)。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方志彙刊第23種,(臺北:遠流,2006)。
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臺文叢第7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文叢第65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曹秉仁,《寧波府志》,(臺北:成文,1974年影乾隆六年補刻本)。
章國慶、裘燕萍編,《甬城現存歷代碑碣志》(寧波:寧波出版社,2009)。
章國慶編,《天一閣明州碑林集錄》(上海:上海古籍,2008)。
連橫,《臺灣通史》,臺文叢第128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文叢第10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文達,《鳳山縣志》,臺文叢第12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訓正,《定海縣志》(台北:成文,1970年影民國13年鉛印本)。
陳培桂,《淡水廳志》卷十一考一‧風俗考。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卷五上風俗上‧衣服。
著者不詳,《鹿港風俗一班》(手稿本,1896)。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文叢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宣宗實錄選輯》,臺文叢第188種(臺北:編者, 1964)。
──────────,《臺案彙錄丙集》,臺文叢第171種,(臺北:編者,1958)。
────────────,《臺灣私法商事編》(臺北:編者,1961)。
─────────-,《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文叢第218種,(臺北:編者,       1966)。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文叢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
蔡振豐,《苑裡志》,方志彙刊第40種,(臺北:遠流,2006)。
蔣師轍,《臺遊日記》,臺文叢第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方志彙刊第23種,(臺北:遠流,2006)。
鄭鵬雲、曾逢辰纂輯,《新竹縣志初稿》,方志彙刊第41種(臺北:遠流,2006)。
錢維喬,《鄞縣志》(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謝金鑾、鄭兼才,《重修臺灣縣志》,臺文叢第14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二、專書
Kaoru Sugihara, “An Introduction”, in Kaoru Sugihara, ed., Japan, China, and the Growth of the Asian International Economy, 1850-1949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Ng Chin-Keong, Trade and Society: The Amoy Network on the China Coast 1683-1735,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84.
山本進,《清代の市場構造と経済構造》(名古屋:名古屋大學,2002)。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等編譯,《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板橋:稻鄉,199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典》(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1998)。
王列輝,《駛向樞紐港─上海、寧波兩港空間關係研究(1843-1941)》(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包偉民,《江南市鎮及其近代命運:1840-1949》(北京:知識,1998)。
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市川信愛、戴一峰編,《近代旅日華僑與東亞沿海地區交易圈-長崎華商「泰益 號」文書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杉原薰,《アジア間貿易の形成と構造》(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1996)。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0)。
季羨林,《糖史(一)》,季羨林文集第9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2000)。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1996)。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1997)。
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九‧雲林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
胡丕陽、樂承耀,《浙海關與近代寧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范金民,《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2012)。
宮田道昭,《中国の開港と沿海市場─中国近代経済史に関する一視点》(東京:東方書店,2006)。
桃木至朗等編,《東南アジアを知る事典》(東京:平凡社,2008)。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 館,2003。
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二)》(台北:吳三連基金會,1995)。
張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與市場體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
許滌新、吳承明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 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郭學勤,《探訪遺踪-江東記憶》(杭州:浙江文藝,2009)。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2013)。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2005)。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北京:中華書局, 2007)。
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著,邱澎生等譯,《大分流》,(臺北:巨流,2004)。
斯波義信,《中國都市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2002)。
黃富三,《臺灣水田化運動先驅施世榜家族史》(南投:臺灣文獻館,2006)。
黃富三等解讀,何鳳嬌等編,《霧峰林家文書集:墾務、腦務、林務》(臺北:國 史館,2013)。
黃嘉謨,《甲午戰前之臺灣煤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1)。
黃嘉謨,《美國與臺灣:1784-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2000)。
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新北︰稻鄉,2008)。
鄭紹昌主編,《寧波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穆素潔(Sucheta Mazumdar)著,葉籬譯,《中國:糖與社會─農民、技術和世界 市場》(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龍登高,《江南市場史》(北京:清華大學,2003)。
戴均良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戴鞍鋼,《港口.城市.腹地-上海與長江流域經濟關係的歷史考察(1843-1913)》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戴寶村,《近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2000)。
濱下武志,《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1997)
謝美娥,《清代臺灣米價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2008)。
三、論文
Shiba Yoshinobu, "Ningpo and its Hinterland", in G. William Skinner eds.,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 391-396.
Susan Mann, “The Ningpo Pang and Finacial Power at Shanghai ” in Mark Elvin, G. William Skinner eds.,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73-96.
Takashi Kume, "Inter-Asian competition in the sugar market, 1890-1939", in A. J. H. Latham and Heita Kawakatsu eds., Intro-Asian Trade and the World Market,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p. 92-102.
尹章義,〈臺北平原拓墾史研究〉,《臺北文獻》直字53/54期(臺北,1981),頁 1-190。
方豪,〈光緒甲午等年仗輪局信稿所見之臺灣行郊〉,《國立政治大學學報》24期 (臺北,1972),頁21-52。
吳逸生,〈艋舺古行號概述〉,《臺北文物》9卷1期,(臺北,1960),頁2。
王一剛,〈臺北的三郊與臺灣的郊行〉,《臺北文物》6卷1期(臺北,1958)頁 11-28。
王世慶,〈清代臺灣的米產與外銷〉,《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 頁93-129。
王業鍵、黃瑩玨,〈清中葉東南沿海糧食作物分布、糧食供需及糧價分析〉,收於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二冊,(新北:稻鄉,2003),頁179-207。
王爾敏,〈寧波口岸淵源及其近代商埠地帶之形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期(臺北,1991年),頁37-69。
朱德蘭,〈清康熙雍正年間臺灣船航日貿易之研究〉,收於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 中心編,《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高雄:編者,1986), 頁421-451。
朱德蘭,〈清開海令後的中日長崎貿易商與國內沿岸貿易〉,收於張炎憲編,《中 國海洋發展史論文》第三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所,1988),頁369-415。
吳奇浩,〈清代臺灣之奢靡風氣〉,《臺灣史研究》12卷2期,(臺北,2005),頁 35-74。
吳玲青,〈清代中期台湾米と銀:「台運」と「台餉」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科博士論文,2009)。
李佩蓁,〈依附抑合作?清末臺灣南部口岸買辦商人的雙重角色〉20卷2期(臺 北,2013)頁31-76。
李勁樺,〈土洋大戰─清代開港後臺灣的紡織品貿易〉(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2011)。
卓克華,〈艋舺行郊初探〉,《臺灣文獻》29卷1期(臺中,1978),頁188-192。
林文凱,〈再論晚清臺灣米穀的輸出〉,《新史學》22卷2期,(臺北,2011),頁 225-235。
───,〈再論晚清臺灣開港以前的米穀輸出演變議題〉,收於林玉茹編,《臺灣商業傳統暨黃富三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頁99-133。
林玉茹,〈由私口到小口:晚清臺灣地域性港口對外貿易的開放〉,收於林玉茹編, 《比較視野下的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頁 153-161。
───,〈由臺、閩至東亞:十八至十九世紀郊貿易圈的構成〉,發表於日本一橋 大學舉辦「Global Trade and Merchant Communities in Eurasia: Transitions from the 18th to 19th Centuries」國際會議,2011年3月9-14日。
───,〈商業網絡與委託貿易制度的形成-十九世紀末鹿港泉郊商人與中國內 地的帆船貿易〉,《新史學》18卷2期(臺北,2007),頁63-64
───,〈從屬與分立:十九世紀中葉臺灣港口城市的雙重貿易機制〉,《台灣史 研究》17卷2期(2010),頁1-37。
───,〈導論〉,收於氏編,《尺素頻通:晚清寧波與泉州、臺灣之間的貿易文書》(臺北:政大出版社,即將出版)。
林哲安,〈荳莢花開落地生:花生與清季臺灣漢人社會的經濟活動〉,《臺灣文獻》 62卷1期(2011),頁209-210。
林滿紅,〈口岸貿易與中國內部的區間關係:1860-1930年代之經驗〉,收於復旦 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濟南:齊 魯書社,2005),頁21。
───,〈清末大陸來臺郊商的興衰: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之一結合思考〉,《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4卷2期(1994),頁173-193。
───,〈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收於吳松弟編,《中 國百年經濟拼圖─港口城市及其腹地與中國現代化》(濟南:山東畫報, 2006),頁138-158。
南棲,〈臺灣鄭氏五商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16卷2期(臺北,1965),頁 256-257。
范金民,〈清代前期福建商人的沿海北艚貿易〉,《閩台文化研究》總34期(2013年),頁5-22。
唐立著,何鳳嬌譯,〈清代臺灣南部製糖業的結構─特別以1860年以前為中心〉, 《高市文獻》(2005),頁47-98。
高銘鈴,〈十九世紀前.中期における台湾米穀の流通に関する一考察〉,《東洋学報》85卷2期(2003),頁87-117。
陳盈源等口述,陳蘇整理,〈糖去棉花返〉,收於泉州市工商聯合會等編,《泉州 工商史料》,第四輯(泉州:編者,1984),頁158-172。
曾田三郎,〈近代寧波の商人と日中貿易〉,收於高津孝編,《くらしがつなぐ寧 波と日本》(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3),頁225-243。
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臺灣大學歷史 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炎起爨下薪─清代臺灣的燃料利用與燃料產業〉,《臺灣史研究》15卷 2期(2008),頁66-69。
菊池道樹,〈東南アジアと中国〉,收於溝口雄三等編,《地域システム》(東京: 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頁246-252。
黃富三,〈17世紀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啟動〉,收於陳益源編,《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頁121-142。
───,〈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興起與蛻變(1630-1895)〉,收於林玉茹編,《比較視野下的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頁3-36。
黃頌文,〈清季開港前後英商杜德與寶順洋行的興起〉(私立東吳大學歷史系碩士 論文,2012)。
黃懷賢,〈臺灣傳統商業團體臺南三郊的轉變(1760-1940)〉(國立政治大學臺灣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溫振華,〈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興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6期 (1978),頁245-270。
葉振輝,〈一八五0年代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高市文獻》,6卷3期(1994),頁1-15。
───,〈1860年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高市文獻》,6卷4期(1994),頁1-16。
───,〈1860年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五)〉,《高市文獻》,18卷2期(2004),頁1-18。
───,〈1860年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六)〉,《高市文獻》,21卷4期(2008),頁1-47。
劉序楓,〈清代的乍浦港與中日貿易〉,收於張彬村、劉石吉編,《中國海洋發展 史論文集》第五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 頁187-244。
───,〈財稅與貿易:日本「鎖國」期間中日商品交易之展開〉,收於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組編,《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台北: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頁275-318。
劉素芬,〈清朝中葉北洋的海運〉收於吳劍雄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四)》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頁101-124。
劉進慶,〈清末臺灣對外貿易的發展與其特點〉,《臺灣學術研究會誌》1期(1986),頁5-24。
蔡承豪,〈從染料到染坊─17至19世紀臺灣的藍靛業〉(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 系碩士論文,2002)。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移墾社會〉,收於瞿海源、章英華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 遷》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頁45-67。
鄭瑞明,〈清領初期的臺日貿易〉,《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2期(2004),頁43-87。
四、網路資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7%A1&pieceLen=50&fld=1&cat=&ukey=-1731903465&serial=1&recNo=36&op=f&imgFont=1,2013年12月21日擷取。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