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戰後中華民國「僑生政策」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的影響(1954-1974)
The Impact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Policy" of Taiwan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laysian Chinese Education during 1954 and 1974
作者 藍元鴻
Na, Yuan Horng
貢獻者 陳鴻瑜
Chen, Hurng Yu
藍元鴻
Na, Yuan Horng
關鍵詞 僑生政策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
台馬文教關係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education
Malaysia Chinese Educatio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Malaysia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Oct-2014 13:48:45 (UTC+8)
摘要 「僑生回國升學」是中華民國建國至今一貫進行的政策,也是政府遷台後獲致成效的一項政策性工作。僑生政策之實施,使清寒的華人子女亦有機會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意義尤值重視。臺灣與海外各國實質關係之中,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與臺灣的關係最為密切。五十多年來,來台僑生數量以馬來西亞地區居全球之冠,渠等返回僑居地後多數成為馬來西亞社會各界之菁英,成為當地華人在政經文教上的有力資源;也是臺灣現今在當地最大的友我力量。因此,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殊為僑生政策中最為成功的一個例子。本研究聚焦於探討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中,臺灣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發揮的歷史影響。臺灣的華僑教育在相關研究中,多著重於政府政策的制定與形成,較少關注其影響或支援的對象──華僑華人所居國的華文教育;而馬來西亞國內的華文教育在研究上則面對主客觀環境限制之下,又多著重在華文教育在本土與當地政府之間的抗爭關係。這使得臺灣和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之間在華僑或華文教育上的互動關係,鮮少被論述之。因此,本論文企圖補充臺灣在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關鍵聯繫(Vital Link)──僑生政策,期以填補雙方的歷史。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back to their homeland for studies” is the persistent policy carried out by the Taiwan authority, this is also a successful policy since the KMT government shifted to Taiwa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is to create opportunity for the underprivileged Chinese students pursuing their higher education, the significance is regarded. Among all the relationships with foreign nationalities, Malaysia Chinese society and Taiwan is intimately related. For the past fifty years, of all the numbers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Malaysia ranked the first. After returning to their residing country, becoming the elites from all sectors and, also becoming the most powerful resources in the local Chinese community. Which implies that, they strengthen the friendship with Taiwan as well. Hence, the Malaysia Chinese education under this policy is the most successful example.
     This research mainly pinpoints on the role play and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Taiwan on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Malaysia Chinese education. The related study mainly emphasizes on the formulation of government policy and formation, sparsely concerns its impact or support of the residing local Chinese education. Under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nvironmental restrictions,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loc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It is rarely been discussed the interaction in the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between Malaysia and Taiwan.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dd the history of Taiwan‘s “overseas students policy” as a Vital Link for Malaysia Chinese education.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檔案史料
     (一)、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
     〈東南亞華僑教育計畫案〉,《外交部檔》,國史館藏,館藏號:020000031361A。
     〈蔣經國總統文物;卷名:外交-駐外單位之外交部收電(五)〉,《外交部檔》,國史館藏,館藏號:0500-010205-00150-007。
     (二)國史館藏,教育部檔案
     〈美國藍欽大使請見外交部葉部長談話紀錄(1954.04.09)〉,《外交部檔》,國史館藏,舘藏號:020000031361A。
     〈對共匪吸收華僑青年歸國升學運動的研究〉,《教育部檔》,國史館藏,館藏號:019000000329A。
     「共匪吸收海外華僑青年歸國升學運動之研究」,《教育部檔》,國史館藏,館藏號:019000000330A。
     (三)、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藏,外交部檔案
     〈中馬關係(1963-08.01~1967-05.31〉,《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6-01-004。
     〈我國在馬設立各機構(1963.11-1967.06)〉,《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04。
     〈馬來西亞應變措施(1971.05-1974.0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檔案》,館藏號:11-01-20-06-02-006。
     〈菲國菲化僑校(1971.02-1973.0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館藏號:11-01-05-17-01-007。
     〈菲國菲化僑校(1974.07-1975.0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館藏號:11-01-05-17-01-008。
     〈駐吉隆坡領事館工作報告(1961.08-1971.01)〉,《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6。
     〈駐馬主管人員會議紀錄(1970.12.30)〉,《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6。
     〈駐馬主管人員會議記錄-六十一年五月廿六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8。
     〈駐馬主管人員會議記錄-六十年七月六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8。
     〈駐馬主管人員會議記錄-六十年八月四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8。
     〈駐馬主管人員會議記錄-六十年六月十四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8。
     〈駐馬主管人員會議記錄-六十年四月三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8。
     〈駐馬各機構代表會議記錄(1968.10.07)〉,《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6。
     〈駐馬來西亞機構代表會議紀錄(1969.01.08)〉,《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6。
     〈關於馬來西亞政情報告〉,《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2-03-004。
     「駐吉隆坡總領事館會報紀錄(1971-04.12-1974-04.02」,,《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館藏號:11-01-20-05-01-028。
     二、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
     〈南洋僑胞向尼克森促請美國助我反攻〉,《僑情週報》,第90期(臺北:1953),無頁碼。
     〈歡迎海外僑生回國升學〉,《僑務月報》,第24期(臺北:1954.06),頁13-14。
     中央改造委員會,〈本黨現階段政治主張〉,《改造》,第2期(臺北:1953.03),頁17。
     中華民國僑務員會編,《我走過的路》,臺北:中華民國僑務員會,1991。
     王世英計畫主持,《招收海外僑生來臺升讀大學之研究(第二期):生活適應、生涯發展與宣導策略》,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2007。
     外交部編,《外交年鑑‧中華民國101年》,臺北:外交部,2013。
     立法院,〈行政院俞院長鴻鈞報告施政方針〉,《立法院公報》,第13會期第10期(臺北:1954),頁199。
     立法院,〈法院第四屆第五會期外交及僑務委員會第七次全體委員會議〉,《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17期(臺北:立法院秘書處,2001),頁418。
     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統計年鑑-民國七十三年)》,臺北:行政院主計處,1984。
     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臺北:行政院主計處,1956。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臺灣大學歷年來接受美援運用成果檢討》,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4。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印,《僑生教育計劃運用美援成果檢討》,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6。
     周陸僑,《僑生回國升學概況》,臺北:僑務委員會硏究發展考核處,1972。
     國立教育資料館,《七年來的中美教育合作》,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1959。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美援有關教育計畫實施報告:1953-1957》,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1957。
     陳金雄計畫主持;陳伯駒共同主持,《僑生大學先修班在僑生教育上所扮之角色及其績效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1。
     華僑通訊社編,《攜手走過的歲月:中華民國僑務發展歷程》,臺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1990。
     馮鎬,〈海外僑生來臺升學問題〉,《僑務月報》,第10期(臺北:1953.04),頁14。
     僑務委員會第二處編,《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辦理情形之報告》,臺北:僑務委員會第二處,1971。
     僑務委員會編,《中華民國101年僑務統計年報》(臺北:僑務委員會,2013。
     僑務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僑務統計》,臺北:行政院僑務委員會,1960。
     僑務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僑務統計》,臺北:行政院僑務委員會,1970。
     僑務委員會編,《僑務五十年》,臺北:僑務委員會,1982。
     僑務委員會編,《僑務委員會:100年度施政績效報告》,臺北:僑務委員會,2012。
     僑務委員會編,《僑務委員會議實錄》,臺北:僑務委員會,2005。
     監察院編印;趙榮耀、葛永光調查研究,《我國海外僑教工作之研究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臺北:監察院,2011。
     鄭彥棻,〈華僑青年們:祖國歡迎你們回來讀書!〉,《僑務月報》,第36期(臺北:1955.06),頁9-12。
     鮑事夫著;鄺宜正譯,〈菲律賓關閉僑校問題〉,《僑務月報》第142期(臺北:1954.06),頁5-10。
     懷仁編述,《大專畢業僑生動態》,臺北:僑生通訊社,1976。
     三、史料選輯
     《教總33年》編輯室編,《教總33年》,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87。
     馬來西亞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編,《獨大史料集》,吉隆坡:馬來西亞獨立大學有限公司,1993。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董總出版組編輯,《董总卅年》,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87。
     鍾偉前主編,《董總50年》,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2004。
     四、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組織、華人社團出版品
     (一)、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組織出版品
     沈慕羽資料匯編,《沈慕羽言論集》,上、下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出版,1998。
     林國安,《華僑崗沉思錄:林國安教育教學研究文集》(雪蘭莪: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2006。
     邱郁霖、胡興榮主編,《留臺人三十年暨留臺聯總十五年:1974-1989》,雪蘭莪: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1989。
     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鬥史》,吉隆坡:董教總教育中心,1999。
     馬來西亞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課程局編輯,《獨中教改初探:1996年探討華文獨中學制、課程與考試革新方向工作營資料彙編》,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97。
     教總教育研究中心編,《1985年全國華文小學調查報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86。
     教總教育研究中心編,《1985年全國華文小學調查報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86。
     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1400-1999》,吉隆坡:董教總教育中心,1998。
     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信息局編,《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會聯合會總會,1992。
     董總出版組編輯,《保衛華教──關注1961年教育法令的修改》,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87。
     董總總務處編,《風雨激盪一百八十年──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圖片集》,雪蘭莪: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2001。
     甄供,《播下春風萬里──吡叻州華文獨中復興運動紀實》,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96。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全4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98。
     鄭良樹主編,《印度尼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雪蘭莪: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2005。
     鄭良樹輯纂,《林連玉先生言論集》,吉隆坡:林連玉基金出版,2003。
     (二)、華人社團出版品
     江洺輝主編,《直的承傳橫的交流──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成立廿五週年紀念特刊(1974-1999)》,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99。
     吳子文主編,《大馬青年:千面英雄──華裔大馬旅台人立足台灣》,臺北:唐山出版社,2005。
     吳華、舒慶祥編選,《柔佛柔佛巴魯華文史料匯編》,柔佛巴魯:柔佛巴魯陶德書香樓,2008。
     林水檺、何國忠、何啟良、賴觀福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全5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
     林水檺、何國忠編,《中華文化之路:中華文化邁向廿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聯合會,1995。
     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84。
     林水檺編,《文教事業論集),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1985。
     砂勞越留台同學會主編,《留台之聲》,砂勞越:砂勞越第一二省留台同學會,1976。
     徐振亞主編,《世界留臺校友會聯誼總會第五屆代表大會──亞洲留臺校友會聯誼會第十四屆年會》,臺北:世界留臺校友會聯誼總會、海外在臺僑生校友聯合總會,2008。
     雪蘭莪中華大會堂五十四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雪蘭莪中華大會堂慶祝五十四週年紀念特刊:一九七七年》,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文教委員會,1977。
     雪蘭莪中華大會堂編,《馬來西亞全國華團聯合宣言(1985)》,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1986。
     黃偉雯,《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964-1996)》,砂拉越:砂拉越留臺同學會,2002。
     五、年鑑、報紙、雜誌
     (一)年鑑
     《中國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國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84。
     華僑志編籌委員會編,《華僑志‧總志》,臺北:海外出版社,1978。
     華僑志編繤委員會編,《華僑志‧總志》,臺北:華僑志編繤委員會,1964。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1974。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1976。
     唐志堯撰,《華僑志‧新加坡》,臺北:華僑文化出版社,1960。
     (二)報紙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中國報》
     《南洋商報》
     《星洲日報》
     《香港工商日報》
     《香港時報》
     《聯合報》
     (三)雜誌
     成大校友聯絡中心編輯,〈一代儒商──丹斯里拿督吳德芳〉,《成大》,第236期(臺南:2012.02),頁21-22。
     陳水逢,〈在南大的一羣〉,收於政大校友社編,《政大校友季刊》,第1期(臺北:曹聖芬,1967.10.31),頁13-17。
     李珊,〈海外文化堡壘──大馬華教速寫〉,《光華雜誌》,30卷第5期(臺北:2005.05),頁14。
     李慧敏,〈新加坡母語教育之爭〉,《亞洲週刊》,二十四卷二十一期,(香港:2010.05.30),頁13。
     筆鋒,〈華文大學獲批 馬華教夢成真〉,《亞洲週刊》,第16卷第8期(香港:2013.04.28),頁008。
     六、回憶錄、傳記、個人文集、訪談記錄
     (一)、回憶錄、傳記、個人文集
     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新加坡:聯合早報,2011。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臺北:世界書局,2000。
     沈克勤,《從牧童到外交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2。
     林連玉,《風雨十八年》,上、下冊,吉隆坡:林連玉基金會,2001。
     高信,《八十自選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
     郭仁德,《敦陳禎祿傳》,吉隆坡: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1996。
     黃潤岳,《獨中論叢》,雪蘭莪:馬來亞印務公司,1973。
     劉秀珍、齊怡、蕭錦綿、陳妙香採訪整理,《微笑的力量──蕭萬長公職之路五十年》(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13
     鮑事天,《養浩集》,馬尼拉:菲律賓中正學院詩田文教基金會,1996。
     顏清煌,《穿行在東西方文化之間:一位海外華人學者兼社會活動家的回憶錄》,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二)、訪談記錄
     張存武訪問;李郁青紀錄,《張希哲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柯嘉遜,《最後的訪談:東姑與達斯對話錄》,吉隆坡:策略資訊研究中心,2006。
     「蕭萬長-訪談逐字稿」,2014.04.13。
     七、專著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
     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各大學研究所有關東南亞研究博碩士論文摘要匯編》,臺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1983。
     文平強、許德發編,《勤儉興邦:馬來西亞華人的貢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9。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84。
     王國璋,《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
     丘進主編,《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古鴻廷,《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古鴻廷,《教育與認同──馬來西亞華文中學教育之研究(1945-2000)》,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古鴻廷,《教育與認同──馬來西亞華文中學教育之研究(1945-2000)》,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安煥然主編,《百年寬柔:寬柔學村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山:南方大學學院出版社,2013。
     朱敬先,《華僑教育》,臺北:中華書局,1973。
     何啟良,《文化馬華:繼承與批判》,吉隆坡:十方出版社,1999。
     何啟良、祝家華、安煥然主編,《馬來西亞、新加坡社會變遷四十年》,士古來:南方學院出版社,2006。
     何國忠,《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文化與族群政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2。
     何國忠主編,《百年回眸:馬華文化與教育》,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5。
     何國忠主編,《承襲輿抉擇: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文化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1。
     吳元華,《務實的決策:新加坡政府華語文政策研究》,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8。
     吳華,《新加坡華文中學史略》,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6。
     李元瑾主編,《新馬華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2002。
     李明峻編譯,《東南亞大事紀》,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6。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新店:國史館,1997。
     李盈慧、王宏仁主編,《東南亞概論──臺灣的視角》,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臺北:海華文教基金會,2006。
     李雄之,〈華團如何籌畫新聞發布會和發布文告〉,《煙雨華團:附雜文集2》,雪蘭莪:SMR Print Sdn. Bhd,2006。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第四編》,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
     李僕生,《回國升學五十年》,臺北:海天出版社,1960。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撰者,2001。
     周兆呈,《語言、政治與國化:南洋大學與新加坡政府關係1953-1968》,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創作室,2012。
     林水檺,《馬中文教與思想抉論》,吉隆坡:藝青出版有限公司,1998。
     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84。
     林忠強等主編,《東南亞的福建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林開忠、鐘宜興主編,《東南亞教育:發展、現況與省思》,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
     林滿紅,《台灣所藏中華民國經濟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姜興山,《戰後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1945-1976)》,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
     柯嘉遜著;楊培根譯,《1969年大馬種族暴亂──513解密文件》(雪蘭莪:SUARAM KOMUNIKASI,2007。
     胡春艷,《抗爭與妥協︰馬來西亞華社對華族母語教育政策制定的影響》,廈門: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胡達瑪,《馬來政壇談往》,吉隆坡:開明文化企業,1981。
     胡達瑪,《馬來政壇談往》,吉隆坡:開明文化企業,1981。
     夏誠華,《民國以來的僑務與僑教研究(一九一二-二〇〇四)》,新竹:玄奘海外華人中心,2005。
     祝家華,《爐火中的沈思》,雪蘭莪:大將出版社,1999。
     祝家華、安煥然主編,《探索馬來西亞高教發展路向》,柔佛:南方學院出版社,2008。
     馬哈迪著;劉鑑銓譯,《馬來人之困境》,吉隆坡:世界書局有限公司,1981。
     馬燕冰、張學剛、駱永昆編,《馬來西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高松濤,《中華民國與新興國家之技術合作》,臺北:臺灣銀行,1971。
     高信,《中華民國之華僑與僑務》,臺北:正中書局,1989。
     高信,《華僑的時代使命與努力方向》,臺北:華僑出版社,1967。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50-1972)》,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50-1972)》,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72-1992)》,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
     高崇雲、高欣,《東南亞華人與華文教育》,臺北:中華工商研究院,2007。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外交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外交志(初稿)》,新店:國史館,2002。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翻譯/陳鴻瑜審訂,《華裔東南亞人》,埔里:暨大東南亞中心,1998。
     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臺灣華語文教育發展史》,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1990。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2007。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張存武、湯熙勇主編,《海外華族研究論集‧第二卷:婦女、參政與地區研究》,臺北:華僑協會總會,2002。
     張希哲,《中華民國的僑生教育》,臺北:正中書局,1991。
     張希哲,《僑生教育之檢討與改進》,臺北:海外出版社,1973。
     張祖興,《英國對馬來亞政策的演變(1942-195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曹淑瑤,《國家建構與民族認同:馬來西亞華文大專院校之探討:1965-2005》,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莊國土,《二戰以後東南亞華族社會地位的變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莊國土,《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許蘇吾,《新加坡華僑教育全貌》,新加坡:南洋書局,1950。
     陳正茂,《臺灣經濟史》,中和:新文京開發,2010。
     陳田啟主編,《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五周年紀念特刊(1982年2月至1987年3月)》,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87。
     陳志明著;段穎,巫達譯,《遷徙、家鄉與認同:文化比較視野下的海外華人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陳烈甫,《東南亞洲的華僑、華人與華裔》,臺北:正中書局,1979。
     陳烈甫,《華僑學與華人學總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陳烈甫,《菲律賓的歷史與中菲關係的過去與現在》,臺北:正中書局,1968。
     陳烈甫,《菲律賓對外關係》,臺北:正中書局,1977。
     陳烈甫,《菲律濱華僑教育》,臺北:海外出版社,1958。
     陳榮嵐,《全球化與本土化:東南亞華文教育發展策略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陳漱石,《華文獨中:傳承與超越》,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1。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渤海堂,1992。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
     陳鴻瑜,《東南亞政治論衡(二)》,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
     陳鴻瑜,《馬來西亞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12。
     陳鴻瑜,《關於華僑史的幾個問題》,臺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5。
     陳鴻瑜主編,《中華民國之僑務政策》,臺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0。
     傅樹介、陳仁貴、許賡猷,《《華惹》時代風雲──馬大社會主義俱樂部對當代新馬政治的影響》,吉隆坡:策略資訊研究中心,2010。
     彭偉步,《《星洲日報》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曾廣順,《僑政歲月》,臺北:華僑通訊社,1993。
     曾慶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困境與出路》,臺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2001。
     黃庭康著、李宗義譯,《比較霸權: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8。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麥田出版,2012。
     楊建成,《八十年代──中共對外交僑務與海外華人問題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1957-1978)》,臺北:文史哲,1982。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臺北:文史哲出版,1982。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1946-1957》,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2。
     楊進發,《新馬華族領導層的探索》,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2007。
     董鵬程,吳雪梅主編,《第四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003。
     廖小健,《戰後馬來西亞族群關係──華人與馬來人關係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廖建裕、梁秉賦主編,《華人移民與全球化──遷移、本土化與交流》,新加坡:華裔館,2011。
     趙永茂等著,《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法制》,上、下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聯經出版公司,2011。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
     劉友光,《華教百年坎坷路──砂拉越華文中學奮鬥史》,砂拉越:劉友光,2004。
     劉崇漢,《馬來西亞華裔先賢錄》,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1991。
     劉達人、謝孟圜,《中華民國外交行政史略》,新店:國史館,2000。
     劉穎,《除舊佈新: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對高等教育的接管與改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社文史論集》,士姑來:南方學院,1999。
     鄭彥棻講;海外出版社編,《華僑文教工作的方針與任務》,臺北:海外出版社,1957。
     賴觀福,《霧鎖今朝──賴觀福文集》,雪蘭莪:遠東出版(馬)有限公司,1985。
     賴觀福主編,《馬華文化探討》,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82。
     謝思,《巫統的鬥爭與領袖》,吉隆坡:Malayan Thung Pau Daily News,1976。
     謝詩堅,《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思潮演變》,檳城:友達企業有限公司,1984。
     韓方明,《華人與馬來西亞現代化進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顏清湟,〈馬來西亞華人的歷史變革(1403-1941)〉,《海外華人的社會變革與商業成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鬱漢良,《華僑教育發展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
     八、學位論文
     王斯嫺,〈1971年以來臺灣的僑務政策〉,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王麗婷,〈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合併與分裂(1959-196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7。
     何介富,〈行政院輔導僑生回國升學政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吳文武,〈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高中統一考試的研究(1975-2005)〉,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2006。
     吳佩珊,〈英殖民政府對吉隆坡華人事務管理──從自治至法治的轉變(1868-1914)〉,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李志賢,〈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歷史課本之分析(1975-1999)〉,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寶鑽,〈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之研究(1957–2003)〉,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6。
     林慧婷,〈馬來亞共產黨活動之探究(1930-1989)〉,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曉威,〈「馬來西亞華人公會」與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曹淑瑤,〈戰後馬來西亞地區華文高等教育之研究(1945-2005)〉,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6。
     陳月萍,〈美援僑生教育與反共鬥爭(1950-1965)〉,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碩士,2004。
     陳硯棻,〈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0。
     陸建勝,〈馬來(西)亞董教總與華文教育發展之研究(1951-2000)〉,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黃偉雯,〈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964-1996)〉,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2。
     九、期刊論文、會議論文
     (一)、期刊論文
     〈大馬華社與中華文化〉,《馬來西亞華社文史論集》,第2期(士古來:2008),頁136-137。
     Ooog Hak Cbing著;李佩瑩譯,〈馬來亞華人反對聯合邦憲草之政治騷動與緊急狀態(1947-48年)〉,《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4卷第3期(埔里:2004.07),頁77。
     文平強,〈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與籌款活動〉,《馬來西亞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吉隆坡:2012),頁1-14。
     木馬,〈馬來西亞華人研究概略〉,收於《資料與研究》,第14期(雪蘭莪:1995.03.01),頁86。
     古鴻廷,〈西馬地區華文獨立中學之研究〉,《南洋問題研究》,第1期(廈門:2001),頁32。
     古鴻廷,〈馬來亞聯合邦自治後華文教育之研究〉,《亞洲研究》,第33期(香港:1999.12),頁1-47。
     古鴻廷,〈新加坡南洋大學的改革與關閉〉,《南洋問題研究》,第1期(廈門:2003),頁27-28。
     田英成,〈戰後砂勞越華人政治的發展(1945-1970)〉,收於《資料與研究》第14期(雪蘭莪:1995.03.01),頁88-95。
     何啟良,〈論馬來西亞首相職務的轉變──兼評馬哈迪的政績〉,收於《資料與研究》,第13期(雪蘭莪:1995.01.01),頁10-19。
     何國忠,〈多元文化下的徬徨──馬來西亞華族知識份子的困境〉,收於《資料與研究》,第4期(雪蘭莪:1993.03.01),頁22。
     余義章,〈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政治地位問題〉,收於《東亞季刊》,第3期(臺北:1970.01),頁150。
     利亮時,〈1969年馬來西亞種族衝突事件及其對華文教育的影響〉,《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2卷第1期(臺北:2002),頁90-108。
     吳祖田,〈馬來西亞的族群關係:三十年的回顧〉,《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5期(台北,1993.05),頁69-73。
     吳國俊,〈了解僑生的問題—李樸生先生訪問記〉,《華僑教育》,第4期(臺北:1958),頁27-28。
     李盈慧,〈1949年以來中華民國的華僑教育政策〉,收於《暨大學報》,第一卷第一期(埔里:1997.03),頁165-194。
     李盈慧,〈華僑抗戰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於張存武、湯熙勇主編,《海外華族研究論集‧第一卷:移民、華商與經貿》(臺北:華僑協會總會,2002),頁73-89。
     周聿峨,〈從獨中的演變看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華僑華人研究》,第2期(廣州:1995),頁167-168
     陳烈甫,〈東南亞華僑成功因素的檢討〉,《東方雜誌》,第11卷第5期(臺北:1977.11),頁66。
     陳烈甫,〈馬來西亞的隱憂〉,《東方雜誌》,第9卷第10期(臺北:1976.04),頁63-65。
     陳烈甫,〈菲律賓華僑教育的現階段及其問題(上)〉,《東南亞學報》,第1卷第2期(臺北:1965.09.10),頁25。
     陳烈甫,〈菲律賓華僑教育的現階段及其問題(下)〉,《東南亞學報》,第1卷第4期(臺北:1965.11.10),頁21。
     陳烈甫,〈菲律賓華僑教育的現階段及其問題(中)〉,《東南亞學報》,第1卷第3期(臺北:1965.10.10),頁24-25。
     陳烈甫,〈僑教所遭遇的問題〉,《新時代》,第14卷第5期(臺北:1974.05),頁30-32、35。
     陳業良,〈地緣性組織和教育事業〉,《資料與研究》,第18期(雪蘭莪:1995.11.01),頁9-12。
     陳鴻瑜,〈中國分裂與東南亞華人社會〉,《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1期(臺北:1991.01),頁70-71。
     陳鴻瑜,〈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使領館關係〉,《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2卷第4期,2002.10,頁13-61。
     葉新田,〈大馬華教發展之前瞻〉,收於,《資料與研究》,第1期(雪蘭莪:1992.09),頁5。
     葉瑞生採訪,〈華文教育的世紀大拔河──董總執行秘書長莫泰熙先生專訪〉,收於《資料與研究》,第20期(雪蘭莪:1996.03.01),頁9。
     趙綺娜,〈一九四0年代美國外交政策中的臺灣戰略地位〉,《美國研究》,第12卷第1期(臺北:1982.02),頁29-33。
     鄭良樹,〈馬來西亞倡議創辦獨立大學之經緯〉,《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3卷第2期(埔里:2003.04),頁17。
     (二)、會議論文集
     何啟良,〈文化馬華:略說馬華文化認同的困擾和複歸〉,收於林水檺、何國忠編,《中華文化之路:中華文化邁向廿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聯合會,1995),頁237。
     何啟良,〈百年連玉──論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史上的林連玉〉,收於《教育‧啟蒙‧創新:“華教50100”林連玉百歲冥誕學術硏討會》(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1),頁9。
     李廷輝,〈馬來亞華文教育(1894-1911):早期華校的民族主義〉,收於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6),頁90。
     李盈慧,〈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的創辦與發展〉,收於華僑教育學術研討會主編,《華僑教育學術研討會──回顧與展望:論文彙編》(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998),頁123。
     周虎林,〈菲律賓華語文教學的過去與未來〉,《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1995),頁39-73。
     林水檺,〈馬來西亞小學及中學華文教育的發展〉,收於《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屏東:屏東師範學院,1995),頁335-339。
     夏誠華,〈戰後菲律賓政府菲化政策對華文教育之影響〉,《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1995),頁91-105。
     夏誠華,〈擴大招收僑生來台升學芻議〉,收於董鵬程,吳雪梅主編,《第四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003),頁190。
     張應龍,〈戰後馬來西亞華人政治的特點〉,收於張存武、湯熙勇主編,《海外華族研究論集‧第二卷:婦女、參政與地區研究》(臺北:華僑協會總會,2002),頁201。
     曹淑瑤,〈柔佛新山寬柔中學專科部成立與發展之研究〉,收於安煥然主編,《百年寬柔:寬柔學村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山:南方大學學院出版社,2013),頁139-164。
     曹淑瑤,〈戰後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的困境〉,收於何國忠主編,《百年回眸:馬華文化與教育》(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5),頁287-306。
     莊永康,〈四十年來新馬華人面對的“母語”問題〉,收於何啟良、祝家華、安煥然主編,《馬來西亞、新加坡社會變遷四十年》(士古來:南方學院出版社,2006),頁67-87。
     莊興發、劉香倫,〈繁簡體字在大馬華社的應用〉,收於鄭文泉、傅向紅主編,《粘合與張力:當代馬來西亞華人族群內關係》(雪蘭莪: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族群研究中心,2009),頁139-157。
     趙林,〈近十五年(一九八四至一九九八)年來中華民國的華僑教育政策〉,《華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998),頁37
     鄭良樹,〈新馬兩地華教運動的互動關係〉,收於李元瑾主編,《新馬華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出版,2002),頁103-119。
     蘇雲峰,〈星馬華人在抗日戰爭中犧牲與奉獻:1937-1945〉,收於吳倫霓霞、鄭赤琰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亞洲之海外華人國際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7),頁1-16。
     十、網路資料
     (一)、網站
     我國與馬來西亞雙邊關係」,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網頁: http://www.taiwanembassy.org,擷取時間:2014.04.12。
     林宏祥,〈風聲鶴唳非常時期挺身領導 行動巨人張景良立領袖典範〉,2006.09.24,刊載於「獨立新聞在線」,http://www.merdekareview.com/,擷取時間:2014.02.15。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http://www.faatum.com.my/,擷取時間:2013.09.15。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http://www.djz.edu.my/,擷取時間:2013.09.17。
     「當今大馬」,http://www.malaysiakini.com/,2006.09.20,擷取時間:2014.02.11。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網站」,http://www.faatum.com.my/,擷取時間:2014.03.05。
     「國立中興大學‧興湖紀事」,http://archive.nchu.edu.tw,擷取時間:2014.03.19。
     「國立中興大學‧興湖紀事」,http://archive.nchu.edu.tw/,擷取時間:2014.03.19。
     「新加坡國立大學」:http://www.lib.nus.edu.sg,擷取時間:2014.04.01。
     「新加坡國立大學-海外華人研究」,http://www.lib.nus.edu.sg,擷取時間:2014.04.18。
     「馬來西亞教育部網頁」,http://www.moe.gov.my,擷取時間:2014.05.31。
     (二)、資料庫
     WiseNews 慧科大中華新聞網資料庫,http://nccu.wisenews.net.。
     中央日報全報影像資料庫,http://tbmc.ncl.edu.tw:8080/cnnewsapp/start.htm。
     中國時報全文報紙影像資料庫,http://news.ncl.edu.tw/ctnewsc。
     中華日報資料庫,http://enews.db.sinica.edu.tw/。
     民國38年前重要剪報資料庫,http://cdm.lib.nccu.edu.tw/。
     光華雜誌中英對照知識庫,http://203.64.7.10/cgi-bin/fs/auth.cgi?o=22401。
     自立晚報資料庫,http://210.243.166.78/udndataZL/。
     聯合知識庫,udndata.com。
     舊報紙─數位典藏資料庫,http://das.ntl.gov.tw/。
     貳、英文部份
     A. Books
     Tunku Abdul Rahman, May 13 Before and After, Kuala Lumpur: Utusan Melaya, 1969.
     Vidhu Verma, Malaysia: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 Transition, Pedaling Jaya: Srategic Inform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 2004.
     Yong C.F. and McKenna R.B., The Kuamintang Movement in British Malaya 1912-1949 (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90.
     B. Articles
     Cheah Boon Kheng, "Sino-Malay Conflicts in Malaya, 1945-46: Communist Vendetta and Islamamic Resistanc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 12, No, 1 (March, 1981), pp. 108-17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100153018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3018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鴻瑜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Hurng Y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藍元鴻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Na, Yuan Hor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藍元鴻zh_TW
dc.creator (作者) Na, Yuan Hor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Oct-2014 13:48:45 (UTC+8)-
dc.date.available 1-Oct-2014 13:48:4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Oct-2014 13:48:4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0153018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035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301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僑生回國升學」是中華民國建國至今一貫進行的政策,也是政府遷台後獲致成效的一項政策性工作。僑生政策之實施,使清寒的華人子女亦有機會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意義尤值重視。臺灣與海外各國實質關係之中,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與臺灣的關係最為密切。五十多年來,來台僑生數量以馬來西亞地區居全球之冠,渠等返回僑居地後多數成為馬來西亞社會各界之菁英,成為當地華人在政經文教上的有力資源;也是臺灣現今在當地最大的友我力量。因此,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殊為僑生政策中最為成功的一個例子。本研究聚焦於探討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中,臺灣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發揮的歷史影響。臺灣的華僑教育在相關研究中,多著重於政府政策的制定與形成,較少關注其影響或支援的對象──華僑華人所居國的華文教育;而馬來西亞國內的華文教育在研究上則面對主客觀環境限制之下,又多著重在華文教育在本土與當地政府之間的抗爭關係。這使得臺灣和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之間在華僑或華文教育上的互動關係,鮮少被論述之。因此,本論文企圖補充臺灣在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關鍵聯繫(Vital Link)──僑生政策,期以填補雙方的歷史。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back to their homeland for studies” is the persistent policy carried out by the Taiwan authority, this is also a successful policy since the KMT government shifted to Taiwa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is to create opportunity for the underprivileged Chinese students pursuing their higher education, the significance is regarded. Among all the relationships with foreign nationalities, Malaysia Chinese society and Taiwan is intimately related. For the past fifty years, of all the numbers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Malaysia ranked the first. After returning to their residing country, becoming the elites from all sectors and, also becoming the most powerful resources in the local Chinese community. Which implies that, they strengthen the friendship with Taiwan as well. Hence, the Malaysia Chinese education under this policy is the most successful example.
     This research mainly pinpoints on the role play and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Taiwan on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Malaysia Chinese education. The related study mainly emphasizes on the formulation of government policy and formation, sparsely concerns its impact or support of the residing local Chinese education. Under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nvironmental restrictions,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loc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It is rarely been discussed the interaction in the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between Malaysia and Taiwan.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dd the history of Taiwan‘s “overseas students policy” as a Vital Link for Malaysia Chinese education.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1
     第二章、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與僑生政策的發展道路:逆境與出路….…...42
     第三章、戰後中華民國「僑生政策」對馬來西亞的實質影響…..……………….70
     第四章、結論………………………………………………...……………………….96
     徵引書目……………………………………………………..……………………..103
     附錄一:蕭萬長先生訪談記錄表…..…………………..…………………………..120
     附錄二:蕭萬長領事的職務說明…..…………………………....…………………127
     附錄三: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簡史.…………………..………………...………128
     附錄四:馬來西亞發展簡史………………..………………………………………132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3018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僑生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馬文教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educ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alaysia Chinese Educ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Malaysiaen_US
dc.title (題名) 戰後中華民國「僑生政策」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的影響(1954-1974)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mpact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Policy" of Taiwan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laysian Chinese Education during 1954 and 1974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檔案史料
     (一)、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
     〈東南亞華僑教育計畫案〉,《外交部檔》,國史館藏,館藏號:020000031361A。
     〈蔣經國總統文物;卷名:外交-駐外單位之外交部收電(五)〉,《外交部檔》,國史館藏,館藏號:0500-010205-00150-007。
     (二)國史館藏,教育部檔案
     〈美國藍欽大使請見外交部葉部長談話紀錄(1954.04.09)〉,《外交部檔》,國史館藏,舘藏號:020000031361A。
     〈對共匪吸收華僑青年歸國升學運動的研究〉,《教育部檔》,國史館藏,館藏號:019000000329A。
     「共匪吸收海外華僑青年歸國升學運動之研究」,《教育部檔》,國史館藏,館藏號:019000000330A。
     (三)、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藏,外交部檔案
     〈中馬關係(1963-08.01~1967-05.31〉,《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6-01-004。
     〈我國在馬設立各機構(1963.11-1967.06)〉,《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04。
     〈馬來西亞應變措施(1971.05-1974.0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檔案》,館藏號:11-01-20-06-02-006。
     〈菲國菲化僑校(1971.02-1973.0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館藏號:11-01-05-17-01-007。
     〈菲國菲化僑校(1974.07-1975.0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館藏號:11-01-05-17-01-008。
     〈駐吉隆坡領事館工作報告(1961.08-1971.01)〉,《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6。
     〈駐馬主管人員會議紀錄(1970.12.30)〉,《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6。
     〈駐馬主管人員會議記錄-六十一年五月廿六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8。
     〈駐馬主管人員會議記錄-六十年七月六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8。
     〈駐馬主管人員會議記錄-六十年八月四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8。
     〈駐馬主管人員會議記錄-六十年六月十四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8。
     〈駐馬主管人員會議記錄-六十年四月三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8。
     〈駐馬各機構代表會議記錄(1968.10.07)〉,《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6。
     〈駐馬來西亞機構代表會議紀錄(1969.01.08)〉,《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5-01-026。
     〈關於馬來西亞政情報告〉,《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0-02-03-004。
     「駐吉隆坡總領事館會報紀錄(1971-04.12-1974-04.02」,,《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館藏號:11-01-20-05-01-028。
     二、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
     〈南洋僑胞向尼克森促請美國助我反攻〉,《僑情週報》,第90期(臺北:1953),無頁碼。
     〈歡迎海外僑生回國升學〉,《僑務月報》,第24期(臺北:1954.06),頁13-14。
     中央改造委員會,〈本黨現階段政治主張〉,《改造》,第2期(臺北:1953.03),頁17。
     中華民國僑務員會編,《我走過的路》,臺北:中華民國僑務員會,1991。
     王世英計畫主持,《招收海外僑生來臺升讀大學之研究(第二期):生活適應、生涯發展與宣導策略》,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2007。
     外交部編,《外交年鑑‧中華民國101年》,臺北:外交部,2013。
     立法院,〈行政院俞院長鴻鈞報告施政方針〉,《立法院公報》,第13會期第10期(臺北:1954),頁199。
     立法院,〈法院第四屆第五會期外交及僑務委員會第七次全體委員會議〉,《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17期(臺北:立法院秘書處,2001),頁418。
     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統計年鑑-民國七十三年)》,臺北:行政院主計處,1984。
     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臺北:行政院主計處,1956。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臺灣大學歷年來接受美援運用成果檢討》,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4。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印,《僑生教育計劃運用美援成果檢討》,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6。
     周陸僑,《僑生回國升學概況》,臺北:僑務委員會硏究發展考核處,1972。
     國立教育資料館,《七年來的中美教育合作》,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1959。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美援有關教育計畫實施報告:1953-1957》,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1957。
     陳金雄計畫主持;陳伯駒共同主持,《僑生大學先修班在僑生教育上所扮之角色及其績效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1。
     華僑通訊社編,《攜手走過的歲月:中華民國僑務發展歷程》,臺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1990。
     馮鎬,〈海外僑生來臺升學問題〉,《僑務月報》,第10期(臺北:1953.04),頁14。
     僑務委員會第二處編,《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辦理情形之報告》,臺北:僑務委員會第二處,1971。
     僑務委員會編,《中華民國101年僑務統計年報》(臺北:僑務委員會,2013。
     僑務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僑務統計》,臺北:行政院僑務委員會,1960。
     僑務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僑務統計》,臺北:行政院僑務委員會,1970。
     僑務委員會編,《僑務五十年》,臺北:僑務委員會,1982。
     僑務委員會編,《僑務委員會:100年度施政績效報告》,臺北:僑務委員會,2012。
     僑務委員會編,《僑務委員會議實錄》,臺北:僑務委員會,2005。
     監察院編印;趙榮耀、葛永光調查研究,《我國海外僑教工作之研究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臺北:監察院,2011。
     鄭彥棻,〈華僑青年們:祖國歡迎你們回來讀書!〉,《僑務月報》,第36期(臺北:1955.06),頁9-12。
     鮑事夫著;鄺宜正譯,〈菲律賓關閉僑校問題〉,《僑務月報》第142期(臺北:1954.06),頁5-10。
     懷仁編述,《大專畢業僑生動態》,臺北:僑生通訊社,1976。
     三、史料選輯
     《教總33年》編輯室編,《教總33年》,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87。
     馬來西亞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編,《獨大史料集》,吉隆坡:馬來西亞獨立大學有限公司,1993。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董總出版組編輯,《董总卅年》,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87。
     鍾偉前主編,《董總50年》,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2004。
     四、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組織、華人社團出版品
     (一)、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組織出版品
     沈慕羽資料匯編,《沈慕羽言論集》,上、下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出版,1998。
     林國安,《華僑崗沉思錄:林國安教育教學研究文集》(雪蘭莪: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2006。
     邱郁霖、胡興榮主編,《留臺人三十年暨留臺聯總十五年:1974-1989》,雪蘭莪: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1989。
     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鬥史》,吉隆坡:董教總教育中心,1999。
     馬來西亞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課程局編輯,《獨中教改初探:1996年探討華文獨中學制、課程與考試革新方向工作營資料彙編》,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97。
     教總教育研究中心編,《1985年全國華文小學調查報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86。
     教總教育研究中心編,《1985年全國華文小學調查報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86。
     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1400-1999》,吉隆坡:董教總教育中心,1998。
     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信息局編,《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會聯合會總會,1992。
     董總出版組編輯,《保衛華教──關注1961年教育法令的修改》,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87。
     董總總務處編,《風雨激盪一百八十年──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圖片集》,雪蘭莪: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2001。
     甄供,《播下春風萬里──吡叻州華文獨中復興運動紀實》,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96。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全4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98。
     鄭良樹主編,《印度尼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雪蘭莪: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2005。
     鄭良樹輯纂,《林連玉先生言論集》,吉隆坡:林連玉基金出版,2003。
     (二)、華人社團出版品
     江洺輝主編,《直的承傳橫的交流──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成立廿五週年紀念特刊(1974-1999)》,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99。
     吳子文主編,《大馬青年:千面英雄──華裔大馬旅台人立足台灣》,臺北:唐山出版社,2005。
     吳華、舒慶祥編選,《柔佛柔佛巴魯華文史料匯編》,柔佛巴魯:柔佛巴魯陶德書香樓,2008。
     林水檺、何國忠、何啟良、賴觀福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全5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
     林水檺、何國忠編,《中華文化之路:中華文化邁向廿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聯合會,1995。
     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84。
     林水檺編,《文教事業論集),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1985。
     砂勞越留台同學會主編,《留台之聲》,砂勞越:砂勞越第一二省留台同學會,1976。
     徐振亞主編,《世界留臺校友會聯誼總會第五屆代表大會──亞洲留臺校友會聯誼會第十四屆年會》,臺北:世界留臺校友會聯誼總會、海外在臺僑生校友聯合總會,2008。
     雪蘭莪中華大會堂五十四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雪蘭莪中華大會堂慶祝五十四週年紀念特刊:一九七七年》,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文教委員會,1977。
     雪蘭莪中華大會堂編,《馬來西亞全國華團聯合宣言(1985)》,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1986。
     黃偉雯,《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964-1996)》,砂拉越:砂拉越留臺同學會,2002。
     五、年鑑、報紙、雜誌
     (一)年鑑
     《中國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國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84。
     華僑志編籌委員會編,《華僑志‧總志》,臺北:海外出版社,1978。
     華僑志編繤委員會編,《華僑志‧總志》,臺北:華僑志編繤委員會,1964。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1974。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1976。
     唐志堯撰,《華僑志‧新加坡》,臺北:華僑文化出版社,1960。
     (二)報紙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中國報》
     《南洋商報》
     《星洲日報》
     《香港工商日報》
     《香港時報》
     《聯合報》
     (三)雜誌
     成大校友聯絡中心編輯,〈一代儒商──丹斯里拿督吳德芳〉,《成大》,第236期(臺南:2012.02),頁21-22。
     陳水逢,〈在南大的一羣〉,收於政大校友社編,《政大校友季刊》,第1期(臺北:曹聖芬,1967.10.31),頁13-17。
     李珊,〈海外文化堡壘──大馬華教速寫〉,《光華雜誌》,30卷第5期(臺北:2005.05),頁14。
     李慧敏,〈新加坡母語教育之爭〉,《亞洲週刊》,二十四卷二十一期,(香港:2010.05.30),頁13。
     筆鋒,〈華文大學獲批 馬華教夢成真〉,《亞洲週刊》,第16卷第8期(香港:2013.04.28),頁008。
     六、回憶錄、傳記、個人文集、訪談記錄
     (一)、回憶錄、傳記、個人文集
     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新加坡:聯合早報,2011。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臺北:世界書局,2000。
     沈克勤,《從牧童到外交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2。
     林連玉,《風雨十八年》,上、下冊,吉隆坡:林連玉基金會,2001。
     高信,《八十自選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
     郭仁德,《敦陳禎祿傳》,吉隆坡: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1996。
     黃潤岳,《獨中論叢》,雪蘭莪:馬來亞印務公司,1973。
     劉秀珍、齊怡、蕭錦綿、陳妙香採訪整理,《微笑的力量──蕭萬長公職之路五十年》(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13
     鮑事天,《養浩集》,馬尼拉:菲律賓中正學院詩田文教基金會,1996。
     顏清煌,《穿行在東西方文化之間:一位海外華人學者兼社會活動家的回憶錄》,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二)、訪談記錄
     張存武訪問;李郁青紀錄,《張希哲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柯嘉遜,《最後的訪談:東姑與達斯對話錄》,吉隆坡:策略資訊研究中心,2006。
     「蕭萬長-訪談逐字稿」,2014.04.13。
     七、專著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
     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各大學研究所有關東南亞研究博碩士論文摘要匯編》,臺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1983。
     文平強、許德發編,《勤儉興邦:馬來西亞華人的貢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9。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84。
     王國璋,《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
     丘進主編,《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古鴻廷,《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古鴻廷,《教育與認同──馬來西亞華文中學教育之研究(1945-2000)》,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古鴻廷,《教育與認同──馬來西亞華文中學教育之研究(1945-2000)》,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安煥然主編,《百年寬柔:寬柔學村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山:南方大學學院出版社,2013。
     朱敬先,《華僑教育》,臺北:中華書局,1973。
     何啟良,《文化馬華:繼承與批判》,吉隆坡:十方出版社,1999。
     何啟良、祝家華、安煥然主編,《馬來西亞、新加坡社會變遷四十年》,士古來:南方學院出版社,2006。
     何國忠,《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文化與族群政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2。
     何國忠主編,《百年回眸:馬華文化與教育》,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5。
     何國忠主編,《承襲輿抉擇: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文化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1。
     吳元華,《務實的決策:新加坡政府華語文政策研究》,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8。
     吳華,《新加坡華文中學史略》,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6。
     李元瑾主編,《新馬華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2002。
     李明峻編譯,《東南亞大事紀》,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6。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新店:國史館,1997。
     李盈慧、王宏仁主編,《東南亞概論──臺灣的視角》,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臺北:海華文教基金會,2006。
     李雄之,〈華團如何籌畫新聞發布會和發布文告〉,《煙雨華團:附雜文集2》,雪蘭莪:SMR Print Sdn. Bhd,2006。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第四編》,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
     李僕生,《回國升學五十年》,臺北:海天出版社,1960。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撰者,2001。
     周兆呈,《語言、政治與國化:南洋大學與新加坡政府關係1953-1968》,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創作室,2012。
     林水檺,《馬中文教與思想抉論》,吉隆坡:藝青出版有限公司,1998。
     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84。
     林忠強等主編,《東南亞的福建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林開忠、鐘宜興主編,《東南亞教育:發展、現況與省思》,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
     林滿紅,《台灣所藏中華民國經濟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姜興山,《戰後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1945-1976)》,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
     柯嘉遜著;楊培根譯,《1969年大馬種族暴亂──513解密文件》(雪蘭莪:SUARAM KOMUNIKASI,2007。
     胡春艷,《抗爭與妥協︰馬來西亞華社對華族母語教育政策制定的影響》,廈門: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胡達瑪,《馬來政壇談往》,吉隆坡:開明文化企業,1981。
     胡達瑪,《馬來政壇談往》,吉隆坡:開明文化企業,1981。
     夏誠華,《民國以來的僑務與僑教研究(一九一二-二〇〇四)》,新竹:玄奘海外華人中心,2005。
     祝家華,《爐火中的沈思》,雪蘭莪:大將出版社,1999。
     祝家華、安煥然主編,《探索馬來西亞高教發展路向》,柔佛:南方學院出版社,2008。
     馬哈迪著;劉鑑銓譯,《馬來人之困境》,吉隆坡:世界書局有限公司,1981。
     馬燕冰、張學剛、駱永昆編,《馬來西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高松濤,《中華民國與新興國家之技術合作》,臺北:臺灣銀行,1971。
     高信,《中華民國之華僑與僑務》,臺北:正中書局,1989。
     高信,《華僑的時代使命與努力方向》,臺北:華僑出版社,1967。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50-1972)》,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50-1972)》,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72-1992)》,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
     高崇雲、高欣,《東南亞華人與華文教育》,臺北:中華工商研究院,2007。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外交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外交志(初稿)》,新店:國史館,2002。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翻譯/陳鴻瑜審訂,《華裔東南亞人》,埔里:暨大東南亞中心,1998。
     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臺灣華語文教育發展史》,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1990。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2007。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張存武、湯熙勇主編,《海外華族研究論集‧第二卷:婦女、參政與地區研究》,臺北:華僑協會總會,2002。
     張希哲,《中華民國的僑生教育》,臺北:正中書局,1991。
     張希哲,《僑生教育之檢討與改進》,臺北:海外出版社,1973。
     張祖興,《英國對馬來亞政策的演變(1942-195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曹淑瑤,《國家建構與民族認同:馬來西亞華文大專院校之探討:1965-2005》,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莊國土,《二戰以後東南亞華族社會地位的變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莊國土,《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許蘇吾,《新加坡華僑教育全貌》,新加坡:南洋書局,1950。
     陳正茂,《臺灣經濟史》,中和:新文京開發,2010。
     陳田啟主編,《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五周年紀念特刊(1982年2月至1987年3月)》,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87。
     陳志明著;段穎,巫達譯,《遷徙、家鄉與認同:文化比較視野下的海外華人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陳烈甫,《東南亞洲的華僑、華人與華裔》,臺北:正中書局,1979。
     陳烈甫,《華僑學與華人學總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陳烈甫,《菲律賓的歷史與中菲關係的過去與現在》,臺北:正中書局,1968。
     陳烈甫,《菲律賓對外關係》,臺北:正中書局,1977。
     陳烈甫,《菲律濱華僑教育》,臺北:海外出版社,1958。
     陳榮嵐,《全球化與本土化:東南亞華文教育發展策略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陳漱石,《華文獨中:傳承與超越》,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1。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渤海堂,1992。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
     陳鴻瑜,《東南亞政治論衡(二)》,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
     陳鴻瑜,《馬來西亞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12。
     陳鴻瑜,《關於華僑史的幾個問題》,臺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5。
     陳鴻瑜主編,《中華民國之僑務政策》,臺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0。
     傅樹介、陳仁貴、許賡猷,《《華惹》時代風雲──馬大社會主義俱樂部對當代新馬政治的影響》,吉隆坡:策略資訊研究中心,2010。
     彭偉步,《《星洲日報》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曾廣順,《僑政歲月》,臺北:華僑通訊社,1993。
     曾慶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困境與出路》,臺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2001。
     黃庭康著、李宗義譯,《比較霸權: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8。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麥田出版,2012。
     楊建成,《八十年代──中共對外交僑務與海外華人問題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1957-1978)》,臺北:文史哲,1982。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臺北:文史哲出版,1982。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1946-1957》,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2。
     楊進發,《新馬華族領導層的探索》,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2007。
     董鵬程,吳雪梅主編,《第四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003。
     廖小健,《戰後馬來西亞族群關係──華人與馬來人關係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廖建裕、梁秉賦主編,《華人移民與全球化──遷移、本土化與交流》,新加坡:華裔館,2011。
     趙永茂等著,《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法制》,上、下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聯經出版公司,2011。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
     劉友光,《華教百年坎坷路──砂拉越華文中學奮鬥史》,砂拉越:劉友光,2004。
     劉崇漢,《馬來西亞華裔先賢錄》,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1991。
     劉達人、謝孟圜,《中華民國外交行政史略》,新店:國史館,2000。
     劉穎,《除舊佈新: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對高等教育的接管與改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社文史論集》,士姑來:南方學院,1999。
     鄭彥棻講;海外出版社編,《華僑文教工作的方針與任務》,臺北:海外出版社,1957。
     賴觀福,《霧鎖今朝──賴觀福文集》,雪蘭莪:遠東出版(馬)有限公司,1985。
     賴觀福主編,《馬華文化探討》,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82。
     謝思,《巫統的鬥爭與領袖》,吉隆坡:Malayan Thung Pau Daily News,1976。
     謝詩堅,《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思潮演變》,檳城:友達企業有限公司,1984。
     韓方明,《華人與馬來西亞現代化進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顏清湟,〈馬來西亞華人的歷史變革(1403-1941)〉,《海外華人的社會變革與商業成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鬱漢良,《華僑教育發展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
     八、學位論文
     王斯嫺,〈1971年以來臺灣的僑務政策〉,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王麗婷,〈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合併與分裂(1959-196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7。
     何介富,〈行政院輔導僑生回國升學政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吳文武,〈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高中統一考試的研究(1975-2005)〉,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2006。
     吳佩珊,〈英殖民政府對吉隆坡華人事務管理──從自治至法治的轉變(1868-1914)〉,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李志賢,〈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歷史課本之分析(1975-1999)〉,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寶鑽,〈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之研究(1957–2003)〉,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6。
     林慧婷,〈馬來亞共產黨活動之探究(1930-1989)〉,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曉威,〈「馬來西亞華人公會」與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曹淑瑤,〈戰後馬來西亞地區華文高等教育之研究(1945-2005)〉,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6。
     陳月萍,〈美援僑生教育與反共鬥爭(1950-1965)〉,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碩士,2004。
     陳硯棻,〈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0。
     陸建勝,〈馬來(西)亞董教總與華文教育發展之研究(1951-2000)〉,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黃偉雯,〈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964-1996)〉,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2。
     九、期刊論文、會議論文
     (一)、期刊論文
     〈大馬華社與中華文化〉,《馬來西亞華社文史論集》,第2期(士古來:2008),頁136-137。
     Ooog Hak Cbing著;李佩瑩譯,〈馬來亞華人反對聯合邦憲草之政治騷動與緊急狀態(1947-48年)〉,《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4卷第3期(埔里:2004.07),頁77。
     文平強,〈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與籌款活動〉,《馬來西亞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吉隆坡:2012),頁1-14。
     木馬,〈馬來西亞華人研究概略〉,收於《資料與研究》,第14期(雪蘭莪:1995.03.01),頁86。
     古鴻廷,〈西馬地區華文獨立中學之研究〉,《南洋問題研究》,第1期(廈門:2001),頁32。
     古鴻廷,〈馬來亞聯合邦自治後華文教育之研究〉,《亞洲研究》,第33期(香港:1999.12),頁1-47。
     古鴻廷,〈新加坡南洋大學的改革與關閉〉,《南洋問題研究》,第1期(廈門:2003),頁27-28。
     田英成,〈戰後砂勞越華人政治的發展(1945-1970)〉,收於《資料與研究》第14期(雪蘭莪:1995.03.01),頁88-95。
     何啟良,〈論馬來西亞首相職務的轉變──兼評馬哈迪的政績〉,收於《資料與研究》,第13期(雪蘭莪:1995.01.01),頁10-19。
     何國忠,〈多元文化下的徬徨──馬來西亞華族知識份子的困境〉,收於《資料與研究》,第4期(雪蘭莪:1993.03.01),頁22。
     余義章,〈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政治地位問題〉,收於《東亞季刊》,第3期(臺北:1970.01),頁150。
     利亮時,〈1969年馬來西亞種族衝突事件及其對華文教育的影響〉,《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2卷第1期(臺北:2002),頁90-108。
     吳祖田,〈馬來西亞的族群關係:三十年的回顧〉,《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5期(台北,1993.05),頁69-73。
     吳國俊,〈了解僑生的問題—李樸生先生訪問記〉,《華僑教育》,第4期(臺北:1958),頁27-28。
     李盈慧,〈1949年以來中華民國的華僑教育政策〉,收於《暨大學報》,第一卷第一期(埔里:1997.03),頁165-194。
     李盈慧,〈華僑抗戰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於張存武、湯熙勇主編,《海外華族研究論集‧第一卷:移民、華商與經貿》(臺北:華僑協會總會,2002),頁73-89。
     周聿峨,〈從獨中的演變看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華僑華人研究》,第2期(廣州:1995),頁167-168
     陳烈甫,〈東南亞華僑成功因素的檢討〉,《東方雜誌》,第11卷第5期(臺北:1977.11),頁66。
     陳烈甫,〈馬來西亞的隱憂〉,《東方雜誌》,第9卷第10期(臺北:1976.04),頁63-65。
     陳烈甫,〈菲律賓華僑教育的現階段及其問題(上)〉,《東南亞學報》,第1卷第2期(臺北:1965.09.10),頁25。
     陳烈甫,〈菲律賓華僑教育的現階段及其問題(下)〉,《東南亞學報》,第1卷第4期(臺北:1965.11.10),頁21。
     陳烈甫,〈菲律賓華僑教育的現階段及其問題(中)〉,《東南亞學報》,第1卷第3期(臺北:1965.10.10),頁24-25。
     陳烈甫,〈僑教所遭遇的問題〉,《新時代》,第14卷第5期(臺北:1974.05),頁30-32、35。
     陳業良,〈地緣性組織和教育事業〉,《資料與研究》,第18期(雪蘭莪:1995.11.01),頁9-12。
     陳鴻瑜,〈中國分裂與東南亞華人社會〉,《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1期(臺北:1991.01),頁70-71。
     陳鴻瑜,〈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使領館關係〉,《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2卷第4期,2002.10,頁13-61。
     葉新田,〈大馬華教發展之前瞻〉,收於,《資料與研究》,第1期(雪蘭莪:1992.09),頁5。
     葉瑞生採訪,〈華文教育的世紀大拔河──董總執行秘書長莫泰熙先生專訪〉,收於《資料與研究》,第20期(雪蘭莪:1996.03.01),頁9。
     趙綺娜,〈一九四0年代美國外交政策中的臺灣戰略地位〉,《美國研究》,第12卷第1期(臺北:1982.02),頁29-33。
     鄭良樹,〈馬來西亞倡議創辦獨立大學之經緯〉,《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3卷第2期(埔里:2003.04),頁17。
     (二)、會議論文集
     何啟良,〈文化馬華:略說馬華文化認同的困擾和複歸〉,收於林水檺、何國忠編,《中華文化之路:中華文化邁向廿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聯合會,1995),頁237。
     何啟良,〈百年連玉──論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史上的林連玉〉,收於《教育‧啟蒙‧創新:“華教50100”林連玉百歲冥誕學術硏討會》(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1),頁9。
     李廷輝,〈馬來亞華文教育(1894-1911):早期華校的民族主義〉,收於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6),頁90。
     李盈慧,〈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的創辦與發展〉,收於華僑教育學術研討會主編,《華僑教育學術研討會──回顧與展望:論文彙編》(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998),頁123。
     周虎林,〈菲律賓華語文教學的過去與未來〉,《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1995),頁39-73。
     林水檺,〈馬來西亞小學及中學華文教育的發展〉,收於《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屏東:屏東師範學院,1995),頁335-339。
     夏誠華,〈戰後菲律賓政府菲化政策對華文教育之影響〉,《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1995),頁91-105。
     夏誠華,〈擴大招收僑生來台升學芻議〉,收於董鵬程,吳雪梅主編,《第四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003),頁190。
     張應龍,〈戰後馬來西亞華人政治的特點〉,收於張存武、湯熙勇主編,《海外華族研究論集‧第二卷:婦女、參政與地區研究》(臺北:華僑協會總會,2002),頁201。
     曹淑瑤,〈柔佛新山寬柔中學專科部成立與發展之研究〉,收於安煥然主編,《百年寬柔:寬柔學村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山:南方大學學院出版社,2013),頁139-164。
     曹淑瑤,〈戰後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的困境〉,收於何國忠主編,《百年回眸:馬華文化與教育》(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5),頁287-306。
     莊永康,〈四十年來新馬華人面對的“母語”問題〉,收於何啟良、祝家華、安煥然主編,《馬來西亞、新加坡社會變遷四十年》(士古來:南方學院出版社,2006),頁67-87。
     莊興發、劉香倫,〈繁簡體字在大馬華社的應用〉,收於鄭文泉、傅向紅主編,《粘合與張力:當代馬來西亞華人族群內關係》(雪蘭莪: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族群研究中心,2009),頁139-157。
     趙林,〈近十五年(一九八四至一九九八)年來中華民國的華僑教育政策〉,《華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998),頁37
     鄭良樹,〈新馬兩地華教運動的互動關係〉,收於李元瑾主編,《新馬華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出版,2002),頁103-119。
     蘇雲峰,〈星馬華人在抗日戰爭中犧牲與奉獻:1937-1945〉,收於吳倫霓霞、鄭赤琰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亞洲之海外華人國際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7),頁1-16。
     十、網路資料
     (一)、網站
     我國與馬來西亞雙邊關係」,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網頁: http://www.taiwanembassy.org,擷取時間:2014.04.12。
     林宏祥,〈風聲鶴唳非常時期挺身領導 行動巨人張景良立領袖典範〉,2006.09.24,刊載於「獨立新聞在線」,http://www.merdekareview.com/,擷取時間:2014.02.15。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http://www.faatum.com.my/,擷取時間:2013.09.15。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http://www.djz.edu.my/,擷取時間:2013.09.17。
     「當今大馬」,http://www.malaysiakini.com/,2006.09.20,擷取時間:2014.02.11。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網站」,http://www.faatum.com.my/,擷取時間:2014.03.05。
     「國立中興大學‧興湖紀事」,http://archive.nchu.edu.tw,擷取時間:2014.03.19。
     「國立中興大學‧興湖紀事」,http://archive.nchu.edu.tw/,擷取時間:2014.03.19。
     「新加坡國立大學」:http://www.lib.nus.edu.sg,擷取時間:2014.04.01。
     「新加坡國立大學-海外華人研究」,http://www.lib.nus.edu.sg,擷取時間:2014.04.18。
     「馬來西亞教育部網頁」,http://www.moe.gov.my,擷取時間:2014.05.31。
     (二)、資料庫
     WiseNews 慧科大中華新聞網資料庫,http://nccu.wisenews.net.。
     中央日報全報影像資料庫,http://tbmc.ncl.edu.tw:8080/cnnewsapp/start.htm。
     中國時報全文報紙影像資料庫,http://news.ncl.edu.tw/ctnewsc。
     中華日報資料庫,http://enews.db.sinica.edu.tw/。
     民國38年前重要剪報資料庫,http://cdm.lib.nccu.edu.tw/。
     光華雜誌中英對照知識庫,http://203.64.7.10/cgi-bin/fs/auth.cgi?o=22401。
     自立晚報資料庫,http://210.243.166.78/udndataZL/。
     聯合知識庫,udndata.com。
     舊報紙─數位典藏資料庫,http://das.ntl.gov.tw/。
     貳、英文部份
     A. Books
     Tunku Abdul Rahman, May 13 Before and After, Kuala Lumpur: Utusan Melaya, 1969.
     Vidhu Verma, Malaysia: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 Transition, Pedaling Jaya: Srategic Inform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 2004.
     Yong C.F. and McKenna R.B., The Kuamintang Movement in British Malaya 1912-1949 (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90.
     B. Articles
     Cheah Boon Kheng, "Sino-Malay Conflicts in Malaya, 1945-46: Communist Vendetta and Islamamic Resistanc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 12, No, 1 (March, 1981), pp. 108-17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