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現代漢語稱謂詞與對外漢語教學
Mandarin Kinship Term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
作者 查菊娓
Cha, Ju Wei
貢獻者 竺家寧
Chu, Chia Ning
查菊娓
Cha, Ju Wei
關鍵詞 漢語稱謂詞
對外漢語教學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3-Feb-2016 11:20:48 (UTC+8)
摘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內容分為兩個層面:一、針對現代漢語稱謂詞知識的探討;二、稱謂詞知識與對外漢語教學的結合與應用。對於稱謂詞知識的研究,主要運用詞彙學、文化學、社會語言學相關學科,以及學界文獻中的知識內容,重新歸納及系統化研究現代漢語稱謂詞。
對外漢語教學以溝通為主要目的。基於溝通為取向的教學研究,對於漢語稱謂詞實際使用現況的瞭解,為本研究的主要重點。另外,由於稱謂詞的使用會因社會與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生變化,本文的稱謂詞研究內容與方法包含了:一、研究語料以現階段漢語「常用」的稱謂詞為主;二、運用構詞法探討稱謂詞的構詞形式、詞義內容以及用法上的特色;三、稱謂詞的使用現況與社會文化的發展與變遷;四、稱謂詞在兩岸的使用現況差異現象;五、漢語稱謂詞的地區性使用差異現象。本文藉由對現代漢語稱謂詞知識的系統化研究,並根據系統化後的稱謂詞使用要點,提出對外漢語稱謂詞的教學建議。
參考文獻 一、專書
王琪,2008,《上古漢語稱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第1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等,2012,《中國語言地圖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2年12 月第2版。
呂必松,2008,《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第 2次印刷。
呂叔湘,2012,《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2年3月北京第22次印刷。
何德華,2009,《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縣:正中書局,2009年12月第1版。
李雄溪等,2009,《海峽兩岸現代漢語研究》。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林美容,1980,《漢語親屬稱謂的結構分析》。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灣:心理出版社,2003年1月25日第1版。
周思源等,1997,《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2006年5月第3次印刷。
周薦,2004a.《二十世紀現代漢語詞匯論文精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第1版。
,2004b.《漢語詞滙結構論》。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周薦、董琨,2008,《海峽兩岸語言與語言生活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第1版。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3月第1版5刷。
,2009,《詞彙之旅》。臺北縣新店市:正中書局有限公司,2009年12月臺第1版-2010年11月第1版2刷。
竺靜華,2006《對外漢語教學與實務概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吳勇毅,2004,《對外漢語教學探索》。上海市:學林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胡士雲,2007,《漢語親屬稱謂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2007年9月第1版。
徐紅進,2009,《最新兩岸用詞差異對照手冊》。臺北市:靈活文化,2009年1月第1版。
郝德森著、盧德平譯,1989,《社會語言學》。北京市: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1版。
符淮青,2004,《現代漢語詞滙》。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準考試部,1992,《漢語水準考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北京市: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第1版。
常慶豐、馬宏基,1998,《稱謂語》。北京市:新華出版社,1998年6月第1次印刷。
常敬宇,2000,《漢語詞彙與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18日第1版。
馮漢驥著、徐志誠譯,1989,《中國親屬稱謂指南》。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陳原,2000,《社會語言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0年6月第1版。
,2001a.《語言與語言學論叢》。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第1版。
,2001b.《語言與社會生活》。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第1版。
梁章鉅,1991,《稱謂錄》三十二卷。長沙市 : 岳麓書社,1991年第1版。
梁章钜、鄭珍,1996,《稱謂錄親屬記》。臺灣:中華書局,1996年11月第1版。
張華葆,1988,《社會階層》。臺北市:三民書局,1988年2月第1版。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書局,2004年4月第3版第1刷。
張金蘭,2008,《實用對外漢語文教學導論》。臺北市:文光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2月第1版。
,2009,《實用對外漢語文教材教法》。臺北市:文光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3月第1版。
許威漢,2002,《二十世紀的漢語詞滙學》。書海出版社,2002年5月太原第2刷。
崔永華,1997,《詞彙文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刷。
程祥徽、田小琳,2001,《現代漢語》。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1月香港第1版第5刷。
詞彙學理論與應用編委會編,2006,《詞彙學理論與應用(三)》。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第1版。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北市:文鶴,1995年第1版。
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10月10日第1版第4刷。
解海江、章黎平,2008,《漢語詞彙比較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溫曉虹,2008,《漢語作為外語的習得研究-理論基礎與課當實踐》。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3月第1版。
楊永林,2004,《社會語言學研究:功能、稱謂、性別篇》。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楊國斌,2009,《社會階層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潘文國等,1993,《漢語的構詞法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第1版。
趙永新,1997,《漢外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市: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趙金銘,200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2004年7月第1版。
劉國平,2008,《華人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新學林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劉煥輝、陳健民,1993,《言語交際與交際語言》。南昌市: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顏志龍,2011,《傻瓜也會寫論文》。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4月第1版第3刷。
錢乃榮、鄧守信,2001,《現代漢語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2001年第1版。
戴昭銘,2000,《漢語研究的新思維》。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Ranjit Kumar著‧潘中道、胡龍騰譯,2008,《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頁152-155。臺北市 : 學富文化,2010年9月第2版2刷。

二、辭典
中華語文研習所、北京語言大學主編,2006,《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台北市:中華語文 出版社,2006年第1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2000,《時代漢語詞典》第三版,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2000年1月第2刷。
¬¬ ,2008,《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2008年4月第385刷。
中華文化總會編,2012,《兩岸常用詞典》。臺北市:中華文化總會,2012年第1版。
王火、王學元,1988,《漢語稱謂詞典》。沈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第1刷。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1964,《漢語方言詞彙》。北京市:文字改革出版社,1964 年5月第1版第1刷。
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文硏習所主編、何景賢總校訂,2006,《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Modern Chinese cross-strait dictionary》。臺北市:中對外漢語文出版社,2006年第1版。
邱質樸主編,1994,《大陸和臺灣詞語差別詞典》。臺北市:臺灣珠海出版社,1994年第1版。
周建民、熊一民,2008,《最新網路交際用語辭典》。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編輯群,2007,《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臺北市:臺灣教育部,2007年12月。
陸瑛,1989,《簡明稱謂辭典》。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刷。
許少峰,2008,《近代漢語大詞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年第1版。
現代漢語大詞典編委會編,2000,《現代漢語大詞典》。上海市:漢語大詞典,2000年第1版。
眾志主編,1992,「『先生』一詞的由來」,《萬事源大辭典》。北京市:海洋出版社,1992年10 月 第1版。
楊應芹、諸偉奇,1989,《古今稱謂詞典》。合肥市:黃山書社,1989年3月第1版。
雷飛鴻,1982,《辭源》。臺南市:世一文化事業,1982年1月第1版。
鄒喜彥、遊汝傑,2007,《21世紀對外漢語新詞語詞典》。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三、期刊論文
王世友、莫候雲,2003,〈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研究),2003年5月第1卷第2期:頁7-10。
王雯,2007,〈兩岸新詞對比研究〉。《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2月第9卷第1期:頁97-99。
王悅欣,2008,〈對外漢語教材重在創新與實用〉。《河北大學‧國際交流與教育學院》,2008年第7期:頁57-59。
戈丹陽,2012,〈“現代漢語”中的類詞綴教學〉。《人文論壇》,2012年12月18日出版:頁161。
方麗娜,2003,〈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南師學報》(人文與社會類),2003年第37卷第2期:頁1-16。
方傳餘,2007,〈“同志”一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1期:頁28-33。
司陽,2011,〈現代漢語中的詞綴問題〉。《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頁192-194。
朱荗漢,1983,〈名詞前綴“阿”和“老”的形成和發展〉。《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4期:頁88-94。
朱曉文,2005,〈稱謂語的多角度研究〉。《修辭學習》,2005年第4期(總130期):頁72-74。
伊興榮,2005,〈淺談“同志”一詞的詞義演變〉。《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頁152。
安國峰,2009,〈普通話單音節親屬稱謂的用法〉。《漢語學報》,2009年第3期(總27期):頁82-84。
仲方方,2010,〈古今夫妻稱謂探微〉。《科技信息》, 2010年第16期:頁148-151。
宋宣,1996,〈現代漢語稱謂詞初探〉。《金築大學學報》(綜合版),1996年第2期(總22期):頁60-64。
肖蘇,2010,〈現代漢語的稱謂語〉。《江西師範大學-理論研究》,2010年3月刊:頁68-69。
李行健、王鐵昆,1996,〈兩岸詞彙比較研究管見〉。《華文世界》,1996年9月第81期:頁24-31。
李明潔,1997,〈現代漢語稱謂系統的分類標準與功能分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頁94-96。
李永斌,2012,〈Vocative=稱謂語?〉。《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12年第4期(總170 期)。
沈雯君,2011,〈流行語“哥”的自稱功能探析〉。《安徽文學》,2011年第4期:頁238-247。
金敏求‧劉明鋼,2009,〈毛澤東“主席”稱謂的由來與演變〉。《名人傳記》,2009年第10期:頁54-56。
竺家寧講‧葉麗雪整理,2009,〈漢語新詞知多少?型男與正妹--談漢語新詞與兩岸詞彙問題〉。 《華文世界》,2009年6月第103期:頁83-88。
竺家寧,1995,〈兩岸語文問題比較研究〉計劃簡介。《語文建設》,1995年11期:頁40-41。
,2011,〈經典之現代意義與應用-從經典著作《語言與人生》看歷史上的方言和共同語〉。《國家文官學院》,2011年10月16日,T&D飛訊第129期:頁1-22。
周健,2001,〈漢語稱謂教學探討〉。《語言教學研究》,2001年第4期:頁31-37。
周其煥,2005,〈略論海峽兩岸科技術語的對照和統一〉。《中國民航學院學報》,2005年2月第23卷第1期:頁61-64。
洪越碧、周曉康譯,1989,〈從“太太”“小姐”“夫人”看婦女地位的改變〉。《語文研究》,1989年第2期(總第31期):頁38-42。
高更生,1994,〈從「字」到「詞素」、「語素」漢語語法術語的嬗變〉。《中國語文通訊》,1994年3月29期:頁26-31。
高瑞,2011,〈對外漢語詞彙教學中的文化問題淺談〉。《安徽文學》,2011年第12期:頁230。
唐穎、曲晶,2008,〈“同志”稱謂的源流及其演變原因〉。《社會科學戰線‧學術短文》,2008年第3期:頁270-272。
陳文博,2007,〈寓漢字文化於語詞彙教學〉。《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6月第28卷第2期:124-127。
郭繼懋,1995,〈常用面稱及其特點〉。《中國語文》,1995年第2期(總245期):頁90。
湯志祥,1989,〈中華傳統文化對漢語的影響〉。《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頁98-104。
湯志祥,2003,〈新詞語:仿擬類推和詞綴化 — 當代漢語詞彙變化的特點和能產性探討〉。《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冊:頁223-240。
崔希亮,1996,〈現代漢語稱謂系統與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2期:頁34-47。
曹保順,2003,〈“先生”的變化〉。《秘書》, 2003年12月:頁40。張振興,1997,〈重讀「中國語言地圖集」〉。《方言》,1997年11月24日第4期:頁241-248。
曹煒,2005,〈現代漢語中的稱謂語和稱呼語〉。《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月第7卷第2期:頁62-69。
張新紅、劉鋒,2004,〈詞綴“老”的結構及其語義色彩〉。《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12月第4期:頁66-67。
張順桐,2012,〈對外漢語口語課詞彙教學探〉。《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2012年第5期(總29期):頁64-67。
黃艷美,1997,〈現代漢民族社交稱謂與文化〉。《邵陽師專學報》,1996年第3期:頁71-74。
萬琴,2011,〈類詞綴與詞綴的共性特點分析〉。《溫州職業術學院學報》,2011年12月第11卷第4期:頁78-80。
靳瑾,2013,〈對外漢語詞彙教學中文化導入問題探究〉。《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教法研究》:頁66-67。
楊艷麗,2004,〈海峽兩岸詞語比較〉。《語言文字》,2004年7月第24 卷第3期:頁61-64。
楊同用、劉惠瑤,2005,〈“大/小”+職銜性稱謂〉組合情況分析〉。《語言文字應用(Applied
Linguistics)》,2005年8月第3期:頁83-87。
楊彥寶、牛慧芳,2012,〈論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的系統性〉。《長江師範學院學報》(學科教學 研究),2012年6月第28卷第6期:頁83-85。
齊銀山,2009,〈背稱語的使用問題及分類探析〉。《安徽文學》,2009年第12期:頁278-279。
趙英鈴、宋志平,1996,〈稱謂詞的詞義探討〉。《吉林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9、10期:頁71-73。
劉俊,1988,〈愛人、對象、朋友——詞義轉移漫談〉。《青島教育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 頁23。
蔣有經,2006,〈海峽兩岸漢語詞彙的差異及其原因〉。《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9月第9卷第3期:頁31-37。
薛才德,1990,〈“師傅”“同志”稱謂使用現狀調查及其社會原因探討〉。《思想戰線》,1990年第6期:頁1-8。
謝槿,2009,〈臺灣地區國語詞彙與大陸詞彙的特色差異〉。《語言學研究》,2009年第5期:頁108-111。
譚瑾、彭建武,2010,〈現代漢語認知稱謂詞的隱及轉喻研究〉。《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4卷第11期:頁94-102。
譚四華,2011,〈準詞綴與它的派生詞〉。《人文社會科學》,2011年第8期:頁126-127。
蘇金智,1995,〈海峽兩岸同形異義詞研究〉。《中國語文》,1995年第2期(總245期):頁109。
叢麗、李琳琳,2008,〈英漢親屬稱謂形式中語言性別歧視現象研究〉。《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6月第10卷第3期:頁47-49。

四、學位論文
金慧蘭,2007,《現代漢語新詞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7月。
胡士雲,2001,《漢語親屬稱謂研究》。暨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  2001年5月。
韋丁榛,2012,《試論漢語親屬稱謂的文化意義及內涵》。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民族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4月。
陳慧,2005,《“先生”稱謂研究》。武漢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曹嘉珍,2013,《社會語言學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以「稱謂語」為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1月。
魯本芹,2008,《小姐-稱謂研究》。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民族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劉薇,2006,《試論漢語稱謂語的文化內涵》。雲南省:雲南師範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文化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25日。
魏瀅,2011,《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稱謂語研究-The Address Forms Study of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遼寧省:遼寧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五、網路資料
人民網,2013,〈“毛主席”稱謂從這裡叫起〉。2014年8月23日,參考網頁:人民網
http://leaders.people.com.cn/n/2013/1227/c372923-23955880.html
中華文化總會,2012,〈中華語文知識庫〉。2014年9月19日,參考網頁:
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5%A4%A7%E5%89%8C%E5%89%8C/85271/181922
王偉瀛,2014,〈“愛人”稱謂的流變〉,《老年時報》。2014年8月9日,參考網頁:教育資源網-http://www.chinesejy.com/yuwen/258/294/20060909104813.html
李錦松-臺灣台中地方法院觀護人,2015,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觀護協會,〈論大陸地區少年法制-兼論兩岸少年法制之比較〉。2015年6月28,參考網頁:http://www.pbaroc.org.tw/link6.asp?p=1-5-1
豆瓣,2013,《豆瓣小組》網路交流平台,2013年4月13日,參考網頁: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8203775/
夜玥論壇,2015,《夜玥論壇》網路交流平台,2015年2月11日,參考網頁:http://ds-hk.net/thread-292131-1-1.html
柯佳婷,2014,〈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2014年8月9日,參考網頁: 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1537&keyword=%A4s%ADM
國家對外漢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05,《華語八千詞》。2013年4月29日,參考網頁:國家對外漢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網頁-http://www.sc-top.org.tw/chinese/download.php
陳懷萱,2009,〈華語學習者的社會語用功能研究〉,《僑教雙週刊》,2009年6月1日,第585期,參考網頁:http://edu.ocac.gov.tw/biweekly/585/c2.htm
萊城區人口和計畫生育局,2012,〈近親定義?為什麽近親不宜結婚?〉。2013年4月29日,參考網頁:自萊城區人口和計畫生育局網頁: http://lcqjsj.com/Shownews.asp?id=151
張莉萍,2007,《華語八千詞說明》。2013年4月29日,參考網頁:國家對外漢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網頁:http://www.sc-top.org.tw/chinese/download.php
維基百科網站,2015,〈中國傳統地理大區〉。2015年6月2日,參考網頁: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b/Regions_of_China_Names_Chinese_Simp.sv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10016101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6101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竺家寧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u, Chia N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查菊娓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a, Ju Weien_US
dc.creator (作者) 查菊娓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 Ju Wei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Feb-2016 11:20:48 (UTC+8)-
dc.date.available 3-Feb-2016 11:20:4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Feb-2016 11:20:4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16101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13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6101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內容分為兩個層面:一、針對現代漢語稱謂詞知識的探討;二、稱謂詞知識與對外漢語教學的結合與應用。對於稱謂詞知識的研究,主要運用詞彙學、文化學、社會語言學相關學科,以及學界文獻中的知識內容,重新歸納及系統化研究現代漢語稱謂詞。
對外漢語教學以溝通為主要目的。基於溝通為取向的教學研究,對於漢語稱謂詞實際使用現況的瞭解,為本研究的主要重點。另外,由於稱謂詞的使用會因社會與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生變化,本文的稱謂詞研究內容與方法包含了:一、研究語料以現階段漢語「常用」的稱謂詞為主;二、運用構詞法探討稱謂詞的構詞形式、詞義內容以及用法上的特色;三、稱謂詞的使用現況與社會文化的發展與變遷;四、稱謂詞在兩岸的使用現況差異現象;五、漢語稱謂詞的地區性使用差異現象。本文藉由對現代漢語稱謂詞知識的系統化研究,並根據系統化後的稱謂詞使用要點,提出對外漢語稱謂詞的教學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辭 i
摘要 iii
目 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現代漢語稱謂詞的界定與類別 3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綜述 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4
第五節 研究內容與架構 29
第二章 現代漢語稱謂詞的構詞與搭配 31
第一節 單純稱謂詞的稱謂形式 32
第二節 重叠形式的稱謂詞 37
第三節 合義複合稱謂詞 39
第四節 詞組形式的稱謂詞 43
第五節 浱生稱謂詞與詞綴現象 46
第六節 臺灣地區國中生的特殊稱謂與用法 66
第三章 現代漢語稱謂詞的文化意涵 91
第一節 漢語親屬稱謂詞中的文化特點 91
第二節 漢語職業稱謂詞中的文化特點 98
第三節 漢語社交稱謂詞中的文化特點 104
第四章 現代漢語稱謂詞的地區性差異現象 111
第一節 稱謂詞地區性差異的類別 112
第二節 同形異義稱謂詞的詞義內容與地區分佈 114
第三節 同義異形稱謂詞的地區分佈與構詞特色 132
第五章 現代漢語稱謂詞在兩岸的差異現象 179
第一節 兩岸差異稱謂詞的篩選原則 179
第二節 兩岸稱謂詞差異的類別 180
第三節 兩岸同義異形稱謂詞 181
第四節 兩岸同形異義稱謂詞 188
第五節 兩岸單方獨有稱謂詞 207
第六章 漢語稱謂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應用 213
第一節 教學難點思考 213
第二節 教學策略與方法 217
第七章 研究限制與建議 249
參考文獻 251
一、專書 251
二、辭典 254
三、期刊論文 255
四、學位論文 258
五、網路資料 259
附錄一、現代漢語常用稱謂詞列表 261
附錄二、學界對稱謂詞的各種分類方式整理表 273
附錄三、兩岸稱謂詞使用差異對照表 275
附錄四、臺灣地區國中生稱謂使用情況問卷調查表 277
zh_TW
dc.format.extent 440015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6101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漢語稱謂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zh_TW
dc.title (題名) 現代漢語稱謂詞與對外漢語教學zh_TW
dc.title (題名) Mandarin Kinship Term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
王琪,2008,《上古漢語稱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第1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等,2012,《中國語言地圖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2年12 月第2版。
呂必松,2008,《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第 2次印刷。
呂叔湘,2012,《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2年3月北京第22次印刷。
何德華,2009,《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縣:正中書局,2009年12月第1版。
李雄溪等,2009,《海峽兩岸現代漢語研究》。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林美容,1980,《漢語親屬稱謂的結構分析》。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灣:心理出版社,2003年1月25日第1版。
周思源等,1997,《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2006年5月第3次印刷。
周薦,2004a.《二十世紀現代漢語詞匯論文精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第1版。
,2004b.《漢語詞滙結構論》。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周薦、董琨,2008,《海峽兩岸語言與語言生活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第1版。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3月第1版5刷。
,2009,《詞彙之旅》。臺北縣新店市:正中書局有限公司,2009年12月臺第1版-2010年11月第1版2刷。
竺靜華,2006《對外漢語教學與實務概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吳勇毅,2004,《對外漢語教學探索》。上海市:學林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胡士雲,2007,《漢語親屬稱謂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2007年9月第1版。
徐紅進,2009,《最新兩岸用詞差異對照手冊》。臺北市:靈活文化,2009年1月第1版。
郝德森著、盧德平譯,1989,《社會語言學》。北京市: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1版。
符淮青,2004,《現代漢語詞滙》。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準考試部,1992,《漢語水準考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北京市: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第1版。
常慶豐、馬宏基,1998,《稱謂語》。北京市:新華出版社,1998年6月第1次印刷。
常敬宇,2000,《漢語詞彙與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18日第1版。
馮漢驥著、徐志誠譯,1989,《中國親屬稱謂指南》。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陳原,2000,《社會語言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0年6月第1版。
,2001a.《語言與語言學論叢》。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第1版。
,2001b.《語言與社會生活》。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第1版。
梁章鉅,1991,《稱謂錄》三十二卷。長沙市 : 岳麓書社,1991年第1版。
梁章钜、鄭珍,1996,《稱謂錄親屬記》。臺灣:中華書局,1996年11月第1版。
張華葆,1988,《社會階層》。臺北市:三民書局,1988年2月第1版。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書局,2004年4月第3版第1刷。
張金蘭,2008,《實用對外漢語文教學導論》。臺北市:文光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2月第1版。
,2009,《實用對外漢語文教材教法》。臺北市:文光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3月第1版。
許威漢,2002,《二十世紀的漢語詞滙學》。書海出版社,2002年5月太原第2刷。
崔永華,1997,《詞彙文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刷。
程祥徽、田小琳,2001,《現代漢語》。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1月香港第1版第5刷。
詞彙學理論與應用編委會編,2006,《詞彙學理論與應用(三)》。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第1版。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北市:文鶴,1995年第1版。
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10月10日第1版第4刷。
解海江、章黎平,2008,《漢語詞彙比較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溫曉虹,2008,《漢語作為外語的習得研究-理論基礎與課當實踐》。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3月第1版。
楊永林,2004,《社會語言學研究:功能、稱謂、性別篇》。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楊國斌,2009,《社會階層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潘文國等,1993,《漢語的構詞法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第1版。
趙永新,1997,《漢外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市: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趙金銘,200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2004年7月第1版。
劉國平,2008,《華人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新學林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劉煥輝、陳健民,1993,《言語交際與交際語言》。南昌市: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顏志龍,2011,《傻瓜也會寫論文》。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4月第1版第3刷。
錢乃榮、鄧守信,2001,《現代漢語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2001年第1版。
戴昭銘,2000,《漢語研究的新思維》。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Ranjit Kumar著‧潘中道、胡龍騰譯,2008,《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頁152-155。臺北市 : 學富文化,2010年9月第2版2刷。

二、辭典
中華語文研習所、北京語言大學主編,2006,《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台北市:中華語文 出版社,2006年第1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2000,《時代漢語詞典》第三版,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2000年1月第2刷。
¬¬ ,2008,《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2008年4月第385刷。
中華文化總會編,2012,《兩岸常用詞典》。臺北市:中華文化總會,2012年第1版。
王火、王學元,1988,《漢語稱謂詞典》。沈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第1刷。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1964,《漢語方言詞彙》。北京市:文字改革出版社,1964 年5月第1版第1刷。
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文硏習所主編、何景賢總校訂,2006,《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Modern Chinese cross-strait dictionary》。臺北市:中對外漢語文出版社,2006年第1版。
邱質樸主編,1994,《大陸和臺灣詞語差別詞典》。臺北市:臺灣珠海出版社,1994年第1版。
周建民、熊一民,2008,《最新網路交際用語辭典》。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編輯群,2007,《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臺北市:臺灣教育部,2007年12月。
陸瑛,1989,《簡明稱謂辭典》。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刷。
許少峰,2008,《近代漢語大詞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年第1版。
現代漢語大詞典編委會編,2000,《現代漢語大詞典》。上海市:漢語大詞典,2000年第1版。
眾志主編,1992,「『先生』一詞的由來」,《萬事源大辭典》。北京市:海洋出版社,1992年10 月 第1版。
楊應芹、諸偉奇,1989,《古今稱謂詞典》。合肥市:黃山書社,1989年3月第1版。
雷飛鴻,1982,《辭源》。臺南市:世一文化事業,1982年1月第1版。
鄒喜彥、遊汝傑,2007,《21世紀對外漢語新詞語詞典》。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三、期刊論文
王世友、莫候雲,2003,〈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研究),2003年5月第1卷第2期:頁7-10。
王雯,2007,〈兩岸新詞對比研究〉。《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2月第9卷第1期:頁97-99。
王悅欣,2008,〈對外漢語教材重在創新與實用〉。《河北大學‧國際交流與教育學院》,2008年第7期:頁57-59。
戈丹陽,2012,〈“現代漢語”中的類詞綴教學〉。《人文論壇》,2012年12月18日出版:頁161。
方麗娜,2003,〈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南師學報》(人文與社會類),2003年第37卷第2期:頁1-16。
方傳餘,2007,〈“同志”一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1期:頁28-33。
司陽,2011,〈現代漢語中的詞綴問題〉。《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頁192-194。
朱荗漢,1983,〈名詞前綴“阿”和“老”的形成和發展〉。《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4期:頁88-94。
朱曉文,2005,〈稱謂語的多角度研究〉。《修辭學習》,2005年第4期(總130期):頁72-74。
伊興榮,2005,〈淺談“同志”一詞的詞義演變〉。《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頁152。
安國峰,2009,〈普通話單音節親屬稱謂的用法〉。《漢語學報》,2009年第3期(總27期):頁82-84。
仲方方,2010,〈古今夫妻稱謂探微〉。《科技信息》, 2010年第16期:頁148-151。
宋宣,1996,〈現代漢語稱謂詞初探〉。《金築大學學報》(綜合版),1996年第2期(總22期):頁60-64。
肖蘇,2010,〈現代漢語的稱謂語〉。《江西師範大學-理論研究》,2010年3月刊:頁68-69。
李行健、王鐵昆,1996,〈兩岸詞彙比較研究管見〉。《華文世界》,1996年9月第81期:頁24-31。
李明潔,1997,〈現代漢語稱謂系統的分類標準與功能分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頁94-96。
李永斌,2012,〈Vocative=稱謂語?〉。《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12年第4期(總170 期)。
沈雯君,2011,〈流行語“哥”的自稱功能探析〉。《安徽文學》,2011年第4期:頁238-247。
金敏求‧劉明鋼,2009,〈毛澤東“主席”稱謂的由來與演變〉。《名人傳記》,2009年第10期:頁54-56。
竺家寧講‧葉麗雪整理,2009,〈漢語新詞知多少?型男與正妹--談漢語新詞與兩岸詞彙問題〉。 《華文世界》,2009年6月第103期:頁83-88。
竺家寧,1995,〈兩岸語文問題比較研究〉計劃簡介。《語文建設》,1995年11期:頁40-41。
,2011,〈經典之現代意義與應用-從經典著作《語言與人生》看歷史上的方言和共同語〉。《國家文官學院》,2011年10月16日,T&D飛訊第129期:頁1-22。
周健,2001,〈漢語稱謂教學探討〉。《語言教學研究》,2001年第4期:頁31-37。
周其煥,2005,〈略論海峽兩岸科技術語的對照和統一〉。《中國民航學院學報》,2005年2月第23卷第1期:頁61-64。
洪越碧、周曉康譯,1989,〈從“太太”“小姐”“夫人”看婦女地位的改變〉。《語文研究》,1989年第2期(總第31期):頁38-42。
高更生,1994,〈從「字」到「詞素」、「語素」漢語語法術語的嬗變〉。《中國語文通訊》,1994年3月29期:頁26-31。
高瑞,2011,〈對外漢語詞彙教學中的文化問題淺談〉。《安徽文學》,2011年第12期:頁230。
唐穎、曲晶,2008,〈“同志”稱謂的源流及其演變原因〉。《社會科學戰線‧學術短文》,2008年第3期:頁270-272。
陳文博,2007,〈寓漢字文化於語詞彙教學〉。《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6月第28卷第2期:124-127。
郭繼懋,1995,〈常用面稱及其特點〉。《中國語文》,1995年第2期(總245期):頁90。
湯志祥,1989,〈中華傳統文化對漢語的影響〉。《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頁98-104。
湯志祥,2003,〈新詞語:仿擬類推和詞綴化 — 當代漢語詞彙變化的特點和能產性探討〉。《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冊:頁223-240。
崔希亮,1996,〈現代漢語稱謂系統與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2期:頁34-47。
曹保順,2003,〈“先生”的變化〉。《秘書》, 2003年12月:頁40。張振興,1997,〈重讀「中國語言地圖集」〉。《方言》,1997年11月24日第4期:頁241-248。
曹煒,2005,〈現代漢語中的稱謂語和稱呼語〉。《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月第7卷第2期:頁62-69。
張新紅、劉鋒,2004,〈詞綴“老”的結構及其語義色彩〉。《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12月第4期:頁66-67。
張順桐,2012,〈對外漢語口語課詞彙教學探〉。《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2012年第5期(總29期):頁64-67。
黃艷美,1997,〈現代漢民族社交稱謂與文化〉。《邵陽師專學報》,1996年第3期:頁71-74。
萬琴,2011,〈類詞綴與詞綴的共性特點分析〉。《溫州職業術學院學報》,2011年12月第11卷第4期:頁78-80。
靳瑾,2013,〈對外漢語詞彙教學中文化導入問題探究〉。《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教法研究》:頁66-67。
楊艷麗,2004,〈海峽兩岸詞語比較〉。《語言文字》,2004年7月第24 卷第3期:頁61-64。
楊同用、劉惠瑤,2005,〈“大/小”+職銜性稱謂〉組合情況分析〉。《語言文字應用(Applied
Linguistics)》,2005年8月第3期:頁83-87。
楊彥寶、牛慧芳,2012,〈論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的系統性〉。《長江師範學院學報》(學科教學 研究),2012年6月第28卷第6期:頁83-85。
齊銀山,2009,〈背稱語的使用問題及分類探析〉。《安徽文學》,2009年第12期:頁278-279。
趙英鈴、宋志平,1996,〈稱謂詞的詞義探討〉。《吉林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9、10期:頁71-73。
劉俊,1988,〈愛人、對象、朋友——詞義轉移漫談〉。《青島教育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 頁23。
蔣有經,2006,〈海峽兩岸漢語詞彙的差異及其原因〉。《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9月第9卷第3期:頁31-37。
薛才德,1990,〈“師傅”“同志”稱謂使用現狀調查及其社會原因探討〉。《思想戰線》,1990年第6期:頁1-8。
謝槿,2009,〈臺灣地區國語詞彙與大陸詞彙的特色差異〉。《語言學研究》,2009年第5期:頁108-111。
譚瑾、彭建武,2010,〈現代漢語認知稱謂詞的隱及轉喻研究〉。《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4卷第11期:頁94-102。
譚四華,2011,〈準詞綴與它的派生詞〉。《人文社會科學》,2011年第8期:頁126-127。
蘇金智,1995,〈海峽兩岸同形異義詞研究〉。《中國語文》,1995年第2期(總245期):頁109。
叢麗、李琳琳,2008,〈英漢親屬稱謂形式中語言性別歧視現象研究〉。《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6月第10卷第3期:頁47-49。

四、學位論文
金慧蘭,2007,《現代漢語新詞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7月。
胡士雲,2001,《漢語親屬稱謂研究》。暨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  2001年5月。
韋丁榛,2012,《試論漢語親屬稱謂的文化意義及內涵》。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民族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4月。
陳慧,2005,《“先生”稱謂研究》。武漢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曹嘉珍,2013,《社會語言學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以「稱謂語」為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1月。
魯本芹,2008,《小姐-稱謂研究》。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民族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劉薇,2006,《試論漢語稱謂語的文化內涵》。雲南省:雲南師範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文化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25日。
魏瀅,2011,《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稱謂語研究-The Address Forms Study of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遼寧省:遼寧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五、網路資料
人民網,2013,〈“毛主席”稱謂從這裡叫起〉。2014年8月23日,參考網頁:人民網
http://leaders.people.com.cn/n/2013/1227/c372923-23955880.html
中華文化總會,2012,〈中華語文知識庫〉。2014年9月19日,參考網頁:
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5%A4%A7%E5%89%8C%E5%89%8C/85271/181922
王偉瀛,2014,〈“愛人”稱謂的流變〉,《老年時報》。2014年8月9日,參考網頁:教育資源網-http://www.chinesejy.com/yuwen/258/294/20060909104813.html
李錦松-臺灣台中地方法院觀護人,2015,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觀護協會,〈論大陸地區少年法制-兼論兩岸少年法制之比較〉。2015年6月28,參考網頁:http://www.pbaroc.org.tw/link6.asp?p=1-5-1
豆瓣,2013,《豆瓣小組》網路交流平台,2013年4月13日,參考網頁: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8203775/
夜玥論壇,2015,《夜玥論壇》網路交流平台,2015年2月11日,參考網頁:http://ds-hk.net/thread-292131-1-1.html
柯佳婷,2014,〈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2014年8月9日,參考網頁: 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1537&keyword=%A4s%ADM
國家對外漢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05,《華語八千詞》。2013年4月29日,參考網頁:國家對外漢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網頁-http://www.sc-top.org.tw/chinese/download.php
陳懷萱,2009,〈華語學習者的社會語用功能研究〉,《僑教雙週刊》,2009年6月1日,第585期,參考網頁:http://edu.ocac.gov.tw/biweekly/585/c2.htm
萊城區人口和計畫生育局,2012,〈近親定義?為什麽近親不宜結婚?〉。2013年4月29日,參考網頁:自萊城區人口和計畫生育局網頁: http://lcqjsj.com/Shownews.asp?id=151
張莉萍,2007,《華語八千詞說明》。2013年4月29日,參考網頁:國家對外漢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網頁:http://www.sc-top.org.tw/chinese/download.php
維基百科網站,2015,〈中國傳統地理大區〉。2015年6月2日,參考網頁: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b/Regions_of_China_Names_Chinese_Simp.svg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