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誘因合法性之研究 ─以附屬事業為中心
The legality of incentives for promotion of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with focus on the Ancillary Businesses
作者 陳以璇
Chen, Yi Syuan
貢獻者 詹鎮榮
陳以璇
Chen, Yi Syuan
關鍵詞 BOT
民間參與公共建設
附屬事業
誘因
不當聯結禁止原則
經濟性原則
可行性評估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2-Oct-2017 10:17:15 (UTC+8)
摘要 誘因係指為促使標的對象自願地為期待之行為,所提供之利益或施加之不利益。在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領域,為吸引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提供之誘因可區分為減少支出與增加收入兩大類,前者包括權利金之多寡、用地取得協助與租金之多寡、租稅優惠、補貼貸款利息與投資一部分,後者則為特許經營權之賦予和特許期間之長短,以及附屬事業之賦予及期間之長短,而實務運作結果為人所詬病者多在附屬事業之賦予此一誘因上。
附屬事業是民間機構在公共建設所需用地之開發經營的事業,且不屬於公共建設及其附屬設施。對於附屬事業提供合法性之檢驗,本論文嘗試提出一套判斷標準,並以此標準檢驗實務BOT案例:第一步驟係先確定BOT具有可行性,若依法BOT不可行而為之,則基於此一違法BOT可行性設定下所提供之誘因,合法性自有所疑義。在此,本論文認為應將經濟性原則納入我國評估公私協力可行與否之機制中,並且修正促參法施行細則中有關可行性評估之衡量項目與基準。其次,於附屬事業項目容許性之檢驗,以不當聯結禁止原則為之,採用「與法規範目的的關聯性」標準,以主辦機關附屬事業項目之提供有助於「公共服務水準提升」整體法規範目的達成與否,為關聯性有無之判斷,且提升之方式不限於直接提升公共服務水準,間接方式亦包含在內。最後,於附屬事業提供規模合法性之檢驗,再以經濟性原則為之,附屬事業僅有相較於其他誘因在相同成本支出時,能達到較大效益,或在同樣效益下,對國家而言是較少成本支出,即須是相較於特許經營權對公共建設服務品質有較多之提升、相較於租金優惠、補貼或投資一部分及權利金多寡能使政府於整體誘因有較少之提供,其提供規模始認為合法。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論著
Schliesky, Utz著,喻文光譯,經濟公法(2003年第2版),2006年6月,法律出版社。
Schmidt-Aßmann, Eberhard著,林明鏘等譯,行政法總論作為秩序理念─行政法體系建構的基礎與任務,2009年10月,臺北:元照。
Stark , Christian著,許宗力譯,基本權利的解釋與影響作用,收錄於:許宗力,法律國家權力(一),2006年8月,臺北:元照。
尹章華,獎參條例與BOT,1998年8月,漢興書局。
毛治國,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基本概念,收錄於:孫本初、江岷欽主編,公共管理論文精選(Ⅰ),1999年10月,頁67-104,臺北:元照。
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礎篇,四版,2010年9月,臺北:巨流。
古嘉諄、李元德、黃俊凱、陳俐宇著,促參法Q&A─100個有關辦理BOT、OT等案件的重要問題,2009年7月,臺北:元照。
吳志光,行政法,六版,2014年9月,臺北:新學林。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十二版,2012年9月,臺北:三民。
吳英明,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理論基礎,收錄於:氏著,公私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都市發展與公私部門聯合開發,1996年1月,頁13-79,高雄:復文。
李建良,自由、人權與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二元論的歷史淵源與現代意義─,收錄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二),1999年,頁1-53,臺北:新學林。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六版,2012年9月,臺北:元照。
李惠宗,行政法院有關不當聯結禁止原則判決之研究─兼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26號解釋,收錄於:城仲模教授古稀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二十一世紀公法學的新課題─城仲模教授古稀祝壽論文集Ⅱ.行政法總論篇,2008年10月,頁217-253,臺北:臺灣法治暨政策研究基金會。
李惠宗,行政法院對一般法律原則適用之研究─行政程序法施行後的檢討,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主編,行政契約與新行政法,2002年6月,頁387-408,臺北:元照。
李惠宗,憲法要義,三版,2006年9月,臺北:元照。
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修訂十版,2014年9月,臺北:三民。
林明昕,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利」或「基本國策」?,收錄於:氏著,公法學的開拓線─理論、實務與體系之建構,2006年9月,頁3-31,臺北:元照。
林明鏘,行政程序法草案之重要內容(二):行政契約與行政指導,收錄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編,行政程序法草案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2月。
林明鏘,第八講─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含獎參條例),收錄於:林明鏘、郭斯傑著,工程與法律十講,2013年9月,臺北:五南。
林明鏘,歐盟行政法─德國行政法總論之變革,2009年12月,臺北:新學林。
林明鏘,擔保國家與擔保行政法─從2008年金融風暴與毒奶粉事件談國家的角色,收錄於:吳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政治思潮與國家法學:吳庚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10年1月,頁577-598,臺北:元照。
林淑馨,第三章 民間融資提案(PFI):概念與理論基礎,收錄於:氏著,檢證:民營化、公私協力與PFI,2013年12月,頁79-109,高雄:巨流。
林萬億,社會福利,2010年10月,臺北:五南。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三版,2006年3月,臺北:元照。
洪國欽,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逐條釋義,2007年11月,臺北:元照。
胡仲英,BOT理論與實務:兼論我國BOT政策之推動,1999年,臺北:孫運璿基金會。
徐燕山,財務管理,二版,2011年12月,新北市:指南書局。
張世賢,公共政策分析,二版,2009年10月,臺北:五南。
張永明,租稅優惠正當性之探討,收錄於:氏著,國家租稅權之界限,2010年2月,頁57-86,臺北:翰蘆。
張清溪、許嘉棟、劉英釧、吳聰敏,經濟學,四版,2011年9月,臺北:雙葉書廊。
張錕盛,析論禁止恣意原則,收錄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ㄧ),1994年8月,頁199-217,臺北:三民。
理查˙波斯納著,蔣兆康譯,法律經濟學,2010年8月,臺北:五南。
許宗力,基本權利對國庫行為之限制,收錄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一),1999年,頁1-71,臺北:元照。
許宗力,論行政任務民營化,收錄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二),2007年1月,頁425-459,臺北:元照。
陳敏,行政法總論,八版,2013年9月,臺北:陳敏。
陳清秀,第三章 行政法的法源,收錄於:翁岳生編,行政法(上),三版,2006年10月,臺北:元照。
陳愛娥,「法律原則」作為行政法的法源,收錄於:憲政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第二冊,1998年8月,頁33-85,臺北:三民。
陳愛娥,德國新行政法學的新發展,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契約之法理˙各國行政法學發展方向,2009年7月,頁161-189,臺北:元照。
陳慈陽,環境法總論,三版,2011年11月,臺北:元照。
陳新民,公共利益的概念,收錄於:氏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五版,2002年7月,頁129-180,臺北:元照。
陳新民,行政之任務─彼德˙巴杜拉的〈自由主義法治國與社會主義法治國的行政法〉,收錄於:氏著,公法學劄記,三版,2005年10月,頁91-108,臺北:新學林。
陳新民,行政法學總論,修訂八版,2005年,臺北:三民。
陳新民,服務行政及生存照顧的原始概念─談福斯多夫的〈當作服務主體的行政〉,收錄於:氏著,公法學劄記,三版,2005年10月,頁45-90,臺北:新學林。
陳櫻琴,補助金之法律問題,收錄於:氏著,公平交易法與經濟政策, 2000年10月,頁587-634,臺北:翰蘆。
湯德宗,公害管制策略與經濟誘因理論,收錄於:氏著,美國環境法論集,1990年3月,臺北:三民。
湯德宗,美國環境法體系概要,收錄於:氏著,美國環境法論集,1990年3月,臺北:三民。
程明修,公私協力之行政行為,收錄於:氏著,行政法之行為與法律關係理論,二版,2005年。
程明修,公私協力之行政行為,收錄於:氏著,行政法之行為與法律關係理論,二版,2005年10月,頁237-269,臺北:新學林。
程明修,行政行為形式選擇自由,收錄於:氏著,行政法之行為與法律關係理論,二版,2005年10月,頁271-326,臺北:新學林。
黃錦堂,行政任務民營化之研究─德國法的觀察與我國的省思,收錄於: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2004年10月,頁475-519,臺北:元照。
黃錦堂,行政契約法主要適用問題之研究,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契約與新行政法,2002年,頁3-75,臺北:元照。
黃錦堂,開放的行政組織概念─憲法學與公共行政學門的整體觀察,收錄於:氏著,行政組織法論,2005年,頁13-56,臺北:翰蘆。
黃錦堂,論環境法上之傳統誘因手段,收錄於:氏著,臺灣地區環境法之研究,1994年4月,頁141-168,臺北:月旦。
黃錦堂,環境保護法中經濟誘因手段之研究,收錄於:氏著,臺灣地區環境法之研究,1994年4月,頁169-205,臺北:月旦。
溫明忠,經濟學原理,2013年6月,前程文化。
葉俊榮,環境問題的制度因應,收錄於:氏著,環境政策與法律,2002年,臺北:元照。
葛克昌,一般法律原則與行政法實務,收錄於:馬漢寶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法律哲理與制度(公法理論):馬漢寶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6年1月,頁491-514,臺北:元照。
葛克昌,國家與社會二元論及其憲法意義,收錄於:氏著,國家學與國家法,1996年4月,頁7-42,臺北:元照。
葛克昌,給付國家之公權力行使及其界限─給付國家之自由主義傳統,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1997年3月,頁1319-1347,臺北:月旦。
詹鎮榮,大學招生法律問題之探討─兼評教育部之相關訴願決定,收錄於: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2004年10月,頁759-792,臺北:元照。
詹鎮榮,民營化後國家影響與管制義務之理論與實踐,收錄於:氏著,民營化與管制革新,二版,2011年10月,頁103-142,臺北:元照。
詹鎮榮,民營化與管制革新,二版,2011年10月,臺北:元照。
詹鎮榮,行政合作法之建制與開展,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契約之法理˙各國行政法學發展方向,2009年7月,頁101-159,臺北:元照。
詹鎮榮,行政效率效能作為選擇公私協力模式之基準,收錄於:氏著,公私協力與行政合作法,2014年3月,頁61-97,臺北:新學林。
廖義男,從法學上論經濟補助之概念,收錄於:氏著,企業與經濟法,1980年4月,頁191-213。
廖義男,經濟法之概念與內容體系,收錄於:氏著,企業與經濟法,1980年4月,頁1-47。
趙義德,析論不當聯結禁止原則,收錄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一般原理原則,2004,頁219-244,臺北:三民。
劉宗德,行政裁量之司法審查,收錄於:氏著,行政法基本原理,1998年8月,頁127-160,臺北:學林。
劉憶如、王文宇、黃玉霖,BOT三贏策略,1990年,頁10。
蔡震榮,第三篇 論比例原則與基本人權之保障,收錄於:氏著,行政法理論與基本人權之保障,二版,1999年,頁101-144,臺北:五南。
謝哲勝、李金松,工程契約理論與實務(上冊),增訂二版,2010年2月,臺北:翰蘆。
鍾秉正,社會法與基本人權,收錄於:氏著,社會福利法制與基本人權保障,2004年9月。
羅承宗,資源有效利用原則的虛與實─兼論司法院釋字第485號與釋字第542號解釋,收錄於:氏著,新世紀財稅與預算法理論與課題,2011年7月,頁193-221,臺北:翰蘆。
羅明通、林惠瑜,英國行政法之合理原則之應用與裁量之控制,1995年9月。
(二)期刊論文
「公私合作與法律治理」研討會會議綜述,月旦法學雜誌,第224期,2014年1月,頁274-303。
Pitschas, Rainer著,黃鉦堤譯,論德國行政法總論之改革,憲政時代,第24卷第1期,1999年7月,頁171-187。
王子安、林貴貞、高瑞琪,民間參與新型服務模式初探─以PFI提供長期照護為例,中華技術第100期,2013年10月,頁190-203。
王文宇,BOT主要契約內容解析(上),全國律師,第3卷第11期,1999年11月,頁59-76。
王毓正,論環境法於科技關聯下之立法困境與管制手段變遷,成大法學,第12期,2009年10月,頁95-150。
江嘉琪,公、私混合契約之合法要件及瑕疵之法律效果,中原財經法學,第11期,2003年12月,頁1-42。
何愛文,公共工程採BOT模式所生法律問題之研究,律師雜誌,第213期,1997年6月,頁54-65。
吳志光,公私協力行為之公法化趨勢─以委託經營管理及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之實務見解為核心,輔仁法學,第36期,2008年12月,頁1-55。
吳秀光、吳宗憲,台北市政府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之研究,政策研究學報第8期,2008年6月,頁23-75。
吳宗憲、曾凱毅,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為何成為台北市政府的選擇?─以交易成本理論的初探性應用,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3期,2010年7月,頁107-149。
吳德美,英國民間融資方案(PFI)的政治經濟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1期,2009年3月,頁33-69。
宋欣財、袁輔中,政府獲取長期公共服務之初探,中華技術第80期,2008年10月,頁90-98。
李宗勳,公私協力與委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第12期,2004年9月,頁41-77。
李建良,從正當法律程序觀點透析SARS防疫相關措施,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9期,2003年8月,頁85-98。
李建良,都市計畫與營業管理的不當聯結─試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五年度訴字第二五三九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47期,2007年8月,頁243-258。
李惠宗,行政法院對BOT最優申請人決定程序的審查─兼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四年訴字第七五二號(ETC)判決,台灣本土法學,第82期,2006年5月,頁177-190。
李惠宗,都是離職證書惹的禍?─道德義務與不當聯結禁止原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1期,2004年8月,頁137-153。
李惠宗,適用上不當聯結之禁止─行政法適用上的限制,月旦法學教室,第79期,2009年5月,頁14、15。
李惠宗,繳清罰鍰才能換行照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0期,2002年1月,頁91-98。
周良惠,獎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合理「誘因」─外部經濟內部化措施,經社法制論叢,第12期,1993年7月,頁199-230。
林幸加,民間參與投資開發暨營運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交九用地之相關課題探討,捷運技術半年刊第36期,2007年2月,頁215-224。
林明鏘,行政法上之原理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44期,1999年1月,頁18、19。
林明鏘,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事件法律性質之分析,台灣本土法學,第82期,2006年5月,頁218-225。
林傑、曾惠斌,新知介紹─英國PFI制度 政府長期購買民間機構公共服務之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新模式,土木水利,第38卷第4期,2011年8月,頁46-54。
林錫堯,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下),財稅人員進修月刊,第66期,1988年1月15日,頁12-14。
林懋茨,PFI與BOT比較我國與日本的促參推動架構與經驗,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10期,2008年10月,頁29-32。
邱必洙,日本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見聞錄(二):地方政府PFI之活力,營建知訊,第225期,2004年4月,頁54-59。
洪鐮德、廖育信,經典的政治經濟學之「經濟人」模型及其意涵,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5卷第2期,2009夏季號,頁57-78。
徐筱菁,民營化之法律概念,公營事業評論,第1卷第4期,1999年11月,頁119-136。
張其祿,經濟管制:經濟誘因工具的選擇與評估,中國行政評論,第11卷第3期,2002年6月,頁45-62。
張武訓、李侃、林宗銘、周義順,以捷運創造都新開發新價值─交九BOT案,捷運技術半年刊第33期,2005年8月,頁169-186。
張錕盛,德國行政法總論改革之新趨勢,月旦法學雜誌,第50期,1997年7月,頁192-199。
陳明燦,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法制分析:以「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為中心,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49期,2001年12月,頁125-154。
陳明燦、張蔚宏,我國促參法下BOT之法制分析:以公私協力觀點為基礎,公平交易季刊第13卷第2期,2005年4月,頁41-75。
陳英鈐,行政法院作為行政程序的守護神─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對ETC案裁判,月旦法學雜誌,第132期,2006年5月,頁150-164。
陳淳文,公民、消費者、國家與市場,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5卷第2期,2003年6月,頁263-307。
陳清秀,特許合約與公權力之行使,月旦法學雜誌,第34期,1998年3月,頁52-60。
陳敦源、張世杰,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3期,2010年7月,頁17-71。
陳愛娥,BOT投資契約的監督與審核─德國法制的啟發,政府審計季刊,第29卷第3期,2009年4月,頁23-30。
陳愛娥,行政任務取向的行政組織法─重新建構行政組織法的考量觀點,月旦法學教室,第5期,2003年3月,頁63-73。
陳愛娥,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事件中的行為形式與權力劃分─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四年度訴字第七五二號判決、九十四年度停字第一二二號裁定,月旦法學雜誌,第134期,2006年7月,頁26-45。
陳愛娥,國家角色變遷下的行政任務,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頁104-111。
傅玲靜,德國聯邦行政程序法之改革─淺論行政程序迅速原則,中原財經法學,第12期,2004年6月,頁67-120。
曾冠球,為什麼淪為不情願夥伴?─公私夥伴關係失靈個案制度解釋,臺灣民主季刊,第8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83-133。
曾冠球、黃偉誠,公共管理者對於公私合夥風險的認知:調查與反思,公共行政學報,第41期,2011年12月,頁1-36。
程明修,公私協力契約相對人之選任爭議─以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五年度第一二三九號判決(ETC案)之若干爭點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38期,2006年11月,頁28-37。
程明修,公私協力契約與行政合作法─以德國聯邦行政程序法之改革構想為中心,興大法學,第7期,2010年6月,頁69-143。
程明修,德國經濟行政法總論之發展現狀,法學叢刊,第175期,1999年7月,頁102-120。
黃明聖,英國與日本PFI制度比較之研究,台灣經濟論衡,第8卷第12期,2010年12月,頁33-51。
黃俊杰、謝淑貞,永續財政工具中環境稅法律制度之建構,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0期,2007年9月,頁73-101。
黃昭元,平等權審查標準的選擇問題:兼論比例原則在平等權審查上的適用可能,臺大法學論叢,第37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253-284。
黃茂榮,BOT契約,植根雜誌,第14卷第7期,1998年7月,頁241-290。
黃振聲,政府部門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之研究:以台北市公共停車場BOT為例,玄奘管理學報,第1卷第1期,2003年9月,頁1-50。
黃崇哲,我國促參推動的歷程、課題與展望,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9卷第9期,2006年9月,頁19-24。
黃崇哲,我國基礎建設發展的挑戰與契機,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5期,2008年5月,頁29-32。
黃崇哲、鄭淑穗,掌握BOT推動意義 民間參與效益之VfM模式,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10期,2008年10月,頁33-38。
黃舒芃,「行政正確」取代「行政合法」?─初探德國行政革新路線的方法論難題,中研院法學期刊,第8期,2011年3月,頁259-314。
黃錦堂,行政法總論之改革:基本問題,要義與評論,憲政時代,第29卷第2期,2003年7月,頁249-283。
葉俊榮,論比例原則與行政裁量,憲政時代,第11卷第3期,1986年1月,頁79-94。
葉俊榮,論環境政策上的經濟誘因:理論依據,台大法學論叢,第20卷第1期,1990年12月,頁87-111。
詹鎮榮,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之現實與理論─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之ETC相關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34期,2006年7月,頁46-67。
詹鎮榮,變遷中之行政組織法─從「組織形式選擇自由」到「組織最適誡命」,中研院法學期刊,第6期,2010年3月,頁1-60。
廖義男,經濟法之發展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100期,2003年9月,頁114-124。
廖義男,經濟輔助之主要類型及輔助行為之法基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7卷第1期,1977年12月,頁81-99。
熊秉元,人的刻劃─初探經濟學的行為理論,法令月刊,第53卷第10期,2002年10月,頁66-73。
劉宗德,中華民國環境保護之法制與手法,全國律師,第2卷第2期,1998年2月,頁4-32。
劉淑範,行政任務之變遷與「公私合營事業」之發展脈絡,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期,2008年3月,頁1-108。
劉紹樑,論BOT基本法,月旦法學雜誌,第33期,1998年2月,頁22-35。
蔡宗珍,從給付國家到擔保國家─以國家對電信基礎需求之責任為中心,台灣法學雜誌,第122期,2009年2月15日,頁33-36。
蔡茂寅,比例原則在授益行政領域之適用,月旦法學教室,第35期,1998年4月,頁26-27。
蔡茂寅,比例原則的界限與問題性,月旦法學雜誌,第59期,2000年4月,頁30-31。
蔡茂寅,淺論BOT的幾個相關公法問題,萬國法律第102期,1998年12月,頁14-28。
謝靜琪,民間投資者參與地方公共建設之適當誘因─以宜蘭縣冬山河水上海濱公園開發案為例,人與地,第203、204期,2000年11、12月,頁48-58。
(三)學位論文
許登科,德國擔保國家理論為基礎之公私協力(ÖPP)法制─對我國促參法之啓示,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
陳玉玲,BOT附屬事業(批地)對本體事業投資行為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2002年。
陳軍志,公私協力法制下之社會自主管制,政治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
游璧瑜,論公私協力行為之國家擔保責任─以促參法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葉俊榮,行政裁量與司法審查,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四)研究計畫與政府出版品
台灣大學法律研究學研究所,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法草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1990年12月。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BOT專案進度與品質管理參考手冊,2004年7月。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可行性評估及先期計畫書作業手冊─委託民間營運案件(簡要板),2002年10月。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編印,BOT專案進度與品質管理參考手冊,2004年7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公共建設經濟效益評估及財務計畫作業手冊(上冊),2008年10月。
金玉瑩等,「公共服務設施採BOT開發之適切性分析」研究報告,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2010年12月。
徐肇章,「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可行性評估及先期規劃作業手冊」研究報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2001年12月。
財政部推動促參司 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資訊,「促參案件權利金設定方式之探討」研究報告,2007年。
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高雄捷運採民間參與方式評估報告,2008年。
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建設計劃經濟效益評估及財務計畫作業手冊,2008年上冊。
張昌琳等,促參案件附屬事業相關議題委託研究案,財政部委託,2014年4月23日。
梁天開等,「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推動議題改進之研究─政府如何獲取長期公共服務」研究報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2006年12月。
梁發進,台北市政府獎勵民間投資市政建設之研究─以BOT為例,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1998年6月30日。
理律法律事務所,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投資契約標準文件及要項之研議,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2002年11月。
理律法律事務所,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協商機制之擬議期末報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2002年10月。
理律法律事務所,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最低營收保證辦法草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 1999年1月。
陳彥勳等,「日本PFI法、基本方針及標準契約(日譯)」專業服務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2012年7月。
黃玉霖等,各類型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執行成效之調查與分析,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研究,2003年12月。
黃惠如,市政府轉運站獎勵民間投資興建營運案執行經驗,財政部推動促參司網站,頁1-23。
(五)招標文件、BOT契約
民間參與投資松山菸廠文化園區興建營運移轉(BOT)計畫申請須知,2009年9月。
民間參與投資松山菸廠文化園區興建營運移轉(BOT)計畫興建營運移轉契約,2009年1月15日。
民間參與臺北資訊園區暨停車場興建及營運案申請須知,2009年11月9日。
民間參與臺北資訊園區暨停車場興建及營運案開發經營契約,2010年6月28日。
甄選投資人開發暨營運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交九用地第三次招標文件,2003年7月11日。
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交九用地設定地上權契約(定稿本),2004年12月27日。
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交九用地開發經營契約,2004年12月27日。
二、英文文獻
DRBORAH STONE, POLICY PARADOX: 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3rd ed. 2012).
GEORGE I. BALCH, THE STICK, THE CARROT, AND OTHER STRATEGIES, POLICY IMPLEMENTATION: PENALITIES OR INCENTIVES? (Sage Publications, 1980).
Gregory Fisher & Suman Babbar, Private Financing of Roll Roads, World Bank RMC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117, 28 (1996).
HEMMING RICHAR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GUARANTEES AND FISICAL RISK 4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6).
MICHAEL PARKIN, ECONOMICS (9th ed. 2010).
三、德文文獻
Bonk, Heinz Joachim, Fortentwicklung des öffentlich-rechtlichen Vertrags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DVBl. 2004, S. 141-149.
Bonk, Heinz Joachim, in: Stelkens, Paul/Bonk, Heinz Joachim /Sachs, Michael (Hrsg.),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 , 7. Aufl., München 2008, § 56.
Brechtel, Christian, Das Gesellschaftsmodell- Option für eine echte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 Hamburg 2010.
Budäus, Dietrich,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Koopertionsbedarfe, Grundkategorien und Entwicklungsperspktion, in: ders, Kooperationsformen zwischen Staat und Markt, Baden-Baden 2006, S. 11-28.
Burgi, Martin, Der Grundsatz der Wirtschaftlichkeit im Verwaltungsrecht, in: Butzer, Hermann/ders (Hrsg.), Wirtschaftlichkeit durch Organisations- und Verfahrensrecht. Vorträge beim Symposium anlässlich des 65. Geburtstags von Prof. Dr. Friedrich E. Schnapp in Bochum, Berlin 2004, S. 53-70.
Butzer, Hermann, Brauchen wir das Koppelungsverbot nach § 56 VwVfG?, DÖV 2002, S. 881-891.
Degenhart, Christoph, Kontrolle der Verwaltung durch Rechnungshöfe, VVDStRL 55(1996), S. 190-230.
Detterbeck, Steffen, Allgemeines Verwaltungsrecht: mit Verwaltungsprozessrecht, 8. Aufl., Müchen 2010.
Eidenmüller, Horst, Effizienz als Rechtsprinzip, 3. Aufl., Tübingen 2005.
Fehling, Michael, in: Fehling, Michael/Kastner, Berthold/Störmer, Rainer (Hrsg.), Verwaltungsrecht, VvVfG, VwGO, Nebengesetze – Handkommentar, 3. Aufl., Baden-Baden 2013, § 56.
Henneke, Hans-Günter, in: Knack, Hans Joachim/Busch, Jost-Dietrich/Clausen, Wolfgang/Dürr, Hansjochen/Henneke, Hans-Günter/Meyer, Hubert (Hrsg.),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 7. Überarbeitete Aufl., Köln·Berlin·Bonn·München 2000, § 40.
Hoffmann, Klaus, in: Spannowsky, Willy/Uechtritz, Michael, Beck’scher Online- Kommentar BauGB, 24. Edition, Stand: 01.12.2013, § 11.
Hoffmann-Riem, Wolfgang, Effizienz als Herausforderung an das Verwaltungsrecht - Einleitende Problemskizze, in: Ders./Schmidt-Aßmann, Eberhard (Hrsg.), Effizienz als Herausforderung an das Verwaltungsrecht, Baden-Baden 1998, S. 11-57.
Hoffmann-Riem, Wolfgang, Tendenzen in der Verwaltungsrechtsentwicklung, DÖV 1997 , S. 433-442.
Hoppe, Werner/Beckmann, Martin/Kauch, Petra, Umweltrecht, 2. Aufl., Müchen 2000.
Huber, Peter Michael, Öffentliches Wirtschaftsrecht, in: Schmidt-Aßmann, Eberhard (Hrsg.), Besonderes Verwaltungsrecht, 14. Aufl., Berlin 2008, S. 305-449.
Isensee, Josef, Gemeinwohl und Staataufgaben im Verfassungsstaat, in: Isensee, Josef/Kirchhof, Paul (Hrs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Band Ⅲ, 2. Aufl., Heidelberg 1996, § 57.
König, Klaus/Dose, Nikolai, Referenzen staatlicher Steuerung, in: Instrumente und Formen staatlichen Handelns, Köln/Berlin/Bonn/Müchen 1993, S. 519-582.
Kopp, Ferdinand Otto/ Ramsauer, Ulrich,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 13. Aufl., München 2012.
Leinemann, Ralf/Kirch, Thomas, ÖPP-Projekte, konzipieren·ausschreiben·vergeben: Praxisleitfaden für Auftraggeber und Bieter, Köln 2006.
Leisner, Walter, Effizienz als Rechtsprinzip, Tübingen 1971.
Maurer, Hartmut, Allgemeines Verwaltungsrecht, 18. Aufl., München 2011.
Meinzenbach, Jörg, Die Anreizregulierung als Instrument zur Regulierung von Netznutzungsentgelten im neuen EnWG, Baden-Baden 2008.
Möller, Maik, Subsidiaritätsprinzip und kommunale Selbstverwaltung, Baden-Baden 2009.
Preuß, Mathias, Zu den Rechtmäßigkeitsvoraussetzungen subordinationsrechtlicher Verwaltungsverträge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s Koppelungsverbots, Baden-Baden 2000.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Initiative NRW,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im Hochbau, Erste Schritte: Der PPP-Eignungstest, 2004.
Ronellenfitsch, Michael, Daseinsvorsorge und service d`intérét general im Interventionsstaat, in: Magiera, Siegfried/Sommermann, Karl-Peter (Hrsg.), Symposium zu Ehren von Willi Blümel zum 80. Geburtstag. Daseinsvorsorge und Infrastrukturgewährleistung, Berlin 2009, S. 27-63.
Sacksofsky, Ute, Anreize, in: Hoffmann-Riem, Wolfgang/Schmidt-Aßmann, Eberhard, Voßkule, Andreas (Hrsg.), Grundlagen des Verwaltungsrechts, Band 2, München 2008, § 40.
Seikrit, Holger, Beurteilung der Wirtschaftlichkeit von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PPP). Eine Potenzial- und Problemanalyse, München 2009.
Schmidt, Jürgen, Wirtschaftlichkeit in der öffentlichen Verwaltung, 7. Aufl., Berlin 2006.
Schmidt-Aßmann, Eberhard, Effizienz als Herausforderung an das Verwaltungsrecht- Perspektiven der verwaltungsrechtlichen Systembildung-, in: Hoffmann-Riem ,Wolfgang/Ders. (Hrsg.), Effizienz als Herausforderung an das Verwaltungsrecht, Baden-Baden 1998, S. 245-269.
Schmitz, Heribert, „Die Verträge sollen sicherer werden” – Zur Novellierung der Vorschriften über den öffentlich-rechtlichen Vertrag, DVBl. 2005, S. 17-24.
Schulze-Fielitz, Helmuth, Kontrolle der Verwaltung durch Rechnungshöfe, VVDStRL 55(1996), S. 231-277
Schuppert, Gunnar Folke, Grundzüge eines zu entwickelnden Verwaltungskooperationsrechts. Regelungsbedarf und Handlungsoptionen eines Rechtsrahmens für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Gutachten im Auftrag des Bundesministeriums des Innern, 2001.
Schuppert, Gunnar Folke, Verwaltungswissenschaft, Baden-Baden 2000.
Spieth, Wolf Friedrich, in: Bader, Johann /Ronellenfitsch, Michael (Hrsg.), Beck’scher Online- Kommentar VwVfG, 22. Edition, Stand: 01.01.2014, § 56.
Stober, Rolf, Allgemeines Wirtschafts-verwaltungsrecht, 13. Aufl., Stuttgart 2002.
Tettinger, Peter J., Die rechtliche Ausstaltung von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DÖV 1996, S. 764-770.
Von Arnim, Hans Herbert, Wirtschaftlichkeit als Rechtsprinzip, Berlin 1988.
Walther, Ralf, Die Regulierung der Elektrizitätsnetzentgelte nach der Anreizregulierungsverordnung, Baden-Baden 2009.
Weber, Martin/Schäfer, Michael/Hausmann, Friedrich Ludwig,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München 2006.
Wolff, Hans J./Bachof, Otto/Stober, Rolf, VerwaltungsrechtⅠ, 11. Aufl., München 1999.
Ziekow, Jan, Öffentliches Wirtschaftsrecht, 2. Aufl., München 2010.
Ziekow, Jan, Verankerung verwaltungsrechtlicher Kooperationsverhältnisse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im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 Wissenschaftliches Gutachten erstattet für das Bundesministeriums des Innern, Speryer 2001.
Ziekow, Jan,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 Stuttgart 200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99651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6510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詹鎮榮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以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Yi Sy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以璇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Yi Sy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Oct-2017 10:17:15 (UTC+8)-
dc.date.available 2-Oct-2017 10:17:1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Oct-2017 10:17:1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6510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329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65100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誘因係指為促使標的對象自願地為期待之行為,所提供之利益或施加之不利益。在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領域,為吸引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提供之誘因可區分為減少支出與增加收入兩大類,前者包括權利金之多寡、用地取得協助與租金之多寡、租稅優惠、補貼貸款利息與投資一部分,後者則為特許經營權之賦予和特許期間之長短,以及附屬事業之賦予及期間之長短,而實務運作結果為人所詬病者多在附屬事業之賦予此一誘因上。
附屬事業是民間機構在公共建設所需用地之開發經營的事業,且不屬於公共建設及其附屬設施。對於附屬事業提供合法性之檢驗,本論文嘗試提出一套判斷標準,並以此標準檢驗實務BOT案例:第一步驟係先確定BOT具有可行性,若依法BOT不可行而為之,則基於此一違法BOT可行性設定下所提供之誘因,合法性自有所疑義。在此,本論文認為應將經濟性原則納入我國評估公私協力可行與否之機制中,並且修正促參法施行細則中有關可行性評估之衡量項目與基準。其次,於附屬事業項目容許性之檢驗,以不當聯結禁止原則為之,採用「與法規範目的的關聯性」標準,以主辦機關附屬事業項目之提供有助於「公共服務水準提升」整體法規範目的達成與否,為關聯性有無之判斷,且提升之方式不限於直接提升公共服務水準,間接方式亦包含在內。最後,於附屬事業提供規模合法性之檢驗,再以經濟性原則為之,附屬事業僅有相較於其他誘因在相同成本支出時,能達到較大效益,或在同樣效益下,對國家而言是較少成本支出,即須是相較於特許經營權對公共建設服務品質有較多之提升、相較於租金優惠、補貼或投資一部分及權利金多寡能使政府於整體誘因有較少之提供,其提供規模始認為合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8
第三節  論文架構 10
第二章 公部門與私部門地位及行為特性 13
第一節  國家角色遞變與行政任務之轉變 13
第二節  公部門與私部門在功能角色之差異 21
第三節  公部門與私部門之互動 28
第三章 行政法上之誘因 39
第一節  誘因在行政法上之意義與種類 39
第二節  誘因在促參領域之規範與實務 52
第三節  附屬事業之概念、內涵與實務運用 76
第四節  小結 102
第四章 附屬事業提供之合法性─公私協力為可行 105
第一節  我國公私協力可行性評估制度 105
第二節  經濟性原則與德國經濟性評估制度 109
第三節  可行性評估機制之比較與評析 130
第四節  小結 134
第五章 附屬事業項目之容許性─以不當聯結禁止原則檢驗 137
第一節  公法上一般原理原則對附屬事業提供之拘束 137
第二節  不當聯結禁止原則之概念、內涵及討論 149
第三節  不當聯結禁止原則具體化之嘗試 166
第四節  不當聯結禁止原則運用於附屬事業項目之檢驗 195
第五節  小結 215
第六章 附屬事業規模之合法性─以經濟性原則為檢驗 219
第一節 整體誘因提供範圍之標準與界限 219
第二節 附屬事業提供規模之標準與界限 226
第三節 經濟性原則於我國促參案例之檢驗 246
第四節 小結 256
第七章 結論 259
第一節 回顧 259
第二節 展望─PFI制度的採用 264
zh_TW
dc.format.extent 419742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65100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BOT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間參與公共建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附屬事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誘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不當聯結禁止原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經濟性原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可行性評估zh_TW
dc.title (題名)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誘因合法性之研究 ─以附屬事業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legality of incentives for promotion of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with focus on the Ancillary Business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論著
Schliesky, Utz著,喻文光譯,經濟公法(2003年第2版),2006年6月,法律出版社。
Schmidt-Aßmann, Eberhard著,林明鏘等譯,行政法總論作為秩序理念─行政法體系建構的基礎與任務,2009年10月,臺北:元照。
Stark , Christian著,許宗力譯,基本權利的解釋與影響作用,收錄於:許宗力,法律國家權力(一),2006年8月,臺北:元照。
尹章華,獎參條例與BOT,1998年8月,漢興書局。
毛治國,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基本概念,收錄於:孫本初、江岷欽主編,公共管理論文精選(Ⅰ),1999年10月,頁67-104,臺北:元照。
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礎篇,四版,2010年9月,臺北:巨流。
古嘉諄、李元德、黃俊凱、陳俐宇著,促參法Q&A─100個有關辦理BOT、OT等案件的重要問題,2009年7月,臺北:元照。
吳志光,行政法,六版,2014年9月,臺北:新學林。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十二版,2012年9月,臺北:三民。
吳英明,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理論基礎,收錄於:氏著,公私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都市發展與公私部門聯合開發,1996年1月,頁13-79,高雄:復文。
李建良,自由、人權與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二元論的歷史淵源與現代意義─,收錄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二),1999年,頁1-53,臺北:新學林。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六版,2012年9月,臺北:元照。
李惠宗,行政法院有關不當聯結禁止原則判決之研究─兼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26號解釋,收錄於:城仲模教授古稀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二十一世紀公法學的新課題─城仲模教授古稀祝壽論文集Ⅱ.行政法總論篇,2008年10月,頁217-253,臺北:臺灣法治暨政策研究基金會。
李惠宗,行政法院對一般法律原則適用之研究─行政程序法施行後的檢討,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主編,行政契約與新行政法,2002年6月,頁387-408,臺北:元照。
李惠宗,憲法要義,三版,2006年9月,臺北:元照。
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修訂十版,2014年9月,臺北:三民。
林明昕,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利」或「基本國策」?,收錄於:氏著,公法學的開拓線─理論、實務與體系之建構,2006年9月,頁3-31,臺北:元照。
林明鏘,行政程序法草案之重要內容(二):行政契約與行政指導,收錄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編,行政程序法草案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2月。
林明鏘,第八講─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含獎參條例),收錄於:林明鏘、郭斯傑著,工程與法律十講,2013年9月,臺北:五南。
林明鏘,歐盟行政法─德國行政法總論之變革,2009年12月,臺北:新學林。
林明鏘,擔保國家與擔保行政法─從2008年金融風暴與毒奶粉事件談國家的角色,收錄於:吳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政治思潮與國家法學:吳庚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10年1月,頁577-598,臺北:元照。
林淑馨,第三章 民間融資提案(PFI):概念與理論基礎,收錄於:氏著,檢證:民營化、公私協力與PFI,2013年12月,頁79-109,高雄:巨流。
林萬億,社會福利,2010年10月,臺北:五南。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三版,2006年3月,臺北:元照。
洪國欽,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逐條釋義,2007年11月,臺北:元照。
胡仲英,BOT理論與實務:兼論我國BOT政策之推動,1999年,臺北:孫運璿基金會。
徐燕山,財務管理,二版,2011年12月,新北市:指南書局。
張世賢,公共政策分析,二版,2009年10月,臺北:五南。
張永明,租稅優惠正當性之探討,收錄於:氏著,國家租稅權之界限,2010年2月,頁57-86,臺北:翰蘆。
張清溪、許嘉棟、劉英釧、吳聰敏,經濟學,四版,2011年9月,臺北:雙葉書廊。
張錕盛,析論禁止恣意原則,收錄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ㄧ),1994年8月,頁199-217,臺北:三民。
理查˙波斯納著,蔣兆康譯,法律經濟學,2010年8月,臺北:五南。
許宗力,基本權利對國庫行為之限制,收錄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一),1999年,頁1-71,臺北:元照。
許宗力,論行政任務民營化,收錄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二),2007年1月,頁425-459,臺北:元照。
陳敏,行政法總論,八版,2013年9月,臺北:陳敏。
陳清秀,第三章 行政法的法源,收錄於:翁岳生編,行政法(上),三版,2006年10月,臺北:元照。
陳愛娥,「法律原則」作為行政法的法源,收錄於:憲政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第二冊,1998年8月,頁33-85,臺北:三民。
陳愛娥,德國新行政法學的新發展,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契約之法理˙各國行政法學發展方向,2009年7月,頁161-189,臺北:元照。
陳慈陽,環境法總論,三版,2011年11月,臺北:元照。
陳新民,公共利益的概念,收錄於:氏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五版,2002年7月,頁129-180,臺北:元照。
陳新民,行政之任務─彼德˙巴杜拉的〈自由主義法治國與社會主義法治國的行政法〉,收錄於:氏著,公法學劄記,三版,2005年10月,頁91-108,臺北:新學林。
陳新民,行政法學總論,修訂八版,2005年,臺北:三民。
陳新民,服務行政及生存照顧的原始概念─談福斯多夫的〈當作服務主體的行政〉,收錄於:氏著,公法學劄記,三版,2005年10月,頁45-90,臺北:新學林。
陳櫻琴,補助金之法律問題,收錄於:氏著,公平交易法與經濟政策, 2000年10月,頁587-634,臺北:翰蘆。
湯德宗,公害管制策略與經濟誘因理論,收錄於:氏著,美國環境法論集,1990年3月,臺北:三民。
湯德宗,美國環境法體系概要,收錄於:氏著,美國環境法論集,1990年3月,臺北:三民。
程明修,公私協力之行政行為,收錄於:氏著,行政法之行為與法律關係理論,二版,2005年。
程明修,公私協力之行政行為,收錄於:氏著,行政法之行為與法律關係理論,二版,2005年10月,頁237-269,臺北:新學林。
程明修,行政行為形式選擇自由,收錄於:氏著,行政法之行為與法律關係理論,二版,2005年10月,頁271-326,臺北:新學林。
黃錦堂,行政任務民營化之研究─德國法的觀察與我國的省思,收錄於: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2004年10月,頁475-519,臺北:元照。
黃錦堂,行政契約法主要適用問題之研究,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契約與新行政法,2002年,頁3-75,臺北:元照。
黃錦堂,開放的行政組織概念─憲法學與公共行政學門的整體觀察,收錄於:氏著,行政組織法論,2005年,頁13-56,臺北:翰蘆。
黃錦堂,論環境法上之傳統誘因手段,收錄於:氏著,臺灣地區環境法之研究,1994年4月,頁141-168,臺北:月旦。
黃錦堂,環境保護法中經濟誘因手段之研究,收錄於:氏著,臺灣地區環境法之研究,1994年4月,頁169-205,臺北:月旦。
溫明忠,經濟學原理,2013年6月,前程文化。
葉俊榮,環境問題的制度因應,收錄於:氏著,環境政策與法律,2002年,臺北:元照。
葛克昌,一般法律原則與行政法實務,收錄於:馬漢寶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法律哲理與制度(公法理論):馬漢寶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6年1月,頁491-514,臺北:元照。
葛克昌,國家與社會二元論及其憲法意義,收錄於:氏著,國家學與國家法,1996年4月,頁7-42,臺北:元照。
葛克昌,給付國家之公權力行使及其界限─給付國家之自由主義傳統,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1997年3月,頁1319-1347,臺北:月旦。
詹鎮榮,大學招生法律問題之探討─兼評教育部之相關訴願決定,收錄於: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2004年10月,頁759-792,臺北:元照。
詹鎮榮,民營化後國家影響與管制義務之理論與實踐,收錄於:氏著,民營化與管制革新,二版,2011年10月,頁103-142,臺北:元照。
詹鎮榮,民營化與管制革新,二版,2011年10月,臺北:元照。
詹鎮榮,行政合作法之建制與開展,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契約之法理˙各國行政法學發展方向,2009年7月,頁101-159,臺北:元照。
詹鎮榮,行政效率效能作為選擇公私協力模式之基準,收錄於:氏著,公私協力與行政合作法,2014年3月,頁61-97,臺北:新學林。
廖義男,從法學上論經濟補助之概念,收錄於:氏著,企業與經濟法,1980年4月,頁191-213。
廖義男,經濟法之概念與內容體系,收錄於:氏著,企業與經濟法,1980年4月,頁1-47。
趙義德,析論不當聯結禁止原則,收錄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一般原理原則,2004,頁219-244,臺北:三民。
劉宗德,行政裁量之司法審查,收錄於:氏著,行政法基本原理,1998年8月,頁127-160,臺北:學林。
劉憶如、王文宇、黃玉霖,BOT三贏策略,1990年,頁10。
蔡震榮,第三篇 論比例原則與基本人權之保障,收錄於:氏著,行政法理論與基本人權之保障,二版,1999年,頁101-144,臺北:五南。
謝哲勝、李金松,工程契約理論與實務(上冊),增訂二版,2010年2月,臺北:翰蘆。
鍾秉正,社會法與基本人權,收錄於:氏著,社會福利法制與基本人權保障,2004年9月。
羅承宗,資源有效利用原則的虛與實─兼論司法院釋字第485號與釋字第542號解釋,收錄於:氏著,新世紀財稅與預算法理論與課題,2011年7月,頁193-221,臺北:翰蘆。
羅明通、林惠瑜,英國行政法之合理原則之應用與裁量之控制,1995年9月。
(二)期刊論文
「公私合作與法律治理」研討會會議綜述,月旦法學雜誌,第224期,2014年1月,頁274-303。
Pitschas, Rainer著,黃鉦堤譯,論德國行政法總論之改革,憲政時代,第24卷第1期,1999年7月,頁171-187。
王子安、林貴貞、高瑞琪,民間參與新型服務模式初探─以PFI提供長期照護為例,中華技術第100期,2013年10月,頁190-203。
王文宇,BOT主要契約內容解析(上),全國律師,第3卷第11期,1999年11月,頁59-76。
王毓正,論環境法於科技關聯下之立法困境與管制手段變遷,成大法學,第12期,2009年10月,頁95-150。
江嘉琪,公、私混合契約之合法要件及瑕疵之法律效果,中原財經法學,第11期,2003年12月,頁1-42。
何愛文,公共工程採BOT模式所生法律問題之研究,律師雜誌,第213期,1997年6月,頁54-65。
吳志光,公私協力行為之公法化趨勢─以委託經營管理及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之實務見解為核心,輔仁法學,第36期,2008年12月,頁1-55。
吳秀光、吳宗憲,台北市政府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之研究,政策研究學報第8期,2008年6月,頁23-75。
吳宗憲、曾凱毅,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為何成為台北市政府的選擇?─以交易成本理論的初探性應用,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3期,2010年7月,頁107-149。
吳德美,英國民間融資方案(PFI)的政治經濟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1期,2009年3月,頁33-69。
宋欣財、袁輔中,政府獲取長期公共服務之初探,中華技術第80期,2008年10月,頁90-98。
李宗勳,公私協力與委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第12期,2004年9月,頁41-77。
李建良,從正當法律程序觀點透析SARS防疫相關措施,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9期,2003年8月,頁85-98。
李建良,都市計畫與營業管理的不當聯結─試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五年度訴字第二五三九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47期,2007年8月,頁243-258。
李惠宗,行政法院對BOT最優申請人決定程序的審查─兼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四年訴字第七五二號(ETC)判決,台灣本土法學,第82期,2006年5月,頁177-190。
李惠宗,都是離職證書惹的禍?─道德義務與不當聯結禁止原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1期,2004年8月,頁137-153。
李惠宗,適用上不當聯結之禁止─行政法適用上的限制,月旦法學教室,第79期,2009年5月,頁14、15。
李惠宗,繳清罰鍰才能換行照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0期,2002年1月,頁91-98。
周良惠,獎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合理「誘因」─外部經濟內部化措施,經社法制論叢,第12期,1993年7月,頁199-230。
林幸加,民間參與投資開發暨營運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交九用地之相關課題探討,捷運技術半年刊第36期,2007年2月,頁215-224。
林明鏘,行政法上之原理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44期,1999年1月,頁18、19。
林明鏘,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事件法律性質之分析,台灣本土法學,第82期,2006年5月,頁218-225。
林傑、曾惠斌,新知介紹─英國PFI制度 政府長期購買民間機構公共服務之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新模式,土木水利,第38卷第4期,2011年8月,頁46-54。
林錫堯,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下),財稅人員進修月刊,第66期,1988年1月15日,頁12-14。
林懋茨,PFI與BOT比較我國與日本的促參推動架構與經驗,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10期,2008年10月,頁29-32。
邱必洙,日本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見聞錄(二):地方政府PFI之活力,營建知訊,第225期,2004年4月,頁54-59。
洪鐮德、廖育信,經典的政治經濟學之「經濟人」模型及其意涵,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5卷第2期,2009夏季號,頁57-78。
徐筱菁,民營化之法律概念,公營事業評論,第1卷第4期,1999年11月,頁119-136。
張其祿,經濟管制:經濟誘因工具的選擇與評估,中國行政評論,第11卷第3期,2002年6月,頁45-62。
張武訓、李侃、林宗銘、周義順,以捷運創造都新開發新價值─交九BOT案,捷運技術半年刊第33期,2005年8月,頁169-186。
張錕盛,德國行政法總論改革之新趨勢,月旦法學雜誌,第50期,1997年7月,頁192-199。
陳明燦,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法制分析:以「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為中心,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49期,2001年12月,頁125-154。
陳明燦、張蔚宏,我國促參法下BOT之法制分析:以公私協力觀點為基礎,公平交易季刊第13卷第2期,2005年4月,頁41-75。
陳英鈐,行政法院作為行政程序的守護神─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對ETC案裁判,月旦法學雜誌,第132期,2006年5月,頁150-164。
陳淳文,公民、消費者、國家與市場,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5卷第2期,2003年6月,頁263-307。
陳清秀,特許合約與公權力之行使,月旦法學雜誌,第34期,1998年3月,頁52-60。
陳敦源、張世杰,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3期,2010年7月,頁17-71。
陳愛娥,BOT投資契約的監督與審核─德國法制的啟發,政府審計季刊,第29卷第3期,2009年4月,頁23-30。
陳愛娥,行政任務取向的行政組織法─重新建構行政組織法的考量觀點,月旦法學教室,第5期,2003年3月,頁63-73。
陳愛娥,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事件中的行為形式與權力劃分─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四年度訴字第七五二號判決、九十四年度停字第一二二號裁定,月旦法學雜誌,第134期,2006年7月,頁26-45。
陳愛娥,國家角色變遷下的行政任務,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頁104-111。
傅玲靜,德國聯邦行政程序法之改革─淺論行政程序迅速原則,中原財經法學,第12期,2004年6月,頁67-120。
曾冠球,為什麼淪為不情願夥伴?─公私夥伴關係失靈個案制度解釋,臺灣民主季刊,第8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83-133。
曾冠球、黃偉誠,公共管理者對於公私合夥風險的認知:調查與反思,公共行政學報,第41期,2011年12月,頁1-36。
程明修,公私協力契約相對人之選任爭議─以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五年度第一二三九號判決(ETC案)之若干爭點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38期,2006年11月,頁28-37。
程明修,公私協力契約與行政合作法─以德國聯邦行政程序法之改革構想為中心,興大法學,第7期,2010年6月,頁69-143。
程明修,德國經濟行政法總論之發展現狀,法學叢刊,第175期,1999年7月,頁102-120。
黃明聖,英國與日本PFI制度比較之研究,台灣經濟論衡,第8卷第12期,2010年12月,頁33-51。
黃俊杰、謝淑貞,永續財政工具中環境稅法律制度之建構,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0期,2007年9月,頁73-101。
黃昭元,平等權審查標準的選擇問題:兼論比例原則在平等權審查上的適用可能,臺大法學論叢,第37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253-284。
黃茂榮,BOT契約,植根雜誌,第14卷第7期,1998年7月,頁241-290。
黃振聲,政府部門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之研究:以台北市公共停車場BOT為例,玄奘管理學報,第1卷第1期,2003年9月,頁1-50。
黃崇哲,我國促參推動的歷程、課題與展望,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9卷第9期,2006年9月,頁19-24。
黃崇哲,我國基礎建設發展的挑戰與契機,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5期,2008年5月,頁29-32。
黃崇哲、鄭淑穗,掌握BOT推動意義 民間參與效益之VfM模式,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10期,2008年10月,頁33-38。
黃舒芃,「行政正確」取代「行政合法」?─初探德國行政革新路線的方法論難題,中研院法學期刊,第8期,2011年3月,頁259-314。
黃錦堂,行政法總論之改革:基本問題,要義與評論,憲政時代,第29卷第2期,2003年7月,頁249-283。
葉俊榮,論比例原則與行政裁量,憲政時代,第11卷第3期,1986年1月,頁79-94。
葉俊榮,論環境政策上的經濟誘因:理論依據,台大法學論叢,第20卷第1期,1990年12月,頁87-111。
詹鎮榮,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之現實與理論─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之ETC相關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34期,2006年7月,頁46-67。
詹鎮榮,變遷中之行政組織法─從「組織形式選擇自由」到「組織最適誡命」,中研院法學期刊,第6期,2010年3月,頁1-60。
廖義男,經濟法之發展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100期,2003年9月,頁114-124。
廖義男,經濟輔助之主要類型及輔助行為之法基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7卷第1期,1977年12月,頁81-99。
熊秉元,人的刻劃─初探經濟學的行為理論,法令月刊,第53卷第10期,2002年10月,頁66-73。
劉宗德,中華民國環境保護之法制與手法,全國律師,第2卷第2期,1998年2月,頁4-32。
劉淑範,行政任務之變遷與「公私合營事業」之發展脈絡,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期,2008年3月,頁1-108。
劉紹樑,論BOT基本法,月旦法學雜誌,第33期,1998年2月,頁22-35。
蔡宗珍,從給付國家到擔保國家─以國家對電信基礎需求之責任為中心,台灣法學雜誌,第122期,2009年2月15日,頁33-36。
蔡茂寅,比例原則在授益行政領域之適用,月旦法學教室,第35期,1998年4月,頁26-27。
蔡茂寅,比例原則的界限與問題性,月旦法學雜誌,第59期,2000年4月,頁30-31。
蔡茂寅,淺論BOT的幾個相關公法問題,萬國法律第102期,1998年12月,頁14-28。
謝靜琪,民間投資者參與地方公共建設之適當誘因─以宜蘭縣冬山河水上海濱公園開發案為例,人與地,第203、204期,2000年11、12月,頁48-58。
(三)學位論文
許登科,德國擔保國家理論為基礎之公私協力(ÖPP)法制─對我國促參法之啓示,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
陳玉玲,BOT附屬事業(批地)對本體事業投資行為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2002年。
陳軍志,公私協力法制下之社會自主管制,政治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
游璧瑜,論公私協力行為之國家擔保責任─以促參法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葉俊榮,行政裁量與司法審查,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四)研究計畫與政府出版品
台灣大學法律研究學研究所,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法草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1990年12月。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BOT專案進度與品質管理參考手冊,2004年7月。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可行性評估及先期計畫書作業手冊─委託民間營運案件(簡要板),2002年10月。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編印,BOT專案進度與品質管理參考手冊,2004年7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公共建設經濟效益評估及財務計畫作業手冊(上冊),2008年10月。
金玉瑩等,「公共服務設施採BOT開發之適切性分析」研究報告,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2010年12月。
徐肇章,「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可行性評估及先期規劃作業手冊」研究報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2001年12月。
財政部推動促參司 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資訊,「促參案件權利金設定方式之探討」研究報告,2007年。
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高雄捷運採民間參與方式評估報告,2008年。
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建設計劃經濟效益評估及財務計畫作業手冊,2008年上冊。
張昌琳等,促參案件附屬事業相關議題委託研究案,財政部委託,2014年4月23日。
梁天開等,「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推動議題改進之研究─政府如何獲取長期公共服務」研究報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2006年12月。
梁發進,台北市政府獎勵民間投資市政建設之研究─以BOT為例,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1998年6月30日。
理律法律事務所,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投資契約標準文件及要項之研議,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2002年11月。
理律法律事務所,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協商機制之擬議期末報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2002年10月。
理律法律事務所,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最低營收保證辦法草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 1999年1月。
陳彥勳等,「日本PFI法、基本方針及標準契約(日譯)」專業服務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2012年7月。
黃玉霖等,各類型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執行成效之調查與分析,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研究,2003年12月。
黃惠如,市政府轉運站獎勵民間投資興建營運案執行經驗,財政部推動促參司網站,頁1-23。
(五)招標文件、BOT契約
民間參與投資松山菸廠文化園區興建營運移轉(BOT)計畫申請須知,2009年9月。
民間參與投資松山菸廠文化園區興建營運移轉(BOT)計畫興建營運移轉契約,2009年1月15日。
民間參與臺北資訊園區暨停車場興建及營運案申請須知,2009年11月9日。
民間參與臺北資訊園區暨停車場興建及營運案開發經營契約,2010年6月28日。
甄選投資人開發暨營運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交九用地第三次招標文件,2003年7月11日。
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交九用地設定地上權契約(定稿本),2004年12月27日。
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交九用地開發經營契約,2004年12月27日。
二、英文文獻
DRBORAH STONE, POLICY PARADOX: 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3rd ed. 2012).
GEORGE I. BALCH, THE STICK, THE CARROT, AND OTHER STRATEGIES, POLICY IMPLEMENTATION: PENALITIES OR INCENTIVES? (Sage Publications, 1980).
Gregory Fisher & Suman Babbar, Private Financing of Roll Roads, World Bank RMC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117, 28 (1996).
HEMMING RICHAR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GUARANTEES AND FISICAL RISK 4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6).
MICHAEL PARKIN, ECONOMICS (9th ed. 2010).
三、德文文獻
Bonk, Heinz Joachim, Fortentwicklung des öffentlich-rechtlichen Vertrags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DVBl. 2004, S. 141-149.
Bonk, Heinz Joachim, in: Stelkens, Paul/Bonk, Heinz Joachim /Sachs, Michael (Hrsg.),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 , 7. Aufl., München 2008, § 56.
Brechtel, Christian, Das Gesellschaftsmodell- Option für eine echte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 Hamburg 2010.
Budäus, Dietrich,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Koopertionsbedarfe, Grundkategorien und Entwicklungsperspktion, in: ders, Kooperationsformen zwischen Staat und Markt, Baden-Baden 2006, S. 11-28.
Burgi, Martin, Der Grundsatz der Wirtschaftlichkeit im Verwaltungsrecht, in: Butzer, Hermann/ders (Hrsg.), Wirtschaftlichkeit durch Organisations- und Verfahrensrecht. Vorträge beim Symposium anlässlich des 65. Geburtstags von Prof. Dr. Friedrich E. Schnapp in Bochum, Berlin 2004, S. 53-70.
Butzer, Hermann, Brauchen wir das Koppelungsverbot nach § 56 VwVfG?, DÖV 2002, S. 881-891.
Degenhart, Christoph, Kontrolle der Verwaltung durch Rechnungshöfe, VVDStRL 55(1996), S. 190-230.
Detterbeck, Steffen, Allgemeines Verwaltungsrecht: mit Verwaltungsprozessrecht, 8. Aufl., Müchen 2010.
Eidenmüller, Horst, Effizienz als Rechtsprinzip, 3. Aufl., Tübingen 2005.
Fehling, Michael, in: Fehling, Michael/Kastner, Berthold/Störmer, Rainer (Hrsg.), Verwaltungsrecht, VvVfG, VwGO, Nebengesetze – Handkommentar, 3. Aufl., Baden-Baden 2013, § 56.
Henneke, Hans-Günter, in: Knack, Hans Joachim/Busch, Jost-Dietrich/Clausen, Wolfgang/Dürr, Hansjochen/Henneke, Hans-Günter/Meyer, Hubert (Hrsg.),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 7. Überarbeitete Aufl., Köln·Berlin·Bonn·München 2000, § 40.
Hoffmann, Klaus, in: Spannowsky, Willy/Uechtritz, Michael, Beck’scher Online- Kommentar BauGB, 24. Edition, Stand: 01.12.2013, § 11.
Hoffmann-Riem, Wolfgang, Effizienz als Herausforderung an das Verwaltungsrecht - Einleitende Problemskizze, in: Ders./Schmidt-Aßmann, Eberhard (Hrsg.), Effizienz als Herausforderung an das Verwaltungsrecht, Baden-Baden 1998, S. 11-57.
Hoffmann-Riem, Wolfgang, Tendenzen in der Verwaltungsrechtsentwicklung, DÖV 1997 , S. 433-442.
Hoppe, Werner/Beckmann, Martin/Kauch, Petra, Umweltrecht, 2. Aufl., Müchen 2000.
Huber, Peter Michael, Öffentliches Wirtschaftsrecht, in: Schmidt-Aßmann, Eberhard (Hrsg.), Besonderes Verwaltungsrecht, 14. Aufl., Berlin 2008, S. 305-449.
Isensee, Josef, Gemeinwohl und Staataufgaben im Verfassungsstaat, in: Isensee, Josef/Kirchhof, Paul (Hrs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Band Ⅲ, 2. Aufl., Heidelberg 1996, § 57.
König, Klaus/Dose, Nikolai, Referenzen staatlicher Steuerung, in: Instrumente und Formen staatlichen Handelns, Köln/Berlin/Bonn/Müchen 1993, S. 519-582.
Kopp, Ferdinand Otto/ Ramsauer, Ulrich,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 13. Aufl., München 2012.
Leinemann, Ralf/Kirch, Thomas, ÖPP-Projekte, konzipieren·ausschreiben·vergeben: Praxisleitfaden für Auftraggeber und Bieter, Köln 2006.
Leisner, Walter, Effizienz als Rechtsprinzip, Tübingen 1971.
Maurer, Hartmut, Allgemeines Verwaltungsrecht, 18. Aufl., München 2011.
Meinzenbach, Jörg, Die Anreizregulierung als Instrument zur Regulierung von Netznutzungsentgelten im neuen EnWG, Baden-Baden 2008.
Möller, Maik, Subsidiaritätsprinzip und kommunale Selbstverwaltung, Baden-Baden 2009.
Preuß, Mathias, Zu den Rechtmäßigkeitsvoraussetzungen subordinationsrechtlicher Verwaltungsverträge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s Koppelungsverbots, Baden-Baden 2000.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Initiative NRW,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im Hochbau, Erste Schritte: Der PPP-Eignungstest, 2004.
Ronellenfitsch, Michael, Daseinsvorsorge und service d`intérét general im Interventionsstaat, in: Magiera, Siegfried/Sommermann, Karl-Peter (Hrsg.), Symposium zu Ehren von Willi Blümel zum 80. Geburtstag. Daseinsvorsorge und Infrastrukturgewährleistung, Berlin 2009, S. 27-63.
Sacksofsky, Ute, Anreize, in: Hoffmann-Riem, Wolfgang/Schmidt-Aßmann, Eberhard, Voßkule, Andreas (Hrsg.), Grundlagen des Verwaltungsrechts, Band 2, München 2008, § 40.
Seikrit, Holger, Beurteilung der Wirtschaftlichkeit von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PPP). Eine Potenzial- und Problemanalyse, München 2009.
Schmidt, Jürgen, Wirtschaftlichkeit in der öffentlichen Verwaltung, 7. Aufl., Berlin 2006.
Schmidt-Aßmann, Eberhard, Effizienz als Herausforderung an das Verwaltungsrecht- Perspektiven der verwaltungsrechtlichen Systembildung-, in: Hoffmann-Riem ,Wolfgang/Ders. (Hrsg.), Effizienz als Herausforderung an das Verwaltungsrecht, Baden-Baden 1998, S. 245-269.
Schmitz, Heribert, „Die Verträge sollen sicherer werden” – Zur Novellierung der Vorschriften über den öffentlich-rechtlichen Vertrag, DVBl. 2005, S. 17-24.
Schulze-Fielitz, Helmuth, Kontrolle der Verwaltung durch Rechnungshöfe, VVDStRL 55(1996), S. 231-277
Schuppert, Gunnar Folke, Grundzüge eines zu entwickelnden Verwaltungskooperationsrechts. Regelungsbedarf und Handlungsoptionen eines Rechtsrahmens für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Gutachten im Auftrag des Bundesministeriums des Innern, 2001.
Schuppert, Gunnar Folke, Verwaltungswissenschaft, Baden-Baden 2000.
Spieth, Wolf Friedrich, in: Bader, Johann /Ronellenfitsch, Michael (Hrsg.), Beck’scher Online- Kommentar VwVfG, 22. Edition, Stand: 01.01.2014, § 56.
Stober, Rolf, Allgemeines Wirtschafts-verwaltungsrecht, 13. Aufl., Stuttgart 2002.
Tettinger, Peter J., Die rechtliche Ausstaltung von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DÖV 1996, S. 764-770.
Von Arnim, Hans Herbert, Wirtschaftlichkeit als Rechtsprinzip, Berlin 1988.
Walther, Ralf, Die Regulierung der Elektrizitätsnetzentgelte nach der Anreizregulierungsverordnung, Baden-Baden 2009.
Weber, Martin/Schäfer, Michael/Hausmann, Friedrich Ludwig,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München 2006.
Wolff, Hans J./Bachof, Otto/Stober, Rolf, VerwaltungsrechtⅠ, 11. Aufl., München 1999.
Ziekow, Jan, Öffentliches Wirtschaftsrecht, 2. Aufl., München 2010.
Ziekow, Jan, Verankerung verwaltungsrechtlicher Kooperationsverhältnisse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im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 Wissenschaftliches Gutachten erstattet für das Bundesministeriums des Innern, Speryer 2001.
Ziekow, Jan,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 Stuttgart 200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