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熊辨/熊變:唐前「熊」神話傳說考察
作者 余婉如
貢獻者 高莉芬
余婉如
關鍵詞 
神話
圖騰
王權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9-Jul-2014 16:09:15 (UTC+8)
摘要 大陸學者葉舒憲透過傳世文獻及文化人類學資料的運用,重構出失落已久的熊神崇拜線索,將其研究成果匯集成《熊圖騰》一書。筆者受其論著啟迪,發現熊在原始信仰中雖然最初是與母性、生殖、女神崇拜結合,但隨著歷史的演進,其所象徵的文化意義又有了極大的翻轉,因此引起研究動機,經由檢視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圖像資料與民俗口傳資料的四重證據法,考察熊這種真實存在於世上的動物,如何在歷史發展中形成其獨特的文化意義。
本論文分別從「原始信仰」、「傳世文獻」、「歷史王權」三個面向來探究與熊相關的神話傳說。第二章〈原始信仰中的熊〉,以熊圖騰文化形成的原因、熊的習性與「復生」、「女神信仰」間的關係為重點,研究發現無論是位於熊圖騰文化圈的民族為他們所殺死的熊舉行熊祭、風葬儀式,或是在儺祭與大喪儀式中方相氏披覆熊皮的動作,背後都隱藏著深信熊具有「死而復生」能力的心理動因。第三章〈傳世文獻中的熊〉,乃以中國唐前傳世文獻為主要文本,研究熊在唐前神話傳說中的樣貌及其在唐後文學作品中所呈現的意象與象徵意義,得知無論是象徵生男的「夢熊之兆」,或是傳世文獻中鯀、禹變化為熊的敘事、象徵「輔政賢臣」及「善戰將士」的文學意象,熊的性別象徵意義已不同於將其與「母性」、「生殖」、「女神崇拜」結合的原始信仰時期。第四章〈歷史王權中的熊〉則是論述歷史典籍所載之神話傳說中的民族開國始祖,其事蹟傳說都與熊有關,熊曾是王權的象徵物,可惜隨著「龍」這個複合式圖騰物的出現,熊在歷史王權中的地位被取代,而不為人所知曉。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即是希望藉由梳理熊在歷代文獻與實物圖像、口傳文學甚至是神聖儀式中所呈現的各種樣貌,耙梳、探究其從原始女神信仰象徵到成為王權象徵,終至神聖意義消解的文化發展脈絡,重現熊曾代表的神聖意義。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古籍按朝代順序、外文譯著依國籍,其餘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古籍叢刊
〔周〕呂望撰:《六韜》(上海涵芬樓借古里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影宋鈔本),收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刋正編》第1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周〕韓非:《韓非子》(上海涵芬樓藏黃蕘圃校宋本),收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刋正編》第1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秦〕商鞅撰:《商君書》(西吳嚴萬里叔卿校本),收入《四部備要 》第345冊,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一版。
〔漢〕戴德撰,〔北周〕盧辯注:《大戴禮記》(清乾隆二十三年德州盧見曾刊雅雨堂叢書本),1758年。
〔漢〕劉向:《說苑》(平湖葛氏傳樸堂藏明鈔本),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子部》第75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漢〕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月臺一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尚書正義》,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漢〕毛公傳,〔東漢〕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漢〕劉安撰,〔東漢〕許慎注:《淮南子》(上海涵芬樓景印劉泖生影寫北宋本),收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刋正編》第2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漢〕戴德撰,〔北周〕盧辯註:《大戴禮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漢〕賈誼撰:《新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5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7年9月初版。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日本岩崎氏藏宋刊本),收入《四部叢刊初編‧經部》第16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東漢〕王充:《論衡》(明通津草堂刊本),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子部》第98-99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東漢〕王逸撰:《楚辭章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東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周禮注疏》,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三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東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儀禮注疏》,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四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東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五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東漢〕趙曄撰,〔明〕吳琯校:《吳越春秋》,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0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東漢〕宋衷注,〔清〕張澍稡集補注:《世本》,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0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東漢〕王符撰:《潛夫論》,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277冊,臺北市:世界書局,1986-1988年。
〔東漢〕班固:《白虎通德論》(江安傅氏雙鑒樓藏元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東漢〕劉熙撰,〔明〕吳琯校:《釋名》,收入《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51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東漢〕高誘註:《呂氏春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9年10月初版四刷。
〔東漢〕高誘註:《戰國策》,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9年11月初版四刷。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上)》(北宋景祐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7月臺二版。
〔東漢〕蔡邕撰,〔清〕王謨輯:《月令章句》(輯自清嘉慶三年金溪王氏刻本《漢魏遺書鈔‧經翼第二冊》),收入《漢學輯佚文獻彙編》第14冊,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0年7月。
〔東漢〕盧植撰,〔清〕王謨輯:《小戴禮記注》(輯自清嘉慶三年金溪王氏刻本《漢魏遺書鈔‧經翼第二冊》),收入《漢學輯佚文獻彙編》第13冊,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0年7月。
〔三國‧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三國‧魏〕王肅注:《孔子家語》(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刊本),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子部》第71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三國‧蜀〕譙周:《古史考》(嘉慶十一年重九刊,平津館存板),收於《筆記小說大觀‧二十四編》,臺北市:新興書局,1979年。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杭州葉氏藏明金李校刊本),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史部》第57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三國‧吳〕韋昭注,〔清〕沈鎔輯注:《國語詳注》(上海文明書局鉛印本),收入宋志英選編:《《國語》研究文獻輯刊》第七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三國‧吳〕韋昭解,〔宋〕宋庠補音,〔清〕王鐸批點:《國語》(影印王鐸手批明刻本),收入宋志英選編:《《國語》研究文獻輯刊》第九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六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晉〕孔晁注:《逸周書》,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0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晉〕皇甫謐著:《帝王世紀》,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0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晉〕郭象註:《莊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0年12月初版五刷。
〔晉〕孔晁注,〔清〕陳逢衡補注:《逸周書補注》,收入《叢書集成三編》第94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晉〕王嘉撰,〔南朝‧梁〕蕭綺輯編:《拾遺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晉〕陳壽傳,〔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宋紹熙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4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臺二版。
〔東晉〕陶潛撰:《搜神後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東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爾雅注疏》,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南朝‧宋〕裴駰撰:《史記集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5-246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朝‧宋〕劉敬叔撰:《異苑》,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下)》(宋紹興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3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11月臺二版。
〔南朝‧梁〕沈約註:《竹書紀年》(上海涵芬樓影印天一閣刊本),收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刋正編》第5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南朝‧梁〕劉勰撰:《文心雕龍》(上海涵芬樓景印明嘉靖刊本),收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刋正編》第99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南朝‧梁〕任昉撰:《述異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7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朝‧梁〕顧野王撰,〔唐〕孫強增訂,〔宋〕陳彭年重修:《大廣益會玉篇》(小學彙函本),收入《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1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後魏〕酈道元撰:《水經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3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北齊〕顏之推撰:《顏氏家訓》(上海涵芬樓借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遼陽傅氏刊本),收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刋正編》第2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隋〕蕭吉:《五行大義》,收入《宛委別藏》第70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唐〕陸明德撰:《經典釋文》(通志堂刊本),收入《四部叢刊初編‧經部》第13-14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唐〕房玄齡註:《管子》(上海涵芬樓景印宋刋本),收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刋正編》第1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張守節撰:《史記正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7-24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唐〕房喬撰:《晉書(上)》(宋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5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6月臺二版。
〔唐〕房喬撰:《晉書(下)》(宋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5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6月臺二版。
〔唐〕魏徵等撰:《隋書》(元大德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13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7月臺二版。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清光緒十九年廣雅書局刊本),收入《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彙編‧史記》第1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10年11月,頁11-138 。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中)》(宋紹興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16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11月臺二版。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上海涵芬樓景印汲古閣本),收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刋正編》第94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王昭禹撰:《周禮詳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1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註》,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6年4月初版八刷。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第五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臺一版第七次印刷。
〔宋〕羅願撰,〔元〕洪焱祖音釋:《爾雅翼》(光緒十年洪氏晦木齋刊本),收入《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47-48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上)》(北宋嘉祐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17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臺二版。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下)》(北宋嘉祐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17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臺二版。
〔南宋〕朱熹撰:《詩經集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0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宋〕朱熹:《楚辭集注》(景印天曆庚午陳忠甫宅刊本),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年。
〔南宋〕羅泌撰:《路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3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宋〕鄭樵撰:《通志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元〕無名氏撰:《全相平話五種》(據涵芬樓翻印本和倉石武四郎影印本併為一集重印),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2月北京第一版。
〔明〕黃佐撰:《泰泉鄉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胡應麟撰:《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明〕胡應麟:《四部正訛》,收入《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83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臺南市:西北出版社,2003年11月初版。
〔明〕許仲琳著,〔明〕李雲翔續著:《封神演義》,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初版一刷。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上)》,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2月三版一刷。
〔清〕熊伯龍著:《無何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梁玉繩撰:《漢書人表考》,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0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聖祖仁皇帝御定:《御定淵鑑類函》,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299冊,臺北市:世界書局,1987年。
〔清〕聖祖敕編:《全唐詩》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8次印刷。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經韵樓藏版),北縣:藝文印書館,1994年12月初版八刷。
〔清〕王念孫撰:《廣雅疏證》(清光緒五年淮南書局重刻本),收入《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47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清〕畢沅注,戴望校并跋,譚儀校:《墨子》(清乾隆四十九年畢氏靈嚴山館刻本),收入任繼愈、李廣星主編:《墨子大全》第11冊,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作者不詳:《朝鮮史略》(據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第一集影印),收入《四部叢刊廣編》第1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二、中文專著
丁山著:《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民間故事》編輯組編:《白族民間故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中國畫像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2:山東漢畫像石(2)》,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中國畫像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5:陝西、山西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中國畫像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6:河南漢畫像石》,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中國畫像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7:四川漢畫像石》,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尹榮方:《社與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牛天偉、金愛秀:《漢畫神異圖像考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一兵:《虎豹熊羆演大荒——圖騰與中國史前文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子壽、薛紅主編:《神農本草經》,新竹市:凡異出版社,2010年1月初版。
王小盾:《四神起源和體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創世神話及其文化》,臺北市:洪葉文化,2005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市:洪葉文化,2005年。
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臺北市:允晨文化,2006年9月初版。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娟編著:《民俗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1-6。
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56年1月初版。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里仁書局,2009年9月初版。
王德保:《神話的意蘊》,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樹新、孟世凱主編:《炎帝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玄珠著:《中國神話研究》,收入《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三輯》第48-49冊,臺北市:東方文化,1987年。
田玉隆編注:《蚩尤研究資料選》,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石玉新、徐俊元、張占軍:《華夏姓氏考》,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朱雲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江林昌:《楚辭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太陽循環文化揭秘》,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艾蘭、汪濤、范毓周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何亮星:《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何亮星:《圖騰與中國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何新:《宇宙的起源:《楚帛書》與《夏小正》新考》,北京: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何新:《何新古經新解》,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
吳天明:《中國神話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呂大吉、何耀華總主編,滿都爾圖等分冊主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鄂倫春族卷、鄂溫克族卷、赫哲族卷、達斡爾族卷、錫伯族卷、滿族卷、蒙古族卷、藏族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呂大吉、何耀華總主編,張公瑾等分冊主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傣族卷、哈尼族卷、景頗族卷、孟-高棉語族群體卷、普米族卷、珞巴族卷、阿昌族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呂大吉總主編,何耀華等分冊主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彝族卷、白族卷、基諾族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呂大吉、何耀華總主編,和志武等分冊主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納西族卷、羌族卷、獨龍族卷、傈僳族卷、怒族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1次印刷。
呂大吉、何耀華總主編,于錦繡、楊淑榮分冊主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考古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呂思勉、童書業編著:《古史辨》第七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一刷。
宋公文、張君著:《楚國風俗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宋兆麟:《民間性巫術》,北京市:團結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宋兆麟:《巫與巫術》,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岑家梧:《圖騰藝術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岑家梧:《圖騰藝術史》,臺北市: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初版。
李立:《文化整合與先秦自然神話演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李立:《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的演變》,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李立:《漢墓神話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李零:《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李學勤主編,王宇信等著:《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第1次印刷。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汪立珍:《鄂溫克族宗教信仰與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汪立珍:《鄂溫克族神話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周清泉:《文字考古》,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初版。
屈育德:《神話‧傳說‧民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11月二版一刷。
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9月初版。
林惠祥:《神話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7月臺一版。
河南省考古學會、河南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楚文化覓踪》,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河南省新鄭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新鄭縣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邱德修:《上博楚簡〈容成氏〉注譯考證》,臺北市: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一刷。
姜承哲:《中韓太陽神話比較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刷。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傈僳族民間故事》編輯組編:《傈僳族民間故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上)》,臺灣:大通書局,1972年。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第4刷。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市:清大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
唐曉峰:《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 / 殷虛文字記》,臺北市:學海出版社,2011年5月再版。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臺一版第四次印刷。
孫作雲:《天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孫作雲:《孫作雲文集》第三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9年12月第一版第二刷。
宮長為、鄭劍英主編:《炎帝神農氏:中國遠古文明追索》,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峻林、國富、寶華編:《鄂倫春民間故事集成》,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徐文武:《楚國宗教概論》,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徐志平編著:《中國古代神話選注》,臺北市:里仁書局,2006年8月初版。
徐昌翰、黃任遠:《赫哲族文學》,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0年4月第2版第2次印刷。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烏丙安:《神秘的薩滿世界——中國原始文化根基》,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2次印刷。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一)》,臺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7月初版二刷。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二)》,臺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7月初版二刷。
袁珂:《神話論文集》,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月活版一刷。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1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高小剛:《圖騰柱下:北美印第安文化漫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高有鵬、孟芳:《神話之源:《山海經》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刷。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市:里仁書局,2008年3月初版。
高麗珍:《《淮南子》神話與古代地理知識的探討》,臺北市:揚智文化,1993年4月初版。
康韻梅:《中國古代生死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6月初版。
張玉法:《先秦的傳播活動及其影響》,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4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張玉春譯注:《竹書紀年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張軍:《楚國神話原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1月初版。
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主編:《神與神話》,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3月初版。
張哲俊:《韓國壇君神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曹錦華:《《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淮南子‧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之比較研究》,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初版。
莊吉發:《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莊雅州、黃靜吟註譯:《爾雅今註今譯》,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3月初版一刷。
許順湛:《五帝時代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若沫全集‧歷史編》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郭精銳:《神話與中國古代文化縮影》,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放主編:《炎帝與炎帝文化》,隨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4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炳良:《神話˙禮儀˙文學》,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4月初版。
陳國強主編,石奕龍等撰:《文化人類學辭典》,臺北市:恩楷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初版三刷。
陳連山:《《山海經》學術史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懷宇:《動物與中古政治宗教秩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陸思賢:《神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臺北市:里仁書局,2002年8月初版。
閆德亮:《中國古代神話的文化觀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富育光、郭淑雲:《薩滿文化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
富育光:《薩滿教與神話》,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曾憲通撰集:《長沙楚帛書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馮作民譯註:《白話左傳(下冊)》,臺北市:星光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第1刷。
馮來儀選編:《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任遠:《通古斯——滿語族神話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任遠:《赫哲那乃阿依努原始宗教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強、色音:《薩滿教圖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2月。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臺北市:洪範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
黃德馨:《楚國史話》,武昌: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錫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黃靜吟:《楚金文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治經、黃任遠合著:《通古斯:滿語族神話比較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1997年4月初版一刷。
楊軍箋注:《元稹集編年箋注》(詩歌卷),西安:三泰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楊復竣:《中國傳統文化之根——中國本源文化伏羲文化‧中國姓氏史》,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楊麗娟:《世界神話與原始文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7月一版一刷。
葉舒憲編譯:《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3次印刷。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中西文化中的愛與美主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葉舒憲:《英雄與太陽》,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刷。
葉舒憲:《神話意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葉舒憲:《熊圖騰:中華祖先神話探源》,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聞一多:《神話與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二版第二刷。
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文英、曹田玉:《夢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青:《甲骨卜辭神話資料整理與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10月。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初版。
劉國忠:《五行大義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毓慶:《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年3月初版一刷。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臺北市:里仁書局,1997年12月初版。
歐麗娟:《唐詩中的樂園意識》,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初版。
潛明茲:《中國神話與傳說》,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增訂版。
衛聚賢:《古史研究》第三集影印本據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12月。
鄭先興:《漢畫像的社會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次印刷。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修訂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盧元駿註譯、陳貽鈺訂正:《說苑今註今譯》修訂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5月修訂版第二次印刷。
蕭兵:《楚辭與神話》,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蕭兵:《中國文化的精英——太陽英雄神話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
蕭兵:《儺蜡之風——長江流域宗教戲劇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賴雁蓉:《《爾雅》與《說文》名物詞比較研究——以器用類、植物類、動物類為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玉器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錢穆:《中國歷史精神》(新校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謝浩範、朱迎平譯注:《管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鍾仕民:《彝族母石崇拜及其神話傳說》,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鍾宗憲:《炎帝神農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2006年初版。
鍾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韓玉祥、曹新洲主編:《南陽漢畫像石精萃》,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魏建震:《先秦社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4月初版一刷。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羅運環:《出土文獻與楚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譚佳:《斷裂中的神聖重構——《春秋》的神話隱喻》,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譚達先:《中國神話研究》,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2年6月初版。
嚴文明:《中華文明的始原》,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籍秀琴:《中國姓氏源流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一刷。
饒宗頤、曾憲通編著:《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年9月版。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次印刷。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一,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顧鐵符:《楚國民族述略》,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龔維英:《原始崇拜綱要——中華圖騰文化與生殖文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三、外文譯著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市:長安出版社,1991年2月第一版第三刷。
〔日〕白川靜著,溫天河譯:《甲骨文的世界——古殷王朝的締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9月初版。
〔日〕林泰輔著,陳清泉譯:《朝鮮通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4月臺一版。
〔日〕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鯀禹原始〉,收入《黃帝的傳說——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年2月初版。
〔法〕列維‧斯特勞斯著,渠東譯:《圖騰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法〕安德烈‧勒魯瓦—古昂著,俞灝敏譯:《史前宗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法〕李維—史特勞斯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11月初版第七刷。
〔法〕科加‧布德著,李揚、王珏純、劉爽譯:《人與獸:一部視覺的歷史》,臺北:大地出版社,2002年7月一版一刷。
〔法〕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6月初版。
〔法〕格拉耐著,張銘遠譯:《中國古代的祭禮與歌謠》,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初版一刷。
〔美〕M‧艾瑟‧哈婷著,蒙子、龍天、芝子譯,《月亮神話——女性的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1刷。
〔美〕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吳曉群、姚蓓琴譯:《宗教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7年。
〔美〕金芭塔絲(Gimbutas,M.)著,〔美〕德克斯特(Dexter,M.R.)主編,葉舒憲等譯:《活著的女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
〔美〕韋勒克(René Wellek)、華倫(Ausin War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76年10月。
〔美〕奧格登‧譚納(Ogden Tanner)著,理查‧H‧泰德福特(Richard H. Tedford)顧問,時代公司安萍譯:《野生動物世界:熊與食肉動物》,時代公司,1982年。
〔美〕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編,朝戈金、尹伊、金澤、蒙梓譯:《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英〕弗雷澤(J.G..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初版三刷。
〔英〕艾蘭著,汪濤譯:《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英〕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第四版第一刷。
〔英〕愛德華‧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著,連樹聲譯:《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英〕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重譯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英〕克拉頓柏克(Juliet Clutton-Brock)編輯顧問,黃小萍譯:《自然珍藏系列:哺乳動物圖鑑》,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初版。
〔奧〕佛洛伊德著,文良文化譯:《圖騰與禁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德〕伯恩特‧布魯納(Bernd Brunner)著,杜子倩譯:《熊的故事——迷思、夢境與真實》,臺北縣:左岸文化出版,2008年2月初版。
〔德〕埃利希‧諾伊曼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刷。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李小兵譯:《符號‧神話‧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范進、楊君游、柯錦華譯:《國家的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2版第1次印刷。
〔蘇聯〕海通著,何亮星譯:《圖騰崇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韓〕安鼎福:《東史綱目(一)》,收入朝鮮古書刊行會編:《朝鮮群書大系》續續第十五輯,京城:朝鮮古書刊行會,1915年。
〔韓〕李丙燾著,許宇成譯:《韓國史大觀》,臺北市:正中書局,1979年11月臺四版。
〔韓〕釋一然:《三國遺事》,收入《韓國漢籍民俗叢書》第一輯第4-5冊,臺北市:東方文化,1988年。
〔韓〕金富軾:《三國史記》,收入《韓國漢籍民俗叢書》第一輯第6-9冊,臺北市:東方文化,1988年。
〔韓〕鄭麟趾等纂修:《高麗史》(三),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12年10月再版二刷。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The Nature of Religion,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初版一刷。
米爾希‧埃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宋立道、魯奇譯:《神秘主義、巫術與文化風尚》,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初版。
張光直著,郭凈譯:《美術、神話與祭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四、論文集論文
牛天偉:〈漢畫中的蚩尤神像考〉,收入張之鑄主編:《中國當代文博論著精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頁583-584。
宋兆麟:〈人祖神話與生育信仰〉,收入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主編:《神與神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初版。
徐中舒:〈陳侯四器考釋〉,收入徐中舒:《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405-446。
涂元濟:〈「鯀化黃龍」考釋〉,收入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頁215-222。
程薔:〈鯀禹治水神話的產生和演變〉,收入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頁200-214。
楊儒賓:〈天子四面——天子的原型〉,收入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初版,頁181-214。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收入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頁1-42。
熱依罕:〈維吾爾族的熊圖騰崇拜覓踪〉,收入仁欽道爾基、郎櫻編:《阿爾泰語系民族敘事文學與薩滿文化》,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頁237-244。
蕭兵:〈中國上古文物中的動物形象解讀——兼評張光直等人的泛薩滿理論〉,收入史忠義、盧思社、葉舒憲主編:《國際文學人類學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頁305-317。
竇旭耀:《聖王崇拜探源——先秦諸子聖王崇拜思想與上古政治文化傳統》,收入王中江主編:《中國哲學的轉化與範式——紀念張岱年先生九十五誕辰暨中國文化綜合創新學術研討會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710-715。
五、期刊論文
〔日〕大塚和義著,巴達榮嘎、趙復興譯:〈通古斯與阿伊努及其共同文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94年第3期,頁34-38。
〔前蘇聯〕里‧瓦西里耶夫娜著,屈子華譯:〈一種廣泛分佈的圖騰文化—熊崇拜〉,《天府新論》1994年第2期,頁58-87。
王孝廉編譯:〈神話的定義問題〉,《民俗曲藝》第27期(1983年12月),頁89-103。
王人聰:〈楚王酓審盞盂餘釋〉,《江漢考古》1992年第2期,頁65-68。
王青:〈鯀禹治水傳說新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9月第3期,頁40-45。
利苑:〈韓民族熊圖騰文化來源考〉,《烏鲁木齊職業大學學報》第12卷第3期(2003年9月),頁63-66。
吳小奕:〈釋「熊」〉,《語言研究》第24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02-104。
李則綱:〈社與圖騰〉,《東方雜誌》第三十二卷第十三號(1935年7月),頁219-234。
李道和:〈昆侖:鯀禹所造之大地〉,《民間文學論壇》1990年第4期(總第45期),頁12-20。
李晶:〈滿通古斯民族和朝鮮民族熊神話傳說之比較〉,《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2期(2004年6月),頁24-28。
李黎陽:〈試論山東安丘漢墓人像柱藝術〉,《中原文物》1991年第3期,頁85-88。
李學勤:〈論遂公盨及其重要意義〉,《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頁4-13。
汪立珍:〈論鄂溫克族熊圖騰神話〉,《民族文學研究》2001年1月,頁74-77。
林素娟:〈飲食禮儀的身心過渡意涵及文化象徵意義——以三《禮》齋戒、祭祖為核心進行探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二期(2008年3月),頁171-216。
林慧瑛:〈共工神話新探——兼論「鯀非共工」〉,《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30。
侯迺慧:〈從山海經的神狀蠡測鳥和蛇的象徵及其轉化關係〉,《中外文學》第15卷第9期(1987年2月),頁112-129。
洪颺:〈「熊」字的上古讀音之古文字材料補證〉,《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2010年9月),頁112-114。
凌純聲:〈中國古代社之源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七期(1964年春季),頁1-44。
孫作雲:〈蚩尤考(篇上、篇中)〉,《中和月刊》1941年第二卷第四期,頁27-50。
孫作雲:〈蚩尤考(篇下)〉,《中和月刊》1941年第二卷第五期,頁36-57。
徐志平:〈「人化異類」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傳〉,《臺大中文學報》第六期(1994年6月),頁357-397。
荊雲波:〈「熊」與「能」的認同與變異〉,《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 03期,頁34-36。
高莉芬:〈水的聖域:兩晉江海賦的原型與象徵〉,《政大中文學報》2004年6月第一期,頁113-148。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期(2007年3 月),頁1-44。
張光遠:〈從考古發掘與經籍古文的印證論有熊氏黃帝〉,《故宮季刊》第十卷第一期(1975年秋季),頁23-34。
張開焱:〈鯀的原初性別:女神還是男神?——屈詩釋讀與夏人神話還原性重構之四〉,《東方叢刊》2008年1月,頁86-104。
張意文:〈由神話中龍和鯀禹啟的關係看中國古代國家之形成〉,《問學集》第六期(1996年12月),頁1-9。
張麗紅:〈熊圖騰神話之謎的「四重證據法」破譯——評葉舒憲先生的新作《熊圖騰》〉,《遼東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年 01期,頁125。
梁奇:〈《山海經》中人獸伴生類神人形象論析——以「四鳥」、鳥為助手的神人形象為例〉,《河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頁154-156。
梅瓊林:〈王國維與「三重證據法」〉,《民族藝術》1998年第3期,頁50-55。
郭天紅、張嘉賓:〈尼夫赫人的原始崇拜和熊祭〉,《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年第6期(總第83期),頁104-109。
陳國偉:〈「鯀腹生禹」神話中領袖權力的轉移〉,《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三期(2001年5月),頁47-63。
鹿憶鹿:〈有關禹的神話傳說信仰〉,《東吳中文學報》第六期(2000年5月),頁173-196。
曾凡:〈鯀:一個被歷史湮沒的水文符號〉,《學術論壇》2008年第2期(總第205期),頁24-28。
賀文章:〈漫談圖騰與熊崇拜〉,《北方文物》1994年第3期(總第39期),頁122-126。
黃建淳:〈玉熊人與有熊氏黃帝的關聯——以紅山文化與殷商時代的玉作為例〉,《淡江史學》第十六期(2005年12月),頁1-13。
黃震云:〈伯禹愎鯀與龍馬圖騰〉,《聯大學報》2006年第1期,頁52-55,87。
楊景鸘:〈方相氏與大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一本(1960年12月),頁123-166。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年3月),頁383-446。
楊儒賓:〈黃帝與堯舜——先秦思想的兩種天子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卷第2期(總第4期)2005年12月,頁99-136。
楊樸:〈中華民族八千年熊圖騰崇拜原型模式的重構——論《熊圖騰》的學術貢獻兼駁「黃帝族是檀君神話熊女族後裔」說〉,《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8年8月),頁137-141。
葉舒憲:〈人類學「三重證據法」與考據學的更新〉,《書城》1994年第1期,頁10-12。
葉舒憲:〈第四重證據:比較圖像學的視覺說服力——以貓頭鷹象徵的跨文化解讀為例〉,《文學評論》2006年第5期,頁172-179。
葉舒憲:〈冬眠之熊與鯀、禹、啟神話通解——從熊穴啟閉獲得的啟發〉,《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07年8月),頁5-7。
葉舒憲:〈大禹的熊旗解謎〉,《民族藝術》2008年 01期,頁41-45。
葉舒憲:〈「軒轅」和「有熊」——兼論人類學的中國話語及四重證據闡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卷第5期(2008年9月),頁14-19。
葉舒憲:〈鯀禹啟化熊神話通解——四重證據的立體釋古方法〉,《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2008年11 月),頁33-53。
葉舒憲:〈國學考據學的證據法研究及展望——從一重證據法到四重證據法〉,《證據科學》2009年第17卷(第4期),頁389-404。
葛志毅:〈先秦圖騰信仰與楚君熊氏之關聯〉,《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6期,130-135。
廖群:〈《汲冢瑣語》與先秦「說體」考察〉,《理論學刊》2012年4月第4期(總218期),頁113-117。
管東貴:〈中國古代的豐收祭及其與「曆年」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一本(1960年12月),頁191-270。
趙曉龍:〈公孫源流考〉,《暨南史學》第六輯(2009年),頁55-58。
樊聖:〈射鞠鼂飽與鯀禹啟益〉,《大陸雜誌》第八十六卷第五期(1993年5月),頁35-45。
魯瑞菁:〈兩漢「三代始祖感生說」述論〉,《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3 輯(2007年11月),頁154-180。
蕭兵:〈〈天問〉難題一則——「焉有虬龍,負熊以游」試解〉,《雲夢學刊》第25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5-6。
鍾宗憲:〈「黃帝」形象與「黃帝學說」的窺測——兼以反省《黃帝四經》的若干問題〉,《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三十二期(2005年7月),頁17-57。
鍾宗憲:〈論《山海經》記載中的黃帝〉,韓國中央大學校:《外國學研究》第15卷第1期(2011年4月),頁303-322。
鍾曉峰:〈政治託喻與禽鳥詩——以元和詩人之貶謫創作為探究中心〉,《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第二期(總第十二期)2008 年12 月,頁89-120。
龔維英:〈〈天問〉鯀禹傳說難點考釋〉,《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頁72-76。
六、學位論文
王仁鴻:《《山海經》的神話思維——以空間、身體、食物、樂園為探討核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王淑雍:《漢代緯書中感生神話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2月。
王新華:《白虎通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5月。
王憲昭:《中國民族神話母題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全炳澤:《中韓始祖及英雄神話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吳慕雅:《中國原母神神話研究》,臺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吳黎朔:《先秦母神信仰與發展初探》,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
李永正:《《山海經》動物形象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國璽:《秦漢之際陰陽五行政治思想源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1月。
周旻樺:《上博楚簡〈容成氏〉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官怡嫺:《中國變形神話傳說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錦榮:《上博楚竹書〈容成氏〉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邱宜文:《《山海經》神話思維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5月。
邱容韡:《中國先秦變形神話傳說中「化生」之思維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0月。
范瑞紋:《時空觀念與黃帝信仰——秦漢改制思想探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7月。
孫東平:《朝鮮民族神話中的熊形象與中國文化的關聯》,吉林:延邊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6月。
徐裕源:《中韓古代創世與始祖神話類型之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張化興:《《山海經》中的神話與宗教初探》,臺中: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張佩珍:《《山海經》三經的神異世界》,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6月。
張美卿:《中國古代神話中之靈異動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張真華:《古帝王神話文化歷程初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1月。
張偉恩:《《楚辭》中的圖騰相關研究》,臺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2年1月。
莊馨儀:《與熊共舞——兒童文學裡的熊》,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郭國泰:《秦漢思想中有關「陰陽」「五行」之探討——從《呂氏春秋》到《太平經》》,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1月。
陳忠信:《先秦兩漢水思維研究——神話、思想與宗教三種視野之綜合分析》,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7月。
陳榮哲:《社崇拜及其神話傳說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陳曉梅:《《山海經》中的神聖山岳——以〈五藏山經〉為探討依據》,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陳麒仰:《與巫術相關之周代部分禮俗探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1月。
游逸飛:《四方、天下、郡國——周秦漢天下觀的變革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黃君琦:《「死而復生」神話意涵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黃靖玟:《漢代玄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黃靜吟:《楚金文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6月。
楊素珍:《秦漢以前「四方」觀念的演變及發展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5月。
劉建宏:《先秦兩漢鯀禹形象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經歷》,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5月。
蔡佳芳:《《山海經》與《古本山海經圖說》中的變化神話研究》,臺中: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1月。
蔡淑溫:《六朝志怪小說的生死觀——以神存不滅為核心》,宜蘭:私立佛光大學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7月。
蔡詠梅:《先秦楚國宗教及其文化探源》,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賴昭吟:《楚金文文例考》,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1月。
繆正西:《韓中民族起源神話的比較研究——以檀君神話與黃帝神話為中心》,韓國:全北大學校大學院中語中文學科碩士論文,1995年2月。
謝秀卉:《山海經郭璞注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5月。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6月。
鍾宗憲:《黃帝研究——黃帝神話傳說之嬗變與有關黃帝學術源流問題之辨正》,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6月。
蘇曼如:《《山海經》時空觀探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
蘇敏如:《中國水界神異動物象徵研究——以《太平廣記》魚、龜、蛇、龍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6912011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12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莉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余婉如zh_TW
dc.creator (作者) 余婉如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9-Jul-2014 16:09:15 (UTC+8)-
dc.date.available 29-Jul-2014 16:09:1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9-Jul-2014 16:09:1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912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89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91201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大陸學者葉舒憲透過傳世文獻及文化人類學資料的運用,重構出失落已久的熊神崇拜線索,將其研究成果匯集成《熊圖騰》一書。筆者受其論著啟迪,發現熊在原始信仰中雖然最初是與母性、生殖、女神崇拜結合,但隨著歷史的演進,其所象徵的文化意義又有了極大的翻轉,因此引起研究動機,經由檢視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圖像資料與民俗口傳資料的四重證據法,考察熊這種真實存在於世上的動物,如何在歷史發展中形成其獨特的文化意義。
本論文分別從「原始信仰」、「傳世文獻」、「歷史王權」三個面向來探究與熊相關的神話傳說。第二章〈原始信仰中的熊〉,以熊圖騰文化形成的原因、熊的習性與「復生」、「女神信仰」間的關係為重點,研究發現無論是位於熊圖騰文化圈的民族為他們所殺死的熊舉行熊祭、風葬儀式,或是在儺祭與大喪儀式中方相氏披覆熊皮的動作,背後都隱藏著深信熊具有「死而復生」能力的心理動因。第三章〈傳世文獻中的熊〉,乃以中國唐前傳世文獻為主要文本,研究熊在唐前神話傳說中的樣貌及其在唐後文學作品中所呈現的意象與象徵意義,得知無論是象徵生男的「夢熊之兆」,或是傳世文獻中鯀、禹變化為熊的敘事、象徵「輔政賢臣」及「善戰將士」的文學意象,熊的性別象徵意義已不同於將其與「母性」、「生殖」、「女神崇拜」結合的原始信仰時期。第四章〈歷史王權中的熊〉則是論述歷史典籍所載之神話傳說中的民族開國始祖,其事蹟傳說都與熊有關,熊曾是王權的象徵物,可惜隨著「龍」這個複合式圖騰物的出現,熊在歷史王權中的地位被取代,而不為人所知曉。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即是希望藉由梳理熊在歷代文獻與實物圖像、口傳文學甚至是神聖儀式中所呈現的各種樣貌,耙梳、探究其從原始女神信仰象徵到成為王權象徵,終至神聖意義消解的文化發展脈絡,重現熊曾代表的神聖意義。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的界定…………………………………………2
一、神話與傳說的義界……………………………………2
二、選取材料範圍…………………………………………5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5
一、熊與原始信仰研究………………………………………6
二、熊與變化神話研究………………………………………7
三、熊與部族首領關係研究………………………………...9
第四節 研究方法…………………………………………………11
第二章 原始信仰中的熊…………………………………………12
第一節 熊崇拜的起源……………………………………………14
第二節 熊與女神信仰……………………………………………16
第三節 熊與夢兆感生……………………………………………17
第四節 熊與神聖儀式……………………………………………24
一、熊祭儀式………………………………………………24
二、儺祭與大喪……………………………………………31
第五節 小結……………………………………………………...36
第三章 傳世文獻中的熊……………………………………….38
第一節 唐前傳世文獻中的熊…………………………………39
一、《山海經》中的熊………………………………………38
二、變化神話中的熊……………………………………45
第二節 熊的意象及其象徵………………………………….51
一、非熊/飛熊:輔政賢臣的象徵……………………...…52
二、熊羆之士:善戰將士的象徵…………………………55
三、志怪小說中的熊……………………………………….56
(一)熊通人意…………………………………….. …57
(二)熊與災禍……………………………………......57
(三)遭譴化熊………………………………………...60
第三節 小結……………………………………………………..61
第四章 歷史王權中的熊………………………………………..63
第一節 黃帝有熊氏……………………………………………..64
一、黃帝為歷史人物………………………………………64
(一)黃帝為系譜始祖…………………………………65
(二)黃帝為五方帝之一………………………………69
二、黃帝為神話人物………………………………………72
(一)黃帝為天帝………………………………………72
(二)黃帝為戰神………………………………………74
三、黃帝與熊……………………………………………..79
第二節 夏禹…………………………………………………….83
一、禹為歷史人物…………………………………………83
二、禹為神話人物…………………………………………85
(一)禹為創世神祇……………………………………85
(二)禹為社神…………………………………………89
三、禹與熊…………………………………………………91
第三節 古朝鮮壇君……………………………………………..95
一、壇君神話產生背景……………………………………96
二、壇君神話與社神崇拜…………………………………99
三、壇君神話與熊神崇拜…………………………………100
第四節 小結……………………………………………………102
第五章 結論……………………………………………………….104
第一節 研究成果………………………………………………104
第二節 研究展望………………………………………………105
附錄一:畫像石中的熊……………………………………………107
附錄二:其他考古實物中的熊…………………………………135
附錄三:《山海經》中的熊…………………………………147
參考文獻……………………………………………………………. 151
zh_TW
dc.format.extent 676912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12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神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圖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王權zh_TW
dc.title (題名) 熊辨/熊變:唐前「熊」神話傳說考察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古籍按朝代順序、外文譯著依國籍,其餘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古籍叢刊
〔周〕呂望撰:《六韜》(上海涵芬樓借古里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影宋鈔本),收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刋正編》第1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周〕韓非:《韓非子》(上海涵芬樓藏黃蕘圃校宋本),收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刋正編》第1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秦〕商鞅撰:《商君書》(西吳嚴萬里叔卿校本),收入《四部備要 》第345冊,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一版。
〔漢〕戴德撰,〔北周〕盧辯注:《大戴禮記》(清乾隆二十三年德州盧見曾刊雅雨堂叢書本),1758年。
〔漢〕劉向:《說苑》(平湖葛氏傳樸堂藏明鈔本),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子部》第75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漢〕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月臺一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尚書正義》,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漢〕毛公傳,〔東漢〕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漢〕劉安撰,〔東漢〕許慎注:《淮南子》(上海涵芬樓景印劉泖生影寫北宋本),收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刋正編》第2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漢〕戴德撰,〔北周〕盧辯註:《大戴禮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漢〕賈誼撰:《新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5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7年9月初版。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日本岩崎氏藏宋刊本),收入《四部叢刊初編‧經部》第16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東漢〕王充:《論衡》(明通津草堂刊本),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子部》第98-99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東漢〕王逸撰:《楚辭章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東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周禮注疏》,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三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東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儀禮注疏》,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四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東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五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東漢〕趙曄撰,〔明〕吳琯校:《吳越春秋》,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0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東漢〕宋衷注,〔清〕張澍稡集補注:《世本》,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0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東漢〕王符撰:《潛夫論》,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277冊,臺北市:世界書局,1986-1988年。
〔東漢〕班固:《白虎通德論》(江安傅氏雙鑒樓藏元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東漢〕劉熙撰,〔明〕吳琯校:《釋名》,收入《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51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東漢〕高誘註:《呂氏春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9年10月初版四刷。
〔東漢〕高誘註:《戰國策》,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9年11月初版四刷。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上)》(北宋景祐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7月臺二版。
〔東漢〕蔡邕撰,〔清〕王謨輯:《月令章句》(輯自清嘉慶三年金溪王氏刻本《漢魏遺書鈔‧經翼第二冊》),收入《漢學輯佚文獻彙編》第14冊,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0年7月。
〔東漢〕盧植撰,〔清〕王謨輯:《小戴禮記注》(輯自清嘉慶三年金溪王氏刻本《漢魏遺書鈔‧經翼第二冊》),收入《漢學輯佚文獻彙編》第13冊,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0年7月。
〔三國‧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三國‧魏〕王肅注:《孔子家語》(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刊本),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子部》第71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三國‧蜀〕譙周:《古史考》(嘉慶十一年重九刊,平津館存板),收於《筆記小說大觀‧二十四編》,臺北市:新興書局,1979年。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杭州葉氏藏明金李校刊本),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史部》第57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三國‧吳〕韋昭注,〔清〕沈鎔輯注:《國語詳注》(上海文明書局鉛印本),收入宋志英選編:《《國語》研究文獻輯刊》第七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三國‧吳〕韋昭解,〔宋〕宋庠補音,〔清〕王鐸批點:《國語》(影印王鐸手批明刻本),收入宋志英選編:《《國語》研究文獻輯刊》第九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六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晉〕孔晁注:《逸周書》,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0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晉〕皇甫謐著:《帝王世紀》,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0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晉〕郭象註:《莊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0年12月初版五刷。
〔晉〕孔晁注,〔清〕陳逢衡補注:《逸周書補注》,收入《叢書集成三編》第94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晉〕王嘉撰,〔南朝‧梁〕蕭綺輯編:《拾遺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晉〕陳壽傳,〔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宋紹熙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4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臺二版。
〔東晉〕陶潛撰:《搜神後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東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爾雅注疏》,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第七版。
〔南朝‧宋〕裴駰撰:《史記集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5-246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朝‧宋〕劉敬叔撰:《異苑》,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下)》(宋紹興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3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11月臺二版。
〔南朝‧梁〕沈約註:《竹書紀年》(上海涵芬樓影印天一閣刊本),收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刋正編》第5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南朝‧梁〕劉勰撰:《文心雕龍》(上海涵芬樓景印明嘉靖刊本),收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刋正編》第99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南朝‧梁〕任昉撰:《述異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7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朝‧梁〕顧野王撰,〔唐〕孫強增訂,〔宋〕陳彭年重修:《大廣益會玉篇》(小學彙函本),收入《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1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後魏〕酈道元撰:《水經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3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北齊〕顏之推撰:《顏氏家訓》(上海涵芬樓借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遼陽傅氏刊本),收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刋正編》第2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隋〕蕭吉:《五行大義》,收入《宛委別藏》第70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唐〕陸明德撰:《經典釋文》(通志堂刊本),收入《四部叢刊初編‧經部》第13-14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唐〕房玄齡註:《管子》(上海涵芬樓景印宋刋本),收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刋正編》第1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張守節撰:《史記正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7-24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唐〕房喬撰:《晉書(上)》(宋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5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6月臺二版。
〔唐〕房喬撰:《晉書(下)》(宋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5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6月臺二版。
〔唐〕魏徵等撰:《隋書》(元大德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13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7月臺二版。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清光緒十九年廣雅書局刊本),收入《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彙編‧史記》第1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10年11月,頁11-138 。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中)》(宋紹興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16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11月臺二版。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上海涵芬樓景印汲古閣本),收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刋正編》第94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王昭禹撰:《周禮詳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1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註》,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6年4月初版八刷。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第五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臺一版第七次印刷。
〔宋〕羅願撰,〔元〕洪焱祖音釋:《爾雅翼》(光緒十年洪氏晦木齋刊本),收入《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47-48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上)》(北宋嘉祐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17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臺二版。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下)》(北宋嘉祐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17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臺二版。
〔南宋〕朱熹撰:《詩經集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0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宋〕朱熹:《楚辭集注》(景印天曆庚午陳忠甫宅刊本),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年。
〔南宋〕羅泌撰:《路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3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宋〕鄭樵撰:《通志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元〕無名氏撰:《全相平話五種》(據涵芬樓翻印本和倉石武四郎影印本併為一集重印),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2月北京第一版。
〔明〕黃佐撰:《泰泉鄉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胡應麟撰:《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明〕胡應麟:《四部正訛》,收入《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83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臺南市:西北出版社,2003年11月初版。
〔明〕許仲琳著,〔明〕李雲翔續著:《封神演義》,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初版一刷。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上)》,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2月三版一刷。
〔清〕熊伯龍著:《無何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梁玉繩撰:《漢書人表考》,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0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聖祖仁皇帝御定:《御定淵鑑類函》,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299冊,臺北市:世界書局,1987年。
〔清〕聖祖敕編:《全唐詩》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8次印刷。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經韵樓藏版),北縣:藝文印書館,1994年12月初版八刷。
〔清〕王念孫撰:《廣雅疏證》(清光緒五年淮南書局重刻本),收入《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47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清〕畢沅注,戴望校并跋,譚儀校:《墨子》(清乾隆四十九年畢氏靈嚴山館刻本),收入任繼愈、李廣星主編:《墨子大全》第11冊,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作者不詳:《朝鮮史略》(據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第一集影印),收入《四部叢刊廣編》第1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二、中文專著
丁山著:《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民間故事》編輯組編:《白族民間故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中國畫像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2:山東漢畫像石(2)》,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中國畫像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5:陝西、山西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中國畫像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6:河南漢畫像石》,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中國畫像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7:四川漢畫像石》,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尹榮方:《社與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牛天偉、金愛秀:《漢畫神異圖像考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一兵:《虎豹熊羆演大荒——圖騰與中國史前文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子壽、薛紅主編:《神農本草經》,新竹市:凡異出版社,2010年1月初版。
王小盾:《四神起源和體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創世神話及其文化》,臺北市:洪葉文化,2005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市:洪葉文化,2005年。
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臺北市:允晨文化,2006年9月初版。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娟編著:《民俗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1-6。
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56年1月初版。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里仁書局,2009年9月初版。
王德保:《神話的意蘊》,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樹新、孟世凱主編:《炎帝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玄珠著:《中國神話研究》,收入《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三輯》第48-49冊,臺北市:東方文化,1987年。
田玉隆編注:《蚩尤研究資料選》,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石玉新、徐俊元、張占軍:《華夏姓氏考》,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朱雲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江林昌:《楚辭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太陽循環文化揭秘》,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艾蘭、汪濤、范毓周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何亮星:《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何亮星:《圖騰與中國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何新:《宇宙的起源:《楚帛書》與《夏小正》新考》,北京: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何新:《何新古經新解》,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
吳天明:《中國神話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呂大吉、何耀華總主編,滿都爾圖等分冊主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鄂倫春族卷、鄂溫克族卷、赫哲族卷、達斡爾族卷、錫伯族卷、滿族卷、蒙古族卷、藏族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呂大吉、何耀華總主編,張公瑾等分冊主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傣族卷、哈尼族卷、景頗族卷、孟-高棉語族群體卷、普米族卷、珞巴族卷、阿昌族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呂大吉總主編,何耀華等分冊主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彝族卷、白族卷、基諾族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呂大吉、何耀華總主編,和志武等分冊主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納西族卷、羌族卷、獨龍族卷、傈僳族卷、怒族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1次印刷。
呂大吉、何耀華總主編,于錦繡、楊淑榮分冊主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考古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呂思勉、童書業編著:《古史辨》第七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一刷。
宋公文、張君著:《楚國風俗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宋兆麟:《民間性巫術》,北京市:團結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宋兆麟:《巫與巫術》,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岑家梧:《圖騰藝術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岑家梧:《圖騰藝術史》,臺北市: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初版。
李立:《文化整合與先秦自然神話演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李立:《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的演變》,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李立:《漢墓神話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李零:《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李學勤主編,王宇信等著:《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第1次印刷。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汪立珍:《鄂溫克族宗教信仰與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汪立珍:《鄂溫克族神話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周清泉:《文字考古》,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初版。
屈育德:《神話‧傳說‧民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11月二版一刷。
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9月初版。
林惠祥:《神話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7月臺一版。
河南省考古學會、河南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楚文化覓踪》,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河南省新鄭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新鄭縣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邱德修:《上博楚簡〈容成氏〉注譯考證》,臺北市: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一刷。
姜承哲:《中韓太陽神話比較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刷。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傈僳族民間故事》編輯組編:《傈僳族民間故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上)》,臺灣:大通書局,1972年。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第4刷。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市:清大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
唐曉峰:《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 / 殷虛文字記》,臺北市:學海出版社,2011年5月再版。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臺一版第四次印刷。
孫作雲:《天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孫作雲:《孫作雲文集》第三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9年12月第一版第二刷。
宮長為、鄭劍英主編:《炎帝神農氏:中國遠古文明追索》,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峻林、國富、寶華編:《鄂倫春民間故事集成》,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徐文武:《楚國宗教概論》,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徐志平編著:《中國古代神話選注》,臺北市:里仁書局,2006年8月初版。
徐昌翰、黃任遠:《赫哲族文學》,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0年4月第2版第2次印刷。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烏丙安:《神秘的薩滿世界——中國原始文化根基》,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2次印刷。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一)》,臺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7月初版二刷。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二)》,臺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7月初版二刷。
袁珂:《神話論文集》,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月活版一刷。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1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高小剛:《圖騰柱下:北美印第安文化漫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高有鵬、孟芳:《神話之源:《山海經》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刷。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市:里仁書局,2008年3月初版。
高麗珍:《《淮南子》神話與古代地理知識的探討》,臺北市:揚智文化,1993年4月初版。
康韻梅:《中國古代生死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6月初版。
張玉法:《先秦的傳播活動及其影響》,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4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張玉春譯注:《竹書紀年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張軍:《楚國神話原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1月初版。
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主編:《神與神話》,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3月初版。
張哲俊:《韓國壇君神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曹錦華:《《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淮南子‧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之比較研究》,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初版。
莊吉發:《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莊雅州、黃靜吟註譯:《爾雅今註今譯》,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3月初版一刷。
許順湛:《五帝時代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若沫全集‧歷史編》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郭精銳:《神話與中國古代文化縮影》,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放主編:《炎帝與炎帝文化》,隨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4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炳良:《神話˙禮儀˙文學》,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4月初版。
陳國強主編,石奕龍等撰:《文化人類學辭典》,臺北市:恩楷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初版三刷。
陳連山:《《山海經》學術史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懷宇:《動物與中古政治宗教秩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陸思賢:《神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臺北市:里仁書局,2002年8月初版。
閆德亮:《中國古代神話的文化觀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富育光、郭淑雲:《薩滿文化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
富育光:《薩滿教與神話》,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曾憲通撰集:《長沙楚帛書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馮作民譯註:《白話左傳(下冊)》,臺北市:星光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第1刷。
馮來儀選編:《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任遠:《通古斯——滿語族神話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任遠:《赫哲那乃阿依努原始宗教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強、色音:《薩滿教圖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2月。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臺北市:洪範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
黃德馨:《楚國史話》,武昌: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錫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黃靜吟:《楚金文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治經、黃任遠合著:《通古斯:滿語族神話比較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1997年4月初版一刷。
楊軍箋注:《元稹集編年箋注》(詩歌卷),西安:三泰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楊復竣:《中國傳統文化之根——中國本源文化伏羲文化‧中國姓氏史》,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楊麗娟:《世界神話與原始文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7月一版一刷。
葉舒憲編譯:《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3次印刷。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中西文化中的愛與美主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葉舒憲:《英雄與太陽》,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刷。
葉舒憲:《神話意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葉舒憲:《熊圖騰:中華祖先神話探源》,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聞一多:《神話與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二版第二刷。
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文英、曹田玉:《夢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青:《甲骨卜辭神話資料整理與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10月。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初版。
劉國忠:《五行大義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毓慶:《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年3月初版一刷。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臺北市:里仁書局,1997年12月初版。
歐麗娟:《唐詩中的樂園意識》,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初版。
潛明茲:《中國神話與傳說》,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增訂版。
衛聚賢:《古史研究》第三集影印本據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12月。
鄭先興:《漢畫像的社會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次印刷。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修訂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盧元駿註譯、陳貽鈺訂正:《說苑今註今譯》修訂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5月修訂版第二次印刷。
蕭兵:《楚辭與神話》,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蕭兵:《中國文化的精英——太陽英雄神話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
蕭兵:《儺蜡之風——長江流域宗教戲劇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賴雁蓉:《《爾雅》與《說文》名物詞比較研究——以器用類、植物類、動物類為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玉器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錢穆:《中國歷史精神》(新校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謝浩範、朱迎平譯注:《管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鍾仕民:《彝族母石崇拜及其神話傳說》,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鍾宗憲:《炎帝神農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2006年初版。
鍾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韓玉祥、曹新洲主編:《南陽漢畫像石精萃》,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魏建震:《先秦社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4月初版一刷。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羅運環:《出土文獻與楚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譚佳:《斷裂中的神聖重構——《春秋》的神話隱喻》,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譚達先:《中國神話研究》,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2年6月初版。
嚴文明:《中華文明的始原》,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籍秀琴:《中國姓氏源流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一刷。
饒宗頤、曾憲通編著:《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年9月版。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次印刷。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一,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顧鐵符:《楚國民族述略》,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龔維英:《原始崇拜綱要——中華圖騰文化與生殖文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三、外文譯著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市:長安出版社,1991年2月第一版第三刷。
〔日〕白川靜著,溫天河譯:《甲骨文的世界——古殷王朝的締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9月初版。
〔日〕林泰輔著,陳清泉譯:《朝鮮通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4月臺一版。
〔日〕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鯀禹原始〉,收入《黃帝的傳說——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年2月初版。
〔法〕列維‧斯特勞斯著,渠東譯:《圖騰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法〕安德烈‧勒魯瓦—古昂著,俞灝敏譯:《史前宗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法〕李維—史特勞斯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11月初版第七刷。
〔法〕科加‧布德著,李揚、王珏純、劉爽譯:《人與獸:一部視覺的歷史》,臺北:大地出版社,2002年7月一版一刷。
〔法〕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6月初版。
〔法〕格拉耐著,張銘遠譯:《中國古代的祭禮與歌謠》,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初版一刷。
〔美〕M‧艾瑟‧哈婷著,蒙子、龍天、芝子譯,《月亮神話——女性的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1刷。
〔美〕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吳曉群、姚蓓琴譯:《宗教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7年。
〔美〕金芭塔絲(Gimbutas,M.)著,〔美〕德克斯特(Dexter,M.R.)主編,葉舒憲等譯:《活著的女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
〔美〕韋勒克(René Wellek)、華倫(Ausin War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76年10月。
〔美〕奧格登‧譚納(Ogden Tanner)著,理查‧H‧泰德福特(Richard H. Tedford)顧問,時代公司安萍譯:《野生動物世界:熊與食肉動物》,時代公司,1982年。
〔美〕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編,朝戈金、尹伊、金澤、蒙梓譯:《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英〕弗雷澤(J.G..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初版三刷。
〔英〕艾蘭著,汪濤譯:《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英〕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第四版第一刷。
〔英〕愛德華‧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著,連樹聲譯:《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英〕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重譯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英〕克拉頓柏克(Juliet Clutton-Brock)編輯顧問,黃小萍譯:《自然珍藏系列:哺乳動物圖鑑》,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初版。
〔奧〕佛洛伊德著,文良文化譯:《圖騰與禁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德〕伯恩特‧布魯納(Bernd Brunner)著,杜子倩譯:《熊的故事——迷思、夢境與真實》,臺北縣:左岸文化出版,2008年2月初版。
〔德〕埃利希‧諾伊曼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刷。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李小兵譯:《符號‧神話‧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范進、楊君游、柯錦華譯:《國家的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2版第1次印刷。
〔蘇聯〕海通著,何亮星譯:《圖騰崇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韓〕安鼎福:《東史綱目(一)》,收入朝鮮古書刊行會編:《朝鮮群書大系》續續第十五輯,京城:朝鮮古書刊行會,1915年。
〔韓〕李丙燾著,許宇成譯:《韓國史大觀》,臺北市:正中書局,1979年11月臺四版。
〔韓〕釋一然:《三國遺事》,收入《韓國漢籍民俗叢書》第一輯第4-5冊,臺北市:東方文化,1988年。
〔韓〕金富軾:《三國史記》,收入《韓國漢籍民俗叢書》第一輯第6-9冊,臺北市:東方文化,1988年。
〔韓〕鄭麟趾等纂修:《高麗史》(三),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12年10月再版二刷。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The Nature of Religion,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初版一刷。
米爾希‧埃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宋立道、魯奇譯:《神秘主義、巫術與文化風尚》,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初版。
張光直著,郭凈譯:《美術、神話與祭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四、論文集論文
牛天偉:〈漢畫中的蚩尤神像考〉,收入張之鑄主編:《中國當代文博論著精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頁583-584。
宋兆麟:〈人祖神話與生育信仰〉,收入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主編:《神與神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初版。
徐中舒:〈陳侯四器考釋〉,收入徐中舒:《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405-446。
涂元濟:〈「鯀化黃龍」考釋〉,收入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頁215-222。
程薔:〈鯀禹治水神話的產生和演變〉,收入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頁200-214。
楊儒賓:〈天子四面——天子的原型〉,收入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初版,頁181-214。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收入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頁1-42。
熱依罕:〈維吾爾族的熊圖騰崇拜覓踪〉,收入仁欽道爾基、郎櫻編:《阿爾泰語系民族敘事文學與薩滿文化》,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頁237-244。
蕭兵:〈中國上古文物中的動物形象解讀——兼評張光直等人的泛薩滿理論〉,收入史忠義、盧思社、葉舒憲主編:《國際文學人類學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頁305-317。
竇旭耀:《聖王崇拜探源——先秦諸子聖王崇拜思想與上古政治文化傳統》,收入王中江主編:《中國哲學的轉化與範式——紀念張岱年先生九十五誕辰暨中國文化綜合創新學術研討會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710-715。
五、期刊論文
〔日〕大塚和義著,巴達榮嘎、趙復興譯:〈通古斯與阿伊努及其共同文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94年第3期,頁34-38。
〔前蘇聯〕里‧瓦西里耶夫娜著,屈子華譯:〈一種廣泛分佈的圖騰文化—熊崇拜〉,《天府新論》1994年第2期,頁58-87。
王孝廉編譯:〈神話的定義問題〉,《民俗曲藝》第27期(1983年12月),頁89-103。
王人聰:〈楚王酓審盞盂餘釋〉,《江漢考古》1992年第2期,頁65-68。
王青:〈鯀禹治水傳說新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9月第3期,頁40-45。
利苑:〈韓民族熊圖騰文化來源考〉,《烏鲁木齊職業大學學報》第12卷第3期(2003年9月),頁63-66。
吳小奕:〈釋「熊」〉,《語言研究》第24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02-104。
李則綱:〈社與圖騰〉,《東方雜誌》第三十二卷第十三號(1935年7月),頁219-234。
李道和:〈昆侖:鯀禹所造之大地〉,《民間文學論壇》1990年第4期(總第45期),頁12-20。
李晶:〈滿通古斯民族和朝鮮民族熊神話傳說之比較〉,《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2期(2004年6月),頁24-28。
李黎陽:〈試論山東安丘漢墓人像柱藝術〉,《中原文物》1991年第3期,頁85-88。
李學勤:〈論遂公盨及其重要意義〉,《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頁4-13。
汪立珍:〈論鄂溫克族熊圖騰神話〉,《民族文學研究》2001年1月,頁74-77。
林素娟:〈飲食禮儀的身心過渡意涵及文化象徵意義——以三《禮》齋戒、祭祖為核心進行探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二期(2008年3月),頁171-216。
林慧瑛:〈共工神話新探——兼論「鯀非共工」〉,《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30。
侯迺慧:〈從山海經的神狀蠡測鳥和蛇的象徵及其轉化關係〉,《中外文學》第15卷第9期(1987年2月),頁112-129。
洪颺:〈「熊」字的上古讀音之古文字材料補證〉,《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2010年9月),頁112-114。
凌純聲:〈中國古代社之源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七期(1964年春季),頁1-44。
孫作雲:〈蚩尤考(篇上、篇中)〉,《中和月刊》1941年第二卷第四期,頁27-50。
孫作雲:〈蚩尤考(篇下)〉,《中和月刊》1941年第二卷第五期,頁36-57。
徐志平:〈「人化異類」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傳〉,《臺大中文學報》第六期(1994年6月),頁357-397。
荊雲波:〈「熊」與「能」的認同與變異〉,《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 03期,頁34-36。
高莉芬:〈水的聖域:兩晉江海賦的原型與象徵〉,《政大中文學報》2004年6月第一期,頁113-148。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期(2007年3 月),頁1-44。
張光遠:〈從考古發掘與經籍古文的印證論有熊氏黃帝〉,《故宮季刊》第十卷第一期(1975年秋季),頁23-34。
張開焱:〈鯀的原初性別:女神還是男神?——屈詩釋讀與夏人神話還原性重構之四〉,《東方叢刊》2008年1月,頁86-104。
張意文:〈由神話中龍和鯀禹啟的關係看中國古代國家之形成〉,《問學集》第六期(1996年12月),頁1-9。
張麗紅:〈熊圖騰神話之謎的「四重證據法」破譯——評葉舒憲先生的新作《熊圖騰》〉,《遼東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年 01期,頁125。
梁奇:〈《山海經》中人獸伴生類神人形象論析——以「四鳥」、鳥為助手的神人形象為例〉,《河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頁154-156。
梅瓊林:〈王國維與「三重證據法」〉,《民族藝術》1998年第3期,頁50-55。
郭天紅、張嘉賓:〈尼夫赫人的原始崇拜和熊祭〉,《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年第6期(總第83期),頁104-109。
陳國偉:〈「鯀腹生禹」神話中領袖權力的轉移〉,《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三期(2001年5月),頁47-63。
鹿憶鹿:〈有關禹的神話傳說信仰〉,《東吳中文學報》第六期(2000年5月),頁173-196。
曾凡:〈鯀:一個被歷史湮沒的水文符號〉,《學術論壇》2008年第2期(總第205期),頁24-28。
賀文章:〈漫談圖騰與熊崇拜〉,《北方文物》1994年第3期(總第39期),頁122-126。
黃建淳:〈玉熊人與有熊氏黃帝的關聯——以紅山文化與殷商時代的玉作為例〉,《淡江史學》第十六期(2005年12月),頁1-13。
黃震云:〈伯禹愎鯀與龍馬圖騰〉,《聯大學報》2006年第1期,頁52-55,87。
楊景鸘:〈方相氏與大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一本(1960年12月),頁123-166。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年3月),頁383-446。
楊儒賓:〈黃帝與堯舜——先秦思想的兩種天子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卷第2期(總第4期)2005年12月,頁99-136。
楊樸:〈中華民族八千年熊圖騰崇拜原型模式的重構——論《熊圖騰》的學術貢獻兼駁「黃帝族是檀君神話熊女族後裔」說〉,《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8年8月),頁137-141。
葉舒憲:〈人類學「三重證據法」與考據學的更新〉,《書城》1994年第1期,頁10-12。
葉舒憲:〈第四重證據:比較圖像學的視覺說服力——以貓頭鷹象徵的跨文化解讀為例〉,《文學評論》2006年第5期,頁172-179。
葉舒憲:〈冬眠之熊與鯀、禹、啟神話通解——從熊穴啟閉獲得的啟發〉,《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07年8月),頁5-7。
葉舒憲:〈大禹的熊旗解謎〉,《民族藝術》2008年 01期,頁41-45。
葉舒憲:〈「軒轅」和「有熊」——兼論人類學的中國話語及四重證據闡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卷第5期(2008年9月),頁14-19。
葉舒憲:〈鯀禹啟化熊神話通解——四重證據的立體釋古方法〉,《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2008年11 月),頁33-53。
葉舒憲:〈國學考據學的證據法研究及展望——從一重證據法到四重證據法〉,《證據科學》2009年第17卷(第4期),頁389-404。
葛志毅:〈先秦圖騰信仰與楚君熊氏之關聯〉,《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6期,130-135。
廖群:〈《汲冢瑣語》與先秦「說體」考察〉,《理論學刊》2012年4月第4期(總218期),頁113-117。
管東貴:〈中國古代的豐收祭及其與「曆年」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一本(1960年12月),頁191-270。
趙曉龍:〈公孫源流考〉,《暨南史學》第六輯(2009年),頁55-58。
樊聖:〈射鞠鼂飽與鯀禹啟益〉,《大陸雜誌》第八十六卷第五期(1993年5月),頁35-45。
魯瑞菁:〈兩漢「三代始祖感生說」述論〉,《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3 輯(2007年11月),頁154-180。
蕭兵:〈〈天問〉難題一則——「焉有虬龍,負熊以游」試解〉,《雲夢學刊》第25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5-6。
鍾宗憲:〈「黃帝」形象與「黃帝學說」的窺測——兼以反省《黃帝四經》的若干問題〉,《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三十二期(2005年7月),頁17-57。
鍾宗憲:〈論《山海經》記載中的黃帝〉,韓國中央大學校:《外國學研究》第15卷第1期(2011年4月),頁303-322。
鍾曉峰:〈政治託喻與禽鳥詩——以元和詩人之貶謫創作為探究中心〉,《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第二期(總第十二期)2008 年12 月,頁89-120。
龔維英:〈〈天問〉鯀禹傳說難點考釋〉,《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頁72-76。
六、學位論文
王仁鴻:《《山海經》的神話思維——以空間、身體、食物、樂園為探討核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王淑雍:《漢代緯書中感生神話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2月。
王新華:《白虎通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5月。
王憲昭:《中國民族神話母題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全炳澤:《中韓始祖及英雄神話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吳慕雅:《中國原母神神話研究》,臺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吳黎朔:《先秦母神信仰與發展初探》,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
李永正:《《山海經》動物形象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國璽:《秦漢之際陰陽五行政治思想源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1月。
周旻樺:《上博楚簡〈容成氏〉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官怡嫺:《中國變形神話傳說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錦榮:《上博楚竹書〈容成氏〉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邱宜文:《《山海經》神話思維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5月。
邱容韡:《中國先秦變形神話傳說中「化生」之思維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0月。
范瑞紋:《時空觀念與黃帝信仰——秦漢改制思想探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7月。
孫東平:《朝鮮民族神話中的熊形象與中國文化的關聯》,吉林:延邊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6月。
徐裕源:《中韓古代創世與始祖神話類型之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張化興:《《山海經》中的神話與宗教初探》,臺中: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張佩珍:《《山海經》三經的神異世界》,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6月。
張美卿:《中國古代神話中之靈異動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張真華:《古帝王神話文化歷程初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1月。
張偉恩:《《楚辭》中的圖騰相關研究》,臺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2年1月。
莊馨儀:《與熊共舞——兒童文學裡的熊》,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郭國泰:《秦漢思想中有關「陰陽」「五行」之探討——從《呂氏春秋》到《太平經》》,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1月。
陳忠信:《先秦兩漢水思維研究——神話、思想與宗教三種視野之綜合分析》,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7月。
陳榮哲:《社崇拜及其神話傳說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陳曉梅:《《山海經》中的神聖山岳——以〈五藏山經〉為探討依據》,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陳麒仰:《與巫術相關之周代部分禮俗探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1月。
游逸飛:《四方、天下、郡國——周秦漢天下觀的變革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黃君琦:《「死而復生」神話意涵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黃靖玟:《漢代玄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黃靜吟:《楚金文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6月。
楊素珍:《秦漢以前「四方」觀念的演變及發展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5月。
劉建宏:《先秦兩漢鯀禹形象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經歷》,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5月。
蔡佳芳:《《山海經》與《古本山海經圖說》中的變化神話研究》,臺中: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1月。
蔡淑溫:《六朝志怪小說的生死觀——以神存不滅為核心》,宜蘭:私立佛光大學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7月。
蔡詠梅:《先秦楚國宗教及其文化探源》,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賴昭吟:《楚金文文例考》,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1月。
繆正西:《韓中民族起源神話的比較研究——以檀君神話與黃帝神話為中心》,韓國:全北大學校大學院中語中文學科碩士論文,1995年2月。
謝秀卉:《山海經郭璞注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5月。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6月。
鍾宗憲:《黃帝研究——黃帝神話傳說之嬗變與有關黃帝學術源流問題之辨正》,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6月。
蘇曼如:《《山海經》時空觀探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
蘇敏如:《中國水界神異動物象徵研究——以《太平廣記》魚、龜、蛇、龍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