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候選人形象研究:以83年與87年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水扁為例
作者 吳蕙芬
貢獻者 金溥聰
吳蕙芬
關鍵詞 候選人形象
陳水扁
台北市長選舉
日期 1998
上傳時間 20-Apr-2016 14:32:38 (UTC+8)
摘要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分析陳水扁在民國八十七年台北市長選舉時,在媒介以及選民心目中呈現何種形象,並探討這樣的形象與四年前有何差異。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在報紙報導或選民認知方面,陳水扁的個人形象均與四年前有很大的差異。另外,四年前的陳水扁支持者與四年後的陳水扁支持者,在性別以及教育程度兩項特質的分佈有很大差異。
參考文獻 戴立安(1999),「陳水扁支持者的群譜分析:以83年、87年台北市長選舉相較為例」,發表於「八十七年底三合一選舉民意調查」學術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民意測驗協會。
     金溥聰(1998a),「一九九六總統候選人形象分析」,金溥聰編『總統選舉與新聞報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金溥聰(1998b),「選戰與候選人形象」,發表於第六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
     金溥聰(1997),「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第五十五集。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潘國華(1998),總統候選人形象研究:以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勤譽(1997),總統候選人與新聞媒體的角力--以一九九六年首次總統大選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郁青(1996),媒介議題設定效果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明穎(1996),北市選民的候選人評價與投票決定--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先隆(1995),報紙對民選台北市長候選人的形象塑造--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自立早報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敏(1991),「民意調查與台灣的民主化:以施政滿意程度和公眾人物的聲望調查為例」,新聞學研究,第45期,民80年12月。
     陳世敏(1992),「候選人形象與投票行為」,新聞學研究,第46期。
     蘇蘅(1995),「消息來源與新聞價值--報紙如何報導許歷農退黨效應」。新聞學研究,第五十集,15-30。
     胡佛(1986),選民的政見取向:結構類型與運作。社會科學論,34,111-143。
     胡淑裕(1987),大眾傳播媒介塑造政治人物形象之研究--孫運璿、林洋港、李登輝之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秀齡(1982),大學生對我國新起政治人物的映像研究--以台灣籍政治人物邱創換、林洋港、李登輝為研究對象。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懿慧(1991),報紙如何報導國民黨、民進黨二黨候選人的競選活動--以民國七十八年立委及縣市長選舉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香(1976),傳播行為與映象形成關連性之研究--外國留華學生對中國人映象實例之探討。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旭(1985),中共傳播媒介塑造的台灣形象。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書籍
     傅統先(1989),心理學。台北:商務圖書館。
     汪琪(1984),文化與傳播。台北:三民書局。
     董智森(1998),臺北經驗陳水扁:一位資深記者的私人筆記。台北:月旦出版
     社。
     劉寶傑、郭淑媛(1998),該出手時就出手:金魚缸裡的陳水扁。台北:商業周刊。
     呂政達(1998),心想市成:陳水扁的宏觀啟示。台北:大村文化。
     高天生(1995),陳水扁執政的滋味。台北:希望出版。
     朱俊哲(1995),陳水扁選總統。台北:九儀出版。
     鄭聲、陳雪(1995),陳水扁兵法:1994台北市長勝選秘笈。台北:月旦出版。
     陶五柳(1994),陳水扁震撼。台北:大村文化。
     李祖舜(1993),「陳水扁:國會中熱度最高的聚光燈」,於吳如萍等合著『台灣政壇明日之星:影響台灣未來的45位菁英』,台北:月旦出版。
     
     Campbell , A. (1966).「Interpreting the presidential victory」 . In M.C. Cunnings Jr. (Ed.) The national election of 1964 . Washington , D.C. :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
     Choi , H. C. & Becker , S. L.(1987).「 Media use , issue / image discriminations and vot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14(3) , 267-291.
     Hacker Kenneth L.(1995).Candidates Imag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 New York : Praeger .
     Healy , Sally Ann Ruddy(1997).Television Covers the American Parities : Effects on Political Opinion , The Ohio University , Degree : PHD.
     Hellweg , Susan A.(1995).「Campaigns and Candidate Images in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Hacker , K.(eds) Candidate Imag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 Ch1.
     Hellweg , S. A. , Dionispoulos , G. N. & Kulger , D.B.(1989).「 Political candidate image : A state-of-the-art review in progress」 . In B. Dervin & M. J. Voigt(Ed), Political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s IX .
     Jacobs , L. R. & Shapiro , R. Y. (1994).「Issues,Candidate Images, and Priming: The Use of Private Polls in Kennedy"s 1960 Presidential Campaig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Vol. 88, No.3.
     Kaid , L. L . & Chanslor , M.(1995). in Hacker Kenneth L.(Ed)Candidates Imag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 Ch6 , New York : Praeger.
     Mullen , L. J.(1997).「Transformations in the Press-Political-Public Relationship : Presidential Campaigning and Political Imager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7(2) , Spring :144-151.
     Miller , M. M. , Andsager , J. L. & Riechert , B. P.(1998).「Framing the Candidates in Presidential Primaries:Issues and Images in Prss Releases and News Coverage」,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 Summer:312-324.
     Nimmo, D.& Savage, R.L.(1976).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California: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Patterson , T. E.& McLure, R. D.(1976). The Unseeing Eye: the myth of the television power in national politics . New York : Putnam .
     Patterson , T. E.(1984). 「Images of the Candidate」, The Mass Media Election : How American choose their president , Ch12. New York: Praeger .
     Patterson , T. E.(1989). 「The Press and Candidate Im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 1(2): 123-135.
     Salmore , S.A. & Salmore, B.G.(1985).Candidates,Parties, and Campaigns: Electoral Politics in America ,Washington: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Shabad , G. & Anderson , K.(1979).「Candidate evaluation by men and wome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 43:18-35.
     Sigel , R. S.(1964).「Effect of Partisanship on the Perception of Political Candidate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 28:483-496.
     Zakahi, W. R. & Hacker , K. L.(1995).「Televised Presidential Debate and Candidate Images」, In Hacker(Ed)Candidates Imag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 New York : Praeger .
     Zaller, J. (1998).「The Rule of Product Substitution in Presidential Campaign News」,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 560:111-12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8545101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59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金溥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蕙芬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蕙芬zh_TW
dc.date (日期) 199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0-Apr-2016 14:32:38 (UTC+8)-
dc.date.available 20-Apr-2016 14:32:3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0-Apr-2016 14:32:3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159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68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545101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分析陳水扁在民國八十七年台北市長選舉時,在媒介以及選民心目中呈現何種形象,並探討這樣的形象與四年前有何差異。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在報紙報導或選民認知方面,陳水扁的個人形象均與四年前有很大的差異。另外,四年前的陳水扁支持者與四年後的陳水扁支持者,在性別以及教育程度兩項特質的分佈有很大差異。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問題-----2
      第三節 論文章節架構-----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候選人形象-----6
      壹、候選人形象的定義-----6
      貳、候選人形象的來源-----7
      參、候選人形象的內容與測量類目-----10
      第二節 媒介與候選人形象-----12
      第三節 選民與候選人形象-----14
      第四節 候選人形象改變研究-----18
      第五節 有關陳水扁形象的研究-----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設計-----19
      第二節 內容分析法-----25
      壹、內容分析登錄表設計-----28
      貳、分析單元與類目建立-----29
      參、內容分析過程與信度分析-----30
      第三節 問卷調查法-----32
      壹、問卷設計內容-----32
      貳、資料收集過程與樣本檢定-----33
      第四節 應用的統計方法-----35
     
     第四章 陳水扁的個人形象特質
      第一節 過去生平概述-----37
      第二節 傳記與專書呈現的個人現象-----39
      第三節 小結-----46
     
     第五章 87年報紙如何報導陳水扁形象
      第一節 報紙樣本概述與整體形象報導-----49
      第二節 三家報紙對陳水扁的形象報導差異-----53
     
     
     第六章 87年選民心目中的陳水扁形象
      第一節 受訪選民的基本資料概述-----60
      第二節 選民對陳水扁形象特質的認知與評價-----66
     
     第七章 選民個人特質對陳水扁形象認知的影響
      第一節 不同選民對候選人的形象認知差異-----69
      第二節 選民個人特質對陳水扁的評價差異-----75
     
     第八章 83年與87年陳水扁形象比較
      第一節 報紙呈現陳水扁形象的差異-----80
      第二節 選民認知陳水扁形象的差異-----88
      第三節 陳水扁支持者的背景分析-----93
     
     第九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9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103
     
     
     參考書目-----105
     附錄一:形象特質類目說明-----111
     附錄二:內容分析編碼表-----114
     附錄三:87年民意調查問卷內容-----115
     附錄四:83年電話調查問卷內容-----120
     
     
     圖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
     圖2-1 候選人形象形成圖-----10
     圖3-1 研究資料來源結構圖-----25
     圖4-1 陳水扁大事記-----37
     圖4-2 傳記、書籍出版年分佈圖-----39
     圖5-1 87年報紙報導陳水扁形象類目比例分佈圖-----51
     圖5-2 87年報紙報導陳水扁形象類目評價分佈圖-----52
     圖5-3 以水滴圖比較87年三家報紙對陳水扁形象評價-----58
     圖6-1 受訪者的性別分佈百分比-----60
     圖6-2 受訪者的年齡分佈百分比-----61
     圖6-3 受訪者的教育程度分佈百分比-----62
     圖6-4 受訪者的省籍分佈百分比-----62
     圖6-5 受訪者83年台北市長選舉投票決定分佈百分比-----63
     圖6-6 受訪者85年總統大選投票決定分佈百分比-----64
     圖6-7 受訪者87年台北市長選舉投票決定分佈百分比-----65
     圖6-8 受訪者的政黨傾向分佈百分比-----65
     圖8-1 聯合報在83年與87年形象報導比例上的比較-----83
     圖8-2 中國時報在83年與87年形象報導比例上的比較-----85
     圖8-3 自由時報在83年與87年形象報導比例上的比較-----86
     圖8-4 選民對83年與87年陳水扁形象認知比例的比較-----91
     圖8-5 83年與87年陳水扁支持者在性別比例分佈上的比較-----94
     圖8-6 83年與87年陳水扁支持者在年齡比例分佈上的比較-----94
     圖8-7 83年與87年陳水扁支持者在教育程度比例分佈上的比較-----95
     圖8-8 83年與87年陳水扁支持者在省籍比例分佈上的比較-----96
     圖8-9 83年與87年陳水扁支持者在政黨傾向比例分佈上的比較-----96
     圖8-10 陳水扁支持者在83年台北市長選舉的投票決定分佈百分比-----97
     圖8-11 陳水扁支持者在85年總統選舉的投票決定分佈百分比-----98
     
     
     表目錄
     表2-1 過去有關陳水扁的研究-----24
     表3-1 候選人形象類目分類表-----31
     表3-2 87年民意調查樣本數與拒訪率-----34
     表3-3 87年民調樣本檢定結果-----35
     表4-1 陳水扁大事年表-----38
     表5-1 87年三報有關陳水扁形象新聞分佈日期表-----49
     表5-2 87年報紙報導陳水扁形象類目比例與評價-----50
     表5-3 87年聯合報對陳水扁形象類目報導比例與評價-----54
     表5-4 87年中國時報對陳水扁形象類目報導比例與評價-----55
     表5-5 87年自由時報對陳水扁形象類目報導比例與評價-----56
     表5-6 87年三報對陳水扁形象類目報導比例之卡方分析-----57
     表5-7 87年三報對陳水扁形象類目報導評價之卡方分析-----57
     表6-1 87年選民認知的陳水扁形象與評價(開放式問題)-----67
     表6-2 87年選民認知的陳水扁形象評價分數(封閉式問題)-----68
     表7-1 不同性別對陳水扁形象認知的卡方分析-----70
     表7-2 不同教育程度對陳水扁形象認知的卡方分析-----71
     表7-3 不同省籍對陳水扁形象認知的卡方分析-----72
     表7-4 83年投票決定對陳水扁形象認知的卡方分析-----76
     表7-5 85年投票決定對陳水扁形象認知的卡方分析-----76
     表7-6 87年投票決定對陳水扁形象認知的卡方分析-----74
     表7-7 不同政黨傾向對陳水扁形象認知的卡方分析-----75
     表7-8 陳水扁形象評價之迴歸分析-----76
     表7-9 不同個人背景選民對陳水扁形象評價的比較-----7
     表8-1 三報對83年與87年陳水扁整體形象特質報導比例的比較-----80
     表8-2 三報對83年與87年陳水扁形象報導比例的比較-----81
     表8-3 三報對83年與87年陳水扁形象報導評價的比較-----82
     表8-4 聯合報在83年與87年形象報導評價上的比較-----84
     表8-5 中國時報在83年與87年形象報導評價上的比較-----85
     表8-6 自由時報在83年與87年形象報導評價上的比較-----87
     表8-7 83年與87年整體形象類目差異-----89
     表8-8 83年與87年選民對陳水扁形象認知的比較-----90
     表8-9 選民對陳水扁83與85年形象評價的順序比較-----92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59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候選人形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陳水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北市長選舉zh_TW
dc.title (題名) 候選人形象研究:以83年與87年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水扁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立安(1999),「陳水扁支持者的群譜分析:以83年、87年台北市長選舉相較為例」,發表於「八十七年底三合一選舉民意調查」學術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民意測驗協會。
     金溥聰(1998a),「一九九六總統候選人形象分析」,金溥聰編『總統選舉與新聞報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金溥聰(1998b),「選戰與候選人形象」,發表於第六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
     金溥聰(1997),「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第五十五集。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潘國華(1998),總統候選人形象研究:以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勤譽(1997),總統候選人與新聞媒體的角力--以一九九六年首次總統大選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郁青(1996),媒介議題設定效果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明穎(1996),北市選民的候選人評價與投票決定--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先隆(1995),報紙對民選台北市長候選人的形象塑造--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自立早報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敏(1991),「民意調查與台灣的民主化:以施政滿意程度和公眾人物的聲望調查為例」,新聞學研究,第45期,民80年12月。
     陳世敏(1992),「候選人形象與投票行為」,新聞學研究,第46期。
     蘇蘅(1995),「消息來源與新聞價值--報紙如何報導許歷農退黨效應」。新聞學研究,第五十集,15-30。
     胡佛(1986),選民的政見取向:結構類型與運作。社會科學論,34,111-143。
     胡淑裕(1987),大眾傳播媒介塑造政治人物形象之研究--孫運璿、林洋港、李登輝之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秀齡(1982),大學生對我國新起政治人物的映像研究--以台灣籍政治人物邱創換、林洋港、李登輝為研究對象。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懿慧(1991),報紙如何報導國民黨、民進黨二黨候選人的競選活動--以民國七十八年立委及縣市長選舉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香(1976),傳播行為與映象形成關連性之研究--外國留華學生對中國人映象實例之探討。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旭(1985),中共傳播媒介塑造的台灣形象。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書籍
     傅統先(1989),心理學。台北:商務圖書館。
     汪琪(1984),文化與傳播。台北:三民書局。
     董智森(1998),臺北經驗陳水扁:一位資深記者的私人筆記。台北:月旦出版
     社。
     劉寶傑、郭淑媛(1998),該出手時就出手:金魚缸裡的陳水扁。台北:商業周刊。
     呂政達(1998),心想市成:陳水扁的宏觀啟示。台北:大村文化。
     高天生(1995),陳水扁執政的滋味。台北:希望出版。
     朱俊哲(1995),陳水扁選總統。台北:九儀出版。
     鄭聲、陳雪(1995),陳水扁兵法:1994台北市長勝選秘笈。台北:月旦出版。
     陶五柳(1994),陳水扁震撼。台北:大村文化。
     李祖舜(1993),「陳水扁:國會中熱度最高的聚光燈」,於吳如萍等合著『台灣政壇明日之星:影響台灣未來的45位菁英』,台北:月旦出版。
     
     Campbell , A. (1966).「Interpreting the presidential victory」 . In M.C. Cunnings Jr. (Ed.) The national election of 1964 . Washington , D.C. :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
     Choi , H. C. & Becker , S. L.(1987).「 Media use , issue / image discriminations and vot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14(3) , 267-291.
     Hacker Kenneth L.(1995).Candidates Imag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 New York : Praeger .
     Healy , Sally Ann Ruddy(1997).Television Covers the American Parities : Effects on Political Opinion , The Ohio University , Degree : PHD.
     Hellweg , Susan A.(1995).「Campaigns and Candidate Images in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Hacker , K.(eds) Candidate Imag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 Ch1.
     Hellweg , S. A. , Dionispoulos , G. N. & Kulger , D.B.(1989).「 Political candidate image : A state-of-the-art review in progress」 . In B. Dervin & M. J. Voigt(Ed), Political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s IX .
     Jacobs , L. R. & Shapiro , R. Y. (1994).「Issues,Candidate Images, and Priming: The Use of Private Polls in Kennedy"s 1960 Presidential Campaig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Vol. 88, No.3.
     Kaid , L. L . & Chanslor , M.(1995). in Hacker Kenneth L.(Ed)Candidates Imag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 Ch6 , New York : Praeger.
     Mullen , L. J.(1997).「Transformations in the Press-Political-Public Relationship : Presidential Campaigning and Political Imager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7(2) , Spring :144-151.
     Miller , M. M. , Andsager , J. L. & Riechert , B. P.(1998).「Framing the Candidates in Presidential Primaries:Issues and Images in Prss Releases and News Coverage」,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 Summer:312-324.
     Nimmo, D.& Savage, R.L.(1976).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California: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Patterson , T. E.& McLure, R. D.(1976). The Unseeing Eye: the myth of the television power in national politics . New York : Putnam .
     Patterson , T. E.(1984). 「Images of the Candidate」, The Mass Media Election : How American choose their president , Ch12. New York: Praeger .
     Patterson , T. E.(1989). 「The Press and Candidate Im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 1(2): 123-135.
     Salmore , S.A. & Salmore, B.G.(1985).Candidates,Parties, and Campaigns: Electoral Politics in America ,Washington: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Shabad , G. & Anderson , K.(1979).「Candidate evaluation by men and wome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 43:18-35.
     Sigel , R. S.(1964).「Effect of Partisanship on the Perception of Political Candidate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 28:483-496.
     Zakahi, W. R. & Hacker , K. L.(1995).「Televised Presidential Debate and Candidate Images」, In Hacker(Ed)Candidates Imag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 New York : Praeger .
     Zaller, J. (1998).「The Rule of Product Substitution in Presidential Campaign News」,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 560:111-128.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