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守一與守意--六朝佛道思想交流初探
作者 宋隆斐
貢獻者 李豐楙
宋隆斐
關鍵詞 守一
守意
六朝
佛道思想
太平經
安般守意
日期 1998
上傳時間 22-Apr-2016 11:20:09 (UTC+8)
摘要  本篇論文《守一與守意--六朝佛道思想交流初探》,基本上是以守一與守意這組對舉互成的概念,作為論文思考的切入點,試圖探討六朝佛道思想交流的可能性;並將論述的重點置於兩漢之際至東晉中期之間,稱之為六朝佛道二教「宗教創發期」的前期,因為這一階段的「安般守意」禪法與「存神守一」道法,在修煉原理、過程與境界體驗,彼此有可以對照交流之處。並且將思考的角度放在下層社會群眾的信仰實態上,嘗試抉發出一般探討六朝思想史或宗教史的著作所未關注之處。
       為了兼顧論文的定位與章節的安排,考慮到佛道二教在時空發展上的不共時性與非連續性,筆者將於第一章<緒論>中介紹研究動機與定位,研究範圍與方法,整理學界前輩對於漢魏兩晉時期「守一」與「守意」思想的研究成果,並提出進行此項研究時的條件限制;
       第二章則探討東漢中晚期道教的存神守一思想。以《太平經》(包括《太平經聖君秘旨》)的內容為主,重新思考當時太平道的宗教實態,奉道者是否曾普遍的修持「守一」之法;
       第三章探討中國佛教初期的禪觀守意思想,以安世高所譯的《佛說大安般守意經》與《陰持入經》的內容為主;至於支婁迦讖所譯的《道行般若經》、《般舟三昧經》、《首楞嚴三昧經》等三部與大乘禪法有關的佛典,在當時可能尚未造成立即的影響,所以將其置於下文,與「兩晉之際禪觀思想的演變」一併討論。
       第四章為存神守一、禪觀守意這兩種教法的中期演變。道教方面探討《老子道德經想爾注》與葛洪《抱朴子》的「守一」思想,佛教方面則以竺法護所譯之《修行道地經》七卷為主;不論佛教或道教,側重點在於從當時社會中下階層民眾對於存神守一與禪觀守意兩種修法的接受度,作為思考的切入點,重新思考由魏初到東晉中葉之間的宗教活動實態。
       第五章是守一、守意思想的後期發展。綜述六朝前期「守一」與「守意」思想的關係,並且舉出六朝後期佛道二教在修行理論與方法上的轉變做為對照,以照應整體思想發展上的連續性。
       第六章為結論。
       平心而論,從兩漢之際到桓靈之時,將近一百六七十年,當時佛道二教的接觸是隨機的、粗淺的,無論在深度與廣度上都不夠,宗教用語的相似,可能只是隨手借用而已,不太可能經過仔細的考慮斟酌,這是因為當時佛道二教都處於草創的階段,方自顧之不暇,遑恤其他哉?況且兩種文化相遇時,語彙的借用實屬平常,往往只是反映了人們追求新鮮、標新立異以自炫耀的心理而已,需要深入研究的是這些語彙是否被正確的借用,或是被賦予新的意義與用法,進而探討二者的宗教修行理論與終極關懷理念的異同,如此方能正確深入的判斷此一共通的語彙在不同宗教體系所處的地位與作用。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三節 研究態度取向
     第四節 文獻探討與觀念釐清
     第二章 道教初期的存神守一思想
     第一節 《太平經》概說
     第二節 「一」的元氣論宇宙圖式與「三合相通」說
     第三節 氣化的身體觀與身神
     第四節 存思原理與相關條件
     第五節 守一的境界與效果
     第六節 結語
     第三章 佛教初期的禪觀守意思想
     第一節 漢魏之際佛教傳播的概況
     第二節 安般禪法內容分析
     第三節 〈三十七菩提分〉內容分析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章 守一、守意思想的中期演變
     第一節 《老子道德經想爾注》的奉道誡守一思想
     第二節 《抱朴子》的守一思想
     第三節 竺法護《修行道地經》之禪觀思想
     第四節 結語
     第五章 守一、守意思想的後期發展
     第一節 上清經派的存思法
     第二節 六朝後期禪觀思想的發展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道藏(《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九章》,洞真部荒字號,新文豐版第一冊。
      《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洞真部雨字號,新文豐版第五冊。
      《茅山志》卷九<道山冊>,洞真部龍~火字號,新文豐版第九
      冊。
      《太上洞淵神咒經》,洞玄部始字、制字號,新文豐版第十冊。
      《黃庭內景玉經》梁丘子註,洞玄部推字號,新文豐版十一冊。
      《登真隱訣》,洞玄部遜字號,新文豐版十一冊。
      《老子河上公注》,洞神部知字號,新文豐版二十冊。
      《太上老君經律》,洞神部力字號,新文豐版三十冊。
      《正一法文天師教誡科經》,洞神部力字號,新文豐版三十冊。
      《女青鬼律》,洞神部力字號,新文豐版三十冊。
      《真誥》,太玄部安字號、定字號,新文豐版三十五冊。
      《雲笈七籤》,太玄部學~棠字號,新文豐版三十七冊、三十八
      冊。
      《太平經》,太平部外~入字號,新文豐版四十一冊。
      《太平經聖君秘旨》,太平部入字號,新文豐版四十一冊。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太平部儀字號,新文豐版四十一
      冊。
      《道教義樞》,太平部諸字號,新文豐版四十一冊。
      《上清道類事相》,太平部姑字號,新文豐版四十二冊。
      《無上秘要》,太平部叔~孔字號,新文豐版四十二冊。
      《三洞珠囊》,太平部懷字號,新文豐版四十二冊。
      《抱朴子》,太清部疲字號、守字號,新文豐版四十七冊。
      《傳授經戒儀注訣》,正一部楹字號,新文豐版五十四冊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檢五老寶經》,正一部右字號,新文豐
      版五十六冊
      《洞真太上素靈大有妙經》,正一部右字號,新文豐版五十六
      冊。
      《洞真太上說智慧消魔真經》,洞真部內字號,新文豐版五十六
      冊。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正一部左字號,新文豐版五十六冊。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記經》,正一部既字號,新文豐版五十七
      冊。
     
     二、佛藏(《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佛說阿難同學經》,《大正藏》卷二。
      《六度集經》,康僧會編譯,《大正藏》卷三。
      《修行本起經》,竺大力、康孟祥譯,《大正藏》卷三。
      《太子瑞應本起經》,支謙譯,《大正藏》卷三。
      《佛說興起行經》,《大正藏》卷四。
      《道行般若經》,支婁迦讖譯,《大正藏》卷八。
      《大明度經》,支謙譯,《大正藏》卷八。
      《般舟三昧經》,支婁迦讖譯,《大正藏》卷十三。
      《維摩詰經》,支謙譯,《大正藏》卷十四。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安世高譯、康僧會注,《大正藏》卷十
      五.六○二。
      《陰持入經》,安世高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三。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安世高譯,《大正藏》卷十五.六○
      四。
      《禪行法想經》,安世高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五。
      《修行道地經》,竺法護譯,《大正藏》卷十五.六○六。
      《道地經》,安世高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七。
      《小道地經》,支曜譯,《大正藏》卷十五.六○八。
      《禪秘要法經》,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一三。
      《坐禪三昧經》,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一四。
      《禪法要解》,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一六。
      《思惟略要法》,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一七。
      《達摩多羅禪經》,覺賢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一八。
      《五門禪經要用法》,曇摩蜜多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一九。
      《治禪病秘要法》,沮渠京聲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二○。
      《首楞嚴三昧經》,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卷十五.六四二。
      《大智度論》卷三五,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卷二五。
      《俱舍論》,真諦譯,《大正藏》卷二十九。
      《瑜伽師地論》,玄奘譯,《大正藏》卷三十。
      《陰持入經》陳氏注,《大正藏》卷三三。
      《大乘義章》,慧遠撰,《大正藏》卷四四。
      《法界次第初門》,隋.智顗撰,《大正藏》卷四六。
      《高僧傳》,梁.慧皎撰,《大正藏》卷五十。
      《續高僧傳》,唐.道宣撰,《大正藏》卷五十。
      《出三藏記集》,梁.僧祐撰,《大正藏》卷五五。
     
      《弘明集、廣弘明集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三、古籍(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不著撰人
      《周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不著撰人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
      縮印明翻北宋本,出版年代不詳。
     王先謙
      《莊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七版。
     朱謙之
      《老子校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班固
      《後漢書.桓帝紀卷七》,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楊家駱主
      編,中國學術類編,正史全文標點讀本。
      《後漢書•襄楷傳卷三十》 同上
      《後漢書•楚王英傳第四十二》 同上
      《後漢書.祭祀志第八》 同上
     袁宏
      《後漢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出版年代不詳。
     陳壽
      《三國志•魏書.張魯傳》,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楊家駱主
      編,中國學術類編,正史全文標點讀本。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同上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
      《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四、專著(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道教部份>
     大淵忍爾
      《敦煌道經•圖錄編》,東京:福武書店,1979年。
     小野精一等合著、李慶譯
      《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王元化主編
      《道教》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王明
      《太平經合校》,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吉岡義豐
      《道教與佛教》第三冊第四章<道教之守一思想>,東京:國書刊
      行會,1976年。
     任繼愈主編
      《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李豐楙
      《不死的探索─抱朴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年。
     姜生
      《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倫理史稿》,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
     胡孚琛
      《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2年。
     侯外廬
      《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57年。
     張立文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6年。
      《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0年。
     張榮明
      《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卿希泰主編
      《中國道教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湯一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
      年。
     楊儒賓主編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年。
     趙輝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饒宗頤
      《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佛教部份>
     小野玄妙著、楊白衣譯
      《佛教經典總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中村元等著
      《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冊,台北:天華出版社,1984年。
     呂澂
      《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82年。
     何國詮
      《中國禪學思想研究~宗密禪教一致理論與判攝問題之探討》,
      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杜繼文主編
      《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洪修平
      《中國禪學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梁啟超
      《佛學研究十八篇》,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三版。
     張曼濤主編
      《中國佛教史專集之一~漢魏兩晉南北朝篇(上)》,收錄於《現代
      佛教學術叢刊》五,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中國佛教史專集~漢魏兩晉南北朝篇(下)》,收錄於《現代佛教
      學術叢刊》十三,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年。
      《湯用彤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楊俊誠
      《般若與玄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年。
     劉貴傑
      《東晉道安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嚴北溟
      《中國佛教哲學簡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鐮田茂雄著、關世謙譯
      《中國佛教通史》第一卷,高雄:佛光出版社,1985年。
     
     五、學位論文
     李麗涼
      《無上秘要之編纂及道經分類考》,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8年5月。
     劉怡君
      《六朝上清經系的濟度思想─以楊許時期為主的考察》,輔仁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7月。
     
     六、期刊論文(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大淵忍爾
      <老子想爾註 成立>,刊於《岡山史學》十九號,1967年;
      <老子想爾註 河上公注 關係 >,刊於《山崎先生退
      官紀念東洋史學論集》,1967年;
      <五斗米道 教法-老子想爾注 中心 >,刊於《東洋學
      報》四十九卷
      三、四期,1968年。
     方立天
      <論魏晉時代佛學與玄學的異同>,氏著《魏晉南北朝佛教思想論
      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王宗昱
      <太平經中的人身中之神>,《中國文化月刊》159期,1993年1
      月。
     石田秀實著、林宜芳譯
      <由身體生成過程的認識來看中國古代身體觀的特質>,楊儒賓主
      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
      司,1993年。
     冉雲華
      <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收錄於氏著《中國禪學研究論
      集》,臺北:東初出版社,1991年。
     江建俊
      <魏晉「神超形越」的養生觀>,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道教
      研究室、中華民國道教會台南市支會合作編印《道教學探索》
      第二號,1989年。
      <高僧傳.習禪篇的一個問題>,同上。
     李大華
      <隋唐時期的道教內丹學>,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五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慶
      <養生和飛升─魏晉時期道家和道教生死觀的一個側面>,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養正
      <道教守一法非濫觴佛經議>,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七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道教的創立與佛教東傳無關>,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
      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李豐楙
      <老子《想爾注》的形成及其道教思想>,《東方宗教研究》新一
      期,1990年10月。
      <六朝道教的終末論─末世、陽九百六與劫運說>,陳鼓應《道家
      文化研究》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葛洪養生思想之研究>,《靜宜文理學院學報》,第三期,1980
      年6月。
      <魏晉老子神化與神仙道教之關係>,政大中文系《中華學苑》二
      十一期,1978年9月。
      <葛洪《抱朴子》內篇的「氣」、「 」學說─中國道教丹道養生
      思想的基礎>,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
      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阪出祥伸
      <長生術>,收錄於王元化主編《道教》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6年。
     阪出祥伸著、王賢德譯
      《道教與養生思想》<序章:養生術之今日意義>,收錄於《道教
      學探索》第六號,1992年。
     林富士
      <試論太平經的疾病觀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六十二本第二分,1994年3月。
     胡孚琛
      <道家和道教形、氣、神三重結構的人體觀>,楊儒賓主編《中國
      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1993年。
     陳寅恪
      <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第三本第四分,1933年。
     陳世驤
      <《想爾》老子道德經敦煌殘卷論證>,《清華學報》新一卷二
      期,1957年。
     梁啟超
      <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佛學研究十八篇》,台北:台灣中
      華書局,1971年三版。
     張超然
      <太平經之守一思想研究>,發表於東方宗教討論會,1996年3
      月。
      <心神與修持~~《莊子》與六朝上清經派之比較>,收錄於《宗教
      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道德院輯印,1997年7月。
     馮天瑜
      <道實在的雙重結構~『終極關懷』的儒道兩走向>,收錄於陳鼓
      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楊福程
      <談《抱朴子。遐覽篇》的道書數目--兼談錯誤估計所造成的錯
      誤結論>,《中國文化月刊》140期,1991年6月,台中:東海
      大學編印。
     福井文雅
      <道教和佛教>,收錄於王元化主編《道教》第二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2年。
     福井康順
      <老子想爾注考-校箋 主題 >,刊於《早稻田大學大學院
      文學研究科紀要》十三號,1986年。
     鄭志明
      <敦煌寫本《老子想爾注》義理初探>,《中國學術年刊》八期,
      1986年6月。
     鄭燦山
      <敦煌寫本《老子想爾注》之思想特色與架構>,《中國文化月
      刊》一九二期,1995年10月。
     蕭登福
      <魏晉道教楊許《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九章》探原>,中華文化復興
      月刊,二十一卷第六期,1988年6月。
     薩梭著、仲曼萍與盧雪燕合譯
      <佛教和道教的超越觀念:一個哲學的對比研究>,收錄於《道教
      學探索》第六號,1992年。
     釋惠敏
      <兩晉時期所傳譯禪經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一),
      臺北:東初出版社,1989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3151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24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豐楙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宋隆斐zh_TW
dc.creator (作者) 宋隆斐zh_TW
dc.date (日期) 199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2-Apr-2016 11:20:09 (UTC+8)-
dc.date.available 22-Apr-2016 11:20:0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2-Apr-2016 11:20:0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124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96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315100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篇論文《守一與守意--六朝佛道思想交流初探》,基本上是以守一與守意這組對舉互成的概念,作為論文思考的切入點,試圖探討六朝佛道思想交流的可能性;並將論述的重點置於兩漢之際至東晉中期之間,稱之為六朝佛道二教「宗教創發期」的前期,因為這一階段的「安般守意」禪法與「存神守一」道法,在修煉原理、過程與境界體驗,彼此有可以對照交流之處。並且將思考的角度放在下層社會群眾的信仰實態上,嘗試抉發出一般探討六朝思想史或宗教史的著作所未關注之處。
       為了兼顧論文的定位與章節的安排,考慮到佛道二教在時空發展上的不共時性與非連續性,筆者將於第一章<緒論>中介紹研究動機與定位,研究範圍與方法,整理學界前輩對於漢魏兩晉時期「守一」與「守意」思想的研究成果,並提出進行此項研究時的條件限制;
       第二章則探討東漢中晚期道教的存神守一思想。以《太平經》(包括《太平經聖君秘旨》)的內容為主,重新思考當時太平道的宗教實態,奉道者是否曾普遍的修持「守一」之法;
       第三章探討中國佛教初期的禪觀守意思想,以安世高所譯的《佛說大安般守意經》與《陰持入經》的內容為主;至於支婁迦讖所譯的《道行般若經》、《般舟三昧經》、《首楞嚴三昧經》等三部與大乘禪法有關的佛典,在當時可能尚未造成立即的影響,所以將其置於下文,與「兩晉之際禪觀思想的演變」一併討論。
       第四章為存神守一、禪觀守意這兩種教法的中期演變。道教方面探討《老子道德經想爾注》與葛洪《抱朴子》的「守一」思想,佛教方面則以竺法護所譯之《修行道地經》七卷為主;不論佛教或道教,側重點在於從當時社會中下階層民眾對於存神守一與禪觀守意兩種修法的接受度,作為思考的切入點,重新思考由魏初到東晉中葉之間的宗教活動實態。
       第五章是守一、守意思想的後期發展。綜述六朝前期「守一」與「守意」思想的關係,並且舉出六朝後期佛道二教在修行理論與方法上的轉變做為對照,以照應整體思想發展上的連續性。
       第六章為結論。
       平心而論,從兩漢之際到桓靈之時,將近一百六七十年,當時佛道二教的接觸是隨機的、粗淺的,無論在深度與廣度上都不夠,宗教用語的相似,可能只是隨手借用而已,不太可能經過仔細的考慮斟酌,這是因為當時佛道二教都處於草創的階段,方自顧之不暇,遑恤其他哉?況且兩種文化相遇時,語彙的借用實屬平常,往往只是反映了人們追求新鮮、標新立異以自炫耀的心理而已,需要深入研究的是這些語彙是否被正確的借用,或是被賦予新的意義與用法,進而探討二者的宗教修行理論與終極關懷理念的異同,如此方能正確深入的判斷此一共通的語彙在不同宗教體系所處的地位與作用。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三節 研究態度取向
     第四節 文獻探討與觀念釐清
     第二章 道教初期的存神守一思想
     第一節 《太平經》概說
     第二節 「一」的元氣論宇宙圖式與「三合相通」說
     第三節 氣化的身體觀與身神
     第四節 存思原理與相關條件
     第五節 守一的境界與效果
     第六節 結語
     第三章 佛教初期的禪觀守意思想
     第一節 漢魏之際佛教傳播的概況
     第二節 安般禪法內容分析
     第三節 〈三十七菩提分〉內容分析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章 守一、守意思想的中期演變
     第一節 《老子道德經想爾注》的奉道誡守一思想
     第二節 《抱朴子》的守一思想
     第三節 竺法護《修行道地經》之禪觀思想
     第四節 結語
     第五章 守一、守意思想的後期發展
     第一節 上清經派的存思法
     第二節 六朝後期禪觀思想的發展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24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守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守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六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佛道思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太平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安般守意zh_TW
dc.title (題名) 守一與守意--六朝佛道思想交流初探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道藏(《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九章》,洞真部荒字號,新文豐版第一冊。
      《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洞真部雨字號,新文豐版第五冊。
      《茅山志》卷九<道山冊>,洞真部龍~火字號,新文豐版第九
      冊。
      《太上洞淵神咒經》,洞玄部始字、制字號,新文豐版第十冊。
      《黃庭內景玉經》梁丘子註,洞玄部推字號,新文豐版十一冊。
      《登真隱訣》,洞玄部遜字號,新文豐版十一冊。
      《老子河上公注》,洞神部知字號,新文豐版二十冊。
      《太上老君經律》,洞神部力字號,新文豐版三十冊。
      《正一法文天師教誡科經》,洞神部力字號,新文豐版三十冊。
      《女青鬼律》,洞神部力字號,新文豐版三十冊。
      《真誥》,太玄部安字號、定字號,新文豐版三十五冊。
      《雲笈七籤》,太玄部學~棠字號,新文豐版三十七冊、三十八
      冊。
      《太平經》,太平部外~入字號,新文豐版四十一冊。
      《太平經聖君秘旨》,太平部入字號,新文豐版四十一冊。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太平部儀字號,新文豐版四十一
      冊。
      《道教義樞》,太平部諸字號,新文豐版四十一冊。
      《上清道類事相》,太平部姑字號,新文豐版四十二冊。
      《無上秘要》,太平部叔~孔字號,新文豐版四十二冊。
      《三洞珠囊》,太平部懷字號,新文豐版四十二冊。
      《抱朴子》,太清部疲字號、守字號,新文豐版四十七冊。
      《傳授經戒儀注訣》,正一部楹字號,新文豐版五十四冊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檢五老寶經》,正一部右字號,新文豐
      版五十六冊
      《洞真太上素靈大有妙經》,正一部右字號,新文豐版五十六
      冊。
      《洞真太上說智慧消魔真經》,洞真部內字號,新文豐版五十六
      冊。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正一部左字號,新文豐版五十六冊。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記經》,正一部既字號,新文豐版五十七
      冊。
     
     二、佛藏(《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佛說阿難同學經》,《大正藏》卷二。
      《六度集經》,康僧會編譯,《大正藏》卷三。
      《修行本起經》,竺大力、康孟祥譯,《大正藏》卷三。
      《太子瑞應本起經》,支謙譯,《大正藏》卷三。
      《佛說興起行經》,《大正藏》卷四。
      《道行般若經》,支婁迦讖譯,《大正藏》卷八。
      《大明度經》,支謙譯,《大正藏》卷八。
      《般舟三昧經》,支婁迦讖譯,《大正藏》卷十三。
      《維摩詰經》,支謙譯,《大正藏》卷十四。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安世高譯、康僧會注,《大正藏》卷十
      五.六○二。
      《陰持入經》,安世高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三。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安世高譯,《大正藏》卷十五.六○
      四。
      《禪行法想經》,安世高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五。
      《修行道地經》,竺法護譯,《大正藏》卷十五.六○六。
      《道地經》,安世高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七。
      《小道地經》,支曜譯,《大正藏》卷十五.六○八。
      《禪秘要法經》,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一三。
      《坐禪三昧經》,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一四。
      《禪法要解》,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一六。
      《思惟略要法》,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一七。
      《達摩多羅禪經》,覺賢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一八。
      《五門禪經要用法》,曇摩蜜多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一九。
      《治禪病秘要法》,沮渠京聲譯,《大正藏》卷十五.六二○。
      《首楞嚴三昧經》,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卷十五.六四二。
      《大智度論》卷三五,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卷二五。
      《俱舍論》,真諦譯,《大正藏》卷二十九。
      《瑜伽師地論》,玄奘譯,《大正藏》卷三十。
      《陰持入經》陳氏注,《大正藏》卷三三。
      《大乘義章》,慧遠撰,《大正藏》卷四四。
      《法界次第初門》,隋.智顗撰,《大正藏》卷四六。
      《高僧傳》,梁.慧皎撰,《大正藏》卷五十。
      《續高僧傳》,唐.道宣撰,《大正藏》卷五十。
      《出三藏記集》,梁.僧祐撰,《大正藏》卷五五。
     
      《弘明集、廣弘明集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三、古籍(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不著撰人
      《周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不著撰人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
      縮印明翻北宋本,出版年代不詳。
     王先謙
      《莊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七版。
     朱謙之
      《老子校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班固
      《後漢書.桓帝紀卷七》,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楊家駱主
      編,中國學術類編,正史全文標點讀本。
      《後漢書•襄楷傳卷三十》 同上
      《後漢書•楚王英傳第四十二》 同上
      《後漢書.祭祀志第八》 同上
     袁宏
      《後漢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出版年代不詳。
     陳壽
      《三國志•魏書.張魯傳》,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楊家駱主
      編,中國學術類編,正史全文標點讀本。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同上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
      《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四、專著(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道教部份>
     大淵忍爾
      《敦煌道經•圖錄編》,東京:福武書店,1979年。
     小野精一等合著、李慶譯
      《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王元化主編
      《道教》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王明
      《太平經合校》,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吉岡義豐
      《道教與佛教》第三冊第四章<道教之守一思想>,東京:國書刊
      行會,1976年。
     任繼愈主編
      《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李豐楙
      《不死的探索─抱朴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年。
     姜生
      《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倫理史稿》,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
     胡孚琛
      《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2年。
     侯外廬
      《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57年。
     張立文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6年。
      《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0年。
     張榮明
      《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卿希泰主編
      《中國道教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湯一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
      年。
     楊儒賓主編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年。
     趙輝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饒宗頤
      《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佛教部份>
     小野玄妙著、楊白衣譯
      《佛教經典總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中村元等著
      《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冊,台北:天華出版社,1984年。
     呂澂
      《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82年。
     何國詮
      《中國禪學思想研究~宗密禪教一致理論與判攝問題之探討》,
      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杜繼文主編
      《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洪修平
      《中國禪學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梁啟超
      《佛學研究十八篇》,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三版。
     張曼濤主編
      《中國佛教史專集之一~漢魏兩晉南北朝篇(上)》,收錄於《現代
      佛教學術叢刊》五,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中國佛教史專集~漢魏兩晉南北朝篇(下)》,收錄於《現代佛教
      學術叢刊》十三,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年。
      《湯用彤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楊俊誠
      《般若與玄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年。
     劉貴傑
      《東晉道安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嚴北溟
      《中國佛教哲學簡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鐮田茂雄著、關世謙譯
      《中國佛教通史》第一卷,高雄:佛光出版社,1985年。
     
     五、學位論文
     李麗涼
      《無上秘要之編纂及道經分類考》,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8年5月。
     劉怡君
      《六朝上清經系的濟度思想─以楊許時期為主的考察》,輔仁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7月。
     
     六、期刊論文(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大淵忍爾
      <老子想爾註 成立>,刊於《岡山史學》十九號,1967年;
      <老子想爾註 河上公注 關係 >,刊於《山崎先生退
      官紀念東洋史學論集》,1967年;
      <五斗米道 教法-老子想爾注 中心 >,刊於《東洋學
      報》四十九卷
      三、四期,1968年。
     方立天
      <論魏晉時代佛學與玄學的異同>,氏著《魏晉南北朝佛教思想論
      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王宗昱
      <太平經中的人身中之神>,《中國文化月刊》159期,1993年1
      月。
     石田秀實著、林宜芳譯
      <由身體生成過程的認識來看中國古代身體觀的特質>,楊儒賓主
      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
      司,1993年。
     冉雲華
      <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收錄於氏著《中國禪學研究論
      集》,臺北:東初出版社,1991年。
     江建俊
      <魏晉「神超形越」的養生觀>,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道教
      研究室、中華民國道教會台南市支會合作編印《道教學探索》
      第二號,1989年。
      <高僧傳.習禪篇的一個問題>,同上。
     李大華
      <隋唐時期的道教內丹學>,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五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慶
      <養生和飛升─魏晉時期道家和道教生死觀的一個側面>,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養正
      <道教守一法非濫觴佛經議>,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七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道教的創立與佛教東傳無關>,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
      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李豐楙
      <老子《想爾注》的形成及其道教思想>,《東方宗教研究》新一
      期,1990年10月。
      <六朝道教的終末論─末世、陽九百六與劫運說>,陳鼓應《道家
      文化研究》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葛洪養生思想之研究>,《靜宜文理學院學報》,第三期,1980
      年6月。
      <魏晉老子神化與神仙道教之關係>,政大中文系《中華學苑》二
      十一期,1978年9月。
      <葛洪《抱朴子》內篇的「氣」、「 」學說─中國道教丹道養生
      思想的基礎>,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
      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阪出祥伸
      <長生術>,收錄於王元化主編《道教》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6年。
     阪出祥伸著、王賢德譯
      《道教與養生思想》<序章:養生術之今日意義>,收錄於《道教
      學探索》第六號,1992年。
     林富士
      <試論太平經的疾病觀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六十二本第二分,1994年3月。
     胡孚琛
      <道家和道教形、氣、神三重結構的人體觀>,楊儒賓主編《中國
      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1993年。
     陳寅恪
      <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第三本第四分,1933年。
     陳世驤
      <《想爾》老子道德經敦煌殘卷論證>,《清華學報》新一卷二
      期,1957年。
     梁啟超
      <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佛學研究十八篇》,台北:台灣中
      華書局,1971年三版。
     張超然
      <太平經之守一思想研究>,發表於東方宗教討論會,1996年3
      月。
      <心神與修持~~《莊子》與六朝上清經派之比較>,收錄於《宗教
      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道德院輯印,1997年7月。
     馮天瑜
      <道實在的雙重結構~『終極關懷』的儒道兩走向>,收錄於陳鼓
      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楊福程
      <談《抱朴子。遐覽篇》的道書數目--兼談錯誤估計所造成的錯
      誤結論>,《中國文化月刊》140期,1991年6月,台中:東海
      大學編印。
     福井文雅
      <道教和佛教>,收錄於王元化主編《道教》第二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2年。
     福井康順
      <老子想爾注考-校箋 主題 >,刊於《早稻田大學大學院
      文學研究科紀要》十三號,1986年。
     鄭志明
      <敦煌寫本《老子想爾注》義理初探>,《中國學術年刊》八期,
      1986年6月。
     鄭燦山
      <敦煌寫本《老子想爾注》之思想特色與架構>,《中國文化月
      刊》一九二期,1995年10月。
     蕭登福
      <魏晉道教楊許《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九章》探原>,中華文化復興
      月刊,二十一卷第六期,1988年6月。
     薩梭著、仲曼萍與盧雪燕合譯
      <佛教和道教的超越觀念:一個哲學的對比研究>,收錄於《道教
      學探索》第六號,1992年。
     釋惠敏
      <兩晉時期所傳譯禪經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一),
      臺北:東初出版社,1989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