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清代台灣寡婦的他力與自擇
Widows In Qing Dynasty: Exterior Force and Rational Choice
作者 陳品妤
Chen, Pin Yu
貢獻者 戴寶村
陳品妤
Chen, Pin Yu
關鍵詞 清代台灣
寡婦
旌表
契字
女性權力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1-Sep-2015 16:17:18 (UTC+8)
摘要 台灣在尚未被併入清國領土範圍前,本地居民是以部落社會為主,尚且有平埔族與高山族。目前我們熟諳的貞節牌坊、旌表與匾額,皆隸屬中國傳統儒家所推崇的節操理念與漢人思維,然而,它們並不存在於原始的台灣。清代台灣婦女因守節而受到表揚一事是根據旌表律令,為能理解此制度是如何生成於台灣,必須追溯制度的起源、演變與對台灣婦女的影響。

本文欲從明清的律令,探討旌表辦法、規範及名稱之差異,與此制度如何演變並施行於清代台灣,並以清代台灣志書中〈列女〉之名稱與紀錄作為佐證旌表一制在清代初期、中期、後期之演變,了解彼時台灣婦女是如何被納入儒家規範與漢人價值觀的體系之中。此外有別於以往關注寡婦弱勢與同情憐愛的面向,本文將以《淡新檔案》和《台灣私法物權編》中的民事訴訟與契約簽署等案例,分析婦女選擇守寡一途之因素,包括她們須面對現實經濟環境與家庭成員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守寡」實為婦女幾經機會成本考量後之選擇。台灣女性權力是如何從優勢轉為劣勢,再經由身分的轉變展現其母權亦是本文觀察之課題。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 檔案

申行時等,《明會典》,萬曆重修二百二十八卷本,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36。
吳密察編,《淡新檔案》,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07。
崑 岡等,《清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91。
趙爾巽,《清史稿》,中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私法人事編》,台北市:大通書局,196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私法物權編》,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覺羅勒德宏,《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第一冊,台北市:華文書局,1969。

(二) 方志、其他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台北市:遠流,2005。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王 禮,《台灣縣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台北市:遠流,2005。
金 鈜,《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清代臺灣方志彙刊,台北市:遠流,2004。
吳德功,《彰化節孝冊》,台北市:成文,1983。
周鍾瑄,《諸羅縣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台北市:遠流,2005。
周 璽,《彰化縣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台北市:遠流,2006。
陳文達,《台灣縣志》卷六,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培桂,《淡水廳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台北市:遠流,2006。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台中市:文听閣,2006。
張介祺,《潮州府志》,台北市:成文,1967。
黃占梅修,程大章纂,《桂平縣志》,台北市:成文,1968,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台北市:遠流,2005。
蔣毓英,《臺灣府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台北市:遠流,2004。
藍鼎元,《女學》,六卷,台北市:莊嚴出版社,1995。

二、專書

甘為霖 英譯,李雄揮 漢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3。
李又寧、張玉法,《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李又寧、張玉法,《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二輯,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余英時,《台灣史一百件大事》,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7。
李筱峰,《台灣史一百件大事》,台北市:玉山社,1999。
卓意雯,《清代婦女的生活》,台北市:自立晚報,1993。
姚漢秋,《台灣婚俗古今談》,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91。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卷七,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9。
陳雨嵐,《台灣的原住民》,新北市:遠足文化書版社,2004。
陳瑛珣,《明清契約文書中的婦女經濟活動》,台北市:台明文化出版,2001。
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998。
游淑珺,《女界門風》,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10。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列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
台北市: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98。
黃嫣梨,《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的地位》,台北市:食貨出版社,1977。
戴寶村,《小的台灣史》,台北市:玉山社,2012。
Campbell William. Formosa under the Dutch: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bliography of the island.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87.
Charles Letourneaur. The Evolution of Marriage and of the Famil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00.
Joanathan D. Spence. The Death Of Women Wang. New York, A Penguin Book, 1979.
Susan Mann. Precious records :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Stanford
University, 1997.

三、期刊論文

耿慧玲,〈烈女與婢女—台灣碑誌中的婦女人權〉,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人權教育與當代社會學術研討會,2005。
曾玉惠、邱淑珍〈試論貞節意識之形塑—以清代台灣貞孝節烈詩歌為例〉,《人文
與社會》學報第二卷第六期,2010。
曾純純,〈六堆地區客家婦女的守節與再嫁〉,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
究所,第六屆客家學術研討會,2010。
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的問題〉,《新史學》,10卷2期,1999。
劉佳,〈角色扮演與塑造—清代台灣烈女群體的地域差異〉,《新北大史學》,第
七期(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2009年10月),頁83-128。
謝國興,〈失節事小,餓死事大:移民社會婦女守節問題〉,第三屆近代中國與世
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2010年5月
22日~2010年5月24日。


四、學位論文

廖婉汝,〈清代臺灣婦女的形象建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盧彥光,〈清代養女制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1158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8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戴寶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品妤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Pin Yu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品妤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Pin Yu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Sep-2015 16:17:18 (UTC+8)-
dc.date.available 1-Sep-2015 16:17:1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Sep-2015 16:17:1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158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808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15801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台灣在尚未被併入清國領土範圍前,本地居民是以部落社會為主,尚且有平埔族與高山族。目前我們熟諳的貞節牌坊、旌表與匾額,皆隸屬中國傳統儒家所推崇的節操理念與漢人思維,然而,它們並不存在於原始的台灣。清代台灣婦女因守節而受到表揚一事是根據旌表律令,為能理解此制度是如何生成於台灣,必須追溯制度的起源、演變與對台灣婦女的影響。

本文欲從明清的律令,探討旌表辦法、規範及名稱之差異,與此制度如何演變並施行於清代台灣,並以清代台灣志書中〈列女〉之名稱與紀錄作為佐證旌表一制在清代初期、中期、後期之演變,了解彼時台灣婦女是如何被納入儒家規範與漢人價值觀的體系之中。此外有別於以往關注寡婦弱勢與同情憐愛的面向,本文將以《淡新檔案》和《台灣私法物權編》中的民事訴訟與契約簽署等案例,分析婦女選擇守寡一途之因素,包括她們須面對現實經濟環境與家庭成員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守寡」實為婦女幾經機會成本考量後之選擇。台灣女性權力是如何從優勢轉為劣勢,再經由身分的轉變展現其母權亦是本文觀察之課題。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研究回顧 3
三、研究方法與史料 7
四、論文架構 9
第二章 清帝國與婦女守寡政策
第一節 旌表辦法之頒布 11
第二節 旌表規範之差異 17
第三節 旌表名稱之差異 25
小結 29
第三章 守寡的他力與自擇—國家與社會
第一節 婚俗的改變 31
第二節 民間教化 37
第三節 父權與夫權 43
小結 51
第四章 守寡的他力與自擇—家庭與經濟
第一節 家庭經濟之考量 53
第二節 家庭財產之守護者 59
第三節 女性權力的轉變 65
小結 75
第五章 結論 76
參考文獻 80
zh_TW
dc.format.extent 202902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801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清代台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寡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旌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契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權力zh_TW
dc.title (題名) 清代台灣寡婦的他力與自擇zh_TW
dc.title (題名) Widows In Qing Dynasty: Exterior Force and Rational Choic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 檔案

申行時等,《明會典》,萬曆重修二百二十八卷本,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36。
吳密察編,《淡新檔案》,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07。
崑 岡等,《清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91。
趙爾巽,《清史稿》,中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私法人事編》,台北市:大通書局,196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私法物權編》,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覺羅勒德宏,《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第一冊,台北市:華文書局,1969。

(二) 方志、其他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台北市:遠流,2005。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王 禮,《台灣縣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台北市:遠流,2005。
金 鈜,《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清代臺灣方志彙刊,台北市:遠流,2004。
吳德功,《彰化節孝冊》,台北市:成文,1983。
周鍾瑄,《諸羅縣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台北市:遠流,2005。
周 璽,《彰化縣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台北市:遠流,2006。
陳文達,《台灣縣志》卷六,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培桂,《淡水廳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台北市:遠流,2006。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台中市:文听閣,2006。
張介祺,《潮州府志》,台北市:成文,1967。
黃占梅修,程大章纂,《桂平縣志》,台北市:成文,1968,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台北市:遠流,2005。
蔣毓英,《臺灣府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台北市:遠流,2004。
藍鼎元,《女學》,六卷,台北市:莊嚴出版社,1995。

二、專書

甘為霖 英譯,李雄揮 漢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3。
李又寧、張玉法,《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李又寧、張玉法,《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二輯,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余英時,《台灣史一百件大事》,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7。
李筱峰,《台灣史一百件大事》,台北市:玉山社,1999。
卓意雯,《清代婦女的生活》,台北市:自立晚報,1993。
姚漢秋,《台灣婚俗古今談》,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91。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卷七,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9。
陳雨嵐,《台灣的原住民》,新北市:遠足文化書版社,2004。
陳瑛珣,《明清契約文書中的婦女經濟活動》,台北市:台明文化出版,2001。
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998。
游淑珺,《女界門風》,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10。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列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
台北市: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98。
黃嫣梨,《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的地位》,台北市:食貨出版社,1977。
戴寶村,《小的台灣史》,台北市:玉山社,2012。
Campbell William. Formosa under the Dutch: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bliography of the island.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87.
Charles Letourneaur. The Evolution of Marriage and of the Famil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00.
Joanathan D. Spence. The Death Of Women Wang. New York, A Penguin Book, 1979.
Susan Mann. Precious records :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Stanford
University, 1997.

三、期刊論文

耿慧玲,〈烈女與婢女—台灣碑誌中的婦女人權〉,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人權教育與當代社會學術研討會,2005。
曾玉惠、邱淑珍〈試論貞節意識之形塑—以清代台灣貞孝節烈詩歌為例〉,《人文
與社會》學報第二卷第六期,2010。
曾純純,〈六堆地區客家婦女的守節與再嫁〉,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
究所,第六屆客家學術研討會,2010。
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的問題〉,《新史學》,10卷2期,1999。
劉佳,〈角色扮演與塑造—清代台灣烈女群體的地域差異〉,《新北大史學》,第
七期(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2009年10月),頁83-128。
謝國興,〈失節事小,餓死事大:移民社會婦女守節問題〉,第三屆近代中國與世
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2010年5月
22日~2010年5月24日。


四、學位論文

廖婉汝,〈清代臺灣婦女的形象建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盧彥光,〈清代養女制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