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69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張慧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阿洛˙卡力亭˙巴奇辣zh_TW
dc.creator阿洛˙卡力亭˙巴奇辣zh_TW
dc.date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9-09-18T02:37:13Z-
dc.date.available2009-09-18T02:37:13Z-
dc.date.issued2009-09-18T02:37:13Z-
dc.identifierG0089259019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69-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民族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89259019zh_TW
dc.description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音樂到底為我們記憶了什麼?音樂又如何的顯示認同的意義?」\n是本篇重要探討以及論述的核心概念。\n\n研究對象takoliyaw,即是花蓮縣玉里鎮高寮部落。論文的起點從一個阿美族的部落為主,探究部落裡的阿美族人音樂與認同之間的關係,並試著從takoliyaw’ay a pangcah(高寮的阿美族人)為主體,理解這群人如何歷經政權、宗教、環境的強勢與長期主導之下,仍持續扮演著記憶的核心與族群認同的一種標誌,族人也不斷能透過歌謠傳唱的方式來進行歷史的建構、維持其族群辨識範圍與邊界,其過程不斷影響內部整合與族群意識的凝聚。\n\n而這個行動包括積極地重新恢復傳統上的部落祭典;以及確立人與人之間的網絡,透過生活中的各項聚會模式來進行;如此,takoliyaw’ay a pangcah(高寮的阿美族人)才能在生活當中的各項活動系統內擁有一體感與歸屬感,並宣稱自己與別的部落或族群所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制度。筆者不斷在論文中論述的問題是,這群阿美族人從聚會活動中,如何地建構或重組過去的歷史,形塑集體記憶,同時在遺忘一些舊記憶之後也建立出新的記憶共同體。而這種「集體歷史記憶」(collective momory)與「結構性的健忘」(stuctural amnesia)的過程反映了族群的變遷狀態。循著這個概念,當研究高寮阿美族人共同創造歷史成了歷史記憶的一部分時,應付現實環境的變遷時,集體的創造或溯源共同記憶,經常也是形成認同的重要過程。\n\n這是一個從音樂看見歷史;也是一個從音樂建構歷史的研究。從takoliyaw’ay a pangcah(高寮的阿美族人)音樂的傳唱、記載與行動記述了高寮的部落歷史、生活變遷、祭典的復振;進而看見自我認同及族群界線的討論。「作為認同建構的有效語言,音樂在此可視為一種過程。透過研究的各種現象例子,我們將觀察音樂如何積極地參與各種不同層次認同(如:性別的、民族的、社會的與政治的…)之建構。音樂與權力之間相關性的問題,經常與認同問題緊密地結合。這仍是相當吸引著我且相當有價值的一種面向與發展,啟發了我許多的反省與思考;將音樂看作一種社會活動的現象,甚至是一種手段與工具;藉由對音樂活動的考察,瞭解阿美族人如何透過音樂來達成不同層次的認同。\n\n音樂除了可以記憶過去也可以反映持續發生變動的過程,同時也紀錄了自身認同持續的改變與適應。這樣的紀錄是當我們無法從文字的載述中尋求的時候,它早就已記取的部分,並作為族群認同重要的基礎與延續的依據。此外,在形塑、凝聚族群、部落集體的認同上,也是透過傳唱之中的內聚力得到了驗證。儘管是族人在社會上或是生活上的處境為何,是因為透過歌唱的場景將共同體的概念注入,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受到進一步的確認。在這樣的場景中,並不只是僅僅只是一種慰藉,而是每一個參與者用音樂的記憶來對自身文化的一種體認與追尋。\ntakuliyaw部落歷經時間、空間的改變,自教會進入、人口外流、漸漸又受到本土意識的重視、復振豐年祭等等。在這之間,音樂始終扮演著族人共生的關係,對於民族、社會、文化的認同也表現在音樂之中。成員間的凝聚力,是靠著日常生活的密集互動,更清楚的說,應是藉由音樂聚會的活動中從傳達共同的語言、文化,而建立出成員間的關係。使用這樣的傳唱機制,是一種具體在時間、空間轉換過程中,表現出族群內部主動性建構的主體意識。\n\n因此,在形塑、凝聚族群、部落的集體認同上,族群文化的價值與規範是透過ilisin的展演而進行的,並且希望透過文化活動再度將部落的集體認同凝聚起來,於是在場內的所共有的規範制度,都可以說是一個在參與者與另一個參與者的彼此溝通、確認的場域,在每一段音樂的展演中就是一個連結的過程。同時,音樂當中所表現出的即是“部落一體”所代表的凝聚意含,因而年齡階級組織與老人權威在此成為族群認同的核心,族群文化的持續力。這樣認同所產生的共識,是一個共同營造的關係,而且是一種較能展現族人自主性的方式。從音樂活動中很容易讓參與者勾起許多共同的回憶、對於生命的相似感受,甚至激起集體性的認同,如同認同自己的部落、自己的族群、自身所處的位置、應該如何與他人之間形成共同的力量等等。這樣凝聚出來的集體認同,同時也是在一個與時俱進、不斷調整下所產生的,所以在場景裡的集體認同不僅是一種具有主動性的,在面對整個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音樂傳唱中營造的集體認同更能夠成為族人面對社會的力量。\n\n音樂始終扮演著一個重要的媒介,作為族群內部不斷自我認同自我累積的一種文化傳承,這樣的力量成為族人主動凝聚彼此的關鍵基礎,作為更為有力、準確的切入點與施力點。音樂與族群之間的感應與連結關係,是一種認同過程所形成的產物,而對於音樂中所隱藏的記憶、或者是意識,更是難以抹滅的,儘管社會變遷,在族人心中,這些音樂扣連著的,依然是當年的情景、情境與共同的期盼。音樂過程中所被訂定的規範來達到彼此間認同上的意義,我們可以說幾乎就是連結「過去」與「現在」可以將部落族人緊密結合的一種方式,並且產生共同的行動,建立一個共同理想的認同途徑。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n\n\n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7\n\n第二節、相關文獻探討………………………………………………………….…...10\n\n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14\n一、 研究範圍…………………………………………………………………..14\n二、 研究方法…………………………………………………………………..18\n三、 研究限制…………………………………………………………………..19\n\n\n\n第二章 高寮阿美族人\n\n第一節 地理與部落起源……………………………………………………………21\n \n第二節 部落與聚落………………………………………………………………....23\n\n第三節 takoliyaw’ay a pangcah(高寮阿美族人)的音樂特性…………………27\n一、 音樂的認知………………………………………………………………..28\n二、 歌曲的分類…………………………………………………………… ….30\n三、 歌曲的標題………………………………………………………………..31\n四、 音樂的傳習………………………………………………………………..33\n第四節、音樂中的社會功能………………………………………………………..35\n\n\n\n\n第三章 從音樂看takoliyaw’ay a pangcah(高寮阿美族人)的歷史與生活\n\n第一節、 記憶中的部落…………………………………………………………….38\n\n第二節、 音樂中的歷史……………………………………………………………..40\n一、 takoliyaw’ay a pangcah從哪裡來?……………………………….40\n二、 與卑南族的關係……………………………………………………..43\n三、 徵役…………………………………………………………………..46\n四、 勞役工作……………………………………………………………..49\n五、 遠洋與農耕隊………………………………………………………..56\n\n第三節、 生活中的音樂……………………………………………………………..59\n一、 工作…………………………………………………………………..59\n二、 休閒…………………………………………………………………..62\n三、 情愛…………………………………………………………………..64\n\n小結 音樂中的記憶與認同內涵…………………………………………………..67\n\n\n\n\n第四章 音樂的流轉與認同的危機\n\n第一節、遺忘的祭典音樂…………………………………………………………...70\n一、cikawasay(巫師)的音樂………………………………………….71\n 二、ilisin(豐年祭)的音樂………………………………………………...75\n三、祭典音樂變遷的背景及原因…………………………………………82\n\n第二節、傳統變遷下的認同危機……………………………………………………90\n 一、傳統政治力量的變遷……………………………………………….90\n 二、變遷中的認同危機……………………………………………….…97\n\n第三節、ilisin(豐年祭)重建的經過…………………………………… ………101\n一、族內與族外的力量…………………………………………………101\n \n 二、生活中不斷的傳唱機制……………………………………………109\n小結…………………………………………………………………………………111\n\n\n\n\n第五章 ilisin文化的重建與音樂的再現\n\n第一節、ilisin(豐年祭)文化的重建…………………………………………….113\n一、Ilisin(豐年祭)的現況……………………………………………………..124\n\n第二節、ilisin(豐年祭)音樂的再現……………………………………………124\n一、ilisin(豐年祭)音樂的特性……………………………………………124\n二、ilisin(豐年祭)音樂中的社會功能……………………………………127\n 三、重建記憶中的ilisin(豐年祭)歌謠……………………………………128\n第三節、音樂再現的認同意義……………………………………………………134\n一、 ilisin(豐年祭)音樂與族群認同…………………………………………134\n二、 再現的部落秩序…………………………………………………………136\n 小結……………………………………………………………………………140\n\n\n\n\n\n第六章 結論……… …………………………………………………………….141\n\n\n\n參考書目……………………………………………………………………………148\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表目錄\n表一:2004年玉里鎮高寮村人口數……………………………………………….24\n表二:歌謠分類之社會功能與歌詞間的關聯性……………………………………36 \n表三:2000年高寮村豐年祭餘興節目活動內容………………………………….121\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相片目錄\n相片一:2000年7月高寮部落耆老namoh(吳明義)於豐年祭典擔任領唱…..155\n相片二:2001年7月高寮部落豐年祭典領唱者………………………………….156\n相片三:2001年7月高寮部落豐年祭典男子年齡階級組織…………………...157\n相片四:高寮部落全景(攝於2003年)………………………………………...158\n相片五:高寮部落豐年祭會場(攝於2003年)………………………………...159\n相片六:高寮部落一角(攝於2003年)…………………………………………160\n相片七:高寮部落平時聚會唱歌(攝於2003年)……………………………...161\n相片八:高寮部落全景(攝於2004年)…………………………………………162zh_TW
dc.format.extent79455 bytes-
dc.format.extent132736 bytes-
dc.format.extent178781 bytes-
dc.format.extent232911 bytes-
dc.format.extent379350 bytes-
dc.format.extent536560 bytes-
dc.format.extent618050 bytes-
dc.format.extent714662 bytes-
dc.format.extent252461 bytes-
dc.format.extent189723 bytes-
dc.format.extent5817047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59019en_US
dc.subject阿美族zh_TW
dc.subject音樂zh_TW
dc.subject認同zh_TW
dc.subject高寮部落zh_TW
dc.subject民族音樂zh_TW
dc.subject復振zh_TW
dc.title族群音樂與認同 以花蓮高寮部落阿美族為例zh_TW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王明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3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雜誌》91:6-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4 (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3:119-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不著撰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000 玉里鎮高寮村阿美族豐年祭活動大會手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亦園等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62 《馬太鞍的物質與文化》 中研究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57 (南勢阿美族的部落組織)《中研院民族學研研究所集刊第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玉里鎮志編篡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004 《玉里鎮誌》初稿(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來旺 編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2 《牽源》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明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003 (高寮部落歷史)玉里鎮公所提供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花蓮農田水利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7 《台灣省花蓮農田水利會會誌》花蓮:花蓮農田水利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宣衛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9〈從歲時祭儀看宜灣阿美族傳統社會組織的互補性與接續性〉《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75-1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7(歷史的建構與異族意像)《從週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論文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67-2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9(一個海岸阿美族村落的時間、歷史與記憶)時間、歷史與記憶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頁485-5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許木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0 (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收於徐文光、宋文理合編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頁127-156 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阮昌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69 〈港口的阿美族〉(上冊)。中研究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第十八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69 〈港口的阿美族〉(上冊)。中研究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第十九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廖守臣、李景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8 〈秀姑巒阿美族的部落歷史及開拓情形〉,《阿美族歷史》:149-152。台北: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廖上信等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79 《台灣神學論刊—阿美族的曙光:阿美族教會史略》台北:台灣神學院 頁149-1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廖守臣、吳明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5 《花蓮縣阿美族部落的形成與變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廖守臣、許木柱、吳明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001 〈阿美族史篇〉,《台灣原住民族史》。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貴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8〈豐年祭之旅〉。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8〈宜灣阿美族的傳統kawas觀念〉《思與言》26(4):341-3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斌雄、丘其謙、石磊、陳清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65 《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斌雄 胡台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7 《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9 《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續篇)》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衛惠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53 〈台灣東部阿美族的年齡組織階級制度初步研究〉《考古人類學刊》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72 (台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第八冊 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慧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7 〈阿美族固有的社會組織〉《國立編譯館館刊》16(2):243-2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5 〈由儀式到節慶-阿美族豐年祭變遷〉《考古人類學刊》50:54-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文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9 〈年的跨越:試論南王卑南族大獵祭的社會文化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53-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音樂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黑澤龍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73 《台灣高砂族音樂》,東京:雄山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呂炳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79 《呂炳川音樂論述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許常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8 《民族音樂論述稿二》台北:樂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明立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1 〈阿美族鼓的節奏及萁語言現象〉《民俗曲藝》 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71:144-1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9 《奇美之歌》,台東:觀光局東海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信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79 《台灣阿美族歌謠研究》,花蓮,作者自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3 《台灣阿美族民謠謠詞研究》台東:作者自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5 《台灣卑南族及其民謠曲調研究》 台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8 〈阿美族的民歌〉《第四屆中國民族音樂學會議記錄》P.73-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9 〈阿美族的祭儀歌舞〉《後山音樂祭學術研討會──原住民音樂研究與展望》台東縣88年文藝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明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3 《哪魯灣之歌:阿美族民謠選粹一二0》,台東:觀光局東海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駱維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2 Tribal Music of Taiwan :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mi and Puyum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Styles(台灣的部落音樂──以阿美族及卑南族的風格為主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000 〈卑南族的多聲部歌唱技巧及社會組織〉《山海文化雙月刊》 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 21、22:31-41 (殷麗君 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朝貴口述 黃宜衛整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8 〈漫談阿美族的口琴Datok〉《台灣風物》38.2:75-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0 〈阿美族歌舞簡介〉《台灣風物》頁40.1:7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5 〈漫談阿美族的口琴〉《台灣的聲音—台灣有聲資料庫》第2卷第3期「Fancilay `Saaniwan美麗的宜灣」:頁65 -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巴奈˙母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9 (從阿美族歌謠分類對原住民族音樂的省思)《後山音樂祭》學術研討會—原住民音樂研究與展望 台東縣88年文藝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清財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8 《希拉雅族祭儀音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5a (從歌謠看台灣希拉雅族的聚落與族群)刊於平埔研究論文集,潘英海、詹素娟合編,頁475-498 台北: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5b (平埔族的音樂文化)《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陳郁秀主編 頁247-2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台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001 〈歌詞、語言與意義:以台灣西拉雅歌謠為例〉《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原住民音樂在南島語族文化圈的地位》 行政院文建會委員會 170-1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台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5 〈夏賽矮人祭歌舞祭儀的「疊影」現象〉《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9:1-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浦忠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000 〈誰在耕耘台灣原住民的音樂世界──觀察鄒族編製奧福音樂教材〉《山海文化雙月刊》 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 21,22:67-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錢善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9 〈阿里山鄒族特富野Mayasvi祭典音樂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29-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史惟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67 〈阿美民歌分析〉《音樂學報》台北:幼獅文化 5:17-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許常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4 〈台灣原住民音樂採集回顧〉《台灣的聲音──台灣有聲資料庫》第一期第1卷P.12-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論文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鄭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5 《泰雅族音樂文化之流變以大嵙崁群為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桂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5 《阿美族里漏社MIRECUK的祭儀音樂》 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孫俊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000 《阿美族馬蘭地 區複音歌謠研究》 私立東吳大學音樂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蘇恂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3 《蘭嶼雅美族歌唱曲調的分類法》 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宜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9 《從宜灣阿美族JLISIN(豐年祭)看變遷中之祭典音樂文化》國立師範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音樂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榮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8 《布農族傳統歌謠與祈禱小米豐收歌的研究》 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洪汶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2 《邵族音樂研究》 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許皙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89 《古樓村排灣族五年祭及其祭典音樂研究》 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國外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Cohen.A.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2(1985)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N.Y.:Rout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Calhoun Craig(e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94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Oxford:Blackwe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Malinowski Bronisla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45 The Dynamics of Culture Changes:A Inquiry into Rac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Relations in Afaica.Phyllis M.Kaberry ed.Ne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網路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玉里戶政事務所全球資訊服務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http://www.hl/gov.tw/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高寮國小全國資訊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Hhttp://www.glps.hlc.edu.twzh_TW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5901901.pdf77.59 kBAdobe PDF2View/Open
25901902.pdf129.62 kBAdobe PDF2View/Open
25901903.pdf174.59 kBAdobe PDF2View/Open
25901904.pdf227.45 kBAdobe PDF2View/Open
25901905.pdf370.46 kBAdobe PDF2View/Open
25901906.pdf523.98 kBAdobe PDF2View/Open
25901907.pdf603.56 kBAdobe PDF2View/Open
25901908.pdf697.91 kBAdobe PDF2View/Open
25901909.pdf246.54 kBAdobe PDF2View/Open
25901910.pdf185.28 kBAdobe PDF2View/Open
25901911.pdf5.68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