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清乾隆時期回疆社會與伊斯蘭教關係之研究
作者 黃明瓊
貢獻者 林恩顯
邊政研究所
日期 1986
上傳時間 8-Mar-2016 10:38:11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本論文試圖以社會文化及政治結構轉變之角度,來探討清乾隆時期回疆社會與伊斯蘭教之關係,冀能提供吾人進一步了解回疆社會特殊的文化與政治背景,並得知乾隆帝對伊斯蘭教政策實施之利弊得失,以及伊斯蘭教在回疆社會所具有之影響力。由於本文之寫作包括空間性的社會現象與時間性的歷史過程,因此於資料來源及研究方法之採用上,主要係以史料、方志之資料蒐集為內容,再配合民族學、社會學、政治學之觀點,以及伊斯蘭學者之論著為參考,最後予以分析
、比較、綜合、歸納,俾得較為正確明晰之理念。
本論文計一冊,約十二萬餘言,分五章二十節。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開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及限制。其次介紹回疆之名稱起源,與回疆之地域特色。並研討回疆伊斯蘭化之經過。
第二章說明伊斯蘭教對回疆社會文化之影響,並探討媒介人物──阿衡之角色與功能。
第三章以伊斯蘭教在回疆政治權力基礎之建立為出發點,進而分析回疆政治結構轉變之情形。
第四章探討乾隆帝統治後,對回疆伊斯蘭教政策擬定之原因、內容、結果及其影響。
第五章綜合乾隆時期回疆社會與伊斯蘭教之關係,並提出感想,作為結論。
經由本論文之研究結果,得知伊斯蘭教在回疆地區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冀望國人能以「文化相對論」之觀點,排除本位,了解並尊重回疆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同時加強文化融合,在全民的共識裏,建立起中國民族團結一致,休戚與共的信心和力量。
目錄
論文提要………I
序言………III
圖表目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及限制………1
第二節 回疆之名稱起源………4
第三節 回疆之地域特色………9
第四節 回疆伊斯蘭化之經過………16
第二章 伊斯蘭教對回疆社會文化之影響………35
第一節 規範體系………35
第二節 信仰基礎………38
第三節 語文曆法………44
第四節 飲食服飾………49
第五節 婚喪制度………53
第六節 阿衡之角色與功能………59
第三章 回疆政治結構之轉變………87
第一節 伊斯蘭教在回疆政治權力基礎之建立………87
第二節 回疆之黨派紛爭與準噶爾之奴役統治(一六七八~一七五五) ………96
第三節 大小和卓獨立運動始末(一七五七~一七五九) ………105
第四節 乾隆朝統治後之行政官僚體制(一七五九~)………116
第四章 乾隆朝對回疆伊斯蘭教政策之實施………146
第一節 監視籠絡和卓家族………146
第二節 禁止阿衡干預政治………156
第三節 助長黨派紛爭………158
第四節 保護和卓墳………161
第五節 尊重伊斯蘭法………168
第六節 嚴禁新教………172
第五章 結論………186
參考書目………191

圖表目次

圖一:乾嘉時新疆圖………11
圖二:回疆綠洲分佈圖………12
圖三:世界主要宗教分佈圖………19
圖四:伊斯蘭世界、伊斯蘭擴展圖………20
圖五:世界主要語言分佈圖………45
圖六:明時西域形勢圖………94
圖七:清初時之西域圖………95
圖八: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作戰經過圖………115
圖九:葱嶺以西諸國圖………153
圖十:阿帕克和卓墳外觀………167


表一:喀什噶爾和卓世系表………106
表二:回疆原有伯克職稱一覽表………122
表三:主要史籍所載伯克職稱一覽表………123
表四:回疆各地伯克類別表………124
表五.:回疆各類伯克人數表………125
表六:回疆各地伯克人數表………126
關聯 碩士
畢業學年度:7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 林恩顯
dc.contributor 邊政研究所
dc.creator (作者) 黃明瓊zh_TW
dc.date (日期) 1986
dc.date.accessioned 8-Mar-2016 10:38:11 (UTC+8)-
dc.date.available 8-Mar-2016 10:38:1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8-Mar-2016 10:38:11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959-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本論文試圖以社會文化及政治結構轉變之角度,來探討清乾隆時期回疆社會與伊斯蘭教之關係,冀能提供吾人進一步了解回疆社會特殊的文化與政治背景,並得知乾隆帝對伊斯蘭教政策實施之利弊得失,以及伊斯蘭教在回疆社會所具有之影響力。由於本文之寫作包括空間性的社會現象與時間性的歷史過程,因此於資料來源及研究方法之採用上,主要係以史料、方志之資料蒐集為內容,再配合民族學、社會學、政治學之觀點,以及伊斯蘭學者之論著為參考,最後予以分析
、比較、綜合、歸納,俾得較為正確明晰之理念。
本論文計一冊,約十二萬餘言,分五章二十節。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開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及限制。其次介紹回疆之名稱起源,與回疆之地域特色。並研討回疆伊斯蘭化之經過。
第二章說明伊斯蘭教對回疆社會文化之影響,並探討媒介人物──阿衡之角色與功能。
第三章以伊斯蘭教在回疆政治權力基礎之建立為出發點,進而分析回疆政治結構轉變之情形。
第四章探討乾隆帝統治後,對回疆伊斯蘭教政策擬定之原因、內容、結果及其影響。
第五章綜合乾隆時期回疆社會與伊斯蘭教之關係,並提出感想,作為結論。
經由本論文之研究結果,得知伊斯蘭教在回疆地區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冀望國人能以「文化相對論」之觀點,排除本位,了解並尊重回疆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同時加強文化融合,在全民的共識裏,建立起中國民族團結一致,休戚與共的信心和力量。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目錄
論文提要………I
序言………III
圖表目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及限制………1
第二節 回疆之名稱起源………4
第三節 回疆之地域特色………9
第四節 回疆伊斯蘭化之經過………16
第二章 伊斯蘭教對回疆社會文化之影響………35
第一節 規範體系………35
第二節 信仰基礎………38
第三節 語文曆法………44
第四節 飲食服飾………49
第五節 婚喪制度………53
第六節 阿衡之角色與功能………59
第三章 回疆政治結構之轉變………87
第一節 伊斯蘭教在回疆政治權力基礎之建立………87
第二節 回疆之黨派紛爭與準噶爾之奴役統治(一六七八~一七五五) ………96
第三節 大小和卓獨立運動始末(一七五七~一七五九) ………105
第四節 乾隆朝統治後之行政官僚體制(一七五九~)………116
第四章 乾隆朝對回疆伊斯蘭教政策之實施………146
第一節 監視籠絡和卓家族………146
第二節 禁止阿衡干預政治………156
第三節 助長黨派紛爭………158
第四節 保護和卓墳………161
第五節 尊重伊斯蘭法………168
第六節 嚴禁新教………172
第五章 結論………186
參考書目………191

圖表目次

圖一:乾嘉時新疆圖………11
圖二:回疆綠洲分佈圖………12
圖三:世界主要宗教分佈圖………19
圖四:伊斯蘭世界、伊斯蘭擴展圖………20
圖五:世界主要語言分佈圖………45
圖六:明時西域形勢圖………94
圖七:清初時之西域圖………95
圖八: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作戰經過圖………115
圖九:葱嶺以西諸國圖………153
圖十:阿帕克和卓墳外觀………167


表一:喀什噶爾和卓世系表………106
表二:回疆原有伯克職稱一覽表………122
表三:主要史籍所載伯克職稱一覽表………123
表四:回疆各地伯克類別表………124
表五.:回疆各類伯克人數表………125
表六:回疆各地伯克人數表………126
dc.format.extent 53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relation (關聯) 碩士
dc.relation (關聯) 畢業學年度:74
dc.title (題名) 清乾隆時期回疆社會與伊斯蘭教關係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