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官方國族敘事與中國民族主義思潮下的「中國近代史」、「中國民族學」研究:以郭廷以、凌純聲為中心
Offical Nation Narration and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and “Chinese Ethnology”in Chinese Nationalism: focus on Kuo Ting-Yee and Ling chun-sheng
作者 蘇維新
Su, Wei Sin
貢獻者 薛化元
蘇維新
Su, Wei Sin
關鍵詞 官方國族敘事
中國民族主義思潮
郭廷以
凌純聲
「中國民族學」研究
「中國近代史」研究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3-Feb-2016 11:19:43 (UTC+8)
摘要 民族主義思潮,乃是近百年中國歷史發展的最大動力。意識型態歧異的近代中國菁英雖共享以「中華民族」為名的國族敘事,但細觀共產黨員李大釗,與國民黨員孫文、蔣介石,或其他的政治人物、學者的詮釋便有頗大的差異,由此亦可見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複數性。然而,1928-1987年間「國民黨專政」下的中華民國政府,將孫文、蔣介石對中華民族的詮釋,作為其國族建構(nation-building)工程的一環,乃成為Homi K. Bhabha所言,由上至下,對言論思想具有箝制性、訓導性的官方國族敘事。官方國族敘事的內涵,乃是一套陳述民族起源、形成與發展的故事。另一方面,在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思潮下成長的學術菁英,也在學術研究中展現對「中華民族」相關知識的高度關懷。本文的興趣在於探索,官方國族敘事與學術研究,兩者對中華民族的起源、形成與發展的詮釋分別為何?有何異同之處?以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遷台為分水嶺,時代背景對兩者的主張分別有何影響?
  本文選擇的個案:以全國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創辦「近代史研究所」的郭廷以、「民族學研究所」的凌純聲,作為學界的代表。並從以下兩點思索:第一,郭、凌兩位學者,在同一時空下生產的「學術知識」,其觀點卻有所差異,並深入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意即,郭氏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歷史教科書」(主編)對「國族自我/他者形象」的詮釋有所不同。此情況也發生在凌氏的「中國民族學研究」、「中國邊政研究」對中國民族起源和組成的解釋之差異。第二,戰後台灣學術史的兩個傳統-橫向移植的「中國學術傳統」、縱向繼承的「殖民地學術傳統」。因此,本文從「中國學術傳統」的脈絡,思考受到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思潮衝擊的兩位學者,在1949年後的不同時空背景下,其學術所關懷議題之變遷。再從「殖民地學術傳統」的脈絡,思考日治時期的台灣史、台灣原住民研究,在資料運用和觀點詮釋,和郭、凌兩人所代表的「中國學術傳統」的異同何在。本文最終目的,在於考察官方國族敘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被發明的過程」,以及其與學術研究的互動關係。並試圖解構強人威權體制下被視為「歷史事實」的中華民族觀、批判當代學術社群「忽略」民族主義/官方國族敘事對學術研究可能產生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一、專書
王汎森,《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台北:允晨文化,2014年。
王汎森,《中華民國發展史‧學術發展(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2011年。
王汎森著、王曉冰譯,〈走向中國文明多元起源論:中國古史的學說〉,《傅斯年 : 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台北:聯經出版,2013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浙江:浙江人民出版,2013年。
王建民,《中國民族學史》,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建民等編著,《中囯人類學民族學百年紀事》,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9年。
王建軍,《中國近代教科書發展研究》,廣東:廣東教育出版,1998年。
王學典(編),《臺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王學典主編,《20世紀中國史學編年(1900-1949)(第1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王晴佳(Wang, Q. Edward),《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00-1949)(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王晴佳(Wang, Q. Edward),《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00-1949)(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台灣大學歷史系(編),《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研究概況及成果》,臺北:台灣大學歷史系,2001年。
林山田,《五十年來的台灣法制(1945-1995)》 ,台北:台大法律系,1996年。
林正珍、劉瑞寬,《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中國近現代史卷》,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年。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 : 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出版,2005年。
吉開將人,〈民族起源學說在20世紀中國〉,《新疆社會科學研究》,第25卷第3期,2010年 3月,頁108-109。
呂實強(編),《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1987年。
呂實強(編)、郭廷以(著),《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1987年。
李亦園,〈凌純聲先生的民族學〉,《李亦園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李國棟,《民國時期的民族問題與民國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7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 ,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
吳密察、江文瑜,《體驗國小教科書》 ,台北:前衛,1994年。
徐國利,《錢穆史學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商務,2004。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陳培豐等譯(譯),《戰後臺灣政治史 : 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胡漢民、孫科,〈訓政大綱提案說明書〉,收入於許師慎(編),《國民政府建制職名錄》,臺北:國史館,1984年。
宮明(編),《中國近代史研究述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年。
彭明輝,《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彭明輝,《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以《史地學報》、《禹貢半月刊》為中心的探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姜義華、武克全主編,《二十世纪中國社會科学•歷史學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431。
翁佳音、薛化元,《台灣通史類著作解題與分析》,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
徐杰舜等,《中國民族政策簡史》 ,台北:台大法律系,1996年。
秦孝儀(編),《革命文獻》,第79輯。

陳星燦,《中囯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1895-1949 》,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陳遠,《燕京大學1919-1952》,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上海 : 上海書店,1989年。
費孝通,《師承•補課•治學》,北京 :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徐正光、黃應貴、林美容主編《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9年。
張海鵬、龔雲,《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光直(Chang, Kwang-chih),〈二十世紀後半的中國考古學〉,《考古學六講(增訂本)》,北京:三聯,2013年。
張其昀(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1卷)》,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
張朋園,《郭廷以 費正清 韋慕庭:臺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臺北:中硏院近史所,1997年。

張朋園,〈代序-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3。
張耕華,《人類的祥端──呂思勉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8年。
張鎨、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卷3(下))》,北京:三聯書局,1978年。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 : 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 》,台北市 : 麥田出版, 2007年。
黃汲清,潘雲唐,謝廣連編,《丁文江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黃麗安,《朱家驊與中央研究院》,臺北:國史館,2010年。
楊秀菁,《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5年。
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臺北:政大出版社,2010年。
榮孟源(編),《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上)》 ,北京市: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
潘光哲,《天方夜譚中研院:現代學術社群史話》,台北:秀威,2008年。
潘懋元、劉海峰(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歐素瑛,《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臺北:台灣古籍,2006年。
劉風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北京:人民大學,2010年。
曁愛民,《民族國家的建構: 20世紀上半期中國民族主義思潮硏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謝保成,《民國史學述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蕭阿勤,《重構台灣》,臺北:聯經,2012年。
Anderson, Benedict(著), 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 :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臺北 :時報文化,2010年。
Bourdieu, Pierre(著),宋偉航(譯),《實作理論綱要》,臺北:麥田,2009年。
中薗英助,《鳥居龍蔵伝 : アジアを走破した人類学者》,東京 :岩波書店, 2005年。
田畑久夫,《民族学者鳥居龍藏 : アジア調查の軌跡》,東京 : 古今書院,1997年。
坂元ひろ子,《中国民族主義の神話:人種、身体、ジェンダー》,東京:岩波書店,
2004年。
菅野敦志,《台湾の国家と文化 : 脱日本化•中国化•本土化》,東京都:勁草書房,2011年。
Antonio Gramsci,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eds. Aand trans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1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 Verso, 1983.
Brian Moloughney and Peter Zarrow Ed., Transforming history : the making of a modern academic disciplin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11.
Bill Ascroft, C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Post-Colonial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New York: Routledg ,2007.
Black, Cyril Edwin, 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 : a study in comparative history , New York : Harper & Row, 1966.
Duara, Prasenjit,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Edited by Eric Hobsbawm and Terence Ranger,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Fairbank, John. K,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 Press, 1971).

Fairbank,John. 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 Press, 1953).

Edited by Fairbank, John. K,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 PP.2-4.

Edited by Fairbank, John. K, with contributions by Ta-tuan Chʻen,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 Press, 1968)

Gellner,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

John Fitzgerald, Awakening China: Politics, culture, and class 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Said, Edward, Orientalism.New York: Vintage Books,1979.
Schwartz, Benjamin,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Scott James C.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 hidden transcript.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0.
Teng , Ssu-yü , Fairbank, John. K,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 a documentary survey, 1839-1923, (Taiwan : Rainbow-Bridge, 1972)
Teng Emma Jinhua,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1683-189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Press,2004.
Yen Hsiao-pei,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Paleoanthrop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 the Chinese Frontier, 1920-1950.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2012
二、已出版論文
王聿均,〈朱家驊與近代史研究所〉,收入於陳三井(編),《走過憂患的歲月:近史所的故事》,臺北:中央研究院,1985年。
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73卷第3期,2002年,頁 583-618。
李峰,〈早期中國研究及其考古學基礎〉,收入於張海惠主编,《北美中國學:研究槪述與文献资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濟,〈記小屯出土之青銅器(中篇)後記〉,《中國民族的形成 :一次人類學的探索》,上海,上海人民,2008年。

李金花,〈何為通古斯——從比較視野看史祿國、凌純聲的通古斯人歷史研究〉,《文化學刊》,第7卷第1期,2012年1月。
何翠萍,〈從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的幾個個案談「己」與「異己」的關係〉,頁370-373。
林志宏,〈帝國的探險--1933年「滿蒙學術調查研究團」在熱河〉,《暨南史學》第17期,2014年,頁11-41。
林冠群,〈試論孫文「五族共和」思想〉,《中國邊政》,第169卷,2007年,頁1-17。
林齊模,〈從民族革命到民族再造-以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為中心〉,《民族研究》,第2009卷第3期,2009年,頁62。
楊奎松,〈孫中山出讓滿蒙權益問題的再探討:評李吉奎,《孫中山與日本》;俞辛淳,《孫中山與日本關係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0期,2003年,頁249-262。
宋國誠,〈從孫中山「大中華國族」到中共的「統一論述」〉,《孫學研究》第3卷第7期,2009,頁1-18。
朱浤源,〈黃嘉謨〉,《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臺北,1990年。
朱浤源,〈再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卷,台北,1993年6月,頁325-356。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卷,2000年,頁 77-158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第9卷第28期,1997年,頁1-77。
村田雄二郎,〈孫中山與辛亥革命時期的「五族共和」論〉,《廣東社會科學》 ,第2004卷第5期 ,廣州,2004年,頁123。
宋國誠,〈從孫中山「大中華國族」到中共的「統一論述」〉,《孫學研究》,第7期,台北,2009年,頁2-4。
林志宏,〈蔣廷黻、羅家倫、郭廷以:建立「科學的中國近代史」及其詮釋〉,《思與言》第42卷第4期,2004年,頁41-81。
許雪姬,〈楊雲萍教授與臺灣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39期,臺北,2007年6月。
許維德,〈把台灣「高山族」變成中國「炎黃子孫」:以台灣原住民起源「西來論」為核心的探索〉,《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台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中壢: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台北:遠流出版社),頁265-318。
吳文星,〈東京帝國大學和台灣「學術探險」之展開〉,《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展望》,臺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1997年,頁31-32。
吳乃德,〈社會科學和反動論述:台灣威權時期的反民主論〉,《台灣史研究》,第8卷第1期,2001年,頁125-161。
吳明勇,〈戰後臺灣史學的政治處境〉,《史耘》,第四卷第五期,1999年,頁141-159。
吳啟訥,〈蔣介石的中華民族論述與國民政府的邊疆自治實踐〉,收於周惠民編,《中國民族觀的摶成》,台北:政大出版社。
黃應貴〈光復後台灣地區人類學研究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55期,1984年,頁105-146。
黃興濤,〈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歷史考察-兼論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認同之關係〉,收入劉風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北京:人民大學,2010年,頁。
陳偉智,〈自然史、人類學與臺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4期,2009年,頁1-35。
陳偉智,〈田代安定與「臺東殖民地預察報文」--殖民主義、知識建構與東部臺灣的再現政治〉,《東臺灣研究》,第3期,1998年,頁103-146。
陳偉智,〈知識與權力--伊能嘉矩與臺灣原住民研究〉,《當代》,第17卷第135期,1998年,頁28-51。
陳星燦,《中囯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1895-1949》,北京市:三聯書店,1997年。
陳儀深,〈從邊疆史到臺灣史:世變下郭廷以史學的一個側面〉,《思與言》,第48卷第4期,2010年,頁1-22。
張永,〈從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辛亥革命時期從漢族國家到五族共和國的見國模式轉變〉,《北京大學學報》,第2002卷第2期,北京,2002年。
張秋東,〈「文化獵奇」 與「政治自覺」 —凌純聲等與石啟貴的湘西苗族研究比較分析〉,《樂山師范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10年3月,頁108-112。
張春樹,〈國史、國學與國家淺──釋民初清華國學研究院四位史家之思想與史學〉,《簡牘學報》,臺北,2006年,頁71-135。
張隆志,〈當代臺灣史學史論綱〉,《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4期,2009年,頁161-184。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卷第2期,2006年,頁33-58。
張隆志,〈帝國邊陲與殖民統治:十九世紀臺灣的「番地」問題〉,《歷史月刊》,第25卷第199期,2006年,頁69-75。
詹素娟,〈從「山胞」到「民族」-臺灣原住民的身分認定與族群意識變遷〉收於余敏玲(編),《兩岸分治 : 學術建制.圖像宣傳與族群政治》,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頁257。
葉碧苓,〈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史學界對日本「滿蒙論」之駁斥--以《東北史綱》第一卷為中心之探討〉,《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1期,2007年3月。
彭武麟,〈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近代國家轉型與民族關係之建構-以“五族共和”為中心〉,《民族研究》 第2009卷第3期 ,貴州,2009年,頁77。
楊瑞松,〈打造共同體的新仇舊恨:鄒容國族論述中的「他者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7期,2012年,頁43-71。
劉小云,〈史祿國對中國早期人類學的影響〉,《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3期,廣州,2007年。
劉超,〈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中心〉,《安徽史學》第32卷第3期,2007年10月,頁64-65。
劉維開,〈訓政前期的黨政關係(1928-1937)-以中央政治會議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4卷,臺北,2015年11月,頁87。 
潘先林,〈「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確立与渊源論析〉,《思想戰線》,第32卷第3期,2006年,頁1-6。
歐素瑛,〈郭廷以的臺灣史理論與實踐--以「臺灣史事概說」一書為例〉,《臺北文獻》,第32卷第134期,2000年,頁61-87。
蔡友月,〈科學本質主義的復甦?基因科技、種族/族群與人群分類〉,《台灣社會學》,第12卷第23期,2012年,頁155-194。
薛化元,〈威權體制的建立〉,《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18-19。
鄭欽仁,〈中華民族論的演變〉,《臺灣風物》,第60卷第4期,2010年,頁13-53。
謝保成,〈尋偽之所出,通類例所在的「古史新證」〉,《民國史學述論稿(1912-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頁95-122。

謝世忠,〈芮氏民族史的性質及其方法理論建構法則:兼論中國地區族群的歷史過程研究〉,《人類學研究 : 慶祝芮逸夫教授九秩華誕論文集》,臺北 : 南天書局,1990年。
戴晉新,〈是其所以是,非其所以非:談幾則有關王國維史學的評論〉,《輔仁歷史學報》,28,臺北,2012年3月,頁207-231。

蕭亞譚,〈孫文的民族論述分析〉,《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5卷第1期,台北,2007年,頁131。
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35卷第1期,台北,1997年,頁 247-296。
藍適齊,〈超越民族想像:中國的台灣論述與民族論述〉,收入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台灣的台灣史研究》,台北:播種者文化,2003年。
片冈一忠,〈辛亥革命期の五族共和论をめって〉,收於田中正美先生退官纪念論文集刊行会(编) ,《中國近現代史諸問題》,頁279 -306。
Beate Krais’, in P.Bourdieu, J. Chamboredon and J. Passeron,“An Interview with Pierre Bourdieu”, The Craft of Sociology: Epistemological Preliminarie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pp.247–59
張光直(Chang, Kwang-chih),”Reflections on Chinese archaeolog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3(1/2)(2002), pp. 5-13.
Fairbank, John K, “New views of China`s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Publication (Service Center for Teachers of History) 74 (June. 1968),pp.1-43.
Leibold, James, “Competing Narratives of Racial Unity in Republican China: From the Yellow Emperor to Peking Man”, Modern China, 32:2(2006), pp. 181-220.
王晴佳(Wang, Q. Edward), “Taiwan`s Search for National History: a Trend in Historiography”, East Asian History,12:24(2002), pp. 93-116.

三、尚未出版論文
林果顯,〈一九五零年代國民黨反共宣傳體系的建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班論文,2009年。
陳羿安,〈摸索「臺灣文化」:楊雲萍的文學、民俗學與歷史學(1920-1970) 〉,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2013年。
陳至潔,2013年8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爭辯中國:中國研究在戰後台灣的觀念變遷」,國科會計畫(NSC 102-2420-H-004 -055 -MY2)。
姚誠,〈訓政時期政治體系之研究(1929--1947)〉,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鍾榮峰,〈文化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的歷史書寫〉,台中市: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蘇維新,〈國族敘事「傳統」的延續與強化、與再發明:戒嚴時期台灣人文社會學術菁英對「中華民族」的書寫與詮釋為中心-(1949-1987)〉,台灣社會研究國際年會宣讀,,台北:私立世新大學,2013年。

蘇維新,〈「中華民族論」國族敘事架構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一代研究者的學術研究為例〉,臺北:CSA台灣文化研究協會年會,2015年。

鄭麗玲,《帝國大學在殖民地的建立與發展──以臺北帝國大學為中心》,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班論文,2002年

蕭瑞霆,《現代中國國族的知識建構──以戰後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華民族」論述為例(1952-2010)》,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2012年。

樊中原,〈孫中山與梁啟超民族主義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班,1991年。

四、史料
《中央日報》,1954年9月26日,第 1版。
〈台灣史料調查室の設置〉,《南方土俗》,第4卷第2期,臺北,1936年8月,頁51-58。
〈台灣史料調查室報告第一〉,《南方土俗》,第4卷第2期,臺北,1936年8月,頁51-58。
〈台灣史料調查室報告第二〉,《南方土俗》,第4卷第3期,臺北,1937年5月,頁51-55。
〈台灣史料調查室報告第三〉,《南方土俗》,第4卷第4期,臺北,1938年6月,頁32-34。
李亦園,〈中華民族的構成〉,《中央月刊》,第4卷第4期,1972年,頁38-43。
李濟,《中國文明的開始》,台北:聯經,1967年。
李濟,《中國民族的形成 : 一次人類學的探索》,上海:上海人民,2008(1923)年
李守孔,《國民革命史》,台北:上海出版社,1965年。
李守孔,《中國最近四十年史》,台北:台灣中華,1954年。
抱咫齋雜,《中國人種學考》,京師:京華印書局,不詳。
陳奇祿,《中國的台灣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台北:南天,1958。
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收入於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卷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李鼎聲,《中國近代史》,上海:光明書局,1937年。
芮逸夫,《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上)》,台北:藝文,1972年。
芮逸夫,《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中)》,台北:藝文,1972年。
芮逸夫,《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下)》,台北:藝文,1972年。
胡適,《丁文江傳》,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3年。
梁啟超,〈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新民叢報》,1905年3-4月連載。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四十一年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蔣總統歷年元旦、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1966年,頁29。
國民政府教育部,《初級中學歷史(卷5)》,重慶:正中書局,1944年。
國立編譯館編,《國民小學社會(卷5)》,台北:國立編譯館,1968年。
國立編譯館編,《國民小學社會(卷9)》,台北:國立編譯館,1975年。
國立編譯館,《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卷1)》,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60年。
國立北京大學,《國立北京大學課程指導書》,北京:北京大學,1925-1926年。
國立廈門大學(編),《廈門大學佈告1:1》,福建:廈門大學,1921-1922年。
《國立台灣大學教職員錄》,臺北:台灣大學,1937年。
國民會議制定,《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南京:國民政府公布,1931年。
國防部聯合作戰研究委員會編,《蔣總統軍事思想大系》,卷6,台北:國防研究院,1966。
教育部中小學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小學課程暫行標準》,上海:中華書局,1929年。
教育部中小學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中學課程標準》,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教育部,《大學科目表》,重慶:正中書店,1940年。
蔣介石,《中國之命運》,重慶:正中書局,1943年。
蔣介石,〈中華民族整個共同的責任〉,《蔣總統集(第二卷)》,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1964年,頁1422。
蔣介石,〈革命哲學的重要〉,《蔣總統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0年。
蔣介石,〈民族戰爭論〉,《總統的民族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66年。
蔣介石,《蘇俄在中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年。
蔣介石,《反共抗俄基本論》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66年。
蔣介石,《新生活運動綱要》,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不詳。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長沙:商務印書店,1938年。
凌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上海:商務,1947年。
凌純聲,《臺灣與東亞及西南太平洋的石棚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67年。
凌純聲,《中國與大洋洲的龜祭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72年。
凌純聲,《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台北:聯經,1979年。
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臺北市 : 中研院歷史語言所,1991年。
凌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上海 :商務印書館,1947年。
張光直,〈中華民族之形成〉,《中國一周》,458期,1959年,頁5-6。
郭廷以,《俄帝侵略中國簡史》,台北:文海,1952年。
郭廷以,《中華民族發展簡史》,台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53年。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1954年。
郭廷以,《中國近代史概要》,台北:青年。1954年。
郭廷以、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 高中歷史(第2卷)》,台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1958年。
郭廷以,〈臺灣的國際關係──一個歷史的說明〉,《新中華》,復刊第六卷第六期,上海,中華書局,1948年3月,頁6-32。
傅斯年,《東北史綱.初稿》,北平:傅斯年出版,1932年。
蔡元培,〈說民族學〉,《一般》,第一期,北京,1926年,頁12。
劉彥,〈例言〉,《中國近時外交史》,上海:華昌書局,1914年。
劉彥,〈緒論〉,《中國近時外交史》,上海:華昌書局,1914年。
劉師培,《中國民族志》,卷1,寧南:武氏,1936年。
楊雲萍,《楊雲萍全集(卷1-卷8)》,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
羅宗洛,《接受臺北帝國大學報告書》
曹永和,〈中華民族的擴展與臺灣的開發〉,《講義彙編》,65期,1976年,
頁(3)1-(3)24。
盧文迪、姚紹華、范作乘,《歷史(卷1)》,北京:中華書局,1936年。
《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臺北,1937年10月。
幣原坦,〈臺灣的學術研究〉,《臺灣時報》,臺北,1926年12月,頁25。

坪井正五郎,〈人類學の部門に關する意見〉,《東京人類學會雜誌》,第10卷第114期1895年9月,頁461-466。

五、史料彙編、口述訪談資料
中央研究院八十年院史編纂委員會(編),《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任重道遠全院篇》,臺北:中央研究院,2008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三十年史稿》,台北:中央研究院,1985年。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中國國民黨第二屆四中全會重要決議案〉,《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第五輯 第一編 政治(二)》 ,江蘇:江蘇古籍,1994年,頁84-85。
中國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第五輯 第一編 政治(二)》江蘇:江蘇古籍,1994年,頁408-409。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孫文(著),《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孫文(著),《孫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孫文(著),《孫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章太炎,《太炎文錄初編(第1卷)》,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章太炎,〈中國通史略例〉,《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梁啟超,〈中國史緒論〉,《飲冰室合集(第6卷)》,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梁啟超,〈新史學〉,《飲冰室合集(第9卷)》,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秦孝儀(編),《國父全集(第2卷)》,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
秦孝儀(編),《國父全集(第3卷)》,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
秦孝儀(編),《國父全集(第5卷)》,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
陳儀深主訪,〈王聿均先生訪問記錄〉,收入於陳儀深、黃克武等訪問,《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臺北市 : 中研院近史所,2004。
張朋園等訪問,《郭廷以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硏院近史所,1987年。

潘光哲主訪,〈王爾敏先生訪問記錄〉,收入於陳儀深、黃克武等訪問,《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4年。

梁啟超,〈變法之議〉,《梁啟超合集(卷1)》,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梁啟超全集(卷2)》,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陳存恭、陳仲玉、任育德訪問,《石璋如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2年。
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
羅宗洛,〈國立台北大學之展望〉,《羅宗洛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年。
鄒容,〈革命軍〉,收入張玉法(編),《晚清革命文學》,台北:經世書店,1981年。
龔自珍,〈尊史〉,《龔自珍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六、網路資源、電子資料庫
一九五八年六月二十日的版本《出版法》全文檢索,
http://lis.ly.gov.tw/lgcgi/lglaw?@131:1804289383:f:NO%3DE02402*%20OR%20NO%3DB02402$$11$$$PD%2BNO,2015/1/5 13:57 

《國家總動員法》全文檢索,擷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is.ly.gov.tw/lgcgi/lglaw?@560:1804289383:f:NO%3DC701419*%20OR%20NO%3DC001419%20OR%20NO%3DC101419$$4$$$NO 擷取時間:2015/1/5 13:45
《戒嚴法》全文檢索,擷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F0070002 擷取時間:2015/1/5 13:52

一九四九五月二十四日版本《懲治叛亂條例》全文檢索,擷取自: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cgi/lglaw?@131:1804289383:f:NO%3DE04544*%20OR%20NO%3DB04544$$10$$$NO-PD 擷取時間:2015/1/5 14:4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0158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8005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薛化元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蘇維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Su, Wei Sinen_US
dc.creator (作者) 蘇維新zh_TW
dc.creator (作者) Su, Wei Sin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Feb-2016 11:19:43 (UTC+8)-
dc.date.available 3-Feb-2016 11:19:4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Feb-2016 11:19:4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0158005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12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800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民族主義思潮,乃是近百年中國歷史發展的最大動力。意識型態歧異的近代中國菁英雖共享以「中華民族」為名的國族敘事,但細觀共產黨員李大釗,與國民黨員孫文、蔣介石,或其他的政治人物、學者的詮釋便有頗大的差異,由此亦可見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複數性。然而,1928-1987年間「國民黨專政」下的中華民國政府,將孫文、蔣介石對中華民族的詮釋,作為其國族建構(nation-building)工程的一環,乃成為Homi K. Bhabha所言,由上至下,對言論思想具有箝制性、訓導性的官方國族敘事。官方國族敘事的內涵,乃是一套陳述民族起源、形成與發展的故事。另一方面,在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思潮下成長的學術菁英,也在學術研究中展現對「中華民族」相關知識的高度關懷。本文的興趣在於探索,官方國族敘事與學術研究,兩者對中華民族的起源、形成與發展的詮釋分別為何?有何異同之處?以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遷台為分水嶺,時代背景對兩者的主張分別有何影響?
  本文選擇的個案:以全國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創辦「近代史研究所」的郭廷以、「民族學研究所」的凌純聲,作為學界的代表。並從以下兩點思索:第一,郭、凌兩位學者,在同一時空下生產的「學術知識」,其觀點卻有所差異,並深入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意即,郭氏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歷史教科書」(主編)對「國族自我/他者形象」的詮釋有所不同。此情況也發生在凌氏的「中國民族學研究」、「中國邊政研究」對中國民族起源和組成的解釋之差異。第二,戰後台灣學術史的兩個傳統-橫向移植的「中國學術傳統」、縱向繼承的「殖民地學術傳統」。因此,本文從「中國學術傳統」的脈絡,思考受到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思潮衝擊的兩位學者,在1949年後的不同時空背景下,其學術所關懷議題之變遷。再從「殖民地學術傳統」的脈絡,思考日治時期的台灣史、台灣原住民研究,在資料運用和觀點詮釋,和郭、凌兩人所代表的「中國學術傳統」的異同何在。本文最終目的,在於考察官方國族敘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被發明的過程」,以及其與學術研究的互動關係。並試圖解構強人威權體制下被視為「歷史事實」的中華民族觀、批判當代學術社群「忽略」民族主義/官方國族敘事對學術研究可能產生的影響。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設計 7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架構 13
第二章 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興起與官方國族敘事的發展 15
第一節 清末民初「非保守派」的民族思想 15
第二節 「中華民族」的詞彙建構與國族敘事的形成 19
第三節 蔣介石主政時期「中華民族論」敘事的官方化 27
第四節 官方國族敘事與「學術研究」-以歷史教科書、邊政研究為例 40
第五節 小結 47
第三章 中國民族主義思潮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以郭廷以為中心 50
第一節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近代史」發展與郭廷以的學術研究 50
第二節 戰後台灣的「中國近代史」發展與郭廷以的學術研究 60
第三節 小結 83
第四章 中國民族主義思潮下的「中國民族學」研究:以凌純聲為中心 86
第一節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民族學」發展與凌純聲的學術研究 86
第二節 戰後台灣的「中國民族學」發展與凌純聲的學術研究 97
第三節 小結 116
第五章 結論 118
第六章 參考書目 124
zh_TW
dc.format.extent 219901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8005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官方國族敘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民族主義思潮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郭廷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凌純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民族學」研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近代史」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官方國族敘事與中國民族主義思潮下的「中國近代史」、「中國民族學」研究:以郭廷以、凌純聲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Offical Nation Narration and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and “Chinese Ethnology”in Chinese Nationalism: focus on Kuo Ting-Yee and Ling chun-sheng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
王汎森,《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台北:允晨文化,2014年。
王汎森,《中華民國發展史‧學術發展(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2011年。
王汎森著、王曉冰譯,〈走向中國文明多元起源論:中國古史的學說〉,《傅斯年 : 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台北:聯經出版,2013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浙江:浙江人民出版,2013年。
王建民,《中國民族學史》,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建民等編著,《中囯人類學民族學百年紀事》,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9年。
王建軍,《中國近代教科書發展研究》,廣東:廣東教育出版,1998年。
王學典(編),《臺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王學典主編,《20世紀中國史學編年(1900-1949)(第1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王晴佳(Wang, Q. Edward),《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00-1949)(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王晴佳(Wang, Q. Edward),《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00-1949)(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台灣大學歷史系(編),《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研究概況及成果》,臺北:台灣大學歷史系,2001年。
林山田,《五十年來的台灣法制(1945-1995)》 ,台北:台大法律系,1996年。
林正珍、劉瑞寬,《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中國近現代史卷》,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年。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 : 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出版,2005年。
吉開將人,〈民族起源學說在20世紀中國〉,《新疆社會科學研究》,第25卷第3期,2010年 3月,頁108-109。
呂實強(編),《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1987年。
呂實強(編)、郭廷以(著),《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1987年。
李亦園,〈凌純聲先生的民族學〉,《李亦園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李國棟,《民國時期的民族問題與民國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7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 ,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
吳密察、江文瑜,《體驗國小教科書》 ,台北:前衛,1994年。
徐國利,《錢穆史學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商務,2004。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陳培豐等譯(譯),《戰後臺灣政治史 : 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胡漢民、孫科,〈訓政大綱提案說明書〉,收入於許師慎(編),《國民政府建制職名錄》,臺北:國史館,1984年。
宮明(編),《中國近代史研究述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年。
彭明輝,《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彭明輝,《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以《史地學報》、《禹貢半月刊》為中心的探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姜義華、武克全主編,《二十世纪中國社會科学•歷史學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431。
翁佳音、薛化元,《台灣通史類著作解題與分析》,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
徐杰舜等,《中國民族政策簡史》 ,台北:台大法律系,1996年。
秦孝儀(編),《革命文獻》,第79輯。

陳星燦,《中囯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1895-1949 》,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陳遠,《燕京大學1919-1952》,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上海 : 上海書店,1989年。
費孝通,《師承•補課•治學》,北京 :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徐正光、黃應貴、林美容主編《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9年。
張海鵬、龔雲,《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光直(Chang, Kwang-chih),〈二十世紀後半的中國考古學〉,《考古學六講(增訂本)》,北京:三聯,2013年。
張其昀(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1卷)》,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
張朋園,《郭廷以 費正清 韋慕庭:臺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臺北:中硏院近史所,1997年。

張朋園,〈代序-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3。
張耕華,《人類的祥端──呂思勉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8年。
張鎨、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卷3(下))》,北京:三聯書局,1978年。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 : 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 》,台北市 : 麥田出版, 2007年。
黃汲清,潘雲唐,謝廣連編,《丁文江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黃麗安,《朱家驊與中央研究院》,臺北:國史館,2010年。
楊秀菁,《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5年。
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臺北:政大出版社,2010年。
榮孟源(編),《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上)》 ,北京市: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
潘光哲,《天方夜譚中研院:現代學術社群史話》,台北:秀威,2008年。
潘懋元、劉海峰(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歐素瑛,《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臺北:台灣古籍,2006年。
劉風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北京:人民大學,2010年。
曁愛民,《民族國家的建構: 20世紀上半期中國民族主義思潮硏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謝保成,《民國史學述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蕭阿勤,《重構台灣》,臺北:聯經,2012年。
Anderson, Benedict(著), 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 :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臺北 :時報文化,2010年。
Bourdieu, Pierre(著),宋偉航(譯),《實作理論綱要》,臺北:麥田,2009年。
中薗英助,《鳥居龍蔵伝 : アジアを走破した人類学者》,東京 :岩波書店, 2005年。
田畑久夫,《民族学者鳥居龍藏 : アジア調查の軌跡》,東京 : 古今書院,1997年。
坂元ひろ子,《中国民族主義の神話:人種、身体、ジェンダー》,東京:岩波書店,
2004年。
菅野敦志,《台湾の国家と文化 : 脱日本化•中国化•本土化》,東京都:勁草書房,2011年。
Antonio Gramsci,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eds. Aand trans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1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 Verso, 1983.
Brian Moloughney and Peter Zarrow Ed., Transforming history : the making of a modern academic disciplin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11.
Bill Ascroft, C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Post-Colonial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New York: Routledg ,2007.
Black, Cyril Edwin, 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 : a study in comparative history , New York : Harper & Row, 1966.
Duara, Prasenjit,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Edited by Eric Hobsbawm and Terence Ranger,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Fairbank, John. K,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 Press, 1971).

Fairbank,John. 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 Press, 1953).

Edited by Fairbank, John. K,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 PP.2-4.

Edited by Fairbank, John. K, with contributions by Ta-tuan Chʻen,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 Press, 1968)

Gellner,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

John Fitzgerald, Awakening China: Politics, culture, and class 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Said, Edward, Orientalism.New York: Vintage Books,1979.
Schwartz, Benjamin,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Scott James C.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 hidden transcript.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0.
Teng , Ssu-yü , Fairbank, John. K,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 a documentary survey, 1839-1923, (Taiwan : Rainbow-Bridge, 1972)
Teng Emma Jinhua,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1683-189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Press,2004.
Yen Hsiao-pei,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Paleoanthrop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 the Chinese Frontier, 1920-1950.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2012
二、已出版論文
王聿均,〈朱家驊與近代史研究所〉,收入於陳三井(編),《走過憂患的歲月:近史所的故事》,臺北:中央研究院,1985年。
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73卷第3期,2002年,頁 583-618。
李峰,〈早期中國研究及其考古學基礎〉,收入於張海惠主编,《北美中國學:研究槪述與文献资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濟,〈記小屯出土之青銅器(中篇)後記〉,《中國民族的形成 :一次人類學的探索》,上海,上海人民,2008年。

李金花,〈何為通古斯——從比較視野看史祿國、凌純聲的通古斯人歷史研究〉,《文化學刊》,第7卷第1期,2012年1月。
何翠萍,〈從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的幾個個案談「己」與「異己」的關係〉,頁370-373。
林志宏,〈帝國的探險--1933年「滿蒙學術調查研究團」在熱河〉,《暨南史學》第17期,2014年,頁11-41。
林冠群,〈試論孫文「五族共和」思想〉,《中國邊政》,第169卷,2007年,頁1-17。
林齊模,〈從民族革命到民族再造-以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為中心〉,《民族研究》,第2009卷第3期,2009年,頁62。
楊奎松,〈孫中山出讓滿蒙權益問題的再探討:評李吉奎,《孫中山與日本》;俞辛淳,《孫中山與日本關係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0期,2003年,頁249-262。
宋國誠,〈從孫中山「大中華國族」到中共的「統一論述」〉,《孫學研究》第3卷第7期,2009,頁1-18。
朱浤源,〈黃嘉謨〉,《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臺北,1990年。
朱浤源,〈再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卷,台北,1993年6月,頁325-356。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卷,2000年,頁 77-158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第9卷第28期,1997年,頁1-77。
村田雄二郎,〈孫中山與辛亥革命時期的「五族共和」論〉,《廣東社會科學》 ,第2004卷第5期 ,廣州,2004年,頁123。
宋國誠,〈從孫中山「大中華國族」到中共的「統一論述」〉,《孫學研究》,第7期,台北,2009年,頁2-4。
林志宏,〈蔣廷黻、羅家倫、郭廷以:建立「科學的中國近代史」及其詮釋〉,《思與言》第42卷第4期,2004年,頁41-81。
許雪姬,〈楊雲萍教授與臺灣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39期,臺北,2007年6月。
許維德,〈把台灣「高山族」變成中國「炎黃子孫」:以台灣原住民起源「西來論」為核心的探索〉,《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台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中壢: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台北:遠流出版社),頁265-318。
吳文星,〈東京帝國大學和台灣「學術探險」之展開〉,《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展望》,臺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1997年,頁31-32。
吳乃德,〈社會科學和反動論述:台灣威權時期的反民主論〉,《台灣史研究》,第8卷第1期,2001年,頁125-161。
吳明勇,〈戰後臺灣史學的政治處境〉,《史耘》,第四卷第五期,1999年,頁141-159。
吳啟訥,〈蔣介石的中華民族論述與國民政府的邊疆自治實踐〉,收於周惠民編,《中國民族觀的摶成》,台北:政大出版社。
黃應貴〈光復後台灣地區人類學研究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55期,1984年,頁105-146。
黃興濤,〈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歷史考察-兼論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認同之關係〉,收入劉風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北京:人民大學,2010年,頁。
陳偉智,〈自然史、人類學與臺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4期,2009年,頁1-35。
陳偉智,〈田代安定與「臺東殖民地預察報文」--殖民主義、知識建構與東部臺灣的再現政治〉,《東臺灣研究》,第3期,1998年,頁103-146。
陳偉智,〈知識與權力--伊能嘉矩與臺灣原住民研究〉,《當代》,第17卷第135期,1998年,頁28-51。
陳星燦,《中囯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1895-1949》,北京市:三聯書店,1997年。
陳儀深,〈從邊疆史到臺灣史:世變下郭廷以史學的一個側面〉,《思與言》,第48卷第4期,2010年,頁1-22。
張永,〈從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辛亥革命時期從漢族國家到五族共和國的見國模式轉變〉,《北京大學學報》,第2002卷第2期,北京,2002年。
張秋東,〈「文化獵奇」 與「政治自覺」 —凌純聲等與石啟貴的湘西苗族研究比較分析〉,《樂山師范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10年3月,頁108-112。
張春樹,〈國史、國學與國家淺──釋民初清華國學研究院四位史家之思想與史學〉,《簡牘學報》,臺北,2006年,頁71-135。
張隆志,〈當代臺灣史學史論綱〉,《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4期,2009年,頁161-184。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卷第2期,2006年,頁33-58。
張隆志,〈帝國邊陲與殖民統治:十九世紀臺灣的「番地」問題〉,《歷史月刊》,第25卷第199期,2006年,頁69-75。
詹素娟,〈從「山胞」到「民族」-臺灣原住民的身分認定與族群意識變遷〉收於余敏玲(編),《兩岸分治 : 學術建制.圖像宣傳與族群政治》,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頁257。
葉碧苓,〈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史學界對日本「滿蒙論」之駁斥--以《東北史綱》第一卷為中心之探討〉,《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1期,2007年3月。
彭武麟,〈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近代國家轉型與民族關係之建構-以“五族共和”為中心〉,《民族研究》 第2009卷第3期 ,貴州,2009年,頁77。
楊瑞松,〈打造共同體的新仇舊恨:鄒容國族論述中的「他者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7期,2012年,頁43-71。
劉小云,〈史祿國對中國早期人類學的影響〉,《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3期,廣州,2007年。
劉超,〈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中心〉,《安徽史學》第32卷第3期,2007年10月,頁64-65。
劉維開,〈訓政前期的黨政關係(1928-1937)-以中央政治會議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4卷,臺北,2015年11月,頁87。 
潘先林,〈「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確立与渊源論析〉,《思想戰線》,第32卷第3期,2006年,頁1-6。
歐素瑛,〈郭廷以的臺灣史理論與實踐--以「臺灣史事概說」一書為例〉,《臺北文獻》,第32卷第134期,2000年,頁61-87。
蔡友月,〈科學本質主義的復甦?基因科技、種族/族群與人群分類〉,《台灣社會學》,第12卷第23期,2012年,頁155-194。
薛化元,〈威權體制的建立〉,《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18-19。
鄭欽仁,〈中華民族論的演變〉,《臺灣風物》,第60卷第4期,2010年,頁13-53。
謝保成,〈尋偽之所出,通類例所在的「古史新證」〉,《民國史學述論稿(1912-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頁95-122。

謝世忠,〈芮氏民族史的性質及其方法理論建構法則:兼論中國地區族群的歷史過程研究〉,《人類學研究 : 慶祝芮逸夫教授九秩華誕論文集》,臺北 : 南天書局,1990年。
戴晉新,〈是其所以是,非其所以非:談幾則有關王國維史學的評論〉,《輔仁歷史學報》,28,臺北,2012年3月,頁207-231。

蕭亞譚,〈孫文的民族論述分析〉,《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5卷第1期,台北,2007年,頁131。
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35卷第1期,台北,1997年,頁 247-296。
藍適齊,〈超越民族想像:中國的台灣論述與民族論述〉,收入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台灣的台灣史研究》,台北:播種者文化,2003年。
片冈一忠,〈辛亥革命期の五族共和论をめって〉,收於田中正美先生退官纪念論文集刊行会(编) ,《中國近現代史諸問題》,頁279 -306。
Beate Krais’, in P.Bourdieu, J. Chamboredon and J. Passeron,“An Interview with Pierre Bourdieu”, The Craft of Sociology: Epistemological Preliminarie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pp.247–59
張光直(Chang, Kwang-chih),”Reflections on Chinese archaeolog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3(1/2)(2002), pp. 5-13.
Fairbank, John K, “New views of China`s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Publication (Service Center for Teachers of History) 74 (June. 1968),pp.1-43.
Leibold, James, “Competing Narratives of Racial Unity in Republican China: From the Yellow Emperor to Peking Man”, Modern China, 32:2(2006), pp. 181-220.
王晴佳(Wang, Q. Edward), “Taiwan`s Search for National History: a Trend in Historiography”, East Asian History,12:24(2002), pp. 93-116.

三、尚未出版論文
林果顯,〈一九五零年代國民黨反共宣傳體系的建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班論文,2009年。
陳羿安,〈摸索「臺灣文化」:楊雲萍的文學、民俗學與歷史學(1920-1970) 〉,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2013年。
陳至潔,2013年8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爭辯中國:中國研究在戰後台灣的觀念變遷」,國科會計畫(NSC 102-2420-H-004 -055 -MY2)。
姚誠,〈訓政時期政治體系之研究(1929--1947)〉,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鍾榮峰,〈文化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的歷史書寫〉,台中市: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蘇維新,〈國族敘事「傳統」的延續與強化、與再發明:戒嚴時期台灣人文社會學術菁英對「中華民族」的書寫與詮釋為中心-(1949-1987)〉,台灣社會研究國際年會宣讀,,台北:私立世新大學,2013年。

蘇維新,〈「中華民族論」國族敘事架構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一代研究者的學術研究為例〉,臺北:CSA台灣文化研究協會年會,2015年。

鄭麗玲,《帝國大學在殖民地的建立與發展──以臺北帝國大學為中心》,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班論文,2002年

蕭瑞霆,《現代中國國族的知識建構──以戰後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華民族」論述為例(1952-2010)》,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2012年。

樊中原,〈孫中山與梁啟超民族主義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班,1991年。

四、史料
《中央日報》,1954年9月26日,第 1版。
〈台灣史料調查室の設置〉,《南方土俗》,第4卷第2期,臺北,1936年8月,頁51-58。
〈台灣史料調查室報告第一〉,《南方土俗》,第4卷第2期,臺北,1936年8月,頁51-58。
〈台灣史料調查室報告第二〉,《南方土俗》,第4卷第3期,臺北,1937年5月,頁51-55。
〈台灣史料調查室報告第三〉,《南方土俗》,第4卷第4期,臺北,1938年6月,頁32-34。
李亦園,〈中華民族的構成〉,《中央月刊》,第4卷第4期,1972年,頁38-43。
李濟,《中國文明的開始》,台北:聯經,1967年。
李濟,《中國民族的形成 : 一次人類學的探索》,上海:上海人民,2008(1923)年
李守孔,《國民革命史》,台北:上海出版社,1965年。
李守孔,《中國最近四十年史》,台北:台灣中華,1954年。
抱咫齋雜,《中國人種學考》,京師:京華印書局,不詳。
陳奇祿,《中國的台灣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台北:南天,1958。
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收入於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卷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李鼎聲,《中國近代史》,上海:光明書局,1937年。
芮逸夫,《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上)》,台北:藝文,1972年。
芮逸夫,《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中)》,台北:藝文,1972年。
芮逸夫,《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下)》,台北:藝文,1972年。
胡適,《丁文江傳》,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3年。
梁啟超,〈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新民叢報》,1905年3-4月連載。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四十一年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蔣總統歷年元旦、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1966年,頁29。
國民政府教育部,《初級中學歷史(卷5)》,重慶:正中書局,1944年。
國立編譯館編,《國民小學社會(卷5)》,台北:國立編譯館,1968年。
國立編譯館編,《國民小學社會(卷9)》,台北:國立編譯館,1975年。
國立編譯館,《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卷1)》,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60年。
國立北京大學,《國立北京大學課程指導書》,北京:北京大學,1925-1926年。
國立廈門大學(編),《廈門大學佈告1:1》,福建:廈門大學,1921-1922年。
《國立台灣大學教職員錄》,臺北:台灣大學,1937年。
國民會議制定,《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南京:國民政府公布,1931年。
國防部聯合作戰研究委員會編,《蔣總統軍事思想大系》,卷6,台北:國防研究院,1966。
教育部中小學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小學課程暫行標準》,上海:中華書局,1929年。
教育部中小學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中學課程標準》,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教育部,《大學科目表》,重慶:正中書店,1940年。
蔣介石,《中國之命運》,重慶:正中書局,1943年。
蔣介石,〈中華民族整個共同的責任〉,《蔣總統集(第二卷)》,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1964年,頁1422。
蔣介石,〈革命哲學的重要〉,《蔣總統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0年。
蔣介石,〈民族戰爭論〉,《總統的民族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66年。
蔣介石,《蘇俄在中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年。
蔣介石,《反共抗俄基本論》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66年。
蔣介石,《新生活運動綱要》,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不詳。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長沙:商務印書店,1938年。
凌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上海:商務,1947年。
凌純聲,《臺灣與東亞及西南太平洋的石棚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67年。
凌純聲,《中國與大洋洲的龜祭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72年。
凌純聲,《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台北:聯經,1979年。
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臺北市 : 中研院歷史語言所,1991年。
凌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上海 :商務印書館,1947年。
張光直,〈中華民族之形成〉,《中國一周》,458期,1959年,頁5-6。
郭廷以,《俄帝侵略中國簡史》,台北:文海,1952年。
郭廷以,《中華民族發展簡史》,台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53年。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1954年。
郭廷以,《中國近代史概要》,台北:青年。1954年。
郭廷以、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 高中歷史(第2卷)》,台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1958年。
郭廷以,〈臺灣的國際關係──一個歷史的說明〉,《新中華》,復刊第六卷第六期,上海,中華書局,1948年3月,頁6-32。
傅斯年,《東北史綱.初稿》,北平:傅斯年出版,1932年。
蔡元培,〈說民族學〉,《一般》,第一期,北京,1926年,頁12。
劉彥,〈例言〉,《中國近時外交史》,上海:華昌書局,1914年。
劉彥,〈緒論〉,《中國近時外交史》,上海:華昌書局,1914年。
劉師培,《中國民族志》,卷1,寧南:武氏,1936年。
楊雲萍,《楊雲萍全集(卷1-卷8)》,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
羅宗洛,《接受臺北帝國大學報告書》
曹永和,〈中華民族的擴展與臺灣的開發〉,《講義彙編》,65期,1976年,
頁(3)1-(3)24。
盧文迪、姚紹華、范作乘,《歷史(卷1)》,北京:中華書局,1936年。
《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臺北,1937年10月。
幣原坦,〈臺灣的學術研究〉,《臺灣時報》,臺北,1926年12月,頁25。

坪井正五郎,〈人類學の部門に關する意見〉,《東京人類學會雜誌》,第10卷第114期1895年9月,頁461-466。

五、史料彙編、口述訪談資料
中央研究院八十年院史編纂委員會(編),《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任重道遠全院篇》,臺北:中央研究院,2008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三十年史稿》,台北:中央研究院,1985年。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中國國民黨第二屆四中全會重要決議案〉,《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第五輯 第一編 政治(二)》 ,江蘇:江蘇古籍,1994年,頁84-85。
中國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第五輯 第一編 政治(二)》江蘇:江蘇古籍,1994年,頁408-409。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孫文(著),《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孫文(著),《孫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孫文(著),《孫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章太炎,《太炎文錄初編(第1卷)》,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章太炎,〈中國通史略例〉,《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梁啟超,〈中國史緒論〉,《飲冰室合集(第6卷)》,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梁啟超,〈新史學〉,《飲冰室合集(第9卷)》,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秦孝儀(編),《國父全集(第2卷)》,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
秦孝儀(編),《國父全集(第3卷)》,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
秦孝儀(編),《國父全集(第5卷)》,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
陳儀深主訪,〈王聿均先生訪問記錄〉,收入於陳儀深、黃克武等訪問,《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臺北市 : 中研院近史所,2004。
張朋園等訪問,《郭廷以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硏院近史所,1987年。

潘光哲主訪,〈王爾敏先生訪問記錄〉,收入於陳儀深、黃克武等訪問,《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4年。

梁啟超,〈變法之議〉,《梁啟超合集(卷1)》,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梁啟超全集(卷2)》,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陳存恭、陳仲玉、任育德訪問,《石璋如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2年。
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
羅宗洛,〈國立台北大學之展望〉,《羅宗洛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年。
鄒容,〈革命軍〉,收入張玉法(編),《晚清革命文學》,台北:經世書店,1981年。
龔自珍,〈尊史〉,《龔自珍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六、網路資源、電子資料庫
一九五八年六月二十日的版本《出版法》全文檢索,
http://lis.ly.gov.tw/lgcgi/lglaw?@131:1804289383:f:NO%3DE02402*%20OR%20NO%3DB02402$$11$$$PD%2BNO,2015/1/5 13:57 

《國家總動員法》全文檢索,擷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is.ly.gov.tw/lgcgi/lglaw?@560:1804289383:f:NO%3DC701419*%20OR%20NO%3DC001419%20OR%20NO%3DC101419$$4$$$NO 擷取時間:2015/1/5 13:45
《戒嚴法》全文檢索,擷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F0070002 擷取時間:2015/1/5 13:52

一九四九五月二十四日版本《懲治叛亂條例》全文檢索,擷取自: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cgi/lglaw?@131:1804289383:f:NO%3DE04544*%20OR%20NO%3DB04544$$10$$$NO-PD 擷取時間:2015/1/5 14:48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