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施叔青小說研究
作者 魏文瑜
貢獻者 許俊雅
魏文瑜
關鍵詞 施叔青
現代小說
香港三部曲
現代主義
日期 1998
上傳時間 22-Apr-2016 11:20:33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施叔青的文學實踐(1961~1997), 來觀察一個小說家的發展和改變,從她創作的階段性表現特徵和關懷重心,實可掌握其生命道路的遷徙軌跡,以及勾勒出一清晰的時代演變圖像。為了更清楚地呈現施叔青小說各階段的表現,筆者採取將她的文學歷程加以分期,並逐一做一截面的分析。
     在論文架構上,本論文從施叔青的文學啟蒙與寫作歷程為起點,探討作家個人的生活經歷與文學活動之間的關係。其中特別拈出兩個重點來進行討論:一是施叔青生長的故鄉鹿港對她創作所造成的影響,檢視鹿港的成長記憶是如何形成她作品中詭異、神祕的氛圍;繼之論述現代主義對思潮對施叔青創作理念的啟發。
     至於施叔青創作的三個階段,則呈顯出不同的風格。在最初的創作階段□,我們發現施叔青小說的內容主要集中表現個人的心理風暴,及渲洩年輕生命的騷動,她嘗試以女性的視野來探討性壓抑的問題,凸顯傳統文化力量對人性的壓制,同時她也思考「人」存在普遍的處境,藉用小說的形式來探尋生命的真實本相,這都顯示了她此刻的創作實深受了現代主義、存在主義、心理分析的影響。而就這一階段的作品風格來看,施叔青雖借重的是鄉土題材,可是小說的敘述模式卻充滿了現代主義美學的前衛色彩。她「堆積木似的」創作方式,使她的小說表現出「夢及驚詫」的色彩,卻也成就了以變異來顛覆父權理性思維的女性書寫策略。
     在第二個階段□,施叔青的創作題材和風格起了不小的變化,這和當時的文學氛圍有著極大的關聯。七○年代,台灣國際政治地位迭遭挫敗,因此激發了知識分子民族意識的高漲,連帶地整個文學主流也開始回歸現實主義、回歸鄉土。觀諸施叔青在這個階段的作品,不但在內容上,由早期心理層面的思索擴展到社會文化認同及鄉土救贖方面,在小說的風格上,也捨棄了以前那種誇張地營造「陰森鬼魅」的氣氛的現代主義表現手法,而呈現出樸實平穩的特色。另外,施叔青的婚戀小說雖寥寥幾篇,但是她表現出的新女性主義的傾向是頗為鮮明的,她不但對父權宰制下的女性處境備加留意,對傳統婚姻與性別角色扮演也提出強烈質疑,展現出女性自覺意識。
     第三個階段進入施叔青以香港為背景的小說。在「香港故事系列」□,我們看到施叔青以「既是局內人╱又是局外人」的眼光來描述香港色彩繽紛的物質文化之景象,寫盡香港紙醉金迷的繽紛嘈雜,以及劫毀將近的末世憂思。小說□的人物,在「惘惘的威脅」中,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聚散無章,浮面的喧嘩只是一層華麗的泡沬,其下卻是無限的荒涼與冷清。到了《維多利亞俱樂部》□,施叔青則有意將視野擴大,嘗試對香港的殖民歷史文化做深入的探討,她不但點出了殖民╱被殖民的微妙歷史關係,也抨擊香港司法制度的不公。到了《香港三部曲》,施叔青則透過一個妓女情史與發達史,使歷史的面貌在以女性為主要象徵的世界□被建構起來。小說□施叔青以女性意象來顯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權力徵逐與角色替換,解構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二元對立的大框架,實有顛覆殖民論述的意味。施叔青《香港三部曲》這部巨構,不僅締造了書寫的奇觀,也展現了相當深刻的文化與政治意涵。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分期界限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大綱
     第二章 施叔青的文學啟蒙與寫作歷程
     第一節 創作的原鄉——鹿港
     第二節 現代主義思潮與施叔青的文學觀
     第三章 現代派的心靈夢魘與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第一節 心靈的夢魘——性、死亡、瘋狂
     一 性心理的呈現
     二 女性書寫
     第二節 生命意義的追尋與探索
     一 存在的孤獨感與荒謬感
     二 小人物的生存困境
     第四章 小說家的社會關懷
     第一節 七○年代的時代變遷與文學典範的興替
     第二節 文化認同與鄉土救贖
     一 中西文化的差異與認同問題
     二 鄉土救贖
     第二節 繭裡的女人——變調的愛情與危機四伏的婚姻
     一 父權制度下對婚姻的迷思
     二 女性的「他者性」
     三 女性與情慾
     第五章 所羅門的寶藏:施叔青和她的香港
     第一節 浮城的繁華與失落——有關「香港的故事」系列與「新移民」系
     列
     第二節 殖民地大觀園的衰敗——《維多利亞俱樂部》
     第三節 蝴蝶,我的黃翅蝴蝶——《香港三部曲》
     第六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說明:本書目依據作者姓氏筆劃排列,同一作者超過二筆
      資料時,則依出版前後編列。
     一、 施叔青著作:
     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施叔青,《牛鈴聲響》,台北,皇冠出版社,1975年
     施叔青,《琉璃瓦》,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6年
     施叔青,《愫細怨》,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
     施叔青,《完美的丈夫》,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
     施叔青,《情探》,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施叔青,《韭菜命的人》,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a
     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b
     施叔青,《維多利亞俱樂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a
     施叔青,《她的名字叫蝴蝶──香港三部曲之一》,台北,洪範書店,1993年b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香港三部曲之二》,台北,洪範書店,1995年
     施叔青,《寂寞雲園──香港三部曲之三》,台北,洪範書店,1997年a
     施叔青,《回家,真好》,台北,皇冠出版社,1997年b
     二、 專著類: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
      社,1988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上、下》,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5月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Bill Ashcroft)等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The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台北,駱駝出版社,1998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7月
     古繼堂、黎湘萍,《台灣地區文化透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7月
     白少帆、武治純等,《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
      年12月
     白先勇,《第六根手指》,香港,華漢出版社,1988年
     白先勇,《現文因緣》,台北,現代文學出版社,1991年
     托里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
     論》(Sexual ╲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6月
     朱立元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年6月
     朱剛,《薩伊德》,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年
     朱耀偉,《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批評論述策略》,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賴其滿、符傳孝合譯,《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學引論、新論》,(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
     余繩武、劉存寬,《十九世紀的香港》,香港,麒麟書業公司,1994年 呂正惠,《小說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5年7月
     呂俊華,《藝術創作與變態心理》,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何欣,《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何欣,《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佛斯特(E.M.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
      版,1996年5月
     邢國強主編,《華人地區發展經驗與中國前途》,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1988年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5月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5年
     高宣揚主編,《佛洛伊德主義》,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
     柳鳴九編,《意識流》,北京,中國社科,1989年
     禹燕,《女性人類學──雅典娜一號》,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袁可嘉等編選,《現代主義文學研究》(上、下冊),北京,中國社科,
      1989年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1997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江出版公司,1996年11月
     陳慧,《佛洛伊德與文壇》,廣東,花域,1988年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聯經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98
     陳鼓應編,《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陳憲年,《創作個性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圖書公司,1997年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
      出版社,1995年
     楊照,《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
     楊澤,《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
     弦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聯經事業公司出版,1995年
     董啟章,《地圖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6月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4年
     趙知悌,《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出版社,1967年
     趙凌河,《中國現代派文學引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
     黎湘萍,《台灣的憂鬱》,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公司,1994年
     劉登瀚,《台灣文學隔海觀──文學香火的傳承與變異》,台北,風雲時代,1995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年
     歐陽子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第二冊)》,台北,爾雅出版社,1992 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年
     譚楚良,《中國現代派文學史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8月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三、 報紙、期刊、論文類
     小思,<香港故事>,《聯合文學》第94期,1992年8月
     《文學季刊》,1∼10期,1996.10.10~1970.2.15
     《文學雙月刊》,1∼2期,1971.1.15~1971.4.15
     《文季季刊》,1∼3期,1973.8.10~1974.8.10
     王晉民,<施叔青近期小說介紹>,《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7
      年9月,頁259~263
     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
      聲喧嘩》,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9月,頁223~238
     王德威,<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蹋了>,《聯合文
      學》,100期,1993年2月,頁103~105
     王德威,<殖民世界的性與政治>,《中時晚報》,1995年11月19日
      19版
     王德威,<從傳奇到志怪──評施叔青的《韭菜命的人》>,《聯合文
      學》第五卷第六期,頁194~196
     王德威,<愛慾相煎,纏綿不絕:當代小說的情慾寫作風潮>,《中國
      時報》,1996年2月1日39版
     王德威,<寫不完的香港史>,《聯合報》,1997年8月11日,47版
     白先勇,<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中國現代作家論》,台北,
      聯經,1976年10月出版,頁533~540
     白先勇,<香港傳奇──讀施叔青的「香港的故事」>,《韭菜命的人》,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頁1~8
     聿戈,<我讀「拾掇那些日子」>,《書評書目》19卷,1974年11月,
      頁90~95
     沈冬青,<香江過客半生緣──施叔青和她的香港>,《幼獅文藝》,486期,1994年6月,頁52~58
     李小良,<「我的香港」──施叔青的香港殖民史>,《否想香港》,台
      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頁181~208
     李瑞騰,<施叔青以再出走回歸本土?>,《聯合報》,1998年2月23
      日41版
     林柏燕,<評介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幼獅文藝》33卷1期,1971
      年,頁131~149
     林翠芬,<評施叔青的《琉璃瓦》>,《雲林工專學報》第十期,頁189~202
     林燿德,<歷史的負擔,評《遍山洋紫荊》>,《自由時報》,1996年
      2月3日,34版
     林邊,<歷史的楓城,大家的楓城:評《琉璃瓦》>,《書評書目》,42
      卷,1976年10月,頁71~75
     明月,<外來客眼中的香港人──評施叔青的九篇香港的故事>,《讀
      者良友》第5卷5期,1986年11月,頁70~75
     何欣,<三十年來台灣的小說>,《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
      景出版社,1979年3月
     周伯乃,<西方文藝思潮對我國六十年代藝的影響>,《文訊》,第十
      三期,頁40~42
     周英雄,<九七陰影下的英國殖民地俱樂部>,《聯合文學》,100期,
      頁101
     施淑,<論施叔青早期小說的禁錮與顛覆意識>,《當代文學評論大系 -小說批評卷》,正中書局,1993年,頁397~412
     施淑,<嘆世界:《愫細怨》代序>,收於施叔青《愫細怨》
     南方朔,<寂寞雲園與「家族誌」小說>,《中國時報》,1997年9月
      8日27版
     孫遲,<揭開象徵的面具──施叔青的<安崎坑>評介序曲>,《幼獅
      文藝》32卷12期,1970年,頁253~263
     許南村,<試論施叔青《香港故事系列》>,《自立晚報》,1987年2
      月13日10版
     黃鳳鈴,<與施叔青談閱讀與寫作──騷動與沉潛>,《明道文藝》259
      期,1997年10月,頁16~20
     張小虹,<袓母臉上的大蝙輻:從鹿港到香港>,《從四十年代到九十
     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楊澤主編,時報文化,1994年
      11月,頁183~189
     張小虹,<殖民迷魅──評施叔青的《遍山洋紫荊》>,《中國時報》,
      1996年1月7日43版
     張素貞,<施叔青的<池魚>>,《細讀現代小說》,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頁287~294
     張素貞,<施叔青的<倒放的天梯>>,《細讀現代小說》,東大圖書
      公司,1986年,頁295~303
     梅子,<「騷動不安」的新產物:評施叔青「香港的故事」>,《情探》
      附錄,頁205~222
     尉天驄,<三十年來台灣社會的轉變與文學的發展>,《台灣地區社會
      變遷與文化發展》,1985年10月
     尉天驄,<由飄泊到尋根──工業文明下的台灣新文學>,《中國論壇》
      241期,1985年10月10日
     郭士行,<屬性建構的書寫與政治隱喻>,《中外文學》,第25卷第6
      期,1996年11月,頁55~74
     陳克環,<施叔青的<困>>,《書評書目》,20卷,1974年12月,
      頁10~12
     賀安慰,<慾火焚身的女人──論施叔青的短篇小說>,《台灣當代
      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頁45~60
     彭小妍,<寓言式的後殖民小說>,《中國時報》,1995年11月30日
      42版
     黃碧雲,<在「女性思考」以外找新路向>,《揚眉女子》,博益出版
      有限公司,1987年10月,頁192~197
     黃錦樹,<寂寞雲園──書評>,《中國時報》,1997年7月31日42版
     楊照,<神話的文學,文學的神話>,《聯合文學》10卷7期,頁99~104
     楊照,<末世情緒下的多重時間-再論五、六○年代的台灣文學>,《聯
      合文學》10卷8期,頁154~161
     楊照,<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千般故事>,《聯合文學》,12卷3期,
      頁150~152
     楊照,<小鎮的夢魘與鬼域──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自由時
      報》,1998年8月16日41版
     齊邦媛,<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評論卷》,九歌出版社,1989年5月,頁522~548
     廖炳惠,<近五十年來的台灣小說>,《聯合文學》11卷12期,頁127~147
     廖炳惠,<回歸與從良>,《聯合文學》第12卷第3期,頁148~150
     廖炳惠,<殖民主義與法律:匯評《維多利亞俱樂部》>,《聯合文學》,第12卷3期,頁147~149
     廖炳惠,<從蝴蝶到洋紫荊:管窺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一、二
      >,《中外文學》第24卷第12期,1996年5月
     漢寶德,<琉璃瓦與士瓦──自施叔青的《琉璃瓦》談鄉土藝術的保存
      >,《聯合報》,1976年8月20日12版
     鄭樹森,<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聯合報》,1997年7月2日
      41版
     鄧鴻樹,<當施叔青的水牛遇上歐威爾的大象──複製<射殺大象>的
      《遍山洋紫荊》>,《當代》,1999年1月
     劉登翰,<在兩種文化的衝撞之中:施叔青創作的個案剖析>,《台灣
      文學隔海觀──文學香火的傳承與變異》,台北,風雲時代,1995
     賴素玲 <施叔青終結《香港三部曲》>,《民生報》,1997年9月11日,34版
     龍應台 <繭□的女人:評施叔青的《愫細怨》>,《龍應台評小說》,
     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頁52~55
     藍星詩社編 《藍星詩刊》第15號,台北,九歌出版社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5151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26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俊雅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魏文瑜zh_TW
dc.creator (作者) 魏文瑜zh_TW
dc.date (日期) 199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2-Apr-2016 11:20:33 (UTC+8)-
dc.date.available 22-Apr-2016 11:20:3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2-Apr-2016 11:20:3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126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97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5151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以施叔青的文學實踐(1961~1997), 來觀察一個小說家的發展和改變,從她創作的階段性表現特徵和關懷重心,實可掌握其生命道路的遷徙軌跡,以及勾勒出一清晰的時代演變圖像。為了更清楚地呈現施叔青小說各階段的表現,筆者採取將她的文學歷程加以分期,並逐一做一截面的分析。
     在論文架構上,本論文從施叔青的文學啟蒙與寫作歷程為起點,探討作家個人的生活經歷與文學活動之間的關係。其中特別拈出兩個重點來進行討論:一是施叔青生長的故鄉鹿港對她創作所造成的影響,檢視鹿港的成長記憶是如何形成她作品中詭異、神祕的氛圍;繼之論述現代主義對思潮對施叔青創作理念的啟發。
     至於施叔青創作的三個階段,則呈顯出不同的風格。在最初的創作階段□,我們發現施叔青小說的內容主要集中表現個人的心理風暴,及渲洩年輕生命的騷動,她嘗試以女性的視野來探討性壓抑的問題,凸顯傳統文化力量對人性的壓制,同時她也思考「人」存在普遍的處境,藉用小說的形式來探尋生命的真實本相,這都顯示了她此刻的創作實深受了現代主義、存在主義、心理分析的影響。而就這一階段的作品風格來看,施叔青雖借重的是鄉土題材,可是小說的敘述模式卻充滿了現代主義美學的前衛色彩。她「堆積木似的」創作方式,使她的小說表現出「夢及驚詫」的色彩,卻也成就了以變異來顛覆父權理性思維的女性書寫策略。
     在第二個階段□,施叔青的創作題材和風格起了不小的變化,這和當時的文學氛圍有著極大的關聯。七○年代,台灣國際政治地位迭遭挫敗,因此激發了知識分子民族意識的高漲,連帶地整個文學主流也開始回歸現實主義、回歸鄉土。觀諸施叔青在這個階段的作品,不但在內容上,由早期心理層面的思索擴展到社會文化認同及鄉土救贖方面,在小說的風格上,也捨棄了以前那種誇張地營造「陰森鬼魅」的氣氛的現代主義表現手法,而呈現出樸實平穩的特色。另外,施叔青的婚戀小說雖寥寥幾篇,但是她表現出的新女性主義的傾向是頗為鮮明的,她不但對父權宰制下的女性處境備加留意,對傳統婚姻與性別角色扮演也提出強烈質疑,展現出女性自覺意識。
     第三個階段進入施叔青以香港為背景的小說。在「香港故事系列」□,我們看到施叔青以「既是局內人╱又是局外人」的眼光來描述香港色彩繽紛的物質文化之景象,寫盡香港紙醉金迷的繽紛嘈雜,以及劫毀將近的末世憂思。小說□的人物,在「惘惘的威脅」中,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聚散無章,浮面的喧嘩只是一層華麗的泡沬,其下卻是無限的荒涼與冷清。到了《維多利亞俱樂部》□,施叔青則有意將視野擴大,嘗試對香港的殖民歷史文化做深入的探討,她不但點出了殖民╱被殖民的微妙歷史關係,也抨擊香港司法制度的不公。到了《香港三部曲》,施叔青則透過一個妓女情史與發達史,使歷史的面貌在以女性為主要象徵的世界□被建構起來。小說□施叔青以女性意象來顯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權力徵逐與角色替換,解構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二元對立的大框架,實有顛覆殖民論述的意味。施叔青《香港三部曲》這部巨構,不僅締造了書寫的奇觀,也展現了相當深刻的文化與政治意涵。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分期界限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大綱
     第二章 施叔青的文學啟蒙與寫作歷程
     第一節 創作的原鄉——鹿港
     第二節 現代主義思潮與施叔青的文學觀
     第三章 現代派的心靈夢魘與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第一節 心靈的夢魘——性、死亡、瘋狂
     一 性心理的呈現
     二 女性書寫
     第二節 生命意義的追尋與探索
     一 存在的孤獨感與荒謬感
     二 小人物的生存困境
     第四章 小說家的社會關懷
     第一節 七○年代的時代變遷與文學典範的興替
     第二節 文化認同與鄉土救贖
     一 中西文化的差異與認同問題
     二 鄉土救贖
     第二節 繭裡的女人——變調的愛情與危機四伏的婚姻
     一 父權制度下對婚姻的迷思
     二 女性的「他者性」
     三 女性與情慾
     第五章 所羅門的寶藏:施叔青和她的香港
     第一節 浮城的繁華與失落——有關「香港的故事」系列與「新移民」系
     列
     第二節 殖民地大觀園的衰敗——《維多利亞俱樂部》
     第三節 蝴蝶,我的黃翅蝴蝶——《香港三部曲》
     第六章 結語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26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施叔青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現代小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香港三部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現代主義zh_TW
dc.title (題名) 施叔青小說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說明:本書目依據作者姓氏筆劃排列,同一作者超過二筆
      資料時,則依出版前後編列。
     一、 施叔青著作:
     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施叔青,《牛鈴聲響》,台北,皇冠出版社,1975年
     施叔青,《琉璃瓦》,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6年
     施叔青,《愫細怨》,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
     施叔青,《完美的丈夫》,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
     施叔青,《情探》,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施叔青,《韭菜命的人》,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a
     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b
     施叔青,《維多利亞俱樂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a
     施叔青,《她的名字叫蝴蝶──香港三部曲之一》,台北,洪範書店,1993年b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香港三部曲之二》,台北,洪範書店,1995年
     施叔青,《寂寞雲園──香港三部曲之三》,台北,洪範書店,1997年a
     施叔青,《回家,真好》,台北,皇冠出版社,1997年b
     二、 專著類: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
      社,1988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上、下》,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5月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Bill Ashcroft)等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The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台北,駱駝出版社,1998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7月
     古繼堂、黎湘萍,《台灣地區文化透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7月
     白少帆、武治純等,《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
      年12月
     白先勇,《第六根手指》,香港,華漢出版社,1988年
     白先勇,《現文因緣》,台北,現代文學出版社,1991年
     托里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
     論》(Sexual ╲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6月
     朱立元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年6月
     朱剛,《薩伊德》,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年
     朱耀偉,《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批評論述策略》,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賴其滿、符傳孝合譯,《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學引論、新論》,(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
     余繩武、劉存寬,《十九世紀的香港》,香港,麒麟書業公司,1994年 呂正惠,《小說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5年7月
     呂俊華,《藝術創作與變態心理》,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何欣,《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何欣,《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佛斯特(E.M.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
      版,1996年5月
     邢國強主編,《華人地區發展經驗與中國前途》,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1988年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5月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5年
     高宣揚主編,《佛洛伊德主義》,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
     柳鳴九編,《意識流》,北京,中國社科,1989年
     禹燕,《女性人類學──雅典娜一號》,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袁可嘉等編選,《現代主義文學研究》(上、下冊),北京,中國社科,
      1989年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1997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江出版公司,1996年11月
     陳慧,《佛洛伊德與文壇》,廣東,花域,1988年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聯經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98
     陳鼓應編,《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陳憲年,《創作個性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圖書公司,1997年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
      出版社,1995年
     楊照,《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
     楊澤,《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
     弦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聯經事業公司出版,1995年
     董啟章,《地圖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6月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4年
     趙知悌,《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出版社,1967年
     趙凌河,《中國現代派文學引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
     黎湘萍,《台灣的憂鬱》,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公司,1994年
     劉登瀚,《台灣文學隔海觀──文學香火的傳承與變異》,台北,風雲時代,1995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年
     歐陽子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第二冊)》,台北,爾雅出版社,1992 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年
     譚楚良,《中國現代派文學史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8月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三、 報紙、期刊、論文類
     小思,<香港故事>,《聯合文學》第94期,1992年8月
     《文學季刊》,1∼10期,1996.10.10~1970.2.15
     《文學雙月刊》,1∼2期,1971.1.15~1971.4.15
     《文季季刊》,1∼3期,1973.8.10~1974.8.10
     王晉民,<施叔青近期小說介紹>,《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7
      年9月,頁259~263
     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
      聲喧嘩》,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9月,頁223~238
     王德威,<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蹋了>,《聯合文
      學》,100期,1993年2月,頁103~105
     王德威,<殖民世界的性與政治>,《中時晚報》,1995年11月19日
      19版
     王德威,<從傳奇到志怪──評施叔青的《韭菜命的人》>,《聯合文
      學》第五卷第六期,頁194~196
     王德威,<愛慾相煎,纏綿不絕:當代小說的情慾寫作風潮>,《中國
      時報》,1996年2月1日39版
     王德威,<寫不完的香港史>,《聯合報》,1997年8月11日,47版
     白先勇,<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中國現代作家論》,台北,
      聯經,1976年10月出版,頁533~540
     白先勇,<香港傳奇──讀施叔青的「香港的故事」>,《韭菜命的人》,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頁1~8
     聿戈,<我讀「拾掇那些日子」>,《書評書目》19卷,1974年11月,
      頁90~95
     沈冬青,<香江過客半生緣──施叔青和她的香港>,《幼獅文藝》,486期,1994年6月,頁52~58
     李小良,<「我的香港」──施叔青的香港殖民史>,《否想香港》,台
      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頁181~208
     李瑞騰,<施叔青以再出走回歸本土?>,《聯合報》,1998年2月23
      日41版
     林柏燕,<評介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幼獅文藝》33卷1期,1971
      年,頁131~149
     林翠芬,<評施叔青的《琉璃瓦》>,《雲林工專學報》第十期,頁189~202
     林燿德,<歷史的負擔,評《遍山洋紫荊》>,《自由時報》,1996年
      2月3日,34版
     林邊,<歷史的楓城,大家的楓城:評《琉璃瓦》>,《書評書目》,42
      卷,1976年10月,頁71~75
     明月,<外來客眼中的香港人──評施叔青的九篇香港的故事>,《讀
      者良友》第5卷5期,1986年11月,頁70~75
     何欣,<三十年來台灣的小說>,《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
      景出版社,1979年3月
     周伯乃,<西方文藝思潮對我國六十年代藝的影響>,《文訊》,第十
      三期,頁40~42
     周英雄,<九七陰影下的英國殖民地俱樂部>,《聯合文學》,100期,
      頁101
     施淑,<論施叔青早期小說的禁錮與顛覆意識>,《當代文學評論大系 -小說批評卷》,正中書局,1993年,頁397~412
     施淑,<嘆世界:《愫細怨》代序>,收於施叔青《愫細怨》
     南方朔,<寂寞雲園與「家族誌」小說>,《中國時報》,1997年9月
      8日27版
     孫遲,<揭開象徵的面具──施叔青的<安崎坑>評介序曲>,《幼獅
      文藝》32卷12期,1970年,頁253~263
     許南村,<試論施叔青《香港故事系列》>,《自立晚報》,1987年2
      月13日10版
     黃鳳鈴,<與施叔青談閱讀與寫作──騷動與沉潛>,《明道文藝》259
      期,1997年10月,頁16~20
     張小虹,<袓母臉上的大蝙輻:從鹿港到香港>,《從四十年代到九十
     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楊澤主編,時報文化,1994年
      11月,頁183~189
     張小虹,<殖民迷魅──評施叔青的《遍山洋紫荊》>,《中國時報》,
      1996年1月7日43版
     張素貞,<施叔青的<池魚>>,《細讀現代小說》,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頁287~294
     張素貞,<施叔青的<倒放的天梯>>,《細讀現代小說》,東大圖書
      公司,1986年,頁295~303
     梅子,<「騷動不安」的新產物:評施叔青「香港的故事」>,《情探》
      附錄,頁205~222
     尉天驄,<三十年來台灣社會的轉變與文學的發展>,《台灣地區社會
      變遷與文化發展》,1985年10月
     尉天驄,<由飄泊到尋根──工業文明下的台灣新文學>,《中國論壇》
      241期,1985年10月10日
     郭士行,<屬性建構的書寫與政治隱喻>,《中外文學》,第25卷第6
      期,1996年11月,頁55~74
     陳克環,<施叔青的<困>>,《書評書目》,20卷,1974年12月,
      頁10~12
     賀安慰,<慾火焚身的女人──論施叔青的短篇小說>,《台灣當代
      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頁45~60
     彭小妍,<寓言式的後殖民小說>,《中國時報》,1995年11月30日
      42版
     黃碧雲,<在「女性思考」以外找新路向>,《揚眉女子》,博益出版
      有限公司,1987年10月,頁192~197
     黃錦樹,<寂寞雲園──書評>,《中國時報》,1997年7月31日42版
     楊照,<神話的文學,文學的神話>,《聯合文學》10卷7期,頁99~104
     楊照,<末世情緒下的多重時間-再論五、六○年代的台灣文學>,《聯
      合文學》10卷8期,頁154~161
     楊照,<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千般故事>,《聯合文學》,12卷3期,
      頁150~152
     楊照,<小鎮的夢魘與鬼域──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自由時
      報》,1998年8月16日41版
     齊邦媛,<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評論卷》,九歌出版社,1989年5月,頁522~548
     廖炳惠,<近五十年來的台灣小說>,《聯合文學》11卷12期,頁127~147
     廖炳惠,<回歸與從良>,《聯合文學》第12卷第3期,頁148~150
     廖炳惠,<殖民主義與法律:匯評《維多利亞俱樂部》>,《聯合文學》,第12卷3期,頁147~149
     廖炳惠,<從蝴蝶到洋紫荊:管窺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一、二
      >,《中外文學》第24卷第12期,1996年5月
     漢寶德,<琉璃瓦與士瓦──自施叔青的《琉璃瓦》談鄉土藝術的保存
      >,《聯合報》,1976年8月20日12版
     鄭樹森,<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聯合報》,1997年7月2日
      41版
     鄧鴻樹,<當施叔青的水牛遇上歐威爾的大象──複製<射殺大象>的
      《遍山洋紫荊》>,《當代》,1999年1月
     劉登翰,<在兩種文化的衝撞之中:施叔青創作的個案剖析>,《台灣
      文學隔海觀──文學香火的傳承與變異》,台北,風雲時代,1995
     賴素玲 <施叔青終結《香港三部曲》>,《民生報》,1997年9月11日,34版
     龍應台 <繭□的女人:評施叔青的《愫細怨》>,《龍應台評小說》,
     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頁52~55
     藍星詩社編 《藍星詩刊》第15號,台北,九歌出版社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