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孝經》孝治思想研究
作者 林佩儒
Lin, Pei-ju
貢獻者 劉又銘
林佩儒
Lin Pei-ju
關鍵詞 孝經
孝治思想
孝道
倫理思想
德治
儒家政治思想
忠孝觀念
先秦政治思想
日期 1998
上傳時間 22-Apr-2016 11:20:26 (UTC+8)
摘要   《孝經》每每被視為一部談論家庭孝道之書,而被歸為純粹家族倫理之專著,然細觀《孝經》之篇章安排及內容,孝道在《孝經》的闡述脈絡中,似乎是被置於政治領域而得到它的意義和價值的。說得更明確些,《孝經》真實的撰作要旨,其實是主張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思想。但前人對於《孝經》的孝治思想,鮮少進行全面而嚴格的檢查,致使這支自漢代之後影響中國政治甚為深遠的孝治思想,不但無法得其應有之地位,同時也使得《孝經》在後人時以倫理、時以政治為標準的不同檢視下,始終無法有一致的評價。本論文便是這樣一種努力,期望透過對《孝經》孝治思想體系的釐清與探討,以還原《孝經》及其核心思想-孝治思想應有的歷史定位與公允的評斷。
       本論文共分為四章及結論,第一章首先先從文體形式、概念演進的順序、分類標準以及後人徵引等方面,對《孝經》成書年代進行一個合理的範圍釐定。其次,在確認並拈出《孝經》一書的核心思想為孝治思想後,進一步將孝治思想納入儒家德治主義的範疇中,而確定孝治思想的根本性質。
       接著,第二章分別從社會背景及思想淵源兩方面,論述《孝經》孝治思想之形成。《孝經》孝治思想之問世,是按著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路數,在周朝末年封建宗法制度崩潰、而民間社會仍重視親親精神的特定時代氛圍中,擇定自西周以來已逐漸隱含政治力量的孝德,發展而為孝治思想。
       而在探討了《孝經》孝治思想之所以產生的外緣條件與思想淵源後,第三章則闡述孝治思想的實質內涵,這包括孝治思想的理論基礎和實際運作的具體步驟。在理論基礎方面,《孝經》孝治思想基本上是立論於性善論,除此之外,《孝經》亦將孝道的根源推而歸於天道,使孝治主義有了形上論的基礎,並從天道的角度保障了孝治的成效。而在具體運作的步驟方面,《孝經》的孝治主義則是透過君王盡孝、實施孝德教化以及要求天下人行孝等三個步驟而得到完全的施展。
       第四章則從天子孝道之重要性以及「忠」「孝」兩德目交互融滲等兩個角度,闡揚《孝經》孝治思想的重要特色,並由此剖析《孝經》之能受到歷代君王極端重視的根本因素。
       最後,在結論部分,本論文除了提出「以孝治思想為核心思想的《孝經》,不是一部具有政治傾向的倫理性著作,而是一部具有倫理色彩的政治理論專著」的看法外,亦更進一步嚴格檢視孝治思想在當世的實際成效,以闡明《孝經》作者在戰國末期提出孝治主張的深刻用心,並冀望藉由此給予《孝經》孝治思想一個最真實的歷史定位及最公允的歷史評價。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研究範圍…………………………1
     第二節 《孝經》成書年代之釐定……………………6
     一、《孝經》成書年代上限………………………7
     二、《孝經》成書年代下限………………………10
     三、《孝經》成書年代釐定………………………12
     第三節 《孝經》孝治思想的基本考察………………13
     一、《孝經》的核心思想:孝治思想……………13
     二、《孝經》孝治思想與儒家德治主義…………17
     第二章 《孝經》孝治思想的社會背景與思想淵源
     第一節 社會背景 ……………………………………24
     一、周代封建社會、宗法制度對「親親」精神的重視
     ……………………………………………24
     二、戰國時期對民間社會的正視…………………27
     第二節 思想淵源………………………………………31
     一、周代政治領域中之孝德………………………31
     二、孔孟荀政論的孝治思想………………………33
     第三章 《孝經》孝治思想析論
     第一節 《孝經》孝治思想的理論基礎………………43
     一、人性論…………………………………………43
     二、天道論…………………………………………50
     第二節 《孝經》孝治思想之具體內涵………………54
     一、確認明王為實踐孝治之主體…………………54
     二、確立施行孝治之必然性………………………59
     三、明王實踐孝治的具體內容及步驟……………62
     (一)天子盡孝道 ………………………………62
     (二)天子以孝德教化天下 ……………………70
     (三)天子要求天下人行孝以配合孝治 …………85
     第四章 《孝經》孝治思想之特色
     第一節 凸顯天子孝道之至上性………………………108
     第二節 「孝」與「忠」的交互融滲…………………116
     結論……………………………………………………………133
     參考書目………………………………………………………145
參考文獻 一、《孝經》文本、注釋、研究專著
     1. 《孝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影印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
     2. (周)魏文侯,《孝經傳》一卷,《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三冊,台北:文海出版社,民56。
     3. (魏)王肅,《孝經王氏解》一卷,《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三冊,台北:文海出版社,民56。
     4. (梁)皇侃,《孝經皇氏義疏》一卷,《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三冊,台北:文海出版社,民56。
     5. (宋)司馬光,《孝經指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6. (宋)朱熹,《孝經刊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7. (元)董鼎,《孝經大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8. (明)黃道周,《孝經集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9. (清)毛奇齡,《孝經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10. (清)曹元弼,《孝經學》,宣統元年刊本 。
     11. 陳鐵凡,《孝經鄭注校證》,台北:國立編譯館,民76。
     12. 蔡汝坤,《孝經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6。
     13. 黃得時,《孝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8三版。
     14. 賴炎元、黃俊郎,《孝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民85再版。
     15. 胡平生,《孝經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16. 陳柱,《孝經要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6台一版。
     17. 宮曉衛,《孝經-人倫的至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8. 林宇牧,《孝經新解》,台北:國家出版社,民86。
     19. 楊鴻銘,《孝經之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3。
     二、其他經籍、注疏及研究專著
     1. 《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影印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
     2. 《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影印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
     3. (漢)馬融,《忠經》,中國孔學會,民58。
     4. (漢)鄭玄,《毛詩鄭箋》,台北:中華書局,民55。
     5. (漢〉韓嬰,《韓詩外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8。
     6. (宋)朱熹,《四書集註》,台北:世界書局,民57十三版。
     7.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民50。
     8.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9。
     9. 阮元注釋《曾子十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0。
     10.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
     11. 朱守亮,《詩經評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3。
     12.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13. 蔣伯潛,蔣祖怡,《經與經學》,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14. 馬浮,《復性書院講錄》,夏學社,民70。
     15.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3。
     16. 吳康,《孔孟荀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56。
     17. 魏元珪,《孟荀道德哲學》,中和:谷風出版社,民76。
     18.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0。
     19. 黃俊傑,《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研院文哲所,民84。
     20. 李明輝,《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台北:中研院文哲所,民84。
     21.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0修訂再版。
     22.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新店:谷風出版社,民76。
     23. 徐平章,《荀子與兩漢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7。
     三、哲學、思想及史學專著
     1.(宋)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
     2.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民84增訂八版。
     3. 馮友蘭,《中國學哲學史新編》,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80。
     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5全集校訂版。
     5. 楊憲邦等,《中國哲學通史》第二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6. 溤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
     7. 粱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8.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71新二版。
     9.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81。
     10.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8。
     11. 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學生書局,民77再版。
     12.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收於《民國叢書》第四編,上海書店,1992。
     13. 王志躍,《先秦儒學史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
     14. 劉宗賢、謝祥皓,《中國儒學》,台北:水牛出版社,民84。
      *
     15. 顧兆駿,《儒家倫理思想》,台北:正中書局,民56。
     16. 余家菊,《中國倫理思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1。
     17. 劉真,《儒家倫理思想述要》,台北:正中書局,民76。
     18. 李書有,《中國儒家倫理思想發展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19. 陳少峰,《中國倫理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0. 唐宇元,《中國倫理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
     21.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出版社,1996。
      *
     22. 吳自甦,《社會思想與倫理大義》台北:國彰出版,民76。
     23.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8。
     24.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5.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1。
     26.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1。
     27. 寧業高、寧業泉、寧業龍,《中國孝文化漫談》,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
     28.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
     29.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藝文印書館,民47。
     30.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0修訂再版。
     31.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3。
     32.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民73。
     33.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周代社會組織》,台北:里仁書局,民73。
     四、論文集論文及學位論文
     1. 王正己,〈孝經今考〉,《古史辨》第四冊,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76。
     2. 《孝道與孝行研討會論文》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3. 周予同,〈孝經新論〉,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 周予同,〈經典研究-孝經學與爾雅學〉,同上書。
     5. 徐復觀,〈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63。
     6. 徐復觀,〈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結構及人治與法治問題〉,同上書。
     7. 韓格理(Gary G, Hamilton),〈父權制、世襲制與孝道:中國與西歐的比較〉,張維安、陳介玄、翟本瑞譯《中國社會與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9。
     8. 尹建章、蕭月賢,〈孔孟的忠孝思想及其產生與意義〉,《先秦儒家與現代社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9. 謝瀧見,《儒家的孝道》,中國文化學院哲研所碩士論文,民60。
     10. 陳于若,《孝經語法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62。
     11. 吳蓮慶,《孝道》,中國文化學院哲研所碩士論文,民67。
     12. 石致華,《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民71。
     13. 鄭志慧,《儒家孝道思想研究-秦漢之際及其前期》,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73。
     14. 趙鏡中,《儒家「環境倫理」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民80。
     15. 閆隆庭,《大小戴記與荀子關係之探索》,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民65。
     五、期刊論文
     1. 楊亮功,〈中國家族制度與儒家倫理思想〉,《食貨月刊》復刊11卷4期,頁149-160,民70年7月。
     2. 陶希聖,〈楊著「中國家族制與儒家倫理思想」跋〉,同上期刊,頁160-166。
     3. 馬森,〈家族倫理的政治化-釋《孝經》〉,《國魂》第553期,頁74-77,民80年12月。
     4. 葉蓬,〈傳統儒家道德義務思想研究〉,《孔子研究》1997年2期,頁45-53。
     5. 陳鴻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孝經類辨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卷 2期,1998年1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
     6. 蕭群忠,〈孝道觀之儒釋道關係論〉,《孔孟月刊》 36卷 8期 ,1998年4月。
     7. 史次耘,〈孝經述要〉,《學術季刊》,6卷3期,頁108-133,民47年3月。
     8. 于大成,〈說孝經〉,《孔孟月刊》,13卷11期,頁10-14,民64年7月。
     9. 李鍌,〈孝經疏證〉,《師大學報》,12期,頁181-294,民56年6月。
     10. 金振峰,〈孝經及其思想之研究〉,《勸益學報》,4期,頁313-350,民75年11月。
     11. 陳訓章,〈孝經及其孝道觀〉,《孔孟月刊》,25卷11期,頁6-18,民76年7月。
     12. 方師鐸,〈漢初的孝經博士及孝經教育〉,《孔孟月刊》,7卷12期,頁15-17,民58年7月。
     13. 黃中業,〈孝經的作者、成書年代及其流傳〉,《史學集刊》,81年3期,頁7-12,民81年8月。
     14. 吳哲夫,〈中日孝經書緣〉,《中華學苑》,第37期,頁63-77,民77年10月。
     15. 何廣棪,〈晚近孝經研究論文彙目〉,《中國書目季刊》,第23卷4期,頁91-97,民79年3月。
     16. 葛榮晉,〈孝的二重性及其社會價值〉,《孔子研究》,1991年2期,頁25-32,1991年6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5151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25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又銘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佩儒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Pei-ju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佩儒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Pei-juen_US
dc.date (日期) 199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2-Apr-2016 11:20:26 (UTC+8)-
dc.date.available 22-Apr-2016 11:20:2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2-Apr-2016 11:20:2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125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97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515100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孝經》每每被視為一部談論家庭孝道之書,而被歸為純粹家族倫理之專著,然細觀《孝經》之篇章安排及內容,孝道在《孝經》的闡述脈絡中,似乎是被置於政治領域而得到它的意義和價值的。說得更明確些,《孝經》真實的撰作要旨,其實是主張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思想。但前人對於《孝經》的孝治思想,鮮少進行全面而嚴格的檢查,致使這支自漢代之後影響中國政治甚為深遠的孝治思想,不但無法得其應有之地位,同時也使得《孝經》在後人時以倫理、時以政治為標準的不同檢視下,始終無法有一致的評價。本論文便是這樣一種努力,期望透過對《孝經》孝治思想體系的釐清與探討,以還原《孝經》及其核心思想-孝治思想應有的歷史定位與公允的評斷。
       本論文共分為四章及結論,第一章首先先從文體形式、概念演進的順序、分類標準以及後人徵引等方面,對《孝經》成書年代進行一個合理的範圍釐定。其次,在確認並拈出《孝經》一書的核心思想為孝治思想後,進一步將孝治思想納入儒家德治主義的範疇中,而確定孝治思想的根本性質。
       接著,第二章分別從社會背景及思想淵源兩方面,論述《孝經》孝治思想之形成。《孝經》孝治思想之問世,是按著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路數,在周朝末年封建宗法制度崩潰、而民間社會仍重視親親精神的特定時代氛圍中,擇定自西周以來已逐漸隱含政治力量的孝德,發展而為孝治思想。
       而在探討了《孝經》孝治思想之所以產生的外緣條件與思想淵源後,第三章則闡述孝治思想的實質內涵,這包括孝治思想的理論基礎和實際運作的具體步驟。在理論基礎方面,《孝經》孝治思想基本上是立論於性善論,除此之外,《孝經》亦將孝道的根源推而歸於天道,使孝治主義有了形上論的基礎,並從天道的角度保障了孝治的成效。而在具體運作的步驟方面,《孝經》的孝治主義則是透過君王盡孝、實施孝德教化以及要求天下人行孝等三個步驟而得到完全的施展。
       第四章則從天子孝道之重要性以及「忠」「孝」兩德目交互融滲等兩個角度,闡揚《孝經》孝治思想的重要特色,並由此剖析《孝經》之能受到歷代君王極端重視的根本因素。
       最後,在結論部分,本論文除了提出「以孝治思想為核心思想的《孝經》,不是一部具有政治傾向的倫理性著作,而是一部具有倫理色彩的政治理論專著」的看法外,亦更進一步嚴格檢視孝治思想在當世的實際成效,以闡明《孝經》作者在戰國末期提出孝治主張的深刻用心,並冀望藉由此給予《孝經》孝治思想一個最真實的歷史定位及最公允的歷史評價。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研究範圍…………………………1
     第二節 《孝經》成書年代之釐定……………………6
     一、《孝經》成書年代上限………………………7
     二、《孝經》成書年代下限………………………10
     三、《孝經》成書年代釐定………………………12
     第三節 《孝經》孝治思想的基本考察………………13
     一、《孝經》的核心思想:孝治思想……………13
     二、《孝經》孝治思想與儒家德治主義…………17
     第二章 《孝經》孝治思想的社會背景與思想淵源
     第一節 社會背景 ……………………………………24
     一、周代封建社會、宗法制度對「親親」精神的重視
     ……………………………………………24
     二、戰國時期對民間社會的正視…………………27
     第二節 思想淵源………………………………………31
     一、周代政治領域中之孝德………………………31
     二、孔孟荀政論的孝治思想………………………33
     第三章 《孝經》孝治思想析論
     第一節 《孝經》孝治思想的理論基礎………………43
     一、人性論…………………………………………43
     二、天道論…………………………………………50
     第二節 《孝經》孝治思想之具體內涵………………54
     一、確認明王為實踐孝治之主體…………………54
     二、確立施行孝治之必然性………………………59
     三、明王實踐孝治的具體內容及步驟……………62
     (一)天子盡孝道 ………………………………62
     (二)天子以孝德教化天下 ……………………70
     (三)天子要求天下人行孝以配合孝治 …………85
     第四章 《孝經》孝治思想之特色
     第一節 凸顯天子孝道之至上性………………………108
     第二節 「孝」與「忠」的交互融滲…………………116
     結論……………………………………………………………133
     參考書目………………………………………………………145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25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孝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孝治思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孝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倫理思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德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儒家政治思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忠孝觀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先秦政治思想zh_TW
dc.title (題名) 《孝經》孝治思想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孝經》文本、注釋、研究專著
     1. 《孝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影印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
     2. (周)魏文侯,《孝經傳》一卷,《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三冊,台北:文海出版社,民56。
     3. (魏)王肅,《孝經王氏解》一卷,《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三冊,台北:文海出版社,民56。
     4. (梁)皇侃,《孝經皇氏義疏》一卷,《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三冊,台北:文海出版社,民56。
     5. (宋)司馬光,《孝經指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6. (宋)朱熹,《孝經刊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7. (元)董鼎,《孝經大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8. (明)黃道周,《孝經集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9. (清)毛奇齡,《孝經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10. (清)曹元弼,《孝經學》,宣統元年刊本 。
     11. 陳鐵凡,《孝經鄭注校證》,台北:國立編譯館,民76。
     12. 蔡汝坤,《孝經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6。
     13. 黃得時,《孝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8三版。
     14. 賴炎元、黃俊郎,《孝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民85再版。
     15. 胡平生,《孝經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16. 陳柱,《孝經要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6台一版。
     17. 宮曉衛,《孝經-人倫的至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8. 林宇牧,《孝經新解》,台北:國家出版社,民86。
     19. 楊鴻銘,《孝經之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3。
     二、其他經籍、注疏及研究專著
     1. 《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影印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
     2. 《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影印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
     3. (漢)馬融,《忠經》,中國孔學會,民58。
     4. (漢)鄭玄,《毛詩鄭箋》,台北:中華書局,民55。
     5. (漢〉韓嬰,《韓詩外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8。
     6. (宋)朱熹,《四書集註》,台北:世界書局,民57十三版。
     7.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民50。
     8.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9。
     9. 阮元注釋《曾子十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0。
     10.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
     11. 朱守亮,《詩經評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3。
     12.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13. 蔣伯潛,蔣祖怡,《經與經學》,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14. 馬浮,《復性書院講錄》,夏學社,民70。
     15.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3。
     16. 吳康,《孔孟荀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56。
     17. 魏元珪,《孟荀道德哲學》,中和:谷風出版社,民76。
     18.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0。
     19. 黃俊傑,《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研院文哲所,民84。
     20. 李明輝,《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台北:中研院文哲所,民84。
     21.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0修訂再版。
     22.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新店:谷風出版社,民76。
     23. 徐平章,《荀子與兩漢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7。
     三、哲學、思想及史學專著
     1.(宋)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
     2.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民84增訂八版。
     3. 馮友蘭,《中國學哲學史新編》,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80。
     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5全集校訂版。
     5. 楊憲邦等,《中國哲學通史》第二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6. 溤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
     7. 粱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8.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71新二版。
     9.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81。
     10.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8。
     11. 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學生書局,民77再版。
     12.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收於《民國叢書》第四編,上海書店,1992。
     13. 王志躍,《先秦儒學史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
     14. 劉宗賢、謝祥皓,《中國儒學》,台北:水牛出版社,民84。
      *
     15. 顧兆駿,《儒家倫理思想》,台北:正中書局,民56。
     16. 余家菊,《中國倫理思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1。
     17. 劉真,《儒家倫理思想述要》,台北:正中書局,民76。
     18. 李書有,《中國儒家倫理思想發展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19. 陳少峰,《中國倫理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0. 唐宇元,《中國倫理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
     21.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出版社,1996。
      *
     22. 吳自甦,《社會思想與倫理大義》台北:國彰出版,民76。
     23.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8。
     24.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5.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1。
     26.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1。
     27. 寧業高、寧業泉、寧業龍,《中國孝文化漫談》,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
     28.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
     29.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藝文印書館,民47。
     30.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0修訂再版。
     31.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3。
     32.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民73。
     33.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周代社會組織》,台北:里仁書局,民73。
     四、論文集論文及學位論文
     1. 王正己,〈孝經今考〉,《古史辨》第四冊,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76。
     2. 《孝道與孝行研討會論文》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3. 周予同,〈孝經新論〉,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 周予同,〈經典研究-孝經學與爾雅學〉,同上書。
     5. 徐復觀,〈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63。
     6. 徐復觀,〈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結構及人治與法治問題〉,同上書。
     7. 韓格理(Gary G, Hamilton),〈父權制、世襲制與孝道:中國與西歐的比較〉,張維安、陳介玄、翟本瑞譯《中國社會與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9。
     8. 尹建章、蕭月賢,〈孔孟的忠孝思想及其產生與意義〉,《先秦儒家與現代社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9. 謝瀧見,《儒家的孝道》,中國文化學院哲研所碩士論文,民60。
     10. 陳于若,《孝經語法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62。
     11. 吳蓮慶,《孝道》,中國文化學院哲研所碩士論文,民67。
     12. 石致華,《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民71。
     13. 鄭志慧,《儒家孝道思想研究-秦漢之際及其前期》,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73。
     14. 趙鏡中,《儒家「環境倫理」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民80。
     15. 閆隆庭,《大小戴記與荀子關係之探索》,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民65。
     五、期刊論文
     1. 楊亮功,〈中國家族制度與儒家倫理思想〉,《食貨月刊》復刊11卷4期,頁149-160,民70年7月。
     2. 陶希聖,〈楊著「中國家族制與儒家倫理思想」跋〉,同上期刊,頁160-166。
     3. 馬森,〈家族倫理的政治化-釋《孝經》〉,《國魂》第553期,頁74-77,民80年12月。
     4. 葉蓬,〈傳統儒家道德義務思想研究〉,《孔子研究》1997年2期,頁45-53。
     5. 陳鴻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孝經類辨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卷 2期,1998年1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
     6. 蕭群忠,〈孝道觀之儒釋道關係論〉,《孔孟月刊》 36卷 8期 ,1998年4月。
     7. 史次耘,〈孝經述要〉,《學術季刊》,6卷3期,頁108-133,民47年3月。
     8. 于大成,〈說孝經〉,《孔孟月刊》,13卷11期,頁10-14,民64年7月。
     9. 李鍌,〈孝經疏證〉,《師大學報》,12期,頁181-294,民56年6月。
     10. 金振峰,〈孝經及其思想之研究〉,《勸益學報》,4期,頁313-350,民75年11月。
     11. 陳訓章,〈孝經及其孝道觀〉,《孔孟月刊》,25卷11期,頁6-18,民76年7月。
     12. 方師鐸,〈漢初的孝經博士及孝經教育〉,《孔孟月刊》,7卷12期,頁15-17,民58年7月。
     13. 黃中業,〈孝經的作者、成書年代及其流傳〉,《史學集刊》,81年3期,頁7-12,民81年8月。
     14. 吳哲夫,〈中日孝經書緣〉,《中華學苑》,第37期,頁63-77,民77年10月。
     15. 何廣棪,〈晚近孝經研究論文彙目〉,《中國書目季刊》,第23卷4期,頁91-97,民79年3月。
     16. 葛榮晉,〈孝的二重性及其社會價值〉,《孔子研究》,1991年2期,頁25-32,1991年6月。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