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近代中國軍事主義的興起及發展(1924~1932)
作者 蘇啟明
貢獻者 蔣永敬
蘇啟明
日期 1994
上傳時間 1-Apr-2016 17:06:21 (UTC+8)
摘要 封面頁
     證明書
     目錄
     附表目錄
     引言
     第一章 近代中國軍事主義的形成過程
     第一節 治亂循環中的歷史律動
     第二節 清末的軍事演進及其沉痾
     第三節 袁世凱與近代軍權之發展
     第四節 民初軍閥政治之特點
     第二章 軍權改造與革命制度之建立-國民黨的建軍理念及實踐
     第一節 國民黨早期軍事活動之得失
     第二節 黨的改組與軍的改造
     第三節 革命制度下的革命武力
     第三章 北伐期間的軍權與黨權
     第一節 國民黨的權力結構
     第二節 蔣中正的繼統與北伐之定策
     第三節 北伐期間軍權的興起及受抑經過
     第四節 北伐期間的黨政糾紛對軍權之影響
     第五節 軍權的繼續發展與鞏固
     第四章 訓政初期的軍權、黨權與民權
     第一節 訓政的規劃與實施
     第二節 軍權的抑制及反動
     第三節 黨權的集中與對抗
     第四節 民治與民權實行之挫折
     第五章 軍政雙元體制之醞釀與建立
     第一節 寧粵和議與國民政府改制
     第二節 文治政府之考驗--孫科內閣的內外處境
     第三節 蔣氏領導格局的再現
     第四節 蔣汪合作之局與軍政雙元領導體制之建立
     結論
     徵引書目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檔案、史料彙編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一、二編,台北,民國五十年。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共匪禍國史料彙編》,台北,民國五十二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五、八、十、十一、十二、十六、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三十五、三十九、六十九、七十、七十九詩。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
     員會會議記錄彙編》,台北,民國四十三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共匪重要資料彙編》,台北,民國四十一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台北,民國七十四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國民政府處理九一八事變之重要文獻》,台北,民國八十一年。
     《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中共中央文件選輯》,第一、二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王廷熙輯,《皇清道咸同光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
     徐珂,《清稗類鈔》,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
     查建瑜編,《國民黨改組派資料選編》,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軍事委員會銓敘廳編,《陸海空軍軍官佐任官名簿》,南京,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工人運動》,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四年。
     經世文社編,《民國經世文編》,台北,文星書局影印,民國五十一年。
     榮孟源編,《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國風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三年。
     廣東省財政廳編,《廣東財政紀實》,廣州,民國二十二年。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編,《黃埔軍校史料,1924-1927》,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閻故資政錫山遺存檔案》,北伐附編遺實錄案(二卷)、北伐後之中央政局案(二卷)、兩湖事變案(二卷)、粵桂事變案(二卷)、處理西北軍事馮氏再變案(三卷)、處理西北軍事幹旋和平案(三卷)、處理百北軍事馮氏再變案(四卷),台北,國史館藏。
     《國民政府軍事要員會組織法令案》,民國十六年五月一日至二十三年十月十九日,台北,國史館藏。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官員任免案》,民國十四年七月一日至二十一年九月十三日,台北,國史館藏。
     《國民政府軍事機構官員任免案》,民國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年五月十二日,台北,國史館藏。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處編,《北伐陣中日記》,民國十五年七月至十七年六月,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劉錦藻編,《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四年。
     繆全吉編,《中國制憲史資料彙編-憲法篇》,台北,國史館印行,民國七十八年。
     蔣永敬編,《北伐時期的政治史料-一九二七年的中國》,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年。
     《蘇聯陰謀文證彙編》,北京,京師警察廳編印,民國十七年。
     二、文集、年譜、回憶錄、時論報導
     《一九三一年率粵和平會議》,歷史檔案,北京,一九八二年第一期。
     丁文江編,《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一年。
     方維剛,《國民黨改組之廣東》,新國民雜誌,上海,第一卷第三期,民國十二年三月。
     于右任,《放棄訓與革命危機》,申報,上海,民國二十一年五月五日。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七年。
     毛思誠編,《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主》,南京,民國二十六年。
     丘國珍,《十九路軍興亡史》,香港,宇宙出版社,一九六九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國父全集》,台北,民國六十二年。
     中國國民黨中夫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民國七十四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合黨史委員會績,《李石曾先生文集》,台北,民國五十八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吳稚暉先生全集》,台北,民國五十八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胡漢民先生文集》,台北,民國六十七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黃克強先生全集》,台北,民國六十二年。
     《四一二政變前後陳光甫史料選》,檔案與歷史,上海,一九八七年第一期。
     伍毫,《最近二月廣州政象之概觀》,嚮導週刊,上海,第九十二期,民國十三年十月。
     宋子文,《財政統一與軍需獨立》,軍事政治月刊,廣州,第一期,民國十五年一月。
     宋教仁,《我之歷史》,台北,文星書店影印,民國五十一年。
     《辛亥革命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一年。
     汪精衛,《民族的國民》,民報,東京,第二號,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汪精衛,《再駁新民叢報之政治革命論》,民報,東京,第七號,一九○六年九月十四日。
     亞‧伊‧趙列潘諾夫著,王啟中、楊若晨合譯,《蘇俄在華軍事顧問回憶錄,第三部: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北伐》,台北,國防部情報局,民國六十五年。
     亞‧伏‧布拉戈達托夫著,王啟中、周祉元合譯,《蘇俄在華軍事顧問回憶錄,第八部:論中國革命的演變》,台北,國防部情報局,民國六十八年。
     孟‧伏‧岳列夫著,王啟中、周祉元合譯,《蘇俄在華軍事顧問回憶錄,第九部:北伐前後的中國革命情勢》,台北,國防部情報局,民國六十五年。
     包惠僧,《包惠僧回憶錄》,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存統,《恢復十三年國民黨改組的精神》,革命評論,上海,第五期,民國十七年六月。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李宗仁回憶錄》,香港,南粵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李則綱,《與李石曾先生論政治分會書》,革命評論,上海,第十六期,民國十七年八月。
     李俊龍,《汪精衛與擴大會議》,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六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李烈鈞,《國民應奮起挽救國家》大公報,天津,民國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
     何漢文,《改組派回憶錄》,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七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沈雲龍,《黃膺白先生年譜長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五年。
     苗培成,《往事紀實》,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許克祥,《馬日剷共回憶錄》,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四十五年。
     胡漢民,《胡漢民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
     《胡漢民自傳續篇》近代史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九八三年第二期。
     胡漢民,《閻馮汪勾結的因緣與汪精衛降共的實證》,中央週報,南京,第一一七期,民國十九年九月。
     胡漢民,《論所謂法西斯蒂》,香港,中興學會印行,民國二十一年。
     胡漢民,《闢所謂擴大會議》,中央週報,南京,第一一二期,民國十九年八月。
     胡漢民,《革命過程中的幾件史實》,三民主義月刊,廣州,第二卷第六期,民國二十三年六月。
     胡漢民,《黨權與軍權之消長及今後之補救》三民主義月刊,廣州,第一卷第六期,民國二十二年六月。
     胡漢民,《論中日直接交涉》,三民主義月刊,廣州,第二卷第五期,民國二十三年五月。
     胡適,《聯省自治與軍閥割據》,努力週報,北京,第十九期,民國十一年九月。
     胡頌平編,《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胡適來往書信選》,香港,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
     邵元沖編,《朱執信文存》,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四年。
     邵元沖,《整理黨務與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公報,天津,民國十七年十一月二日。
     陳震異,《兵變與聯市自治》,東方雜誌,上海,第十八卷第十六號,民國十年五月。
     陳公博,《苦笑錄》,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校印,一九七九年。
     陳公博,《黨代表條例和政治訓練部組織的解釋》,軍事政治月刊,廣州,第二期,民國十五年二月。
     陳公博,《今後的國民黨》,革命評論,上海,第一期,民國十七年五月。
     陳在博,《黨的改組原則》,革命評論,上海,第十期,民國十七年七月。
     陳獨秀,《革命與武力》,嚮導週刊,上海,第一七九期,民國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陳獨秀,《論國民政府之北伐》,嚮導週刊,上海,第一六一期,民國十五年七月七日。
     陳獨秀,《告全黨同志書》,上海,民國十八年十二月十日。
     陳紅民,《胡漢民活動年表》民國檔案,南京,一九八六年第一期。
     陳存恭記錄整理,《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三年。
     陳銘樞,《寧粵合作親歷記》,文史資料精選,第六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
     馬濬,《集權與均權》,革命評論,上海,第十四期,民國十七年七月。
     馬伯援,《我所知道的國民軍與國民黨合作史》,上海商業公司出版部,民國二十一年。
     黃夢熊,《張發奎鄂西反蔣前的一些動態》,廣東文史資料,第十九輯,廣州,政協廣東文史資料委員會,一九八八年。
     涂允檀,《胡宗鐸陶鈞把持武漢政局與新桂系的內部矛盾》,廣西文史資料,第六輯,南寧,政協廣西文史資料委員會,一九八二年。
     柏文蔚,《五十年經歷》,近代史資料,北京,一九七九年第三期。
     周玳,《閻錫山發動中原大戰概述》,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六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周玳,《回憶編遣會議》,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二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七年。
     周一志,《非常會議前後》,文史資料精選,第六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周一志,《關於再造派》,文史資料選輯,第二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年。
     徐鑄成,《報海舊聞》,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陶菊隱,《記者生活三十年》,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
     桂崇基,《立法院長時期之胡漢民先生》,傳記文學,台北,第二十八卷第六期,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武和軒,《我對改組派的一知半解》,文史資料選輯,第三十六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二年。
     孟曦,《關於非常會議和寧粵合作》,文史資料選輯,第九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鄧哲熙,《韓石叛馮和閻馮聯合反蔣的經過》,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年。
     耿雲志編,《胡適年譜》,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北平,楚學精廬刻版,民國二十六年。
     張其昀主編,《國父全書》,台北,中華學術院印行,民國六十三年。
     張梓生,《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之經過》,東方雜誌,上海,第二十五卷第十五、十六、十七號,民國十七年八月至九月。
     張發奎編,《第四軍紀實》,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七年。
     秦孝儀編,《先編總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七十四年。
     堅瓠,《廢兵運動》,東方雜誌,上海,第十八卷第二十四號,民國十一年二月。
     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
     維嶽,《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北遷武漢情形》,時事新報,上海,民國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簡又文,《西北從軍記》,傳記文學,台北,第二十卷第二期,民國六十年二月。
     簡又文,《西北軍反蔣實錄》,中央導報,南京,第十一期,民國二十年九月。
     姚崧齡編,《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
     韓克溫,《也談閻錫山》,中外雜誌,台北,第一七四期,民國六十八年七月。
     葉挺,《南昌暴動至潮汕的失敗》,黨史研究,北京,一九八○年第四期。
     謝華,《謝華集》,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廣東哲學科學研究所編,《朱執信集》,北京,一九七九年。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編,《廖仲愷集》,廣州,一九八三年。
     閻百川先生紀念會編,《民國閻百川先生錫山年譜長編初稿》,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
     羅方中,《關於改組派的一鱗半爪》,文史資抖選輯,第一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年。
     羅家倫主編,《國父年譜》,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七十四年。
     劉驥,《蔣馮閻關係和中原大戰》,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六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劉叔模,《一九三一年寧粵合作時期我的內幕活動》,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七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劉成禺,《先總理舊德錄》,國史館館刊,創刊號、南京,民國三十六年元月。
     劉汝明,《劉汝明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
     蔣永敬,《胡漢民先生年譜》。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六十七年。
     蔣廷黻畿口述,謝鐘璉譯《蔣廷黻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
     魏鎮,《馬日事變親歷記》,文史資料選輯,第四十五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二年。
     鄒魯,《回顧錄》,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三年。
     鄒魯,《澄廬文選》南京,正中書局,民國三十七年。
     樓桐孫,《中國最近之政制問題》,東方雜誌,上海,第二十五卷第一說,民國十七年一月。
     臧勺波,《蔣汪與我》,春秋,香港,第三○六期,民國五十八年四月。
     三、專著、論文
     丁文江,《民國軍事近紀》,上編,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五年。
     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國軍事史》,台北,文星書店影印,民國五十一年。
     小科布爾(P. M. Coble, Jr)著,蔡靜儀譯,《金權與政權-江浙財國與國民政府》,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八十年。
     千家駒,《舊中國發行公債史的研究》,歷史研究,北京,一九五五年第二期。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南京,民國二十五年。
     中國青年軍人社編,《反蔣運動史》,台北,李敖出版社重印,民國八十年。
     王闓運,《湘軍志》,成都,墨香書屋刻本,清光緒十二年。
     王爾敏,《准軍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七年。
     王杰,《中華革命黨略論》,收於《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
     王聿均,《中蘇外交的序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五十二年。
     王正華,《國民政府之建立與初期成就》,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
     王宗華主編,《中國大革命史,1924-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
     王光遠、姜中秋,《汪蔣矛盾與三二○事件》,歷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二年第一期。
     王禹廷,《寧漢分裂、大局混亂》,傳記文學,台北,第四十卷第二期,民國八十年二月。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台北,文星書店影印,民國五十一年,古屋奎二著,中央日報譯,《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台北,中央日報社,民國六十四年。
     司馬仙島,《北伐後之各派思潮》,北平,鷹山出版社,民國十九年。
     朱德新、尚慧然,《蔣介石雙重政治態度的演變與中山艦事件》,安徽史學,一九九二年第四期。
     朱宗震,《孫中山在民國初年的決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余英時,《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聯合報,台北,民國六十五年四月十五日。
     何聖生,《簷醉雜記》,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六年。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八年。
     呂芳上,《先總統 蔣公與黃埔軍校的創建》,收於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黃埔建校六十週年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三年。
     李劍農,《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台北,學生書局重印,民國六十五年。
     李達嘉,《民國初年的聯省自治運動》,台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五十五年。
     李雲漢,《孫文主義學會與早期反共運動》,收於《黃埔建校六十週年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三年。
     李國祁,《北伐之玟咯》,收於《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民國七十七年。
     李守孔,《國民革命史》,台北,國父百年誕辰紀念籌備委員會印行,民國五十七年。
     李泰棻,《國民軍史稿》,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年。
     李盈慧,《抗戰前黃埔軍校各分枝簡介》,收於《黃埔建校六十週年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三年。
     李祚明,《國民政府中央軍事統御機關設置演變述略》,歷史檔案,北京,一九九三年第一期。
     沈雲龍,《擴大會議之由來與經過》,收於沈雲龍編著,《民國史事與人物論叢》,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年。
     沈雲龍,《國難會議之回顧》,收於《民國史事與人物論叢》,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年。
     沈雲龍,《中國共產黨之來源》,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
     胡健國,《清末軍權轉移與滿漢政治勢力之消長》,史學集刊,台北,中國歷史學會印行,第十二期,民國六十九年五月。
     胡健國,《論清代治術》,國史館館刊,台北,復刊第三、四期,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七十七年六月。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胡春惠,《辛亥前後的地方分權主義》,收於《辛亥革命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民國七十一年。
     吳湘湘,《歷史與人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六十七年。
     吳湘湘,《孫逸仙先生傳》,台北,遠東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一年。
     吳景平,《宋子文論綱》,歷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三年第二期。
     尚秉和,《辛壬春秋》,台北,文星書店,民國五十一年。
     邵元沖,《總理護法實錄》,台北,正中書局重印,民國四十三年。
     金以林,《胡漢民與非常會議》,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一年第三期。
     周興梁,《廖仲愷和何香凝》,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易正義,《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
     高維良,《一九二七年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剖析》,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八八年第三期。
     杭廷頓(S. P. Huntington)著,江炳倫、張世賢、陳鴻瑜合譯,《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七十年。
     陳群,《中國兵制簡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香港,三聯書店,一九七九年。
     陳志讓,《洪憲帝制的一些問題》,收於《中華民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夫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民國七十二年。
     陳志讓,《中國軍閥派系詮釋》,收於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詩集》,第五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九年。
     陳訓政,《國民革命軍戰史初稿》,台北,民國四十一年。
     陳存恭,《列強對中國的軍火禁運,民國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二年。
     陳瑞雲,《現代中國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陳瑞雲,《南京政府組織法變更淺議》,歷史檔案,北京,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陳鍚璋,《廣州樞府史話》,台南,民國六十三年。
     陳國強,《張靜江出任國民黨中常會主席考折》,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三年第一期。
     陳紅民、周聿莪,《胡漢民評傳》,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陳之邁《中國政府》,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六年。
     陳祖懷,《詩中國國民黨軍事力量的興起與轉型,1924-1928年》,史林雜誌,北京,一九九○年第二期。
     陳祖懷,《論北伐前後國民黨軍政體制的嬗變》,史林雜誌,北京,一九八九年增刊《總第十六期》。
     陳祖懷,《北伐戰爭與國民黨軍事》,軍事歷史研究,北京,一九八七年第三期。
     張鳴,《武夫專制夢-中國軍閥勢力的形成及其作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一九八九年。
     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國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六十四年。
     張學繼,《一九二七年蔣介石下野的原因》,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一年第六期。
     張同新,《蔣汪合作的國民政府》,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段雲章、邱捷合著,《孫中山與中國近代軍閥》,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
     韋慕庭,《孫中山與蘇聯顧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六期,台北,民國七十六年。
     程思遠,《白崇禧傳》,香港,南粵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俞辛淳,《九一八事變時期的張學良與蔣介石》,抗日戰爭研究,北京,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浦薛鳳,《中國的政治建設》,收於薛光前主編,《艱苦建國的十年:民國十六年至民國二十六年》,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
     姚崧齡,《中國銀行二十四年發展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
     黃亦兵,《甲午戰爭後清朝的軍制改革》,收於梁巨祥主編,《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黃振涼,《黃埔軍校之成立及其初期發展》,台北,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四年。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國八十三年。
     黃旭初,《北伐完成後的第一幕悲劇》,春秋,香港,第一一七期,民國五十一年五月。
     許倬雲,《社會與史學》,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許朗軒,《黃埔軍校的建立及其初期發展》,故於中華民國史科研究中心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自代表大會史科專輯》,台北,民國七十三年。
     陶希聖,《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上海,新生命出版社,民國十八年。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台北,蒲公英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曾憲林、曾成貴、江峽合著,《北伐戰爭史》,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馮春明,《四一二前夕蔣介石汪精衛上海會談始末》,史學月刊,鄭州,一九八四年第三期。
     郭太風,《解協餉制度演化對清朝統治機制的影響》,收於《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一九八七年。
     郭劍林,《吳佩孚軍事思想簡介》,收於《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一九八七年。
     郭華倫,《中共史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
     郭恆鈺,《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郭成棠,《陳獨秀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一年。
     郭緒印,《國民黨派系鬥爭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郭榮生,《晉綏軍史稿》,山西文獻,台北,第十期,民國六十六年七月。
     趙中孚,《近代中國軍事因革與現代化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期,台北,民國七十二年。
     楊立強,《中日甲午戰爭與清末軍制改革》,收於《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一九八七年。
     楊樹標,《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楊天石,《中山艦事件之謎》,歷史研究,北京,一九八八年第二期。
     楊天石,《中山艦事件之後》,歷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二年第五期。
     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中國革命的策略在國際背景下的演變》,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楊奎松,《關於蘇聯、共產國際與中國大革命關係的幾個問題》,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二年第一期。
     楊幼炯,《近代中國立法史》,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
     賈逸君,《中華民國政治史》,上海,文化學社,民國二十五年。
     葉惠芬,《唐生智典北伐前後政局》,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
     葉夏聲,《國父民初革命紀略》,南京,民國三十七年。
     雷嘯岑,《三十年動亂中國》,香港,亞洲出版社,一九五五年。
     魯輝,《論閻錫山與蔣介石的政治關係》,晉陽學刊,太原,一九九二年第五期。
     董顯光,《蔣總統傳》,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
     董霖,《戰前之中國憲政制度》,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七年。
     簡又文,《馮玉祥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
     梁敬錞,《九一八事變史述》台北,世界書局,民自五十七年。
     錢穆,《國史論衡》,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六年。
     羅爾綱,《清季兵為將有的起源》,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集刊,第二期,南京,民國二十六年。
     羅爾綱,《湘軍新志》,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七年。
     羅蘇文,《論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的素質變化》,收於《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一九八七年。
     鄧澤如,《中國國民黨二十年史蹟》,上海,正中書局,民國三十七年。
     諾斯、歐丁丁(North &. Eudin)著,中國人民大學譯《羅易赴華使命》,北京,一九八一年。
     韓勝朝,《蔣介石與黃埔建軍》,南陽師專學報,第六期,河南,一九九二年三月。
     國防部政治部編,《國軍政工史稿》,台北,民國四十九年。
     《國民軍革命史》,上海,民國二十九年。
     翁有為,《南京政府政治制度批判研究,1927-1949》,民國檔案,南京,一九九三年第一期。
     鍾曉光,《江浙財閥之芻議》,民國檔案,南京,一九九二年第一期。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
     那魯,《中國國民黨概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四十九年。
     劉維開,《編遣會議的實施與影響》,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八年。
     劉聲木,《異辭錄》,台北,藝文圖書公司影印,民國五十八年。
     劉健清、王家典、徐梁伯主編,《中國國民黨史》,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劉立凱、王真合著,《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國工人運動》,北京,工人出版社,一九五三年。
     劉鳳翰,《新建陸軍》,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五十六年。
     劉鳳翰,《清季自強運動與軍事初期改革,1861-1895》,收於《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民國七十年。
     劉鳳翰,《論新軍與辛亥革命》,收於《辛亥革命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一年。
     劉鳳翰,《晚清新軍編線及指揮機構的組織與變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九期,台北,民國六十九年。
     劉鳳翰,《北伐時期的軍政建制與活動》,收於《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民國七十七年。
     蔣中正,《蘇俄在中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五十六年。
     蔣永敬,《三月二十日事件之研究》,收於《黃埔建校六十週年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三年。
     蔣永敬,《鮑羅廷與武漢政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
     蔣永敬,《胡漢民與清黨》,收於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二十四期,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
     蔣永敬,《孫中山先生與三大政策》,收於《孫中山與現代中國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蔣永敬,《論北伐時期的一個口號》,收於《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民國七十七年。
     蔣永敬,《蔣中正先生第一次下野的原因》,傳記文學,台北,第五十四卷第二期,民國七十七年一月。
     蔣永敬,《孫中山先生對中國統一的主張》,近代中國,台北,第九十一期,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蔣永敬,《胡適與國民黨》,收於《胡適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國八十年。
     蔣永敬,《九一八事變中國方面的反應》,新時代,台北,第五卷第十二期,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
     蔣永敬,《從九一八事變到一二八事變中國對日政策之爭議》,收於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抗戰勝利四十週年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四年。
     蔣永敬,《國民政府實施訓政的背景與挫折》,收於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一第一屆討論會》,台北,民國八十一年。
     謝本書,《論軍國民主義》,收於吳信忠主編,《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和軍隊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年。
     謝本書,《近代中國軍閥史與軍事史》,收於《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一九八七年。
     謝文孫,《軍閥的經濟解釋》,收於《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五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九年。
     謝信堯,《國父聯俄容共政策研究》,台北,帕米爾書局,民國七十年。
     蘇啟明,《北伐時期的農工運動》,收於《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民國七十七年。
     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三年。
     關志鋼,《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國民黨中政會芻議》,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九。年第二期。
     四、公報、期刊、報紙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一年。
     《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公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印行,民國五十八年。
     《軍事委員會公報》,南京,民國十七年四月至十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藏。
     《三民主義月刊》,廣川,第一卷至第二卷,民國二十二年一月至二十三年十二月。
     《中央黨務月刊》,南京,第一期至第四十一期,民國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二月。
     《中央通報》,南京,第一期至第二○八期,民國十七年六月至二十一年九月。
     《革命評論》,上海,第一期至第十八期,民國十七年五月至九月。
     《東方雜誌》,上海,第八卷至第二十八卷,民國元年至二十一年。
     《軍事政治月刊》,廣州,第一期至第三十七期,民國十五年一月至十八年一月。
     《新月雜誌》,上海,第二卷至第三卷,民國十八年一月至二十年十二月。
     《國聞週報》,天津,第五卷至第九卷,民國十七年一月至二十一年十二月。
     《大公報》,天津,民國十六年至二十一年。
     《中央日報》,南京,民自十七年至二十一年。
     《申報》,上海,民國十六年至二十一年。
     《民立報》,上海,民國元年四月至五月。
     《民國日報》,廣州,民國十五年七月至十二月。
     《時事新報》,上海,民國十六年至二十一年。
     貳、英文部份
     Amos Perlmutter,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ilitary Regimes,
     fromWorld Polit.ics, Vo1.33, No.1, Oct.1980.
     Amos Perlmutter &. V.P. Bennett ed.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the
     Militar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0.
     A. Vagts, A History ollv1ilitarism: Civilian and Military, London
     Press, 1960.
     C. Martin , Wilbur Military Separatism and the Process of
     Reunification under the Nationalist Regime, 1922-1937, from Ping
     -ti Ho &. Tang Tsou ed. China.in Crisis, Vol.1.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C. Martin Wilbur,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 1923-1.92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C. Martin Wilbur, 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C. Martin Wilbur &. Lien-ying Julie How, Documents on Communism,
     Nationalism, and Soviet Advisers in China, 1918-192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
     Diana Lary, Region and Nation: The Kwangsi Clique in Chinese
     Politics, 1925-1937,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4.
     Dov Bing, Sneevliet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CCP.from China
     Quarterly, No.48, Oct./Dec.197l.
     E.P. Young, The Presidency 0/ Yuan Shih-K`ai: Liberalism and
     Dictatorship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1977.
     F.F. Liu,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1924-1949,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6.
     George M. Beckmann, TheModernization of China and Japan,
     New York: Harper &. Row Press, 1962.
     Harold R. Isaacs, The Traged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Hsi-sheng Ch`i,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Taipei: Rainbow
     Bridge Press, 1968.
     Hung-mao Tie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ang China,
     1927-1937,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Immanuel C.Y. Hsu, The Rise ofModern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James E. Sheridan, China in Disintegration: The Republican Era
     in Chinese History, 1912•1919,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5.
     James E. Sheridan, Chinese Warlord, The Career of Feng Yu.-
     hsian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Jerome Ch`en, Yuan Shih-K`ai,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Karl Liebknecht, Militarism, Eng. Trans. New York, 1917.
     Lloyd E. Eastman,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Lucian W. Pye, Warlord Politics: Conflict and Coali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Republican China,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1.
     Lydia Holubnychy, Michael Borodin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23-1925, Ann Arbor Press, 1979.
     Patrick Cavendish, The New China of the Kuomintang from Jack
     Gray ed. Modern China`s Search for a Political For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Robert, C. North, Moscow and Chinese Communist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Tang Leang-Ii, The Inner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onnecticut:
     Hyperion Press, 1977.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10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蔣永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蘇啟明zh_TW
dc.creator (作者) 蘇啟明zh_TW
dc.date (日期) 199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Apr-2016 17:06:21 (UTC+8)-
dc.date.available 1-Apr-2016 17:06:2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Apr-2016 17:06:2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010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666-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封面頁
     證明書
     目錄
     附表目錄
     引言
     第一章 近代中國軍事主義的形成過程
     第一節 治亂循環中的歷史律動
     第二節 清末的軍事演進及其沉痾
     第三節 袁世凱與近代軍權之發展
     第四節 民初軍閥政治之特點
     第二章 軍權改造與革命制度之建立-國民黨的建軍理念及實踐
     第一節 國民黨早期軍事活動之得失
     第二節 黨的改組與軍的改造
     第三節 革命制度下的革命武力
     第三章 北伐期間的軍權與黨權
     第一節 國民黨的權力結構
     第二節 蔣中正的繼統與北伐之定策
     第三節 北伐期間軍權的興起及受抑經過
     第四節 北伐期間的黨政糾紛對軍權之影響
     第五節 軍權的繼續發展與鞏固
     第四章 訓政初期的軍權、黨權與民權
     第一節 訓政的規劃與實施
     第二節 軍權的抑制及反動
     第三節 黨權的集中與對抗
     第四節 民治與民權實行之挫折
     第五章 軍政雙元體制之醞釀與建立
     第一節 寧粵和議與國民政府改制
     第二節 文治政府之考驗--孫科內閣的內外處境
     第三節 蔣氏領導格局的再現
     第四節 蔣汪合作之局與軍政雙元領導體制之建立
     結論
     徵引書目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目錄
     附表目錄
     引言
     第一章 近代中國軍事主義的形成過程
     第一節 治亂循環中的歷史律動
     第二節 清末的軍事演進及其沉痾
     第三節 袁世凱與近代軍權之發展
     第四節 民初軍閥政治之特點
     第二章 軍權改造與革命制度之建立-國民黨的建軍理念及實踐
     第一節 國民黨早期軍事活動之得失
     第二節 黨的改組與軍的改造
     第三節 革命制度下的革命武力
     第三章 北伐期間的軍權與黨權
     第一節 國民黨的權力結構
     第二節 蔣中正的繼統與北伐之定策
     第三節 北伐期間軍權的興起及受抑經過
     第四節 北伐期間的黨政糾紛對軍權之影響
     第五節 軍權的繼續發展與鞏固
     第四章 訓政初期的軍權、黨權與民權
     第一節 訓政的規劃與實施
     第二節 軍權的抑制及反動
     第三節 黨權的集中與對抗
     第四節 民治與民權實行之挫折
     第五章 軍政雙元體制之醞釀與建立
     第一節 寧粵和議與國民政府改制
     第二節 文治政府之考驗--孫科內閣的內外處境
     第三節 蔣氏領導格局的再現
     第四節 蔣汪合作之局與軍政雙元領導體制之建立
     結論
     徵引書目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100en_US
dc.title (題名) 近代中國軍事主義的興起及發展(1924~1932)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檔案、史料彙編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一、二編,台北,民國五十年。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共匪禍國史料彙編》,台北,民國五十二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五、八、十、十一、十二、十六、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三十五、三十九、六十九、七十、七十九詩。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
     員會會議記錄彙編》,台北,民國四十三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共匪重要資料彙編》,台北,民國四十一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台北,民國七十四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國民政府處理九一八事變之重要文獻》,台北,民國八十一年。
     《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中共中央文件選輯》,第一、二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王廷熙輯,《皇清道咸同光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
     徐珂,《清稗類鈔》,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
     查建瑜編,《國民黨改組派資料選編》,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軍事委員會銓敘廳編,《陸海空軍軍官佐任官名簿》,南京,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工人運動》,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四年。
     經世文社編,《民國經世文編》,台北,文星書局影印,民國五十一年。
     榮孟源編,《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國風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三年。
     廣東省財政廳編,《廣東財政紀實》,廣州,民國二十二年。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編,《黃埔軍校史料,1924-1927》,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閻故資政錫山遺存檔案》,北伐附編遺實錄案(二卷)、北伐後之中央政局案(二卷)、兩湖事變案(二卷)、粵桂事變案(二卷)、處理西北軍事馮氏再變案(三卷)、處理西北軍事幹旋和平案(三卷)、處理百北軍事馮氏再變案(四卷),台北,國史館藏。
     《國民政府軍事要員會組織法令案》,民國十六年五月一日至二十三年十月十九日,台北,國史館藏。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官員任免案》,民國十四年七月一日至二十一年九月十三日,台北,國史館藏。
     《國民政府軍事機構官員任免案》,民國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年五月十二日,台北,國史館藏。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處編,《北伐陣中日記》,民國十五年七月至十七年六月,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劉錦藻編,《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四年。
     繆全吉編,《中國制憲史資料彙編-憲法篇》,台北,國史館印行,民國七十八年。
     蔣永敬編,《北伐時期的政治史料-一九二七年的中國》,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年。
     《蘇聯陰謀文證彙編》,北京,京師警察廳編印,民國十七年。
     二、文集、年譜、回憶錄、時論報導
     《一九三一年率粵和平會議》,歷史檔案,北京,一九八二年第一期。
     丁文江編,《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一年。
     方維剛,《國民黨改組之廣東》,新國民雜誌,上海,第一卷第三期,民國十二年三月。
     于右任,《放棄訓與革命危機》,申報,上海,民國二十一年五月五日。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七年。
     毛思誠編,《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主》,南京,民國二十六年。
     丘國珍,《十九路軍興亡史》,香港,宇宙出版社,一九六九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國父全集》,台北,民國六十二年。
     中國國民黨中夫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民國七十四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合黨史委員會績,《李石曾先生文集》,台北,民國五十八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吳稚暉先生全集》,台北,民國五十八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胡漢民先生文集》,台北,民國六十七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黃克強先生全集》,台北,民國六十二年。
     《四一二政變前後陳光甫史料選》,檔案與歷史,上海,一九八七年第一期。
     伍毫,《最近二月廣州政象之概觀》,嚮導週刊,上海,第九十二期,民國十三年十月。
     宋子文,《財政統一與軍需獨立》,軍事政治月刊,廣州,第一期,民國十五年一月。
     宋教仁,《我之歷史》,台北,文星書店影印,民國五十一年。
     《辛亥革命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一年。
     汪精衛,《民族的國民》,民報,東京,第二號,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汪精衛,《再駁新民叢報之政治革命論》,民報,東京,第七號,一九○六年九月十四日。
     亞‧伊‧趙列潘諾夫著,王啟中、楊若晨合譯,《蘇俄在華軍事顧問回憶錄,第三部: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北伐》,台北,國防部情報局,民國六十五年。
     亞‧伏‧布拉戈達托夫著,王啟中、周祉元合譯,《蘇俄在華軍事顧問回憶錄,第八部:論中國革命的演變》,台北,國防部情報局,民國六十八年。
     孟‧伏‧岳列夫著,王啟中、周祉元合譯,《蘇俄在華軍事顧問回憶錄,第九部:北伐前後的中國革命情勢》,台北,國防部情報局,民國六十五年。
     包惠僧,《包惠僧回憶錄》,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存統,《恢復十三年國民黨改組的精神》,革命評論,上海,第五期,民國十七年六月。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李宗仁回憶錄》,香港,南粵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李則綱,《與李石曾先生論政治分會書》,革命評論,上海,第十六期,民國十七年八月。
     李俊龍,《汪精衛與擴大會議》,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六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李烈鈞,《國民應奮起挽救國家》大公報,天津,民國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
     何漢文,《改組派回憶錄》,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七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沈雲龍,《黃膺白先生年譜長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五年。
     苗培成,《往事紀實》,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許克祥,《馬日剷共回憶錄》,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四十五年。
     胡漢民,《胡漢民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
     《胡漢民自傳續篇》近代史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九八三年第二期。
     胡漢民,《閻馮汪勾結的因緣與汪精衛降共的實證》,中央週報,南京,第一一七期,民國十九年九月。
     胡漢民,《論所謂法西斯蒂》,香港,中興學會印行,民國二十一年。
     胡漢民,《闢所謂擴大會議》,中央週報,南京,第一一二期,民國十九年八月。
     胡漢民,《革命過程中的幾件史實》,三民主義月刊,廣州,第二卷第六期,民國二十三年六月。
     胡漢民,《黨權與軍權之消長及今後之補救》三民主義月刊,廣州,第一卷第六期,民國二十二年六月。
     胡漢民,《論中日直接交涉》,三民主義月刊,廣州,第二卷第五期,民國二十三年五月。
     胡適,《聯省自治與軍閥割據》,努力週報,北京,第十九期,民國十一年九月。
     胡頌平編,《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胡適來往書信選》,香港,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
     邵元沖編,《朱執信文存》,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四年。
     邵元沖,《整理黨務與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公報,天津,民國十七年十一月二日。
     陳震異,《兵變與聯市自治》,東方雜誌,上海,第十八卷第十六號,民國十年五月。
     陳公博,《苦笑錄》,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校印,一九七九年。
     陳公博,《黨代表條例和政治訓練部組織的解釋》,軍事政治月刊,廣州,第二期,民國十五年二月。
     陳公博,《今後的國民黨》,革命評論,上海,第一期,民國十七年五月。
     陳在博,《黨的改組原則》,革命評論,上海,第十期,民國十七年七月。
     陳獨秀,《革命與武力》,嚮導週刊,上海,第一七九期,民國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陳獨秀,《論國民政府之北伐》,嚮導週刊,上海,第一六一期,民國十五年七月七日。
     陳獨秀,《告全黨同志書》,上海,民國十八年十二月十日。
     陳紅民,《胡漢民活動年表》民國檔案,南京,一九八六年第一期。
     陳存恭記錄整理,《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三年。
     陳銘樞,《寧粵合作親歷記》,文史資料精選,第六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
     馬濬,《集權與均權》,革命評論,上海,第十四期,民國十七年七月。
     馬伯援,《我所知道的國民軍與國民黨合作史》,上海商業公司出版部,民國二十一年。
     黃夢熊,《張發奎鄂西反蔣前的一些動態》,廣東文史資料,第十九輯,廣州,政協廣東文史資料委員會,一九八八年。
     涂允檀,《胡宗鐸陶鈞把持武漢政局與新桂系的內部矛盾》,廣西文史資料,第六輯,南寧,政協廣西文史資料委員會,一九八二年。
     柏文蔚,《五十年經歷》,近代史資料,北京,一九七九年第三期。
     周玳,《閻錫山發動中原大戰概述》,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六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周玳,《回憶編遣會議》,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二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七年。
     周一志,《非常會議前後》,文史資料精選,第六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周一志,《關於再造派》,文史資料選輯,第二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年。
     徐鑄成,《報海舊聞》,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陶菊隱,《記者生活三十年》,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
     桂崇基,《立法院長時期之胡漢民先生》,傳記文學,台北,第二十八卷第六期,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武和軒,《我對改組派的一知半解》,文史資料選輯,第三十六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二年。
     孟曦,《關於非常會議和寧粵合作》,文史資料選輯,第九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鄧哲熙,《韓石叛馮和閻馮聯合反蔣的經過》,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年。
     耿雲志編,《胡適年譜》,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北平,楚學精廬刻版,民國二十六年。
     張其昀主編,《國父全書》,台北,中華學術院印行,民國六十三年。
     張梓生,《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之經過》,東方雜誌,上海,第二十五卷第十五、十六、十七號,民國十七年八月至九月。
     張發奎編,《第四軍紀實》,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七年。
     秦孝儀編,《先編總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七十四年。
     堅瓠,《廢兵運動》,東方雜誌,上海,第十八卷第二十四號,民國十一年二月。
     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
     維嶽,《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北遷武漢情形》,時事新報,上海,民國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簡又文,《西北從軍記》,傳記文學,台北,第二十卷第二期,民國六十年二月。
     簡又文,《西北軍反蔣實錄》,中央導報,南京,第十一期,民國二十年九月。
     姚崧齡編,《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
     韓克溫,《也談閻錫山》,中外雜誌,台北,第一七四期,民國六十八年七月。
     葉挺,《南昌暴動至潮汕的失敗》,黨史研究,北京,一九八○年第四期。
     謝華,《謝華集》,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廣東哲學科學研究所編,《朱執信集》,北京,一九七九年。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編,《廖仲愷集》,廣州,一九八三年。
     閻百川先生紀念會編,《民國閻百川先生錫山年譜長編初稿》,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
     羅方中,《關於改組派的一鱗半爪》,文史資抖選輯,第一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年。
     羅家倫主編,《國父年譜》,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七十四年。
     劉驥,《蔣馮閻關係和中原大戰》,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六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劉叔模,《一九三一年寧粵合作時期我的內幕活動》,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七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劉成禺,《先總理舊德錄》,國史館館刊,創刊號、南京,民國三十六年元月。
     劉汝明,《劉汝明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
     蔣永敬,《胡漢民先生年譜》。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六十七年。
     蔣廷黻畿口述,謝鐘璉譯《蔣廷黻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
     魏鎮,《馬日事變親歷記》,文史資料選輯,第四十五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二年。
     鄒魯,《回顧錄》,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三年。
     鄒魯,《澄廬文選》南京,正中書局,民國三十七年。
     樓桐孫,《中國最近之政制問題》,東方雜誌,上海,第二十五卷第一說,民國十七年一月。
     臧勺波,《蔣汪與我》,春秋,香港,第三○六期,民國五十八年四月。
     三、專著、論文
     丁文江,《民國軍事近紀》,上編,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五年。
     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國軍事史》,台北,文星書店影印,民國五十一年。
     小科布爾(P. M. Coble, Jr)著,蔡靜儀譯,《金權與政權-江浙財國與國民政府》,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八十年。
     千家駒,《舊中國發行公債史的研究》,歷史研究,北京,一九五五年第二期。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南京,民國二十五年。
     中國青年軍人社編,《反蔣運動史》,台北,李敖出版社重印,民國八十年。
     王闓運,《湘軍志》,成都,墨香書屋刻本,清光緒十二年。
     王爾敏,《准軍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七年。
     王杰,《中華革命黨略論》,收於《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
     王聿均,《中蘇外交的序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五十二年。
     王正華,《國民政府之建立與初期成就》,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
     王宗華主編,《中國大革命史,1924-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
     王光遠、姜中秋,《汪蔣矛盾與三二○事件》,歷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二年第一期。
     王禹廷,《寧漢分裂、大局混亂》,傳記文學,台北,第四十卷第二期,民國八十年二月。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台北,文星書店影印,民國五十一年,古屋奎二著,中央日報譯,《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台北,中央日報社,民國六十四年。
     司馬仙島,《北伐後之各派思潮》,北平,鷹山出版社,民國十九年。
     朱德新、尚慧然,《蔣介石雙重政治態度的演變與中山艦事件》,安徽史學,一九九二年第四期。
     朱宗震,《孫中山在民國初年的決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余英時,《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聯合報,台北,民國六十五年四月十五日。
     何聖生,《簷醉雜記》,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六年。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八年。
     呂芳上,《先總統 蔣公與黃埔軍校的創建》,收於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黃埔建校六十週年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三年。
     李劍農,《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台北,學生書局重印,民國六十五年。
     李達嘉,《民國初年的聯省自治運動》,台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五十五年。
     李雲漢,《孫文主義學會與早期反共運動》,收於《黃埔建校六十週年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三年。
     李國祁,《北伐之玟咯》,收於《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民國七十七年。
     李守孔,《國民革命史》,台北,國父百年誕辰紀念籌備委員會印行,民國五十七年。
     李泰棻,《國民軍史稿》,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年。
     李盈慧,《抗戰前黃埔軍校各分枝簡介》,收於《黃埔建校六十週年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三年。
     李祚明,《國民政府中央軍事統御機關設置演變述略》,歷史檔案,北京,一九九三年第一期。
     沈雲龍,《擴大會議之由來與經過》,收於沈雲龍編著,《民國史事與人物論叢》,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年。
     沈雲龍,《國難會議之回顧》,收於《民國史事與人物論叢》,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年。
     沈雲龍,《中國共產黨之來源》,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
     胡健國,《清末軍權轉移與滿漢政治勢力之消長》,史學集刊,台北,中國歷史學會印行,第十二期,民國六十九年五月。
     胡健國,《論清代治術》,國史館館刊,台北,復刊第三、四期,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七十七年六月。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胡春惠,《辛亥前後的地方分權主義》,收於《辛亥革命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民國七十一年。
     吳湘湘,《歷史與人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六十七年。
     吳湘湘,《孫逸仙先生傳》,台北,遠東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一年。
     吳景平,《宋子文論綱》,歷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三年第二期。
     尚秉和,《辛壬春秋》,台北,文星書店,民國五十一年。
     邵元沖,《總理護法實錄》,台北,正中書局重印,民國四十三年。
     金以林,《胡漢民與非常會議》,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一年第三期。
     周興梁,《廖仲愷和何香凝》,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易正義,《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
     高維良,《一九二七年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剖析》,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八八年第三期。
     杭廷頓(S. P. Huntington)著,江炳倫、張世賢、陳鴻瑜合譯,《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七十年。
     陳群,《中國兵制簡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香港,三聯書店,一九七九年。
     陳志讓,《洪憲帝制的一些問題》,收於《中華民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夫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民國七十二年。
     陳志讓,《中國軍閥派系詮釋》,收於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詩集》,第五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九年。
     陳訓政,《國民革命軍戰史初稿》,台北,民國四十一年。
     陳存恭,《列強對中國的軍火禁運,民國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二年。
     陳瑞雲,《現代中國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陳瑞雲,《南京政府組織法變更淺議》,歷史檔案,北京,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陳鍚璋,《廣州樞府史話》,台南,民國六十三年。
     陳國強,《張靜江出任國民黨中常會主席考折》,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三年第一期。
     陳紅民、周聿莪,《胡漢民評傳》,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陳之邁《中國政府》,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六年。
     陳祖懷,《詩中國國民黨軍事力量的興起與轉型,1924-1928年》,史林雜誌,北京,一九九○年第二期。
     陳祖懷,《論北伐前後國民黨軍政體制的嬗變》,史林雜誌,北京,一九八九年增刊《總第十六期》。
     陳祖懷,《北伐戰爭與國民黨軍事》,軍事歷史研究,北京,一九八七年第三期。
     張鳴,《武夫專制夢-中國軍閥勢力的形成及其作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一九八九年。
     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國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六十四年。
     張學繼,《一九二七年蔣介石下野的原因》,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一年第六期。
     張同新,《蔣汪合作的國民政府》,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段雲章、邱捷合著,《孫中山與中國近代軍閥》,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
     韋慕庭,《孫中山與蘇聯顧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六期,台北,民國七十六年。
     程思遠,《白崇禧傳》,香港,南粵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俞辛淳,《九一八事變時期的張學良與蔣介石》,抗日戰爭研究,北京,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浦薛鳳,《中國的政治建設》,收於薛光前主編,《艱苦建國的十年:民國十六年至民國二十六年》,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
     姚崧齡,《中國銀行二十四年發展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
     黃亦兵,《甲午戰爭後清朝的軍制改革》,收於梁巨祥主編,《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黃振涼,《黃埔軍校之成立及其初期發展》,台北,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四年。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國八十三年。
     黃旭初,《北伐完成後的第一幕悲劇》,春秋,香港,第一一七期,民國五十一年五月。
     許倬雲,《社會與史學》,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許朗軒,《黃埔軍校的建立及其初期發展》,故於中華民國史科研究中心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自代表大會史科專輯》,台北,民國七十三年。
     陶希聖,《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上海,新生命出版社,民國十八年。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台北,蒲公英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曾憲林、曾成貴、江峽合著,《北伐戰爭史》,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馮春明,《四一二前夕蔣介石汪精衛上海會談始末》,史學月刊,鄭州,一九八四年第三期。
     郭太風,《解協餉制度演化對清朝統治機制的影響》,收於《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一九八七年。
     郭劍林,《吳佩孚軍事思想簡介》,收於《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一九八七年。
     郭華倫,《中共史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
     郭恆鈺,《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郭成棠,《陳獨秀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一年。
     郭緒印,《國民黨派系鬥爭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郭榮生,《晉綏軍史稿》,山西文獻,台北,第十期,民國六十六年七月。
     趙中孚,《近代中國軍事因革與現代化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期,台北,民國七十二年。
     楊立強,《中日甲午戰爭與清末軍制改革》,收於《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一九八七年。
     楊樹標,《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楊天石,《中山艦事件之謎》,歷史研究,北京,一九八八年第二期。
     楊天石,《中山艦事件之後》,歷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二年第五期。
     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中國革命的策略在國際背景下的演變》,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楊奎松,《關於蘇聯、共產國際與中國大革命關係的幾個問題》,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二年第一期。
     楊幼炯,《近代中國立法史》,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
     賈逸君,《中華民國政治史》,上海,文化學社,民國二十五年。
     葉惠芬,《唐生智典北伐前後政局》,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
     葉夏聲,《國父民初革命紀略》,南京,民國三十七年。
     雷嘯岑,《三十年動亂中國》,香港,亞洲出版社,一九五五年。
     魯輝,《論閻錫山與蔣介石的政治關係》,晉陽學刊,太原,一九九二年第五期。
     董顯光,《蔣總統傳》,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
     董霖,《戰前之中國憲政制度》,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七年。
     簡又文,《馮玉祥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
     梁敬錞,《九一八事變史述》台北,世界書局,民自五十七年。
     錢穆,《國史論衡》,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六年。
     羅爾綱,《清季兵為將有的起源》,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集刊,第二期,南京,民國二十六年。
     羅爾綱,《湘軍新志》,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七年。
     羅蘇文,《論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的素質變化》,收於《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一九八七年。
     鄧澤如,《中國國民黨二十年史蹟》,上海,正中書局,民國三十七年。
     諾斯、歐丁丁(North &. Eudin)著,中國人民大學譯《羅易赴華使命》,北京,一九八一年。
     韓勝朝,《蔣介石與黃埔建軍》,南陽師專學報,第六期,河南,一九九二年三月。
     國防部政治部編,《國軍政工史稿》,台北,民國四十九年。
     《國民軍革命史》,上海,民國二十九年。
     翁有為,《南京政府政治制度批判研究,1927-1949》,民國檔案,南京,一九九三年第一期。
     鍾曉光,《江浙財閥之芻議》,民國檔案,南京,一九九二年第一期。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
     那魯,《中國國民黨概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四十九年。
     劉維開,《編遣會議的實施與影響》,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八年。
     劉聲木,《異辭錄》,台北,藝文圖書公司影印,民國五十八年。
     劉健清、王家典、徐梁伯主編,《中國國民黨史》,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劉立凱、王真合著,《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國工人運動》,北京,工人出版社,一九五三年。
     劉鳳翰,《新建陸軍》,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五十六年。
     劉鳳翰,《清季自強運動與軍事初期改革,1861-1895》,收於《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民國七十年。
     劉鳳翰,《論新軍與辛亥革命》,收於《辛亥革命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一年。
     劉鳳翰,《晚清新軍編線及指揮機構的組織與變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九期,台北,民國六十九年。
     劉鳳翰,《北伐時期的軍政建制與活動》,收於《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民國七十七年。
     蔣中正,《蘇俄在中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五十六年。
     蔣永敬,《三月二十日事件之研究》,收於《黃埔建校六十週年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三年。
     蔣永敬,《鮑羅廷與武漢政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
     蔣永敬,《胡漢民與清黨》,收於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二十四期,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
     蔣永敬,《孫中山先生與三大政策》,收於《孫中山與現代中國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蔣永敬,《論北伐時期的一個口號》,收於《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民國七十七年。
     蔣永敬,《蔣中正先生第一次下野的原因》,傳記文學,台北,第五十四卷第二期,民國七十七年一月。
     蔣永敬,《孫中山先生對中國統一的主張》,近代中國,台北,第九十一期,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蔣永敬,《胡適與國民黨》,收於《胡適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國八十年。
     蔣永敬,《九一八事變中國方面的反應》,新時代,台北,第五卷第十二期,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
     蔣永敬,《從九一八事變到一二八事變中國對日政策之爭議》,收於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抗戰勝利四十週年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四年。
     蔣永敬,《國民政府實施訓政的背景與挫折》,收於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一第一屆討論會》,台北,民國八十一年。
     謝本書,《論軍國民主義》,收於吳信忠主編,《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和軍隊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年。
     謝本書,《近代中國軍閥史與軍事史》,收於《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一九八七年。
     謝文孫,《軍閥的經濟解釋》,收於《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五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九年。
     謝信堯,《國父聯俄容共政策研究》,台北,帕米爾書局,民國七十年。
     蘇啟明,《北伐時期的農工運動》,收於《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民國七十七年。
     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三年。
     關志鋼,《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國民黨中政會芻議》,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九。年第二期。
     四、公報、期刊、報紙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一年。
     《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公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印行,民國五十八年。
     《軍事委員會公報》,南京,民國十七年四月至十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藏。
     《三民主義月刊》,廣川,第一卷至第二卷,民國二十二年一月至二十三年十二月。
     《中央黨務月刊》,南京,第一期至第四十一期,民國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二月。
     《中央通報》,南京,第一期至第二○八期,民國十七年六月至二十一年九月。
     《革命評論》,上海,第一期至第十八期,民國十七年五月至九月。
     《東方雜誌》,上海,第八卷至第二十八卷,民國元年至二十一年。
     《軍事政治月刊》,廣州,第一期至第三十七期,民國十五年一月至十八年一月。
     《新月雜誌》,上海,第二卷至第三卷,民國十八年一月至二十年十二月。
     《國聞週報》,天津,第五卷至第九卷,民國十七年一月至二十一年十二月。
     《大公報》,天津,民國十六年至二十一年。
     《中央日報》,南京,民自十七年至二十一年。
     《申報》,上海,民國十六年至二十一年。
     《民立報》,上海,民國元年四月至五月。
     《民國日報》,廣州,民國十五年七月至十二月。
     《時事新報》,上海,民國十六年至二十一年。
     貳、英文部份
     Amos Perlmutter,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ilitary Regimes,
     fromWorld Polit.ics, Vo1.33, No.1, Oct.1980.
     Amos Perlmutter &. V.P. Bennett ed.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the
     Militar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0.
     A. Vagts, A History ollv1ilitarism: Civilian and Military, London
     Press, 1960.
     C. Martin , Wilbur Military Separatism and the Process of
     Reunification under the Nationalist Regime, 1922-1937, from Ping
     -ti Ho &. Tang Tsou ed. China.in Crisis, Vol.1.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C. Martin Wilbur,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 1923-1.92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C. Martin Wilbur, 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C. Martin Wilbur &. Lien-ying Julie How, Documents on Communism,
     Nationalism, and Soviet Advisers in China, 1918-192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
     Diana Lary, Region and Nation: The Kwangsi Clique in Chinese
     Politics, 1925-1937,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4.
     Dov Bing, Sneevliet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CCP.from China
     Quarterly, No.48, Oct./Dec.197l.
     E.P. Young, The Presidency 0/ Yuan Shih-K`ai: Liberalism and
     Dictatorship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1977.
     F.F. Liu,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1924-1949,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6.
     George M. Beckmann, TheModernization of China and Japan,
     New York: Harper &. Row Press, 1962.
     Harold R. Isaacs, The Traged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Hsi-sheng Ch`i,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Taipei: Rainbow
     Bridge Press, 1968.
     Hung-mao Tie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ang China,
     1927-1937,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Immanuel C.Y. Hsu, The Rise ofModern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James E. Sheridan, China in Disintegration: The Republican Era
     in Chinese History, 1912•1919,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5.
     James E. Sheridan, Chinese Warlord, The Career of Feng Yu.-
     hsian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Jerome Ch`en, Yuan Shih-K`ai,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Karl Liebknecht, Militarism, Eng. Trans. New York, 1917.
     Lloyd E. Eastman,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Lucian W. Pye, Warlord Politics: Conflict and Coali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Republican China,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1.
     Lydia Holubnychy, Michael Borodin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23-1925, Ann Arbor Press, 1979.
     Patrick Cavendish, The New China of the Kuomintang from Jack
     Gray ed. Modern China`s Search for a Political For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Robert, C. North, Moscow and Chinese Communist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Tang Leang-Ii, The Inner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onnecticut:
     Hyperion Press, 197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