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衍繹世情:清代《金瓶梅》的批評與改寫
作者 盧靖
Lu, Chin
貢獻者 胡衍南
盧靖
Lu, Chin
關鍵詞 金瓶梅
清代
接受史
戲曲
曲藝
圖像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12-Feb-2019 15:44:46 (UTC+8)
摘要 本文以受眾的角度來觀察清代《金瓶梅》的傳播現象,嘗試分析《金瓶梅》在清代的閱讀活動,如何以不同形式呈現出當時對《金瓶梅》的回應。
本文以下將分為四章。第二章以「文人閱讀」為題,指稱張竹坡與文龍「為藝術而藝術」的文人讀者,即以文龍評點《金瓶梅》為核心,來觀照張竹坡評點,分析文龍對張竹坡評點內容的承衍與擴充,將目光放置在文龍對張竹坡之間的共性,有別於前人談論文龍的作品僅將目光放置在二人的差異,本章分析文龍從繼承到轉化的過程,文龍從張竹坡的評點中繼承了文人對社會的關注,彰顯了《金瓶梅》的批判性特徵,也加入個人的主觀意識,再次說明在文人視域下《金瓶梅》如何成為「奇書」的過程。
第三章與第四章主要以改寫的作品為主,包含雜劇、傳奇、南詞、子弟書等分析,從戲曲到曲藝明確取決大眾的眼光,這些作品中呈現出迎合大眾的傾向,呈現出世俗的趣味,其所關注的主題已不再是龐大的社會性議題,而是在「家庭」中的不同表現。第三章探悉這些側重於《金瓶梅》「市井之常談」面向, 所發展出戲曲與曲藝的作品,南詞《繡像金瓶梅傳》與《傲妻兒》、《奇酸記》等戲曲,如何將《金瓶梅》置放於大眾的眼光之前,賦予《金瓶梅》大眾話語,呈現出「樂而不淫」的趣味性,以及強調貼近生活的表現,並反映大眾的倫理觀;第四章則是以子弟書為中心,從其創作圈乃至讀者圈皆以八旗子弟為主,雖有東調與西調之分,但是卻有著抒情化《金瓶梅》的痕跡,以雅俗兼具的特色,反映了旗人與漢文化交融的特色,從創作到表演,具有特殊的色彩,因此,雖同為曲藝作品,子弟書將被置於第四章單獨討論與分析。
第五章分析《清宮珍寶皕美圖》,無論其創作來源仍有許多疑點,但是未被大量刊印的狀況已經說明《皕美圖》是作為一種娛樂性的私密閱讀,《皕美圖》在繪畫藝術上顯得十分精緻,雖然皆承於崇禎本二百幅圖的構圖,但是就幾幅受到改動的圖像中,確可見到滿足於偷窺以及娛樂的一種樂趣,這種更為娛樂性的表現,仍有著回應《金瓶梅》的閱讀,可能受到高度文人畫的崇禎本插圖影響,因此雖然《皕美圖》再次表現出試圖滿足讀者欲望的意圖,但是仍有對於圖像設計的要求。
清代以《金瓶梅》為中心的傳播,無疑能作為一種文學現象來討論,文學形式到了清代已然成熟發展進而產生變異,更需要反省過往的文學作品如何與現代接軌,無論朝廷的禁令如何嚴格控管具有個人意識的文學作品,在時代的趨勢之下皆有所推進。清初張竹坡的評點是對明代的反省,從道德來思考家庭乃至國家的顛覆,對於愚昧的人性有著更深一層的思索,在評點欲不斷消解《金瓶梅》的人性之惡時,卻又不得不讓《金瓶梅》中的醜陋存有,而藉以標舉道德的閱讀規範。但是,到了清中葉所有的戲曲及曲藝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湧出,更需要解決的是娛樂性的需求以順應時代的潮流,從戲曲與曲藝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對才子佳人般言情書寫的關注,更甚者如南詞《繡像金瓶梅傳》或傳奇《奇酸記》以吸引視聽為目的,滿足觀眾獵奇的心理期待,並僅以天理循環來解決作品中道德背離的問題,大部分的內容皆呈現出縱情的傾向。到了晚清,這些作品逐漸萎縮,國家與社會的動盪再次使讀者注意到《金瓶梅》所警醒的眾世相,文龍的評點再次思考文學作品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又因其同時閱讀張竹坡的評點,更啟發了批評家的自覺,要求自身面對文本時戒慎恐懼的態度,文龍在張竹坡評點的系統下,提供更為深入的思考,且具有現代性的詮釋雛形。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明˙笑笑生著,清˙張竹坡、文龍評點,劉輝、吳敢輯校:《會評會校金瓶梅》,香港:天地出版社,2014年。
明˙笑笑生著,齊煙、汝梅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臺北:曉園出版社,1990年。
明˙笑笑生著,秦修容整理:《金瓶梅:會評會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丁耀亢著,李增坡、張清吉編校:《續金瓶梅》,《丁耀亢全集》,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丁耀亢著,陸合、星月校點:《《金瓶梅》續書三種》,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清˙未知:《清宮珍寶金瓶梅百美圖》(應為「皕美圖」,出版社誤植),臺北:中經出版社,2005年。
清˙李斗:《奇酸記》,收入李斗:《永報堂集五種》三十三卷,上海:復旦大學善本室所藏。
清˙昭槤:《嘯亭續錄》,黃山:合肥書社,2008年。「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04532]。
清˙訥音居士,《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三續金瓶梅》,《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筆夢生著,于潤琦校點:《金屋夢:《金瓶梅》續書》,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88年。
清˙廢閑主人:《雅調秘本南詞繡像金瓶梅》,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
清˙邊汝元:《傲妻兒》,收入吳書蔭主編:《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冊1,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王文章、劉文峰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24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王汝梅、李昭恂、于鳳樹點校:《張竹坡批評金瓶梅》,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王利器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北京大學圖書館編:《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冊10,台北:廣文書局,2003年。
朱傳譽主編:《全明傳奇續編》冊89,臺北:天一出版社,1996年。
首都圖書館編:《清車王府藏曲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黃仕忠、李芳、關瑾編:《子弟書全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趙則誠所藏,劉厚生譯:滿文本《金瓶梅》序文,收入於王汝梅:《金瓶梅版本史》(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頁138-140。
二、近人專著
日˙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日˙青木正兒著,王吉廬譯:《中國近世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日˙酒井忠夫著,劉岳兵、何英鸞譯:《中國善書研究》上下冊,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法˙布迪厄(Pierre-Félix Bourdieu):《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6年。
法˙熱拉爾˙熱奈特(Gdrard Genette)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屠友祥譯:《S/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俄˙巴赫金(M.M Baxthh)著,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孫康宜編:《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美˙孟久麗(Julia K. Murray),何前譯:《道德鏡鑒:中國敘述性圖畫與儒家意識形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美˙柯律格(Craig Clunas),黃曉鵑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陳玨整理:《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美˙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美˙斯坦利˙費什(Stanley Fish)著,文楚安譯:《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英˙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英˙約翰柏格(John berger),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頁61。
德˙漢斯˙羅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出版社,1987年。
丁淑梅:《清代禁毀戲曲史料編年》,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第1-4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方清河等編:《小說戲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方銘:《金瓶梅資料匯錄》,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王文章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
王旭川:《中國小說續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王汝梅:《金瓶梅版本史》,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
王汝梅:《金聖嘆˙毛宗崗˙張竹坡》,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
王寧:《文化翻譯與經典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增斌:《明清世態人情小說》,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5年。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石麟:《中國古代小說評點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冷紀平、郭曉婷:《子弟書源流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吳紅、胡邦煒:《金瓶梅的思想與藝術》,重慶:巴蜀出版社,1987年。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出版,1969年。
吳晗、鄭振鐸:《論金瓶梅》,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1962年。
吳敢、胡衍南、霍現俊等編:《金學叢書第一輯》共十六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吳敢、胡衍南、霍現俊等編:《金學叢書第二輯》共三十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
吳敢:《金瓶梅研究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吳敢:《張竹坡與《金瓶梅》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吳敢:《話說張竹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呂正惠編:《文學的後設思考 : 當代文學理論家》,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李梁淑:《《金瓶梅》的詮評史研究──以萬曆到民初為範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李增波編:《丁耀亢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88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林均珈:《紅樓夢子弟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林崗:《明清小說評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阿英:《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侯忠義、王汝梅編:《金瓶梅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侯寶林、薛寶琨等著:《曲藝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年。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胡衍南:《紅樓夢後──清代中期世情小說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7年。
胡衍南《《金瓶梅》飲食男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胡萬川:《宋明話本:聽古人說書》,臺北:時報出版社,2012年。
范伯群主編:《中國近代俗文學大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
孫志剛:《《金瓶梅》敘事型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孫述宇:《金瓶梅的藝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5年。
徐大軍:《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徐小蠻、王福康:《中國古代插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徐君慧:《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徐朔方、沈亨壽編:《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新華書店,1987年。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高辛勇:《修辭學與文學閱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啟功:《百年啟功•文體兩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崔蘊華:《書齋與書坊之間──清代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張國星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
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編創方式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郭曉婷:《子弟書與清代旗人社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平原、夏小虹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看圖說書──小說繡像閱讀札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陳益源編:《2012臺灣金瓶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傅惜華:《子弟書總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54年。
曾鈺婷:《說圖──崇禎本《金瓶梅》繡像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賀根民:《《金瓶梅》評點美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年。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黃霖、王國安編譯:《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黃霖、陳廣宏、鄭利華編:《2013年明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黃霖:《黃霖說金瓶梅》,臺北:大地出版社,2007年。
黃霖等著:《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黃霖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葛劍雄:《古都與城市——地圖上的中國歷史》,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
熊秉真、余安邦等合編:《情慾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熊秉真主編,王璦玲、胡曉真合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
趙炎秋:《明清近代敘事思想》,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趙園:《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趙園:《家人父子:由人倫探訪明清之際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趙興勤:《中國古典小說戲曲考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齊浚:《持守與嬗變─明清社會思潮與人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劉輝:《金瓶梅論集》,臺北:貫雅文化有限公司,1992年。
蔡亞平::《讀者與明清時期通俗小說創作、傳播的關係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4年。
鄭淑梅:《後設現象:《金瓶梅》續書書寫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鄭媛元:《《金瓶梅》的敘事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卷9,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James Cahill. Pictures For Use and pleasure:Vernacular Painting in High Qing China.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
Martin W.Huang .Snakes` legs: sequels, continuations, rewritings, and Chinese fiction.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Robert E. Hege.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三、期刊論文
于德山:〈中國古代小說「語─圖」互文現象及其敘事功能〉,《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3期,頁15-25。
王冉冉:〈從「文」到「學」──清中葉傳統小說觀念的回歸與岐變〉,《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1期,頁24-33。
王立、劉芳芳:〈《金瓶梅》子弟書的母題接受與滿漢文化融合〉,《山西大學學報》第37卷第4期(2014年),頁23-29。
王楠:〈論張竹坡《金瓶梅》評點中的情理〉,《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第23卷第5期(2013年),頁169-172。
王增斌:〈《金瓶梅》文學估值與明清世情小說之流變〉,《山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卷第3期(1999年),頁3-9。
王瑾:〈試論《夷堅志》對《續金瓶梅》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2011年第3期,頁97-108。
王輝斌:〈明末清初小說批評的特色與成就〉,《新疆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頁47-52。
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頁39-103。
石昌渝:〈清代小說禁毀述略〉,《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9卷第1期(2010年),頁65-75。
伊永文:〈《金瓶梅》對子弟書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2期,頁1-3。
朱眉叔:〈論《續金瓶梅》及其刪改本《隔簾花影》和《金屋夢》〉,《明清小說論叢》(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頁250-279。
朱萍:〈悲涼之霧 遍被華林──明清家庭興衰題材章回小說的文化意蘊〉,《學術研究》2000年第8期,頁122-126。
余岢:〈《清宮珍寶皕美圖》考辨──明《金瓶梅》畫冊探析〉,《濟寧師專學報》第17卷第1期(1996年),頁67-71。
余嘉華:〈評《金瓶梅》續書《隔簾花影》〉,《湖北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4期,頁58-65。
吳敢:〈《金瓶梅》評點綜論〉,《明清小說研究》2013年第3期,頁4-17。
李志宏:〈論《金瓶梅》的情色書寫輯其文化意味──以潘金蓮的情慾表現為論述中心〉,《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7期(2002年),頁6-35。
李洵〈略論韓小窗及其《金瓶梅》子弟書〉,《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12卷第2期(2014年),頁29-33。
李惠儀:〈性別與清初歷史記憶──從揚州女子談起〉,《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7卷第2期(2010年),頁289-314。
汪燕崗:〈古代小說插圖方式之演變及意義〉,《學術研究》2007年第10期,頁141-145。
秀云:〈金瓶梅滿蒙譯本研究〉發表於「2017臺北金瓶梅青年學者論壇」研討會(臺北:臺北金瓶梅青年學者論壇,2017年4月27日)。
周鈞韜、于潤琦:〈丁耀亢與《續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1992年第1期,頁144-156。
俞丹玲:〈從小說到傳奇《奇酸記》研究〉,《文化藝術研究》第7卷第3期(2014年),頁126-136。
姚穎:〈子弟書對《紅樓夢》人物性格的世俗化改編〉,《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第2期,頁84-89。
姚穎:〈論《紅樓夢》子弟書對俗語的運用〉,《滿族研究》,2004年第2期,頁44-50。
昝紅宇:〈清代時事類子弟書中的「子弟」形象考略〉,《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頁64-66。
段春旭:〈論《金瓶梅》續書──《三續金瓶梅》〉,《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9卷第7期(2007年),頁234-235。
胡衍南:〈《金瓶梅》非「淫書」辨〉,《淡江中文學報》第9期(2003年),頁169-192。
胡衍南:〈「世情小說」大不同──論《續金瓶梅》對原書的悖離〉,《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5期(2003年),頁1-26。
胡衍南:〈論《三續金瓶梅》的世情書寫與俗雅定位〉,《淡江中文學報》第23期(2010年),頁27-53。
胡萬川:〈傳統小說版畫插圖〉,《中外文學》第16卷第12期(1988年),頁28-50。
胡曉真:〈《續金瓶梅》──丁耀亢解讀《金瓶梅》〉,《中外文學》第23卷第10期(1995年),頁84-101。
苗懷明:〈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商業運作與文本型態〉《求是學刊》2000年第5期,頁80。
孫言誠:〈《續金瓶梅》的刻本、抄本和改寫本〉,《金瓶梅藝術世界》(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319-332。
孫言誠:〈論《續金瓶梅》的思想內容及其認識價值〉,《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1991年),頁51-55。
徐一茗:〈明清小說插圖設計中構圖的視覺隱喻〉,《明清小說研究》2016年第1期,頁38-48。
翁同文:〈印刷術對於書籍成本的影響〉,《清華學報》第6卷第1-2期,(1967年),頁35-43。
馬孟晶:〈「明清的圖譜與版畫」專輯導言〉,《漢學研究》第28卷第2期(2010年),頁1-25。
馬銘浩:〈論版畫畫譜與文人畫的關係〉,《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1997年),頁199-219。
高玉海:〈傳統戲曲「翻案」與明清小說續書〉,《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頁55-58。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頁21-50。
高桂惠:〈情慾變色──試論丁耀亢續金瓶梅的德色問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6年),頁163-184。
崔曉西:〈張竹坡在金瓶梅評點中的情理範疇及其在小說批評史上的地位〉,《浙江師大學報》1996年第3期。
張春山:〈《小奇酸志》是否「上乘」之作〉,《運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2期(1999年),頁58-60。
張強:〈打破文學傳統的佳構──論世情小說《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第1期,頁150-163、219。
張進德:〈明清人解讀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4期,頁172-186。
莊伯和:〈明代小說繡像版畫所反應的審美意識〉,收於《明代版畫藝術圖書特展專輯》(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9年),頁269-270。
郭曉婷:〈明清小說對說唱文學子弟書的結構影響〉,《民族文化研究》2011年第6期,頁36-41。
郭曉婷:〈從子弟書看清代旗人官吏的日常工作〉,《海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頁107-112。
陳大康:〈熊大木現象:古代通俗小說傳播模式及其意義〉,《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頁99-140。
陳大康:〈論明清通俗小說的發展〉,《明清小說研究》1989年第1期,頁171-191。
陳平原:〈在圖像與文字之間〉,《讀書》2000年第7期,頁94-102。
陳平原:〈從左圖右史到圖文互動──圖文書的崛起及其前景〉,《學術界》第106期(2004年),頁255-266。
陳桂成:〈論子弟書對《金瓶梅》的審美接受〉,《作家雜誌》2009年第6期,頁112-113。
陳維昭:〈李斗《奇酸記》與清代中後期的戲曲流變〉,《暨南學報》2013年第3期,頁82-88。
陳維昭:〈南詞《繡像金瓶梅傳》考論〉,《戲劇藝術》2011年第6期,頁22-33。
陳維昭:〈清代《金瓶梅》的戲曲版本及作品〉,《文學遺產》2017年第2期,頁156-165。
陳金泉:〈金聖歎與張竹坡:中國古典小說美學之日月合璧〉,《學術交流》1994年第2期,頁103-110。
陳翠英:〈閱讀與批評:文龍評《金瓶梅》〉,《台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1年),頁283-320。
陳翠英:〈今昔相映:《金瓶梅》評點的情色關懷〉,收於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頁67-103。
陳輝:〈試論《花影嬌娘》中的因果報應觀和佛教世俗化傾向〉,《明清小說研究》2010年第4期,頁225-233。
陳錦釗:〈子弟書的整理與研究世紀回顧〉,《漢學研究通訊》第86期(2003年),頁18-27。
傅想容:〈明人品讀《金瓶梅》的文人視角-以序跋及崇禎本評點為考察對象〉,《漢學研究集刊》22期(2016年6月1日) ,頁45-73。
單德興:〈試論小說評點與美學反應理論〉,《中外文學》第20卷第3期(1991年),頁73-101。
黃霖:〈丁耀亢及其《續金瓶梅》〉,《復旦學報》1988年第4期,頁55-60。
黃霖:〈再論《金瓶梅》崇禎本系統各本之間的關係〉,《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5期(2001年),頁39-46。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頁55-105。
楊玉成:〈閱讀世情:崇禎本《金瓶梅》評點〉,《國文學誌》第5期(2001年),頁115-157。
趙達雄:〈中國古籍插圖研究(上)〉,《圖書館雜誌》2000年第3期,頁57-60。
趙達雄:〈中國古籍插圖研究(下〉,《圖書館雜誌》2000年第4期,頁52-54。
劉勇強:〈《金瓶梅》本文與接受分析〉,《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頁68-76。
劉曉軍:〈二十世紀張竹坡評點《金瓶梅》研究評述〉,《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4期,頁23-27。
歐陽健:〈《續金瓶梅》的成書年代〉,《齊魯學刊》2004年第5期,頁119-123
潘建國:〈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復旦學報》2001年第1期,頁118-124。
蔡秀枝:〈巴特《S/Z》中的轉向與閱讀策略〉,《中外文學》第31卷第9期(2003年),頁33-66。
聶付生:〈論晚明插圖本的文本價值及其傳播機制〉,《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頁110-119。
羅德榮:〈《續金瓶梅》主旨索解〉,《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3期,頁165-174。
羅德榮:〈從傳奇到寫實──《金瓶梅》小說觀念的歷史性突破〉,《湖北大學學報》第28卷第4期(2001年),頁72-76。
四、學位論文
王明儀:《《續金瓶梅》之身體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洵:《明清《金瓶梅》題材戲曲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戲劇戲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林均珈:《《紅樓夢》本事衍生之清代戲曲、俗曲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3年。
林怡安:《清代「聊齋戲」對小說的繼承與轉變》,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5年。
林景隆:《明代四大奇書之續書文化敘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14年。
洪玲惠:《張竹坡《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評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孫越:《《金瓶梅》子弟書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6年。
梁昱:《《聊齋誌異》子弟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6年。
傅想容:《《金瓶梅》在中日的傳播及閱讀》,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7年。
賀根民:《張竹坡、文龍《金瓶梅》人物批評比較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
朴炫玡:《張竹坡評點《金瓶梅》之小說理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4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胡衍南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盧靖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u, Chinen_US
dc.creator (作者) 盧靖zh_TW
dc.creator (作者) Lu, Chin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2-Feb-2019 15:44:46 (UTC+8)-
dc.date.available 12-Feb-2019 15:44:4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2-Feb-2019 15:44:4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1510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27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1510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受眾的角度來觀察清代《金瓶梅》的傳播現象,嘗試分析《金瓶梅》在清代的閱讀活動,如何以不同形式呈現出當時對《金瓶梅》的回應。
本文以下將分為四章。第二章以「文人閱讀」為題,指稱張竹坡與文龍「為藝術而藝術」的文人讀者,即以文龍評點《金瓶梅》為核心,來觀照張竹坡評點,分析文龍對張竹坡評點內容的承衍與擴充,將目光放置在文龍對張竹坡之間的共性,有別於前人談論文龍的作品僅將目光放置在二人的差異,本章分析文龍從繼承到轉化的過程,文龍從張竹坡的評點中繼承了文人對社會的關注,彰顯了《金瓶梅》的批判性特徵,也加入個人的主觀意識,再次說明在文人視域下《金瓶梅》如何成為「奇書」的過程。
第三章與第四章主要以改寫的作品為主,包含雜劇、傳奇、南詞、子弟書等分析,從戲曲到曲藝明確取決大眾的眼光,這些作品中呈現出迎合大眾的傾向,呈現出世俗的趣味,其所關注的主題已不再是龐大的社會性議題,而是在「家庭」中的不同表現。第三章探悉這些側重於《金瓶梅》「市井之常談」面向, 所發展出戲曲與曲藝的作品,南詞《繡像金瓶梅傳》與《傲妻兒》、《奇酸記》等戲曲,如何將《金瓶梅》置放於大眾的眼光之前,賦予《金瓶梅》大眾話語,呈現出「樂而不淫」的趣味性,以及強調貼近生活的表現,並反映大眾的倫理觀;第四章則是以子弟書為中心,從其創作圈乃至讀者圈皆以八旗子弟為主,雖有東調與西調之分,但是卻有著抒情化《金瓶梅》的痕跡,以雅俗兼具的特色,反映了旗人與漢文化交融的特色,從創作到表演,具有特殊的色彩,因此,雖同為曲藝作品,子弟書將被置於第四章單獨討論與分析。
第五章分析《清宮珍寶皕美圖》,無論其創作來源仍有許多疑點,但是未被大量刊印的狀況已經說明《皕美圖》是作為一種娛樂性的私密閱讀,《皕美圖》在繪畫藝術上顯得十分精緻,雖然皆承於崇禎本二百幅圖的構圖,但是就幾幅受到改動的圖像中,確可見到滿足於偷窺以及娛樂的一種樂趣,這種更為娛樂性的表現,仍有著回應《金瓶梅》的閱讀,可能受到高度文人畫的崇禎本插圖影響,因此雖然《皕美圖》再次表現出試圖滿足讀者欲望的意圖,但是仍有對於圖像設計的要求。
清代以《金瓶梅》為中心的傳播,無疑能作為一種文學現象來討論,文學形式到了清代已然成熟發展進而產生變異,更需要反省過往的文學作品如何與現代接軌,無論朝廷的禁令如何嚴格控管具有個人意識的文學作品,在時代的趨勢之下皆有所推進。清初張竹坡的評點是對明代的反省,從道德來思考家庭乃至國家的顛覆,對於愚昧的人性有著更深一層的思索,在評點欲不斷消解《金瓶梅》的人性之惡時,卻又不得不讓《金瓶梅》中的醜陋存有,而藉以標舉道德的閱讀規範。但是,到了清中葉所有的戲曲及曲藝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湧出,更需要解決的是娛樂性的需求以順應時代的潮流,從戲曲與曲藝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對才子佳人般言情書寫的關注,更甚者如南詞《繡像金瓶梅傳》或傳奇《奇酸記》以吸引視聽為目的,滿足觀眾獵奇的心理期待,並僅以天理循環來解決作品中道德背離的問題,大部分的內容皆呈現出縱情的傾向。到了晚清,這些作品逐漸萎縮,國家與社會的動盪再次使讀者注意到《金瓶梅》所警醒的眾世相,文龍的評點再次思考文學作品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又因其同時閱讀張竹坡的評點,更啟發了批評家的自覺,要求自身面對文本時戒慎恐懼的態度,文龍在張竹坡評點的系統下,提供更為深入的思考,且具有現代性的詮釋雛形。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緣起:作為第一奇書的《金瓶梅》 2
第二節 問題:《金瓶梅》在清代的閱讀 4
一、從張竹坡評點與《金瓶梅》續書談起 4
二、讀者 8
三、釋題與研究範圍 11
第三節 取徑:研究進路與章節分配 11
一、研究進路 12
二、章節分配 14
第四節 研究材料及其版本 15
一、研究材料 16
二、版本 17
第五節 前人研究述評 23
一、評點 23
二、續書 25
三、戲曲 27
四、南詞 28
五、子弟書 28
六、圖像 29
七、《金瓶梅》的傳播與批評 30
第二章 文人閱讀──以文龍評點為核心的探討 32
第一節 從張竹坡到文龍:評點形式的變化 32
第二節 未竟之言:文龍對張竹坡的承繼與擴充 38
一、宣淫?戒淫? 38
二、人物批評 41
第三節 入世情懷:家國視域下的《金瓶梅》 48
第四節 文龍批評的自覺 52
小結 54
附錄:文龍評點中夾批與旁批之整理 55
第三章 大眾審美──以《金瓶梅》戲曲及曲藝為例 58
第一節 《金瓶梅》戲曲及曲藝的改寫 58
一、雜劇──《傲妻兒》 59
二、傳奇──《奇酸記》 60
三、南詞──《繡像金瓶梅傳》 63
四、傳奇──叢刊本 66
五、傳奇──傅藏本二種 69
六、傳奇──馬藏本二卷 71
第二節 人物典型化 72
一、賢婦:吳月娘 73
二、癡婦:李瓶兒 75
三、妒婦:潘金蓮 77
四、烈婦:龐春梅 78
第三節 世情的偏向與展演 80
一、面向家庭的書寫 81
二、財的關注/色的偏離 84
第四節 閨闥之媟語,市里之偎談 90
一、民俗宗教 90
二、男女之情 92
三、情色表演 94
小結 96
第四章 《金瓶梅》子弟書九種 99
第一節 生產:子弟書與《金瓶梅》 99
第二節 彈唱《金瓶梅》:子弟書的演出 102
一、開場 103
二、現身說法 107
三、情色書寫 108
第三節 「添新筆」:韓小窗的《金瓶梅》子弟書 110
一、財的困境──〈得鈔傲妻〉、〈續鈔借銀〉 110
二、親情的關注──〈哭官哥〉 113
三、以龐春梅為主角的子弟書──〈遣春梅〉、〈永福寺〉、〈舊院池館〉 114
第四節 審美:通俗與抒情的趣味 118
一、生活化的語言 119
二、抒情描寫 121
小結 124
第五章 限制讀者──《清宮珍寶皕美圖》的圖像敘事 127
第一節 生產:《皕美圖》的來源 127
一、生成年代釋疑 127
二、《皕美圖》與崇禎本插圖之關係 132
第二節 畫語:《皕美圖》的繪畫筆法 135
一、場景的設計 135
二、人物比例的調整 136
三、物質元素的加入 139
第三節 複現:《皕美圖》與小說的圖文關係 142
一、圖生於文 143
二、轉喻文字 146
三、情節的擺落 148
第四節 換位:《皕美圖》的娛樂趣味 151
一、情色敘事 151
二、窺視與潛聽 154
三、女性身體的展演 156
小結 158
附錄:《皕美圖》、王氏藏本插圖、第一奇書本之回目比對 159
第六章 結論 161
參考書目 164
zh_TW
dc.format.extent 436794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金瓶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清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接受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戲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曲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圖像zh_TW
dc.title (題名) 衍繹世情:清代《金瓶梅》的批評與改寫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明˙笑笑生著,清˙張竹坡、文龍評點,劉輝、吳敢輯校:《會評會校金瓶梅》,香港:天地出版社,2014年。
明˙笑笑生著,齊煙、汝梅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臺北:曉園出版社,1990年。
明˙笑笑生著,秦修容整理:《金瓶梅:會評會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丁耀亢著,李增坡、張清吉編校:《續金瓶梅》,《丁耀亢全集》,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丁耀亢著,陸合、星月校點:《《金瓶梅》續書三種》,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清˙未知:《清宮珍寶金瓶梅百美圖》(應為「皕美圖」,出版社誤植),臺北:中經出版社,2005年。
清˙李斗:《奇酸記》,收入李斗:《永報堂集五種》三十三卷,上海:復旦大學善本室所藏。
清˙昭槤:《嘯亭續錄》,黃山:合肥書社,2008年。「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04532]。
清˙訥音居士,《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三續金瓶梅》,《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筆夢生著,于潤琦校點:《金屋夢:《金瓶梅》續書》,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88年。
清˙廢閑主人:《雅調秘本南詞繡像金瓶梅》,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
清˙邊汝元:《傲妻兒》,收入吳書蔭主編:《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冊1,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王文章、劉文峰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24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王汝梅、李昭恂、于鳳樹點校:《張竹坡批評金瓶梅》,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王利器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北京大學圖書館編:《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冊10,台北:廣文書局,2003年。
朱傳譽主編:《全明傳奇續編》冊89,臺北:天一出版社,1996年。
首都圖書館編:《清車王府藏曲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黃仕忠、李芳、關瑾編:《子弟書全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趙則誠所藏,劉厚生譯:滿文本《金瓶梅》序文,收入於王汝梅:《金瓶梅版本史》(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頁138-140。
二、近人專著
日˙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日˙青木正兒著,王吉廬譯:《中國近世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日˙酒井忠夫著,劉岳兵、何英鸞譯:《中國善書研究》上下冊,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法˙布迪厄(Pierre-Félix Bourdieu):《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6年。
法˙熱拉爾˙熱奈特(Gdrard Genette)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屠友祥譯:《S/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俄˙巴赫金(M.M Baxthh)著,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孫康宜編:《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美˙孟久麗(Julia K. Murray),何前譯:《道德鏡鑒:中國敘述性圖畫與儒家意識形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美˙柯律格(Craig Clunas),黃曉鵑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陳玨整理:《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美˙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美˙斯坦利˙費什(Stanley Fish)著,文楚安譯:《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英˙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英˙約翰柏格(John berger),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頁61。
德˙漢斯˙羅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出版社,1987年。
丁淑梅:《清代禁毀戲曲史料編年》,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第1-4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方清河等編:《小說戲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方銘:《金瓶梅資料匯錄》,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王文章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
王旭川:《中國小說續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王汝梅:《金瓶梅版本史》,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
王汝梅:《金聖嘆˙毛宗崗˙張竹坡》,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
王寧:《文化翻譯與經典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增斌:《明清世態人情小說》,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5年。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石麟:《中國古代小說評點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冷紀平、郭曉婷:《子弟書源流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吳紅、胡邦煒:《金瓶梅的思想與藝術》,重慶:巴蜀出版社,1987年。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出版,1969年。
吳晗、鄭振鐸:《論金瓶梅》,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1962年。
吳敢、胡衍南、霍現俊等編:《金學叢書第一輯》共十六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吳敢、胡衍南、霍現俊等編:《金學叢書第二輯》共三十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
吳敢:《金瓶梅研究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吳敢:《張竹坡與《金瓶梅》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吳敢:《話說張竹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呂正惠編:《文學的後設思考 : 當代文學理論家》,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李梁淑:《《金瓶梅》的詮評史研究──以萬曆到民初為範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李增波編:《丁耀亢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88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林均珈:《紅樓夢子弟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林崗:《明清小說評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阿英:《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侯忠義、王汝梅編:《金瓶梅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侯寶林、薛寶琨等著:《曲藝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年。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胡衍南:《紅樓夢後──清代中期世情小說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7年。
胡衍南《《金瓶梅》飲食男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胡萬川:《宋明話本:聽古人說書》,臺北:時報出版社,2012年。
范伯群主編:《中國近代俗文學大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
孫志剛:《《金瓶梅》敘事型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孫述宇:《金瓶梅的藝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5年。
徐大軍:《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徐小蠻、王福康:《中國古代插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徐君慧:《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徐朔方、沈亨壽編:《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新華書店,1987年。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高辛勇:《修辭學與文學閱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啟功:《百年啟功•文體兩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崔蘊華:《書齋與書坊之間──清代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張國星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
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編創方式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郭曉婷:《子弟書與清代旗人社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平原、夏小虹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看圖說書──小說繡像閱讀札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陳益源編:《2012臺灣金瓶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傅惜華:《子弟書總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54年。
曾鈺婷:《說圖──崇禎本《金瓶梅》繡像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賀根民:《《金瓶梅》評點美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年。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黃霖、王國安編譯:《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黃霖、陳廣宏、鄭利華編:《2013年明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黃霖:《黃霖說金瓶梅》,臺北:大地出版社,2007年。
黃霖等著:《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黃霖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葛劍雄:《古都與城市——地圖上的中國歷史》,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
熊秉真、余安邦等合編:《情慾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熊秉真主編,王璦玲、胡曉真合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
趙炎秋:《明清近代敘事思想》,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趙園:《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趙園:《家人父子:由人倫探訪明清之際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趙興勤:《中國古典小說戲曲考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齊浚:《持守與嬗變─明清社會思潮與人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劉輝:《金瓶梅論集》,臺北:貫雅文化有限公司,1992年。
蔡亞平::《讀者與明清時期通俗小說創作、傳播的關係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4年。
鄭淑梅:《後設現象:《金瓶梅》續書書寫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鄭媛元:《《金瓶梅》的敘事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卷9,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James Cahill. Pictures For Use and pleasure:Vernacular Painting in High Qing China.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
Martin W.Huang .Snakes` legs: sequels, continuations, rewritings, and Chinese fiction.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Robert E. Hege.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三、期刊論文
于德山:〈中國古代小說「語─圖」互文現象及其敘事功能〉,《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3期,頁15-25。
王冉冉:〈從「文」到「學」──清中葉傳統小說觀念的回歸與岐變〉,《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1期,頁24-33。
王立、劉芳芳:〈《金瓶梅》子弟書的母題接受與滿漢文化融合〉,《山西大學學報》第37卷第4期(2014年),頁23-29。
王楠:〈論張竹坡《金瓶梅》評點中的情理〉,《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第23卷第5期(2013年),頁169-172。
王增斌:〈《金瓶梅》文學估值與明清世情小說之流變〉,《山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卷第3期(1999年),頁3-9。
王瑾:〈試論《夷堅志》對《續金瓶梅》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2011年第3期,頁97-108。
王輝斌:〈明末清初小說批評的特色與成就〉,《新疆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頁47-52。
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頁39-103。
石昌渝:〈清代小說禁毀述略〉,《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9卷第1期(2010年),頁65-75。
伊永文:〈《金瓶梅》對子弟書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2期,頁1-3。
朱眉叔:〈論《續金瓶梅》及其刪改本《隔簾花影》和《金屋夢》〉,《明清小說論叢》(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頁250-279。
朱萍:〈悲涼之霧 遍被華林──明清家庭興衰題材章回小說的文化意蘊〉,《學術研究》2000年第8期,頁122-126。
余岢:〈《清宮珍寶皕美圖》考辨──明《金瓶梅》畫冊探析〉,《濟寧師專學報》第17卷第1期(1996年),頁67-71。
余嘉華:〈評《金瓶梅》續書《隔簾花影》〉,《湖北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4期,頁58-65。
吳敢:〈《金瓶梅》評點綜論〉,《明清小說研究》2013年第3期,頁4-17。
李志宏:〈論《金瓶梅》的情色書寫輯其文化意味──以潘金蓮的情慾表現為論述中心〉,《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7期(2002年),頁6-35。
李洵〈略論韓小窗及其《金瓶梅》子弟書〉,《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12卷第2期(2014年),頁29-33。
李惠儀:〈性別與清初歷史記憶──從揚州女子談起〉,《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7卷第2期(2010年),頁289-314。
汪燕崗:〈古代小說插圖方式之演變及意義〉,《學術研究》2007年第10期,頁141-145。
秀云:〈金瓶梅滿蒙譯本研究〉發表於「2017臺北金瓶梅青年學者論壇」研討會(臺北:臺北金瓶梅青年學者論壇,2017年4月27日)。
周鈞韜、于潤琦:〈丁耀亢與《續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1992年第1期,頁144-156。
俞丹玲:〈從小說到傳奇《奇酸記》研究〉,《文化藝術研究》第7卷第3期(2014年),頁126-136。
姚穎:〈子弟書對《紅樓夢》人物性格的世俗化改編〉,《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第2期,頁84-89。
姚穎:〈論《紅樓夢》子弟書對俗語的運用〉,《滿族研究》,2004年第2期,頁44-50。
昝紅宇:〈清代時事類子弟書中的「子弟」形象考略〉,《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頁64-66。
段春旭:〈論《金瓶梅》續書──《三續金瓶梅》〉,《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9卷第7期(2007年),頁234-235。
胡衍南:〈《金瓶梅》非「淫書」辨〉,《淡江中文學報》第9期(2003年),頁169-192。
胡衍南:〈「世情小說」大不同──論《續金瓶梅》對原書的悖離〉,《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5期(2003年),頁1-26。
胡衍南:〈論《三續金瓶梅》的世情書寫與俗雅定位〉,《淡江中文學報》第23期(2010年),頁27-53。
胡萬川:〈傳統小說版畫插圖〉,《中外文學》第16卷第12期(1988年),頁28-50。
胡曉真:〈《續金瓶梅》──丁耀亢解讀《金瓶梅》〉,《中外文學》第23卷第10期(1995年),頁84-101。
苗懷明:〈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商業運作與文本型態〉《求是學刊》2000年第5期,頁80。
孫言誠:〈《續金瓶梅》的刻本、抄本和改寫本〉,《金瓶梅藝術世界》(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319-332。
孫言誠:〈論《續金瓶梅》的思想內容及其認識價值〉,《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1991年),頁51-55。
徐一茗:〈明清小說插圖設計中構圖的視覺隱喻〉,《明清小說研究》2016年第1期,頁38-48。
翁同文:〈印刷術對於書籍成本的影響〉,《清華學報》第6卷第1-2期,(1967年),頁35-43。
馬孟晶:〈「明清的圖譜與版畫」專輯導言〉,《漢學研究》第28卷第2期(2010年),頁1-25。
馬銘浩:〈論版畫畫譜與文人畫的關係〉,《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1997年),頁199-219。
高玉海:〈傳統戲曲「翻案」與明清小說續書〉,《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頁55-58。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頁21-50。
高桂惠:〈情慾變色──試論丁耀亢續金瓶梅的德色問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6年),頁163-184。
崔曉西:〈張竹坡在金瓶梅評點中的情理範疇及其在小說批評史上的地位〉,《浙江師大學報》1996年第3期。
張春山:〈《小奇酸志》是否「上乘」之作〉,《運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2期(1999年),頁58-60。
張強:〈打破文學傳統的佳構──論世情小說《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第1期,頁150-163、219。
張進德:〈明清人解讀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4期,頁172-186。
莊伯和:〈明代小說繡像版畫所反應的審美意識〉,收於《明代版畫藝術圖書特展專輯》(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9年),頁269-270。
郭曉婷:〈明清小說對說唱文學子弟書的結構影響〉,《民族文化研究》2011年第6期,頁36-41。
郭曉婷:〈從子弟書看清代旗人官吏的日常工作〉,《海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頁107-112。
陳大康:〈熊大木現象:古代通俗小說傳播模式及其意義〉,《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頁99-140。
陳大康:〈論明清通俗小說的發展〉,《明清小說研究》1989年第1期,頁171-191。
陳平原:〈在圖像與文字之間〉,《讀書》2000年第7期,頁94-102。
陳平原:〈從左圖右史到圖文互動──圖文書的崛起及其前景〉,《學術界》第106期(2004年),頁255-266。
陳桂成:〈論子弟書對《金瓶梅》的審美接受〉,《作家雜誌》2009年第6期,頁112-113。
陳維昭:〈李斗《奇酸記》與清代中後期的戲曲流變〉,《暨南學報》2013年第3期,頁82-88。
陳維昭:〈南詞《繡像金瓶梅傳》考論〉,《戲劇藝術》2011年第6期,頁22-33。
陳維昭:〈清代《金瓶梅》的戲曲版本及作品〉,《文學遺產》2017年第2期,頁156-165。
陳金泉:〈金聖歎與張竹坡:中國古典小說美學之日月合璧〉,《學術交流》1994年第2期,頁103-110。
陳翠英:〈閱讀與批評:文龍評《金瓶梅》〉,《台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1年),頁283-320。
陳翠英:〈今昔相映:《金瓶梅》評點的情色關懷〉,收於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頁67-103。
陳輝:〈試論《花影嬌娘》中的因果報應觀和佛教世俗化傾向〉,《明清小說研究》2010年第4期,頁225-233。
陳錦釗:〈子弟書的整理與研究世紀回顧〉,《漢學研究通訊》第86期(2003年),頁18-27。
傅想容:〈明人品讀《金瓶梅》的文人視角-以序跋及崇禎本評點為考察對象〉,《漢學研究集刊》22期(2016年6月1日) ,頁45-73。
單德興:〈試論小說評點與美學反應理論〉,《中外文學》第20卷第3期(1991年),頁73-101。
黃霖:〈丁耀亢及其《續金瓶梅》〉,《復旦學報》1988年第4期,頁55-60。
黃霖:〈再論《金瓶梅》崇禎本系統各本之間的關係〉,《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5期(2001年),頁39-46。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頁55-105。
楊玉成:〈閱讀世情:崇禎本《金瓶梅》評點〉,《國文學誌》第5期(2001年),頁115-157。
趙達雄:〈中國古籍插圖研究(上)〉,《圖書館雜誌》2000年第3期,頁57-60。
趙達雄:〈中國古籍插圖研究(下〉,《圖書館雜誌》2000年第4期,頁52-54。
劉勇強:〈《金瓶梅》本文與接受分析〉,《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頁68-76。
劉曉軍:〈二十世紀張竹坡評點《金瓶梅》研究評述〉,《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4期,頁23-27。
歐陽健:〈《續金瓶梅》的成書年代〉,《齊魯學刊》2004年第5期,頁119-123
潘建國:〈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復旦學報》2001年第1期,頁118-124。
蔡秀枝:〈巴特《S/Z》中的轉向與閱讀策略〉,《中外文學》第31卷第9期(2003年),頁33-66。
聶付生:〈論晚明插圖本的文本價值及其傳播機制〉,《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頁110-119。
羅德榮:〈《續金瓶梅》主旨索解〉,《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3期,頁165-174。
羅德榮:〈從傳奇到寫實──《金瓶梅》小說觀念的歷史性突破〉,《湖北大學學報》第28卷第4期(2001年),頁72-76。
四、學位論文
王明儀:《《續金瓶梅》之身體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洵:《明清《金瓶梅》題材戲曲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戲劇戲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林均珈:《《紅樓夢》本事衍生之清代戲曲、俗曲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3年。
林怡安:《清代「聊齋戲」對小說的繼承與轉變》,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5年。
林景隆:《明代四大奇書之續書文化敘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14年。
洪玲惠:《張竹坡《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評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孫越:《《金瓶梅》子弟書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6年。
梁昱:《《聊齋誌異》子弟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6年。
傅想容:《《金瓶梅》在中日的傳播及閱讀》,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7年。
賀根民:《張竹坡、文龍《金瓶梅》人物批評比較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
朴炫玡:《張竹坡評點《金瓶梅》之小說理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4年。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CHI.003.2019.A08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