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日治時期臺灣國立公園的設置與角色賦與
The Estatblishment and Orientation of Taiwan`s National Parks in Japanese Conlonial Period
作者 唐伯良
貢獻者 張素玢
唐伯良
關鍵詞 國立公園
自然保護
大屯
次高太魯閣
新高阿里山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1-Oct-2015 14:16:33 (UTC+8)
摘要 1931年(昭和6年)日本頒布〈國立公園法〉,1933年至1936年間(昭和8年-昭和11年)日本設置十二座國立公園:阿寒、大雪山、十和田、日光、富士(富士箱根)、日本アルプス(中部山岳)、吉野熊野、大山、瀨戶內海、阿蘇、雲仙、霧島國立公園,並且影響到殖民地臺灣國立公園的設置運動。

雖然日本指定的十二座國立公園沒有包含臺灣,但是在臺日人與臺灣人並沒有放棄在臺灣設置國立公園的希望,而是積極參與國立公園的設置,在1936年(昭和11年)臺灣總督府頒布〈國立公園法〉,1937年(昭和12年)設置三座國立公園:大屯、次高太魯閣、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得得注意的是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與日本的國立公園相比面積是最大,可見日本統治者並沒有忽略臺灣自然保護的重要性。

日治時期臺灣國立公園設置過程呈現當時自然保護觀念、民眾休閒、保健報國等功能,奠定國立公園的基礎並影響至今。而從臺灣各個國立公園相關協會,積極推動的過程中,塑造國立公園具有的日本形象:皇族、櫻花、神社與溫泉,引導旅人觀看國立公園的角度。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Bernhard Gissibl, Sabine Höhler, Patrick Kupper (eds.). Civilizing Nature: National Parks in Glob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2012.

中文部分(含中譯)
一、專書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
李光中、李培芬著,《臺灣的自然保護區》,臺北:遠足文化,2004。
林玫君,《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臺北:國立編譯館主編,柏楊文化發行,2006。
林玫君,《臺灣登山一百年》,臺北:玉山社,2008。
沼井鐵太郎著;吳永華譯,《臺灣登山小史》,臺北:晨星出版,1997。
姚鶴年,《臺灣林務局誌續編》,臺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007。
姚鶴年,《臺灣林業之發展》,臺北:中華林學會,1994。
姚鶴年,《臺灣的林業》,臺北:遠足文化,2006。
姚鶴年,《臺灣省林務局誌》,臺北:臺灣省林務局,1997。
姚鶴年,《臺灣森林史料圖文彙編》,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1。
胡文青,《臺灣的公園》,臺北:遠足文化,2007。
徐國士、黃文卿、游登良等著,《國家公園概論》,臺北,明文,1997。
國圖臺分館,《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臺北:國圖臺分館,1994。
張良澤、高坂嘉玲主編,《日治時期(1895-1945)繪葉書:臺灣風景明信片.全島卷》,新北市:臺灣圖書館,2013。
張良澤、高坂嘉玲主編,《日治時期(1895-1945)繪葉書:臺灣風景明信片.花蓮港廳 臺東廳卷》,新北市:臺灣圖書館,2013。
張素玢,《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新北:衛城出版:遠足發行,2014。
張素玢、陳鴻圖、鄭安睎著,《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張素玢撰文,《臺灣登山史.人物》,臺北:內政部營建署,2013。
張雅綿,《失序的森林:日治末期太魯閣林業開發》,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12。
莊世滋編撰,《檜憶山林:阿里山林業百年的故事》,嘉義:農委會林務局嘉管處,2011。
陳貞蓉,《臺灣國家公園史(2001-2010)》,臺北:內政部營建署,2010。
游登良總編輯,《臺灣國家公園史(1900-2000)》,臺北:內政部營建署,2002。
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臺北:遠流,2004。
黃萬居,《臺灣地區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系統之硏究:兼論我國之自然保育與資源管理政策》,臺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85。
黃躍雯,《築夢荒野:臺灣國家公園的建置過程》,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
蕭全政主編,《國土規劃的挑戰》,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1990。
戴震宇,《臺灣的鐵道》,臺北:遠足文化,2002。
魏宏晉,《臺灣的國家公園》,臺北:遠足文化,2002。
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臺北:文英堂,1998。

二、期刊論文、論文集
王子定,〈臺灣之保安林〉,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林業問題》(臺北:臺灣銀行,1954),頁50-86。
吳明勇,〈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之成立及其人事結構分析(1921-1939)〉,《師大臺灣史學報》,2(臺北,2009.03),頁73-113。
吳明勇,〈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林業試驗場之建立--以人事結構及研究事業為中心〉,《臺灣學研究》,6(臺北,2008.12),頁27-51。
吳明勇,〈從植物園到愛林日:近代臺灣植樹制度與愛林思想之建立〉,收錄於:李玉瑾編,《臺灣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殖民與近代化論文集》(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9),頁215-238。
吳明勇,〈殖民與植林: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的研究事業(1921-1939)〉,《臺灣文獻》,60:2(臺北,2009.06),頁45-90。
呂紹理,〈日治初期臺灣的休閒生活與商業活動〉,《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999),頁357-398。
李文良,〈日治初期臺灣林野經營之展開過程——以大嵙崁(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臺灣史研究》,3:1(臺北,1996.06),頁143-172。
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林野支配與所有權——以「緣故關係」為中心〉,《臺灣史研究》,5:1(臺北,2000.04),頁35-54。
李文良,〈林野整理事業與東臺灣土地所有權之成立形態(1910-1925)〉,《東臺灣研究》,2(臺東,1997.12),頁169-195。
李文良,〈臺灣林野研究關係資料介紹—臺灣總督府「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公文類纂」〉,《臺灣史料研究》,9(臺北,1997.05),頁162-173。
林秀姿,〈一個都市發展策略的形成:一九二0至一九四0年間嘉義市街政治面的觀察(上)〉,《臺灣風物》,46:2(1996.06),頁35-57。
林秀姿,〈一個都市發展策略的形成:一九二0至一九四0年間嘉義市街政治面的觀察(下)〉,《臺灣風物》,46:3(1996.09),頁105-127。
林崇智,〈臺灣國立公園的開設〉,《臺灣文獻》,9:1(臺北,1958.03),頁33-38。
洪廣冀,〈林學、資本主義與邊區統治:日治時期林野調查與整理事業的再思考〉,《臺灣史研究》,11:2(臺北,2004.12),頁77-144。
張素玢,〈從治水到治山—以濁水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60:4(臺北,2009.12),頁81-130。
張隆志,〈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芻議〉,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頁133-160。
陳偉智,〈田代安定與『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殖民主義、知識建構與東部臺灣的再現政治〉,《東臺灣研究》,3(臺東,1998.12),頁103-146。
曾華璧,〈在國土規劃的架構下論臺灣國家公園設置的意義〉,《環境史研究國際研討會》,(臺北,2002.),頁1-28。
曾華璧,〈國家政策與區域開發關係之研究:以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為探討的樞軸〉,《東臺灣研究》,7(臺東,2002.12),頁67-102。
雷樹水,〈國家公園的意義〉,《臺灣觀光報導》,1:8(臺北,1967.08),頁3-6。
潘繼道,〈二十世紀初東臺灣最大一場戰爭—大正三年「太魯閣之役」之研究〉,《臺灣文獻》,(臺北,2004.12),頁59-105。
潘繼道,〈日治時期的原住民族群教育-以太魯閣族為中心的探討〉,《臺灣文獻》,56:3(臺北,2005.09),頁1-63。
潘繼道,〈從「佐久間神社」到「文天祥公園」〉,《臺灣文獻》,別冊27(臺北,2008.12),頁34-43。
蔡錦堂,〈日本治臺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宜蘭文獻雜誌》,50(宜蘭,2001.03),頁3-32。
鄭麗榕,〈「體恤禽獸」:近代台灣對動物保護運動的傳介及社團創始〉,《臺灣風物》,61:4(臺北,2011.12),頁11-44。
顏杏如,〈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植櫻與櫻花意象:「內地」風景的發現、移植與櫻花論述〉,《臺灣史研究》,14:3(臺北,2007.09),頁97-138。

三、碩博士論文
吳兆宗,〈昭和2年臺灣八景募集活動及其影響〉,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吳明勇,〈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之研究(1921-1939)--以研究事業及其系譜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
宋南萱,〈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劇時期的轉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林野經營之展開過程—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
李文良,〈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1。
李國玄,〈日治時期臺灣近代博物學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運動研究〉,桃園:中原大學,2006。
林玫君,〈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登山活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2004。
徐佑驊,〈日治時期「臺灣寫真帖」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11。
馬場東,〈森林の効用一般並びに各國國立公園に就いて〉,臺北: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卒業報文,1933。
張雅綿,〈失衡的森林:戰時體制下的太魯閣林業開發(1941-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陳伯炎,〈日治時期官營林業—以八仙山為例(1915-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郁欣,〈日治前期臺灣郵政的建立(1895-1924)—以郵政運作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煒翰,〈日本皇族的殖民地臺灣視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11。
蔡之豪,〈日治時代臺灣都市計畫法制歷程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蔡厚男,〈臺灣都市公園的建置歷程(1895-198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蔡思薇,〈日本時代臺北新公園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鄭麗榕,〈近代臺灣動物文化史:以臺北圓山動物園為主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羅時成,〈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日文部分
一、專書、政府出版品
內務省衛生局編,《國立公園候補地調査概要》,東京:著者,1930。
伊藤武彥,《國立公園解說》,東京:國立公園協會,1931。
嘉義商工會;嘉義商業協會,《第十六回全島實業大會紀錄》,嘉義:嘉義商工會;嘉義商業協會,1932。
丸山宏,《近代日本公園史の研究》,京都:思文閣,1994。
岩田秀耕,《臺灣國立公園畫集》,臺北:臺灣國立公園協會,1940。
宮崎健三,《朝香.久邇兩宮殿下奉迎記》,臺北:太陽通信臺灣支社,1928。
厚生省国立公園部監修;財團法人国立公園協會編,《日本の国立公園》,東京:編者,1951。
綱島定治編纂;田村剛監修,《日本の國立公園》,東京:東邦經濟社,1934。
志賀重昂,《日本風景論(新裝版)》,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2014。
小野良平,《公園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2003。
上原敬二,《国立公園の話》,日本:新光社,1924。
曾山毅,《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リズム》,東京都:青弓社,2003。
村串仁三郎《国立公園成立史の研究:開発と自然保護の確執を中心に》,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2005。
大屯國立公園協會,《大屯國立公園協會規約及會員名簿》,臺北:著者,1938。
大屯國立公園協會,《國立公園候補地大屯山彙》,臺北:著者,1935。
長崎浩編;岡田紅陽攝影,《臺灣の國立公園》,臺北:臺灣國立公園協會,1939。
陳元陽,《台湾の原住民と国立公園》,日本福岡市:九州大學出版會,1999。
田村剛,《阿里山風景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營林所,1929。
田村剛,《臺灣の風景》,出版資料不詳。
田村剛,《臺灣の國立公園》,臺北:吉村商會印刷部,1935。
東臺灣勝地宣傳協會,《大タロコ國立公園候補地の概觀》,花蓮港廳:著者,1933。
東臺灣勝地宣傳協會,《國立公園候補地 大タロコ》,花蓮港廳:著者,1938。
白幡洋三郎,《近代都市公園史の研究—欧化の系譜》,京都:思文閣,1995。
北條浩,《日本近代林政史の研究》,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80。
臺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第二國民學校編,《公學校用國語讀本教授細目並に教學研究(卷十一)》,臺北:合資會社神保商店,1942。
臺灣國立公園委員會,《第一回臺灣國立公園委員會議事錄》,出版地不詳:著者,1936。
臺灣國立公園協會編;岡田紅陽攝影,《臺湾囯立公園寫真集》,臺北:編者,1939。
臺灣國立公園臺中協會,《臺中州下國立公園案内 附旅行日程と各沿道概況》,臺中:著者,1937。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都市計畫關係法規輯覽》,臺北:著者,1940。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 昭和11年度》,臺北:著者,1938。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 昭和12年度》,臺北:著者,1939。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 昭和13年度》,臺北:著者,1940。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 昭和15年度》,臺北:著者,1942。
關文彥,《臺灣國立公園委員會書類》,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36。藏於林務局林業試驗所圖書館。

二、報紙
〈“國立公園の夕”來る二十日臺中座で〉,《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8月17日,第4版。
〈シヤクナゲに山櫻の滿開〉,《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4月7日,第3版。
〈タロコ 木瓜溪の 景觀は世界一 田村博士の絕讚〉,《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4月1日,第7版。
〈タロコ峽の國立公園問題 永井拓相が斡旋〉,《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7月29日,夕刊第2版。
〈阿里山一帶を 國立公園に する大計畫具體化 公園學の權威者 田村剛博士近く來臺〉,《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1月27日,夕刊第2版。
〈阿里山公園力事宣傳全島配布寫眞〉,《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5月18日,夕刊第2版。
〈阿里山公園力事宣傳全島配布寫眞〉,《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5月18日,夕刊第4版。
〈阿里山國立公園問題でタロコと競爭せぬと、今川知事、廣谷市尹言明〉,《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10月23日,夕刊第1版。
〈嘉義六萬市民の熱望阿里山に國立公園之れが期成のため協會設立さる嘉義市勢振興調査會總會開く〉,《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4月22日,第5版。
〈岩田畫伯の個展〉,《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10月24日,第7版。
〈岩田畫伯の臺灣國立公園畫展 四月六﹑七日鐵道ホテルにて〉,《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4月26日,夕刊第2版。
〈岩田畫伯臺灣の國立公園地帶を描く〉,《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9月25日,第3版。
〈紀行文當選者國立公園協會公募の〉,《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1月1日,第2版。
〈就阿里山一帶創設一大國立公園(一)田村博士之大抱負〉,《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3月13日,第6版。
〈素晴らしい賣行き臺灣國立公園切手工は大好評〉,《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4月15日,夕刊第2版。
〈太魯國峽國立公園拓相運云將斡旋〉,《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7月29日,第8版。
〈大タロコを國立公園に今井廳長の名を以つて正式に總督へ建議〉,《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9月13日,第3版。
〈大タロコ國立公園 協會は存置 廿一日祝賀會開催〉,《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1月15日,第5版。
〈大屯及草山一帶國立公園計畫以後將見機要求〉,《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8月7日,第8版。
〈中州國立公園寫真展覽〉,《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6月6日,第4版。
〈東埔、八通關附近に 吉野櫻を大量移植 臺中州國立公園協會で〉,《臺灣日日新報》,1937年1月10日,第9版。
〈東臺灣勝地宣傳協會創設さるその孟容成る〉,《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3月29日,第3版。
〈廿四日理事會を開く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評議員會は來月阿里山上に〉,《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4月24日,第5版。
〈認可申請〉,《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月25日,第3版。
〈霧社は觀光の中心 櫻溫泉を復活大ホテル建設國立公園美化〉,《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4月13日,第5版。
〈國立公園 開座談會 設立協會〉,《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1月7日,第8版。
〈國立公園のタベに佐塚孃が出演〉,《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7月18日,夕刊第2版。
〈國立公園の夕 今夜七時半から〉,《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7月25日,第7版。
〈國立公園への立候補タロコ峽 雨に煙る十三日田村博士ら入山〉,《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4月15日,夕刊第2版。
〈國立公園皆見可決次囘在基隆〉,《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4月5日,第4版。
〈國立公園協會の展覽會〉,《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4月14日,第2版。
〈國立公園候補地の紀行文を懸賞募集〉,《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5月19日,第5版。
〈國立公園指定十二八日委員會總會決定臺灣似全然不在内〉,《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10月8日,夕刊第4版。
〈國立公園切手の發行を望む 宣傳效果も高く收入も增す〉,《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2月2日,第2版。
〈國立公園切手十日から發賣〉,《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3月6日,夕刊第2版。
〈國立公園調查會規程制定〉,《臺灣總督府府報》,第1848號,1933年6月30日。
〈國立公園調查會規程廢止〉,《臺灣總督府府報》,第2522號,1935年10月20日。
〈國立公園調査委員來年一月末開會議 現派側量隊入山測量〉,《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2月24日,第12版。
〈國立公園寫眞展 十七、八の兩日〉,《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6月17日,夕刊第2版。
〈總督觀阿里山絶景嘆當然要定爲國立公園〉,《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9月8日,夕刊第4版。
〈臺中 天然展覽〉,《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8月29日,夕刊第4版。
〈臺灣の國立公園は阿里山か太魯閣峽か 嘉義と花蓮港の競爭いよいよ白熱化さん 候補地の決定期近づくにつれ〉,《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7月17日,第2版。
〈臺灣山林會の懸賞募集國立公園に關する旅行記と寫眞〉,《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4月16日,第5版。
〈臺灣八景決定 二十五日鐵道ホテルに於ける 最後の審查委員會で 同時に別格二景及十二勝も決る〉,《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8月27日,第5版。
〈臺灣國立公園委員會官制〉,《臺灣總督府府報》,第2507號,1935年10月2日。
〈臺灣國立公園九月頃正式指定 各省權威者を網羅近く委員會を開催〉,《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4月5日,第7版。
〈臺灣國立公園切手の發行〉,《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2月13日,第2版。
〈臺灣國立公園調查會先決定三候補地 太魯閣峽新高山大屯山〉,《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月28日,第8版。
〈臺灣國立公園調查會先決定三候補地 太魯閣峽新高山大屯山〉,《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月28日,第8版。
〈雜誌紹介 新高阿里山(創刊號)〉,《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6月26日,第4版。

三、期刊論文
內田英二,〈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保存法解説(九)〉,《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10:7(東京,1935.07),頁52-63。
內田英二,〈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保存法解説(二)〉,《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9:10(東京,1934.10),頁82-85。
內田英二,〈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保存法解説(六)〉,《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10:4(東京,1935.4),頁63-64。
內田桂二郎,〈金剛山-施設並に利用〉,《國立公園》,7:11(東京,1935.11),頁9-11。
內務局土木課,〈非常時局に誕生せる臺灣の三國立公園〉,《部報》,15(臺北,1938.02),頁16-22。
〈「國立公園として見たる大屯山彙」座談會〉,《臺灣時報》,(臺北,1935.01),頁44-52。
〈「國立公園として見たる大屯山彙」座談會〉,《臺灣時報》,(臺北,1935.02),頁54-64。
〈金剛山〉,《國立公園》,2:7(東京,1930.08),頁34。
〈大阪に於ける國立公園展覽會の開催〉,《國立公園》,2:8(東京,1930.09),頁21。
〈第二次國立公園委員會總會の記〉,《國立公園》,4:11(東京,1932.11),頁36-38。
〈國立公園協會最近の事業〉,《國立公園》,2:7(東京,1930.08),頁38。
〈國立公園候補地分布圖〉,《國立公園》,4:11(東京,1932.11),頁7。
〈國立公園展覽會の盛況〉,《國立公園》,1:6(東京,1929.08),頁22-23。
〈臺灣の國立公園切手發行譜〉,《臺灣遞信協會雜誌》,229(臺北,1941.04),頁56-57。
阿久根徹,〈新高登攀記〉,《三州人會誌》,(臺北,1939.01),頁9-17。
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新高阿里山》,1(嘉義,1934.06),頁43-44。
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新高阿里山》,2(嘉義,1934.10),頁32-33。
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新高阿里山》,3(嘉義,1935.01),頁1-5。
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新高阿里山》,4(嘉義,1935.05),頁5。
安詮院貞熊,〈反目蕃族の和解は現存森林にどう響くか及其の對策〉,《臺灣山林會報》,28(臺北,1927.11),頁2-6。
伊藤武彥,〈金剛〉,《國立公園》,1:6(東京,1929.08),頁21-22。
伊藤武彥,〈國立公園法解說(五)〉,《國立公園》,3:11(東京,1931.11),頁11-16。
伊藤武彥,〈國立公園法解說(三)〉,《國立公園》,3:9(東京,1931.09),頁7-16。
伊藤武彥,〈國立公園法解說(四)〉,《國立公園》,3:10(東京,1931.10),頁22-31。
伊藤武彥,〈國立公園法解說(二)〉,《國立公園》,3:8(東京,1931.08),頁13-24。
伊藤武彥,〈國立公園法解說〉,《國立公園》,3:7(東京,1931.07),頁10-15。
王了菴,〈阿里山紀遊〉,《新高阿里山》,1(嘉義,1934.06),頁43-44。
王了菴,〈阿里山放歌(竝序)〉,《新高阿里山》,1(嘉義,1934.06),頁43。
花香伯貢,〈國立公園として申分なし寧ろ雲仙にも勝る〉,《臺灣婦人界》,(臺北,1936.08),頁113-118。
賀田直治,〈臺灣の林業に就いて〉,《臺灣教育會雜誌》,114(臺北,1919.09),頁6-12。
吉澤庄作,〈黑部峡谷の勝景と水電工事問題〉,《國立公園》,2:1(東京,1930.01),頁20-21。
宮地硬介,〈高砂族と森林〉,《臺灣時報》,(臺北,1942.06),頁77-79。
宮竹透,〈決戰下の森林治水事業〉,《臺灣の山林》,210(臺北,1943.11),頁16-20。
金平亮三,〈天然保護區域の設置を望む〉,《臺灣山林會報》,2(臺北,1923.03),頁2-8。
金平亮三,〈臺灣八景と國立公園〉,《臺灣山林會報》,27(臺北,1927.09),頁2-5。
高久甚之助,〈外客誘致と国立公園〉,《國立公園》,1:1(東京,1929.03),頁22-23。
細川護立,〈國立公園展覽會開催に際して〉,《國立公園》,1:6(東京,1929.08),頁1。
三浦義男,〈現行法令中に於ける公園と國立公園との關係〉,《國立公園》,5:12(東京,1933.12),頁2-10。
三好學,〈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保存事業の由来〉,《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11:12(東京,1936.12),頁9-11。
山中樵,〈國立公園に就いて〉,《臺灣時報》,(臺北,1932.10),頁87-90。
山中忠雄,〈米客誘致と国立公園〉,《國立公園》,3:1(東京,1931.01),頁14-16。
出口一重,〈臺灣の國立公園とその使命〉,《臺灣時報》,(臺北,1938.01),頁90-95。
上野忠貞,〈國立公園法と林產物の處分〉,《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121-126。
新井堯彌,〈国際観光局の事業に就て〉,《國立公園》,2:6(東京,1930.06),頁1-4。
青木繁,〈所謂國立公園と阿里山の將來〉,《臺灣時報》,(臺北,1928.04),頁16-32。
川瀨善太郎,〈治山治水と森林利用〉,《臺灣時報》,(臺北,1919.09),頁32-40。
早坂一郎,〈臺灣の國立公園事業に對する希望〉,《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238-241。
早川透,〈臺灣國立公園の事業と施設〉,《臺灣時報》,(臺北,1938.01),頁95-100。
太田周夫,〈治山治水より見たる臺灣林業方策〉,《臺灣山林會報》,68(臺北,1931.12),頁18-22。
大橋準一郎,〈風景の保護と開發〉,《臺灣の山林》,164(臺北,1939.12),頁22-32。
大江二郎,〈國立公園地域の鑛業〉,《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81-84。
著者不詳,〈臺灣の治山治水に就て(伊藤氏講演筆記)〉,《臺灣の山林》,69(臺北,1932.01),頁66-77。
田村剛,〈タロコ峽(臺灣國立公園候補地)〉,《國立公園》,4:6(東京,1932.06),頁13-16。
田村剛,〈我が国立公園に関する障害と対策〉,《國立公園》,5:8(東京,1933.08),頁2-4。
田村剛,〈国立公園の事業と経済問題〉,《國立公園》,1:1(日本,1929.03),頁17-19。
田村剛,〈國立公園問題と林業〉,《臺灣の山林》,119(臺北,1936.03),頁44-49。
田村剛,〈臺灣國立公園の使命〉,《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6-8。
田村剛,〈黑部峡谷の風景〉,《國立公園》,2:1(東京,1930.01),頁3-5。
田村剛,〈黑部峡谷を救へ〉,《國立公園》,1:9(東京,1929.11),頁8-9。
田村剛,〈黑部渓谷と水電工事問題〉,《國立公園》,2:1(東京,1930.01),頁21-22。
藤井隆,〈國立公園と國有林野の施業關係〉,《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109-115。
日比野信一,〈臺灣の國立公園事業に對する希望〉,《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238-241。
美津久生,〈本島初等教育と愛林思想の普及に就て(二)〉,《臺灣山林》,92(臺北,1933.12),頁37-44。
美津久生,〈本島初等教育と愛林思想の普及に就て〉,《臺灣山林》,89(臺北,1933.09),頁1-8。
堀川安市,〈國立公園候補地の動物〉,《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53-56。
堀川安市,〈臺灣國立公園の動物所感〉,《臺灣時報》,(臺北,1938.01),頁116-122。
木原圓次,〈國立公園法の一瞥〉,《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9-28。
矢頭敏之,〈林產物の軍事的價值に就て(一)〉,《臺灣の山林》,140(臺北,1936.12),頁9-16。
矢頭敏之,〈林產物の軍事的價值に就て(二)〉,《臺灣の山林》,141(臺北,1936.01),頁50-58。
鈴木秀夫,〈國立公園と理蕃〉,《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210-212。
鈴木生,〈奧タロコ入山の記〉,《臺灣鐵道》,(臺北,1941.03),頁55-56。
臺灣山林,〈臺灣國立公園候補に關する重要資料〉,《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241-260。
臺灣國立公園協會,〈臺灣國立公園展覽會開催〉,《國立公園》,8:6(東京,1936.06),頁32-33。
莊太岳,〈阿里山曉望〉,《新高阿里山》,1(嘉義,1934.06),頁44。
關文彥,〈森林生產力增進方法に就て〉,《臺灣の山林》,194(臺北,1942.07),頁1-4。
關文彥,〈國立公園は產業を沮害するか〉,《國立公園》,10:1(日本,1938.01),頁19-23。

線上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網址: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網址:http://rarebook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99/index.htm。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要錄系統」,網址: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網址:http://www.jacar.go.jp/chinese/。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檔案」,網址:http://db1n.th.gov.tw/~textdb/sotokufu/。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網址: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瀏覽網址: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漢珍數位圖書,「臺灣人物誌資料庫」,瀏覽網址:http://tbmc.ncl.edu.tw:8080/whos2app/start.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01580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801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素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唐伯良zh_TW
dc.creator (作者) 唐伯良zh_TW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Oct-2015 14:16:33 (UTC+8)-
dc.date.available 1-Oct-2015 14:16:3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Oct-2015 14:16:3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15801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874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801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1931年(昭和6年)日本頒布〈國立公園法〉,1933年至1936年間(昭和8年-昭和11年)日本設置十二座國立公園:阿寒、大雪山、十和田、日光、富士(富士箱根)、日本アルプス(中部山岳)、吉野熊野、大山、瀨戶內海、阿蘇、雲仙、霧島國立公園,並且影響到殖民地臺灣國立公園的設置運動。

雖然日本指定的十二座國立公園沒有包含臺灣,但是在臺日人與臺灣人並沒有放棄在臺灣設置國立公園的希望,而是積極參與國立公園的設置,在1936年(昭和11年)臺灣總督府頒布〈國立公園法〉,1937年(昭和12年)設置三座國立公園:大屯、次高太魯閣、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得得注意的是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與日本的國立公園相比面積是最大,可見日本統治者並沒有忽略臺灣自然保護的重要性。

日治時期臺灣國立公園設置過程呈現當時自然保護觀念、民眾休閒、保健報國等功能,奠定國立公園的基礎並影響至今。而從臺灣各個國立公園相關協會,積極推動的過程中,塑造國立公園具有的日本形象:皇族、櫻花、神社與溫泉,引導旅人觀看國立公園的角度。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1
一、研究目的 1
二、研究回顧 2
三、資料的運用 10
第二章 國立公園的概念傳入日本 15
第一節 日本國立公園設立背景 15
第二節 日本國立公園的設置 24
第三章 臺灣國立公園的設置 33
第一節 國立公園的醞釀與設立 33
第二節 多元而分歧的意見與觀點 42
第三節 國立公園的設置 51
第四章 國立公園形象的塑造 71
第一節 相關協會的宣傳 71
第二節 角色賦與:教育、教化、日本化 87
第五章 結論 111
附錄 113
參考書目 122
zh_TW
dc.format.extent 583019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801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國立公園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然保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大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次高太魯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高阿里山zh_TW
dc.title (題名) 日治時期臺灣國立公園的設置與角色賦與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Estatblishment and Orientation of Taiwan`s National Parks in Japanese Conlonial Period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Bernhard Gissibl, Sabine Höhler, Patrick Kupper (eds.). Civilizing Nature: National Parks in Glob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2012.

中文部分(含中譯)
一、專書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
李光中、李培芬著,《臺灣的自然保護區》,臺北:遠足文化,2004。
林玫君,《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臺北:國立編譯館主編,柏楊文化發行,2006。
林玫君,《臺灣登山一百年》,臺北:玉山社,2008。
沼井鐵太郎著;吳永華譯,《臺灣登山小史》,臺北:晨星出版,1997。
姚鶴年,《臺灣林務局誌續編》,臺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007。
姚鶴年,《臺灣林業之發展》,臺北:中華林學會,1994。
姚鶴年,《臺灣的林業》,臺北:遠足文化,2006。
姚鶴年,《臺灣省林務局誌》,臺北:臺灣省林務局,1997。
姚鶴年,《臺灣森林史料圖文彙編》,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1。
胡文青,《臺灣的公園》,臺北:遠足文化,2007。
徐國士、黃文卿、游登良等著,《國家公園概論》,臺北,明文,1997。
國圖臺分館,《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臺北:國圖臺分館,1994。
張良澤、高坂嘉玲主編,《日治時期(1895-1945)繪葉書:臺灣風景明信片.全島卷》,新北市:臺灣圖書館,2013。
張良澤、高坂嘉玲主編,《日治時期(1895-1945)繪葉書:臺灣風景明信片.花蓮港廳 臺東廳卷》,新北市:臺灣圖書館,2013。
張素玢,《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新北:衛城出版:遠足發行,2014。
張素玢、陳鴻圖、鄭安睎著,《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張素玢撰文,《臺灣登山史.人物》,臺北:內政部營建署,2013。
張雅綿,《失序的森林:日治末期太魯閣林業開發》,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12。
莊世滋編撰,《檜憶山林:阿里山林業百年的故事》,嘉義:農委會林務局嘉管處,2011。
陳貞蓉,《臺灣國家公園史(2001-2010)》,臺北:內政部營建署,2010。
游登良總編輯,《臺灣國家公園史(1900-2000)》,臺北:內政部營建署,2002。
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臺北:遠流,2004。
黃萬居,《臺灣地區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系統之硏究:兼論我國之自然保育與資源管理政策》,臺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85。
黃躍雯,《築夢荒野:臺灣國家公園的建置過程》,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
蕭全政主編,《國土規劃的挑戰》,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1990。
戴震宇,《臺灣的鐵道》,臺北:遠足文化,2002。
魏宏晉,《臺灣的國家公園》,臺北:遠足文化,2002。
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臺北:文英堂,1998。

二、期刊論文、論文集
王子定,〈臺灣之保安林〉,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林業問題》(臺北:臺灣銀行,1954),頁50-86。
吳明勇,〈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之成立及其人事結構分析(1921-1939)〉,《師大臺灣史學報》,2(臺北,2009.03),頁73-113。
吳明勇,〈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林業試驗場之建立--以人事結構及研究事業為中心〉,《臺灣學研究》,6(臺北,2008.12),頁27-51。
吳明勇,〈從植物園到愛林日:近代臺灣植樹制度與愛林思想之建立〉,收錄於:李玉瑾編,《臺灣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殖民與近代化論文集》(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9),頁215-238。
吳明勇,〈殖民與植林: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的研究事業(1921-1939)〉,《臺灣文獻》,60:2(臺北,2009.06),頁45-90。
呂紹理,〈日治初期臺灣的休閒生活與商業活動〉,《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999),頁357-398。
李文良,〈日治初期臺灣林野經營之展開過程——以大嵙崁(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臺灣史研究》,3:1(臺北,1996.06),頁143-172。
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林野支配與所有權——以「緣故關係」為中心〉,《臺灣史研究》,5:1(臺北,2000.04),頁35-54。
李文良,〈林野整理事業與東臺灣土地所有權之成立形態(1910-1925)〉,《東臺灣研究》,2(臺東,1997.12),頁169-195。
李文良,〈臺灣林野研究關係資料介紹—臺灣總督府「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公文類纂」〉,《臺灣史料研究》,9(臺北,1997.05),頁162-173。
林秀姿,〈一個都市發展策略的形成:一九二0至一九四0年間嘉義市街政治面的觀察(上)〉,《臺灣風物》,46:2(1996.06),頁35-57。
林秀姿,〈一個都市發展策略的形成:一九二0至一九四0年間嘉義市街政治面的觀察(下)〉,《臺灣風物》,46:3(1996.09),頁105-127。
林崇智,〈臺灣國立公園的開設〉,《臺灣文獻》,9:1(臺北,1958.03),頁33-38。
洪廣冀,〈林學、資本主義與邊區統治:日治時期林野調查與整理事業的再思考〉,《臺灣史研究》,11:2(臺北,2004.12),頁77-144。
張素玢,〈從治水到治山—以濁水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60:4(臺北,2009.12),頁81-130。
張隆志,〈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芻議〉,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頁133-160。
陳偉智,〈田代安定與『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殖民主義、知識建構與東部臺灣的再現政治〉,《東臺灣研究》,3(臺東,1998.12),頁103-146。
曾華璧,〈在國土規劃的架構下論臺灣國家公園設置的意義〉,《環境史研究國際研討會》,(臺北,2002.),頁1-28。
曾華璧,〈國家政策與區域開發關係之研究:以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為探討的樞軸〉,《東臺灣研究》,7(臺東,2002.12),頁67-102。
雷樹水,〈國家公園的意義〉,《臺灣觀光報導》,1:8(臺北,1967.08),頁3-6。
潘繼道,〈二十世紀初東臺灣最大一場戰爭—大正三年「太魯閣之役」之研究〉,《臺灣文獻》,(臺北,2004.12),頁59-105。
潘繼道,〈日治時期的原住民族群教育-以太魯閣族為中心的探討〉,《臺灣文獻》,56:3(臺北,2005.09),頁1-63。
潘繼道,〈從「佐久間神社」到「文天祥公園」〉,《臺灣文獻》,別冊27(臺北,2008.12),頁34-43。
蔡錦堂,〈日本治臺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宜蘭文獻雜誌》,50(宜蘭,2001.03),頁3-32。
鄭麗榕,〈「體恤禽獸」:近代台灣對動物保護運動的傳介及社團創始〉,《臺灣風物》,61:4(臺北,2011.12),頁11-44。
顏杏如,〈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植櫻與櫻花意象:「內地」風景的發現、移植與櫻花論述〉,《臺灣史研究》,14:3(臺北,2007.09),頁97-138。

三、碩博士論文
吳兆宗,〈昭和2年臺灣八景募集活動及其影響〉,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吳明勇,〈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之研究(1921-1939)--以研究事業及其系譜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
宋南萱,〈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劇時期的轉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林野經營之展開過程—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
李文良,〈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1。
李國玄,〈日治時期臺灣近代博物學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運動研究〉,桃園:中原大學,2006。
林玫君,〈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登山活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2004。
徐佑驊,〈日治時期「臺灣寫真帖」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11。
馬場東,〈森林の効用一般並びに各國國立公園に就いて〉,臺北: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卒業報文,1933。
張雅綿,〈失衡的森林:戰時體制下的太魯閣林業開發(1941-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陳伯炎,〈日治時期官營林業—以八仙山為例(1915-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郁欣,〈日治前期臺灣郵政的建立(1895-1924)—以郵政運作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煒翰,〈日本皇族的殖民地臺灣視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11。
蔡之豪,〈日治時代臺灣都市計畫法制歷程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蔡厚男,〈臺灣都市公園的建置歷程(1895-198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蔡思薇,〈日本時代臺北新公園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鄭麗榕,〈近代臺灣動物文化史:以臺北圓山動物園為主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羅時成,〈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日文部分
一、專書、政府出版品
內務省衛生局編,《國立公園候補地調査概要》,東京:著者,1930。
伊藤武彥,《國立公園解說》,東京:國立公園協會,1931。
嘉義商工會;嘉義商業協會,《第十六回全島實業大會紀錄》,嘉義:嘉義商工會;嘉義商業協會,1932。
丸山宏,《近代日本公園史の研究》,京都:思文閣,1994。
岩田秀耕,《臺灣國立公園畫集》,臺北:臺灣國立公園協會,1940。
宮崎健三,《朝香.久邇兩宮殿下奉迎記》,臺北:太陽通信臺灣支社,1928。
厚生省国立公園部監修;財團法人国立公園協會編,《日本の国立公園》,東京:編者,1951。
綱島定治編纂;田村剛監修,《日本の國立公園》,東京:東邦經濟社,1934。
志賀重昂,《日本風景論(新裝版)》,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2014。
小野良平,《公園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2003。
上原敬二,《国立公園の話》,日本:新光社,1924。
曾山毅,《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リズム》,東京都:青弓社,2003。
村串仁三郎《国立公園成立史の研究:開発と自然保護の確執を中心に》,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2005。
大屯國立公園協會,《大屯國立公園協會規約及會員名簿》,臺北:著者,1938。
大屯國立公園協會,《國立公園候補地大屯山彙》,臺北:著者,1935。
長崎浩編;岡田紅陽攝影,《臺灣の國立公園》,臺北:臺灣國立公園協會,1939。
陳元陽,《台湾の原住民と国立公園》,日本福岡市:九州大學出版會,1999。
田村剛,《阿里山風景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營林所,1929。
田村剛,《臺灣の風景》,出版資料不詳。
田村剛,《臺灣の國立公園》,臺北:吉村商會印刷部,1935。
東臺灣勝地宣傳協會,《大タロコ國立公園候補地の概觀》,花蓮港廳:著者,1933。
東臺灣勝地宣傳協會,《國立公園候補地 大タロコ》,花蓮港廳:著者,1938。
白幡洋三郎,《近代都市公園史の研究—欧化の系譜》,京都:思文閣,1995。
北條浩,《日本近代林政史の研究》,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80。
臺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第二國民學校編,《公學校用國語讀本教授細目並に教學研究(卷十一)》,臺北:合資會社神保商店,1942。
臺灣國立公園委員會,《第一回臺灣國立公園委員會議事錄》,出版地不詳:著者,1936。
臺灣國立公園協會編;岡田紅陽攝影,《臺湾囯立公園寫真集》,臺北:編者,1939。
臺灣國立公園臺中協會,《臺中州下國立公園案内 附旅行日程と各沿道概況》,臺中:著者,1937。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都市計畫關係法規輯覽》,臺北:著者,1940。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 昭和11年度》,臺北:著者,1938。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 昭和12年度》,臺北:著者,1939。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 昭和13年度》,臺北:著者,1940。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 昭和15年度》,臺北:著者,1942。
關文彥,《臺灣國立公園委員會書類》,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36。藏於林務局林業試驗所圖書館。

二、報紙
〈“國立公園の夕”來る二十日臺中座で〉,《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8月17日,第4版。
〈シヤクナゲに山櫻の滿開〉,《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4月7日,第3版。
〈タロコ 木瓜溪の 景觀は世界一 田村博士の絕讚〉,《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4月1日,第7版。
〈タロコ峽の國立公園問題 永井拓相が斡旋〉,《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7月29日,夕刊第2版。
〈阿里山一帶を 國立公園に する大計畫具體化 公園學の權威者 田村剛博士近く來臺〉,《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1月27日,夕刊第2版。
〈阿里山公園力事宣傳全島配布寫眞〉,《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5月18日,夕刊第2版。
〈阿里山公園力事宣傳全島配布寫眞〉,《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5月18日,夕刊第4版。
〈阿里山國立公園問題でタロコと競爭せぬと、今川知事、廣谷市尹言明〉,《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10月23日,夕刊第1版。
〈嘉義六萬市民の熱望阿里山に國立公園之れが期成のため協會設立さる嘉義市勢振興調査會總會開く〉,《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4月22日,第5版。
〈岩田畫伯の個展〉,《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10月24日,第7版。
〈岩田畫伯の臺灣國立公園畫展 四月六﹑七日鐵道ホテルにて〉,《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4月26日,夕刊第2版。
〈岩田畫伯臺灣の國立公園地帶を描く〉,《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9月25日,第3版。
〈紀行文當選者國立公園協會公募の〉,《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1月1日,第2版。
〈就阿里山一帶創設一大國立公園(一)田村博士之大抱負〉,《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3月13日,第6版。
〈素晴らしい賣行き臺灣國立公園切手工は大好評〉,《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4月15日,夕刊第2版。
〈太魯國峽國立公園拓相運云將斡旋〉,《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7月29日,第8版。
〈大タロコを國立公園に今井廳長の名を以つて正式に總督へ建議〉,《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9月13日,第3版。
〈大タロコ國立公園 協會は存置 廿一日祝賀會開催〉,《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1月15日,第5版。
〈大屯及草山一帶國立公園計畫以後將見機要求〉,《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8月7日,第8版。
〈中州國立公園寫真展覽〉,《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6月6日,第4版。
〈東埔、八通關附近に 吉野櫻を大量移植 臺中州國立公園協會で〉,《臺灣日日新報》,1937年1月10日,第9版。
〈東臺灣勝地宣傳協會創設さるその孟容成る〉,《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3月29日,第3版。
〈廿四日理事會を開く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評議員會は來月阿里山上に〉,《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4月24日,第5版。
〈認可申請〉,《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月25日,第3版。
〈霧社は觀光の中心 櫻溫泉を復活大ホテル建設國立公園美化〉,《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4月13日,第5版。
〈國立公園 開座談會 設立協會〉,《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1月7日,第8版。
〈國立公園のタベに佐塚孃が出演〉,《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7月18日,夕刊第2版。
〈國立公園の夕 今夜七時半から〉,《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7月25日,第7版。
〈國立公園への立候補タロコ峽 雨に煙る十三日田村博士ら入山〉,《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4月15日,夕刊第2版。
〈國立公園皆見可決次囘在基隆〉,《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4月5日,第4版。
〈國立公園協會の展覽會〉,《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4月14日,第2版。
〈國立公園候補地の紀行文を懸賞募集〉,《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5月19日,第5版。
〈國立公園指定十二八日委員會總會決定臺灣似全然不在内〉,《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10月8日,夕刊第4版。
〈國立公園切手の發行を望む 宣傳效果も高く收入も增す〉,《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2月2日,第2版。
〈國立公園切手十日から發賣〉,《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3月6日,夕刊第2版。
〈國立公園調查會規程制定〉,《臺灣總督府府報》,第1848號,1933年6月30日。
〈國立公園調查會規程廢止〉,《臺灣總督府府報》,第2522號,1935年10月20日。
〈國立公園調査委員來年一月末開會議 現派側量隊入山測量〉,《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2月24日,第12版。
〈國立公園寫眞展 十七、八の兩日〉,《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6月17日,夕刊第2版。
〈總督觀阿里山絶景嘆當然要定爲國立公園〉,《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9月8日,夕刊第4版。
〈臺中 天然展覽〉,《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8月29日,夕刊第4版。
〈臺灣の國立公園は阿里山か太魯閣峽か 嘉義と花蓮港の競爭いよいよ白熱化さん 候補地の決定期近づくにつれ〉,《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7月17日,第2版。
〈臺灣山林會の懸賞募集國立公園に關する旅行記と寫眞〉,《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4月16日,第5版。
〈臺灣八景決定 二十五日鐵道ホテルに於ける 最後の審查委員會で 同時に別格二景及十二勝も決る〉,《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8月27日,第5版。
〈臺灣國立公園委員會官制〉,《臺灣總督府府報》,第2507號,1935年10月2日。
〈臺灣國立公園九月頃正式指定 各省權威者を網羅近く委員會を開催〉,《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4月5日,第7版。
〈臺灣國立公園切手の發行〉,《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2月13日,第2版。
〈臺灣國立公園調查會先決定三候補地 太魯閣峽新高山大屯山〉,《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月28日,第8版。
〈臺灣國立公園調查會先決定三候補地 太魯閣峽新高山大屯山〉,《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月28日,第8版。
〈雜誌紹介 新高阿里山(創刊號)〉,《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6月26日,第4版。

三、期刊論文
內田英二,〈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保存法解説(九)〉,《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10:7(東京,1935.07),頁52-63。
內田英二,〈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保存法解説(二)〉,《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9:10(東京,1934.10),頁82-85。
內田英二,〈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保存法解説(六)〉,《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10:4(東京,1935.4),頁63-64。
內田桂二郎,〈金剛山-施設並に利用〉,《國立公園》,7:11(東京,1935.11),頁9-11。
內務局土木課,〈非常時局に誕生せる臺灣の三國立公園〉,《部報》,15(臺北,1938.02),頁16-22。
〈「國立公園として見たる大屯山彙」座談會〉,《臺灣時報》,(臺北,1935.01),頁44-52。
〈「國立公園として見たる大屯山彙」座談會〉,《臺灣時報》,(臺北,1935.02),頁54-64。
〈金剛山〉,《國立公園》,2:7(東京,1930.08),頁34。
〈大阪に於ける國立公園展覽會の開催〉,《國立公園》,2:8(東京,1930.09),頁21。
〈第二次國立公園委員會總會の記〉,《國立公園》,4:11(東京,1932.11),頁36-38。
〈國立公園協會最近の事業〉,《國立公園》,2:7(東京,1930.08),頁38。
〈國立公園候補地分布圖〉,《國立公園》,4:11(東京,1932.11),頁7。
〈國立公園展覽會の盛況〉,《國立公園》,1:6(東京,1929.08),頁22-23。
〈臺灣の國立公園切手發行譜〉,《臺灣遞信協會雜誌》,229(臺北,1941.04),頁56-57。
阿久根徹,〈新高登攀記〉,《三州人會誌》,(臺北,1939.01),頁9-17。
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新高阿里山》,1(嘉義,1934.06),頁43-44。
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新高阿里山》,2(嘉義,1934.10),頁32-33。
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新高阿里山》,3(嘉義,1935.01),頁1-5。
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新高阿里山》,4(嘉義,1935.05),頁5。
安詮院貞熊,〈反目蕃族の和解は現存森林にどう響くか及其の對策〉,《臺灣山林會報》,28(臺北,1927.11),頁2-6。
伊藤武彥,〈金剛〉,《國立公園》,1:6(東京,1929.08),頁21-22。
伊藤武彥,〈國立公園法解說(五)〉,《國立公園》,3:11(東京,1931.11),頁11-16。
伊藤武彥,〈國立公園法解說(三)〉,《國立公園》,3:9(東京,1931.09),頁7-16。
伊藤武彥,〈國立公園法解說(四)〉,《國立公園》,3:10(東京,1931.10),頁22-31。
伊藤武彥,〈國立公園法解說(二)〉,《國立公園》,3:8(東京,1931.08),頁13-24。
伊藤武彥,〈國立公園法解說〉,《國立公園》,3:7(東京,1931.07),頁10-15。
王了菴,〈阿里山紀遊〉,《新高阿里山》,1(嘉義,1934.06),頁43-44。
王了菴,〈阿里山放歌(竝序)〉,《新高阿里山》,1(嘉義,1934.06),頁43。
花香伯貢,〈國立公園として申分なし寧ろ雲仙にも勝る〉,《臺灣婦人界》,(臺北,1936.08),頁113-118。
賀田直治,〈臺灣の林業に就いて〉,《臺灣教育會雜誌》,114(臺北,1919.09),頁6-12。
吉澤庄作,〈黑部峡谷の勝景と水電工事問題〉,《國立公園》,2:1(東京,1930.01),頁20-21。
宮地硬介,〈高砂族と森林〉,《臺灣時報》,(臺北,1942.06),頁77-79。
宮竹透,〈決戰下の森林治水事業〉,《臺灣の山林》,210(臺北,1943.11),頁16-20。
金平亮三,〈天然保護區域の設置を望む〉,《臺灣山林會報》,2(臺北,1923.03),頁2-8。
金平亮三,〈臺灣八景と國立公園〉,《臺灣山林會報》,27(臺北,1927.09),頁2-5。
高久甚之助,〈外客誘致と国立公園〉,《國立公園》,1:1(東京,1929.03),頁22-23。
細川護立,〈國立公園展覽會開催に際して〉,《國立公園》,1:6(東京,1929.08),頁1。
三浦義男,〈現行法令中に於ける公園と國立公園との關係〉,《國立公園》,5:12(東京,1933.12),頁2-10。
三好學,〈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保存事業の由来〉,《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11:12(東京,1936.12),頁9-11。
山中樵,〈國立公園に就いて〉,《臺灣時報》,(臺北,1932.10),頁87-90。
山中忠雄,〈米客誘致と国立公園〉,《國立公園》,3:1(東京,1931.01),頁14-16。
出口一重,〈臺灣の國立公園とその使命〉,《臺灣時報》,(臺北,1938.01),頁90-95。
上野忠貞,〈國立公園法と林產物の處分〉,《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121-126。
新井堯彌,〈国際観光局の事業に就て〉,《國立公園》,2:6(東京,1930.06),頁1-4。
青木繁,〈所謂國立公園と阿里山の將來〉,《臺灣時報》,(臺北,1928.04),頁16-32。
川瀨善太郎,〈治山治水と森林利用〉,《臺灣時報》,(臺北,1919.09),頁32-40。
早坂一郎,〈臺灣の國立公園事業に對する希望〉,《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238-241。
早川透,〈臺灣國立公園の事業と施設〉,《臺灣時報》,(臺北,1938.01),頁95-100。
太田周夫,〈治山治水より見たる臺灣林業方策〉,《臺灣山林會報》,68(臺北,1931.12),頁18-22。
大橋準一郎,〈風景の保護と開發〉,《臺灣の山林》,164(臺北,1939.12),頁22-32。
大江二郎,〈國立公園地域の鑛業〉,《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81-84。
著者不詳,〈臺灣の治山治水に就て(伊藤氏講演筆記)〉,《臺灣の山林》,69(臺北,1932.01),頁66-77。
田村剛,〈タロコ峽(臺灣國立公園候補地)〉,《國立公園》,4:6(東京,1932.06),頁13-16。
田村剛,〈我が国立公園に関する障害と対策〉,《國立公園》,5:8(東京,1933.08),頁2-4。
田村剛,〈国立公園の事業と経済問題〉,《國立公園》,1:1(日本,1929.03),頁17-19。
田村剛,〈國立公園問題と林業〉,《臺灣の山林》,119(臺北,1936.03),頁44-49。
田村剛,〈臺灣國立公園の使命〉,《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6-8。
田村剛,〈黑部峡谷の風景〉,《國立公園》,2:1(東京,1930.01),頁3-5。
田村剛,〈黑部峡谷を救へ〉,《國立公園》,1:9(東京,1929.11),頁8-9。
田村剛,〈黑部渓谷と水電工事問題〉,《國立公園》,2:1(東京,1930.01),頁21-22。
藤井隆,〈國立公園と國有林野の施業關係〉,《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109-115。
日比野信一,〈臺灣の國立公園事業に對する希望〉,《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238-241。
美津久生,〈本島初等教育と愛林思想の普及に就て(二)〉,《臺灣山林》,92(臺北,1933.12),頁37-44。
美津久生,〈本島初等教育と愛林思想の普及に就て〉,《臺灣山林》,89(臺北,1933.09),頁1-8。
堀川安市,〈國立公園候補地の動物〉,《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53-56。
堀川安市,〈臺灣國立公園の動物所感〉,《臺灣時報》,(臺北,1938.01),頁116-122。
木原圓次,〈國立公園法の一瞥〉,《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9-28。
矢頭敏之,〈林產物の軍事的價值に就て(一)〉,《臺灣の山林》,140(臺北,1936.12),頁9-16。
矢頭敏之,〈林產物の軍事的價值に就て(二)〉,《臺灣の山林》,141(臺北,1936.01),頁50-58。
鈴木秀夫,〈國立公園と理蕃〉,《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210-212。
鈴木生,〈奧タロコ入山の記〉,《臺灣鐵道》,(臺北,1941.03),頁55-56。
臺灣山林,〈臺灣國立公園候補に關する重要資料〉,《臺灣の山林》,123(臺北,1936.07),頁241-260。
臺灣國立公園協會,〈臺灣國立公園展覽會開催〉,《國立公園》,8:6(東京,1936.06),頁32-33。
莊太岳,〈阿里山曉望〉,《新高阿里山》,1(嘉義,1934.06),頁44。
關文彥,〈森林生產力增進方法に就て〉,《臺灣の山林》,194(臺北,1942.07),頁1-4。
關文彥,〈國立公園は產業を沮害するか〉,《國立公園》,10:1(日本,1938.01),頁19-23。

線上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網址: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網址:http://rarebook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99/index.htm。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要錄系統」,網址: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網址:http://www.jacar.go.jp/chinese/。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檔案」,網址:http://db1n.th.gov.tw/~textdb/sotokufu/。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網址: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瀏覽網址: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漢珍數位圖書,「臺灣人物誌資料庫」,瀏覽網址:http://tbmc.ncl.edu.tw:8080/whos2app/start.htm。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