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 |
文如其人:論李長之的「傳記批評」 |
廖棟樑 |
report |
說明頁(35) |
2017-10 |
仰望星空: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學者詩人的「宇宙意識」與「宇宙詩學」 |
廖棟樑 |
report |
說明頁(41) |
2023-07 |
1970、1980年代臺灣歌仔戲班赴星洲展演研究(Ⅰ、Ⅱ) |
蔡欣欣 |
report |
說明頁(75) |
2022-10 |
再見「日光」——高雄「日光歌劇團」歷史光影與傳承譜系考述研究(Ⅱ) |
蔡欣欣 |
report |
說明頁(52) |
2020-07 |
1960年代臺灣歌仔戲班赴星馬演出考察研究(I) |
蔡欣欣 |
report |
說明頁(61) |
2019-03 |
臺灣當代戲曲海外展演研究(I) |
蔡欣欣 |
report |
說明頁(47) |
2017-02 |
再見「日光」——高雄「日光歌劇團」歷史光影與傳承譜系考述研究(I) |
蔡欣欣、林永昌 |
report |
說明頁(43) |
2023-07 |
光譜與系譜:李商隱詩歌與清代箋註的賦學光譜及其詩賦交融系譜之詮讀 |
許東海 |
report |
說明頁(61) |
2021-10 |
跨越與超越:元代耶律鑄的賦學進路及其漢文閱讀書寫的家學系譜 |
許東海 |
report |
說明頁(55) |
2020-01 |
體物與博物:李綱荔枝賦、耶律鑄牡丹賦的承傳變創及其融合譜錄的賦學意涵 |
許東海 |
report |
說明頁(52) |
2018-01 |
困頓與安頓——宋元辭賦的謫遷書寫及其與唐人創作之因革 |
許東海 |
report |
說明頁(55) |
2017-01 |
放逐與追逐:唐代辭賦的謫遷書寫及其困境問對 |
許東海 |
report |
說明頁(44) |
2023-07 |
格式塔(Gestalt)概念在民初(1926-1949)中國學術與文化界的接受及其相關知識建構 |
周志煌 |
report |
說明頁(51) |
2021-10 |
民初校園刊物中的文學、文化知識流動以及學人史料補遺(1912-1937) |
周志煌 |
report |
說明頁(51) |
2020-10 |
作為思想論域及公共話語的「告白」(廣告):以晚清報刊為中心 |
周志煌 |
report |
說明頁(54) |
2019-10 |
知識文本的生成與閱讀網絡:民初報刊雜誌中「論學書劄」、「書評」的學術話語探析(1911~1949) |
周志煌 |
report |
說明頁(36) |
2018-10 |
另一種「格義」:1930年代中國宗教刊物中的儒學表述及其觀念會通 |
周志煌 |
report |
說明頁(42) |
2021-10 |
清初經史學家的文學編選新論:以朱彝尊為討論起點 |
侯雅文 |
report |
說明頁(47) |
2020-10 |
「隱逸印象」與中國古代地方文士社群領袖的形成:以朱彝尊圖像的題詠為討論起點 |
侯雅文 |
report |
說明頁(54) |
2023-07 |
從僧講到俗講:敦煌《維摩詰經》講經寫本研究 |
楊明璋 |
report |
說明頁(51) |
2023-10 |
王權、儀式與唐五代宋遼的講唱文學──以帝王、僧人為中心的研究 |
楊明璋 |
report |
說明頁(70) |
2013-10 |
明代韻書韻圖的編纂與出版傳播 |
宋韻珊 |
report |
說明頁(53) |
2023-07 |
中國類書之東傳與徵引:以江戶時代怪異作品為中心 |
林桂如 |
report |
說明頁(59) |
2023-09 |
購書、藏書、讀書:江戶時代諸藩與中國通俗書物之傳播 |
林桂如 |
report |
說明頁(47) |
2019-10 |
從江戶時代出版文化論胡文煥書籍之東傳 |
林桂如 |
report |
說明頁(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