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612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王文進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林郁迢zh_TW
dc.creator林郁迢zh_TW
dc.date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9-09-18T07:28:15Z-
dc.date.available2009-09-18T07:28:15Z-
dc.date.issued2009-09-18T07:28:15Z-
dc.identifierG092151508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612-
dc.description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92151508zh_TW
dc.description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水經注》、《洛陽伽藍記》、《魏書》自五世紀以來並存於世近一千五百年,或許是因為性質差異過大,使三書幾乎是各別分立的存在。雖說《水經注》與《洛陽伽藍記》在文學史中偶被並舉,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洛陽伽藍記)其文穠麗秀逸,繁而不厭,可與酈道元《水經注》肩隨。」《洛陽伽藍記》更被視為可補《魏書》之闕,如吳若準《洛陽伽藍記集證》云:「足以補魏收所未備,為拓拔之別史。」但三書之間從未共同形成一張研究網脈。\n 因中國近百年世運對文史工作者的催逼,論者逕自反省當代文化困頓的同時,隱約靈視到三書過去不曾被揭示的內在聯繫,發現三書分別隸屬於「北魏洛陽時期」、「東魏遷鄴時期」、「北齊代魏時期」的作品。三書成書的時間先後間隔不過三十年左右,但卻是南北朝政治社會急遽變遷、文化正統爭奪最劇烈的時期,而三書的內容也各按其時地回應了當時最重要的歷史課題。\n 南北朝文化之爭其實是受到政治正統之爭的激化。中國雖執著於大一統,然分裂與統一的時間卻各占歷史之半,因而正統之爭無時不在,其中又以南北朝最為明顯,也最具典範性;許多立論正統的說法都是北朝人士所提出,並成為後世爭辯正統的重要通用語彙及理論依據。然而,此事實卻在崇南抑北,普遍視南朝為文化主體的研究視野中一再受到忽略。本文合議三書,透過各書的臨史心態、政治立場、正統架構、民族認同、文化態度等問題的發掘與對照,重新審視南北朝文化之爭的內涵。盼望此研究成果不僅能擴充三書的文化蘊涵,也可呈現有別以往的研究新視野。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 論 ………………………………………………………1\n第一節 論題說明\n第二節 研究回顧\n第三節 求知方法\n第四節 章節架構\n第二章 地域文化由「東西之爭」到「南北之奪」的結構巨變 ………21\n第一節 秦漢的地域文化之爭\n第二節 三國西晉時期的地域文化之爭\n第三節 東晉時期的地域文化之爭\n第四節 小結\n第三章 北魏三書的臨史心態 ……………………………………91\n第一節 繪製大一統版圖的酈道元\n第二節 爭奪歷史解釋權的楊衒之\n第三節 配合宣傳官方意識的魏收\n第四節 小結\n第四章 北魏三書對洛陽政權的立場 …………………………147\n第一節 眼前陶醉的酈道元\n第二節 事後追憶的楊衒之\n第三節 滌蕩歷史記憶的魏收\n第四節 小結\n第五章 北魏三書的正統架構 …………………………………187\n第一節 酈道元的文化決定論\n第二節 楊衒之的洛陽中心觀\n第三節 魏收的歷史建構及其文化觀之斷裂\n第四節 小結\n第六章 北魏三書的民族認同 …………………………………243\n第一節 酈道元的道統堅執\n第二節 楊衒之的反向建構\n第三節 魏收的民族史論述\n第四節 小結\n第七章 北魏三書對江左文化的態度 …………………………287\n第一節 酈道元的嚮往與包容\n第二節 楊衒之的敵視與排拒\n第三節 魏收的史論及其文學表現之矛盾\n第四節 小結\n第八章 結 論 ……………………………………………第一章 緒 論 …………………………………………………………1\n第一節 論題說明\n第二節 研究回顧\n第三節 求知方法\n第四節 章節架構\n第二章 地域文化由「東西之爭」到「南北之奪」的結構巨變 …21\n第一節 秦漢的地域文化之爭\n第二節 三國西晉時期的地域文化之爭\n第三節 東晉時期的地域文化之爭\n第四節 小結\n第三章 北魏三書的臨史心態 ……………………………………91\n第一節 繪製大一統版圖的酈道元\n第二節 爭奪歷史解釋權的楊衒之\n第三節 配合宣傳官方意識的魏收\n第四節 小結\n第四章 北魏三書對洛陽政權的立場 …………………………147\n第一節 眼前陶醉的酈道元\n第二節 事後追憶的楊衒之\n第三節 滌蕩歷史記憶的魏收\n第四節 小結\n第五章 北魏三書的正統架構 …………………………………187\n第一節 酈道元的文化決定論\n第二節 楊衒之的洛陽中心觀\n第三節 魏收的歷史建構及其文化觀之斷裂\n第四節 小結\n第六章 北魏三書的民族認同 …………………………………243\n第一節 酈道元的道統堅執\n第二節 楊衒之的反向建構\n第三節 魏收的民族史論述\n第四節 小結\n第七章 北魏三書對江左文化的態度 …………………………289\n第一節 酈道元的嚮往與包容\n第二節 楊衒之的敵視與排拒\n第三節 魏收的史論及其文學表現之矛盾\n第四節 小結\n第八章 結 論 …………………………………………………343\n\n參 考 書 目 …………………………………………………349\n341\n\n參 考 書 目 …………………………………………………347zh_TW
dc.format.extent94721 bytes-
dc.format.extent192285 bytes-
dc.format.extent160016 bytes-
dc.format.extent154677 bytes-
dc.format.extent500916 bytes-
dc.format.extent1032120 bytes-
dc.format.extent911382 bytes-
dc.format.extent759893 bytes-
dc.format.extent977589 bytes-
dc.format.extent837635 bytes-
dc.format.extent927194 bytes-
dc.format.extent235298 bytes-
dc.format.extent321705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15081en_US
dc.subject水經注zh_TW
dc.subject洛陽伽藍記zh_TW
dc.subject魏書zh_TW
dc.subject酈道元zh_TW
dc.subject楊衒之zh_TW
dc.subject魏收zh_TW
dc.subject北朝zh_TW
dc.subject南北朝zh_TW
dc.subject文化之爭zh_TW
dc.subject地域文化zh_TW
dc.subject正統zh_TW
dc.subject民族認同zh_TW
dc.title北魏三書的南北文化觀zh_TW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9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趙曄撰;徐天祐音注:《吳越春秋》(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9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9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房玄齡:《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9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姚思廉:《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9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姚思廉:《陳書》(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百藥:《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令狐德棻:《周書》(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延壽:《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9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9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何休:《春秋公羊經傳解詁》,《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家駱主編:《十六國春秋輯補》(台北:鼎文書局,199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善注:《文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勇:《洛陽伽藍記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8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范祥雍:《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祖謨:《洛陽伽藍記校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弘法大師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天卷‧四聲論》(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圖書公司,199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昉:《太平御覽》(台北:商務印書館,臺二版,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岱:《瑯嬛文集》(台北:淡江書局,195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夫之:《讀通鑑論、宋論合刊》(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紀昀:《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鳴盛著;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卷六十六「天下再三分條」(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廣文書局,199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熙載:《藝概》卷一〈文概〉(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趙一清:《水經注釋‧北史本傳》(台北:華文書局,197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姜渭水:《中國建都史》(台北:和平出版社,195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史襄哉:《紀元通譜》(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趙令揚:《關於歷代正統問題之爭論》(香港:學津出版社,197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繆鉞:《讀史存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出版,197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79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錢鍾書:《管錐篇》(台北:書林出版社,198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汪惠敏:《三國時代之經學研究》(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姚大中:《南方的奮起》(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方豪:《中西交通史》(上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呂春盛:《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橋驛:《水經注研究二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牟潤孫:《注史齋叢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建民:《心境與關係的查經法》(台北:大光書局,198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A. Mucchielli著;張龍雄譯:《羣體心態》(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恩格爾等著(Alan Engel etc)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台北:明道書局,199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焯然:《明史散論》(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庭碩、羅康隆:《西南與中原》(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英時:《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先寧:《北朝文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依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精誠:《魏孝文帝傳》(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涂公遂:《文學概論》(台北:五洲出版社,199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明:《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初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其南、周英雄主編:《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譚家健、李知文選注:《水經注選注》(台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殷鼎:《理解的命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萬繩南:《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出版社,199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艾科(Umberto Eco)等著;柯里尼編;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台北:稻香出版社,1995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戍國:《魏晉南北朝禮制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Michael Argyle、Adrian Furnham、Jean Ann Graham著;張君玫譯:《社會情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 解與詮釋》(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譚潤生:《北朝民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橋驛:《酈道元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四十五A,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建江:《北朝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振鶴:《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炳海:《民族融合與中國古代文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躍進:《中古文學文獻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馬植杰:《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駱玉明、張宗原:《南北朝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黎虎:《漢唐外交制度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曹道衡、沈玉成編著:《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盧建榮編撰:《一位父親的叮嚀—顏氏家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高敏主編:《中國經濟通史‧魏晉南北朝經濟卷上》(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鄭欽仁等著:《魏晉南北朝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一良:《周一良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文進:《淨土上的烽煙——洛陽伽藍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9 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黎虎:《魏晉南北朝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列文森(Joseph Levenson)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熊德基:《六朝史考實》(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梁滿倉:《漢唐間政治與文化探索》(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橋驛:《酈學札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出版社,200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拔魏文化轉變的歷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翁獨健主編:《中國民族關係史綱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股份公司,200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變革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司馬雲杰:《文化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麥克‧史丹福(Michael Stanford)著;劉世安譯:《歷史研究導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兆量等人編著:《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學銚:《五胡史論》(台北:南天書局,200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米歇‧傅柯著(Michel Foucault);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澤華主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社會整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范炯編:《歷史的衝融:狂飆掠過之後》(台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科塞(Lewis A. Coser)著;孫立平等譯:《社會衝突的功能》(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呂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梧桐、陳名杰:《黃河傳》(高雄:宏文館圖書公司,200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程維榮:《拓拔宏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冷成金:《文學與文化的張力》(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高宣揚:《布爾迪厄》(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光慶:《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進興:《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莫里斯‧哈布瓦赫(Halbwachs, M.)著;華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汪榮祖:《史學九章》(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侯玉波編著,游橫山校訂:《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何平立:《巡狩與封禪——封建政治的文化軌跡》(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鍾陵:《文學史新方法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橋驛:《水經注研究四集》(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美秀:《歷史、空間、身分——《洛陽伽藍記》的文化論述》(台南:復文書局,200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邱文山等著:《齊文化與先秦地域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郭湖生:《中華古都》(台北:空間出版社,200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龐天佑:《中國史學思想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合肥:黃山書社,200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俊傑編:《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任軍鋒:《地域本位與國族認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彼德森(Christopher Peterson)著;杜仲傑、沈永正、饒怡君、吳幸宜譯:《變態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尚‧勒狄克(Jean Leduc)著;林錚譯:《史家與時間》(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佐藤利行著;周延良譯:《西晉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巴薩米安(David Barsamian)著;梁永安譯:《文化與抵抗》(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仁宇:《大歷史不會萎縮》(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漢寶德:《中國的建築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程民生:《中國北方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唐翼明:《魏晉文學與玄學——唐翼明學術論文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昌文、鐘玉英、奉春梅、周瑾、顏炯合著:《社會心理學》(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哈羅德‧伊薩克(Harold R. Isaacd)著;鄧伯宸譯:《族群》(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錢茂偉、王東:《民族精神的華章:史學與傳統文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宇文所安(Stephen Owen);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彭兆榮:《文學與儀式:文學人類學的一個文化視野——酒神及其祭祀儀式的發生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唐曉峰:《人文地理隨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郝潤華:《六朝史籍與史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廖蔚卿:〈張華與西晉政治之關係〉,收錄於氏著:《中古詩人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阮慶岳:《開門見山色——文學與建築相問》(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阿斯特等著;洪漢鼎等譯:《詮釋學經典文選》(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永平:《中古士人遷移與文化交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尤雅姿:《顏之推及其家訓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秀如主編:《記憶有一座宮殿》(台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05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學銚:《歷代胡族王朝之民族政策》(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永平:〈孫吳學術文化風尚考論〉,收錄於氏著:《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Jeff Lewis著;邱誌勇、許夢芸譯:《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200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曼海姆(Karl Mannheim)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烏托邦》(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6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覃召文、劉晟著:《中國文學的政治情結》(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趙以武:《梁武帝及其時代》(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安東尼‧史密斯(Anthony D.Smith)著;葉江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型態,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暢廣元主編:《文學文化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成美寶:《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紐斯‧卡斯特(Manuel Castells)著;曹榮湘譯:《認同的力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200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瀅巧:《圖解文化研究》(台北:易博士文化出版,2006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馬戎編著:《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凭:《北朝研究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燕永成:《南宋史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秋雨等著;木蘭編:《南人北北人南》(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克利弗德‧紀爾茲著;楊德睿譯:《地方知識》(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迪耶‧薩迪奇(Deyan Sudjic)著;王曉剛、張秀芳譯:《權力與建築》(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鴻生:《歷史的瀑布與峽谷:中華文明的文化結構和現代轉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石雲濤:《中國文史探微》(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亞軍:《南朝四史與南朝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恒、耿相新主編:《新文化史》(台北:胡桃木文化,200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Paul Cloke, Philip Crang, Mark Goodwin 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權力與無知》(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久昌:《國家、空間與社會——古代洛陽都城空間演變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克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著;馮克利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邵建:《知識分子與人文》(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Virinder S. Kalra, Reminder Kaur, John Hutnyk著;陳以新譯:《離散與混雜》(台北:韋伯文化,200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憲主編:《中國文學與文化的認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哈羅德‧伊羅生(Harold R. Isaacs)著;鄧伯宸譯:《群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蔡幸娟:《南北朝降人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欽仁先生指導,197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侍宗:《所謂「十六國」歷史的再閱讀:以戎狄可否作天子之問為開端》(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昌智先生指導,198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文進:《荊雍地帶與南朝詩歌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林文月先生指導,198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方麗娜:《水經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王熙元先生指導,199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曾守正:《唐初史官文學思想及其形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慶炳先生指導,199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識仁:《北魏修史事業與《水經注》的形成》(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逯耀東先生指導,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佩凌:《歐洲文化中的統一與多樣性——歐洲聯盟的意識型態與文化認同》(私立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淑勤先生指導,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晉士:《北朝散文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龔顯宗先生指導,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建棟:《魏收三論》(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雷樹田先生指導,200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宋冰:《論魏收的散文成就》(山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康金聲先生指導,200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郁迢:《南宋士人思維中的南朝影像》(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文進先生指導,200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羅俊華:《《吳越春秋》研究》(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孫東臨先生指導,2004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鮑遠航:《《水經注》的文獻學文學研究》(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鄧小軍先生指導,2004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靜怡:《《洛陽伽藍記》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尤雅姿先生指導,200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邱寶慧:《北朝儷體文通銓》(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陳松雄先生指導,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葉會昌:《論北朝本土文人詩的演變》(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熊憲光先生指導,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魏采如:《《洛陽伽藍記》之時空敘事與記憶認同》(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毓瑜先生指導,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蔡宗憲:《南北朝交聘與中古南北互動(三九六—五八九)》(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陳弱水先生指導,200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麗:《《魏書》詞彙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董志翹先生指導,200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呼敘利:《《魏書》復音同義詞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王雲路先生指導,200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宋冰:《北朝散文研究》(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王鍾陵先生指導,200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高嘉謙:《漢詩的越界與現代性:朝向一個離散詩學(1895-1945)》(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王德威先生指導,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序經:〈歷史上的南北文化觀〉,《嶺南學報》(1934年第三卷第三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孫同勛:〈穢史辯誣〉,《幼獅學報》卷4期1、2(196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宿白:〈北魏洛陽城和北氓陵墓——鮮卑遺跡輯錄之三〉,《文物》(1978年第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盧雲:〈中國知識階層的地域性格與政治衝突〉,《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晉士:〈論《魏書》十志〉,《大陸雜誌》(第一百卷第三期,199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劍鳴:〈中國古代國家統一的歷史過程〉,《求是學刊》(1994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陶宏斌:〈馬斯洛的高峰體驗理論評述〉,《黃岡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1期(1995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曹虹:〈《洛陽伽藍記》新探〉,《文學遺產》(1995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汪受寬、李春樓合著:《關於《十三州志》的幾個問題》,《敦煌學輯刊》(1996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必虎:〈中國文化區的形成與劃分〉,《學術月刊》(1996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向紅:〈《史記》中的張騫——讀《史記‧大宛列傳》〉,《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程遠:〈家國意識與秦的統一和速亡〉,《人文雜誌》(1996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葉哲明:〈三國鼎立和江南人才崛起及其盛衰之評析〉,《台州師專學報》第18卷第4期(199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永平:〈江東士人與陳敏之亂關係考實〉,《江海學刊》(1997年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倉修良:〈越絕書散論〉,《史學研究史》(1998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福元:〈酈道元全面發展的文化底蘊〉,《河北學刊》(199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雅琪:〈記憶中的城市——《洛陽伽藍記》中的時空建構〉,《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九期(199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建江:〈《洛陽伽藍記》的小說史地位〉:《黃淮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199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靜:〈北魏四夷館論考〉,《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友冰:〈十六國北魏時期的「夷夏之辨」〉,《史林》(2000年第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惠琴:〈北朝郊祀、宗廟制度的儒學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袁禮華:〈秦客卿制述論〉,《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1卷第4期(200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薛瑞澤:〈試論秦對東方文化的認同〉,《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曹道衡:〈關於楊衒之和《洛陽伽藍記》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2001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秦永洲:〈春秋戰國的華夷之辨與華夏正統之爭〉,《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湯其領:〈漢高祖西都長安論析〉,《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梁滿倉:〈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五禮制度化〉,《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江中柱:〈高歡、高澄父子與東魏的漢化〉,《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任懷國:〈試論崔鴻的史學貢獻——兼論《十六國春秋》的價值〉,《濰坊學院學報》第2卷第5期(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梁中效:〈秦文化與西部時代〉,《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5期(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高敏:〈從東漢時期入仕者與知名人士出生地的分佈狀況看東漢江南經濟的發展〉,《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200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200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金大珍:〈北魏都城洛陽在中國歷史文化上的地位——《洛陽伽藍記》研究之一〉,《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200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柏貴喜:〈從宗廟祭祀制度看北朝禮制建設〉,《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3卷第6期(200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美秀:〈論《洛陽伽藍記》中的異史並存與文化原鄉〉,《通識教育年刊》第五期(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德昌:〈儒家與夷夏之辨〉,《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國石、王瑋平:〈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典章制度的漢化〉,《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3期(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啟屏:〈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5期(200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羅新:〈十六國北朝的五德歷運問題〉,《中國史研究》(2004年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克森:〈秦皇朝覆亡新論——兼談文化交流的一些理論問題〉,《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志先、張震:〈析東漢定都洛陽的原因〉,《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姚大力:〈論拓拔鮮卑部的早期歷史——讀《魏書‧序紀》〉,《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志邦:〈《越絕書》再認識〉,《中國地方志》(2005年第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文進:〈三分歸晉前後的文化宣言——從左思〈三都賦〉談南北文化之爭〉,《漢學研究集刊》第1期(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5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文進:〈一部以都市史隱喻北魏興亡錄的美學巨著-《洛陽伽藍記》〉,《歷史月刊》216期(200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莉:〈《魏書》「穢史」說必須推翻〉,《運城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6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文進:〈北魏文士對南朝文化的兩種態度——以《洛陽伽藍記》與《水經注》為中心的初探〉,《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四期(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晉士:〈《魏書‧尒朱榮》考論〉,《國文學報》(高師大)(200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沈松橋:〈江山如此多嬌——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像〉,《台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七期(200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倉修良:〈《越絕書》浙江兩省共有的文化遺產——兼論《越絕書》的成書年代、作者及性質〉,《江蘇地方志》(2006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馬艷輝:〈論《魏書》史論的特點及價值〉,收錄於《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曹道衡:〈東漢文化中心的東移及東晉南北朝南北學術文藝的差別〉,《文學遺產》(2006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金其楨:〈試解《吳越春秋》的「不可曉」之謎〉,《史學月刊》(2006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國石:〈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貴族的漢文化修養〉,《社會科學戰線‧中國古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許殿才:〈《吳越春秋》說略〉,《史學史研究》總125期(2007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喬云峰:〈論《吳越春秋》的史學價值〉,《懷化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彪:〈高峰體驗與人格完善——論馬斯洛的宗教心理學〉,《晉陽學刊》(2007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晉士:〈南北文化交流對北朝文學發展的影響〉,《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二十六期(200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紅艷:〈魏書民族史觀初探〉,《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郭善兵:〈北魏皇帝宗廟祭祖制度考論〉,《泰山學院學報》第30卷第2期(200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論文集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戴寶村:〈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國民中小學台灣史教育之檢討〉,收錄於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編:《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筱峰:〈國家認同的轉向——以戰後台灣反對人士的十個個案為例〉,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英時:〈中國史上政治分合的基本動力〉,收錄於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高明士:〈隋代中國的統一——兼述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收錄於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田餘慶:〈古史分合中的國土開發與民族發育〉,收錄於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蕭啟慶:〈元朝的統一與統合——以漢地、江南為中心〉,收錄於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俊傑:〈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收錄於楊儒賓、黃俊傑編著:《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秋原:〈秦漢帝國之統一及對外關係——特別是與匈奴西域之關係〉,收錄於韓復智編:《中國史論集》(中冊)(台北:茂昌圖書公司,199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薩孟武:〈晉隋之間的南北形勢〉,收錄於韓復智編:《中國史論集》(中冊)(台北:茂昌圖書公司,199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康韻梅:〈《洛陽伽藍記》的敘事〉,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識仁:〈北魏修史略論〉,收錄於黃清連編:《結網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麗生:〈正史中分裂時代的「中國」〉,收錄於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一九九九澳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明:〈從道統政統概念理解歷史上文化認同政治認同關係的嘗試〉,收錄於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一九九九澳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何德章:〈偽託望族與冒襲先祖:以北族人墓誌為中心——讀北朝碑誌劄記之二〉。收錄於武漢大學歷史系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十七輯(2000年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文淇:〈九0年代台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收錄於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文進:〈文學史中南北文學交流論的假性結構——以南朝邊塞詩為脈絡的探討〉,收錄於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究會論文集【上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收錄於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收錄於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玉成:〈士庶、性別、地域——論南北朝的文學閱讀〉,收錄於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詮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曾永成:〈文化個性與「類本質」生成——對區域文化與文學問題的生態學思考〉,收錄於靳明全主編:《區域文化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范家偉:〈北魏正朔與崔浩國史之獄〉,收錄於周樑楷編:《結網二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俊傑:〈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的兩種張力〉,收錄於劉小楓‧陳少明主編:《經典與解釋的張力》(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金鳳、宮士剛:〈民族因素與三國鼎立〉,殷憲主編:《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柏中,史穎,董春龍:〈北魏國家宗廟祭祀制度考述〉,收錄於殷憲主編:《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豐楙:〈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收錄於逢甲大學中文系編:《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嘉鳳、黃一農:〈中國古代天文對政治的影響——以漢相翟方進自殺為例〉,收錄於王健文主編:《政治與權力》(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旻志:〈《洛陽伽藍記》與文化人格的美學教育〉,收錄於殷善培‧周德良主編:《叩問經典》(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傳印:〈《魏書》的歷史文化認同意識〉,收錄於瞿林東主編:《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04~2005年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沈松橋:〈召喚沉默的亡者:跨越國族歷史的界線〉,收錄於思想委員會編:《歷史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力:〈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塑像的藝術與時代特徵〉,收錄於杜金鵬,錢國祥主編:《漢魏洛陽城遺址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單德興:〈創傷‧回憶‧和解:析論林瓔的越戰將士紀念碑〉,思想編委會編著:《轉型正義與記憶政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潘宗億:〈論心態史的歷史解釋——以布洛克《國王神跡》為中心討論〉,收錄於陳恒、耿相新主編:《新文化史》(台北:胡桃木文化,200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曉東:〈貯滿記憶的空間形式——「陽台」與張愛玲小說的意義生產〉,收錄於樊善標、危令敦、黃念欣編:《墨痕深處:文學、歷史、記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8年)。zh_TW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508101.pdf92.5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8102.pdf187.78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8103.pdf156.27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8104.pdf151.05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8105.pdf489.18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8106.pdf1.01 MBAdobe PDF2View/Open
51508107.pdf890.02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8108.pdf742.08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8109.pdf954.68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8110.pdf818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8111.pdf905.46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8112.pdf229.78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8113.pdf314.17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