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建構及應用之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Quality School Indicator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作者 蘇雅拉
Lundegjantsan, Soyol
貢獻者 陳木金
Chen, Mu-Jin
蘇雅拉
Lundegjantsan, Soyol
關鍵詞 蒙古國中小學
優質學校指標
建構與應用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Quality school indicators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1-Sep-2023 16:16:29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發展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之後從發展之優質學校指標進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因素負荷量分析,建構一套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的評估指標,包括:學校領導、行政管理導、課程發展、教師教學、專業發展、學生學習與資源統整七大向度,期待作為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評估系統的應用。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編製「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之調查問卷」進行調查,預試問卷調查總共涵蓋了烏蘭巴托市的63位學校領導人員,進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因素負荷量分析,挑選出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的正式問卷題目。正式問卷調查在烏蘭巴托市127所學校進行,總共抽取校長、主任、輔導共計314位受試者為樣本,以內部結構關係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的信度高,其中以「學生學習」得分最高,「資源統整」得分最低。
二、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的評估指標的效度佳,其中以「專業發展」得分最高,「學生學習」得分最低。
三、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的評估指標的因素負荷量高,其中以「課程發展」得分最高,「行政管理」得分最低。
四、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的評估指標的內部結構關係,其中以「學生學習」得分最高,「學校領導」得分最低。
五、應用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進行調查研究,在「專業發展」的得分最高。
最後依據結論,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教育主管行政機關、學校行政主管、學校教師,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quality school indicato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Afterwards, reliability analysis, validity analysis, and factor loading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school indicators. Construct a se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quality schoo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Including: school leadership,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er teach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udent learning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seven dimensions. Looking forward to its application as an indicator evaluation system for quality schoo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To achieve these purposes, this study adop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Compila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of Mongoli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Quality Indicators" to investigate. A total of 63 school leaders in Ulaanbaatar were covered by the pre-test questionnaire. Carry out reliability analysis, validity analysis, and factor loading analysis. Topics for the official questionnaire were selected for indicators of quality schoo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127 schools in Ulaanbaatar, and a total of 314 subjects including principals, directors and counselors were selected as samples.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internal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analysi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were use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indicators of quality schoo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have high reliability, among which "student learning" has the highest score,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has the lowest score.
2.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quality schoo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have good validity, among whic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as the highest score, and "student learning" has the lowest score.
3. The factor loading indicators of quality schoo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show tha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as the highest score and "administration" has the lowest score.
4. The internal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quality schoo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has high correlation, among them, "student learning" has the highest score and "school leadership" has the lowest score.
5. Applying the indicators of quality schoo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to carry out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e scor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highest.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as references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future follow-up studi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丁一顧、馬世驊(2007)。教育資源整合的另一章:策略聯盟模式理念與實務。教師天地,147,22-28。
王千倖(1998)。現代教師守則。師友月刊,371期, 56-60頁。
王全興(2009)。CIPP評鑑模式的概念與發展。刺激大學教育研究學刊,第五期,1-27。
王企國(2016)。教學專業。臺北市:五南書局。
王秋芳(2019)。國小學生正向情緒、班級氣氛與教師教學信念對學習自我效能感之多層次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8xbcyv。
王志明(2021)。公立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專題實作課程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reg6eq。
王孝維(2022)。國小校長韌性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648n6。
王敬儒(2023)。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領導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gj3g7。
王鑫(2020)。教師職涯發展抱負及專業發展動機之研究—以北京與台北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vjp9wx。
中華民國教育部(2016)。 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 Retrieved from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s://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7834/45668/d4f269e3-96cf-4eac-b038-9a9cda8912f2.pdf。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DOI:10.6384/CIQ.200104.0001。
白如玲、廖英伶、曾常豪(2008)。組織學習活動滿意度調查。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2(1),52-61。
石淑旻(2021)。國民中小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結合後設分析與路徑分析。﹝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石啟宏(2022)。國民小學教育資源管理指標建構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fjzg4z。
古如毓(2022)。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 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7tz5j。
田其虎(2011)。高齡教育資源整合與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dna85。
全國教師大會(2000)。全國教師自律公約。全國教師會89.02.01第一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通過:https://www.sivs.chc.edu.tw/files/16-1000-7534.php。
江山定(2018)。私立高級中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教師專業發展與資優生有效學習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江湘玲(2014)。臺灣與法國小學校長學校經營與關係網絡運作之俗民誌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南投縣。
祁憶蔚(2023)。中等學校旅遊實務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博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rt8bx。
朱家儀(2023)。教師教學信念在學習扶助方案中提升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6sxkxv。
朱珮芬(2023)。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南投縣高點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李文欽(2020)。國民中學組織文化、校長魅力領導、教師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李俊毅(2018)。公立高中職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學術樂觀與教師專業發展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李政穎(2019)。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動態能力與學校經營績效測量模式驗證及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中市。
李思儀(2020)。「臺灣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方案評鑑—回應式取徑。﹝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nyuyu。
李紋勝(2016)。雲端未來學校管理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市。
沈靜濤(2019)。以方案改變理論探究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之執行成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tt76q3。
姒依萍(2019)。高職院校教學困境與教師專業發展:問題發現、量表編製與教師專業發展實踐評估。﹝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w3dk56。
呂薇;英盛華(2022))。PDCA循環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現狀及啟示。林區教學, 298(1), 38-41。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書局。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六版)。臺北市:心理書局。
吳清山(2005a)。學校效能研究的價值。教育研究集刊。25(2),133-139。
吳清山(2005b)。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11a)。教師工作守則的定位與功能。師友月刊,530,36-41。
吳清山(2011b)。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與實踐。 於吳金盛編。30週年慶暨教師專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14-22頁)。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吳清基(2004)。局長序。精緻教育:台北優質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
吳忠勇(2018)。兩位鄉村小校初任校長學校經營歷程之敘事探究。﹝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c429w2。
吳錦章(2018)。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教師創新教學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8jz5m。
吳國銘(2019)。國民小學校長學習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 及學生學習成就之關係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dn54k。
吳煥烘(2012)。學校行政領導理論與實務(一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臺北市。
吳瓊慧(2021)。國民小學系統領導模式及指標建構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巫孟蓁(2019)。國民小學校務發展計畫、績效目標管理 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呂俊宏(2020)。學校推動民族教育的多元架構領導視角:以花蓮縣三所國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論文,花蓮縣。
邱茂城(2004)。高中職學校本位決策、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邱緗伶(2020)。競值架構應用在高中校長課程領導角色之研究—以跨校級高瞻課程發展為例。﹝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4kw96k。
邱憲義(2018)。高中教師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中介變項、學校組織文化為調節變項。﹝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dv57q9。
林天祐(2007)。教育資源統整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47期,8-14頁。
林春貴(2014)。高雄市國中校長教育資源運用、經營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pe48wa。
林建平(1997)。學習輔大嗷-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進材(2006)教學論。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進材(2012)。教學檔案的運用與研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於簡紅珠、林進材、侯惠澤、張國恩、宋曜廷、林志成、張素桌、許籐繼、丁一顧、莊蕙瑛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 (頁19-34)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進材(201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進材(2020)教師教學實踐智慧:從設計到實施。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鑫琪和陳瑞玲(2006)。教師的生涯發展與規劃。教育暨外國語文學報。3,23-35。
林湘芸(2022)。國小校長多元型模領導、教師領導、教師組織承諾 與學校效能徑路模式建構與驗證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林淑芳(2019)。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成效之校務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5zt5zw。
林雅芳(2021)。偏鄉小學初任校長的課程領導—以108課綱跨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為例。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縣。
林顯正(2006)。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之研究-ISO評鑑模式。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林麗娟(2011)。兩岸小學發展特色學校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新竹市。
林宛青(2022)。可見的教師專業發展-以國中自然領域輔導團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論文,花蓮縣。
周宗正(2016)。國民中學教育行政人員協同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彰化縣。
周忠信(2009)。社區成人教育資源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建構高雄市民大學為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hvce84。
姚麗英(2019)。高中校長道德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施惠珍(2020)。國民小學校長智慧領導、教師專業素養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徐美鈴(2012)。學校行政執行力之研究 —以新北市國民中學執行「校園正向管教」政策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涂棟隆(2018)。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家長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縣。
倪士峯(2018)。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政策規劃、執行與論證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中市。
陳玉玫(2013)。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領導與 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
陳忠明(2022)。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臺北市:揚智。
陳木金(2002)。學校領導研究:從混沌理論研究彩繪學校經營的天空。高等教育出版。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木金(2005)。創造專業與評鑑結合的教師進修文化。師友月刊,461期,12-16頁。
陳木金(2011)。優質學校行政管理新取向的核心技術探討。2011年「優質典範學校─行政管理優質」研討會論文集。32-45頁。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陳木金、邱馨儀(2007)。推動優質學校行政確保教育品質。載於中華民國學校行政學會主辦之「學校行政論壇第十八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1-245),臺北市。
陳志清(2012)。高職校長領導特質與組織文化及學校經營管理競爭優勢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彰化縣。
陳忠明(2022)。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c2x56k。
陳勇助(2018)。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權力運用策略、 教師社群互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縣。
陳瑞成(2001)。國小教師的生涯發展及其因應策略。教學之友,42(3),11-18。
陳新平(2020)。特色學校轉化歷程、經營策略與創新發展實施成效之研究——以桃園市梅花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陳添丁(2018)。國民小學校長學習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v8e534。
陳煜清(2002)。我國中小學的另一項選擇—學校本位財政管理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21,21-27。 DOI: 10.6423/HHHC.200209.0021
陳博廉(2021)。科技素養融入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之實踐與成效評量:一所行動學習典範國小之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領導與科技管理博士班博士論文,新北市。
陳麗惠(2018)。我國原住民族國小女性校長文化意識、角色踐行與學校經營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博士論文,南投縣。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書局。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市:五南書局。
秦夢群(2017)。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三版)。臺北市:五南書局。
秦夢群(2017)。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七版)。臺北市:五南書局。
秦夢群、黃敏榮(2016)。高級中等學校分布式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9(2),1-25。
唐子騏(2020)。十二年國教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 --以南投縣秀林國小課程設計與國際交流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南投縣。
郭春松(2022)。非山非市完全中學實踐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核心素養校本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c2xs2m。
郭倵強(2022)。主管轉型領導和全面品質管理PDCA循環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心流經驗為中介變項-----。﹝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k5rup8。
連安青(2020)。參與小學數學實驗課程教師專業發展之生命史探究。﹝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sb56u6。
孫志麟(2007)。教育資源的管理與應用:學校經營新主張。教師天地,147,29-37。
莊佳瑜(2019)。技術型高中學生知覺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意願、同儕效應對學生學習成效相關之研究-以手機管理為調節變項。﹝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莊清寶(2011)。學校本位財務管理、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國中小特色學校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莊道明(1996)圖書館專業倫理。臺北市:文化圖書管理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梁文堂(2022)。中小學美感教學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美術課程為例。﹝博士論文。東方設計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z8c5hb。
梁東民(2019)。校長以願景領導帶領學校邁向優質學校之歷程研究-以資源統整為例。台灣教育,716,103-114。
梁福鎮(2005)。教師專業倫理內涵與養成途徑之探究。教育學科期刊,5(2),61-77。
許毓娟(2016)。高屏地區國中校長願景領導、組織信任、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張伯瑲(2021)。國民小學學校學習領導、學校進步力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4hsgg9。
張坤宏(2016)。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校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縣。
張怡清(2008)。大陸地區中小學校財政法制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gy8f4。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照璧(2020)。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素養指標之建構與權重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
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張彥宗(202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的課程領導之探究-以野百合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凌凌(2022)。國民小學校長正念領導、教師專業素養與 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48w7s4。
張簡玲娟(2022)。普通高中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發展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yuf6j7。
張毓娟(2019)。幼兒園教師教學信念與實踐關係之研究: 以主題教學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rk25u9。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書局。
張德鋭(2016)。教師專業理論,有所為有所不為。師友月刊,583,1-4。
張鴻章(2022)。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博士論文,南投縣。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張慶勳(2001)。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高雄:復文。
張鈿富、登進權、林孟潔(2010)。台灣高中教育資源管理均等性之評估。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3),151-176。
黃千盈(2021)。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工作士氣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澎湖縣及新北市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黃中昕(2017)。高中學校本位課程轉化之中間領導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永和(2007)情境學習理論與教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臺北市: 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2015)。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臺北市:五南書局。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政傑(1994)。教育資源的理念與問題。台灣教育,528,8-14。
黃宏文(2020)。完全中學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階領導雙歧與教師心理契約為中介變項。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黃明裕(2017)。國小教師知覺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黃昆輝(1995)。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黃彥鈞(2022)。實驗小學校長課程領導模式建立與驗證之經驗敘說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8ekq7。
黃昭勳(2017)。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知能、專業發展需求、專業發展困境與專業發展滿意度徑路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5dndn6。
黃庭鈺(2020)。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學生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8uh72a。
黃貴連(2023)。國中校長空間領導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教師幸福感為中介變項。﹝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rgq59n。
黃聰哲(2013)。台灣小型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之建構於評估。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嘉義市。
游淑靜(2022)。校長學習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論文,花蓮縣。
程煒庭(2021)。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後設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舒淮(2020)。110年地表最強教育專業科目(一):教育理論基礎。臺北市。千華數位文化。
舒懷(2019a)。名師壓箱秘笈: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千華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舒懷(2019b)。名師壓箱秘笈: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千華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曾如敏(2022)。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英語學習滿意度與覺知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ff8q8d。
曾若玫(2017)。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學術樂觀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詹孟傑(2018)。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希望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縣。
楊文菁(2011)。教師進行低年級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課程領導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楊雅婷(2020)。高級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葉連祺(2007)。 國小SWOT分析項目、權重體系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2(2),23-48。
蒙古國教育法(2006)。https://legalinfo.mn/mn/detail/9020。
鄧進權(2009)。我國高中教育資源管理績效評估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72u9m。
鄧珮秀(2017)。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教師專業發展與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四市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鄭建良(2006)。國民中學學校本位財務管理制度之研究—教育充足性觀點。﹝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z3x74e。
鄭淵全(2005)。學校課程發展策略與實踐之探究。教育學刊,24, 23-46。
鄭權鑫(202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美德、行政領導作為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情形之探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4yjvtp。
趙美珠(2018)。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交易領導對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wusjdu。
趙詠鋒(2016)。校長領導行為、教師工作價值觀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大陸、美國華人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廖志家(2021)。國小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認知、參與意願與 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j3qbu。
廖修寬(2017)。國民小學教師變革關注、變革接受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實施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ev2ks。
蔡吉郎(2017)。技術型高中校長學習領導、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8n3868。
蔡明貴(2022)。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習型組織 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蔡培村(1996)。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蔡培村(1998)。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文化。
蔡培村、舞文瑛(2004)。領導學。高雄:麗文文化。
蔡素惠(201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全面領導、社會支持與教師復原力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蔡清田(2001)。課程改革實驗。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陳延興(2013)。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6(3), 59-78。
蔡惠淑(2017)。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行為、學校創新、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徑路模式之建構與驗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劉昭男(2016)。優質學校經營之研究-以三所國民小學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v69wjk。
劉威踚(2017)。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校長關係行銷對學校效能之影響-以教師感恩、組織信任與組織承諾為中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博士班博士論文,台南市。
劉姿君(2016)。大臺北地區國民小學分布式領導對教育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劉宗明(2020)。英國學苑的學校本位管理與績效責任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南投縣。
蕭伊蝶(2021)。戶外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實施之研究—以中部某國小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jhq463。
蕭正欣(2021)。國立高級中等學校中國式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文化對領導效能之影響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雲林縣。
歐用生(1981))。課程發展的模式。師友月刊。167, 9-12。
歐用生、黃嘉雄、白亦方(2009)。基礎教育課程制定機制及過程之研究。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潘致惠(2019)。行動智慧導向的校長課程領導與 校訂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博士論文,新竹市。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謝文全(2016)。教育行政學(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臺北市。
謝汝鳳(2022)。校長反思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97wg7。
謝扶成(2021)。國民中學校長領導風格與中間領導者幸福感之關係--以基本心理需求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鍾志長(2013)。學校領導實際:國民小學校長知覺的領導環境。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論文,花蓮縣。
鍾沛涵(2021)。國小學童知覺教師正向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自我效能、自我調節的中介效果與感恩特質的。
簡妙娟(2018)。國民小學校長微觀政治領導、組織信任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顏佩如(2001)。課程與教學整合的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3,40-51。
譚為任(2020)。課程領導者運用前攝行為理論於推動國中課程改革歷程中的策略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雲林縣。
羅虞村(1984)。領導理論之評析及其對我國教育行政領導之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蘇衍丞(2017)。雲林縣國小校長知識領導、學習型組織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eh3ddn。
蘇奕娟(2019)。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專業素養與學生學習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fpbzch。
龔祐祿(2018)。國小校長學習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習型學校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h68kf。
二、英文文獻
Abu-Duhou, I. (1999). School-based Management. Paris: UNESCO.
Abuhav, I. (2017). ISO 9001: 2015 - A Complete Guide to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CRC Press.
Amit, R., & Schoemaker, P. J. (1993).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1), 33-46.
Anderson, L. (2002). 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Allocation. In T. Bush, & L. Bell,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pp. 207-221).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Ashrafi, M. (2013). Behavioral Objectives Movement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Use of Language in Art Material Develop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3(2), 301-305.
Bass, B.M. (1990). Bass & Stogdill’s Handbook of Leadership: Theory, Research, and Managerial Applicati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Bolman, L., Deal, T. (2017). Reframing Organizations: Artistry, Choice, and Leadership (6th ed.). New Jersey: Jossey-Bass.
Borich, G. D. (2017).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Research-Based Practice (9th ed.). Pearson.
Brandt, R. S. (1998). Powerful Learning.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urton, H. Leon. (1998). An Explicit or Implicit Curriculum: Which Is Better for Young Children? OMEP`s XXII World Congress: The Child`s rights to Care, Play, and Education. Copenhagen: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Caldwell, B. J. (1998). Strategic Leadership,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 School Refor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6(5), 445-461.
Caldwell, B. J. (200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UNESCO-IIEP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Chapman, C., Muijs, D., Reynolds, D., Sammons, P., & Teddlie, C. (2015).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Cheng, Y. C.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London: The Palmer Press.
Cheng, Y. C. and Tam, M. M. 1997. Multi-Models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5: 22–31.
Clarke, D., Hollingsworth, H. (2002). Elaborating a Model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V.18, Issue 8. 947-967. DOI: 10.1016/S0742-051X(02)00053-7
Cornali, F. (2012).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Educational Measures: Evaluation Practices, Indicators and Rhetoric. Sociology Mind, 2, 255-260. doi: 10.4236/sm.2012.23034.
Crossan, M. M., Rouse, M. J., Fry, J. N., & Killing, J. P. (2009). Strategic Analysis and Action (7th ed.). Toronto: Pearson Prentice Hall.
David, J.L. (1989).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chool-Based Manage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V. 46, 45-53.
Deming, W. E. (1986). Out of the Crisi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Education commission. (1997). Report No.7. Hong Kong: The Government Printer.
Fielder, F. E. (1967).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 Hill.
European Union. (2010).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urope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Luxembourg: European Union.
Friedman, I. A., & Kass, E. (2002). Teacher Self-Efficacy: A Classroom-Organization Conceptualiz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8(6), 675-686.
Fullan, M., Watson, N. (2000). School-based Management: Reconceptualizing to Improve Learning Outcomes.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1(4), 453-473. DOI: 10.1076/sesi.11.4.453.3561
Gagné, R. M., Wager, W. W., Golas, K., & Keller, J. M. (2005). Principles ofr Instructional Design. Thomson/Wadsworth.
Glathorn, A. A. (1997). 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 Shaping What Is Taught and Tested. SAGE Publications.
Glatthorn, A. A., Boschee, F., Whitehead, B. M., & Boschee, B. F. (2019). Curriculum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5th ed.). SAGE Publications.
Glover, D., & Levačić, R. (2020).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2nd ed.). London: UCL Press.
Gordon, C. (1989). Key Elements of Site-Based Manage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V. 46.
Gordon, T., & Burch, N. (1974). T.E.T. 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 P. H. Wyden.
Grant, R. M., & Jordan, J. (2015). Foundation of Strategy (2nd ed.). West Sussex: John Wiley & Sons Ltd.
Greemers, B. P. M. (2005).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Keynote address presented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n China, Shenyang.
Gummesson, E., & Mele, C. (2010). Marketing as Value Co-creation Through Network Interaction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Marketing Management, 181-198.
Gupta, C. B. (2014). Strategic Management: Text and Cases. New Delhi: S. Chand.
Hairon, S., Chua, C. S. K., and Neo W. L. (2018)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a case study of a primary school.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38 (4), 518-532, DOI: 10.1080/02188791.2018.1530192
Harris, A. (2002) School Improvement: What’s in it for Schools? London: Routledge/Falmer.
Hersey, P., Agelini, A. L., Carakushansky, S. (1982). The Impact of Situational Leadership and Classroom Structure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7(2), 216–224.
Hibbert, S., Winklhofer, H., & Temerak, M. (2012). Customers as Resource Integrators: Toward a Model of Customer Learning.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15(3), 247–261.
Hill, C. W., & Jones, G. R. (2011). Essential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3rd ed.). Cengage Learning.
Hoy, W. K., &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McGraw-Hill.
IBE-UNESCO. (2017). Training tool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totype of a National Curriculum Framework. Geneva: UNESCO.
Kleinaltenkamp, M., Brodie, R. J., Frow, P., Hughes, T., Peters, L. D., & Woratschek, H. (2012). Resource Integration. Marketing Theory, 12(1), 201-205.
Kwee, C. T. (2020). The Application of Career Theories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areer Decision: A Literature Review. 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9), 3997-4008.
Leithwood K. A., Reihl C. (2006). What Do We Already Know Abou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 New Agenda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Teachers College Press.
Levačić, R. (2000). Linking Resources to Learning Outcomes. In M. Coleman, & L. Anderson, Managing Finance and Education. London: Paul Champan Publishing.
Levin, B. (1986). Renewing the Canadian Teaching forc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Levine, D. U. (1992). An Interpretive Review of US Research and Practice Dealing with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London Cassel.
Lockheed, M., & Hanushek, E. (1994). Concepts of educational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s Policy Working Papers.
Maringe, F. (2012). Integrating Marketing into Th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of Schools: A Curriculum-Focused Approach. In I. Oplatka, & J. Hemsley-Brown, The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of Educational Marketing: Research,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s.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ed.
Marzano, R. J., & Pickering, D. J. (1992). Dimensions of Learning: Teacher`s Manual.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cCown, R. R., Driscoll, M., & Roop, P. (1996). Facilitaiton Student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5, 278-309.
McLeod, G. (2003). Learning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Learning Matters, 2, 35-43.
MOES, ADB (2019).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Subsector Study Report. Ulaanbaatar.
MOES, Global Partnership for Education, World Bank (2019). Primary Education Sector Analysis in Mongolia. Ulaanbaatar.
Morrison, G. R., Ross, S. M., Kalman, H. K., & Kemp, J. E. (2012).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John Wiley & Sons.
Murphy, J., Weil, P., Hallinger, P., & Mitman, A. (1985). School effectivenes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Educational Forum, 49(3), 361-374.
Neal, R. G. (1991).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A detailed Guide for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Bloomington: 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
OECD. (2010). The Nature of Learning: Using Research to Inspire Practice. (H. Dumont, D. Istance, & F. Benavides, Eds.) OECD.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2017).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7th ed.).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Osorio, F.B. and Patrinos, H.A. and Fasih, T. (2009). De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in Schools: The Theory and Evidence on School-based Management.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ahl, N., & Richter, A. (2007). SWOT Analysis: Idea, Methodology and a Practical Approach. Munich: GRIN Verlag.
Poisson, M. (2009). 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and Effective Use of Teacher Codes of Conduct. Paris: IIEP-UNESCO.
Porter, M. 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Purkey, S., Smith, M. (1983). Effective school: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4), 427-452.
Reynolds, D., Chapman, C., Kelly, A., Muijs, D. & Sammons, P. (2011).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the critiques, the defence, and the present debate. Effective Education, 3(2), 109-127. DOI: 10.1080/19415532.2011.686168
Sabar, N. (1994).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School Lovel. In T. N. Postlethwaite, & T. Huse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d ed.). New York: Pergamon.
Sadler, P. (2003). Strategic Management. London: Kogan Page.
Sarsdy, A. (2016). SWOT Analysis: A Guide to SWOT for Business Studies Students. Spectaris Ltd.
Scales, P. (2017). An Introduction to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UK: McGraw-Hill.
Scott, D. (2008). Critical Essays on Major Curriculum Theorists. Abingdon: Routledge.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London: Harper & Row.
Skilbeck, M. (1998).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Change. Springer.
Stogdill, R. M. (1948). Pers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eadership: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5, 35-71.
Stogdill, R. M., Bass, B. M. (1981). Stogdill’s Handbook of Leadership: A Su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Stogdill, R.M.(1969). Pers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eadership in C. A. Gibb ed., Leadership. Baltimore: Pengium Book Inc.
Stronge, J. H., & Hindman, J. L. (2003, January). Hiring the Best Teacher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Journal of the Department of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A, 60(8), 48-62.
Stufflebeam, D. L. (2003).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I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st ed.)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tufflebeam, D. L., & Zhang, G. L. (2017). The CIPP Evaluation Model How to Evaluate for 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New York: Guilford Publications.
Teddlie, C. & Reynolds, D. (2000).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London: Falmer Press.
Tschannen-Moran, M., Hoy, A. W., & Hoy, W. K. (1998). Teacher Efficacy: Its Meaning and Meas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2), 202-248.
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yler, R. W. (1957). The curriculum then and now.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56 Invitational Conference on Testing Problems. Princeton, NJ: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UN (2015).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ttps://sdgs.un.org/2030agenda
UNESCO (2019a). 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 2019: http://gem-report-2016.unesco.org/en/chapter/target-4-8-finance/
UNESCO (2019b). Teacher Policy Development Guide. Retrieved from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0966
Wiggins, G., & McTighe, J. (2005).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2nd ed.).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illiams, J.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In G. Nicholls (Ed.), 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A Handbook for Primary &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2nd ed.). Routledge Falmer.
William A. F., Carolyn R. (2005). A New Agenda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11.
Yukl, G. (2008).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7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Zajda, J., Gamage, D. (2009) Decentralisation and School-Based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lf-Governing School Models. Decentralisation,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nd Quality. Springer Netherlands. DOI: 10.1007/978-90-481-2703-0
三、蒙文文獻
Ичинхорлоо Ш. (2009). Боловсрол судлал удиртгал. Улаанбаатар.
Н. Наранчимэг, Э. Төгөлдөр (2010). Боловсролын Удирдлага. Улаанбаатар: Удирдлагын Академи.
Дэлхийн банк (2020). Монголын дотоодын нийт бүтээгдэхүүн: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KD.ZG?locations=MN
МУ-ын засгийн газар (2016). МУ-ын засгийн газрын 31-р тогтоол: “Боловсрол” үндэсний хөтөлбөр https://www.meds.gov.mn/post/65856
Боловсрол, шинжлэх ухааны яам (2019). “МУ-ын боловсролын суурь мэдээллийн тайлан”. УБ.
Улаанбаатар хотын засаг даргын тушаал (2019) (烏蘭巴托市長法令, 2019).
Бэгз, Н. (2013). Монголын боловсрол судлалын шинэ парадигм. Улаанбаатар: Боловсролын хүрээлэн.
Пүрэвдорж, Ч. (2005). Байгууллагын менежмент. Улаанбаатар: Адмон.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10715252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252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木金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Mu-Ji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蘇雅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undegjantsan, Soyolen_US
dc.creator (作者) 蘇雅拉zh_TW
dc.creator (作者) Lundegjantsan, Soyol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Sep-2023 16:16:29 (UTC+8)-
dc.date.available 1-Sep-2023 16:16:2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Sep-2023 16:16:2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715252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249-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715252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發展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之後從發展之優質學校指標進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因素負荷量分析,建構一套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的評估指標,包括:學校領導、行政管理導、課程發展、教師教學、專業發展、學生學習與資源統整七大向度,期待作為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評估系統的應用。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編製「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之調查問卷」進行調查,預試問卷調查總共涵蓋了烏蘭巴托市的63位學校領導人員,進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因素負荷量分析,挑選出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的正式問卷題目。正式問卷調查在烏蘭巴托市127所學校進行,總共抽取校長、主任、輔導共計314位受試者為樣本,以內部結構關係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的信度高,其中以「學生學習」得分最高,「資源統整」得分最低。
二、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的評估指標的效度佳,其中以「專業發展」得分最高,「學生學習」得分最低。
三、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的評估指標的因素負荷量高,其中以「課程發展」得分最高,「行政管理」得分最低。
四、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的評估指標的內部結構關係,其中以「學生學習」得分最高,「學校領導」得分最低。
五、應用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進行調查研究,在「專業發展」的得分最高。
最後依據結論,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教育主管行政機關、學校行政主管、學校教師,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quality school indicato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Afterwards, reliability analysis, validity analysis, and factor loading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school indicators. Construct a se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quality schoo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Including: school leadership,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er teach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udent learning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seven dimensions. Looking forward to its application as an indicator evaluation system for quality schoo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To achieve these purposes, this study adop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Compila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of Mongoli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Quality Indicators" to investigate. A total of 63 school leaders in Ulaanbaatar were covered by the pre-test questionnaire. Carry out reliability analysis, validity analysis, and factor loading analysis. Topics for the official questionnaire were selected for indicators of quality schoo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127 schools in Ulaanbaatar, and a total of 314 subjects including principals, directors and counselors were selected as samples.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internal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analysi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were use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indicators of quality schoo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have high reliability, among which "student learning" has the highest score,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has the lowest score.
2.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quality schoo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have good validity, among whic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as the highest score, and "student learning" has the lowest score.
3. The factor loading indicators of quality schoo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show tha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as the highest score and "administration" has the lowest score.
4. The internal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quality schoo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has high correlation, among them, "student learning" has the highest score and "school leadership" has the lowest score.
5. Applying the indicators of quality schoo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 to carry out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e scor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highest.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as references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future follow-up studie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蒙古國優質學校指標的探討 17
第二節 蒙古國優質學校之學校領導指標的探討 24
第三節 蒙古國優質學校之行政管理指標的探討 40
第四節 蒙古國優質學校之課程發展指標的探討 54
第五節 蒙古國優質學校之教師教學指標的探討 72
第六節 蒙古國優質學校之專業發展指標的探討 87
第七節 蒙古國優質學校之學生學習指標的探討 103
第八節 蒙古國優質學校之資源統整指標的探討 11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36
第四節 實施程序 1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4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1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50
第一節 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的信度與效度分析 150
第二節 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各向度的內部結構分析 186
第三節 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表現情形的現況分析 189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08
第一節 結論 208
第二節 建議 210
參考文獻 213
附錄 238
附錄1-1 蒙文版預試問卷 238
附錄1-2 中文版預試問卷 246
附錄2-1 蒙文版正式問卷 254
附錄2-2 中文版正式問卷 262
附錄3-1烏蘭巴托市優秀學校指標(蒙文版) 270
附錄3-2烏蘭巴托市優秀學校指標(中文翻譯) 277
zh_TW
dc.format.extent 915892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252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蒙古國中小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優質學校指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建構與應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Quality school indicator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蒙古國中小學優質學校指標建構及應用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Quality School Indicator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ngoli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丁一顧、馬世驊(2007)。教育資源整合的另一章:策略聯盟模式理念與實務。教師天地,147,22-28。
王千倖(1998)。現代教師守則。師友月刊,371期, 56-60頁。
王全興(2009)。CIPP評鑑模式的概念與發展。刺激大學教育研究學刊,第五期,1-27。
王企國(2016)。教學專業。臺北市:五南書局。
王秋芳(2019)。國小學生正向情緒、班級氣氛與教師教學信念對學習自我效能感之多層次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8xbcyv。
王志明(2021)。公立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專題實作課程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reg6eq。
王孝維(2022)。國小校長韌性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648n6。
王敬儒(2023)。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領導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gj3g7。
王鑫(2020)。教師職涯發展抱負及專業發展動機之研究—以北京與台北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vjp9wx。
中華民國教育部(2016)。 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 Retrieved from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s://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7834/45668/d4f269e3-96cf-4eac-b038-9a9cda8912f2.pdf。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DOI:10.6384/CIQ.200104.0001。
白如玲、廖英伶、曾常豪(2008)。組織學習活動滿意度調查。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2(1),52-61。
石淑旻(2021)。國民中小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結合後設分析與路徑分析。﹝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石啟宏(2022)。國民小學教育資源管理指標建構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fjzg4z。
古如毓(2022)。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 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7tz5j。
田其虎(2011)。高齡教育資源整合與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dna85。
全國教師大會(2000)。全國教師自律公約。全國教師會89.02.01第一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通過:https://www.sivs.chc.edu.tw/files/16-1000-7534.php。
江山定(2018)。私立高級中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教師專業發展與資優生有效學習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江湘玲(2014)。臺灣與法國小學校長學校經營與關係網絡運作之俗民誌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南投縣。
祁憶蔚(2023)。中等學校旅遊實務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博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rt8bx。
朱家儀(2023)。教師教學信念在學習扶助方案中提升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6sxkxv。
朱珮芬(2023)。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南投縣高點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李文欽(2020)。國民中學組織文化、校長魅力領導、教師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李俊毅(2018)。公立高中職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學術樂觀與教師專業發展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李政穎(2019)。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動態能力與學校經營績效測量模式驗證及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中市。
李思儀(2020)。「臺灣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方案評鑑—回應式取徑。﹝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nyuyu。
李紋勝(2016)。雲端未來學校管理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市。
沈靜濤(2019)。以方案改變理論探究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之執行成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tt76q3。
姒依萍(2019)。高職院校教學困境與教師專業發展:問題發現、量表編製與教師專業發展實踐評估。﹝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w3dk56。
呂薇;英盛華(2022))。PDCA循環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現狀及啟示。林區教學, 298(1), 38-41。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書局。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六版)。臺北市:心理書局。
吳清山(2005a)。學校效能研究的價值。教育研究集刊。25(2),133-139。
吳清山(2005b)。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11a)。教師工作守則的定位與功能。師友月刊,530,36-41。
吳清山(2011b)。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與實踐。 於吳金盛編。30週年慶暨教師專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14-22頁)。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吳清基(2004)。局長序。精緻教育:台北優質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
吳忠勇(2018)。兩位鄉村小校初任校長學校經營歷程之敘事探究。﹝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c429w2。
吳錦章(2018)。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教師創新教學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8jz5m。
吳國銘(2019)。國民小學校長學習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 及學生學習成就之關係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dn54k。
吳煥烘(2012)。學校行政領導理論與實務(一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臺北市。
吳瓊慧(2021)。國民小學系統領導模式及指標建構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巫孟蓁(2019)。國民小學校務發展計畫、績效目標管理 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呂俊宏(2020)。學校推動民族教育的多元架構領導視角:以花蓮縣三所國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論文,花蓮縣。
邱茂城(2004)。高中職學校本位決策、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邱緗伶(2020)。競值架構應用在高中校長課程領導角色之研究—以跨校級高瞻課程發展為例。﹝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4kw96k。
邱憲義(2018)。高中教師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中介變項、學校組織文化為調節變項。﹝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dv57q9。
林天祐(2007)。教育資源統整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47期,8-14頁。
林春貴(2014)。高雄市國中校長教育資源運用、經營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pe48wa。
林建平(1997)。學習輔大嗷-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進材(2006)教學論。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進材(2012)。教學檔案的運用與研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於簡紅珠、林進材、侯惠澤、張國恩、宋曜廷、林志成、張素桌、許籐繼、丁一顧、莊蕙瑛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 (頁19-34)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進材(201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進材(2020)教師教學實踐智慧:從設計到實施。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鑫琪和陳瑞玲(2006)。教師的生涯發展與規劃。教育暨外國語文學報。3,23-35。
林湘芸(2022)。國小校長多元型模領導、教師領導、教師組織承諾 與學校效能徑路模式建構與驗證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林淑芳(2019)。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成效之校務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5zt5zw。
林雅芳(2021)。偏鄉小學初任校長的課程領導—以108課綱跨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為例。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縣。
林顯正(2006)。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之研究-ISO評鑑模式。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林麗娟(2011)。兩岸小學發展特色學校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新竹市。
林宛青(2022)。可見的教師專業發展-以國中自然領域輔導團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論文,花蓮縣。
周宗正(2016)。國民中學教育行政人員協同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彰化縣。
周忠信(2009)。社區成人教育資源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建構高雄市民大學為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hvce84。
姚麗英(2019)。高中校長道德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施惠珍(2020)。國民小學校長智慧領導、教師專業素養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徐美鈴(2012)。學校行政執行力之研究 —以新北市國民中學執行「校園正向管教」政策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涂棟隆(2018)。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家長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縣。
倪士峯(2018)。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政策規劃、執行與論證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中市。
陳玉玫(2013)。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領導與 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
陳忠明(2022)。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臺北市:揚智。
陳木金(2002)。學校領導研究:從混沌理論研究彩繪學校經營的天空。高等教育出版。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木金(2005)。創造專業與評鑑結合的教師進修文化。師友月刊,461期,12-16頁。
陳木金(2011)。優質學校行政管理新取向的核心技術探討。2011年「優質典範學校─行政管理優質」研討會論文集。32-45頁。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陳木金、邱馨儀(2007)。推動優質學校行政確保教育品質。載於中華民國學校行政學會主辦之「學校行政論壇第十八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1-245),臺北市。
陳志清(2012)。高職校長領導特質與組織文化及學校經營管理競爭優勢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彰化縣。
陳忠明(2022)。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c2x56k。
陳勇助(2018)。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權力運用策略、 教師社群互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縣。
陳瑞成(2001)。國小教師的生涯發展及其因應策略。教學之友,42(3),11-18。
陳新平(2020)。特色學校轉化歷程、經營策略與創新發展實施成效之研究——以桃園市梅花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陳添丁(2018)。國民小學校長學習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v8e534。
陳煜清(2002)。我國中小學的另一項選擇—學校本位財政管理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21,21-27。 DOI: 10.6423/HHHC.200209.0021
陳博廉(2021)。科技素養融入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之實踐與成效評量:一所行動學習典範國小之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領導與科技管理博士班博士論文,新北市。
陳麗惠(2018)。我國原住民族國小女性校長文化意識、角色踐行與學校經營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博士論文,南投縣。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書局。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市:五南書局。
秦夢群(2017)。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三版)。臺北市:五南書局。
秦夢群(2017)。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七版)。臺北市:五南書局。
秦夢群、黃敏榮(2016)。高級中等學校分布式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9(2),1-25。
唐子騏(2020)。十二年國教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 --以南投縣秀林國小課程設計與國際交流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南投縣。
郭春松(2022)。非山非市完全中學實踐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核心素養校本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c2xs2m。
郭倵強(2022)。主管轉型領導和全面品質管理PDCA循環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心流經驗為中介變項-----。﹝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k5rup8。
連安青(2020)。參與小學數學實驗課程教師專業發展之生命史探究。﹝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sb56u6。
孫志麟(2007)。教育資源的管理與應用:學校經營新主張。教師天地,147,29-37。
莊佳瑜(2019)。技術型高中學生知覺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意願、同儕效應對學生學習成效相關之研究-以手機管理為調節變項。﹝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莊清寶(2011)。學校本位財務管理、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國中小特色學校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莊道明(1996)圖書館專業倫理。臺北市:文化圖書管理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梁文堂(2022)。中小學美感教學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美術課程為例。﹝博士論文。東方設計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z8c5hb。
梁東民(2019)。校長以願景領導帶領學校邁向優質學校之歷程研究-以資源統整為例。台灣教育,716,103-114。
梁福鎮(2005)。教師專業倫理內涵與養成途徑之探究。教育學科期刊,5(2),61-77。
許毓娟(2016)。高屏地區國中校長願景領導、組織信任、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張伯瑲(2021)。國民小學學校學習領導、學校進步力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4hsgg9。
張坤宏(2016)。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校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縣。
張怡清(2008)。大陸地區中小學校財政法制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gy8f4。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照璧(2020)。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素養指標之建構與權重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
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張彥宗(202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的課程領導之探究-以野百合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凌凌(2022)。國民小學校長正念領導、教師專業素養與 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48w7s4。
張簡玲娟(2022)。普通高中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發展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yuf6j7。
張毓娟(2019)。幼兒園教師教學信念與實踐關係之研究: 以主題教學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rk25u9。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書局。
張德鋭(2016)。教師專業理論,有所為有所不為。師友月刊,583,1-4。
張鴻章(2022)。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博士論文,南投縣。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張慶勳(2001)。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高雄:復文。
張鈿富、登進權、林孟潔(2010)。台灣高中教育資源管理均等性之評估。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3),151-176。
黃千盈(2021)。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工作士氣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澎湖縣及新北市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黃中昕(2017)。高中學校本位課程轉化之中間領導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永和(2007)情境學習理論與教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臺北市: 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2015)。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臺北市:五南書局。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政傑(1994)。教育資源的理念與問題。台灣教育,528,8-14。
黃宏文(2020)。完全中學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階領導雙歧與教師心理契約為中介變項。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黃明裕(2017)。國小教師知覺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黃昆輝(1995)。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黃彥鈞(2022)。實驗小學校長課程領導模式建立與驗證之經驗敘說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8ekq7。
黃昭勳(2017)。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知能、專業發展需求、專業發展困境與專業發展滿意度徑路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5dndn6。
黃庭鈺(2020)。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學生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8uh72a。
黃貴連(2023)。國中校長空間領導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教師幸福感為中介變項。﹝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rgq59n。
黃聰哲(2013)。台灣小型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之建構於評估。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嘉義市。
游淑靜(2022)。校長學習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論文,花蓮縣。
程煒庭(2021)。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後設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舒淮(2020)。110年地表最強教育專業科目(一):教育理論基礎。臺北市。千華數位文化。
舒懷(2019a)。名師壓箱秘笈: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千華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舒懷(2019b)。名師壓箱秘笈: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千華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曾如敏(2022)。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英語學習滿意度與覺知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ff8q8d。
曾若玫(2017)。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學術樂觀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詹孟傑(2018)。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希望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縣。
楊文菁(2011)。教師進行低年級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課程領導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楊雅婷(2020)。高級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葉連祺(2007)。 國小SWOT分析項目、權重體系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2(2),23-48。
蒙古國教育法(2006)。https://legalinfo.mn/mn/detail/9020。
鄧進權(2009)。我國高中教育資源管理績效評估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72u9m。
鄧珮秀(2017)。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教師專業發展與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四市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鄭建良(2006)。國民中學學校本位財務管理制度之研究—教育充足性觀點。﹝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z3x74e。
鄭淵全(2005)。學校課程發展策略與實踐之探究。教育學刊,24, 23-46。
鄭權鑫(202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美德、行政領導作為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情形之探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4yjvtp。
趙美珠(2018)。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交易領導對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wusjdu。
趙詠鋒(2016)。校長領導行為、教師工作價值觀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大陸、美國華人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廖志家(2021)。國小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認知、參與意願與 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j3qbu。
廖修寬(2017)。國民小學教師變革關注、變革接受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實施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ev2ks。
蔡吉郎(2017)。技術型高中校長學習領導、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8n3868。
蔡明貴(2022)。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習型組織 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蔡培村(1996)。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蔡培村(1998)。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文化。
蔡培村、舞文瑛(2004)。領導學。高雄:麗文文化。
蔡素惠(201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全面領導、社會支持與教師復原力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蔡清田(2001)。課程改革實驗。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陳延興(2013)。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6(3), 59-78。
蔡惠淑(2017)。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行為、學校創新、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徑路模式之建構與驗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劉昭男(2016)。優質學校經營之研究-以三所國民小學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v69wjk。
劉威踚(2017)。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校長關係行銷對學校效能之影響-以教師感恩、組織信任與組織承諾為中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博士班博士論文,台南市。
劉姿君(2016)。大臺北地區國民小學分布式領導對教育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劉宗明(2020)。英國學苑的學校本位管理與績效責任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南投縣。
蕭伊蝶(2021)。戶外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實施之研究—以中部某國小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jhq463。
蕭正欣(2021)。國立高級中等學校中國式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文化對領導效能之影響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雲林縣。
歐用生(1981))。課程發展的模式。師友月刊。167, 9-12。
歐用生、黃嘉雄、白亦方(2009)。基礎教育課程制定機制及過程之研究。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潘致惠(2019)。行動智慧導向的校長課程領導與 校訂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博士論文,新竹市。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謝文全(2016)。教育行政學(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臺北市。
謝汝鳳(2022)。校長反思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97wg7。
謝扶成(2021)。國民中學校長領導風格與中間領導者幸福感之關係--以基本心理需求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鍾志長(2013)。學校領導實際:國民小學校長知覺的領導環境。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論文,花蓮縣。
鍾沛涵(2021)。國小學童知覺教師正向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自我效能、自我調節的中介效果與感恩特質的。
簡妙娟(2018)。國民小學校長微觀政治領導、組織信任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顏佩如(2001)。課程與教學整合的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3,40-51。
譚為任(2020)。課程領導者運用前攝行為理論於推動國中課程改革歷程中的策略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雲林縣。
羅虞村(1984)。領導理論之評析及其對我國教育行政領導之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蘇衍丞(2017)。雲林縣國小校長知識領導、學習型組織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eh3ddn。
蘇奕娟(2019)。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專業素養與學生學習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fpbzch。
龔祐祿(2018)。國小校長學習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習型學校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h68kf。
二、英文文獻
Abu-Duhou, I. (1999). School-based Management. Paris: UNESCO.
Abuhav, I. (2017). ISO 9001: 2015 - A Complete Guide to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CRC Press.
Amit, R., & Schoemaker, P. J. (1993).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1), 33-46.
Anderson, L. (2002). 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Allocation. In T. Bush, & L. Bell,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pp. 207-221).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Ashrafi, M. (2013). Behavioral Objectives Movement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Use of Language in Art Material Develop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3(2), 301-305.
Bass, B.M. (1990). Bass & Stogdill’s Handbook of Leadership: Theory, Research, and Managerial Applicati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Bolman, L., Deal, T. (2017). Reframing Organizations: Artistry, Choice, and Leadership (6th ed.). New Jersey: Jossey-Bass.
Borich, G. D. (2017).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Research-Based Practice (9th ed.). Pearson.
Brandt, R. S. (1998). Powerful Learning.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urton, H. Leon. (1998). An Explicit or Implicit Curriculum: Which Is Better for Young Children? OMEP`s XXII World Congress: The Child`s rights to Care, Play, and Education. Copenhagen: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Caldwell, B. J. (1998). Strategic Leadership,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 School Refor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6(5), 445-461.
Caldwell, B. J. (200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UNESCO-IIEP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Chapman, C., Muijs, D., Reynolds, D., Sammons, P., & Teddlie, C. (2015).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Cheng, Y. C.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London: The Palmer Press.
Cheng, Y. C. and Tam, M. M. 1997. Multi-Models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5: 22–31.
Clarke, D., Hollingsworth, H. (2002). Elaborating a Model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V.18, Issue 8. 947-967. DOI: 10.1016/S0742-051X(02)00053-7
Cornali, F. (2012).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Educational Measures: Evaluation Practices, Indicators and Rhetoric. Sociology Mind, 2, 255-260. doi: 10.4236/sm.2012.23034.
Crossan, M. M., Rouse, M. J., Fry, J. N., & Killing, J. P. (2009). Strategic Analysis and Action (7th ed.). Toronto: Pearson Prentice Hall.
David, J.L. (1989).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chool-Based Manage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V. 46, 45-53.
Deming, W. E. (1986). Out of the Crisi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Education commission. (1997). Report No.7. Hong Kong: The Government Printer.
Fielder, F. E. (1967).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 Hill.
European Union. (2010).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urope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Luxembourg: European Union.
Friedman, I. A., & Kass, E. (2002). Teacher Self-Efficacy: A Classroom-Organization Conceptualiz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8(6), 675-686.
Fullan, M., Watson, N. (2000). School-based Management: Reconceptualizing to Improve Learning Outcomes.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1(4), 453-473. DOI: 10.1076/sesi.11.4.453.3561
Gagné, R. M., Wager, W. W., Golas, K., & Keller, J. M. (2005). Principles ofr Instructional Design. Thomson/Wadsworth.
Glathorn, A. A. (1997). 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 Shaping What Is Taught and Tested. SAGE Publications.
Glatthorn, A. A., Boschee, F., Whitehead, B. M., & Boschee, B. F. (2019). Curriculum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5th ed.). SAGE Publications.
Glover, D., & Levačić, R. (2020).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2nd ed.). London: UCL Press.
Gordon, C. (1989). Key Elements of Site-Based Manage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V. 46.
Gordon, T., & Burch, N. (1974). T.E.T. 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 P. H. Wyden.
Grant, R. M., & Jordan, J. (2015). Foundation of Strategy (2nd ed.). West Sussex: John Wiley & Sons Ltd.
Greemers, B. P. M. (2005).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Keynote address presented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n China, Shenyang.
Gummesson, E., & Mele, C. (2010). Marketing as Value Co-creation Through Network Interaction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Marketing Management, 181-198.
Gupta, C. B. (2014). Strategic Management: Text and Cases. New Delhi: S. Chand.
Hairon, S., Chua, C. S. K., and Neo W. L. (2018)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a case study of a primary school.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38 (4), 518-532, DOI: 10.1080/02188791.2018.1530192
Harris, A. (2002) School Improvement: What’s in it for Schools? London: Routledge/Falmer.
Hersey, P., Agelini, A. L., Carakushansky, S. (1982). The Impact of Situational Leadership and Classroom Structure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7(2), 216–224.
Hibbert, S., Winklhofer, H., & Temerak, M. (2012). Customers as Resource Integrators: Toward a Model of Customer Learning.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15(3), 247–261.
Hill, C. W., & Jones, G. R. (2011). Essential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3rd ed.). Cengage Learning.
Hoy, W. K., &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McGraw-Hill.
IBE-UNESCO. (2017). Training tool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totype of a National Curriculum Framework. Geneva: UNESCO.
Kleinaltenkamp, M., Brodie, R. J., Frow, P., Hughes, T., Peters, L. D., & Woratschek, H. (2012). Resource Integration. Marketing Theory, 12(1), 201-205.
Kwee, C. T. (2020). The Application of Career Theories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areer Decision: A Literature Review. 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9), 3997-4008.
Leithwood K. A., Reihl C. (2006). What Do We Already Know Abou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 New Agenda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Teachers College Press.
Levačić, R. (2000). Linking Resources to Learning Outcomes. In M. Coleman, & L. Anderson, Managing Finance and Education. London: Paul Champan Publishing.
Levin, B. (1986). Renewing the Canadian Teaching forc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Levine, D. U. (1992). An Interpretive Review of US Research and Practice Dealing with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London Cassel.
Lockheed, M., & Hanushek, E. (1994). Concepts of educational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s Policy Working Papers.
Maringe, F. (2012). Integrating Marketing into Th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of Schools: A Curriculum-Focused Approach. In I. Oplatka, & J. Hemsley-Brown, The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of Educational Marketing: Research,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s.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ed.
Marzano, R. J., & Pickering, D. J. (1992). Dimensions of Learning: Teacher`s Manual.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cCown, R. R., Driscoll, M., & Roop, P. (1996). Facilitaiton Student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5, 278-309.
McLeod, G. (2003). Learning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Learning Matters, 2, 35-43.
MOES, ADB (2019).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Subsector Study Report. Ulaanbaatar.
MOES, Global Partnership for Education, World Bank (2019). Primary Education Sector Analysis in Mongolia. Ulaanbaatar.
Morrison, G. R., Ross, S. M., Kalman, H. K., & Kemp, J. E. (2012).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John Wiley & Sons.
Murphy, J., Weil, P., Hallinger, P., & Mitman, A. (1985). School effectivenes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Educational Forum, 49(3), 361-374.
Neal, R. G. (1991).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A detailed Guide for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Bloomington: 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
OECD. (2010). The Nature of Learning: Using Research to Inspire Practice. (H. Dumont, D. Istance, & F. Benavides, Eds.) OECD.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2017).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7th ed.).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Osorio, F.B. and Patrinos, H.A. and Fasih, T. (2009). De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in Schools: The Theory and Evidence on School-based Management.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ahl, N., & Richter, A. (2007). SWOT Analysis: Idea, Methodology and a Practical Approach. Munich: GRIN Verlag.
Poisson, M. (2009). 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and Effective Use of Teacher Codes of Conduct. Paris: IIEP-UNESCO.
Porter, M. 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Purkey, S., Smith, M. (1983). Effective school: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4), 427-452.
Reynolds, D., Chapman, C., Kelly, A., Muijs, D. & Sammons, P. (2011).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the critiques, the defence, and the present debate. Effective Education, 3(2), 109-127. DOI: 10.1080/19415532.2011.686168
Sabar, N. (1994).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School Lovel. In T. N. Postlethwaite, & T. Huse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d ed.). New York: Pergamon.
Sadler, P. (2003). Strategic Management. London: Kogan Page.
Sarsdy, A. (2016). SWOT Analysis: A Guide to SWOT for Business Studies Students. Spectaris Ltd.
Scales, P. (2017). An Introduction to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UK: McGraw-Hill.
Scott, D. (2008). Critical Essays on Major Curriculum Theorists. Abingdon: Routledge.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London: Harper & Row.
Skilbeck, M. (1998).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Change. Springer.
Stogdill, R. M. (1948). Pers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eadership: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5, 35-71.
Stogdill, R. M., Bass, B. M. (1981). Stogdill’s Handbook of Leadership: A Su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Stogdill, R.M.(1969). Pers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eadership in C. A. Gibb ed., Leadership. Baltimore: Pengium Book Inc.
Stronge, J. H., & Hindman, J. L. (2003, January). Hiring the Best Teacher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Journal of the Department of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A, 60(8), 48-62.
Stufflebeam, D. L. (2003).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I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st ed.)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tufflebeam, D. L., & Zhang, G. L. (2017). The CIPP Evaluation Model How to Evaluate for 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New York: Guilford Publications.
Teddlie, C. & Reynolds, D. (2000).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London: Falmer Press.
Tschannen-Moran, M., Hoy, A. W., & Hoy, W. K. (1998). Teacher Efficacy: Its Meaning and Meas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2), 202-248.
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yler, R. W. (1957). The curriculum then and now.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56 Invitational Conference on Testing Problems. Princeton, NJ: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UN (2015).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ttps://sdgs.un.org/2030agenda
UNESCO (2019a). 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 2019: http://gem-report-2016.unesco.org/en/chapter/target-4-8-finance/
UNESCO (2019b). Teacher Policy Development Guide. Retrieved from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0966
Wiggins, G., & McTighe, J. (2005).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2nd ed.).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illiams, J.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In G. Nicholls (Ed.), 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A Handbook for Primary &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2nd ed.). Routledge Falmer.
William A. F., Carolyn R. (2005). A New Agenda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11.
Yukl, G. (2008).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7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Zajda, J., Gamage, D. (2009) Decentralisation and School-Based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lf-Governing School Models. Decentralisation,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nd Quality. Springer Netherlands. DOI: 10.1007/978-90-481-2703-0
三、蒙文文獻
Ичинхорлоо Ш. (2009). Боловсрол судлал удиртгал. Улаанбаатар.
Н. Наранчимэг, Э. Төгөлдөр (2010). Боловсролын Удирдлага. Улаанбаатар: Удирдлагын Академи.
Дэлхийн банк (2020). Монголын дотоодын нийт бүтээгдэхүүн: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KD.ZG?locations=MN
МУ-ын засгийн газар (2016). МУ-ын засгийн газрын 31-р тогтоол: “Боловсрол” үндэсний хөтөлбөр https://www.meds.gov.mn/post/65856
Боловсрол, шинжлэх ухааны яам (2019). “МУ-ын боловсролын суурь мэдээллийн тайлан”. УБ.
Улаанбаатар хотын засаг даргын тушаал (2019) (烏蘭巴托市長法令, 2019).
Бэгз, Н. (2013). Монголын боловсрол судлалын шинэ парадигм. Улаанбаатар: Боловсролын хүрээлэн.
Пүрэвдорж, Ч. (2005). Байгууллагын менежмент. Улаанбаатар: Адмон.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