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幼兒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作者 廖怡佳
貢獻者 吳靜吉
廖怡佳
關鍵詞 幼兒創造力
人口變項
變通力
獨創力
流暢力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4:49:22 (UTC+8)
摘要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編製幼兒創造力測驗並藉此探討幼兒人口、父母人口、就讀幼兒園園所環境及幼兒生活經驗等變項與其創造力之關係。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包括133位(男童82人,女童51人)就讀台北市公、私立幼兒園的4足歲至6足歲幼兒;研究工具包括:自編「幼兒創造力測驗」及「幼兒個人基本資料表」。「幼兒創造力測驗」包括不尋常用途、問題解決的替代思考、和創意組合三個活動;每位受試幼兒在幼兒創造力測驗上可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總分四種分數;活動一包括:整體實用、分解實用、整體比喻及分解比喻四個向度;活動三包括:原始組合、變形組合及添加組合三個向度。
本研究採評分者間之信度及重測信度進行信度考驗,檢測結果尚可接受;在評分者間之信度,研究者與2位幼兒園教師各自批改10份測驗並進行積差相關分析,研究者與A老師在各項得分上皆達到.6以上的中高相關,與B老師更是達到.9以上的高相關,而A老師與B老師彼此間的相關也在.7-.8間,顯示本研究有不錯的評分者間信度。
間隔第一次測驗5個月後,本研究進行重測測驗。在四所受試園所中隨機抽取21位幼兒進行再測,經以積差相關分析結果,在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等面向上,兩次測驗之重測結果,皆具有中等的相關水平表現(流暢力.47,變通力.51,獨創力.55),而在整體的重測總分上,其相關係數為.516;整體而言,顯示本測驗之重測信度具有不錯的水準。
在幼兒人口變項與其創造力關係上發現:1.幼兒性別、出生序及幼兒個人友誼(朋友人數)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2.6歲幼兒在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5歲及4歲的的幼兒,5歲及4歲間則是未達顯著差異;3.有參加才藝補習的幼兒只在變通力及獨創力的表現上顯著高於沒有參加才藝補習的幼兒。
在幼兒父母人口變項與其創造力關係上發現:1.幼兒父母親的職業類別及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2.父母親有出國留學經驗的幼兒在流暢力、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父母親沒有留學經驗的幼兒。
在園所環境變項與幼兒創造力關係上發現:1.就讀高社經地位園所的幼兒在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就讀低社經地位園所的幼兒﹔2.教師教學經常使用英美語的幼兒在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教師使用英美語比率較低的幼兒;3.教師教學使用鄉土語頻率的多寡,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
在探討幼兒生活經驗變項與其創造力關係上發現:1.幼兒的家庭活動及家中語言環境,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2. 有出國經驗的幼兒,除了在流暢力及變通力之外,在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沒有出國經驗的幼兒;3.父母親傾向於多給予讚美經驗的幼兒,在變通力得分上顯著高於沒有獲得讚美經驗的幼兒,而父母親給予處罰經驗的多寡,對於幼兒創造力則無太大的影響。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從研究工具、幼兒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建議,作為日後研究者及教師教學上的參考。

關鍵字:幼兒創造力、人口變項、變通力、獨創力、流暢力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
王萬清(1985)。百家爭鳴說創造-從各種理論看創造。國教之友,第四十二卷,第3期,11-30。
Hurlock, E. B.著(王鍾和譯)(1997)。兒童發展。臺北:大洋。(原著出版年:1978)
毛連塭(1988)。創造力研究的理論。國小特殊教育,第8期,1-7。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心理。
毛國楠、陳慧娟、林素微、連啟舜、陳嘉成、涂玉珊、劉于華(2003)。從系統觀點探討科技創造的本質與創造歷程。2003年「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丘慧薇(2002)。學齡前幼兒,需要幾種才藝?別讓孩子憂鬱地起跑。家庭,第314期,80-85。
江淑卿(2002)。探尋幼兒創意的活水—建構歷程取向的幼兒創造力教學之行動研究。張純淑(主持人),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創意教師行動研究」,創意教師行動研究成長營,澎湖技術學院。
初正平(1973)。兒童創造能力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女子師範學院專科學校兒童研究實驗中心。
Csikszentmihalyi, M.著(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臺北:時報文化。(原助出版年:1996)
呂美玲(1982)。學前幼兒創造力與智力之關係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絢芬(2003)。舞蹈遊戲對學齡前兒童創造力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慧賢(1996)。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阮慧貞(2003)。親子遊戲環境中親子遊戲互動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1981a)。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指導及研究手冊。臺北:遠流。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1981b)。拓弄思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導及研究手冊。臺北:遠流。
吳靜吉(1982)。創造思考的評量。國教輔導,第二十一卷,第9、10期,4-5。
吳靜吉、倪鳴香(1989)。Torrance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驗指導手冊。未出版。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新編創造思考研究。臺北:教育部。
吳靜吉(2002)。國際創造力教育發展的趨勢。資優教育研究,第二卷,第1期,1-26。
吳靜吉(2003年4月)。創意從零開始。鍾思嘉(主持人),創意從零開始。童年沃野的變遷與創化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吳靜吉、廖怡佳(2004)。幼兒創造力測驗。未出版。
林士郁(2002)。父母創意教養方式、父母閱讀教養方式、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廷華(1999)。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正修學報,第12期,175-192。
林幸台(1998)。創造智能。資優教育教師專業智能研討會-多元智能與成功智能的理論,國立台北師範大學。
林秀珍(1999)。杜威經驗概念之教育涵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展立(2001)。傑出科技創作兒童創造特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逸媛(1992)。家庭環境與子女創造性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怡(2003)。創造力青少年其家庭教養環境之研究-以全國科展得獎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家政教育教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宏室(2002)。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之教師行為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創意教師行動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邱皓政(1990)。認知需求、刺激尋求動機、社會焦慮與個人創造性之關係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文東(2002)。創造型兒童思考特性與科學創造力的關聯性。屏東師院學報,第16期,355-394。
洪瑞雲(1976)。意向與獨創力的交互作用對學習與保存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瑞雲(1988)。中國教師理想中的兒童:因素分析研究。資優教育季刊,第28期,10-15。
洪榮昭(1998)。創意領先-如何激發個人與組織的創造力。臺北:張老師文化。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著(洪蘭譯)(2003)。不同凡想。臺北:遠流。
施乃華(2002)。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徐孟弘(1994)。父母因素、性別、年級對國小學童生涯成熟與職業興趣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Maslow, A. H.著(高強華譯)(1991)。論自我實踐者的創造性。現代教育,第六卷,第3期,103-114。
倪鳴香(1981)。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倪鳴香(2002)。創造性戲劇活動與幼兒園內人際關係之轉化。何縕琪(主持人),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創意教師行動研究」,創意教師行動研究成長營,澎湖技術學院。
倪鳴香(2003)。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文雄(1974)。創造力與創造性人格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如山(1995)。成人學習型態、創造性人格與創造性傾向之相關研究。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1-60。
陳宗逸(1995)。家庭背景、教師行為、制握信念與國小學童創造思考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Alan, S. Gregerman著(陳美岑譯)(2002)。兒童能,企業為什麼不能?從十三種孩童天賦中發掘成長之道。臺北:臉譜。(原著出版年:2001)
陳秋秀(2002)。中小學生的穿著風格、美感經驗、創意生活經驗與其對教師外表知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昭儀(1990)。我國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惠(1996)。台灣地區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龍安(1986)。陶倫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導手冊。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粘巴達(2003)。我和我的那些小野獸。台北:一家親文化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臺北:教育部。
郭瑤萍(2003)。該讓孩子上才藝班嗎?育兒生活,第14期,17。
許瓊心(1999)。博物館家庭觀眾參觀行為與親子互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玉山(2001)。幼兒創造性問題解決歷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0-2511-S026-001),未出版。
張世彗(1988)。創造性問題解決方案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世宗(1991)。創造力的天空無限寬廣。學前教育月刊,十月號,3-6。
張秀玉(1986)。幼稚園創造性課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秀娟(2003)。圖畫書導賞教學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教育保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張昇鵬(2003)。資賦優異學生及普通學生後設認知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報,第17期,95-119。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淑玲(2003)。教師的引導語對幼兒創造力表現的影響。教師之友,第四十四卷,第5期,頁32-39。
張鈿富(2003)。歐盟教育品質策略-蘇格拉底計畫對我國教育的啟示。2003年教育學術論壇暨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會議手冊。
黃兆申(2003)。黏土創意教學對於幼兒立體造形認知的影響。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作后(2000)。基本形狀的繪畫能力培養對幼兒創造思考能力的影響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絹(1999)。國小學生家庭氣氛與社會科創造表現之關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黃湫瑛(2003)。創造性思考學習活動對高中生網頁設計創造力表現及問題解決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期璟(2003)。幼兒操作建構性玩具之創造力表現∼以「樂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麗卿(1996)。創造性音樂遊戲與傳統音樂教學活動中幼兒創造行為表現之差異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麗卿(2002)。才藝教育速食化—幼兒園教學現象背後的省思。國立頭城家商學報,第12期,29-42。
黃譯瑩(2001)。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研究—子計畫。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曾志朗(1999)。培養創造力:21世紀最重要的人力資源。載於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著(洪蘭譯)(2003)。不同凡想。臺北:遠流。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五南。
游乾桂(1996)。啟發孩子的創造力: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鼓勵孩子的創造力。臺北:遠流。
詹秀美(1989)。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秀美(1990)。影響創造力的環境因素。資優教育季刊,第34期,15-20頁。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楊智先(2000)。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社會互動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智先(2003)。課餘遊戲在小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定位。國立政治大學2003年教育學術論壇暨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
廖素珍(1993)。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幼稚園幼兒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青青(1993)。蒙特梭利實驗教學法與單元設計教學法對幼兒創造力發展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淑俐(2001)。幼兒遊戲與其角色取替能力、正負向社會行為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典謨(1992)。幼兒的創造力。國教之聲,第二十六卷,第1期,3-9頁。
蔡美芳(2003)。國小學生校外才藝學習及其創造力、認知型式與數學後設認知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淑美(2003)。國小新生父母生活變化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菁秤(2000)。兒童電視識讀能力與父母介入兒童收視行為。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士豪(1998)。年齡、性別、成就目標、目標導向與創意生活經驗、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秋芳(1985)。戲劇活動對幼兒認知發展及創造力的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美蓉(1991)。創造性英語教學策略對國小資優學生創造力和學業成績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Dickens, C.著(鍾斯譯)(1992)。雙城記。台北:遠景。
簡楚瑛、陳淑芳、黃譯瑩(2001)。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教育部創造力白皮書子計畫成果報告。
簡楚瑛、陳淑芳(2004)。創造力在幼兒階段的特質、實踐和傳遞歷程之跨文化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93-2511-S143-003),未出版。
羅一萍(1995)。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二、西文參考書目
Amabile, T. M.(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Inc.
Bornstein, M. H. & Lamb, M. E.(1999).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 Advanced Textbook(4th ed). Mahwah,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Csikszentmihalyi, M.(1988). Society, culture, and person: a systems view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pp.325-33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u, C. P.(1974). Parental Attitudes in Relation to Young Children’s Creativity: Cross Culture Comparison. Acta Psychological Taiwanica, 16, 53-72.
Chu, C. P.(1975).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ial Cognitive Abilities in Relation to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Their Parents. Acta Psychological Taiwanica, 17, 47-62.
Dacey, J. S.(1989). Peak Periods of Creative Growth Across the Lifespan.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3(4), 224-247.
Dewing, K. & Taft, R.(1973).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ents of creative twelve-year-ol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1(1), 71-85.
Ebert, E. S.Ⅱ(1994). The Cognitive Spiral:Creative thinking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8(4), 275-290.
Feldman, D. H.(1988). Creativity: dreams, insights, and transformations. In R. J. Stern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pp.271-29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ldman, D. H.(1999).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pp.169-186).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u, V. R.(1977). Creativity and Preschool Children. Home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6, 115-119.
Getzels, J. W. & Jackson, P. W.(1963). Creativity and Intelligence:Explorations with Gifted Students.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Gruber, H. E. & Davis, S. N.(1988). Inching our way up Mount Olympus: the evolving-systems approach to creative thinking. In R. J. Stern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pp.243-27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uilford, J. P.(1956). 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3(4), 267-293.
Hickey, M. & Webster, P.(2001). Creative thinking in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8(1), 19-24.
Holland, R. P.(1961). Learner characteristics and learner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placement decision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16(1), 7-20.
Khatena, J.(1971). Teaching Disadvantaged Preschool Children to Think Creatively with Pictur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2(5), 384-386.
Kokot, S. J., & Colman, J. (1997). The Creative Mode of Being.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1(3), 212-226.
Ladd, G. W.(1983). Social networks of popular, average, and rejected children in school setting.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9, 283-308.
Ladd, G. W.(1990). Having friends, keeping friends, making friends, and being liked by peers in the classroom: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1, 1081-1100.
Lichtenwalner, J. S., & Maxwell, J. W.(1969). The relationship of birth or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to the creativ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40(4), 1241-1247.
Maccoby, E. E. & Jacklin, C. N.(1974). 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Handbook of Creativity,. In Robert J. Sternberg(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p449-460).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eker, M.(1978). Measuring Creativity from the Child’s Point of View.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2(1), 52-62.
Moran, J. D., Milgram, R. M., Sawyers, J. K. & Fu, V. R.(1983). Stimulus Specificity in the Measurement of Original Think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4, 99-105.
Moran, J. D.(1988). Creativity in Young Children. Eric ED306008.
Okoh, N.(1980). Bilingualism and Divergent Thinking among Nigerian and Welsh 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10, 163-170.
Olszewski, P., Kulieke, M. & Buescher, T.(1987).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11(1), 6-28.
Raina, M. K.(1975). Parental Perception about Ideal Child: A Cross-Culture Stud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7(1), 229-232.
Rhodes, M.(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n, 42(7), 305-310.
Schirrmacher, R.(1988). Art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for Young Children. New York: Delmar Publishers Inc.
Simonton, D. K.(2000). Creativity: Cognitive,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spec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151-158.
Starkweather, E. K.(1964). Problems in the Measurement of Creativ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1(2), 109-113.
Starkweather, E. K.(1971). Creativity Research Instruments Designed for Use with Pre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5(4), 245-255.
Sternberg, R. J. & Dess, N. K.(2001). Creativity for the new Millennium.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4), 332.
Taylor, C. W.(1964). Creativity: Progress and Potential. New York:McGraw-Hill.
Torrance, T. P.(1962) Guiding Creative Talent.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Torrance, E. P., Wu, J. J., Gowan, J. C. & Aliotti, N. C.(1970). Creative Functioning of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Children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1(1), 72-75.
Wallach, M. A. & Kogan, N.(1965). Modes of Thinking in Young Childre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eprinted in 1984 by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Wentzel, K. R., Caldwell, K. A. & Barry, C. M.(2004). Friendships in Middle School: Influences on Motivation and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6(2), 195-203.
Woolfolk, A.(2004). Educational Psychology. Boston:Pearson Education, Inc.
三、網路資源部分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tsy-all_2.html#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民國89年3月。取自http://web.nsc.gov.tw/public/data/471411235271.pdf。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知識經濟發展方案。民國89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ey.gov.tw/planning/pg890904-8.htm。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民國92年2月27日,取自http://www.phy.ntnu.edu.tw/nstsc/doc/class/000001.doc。
教育部(2005)。少子化效應 教育部擬教育政策白皮書。民國92年2月27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6/25/n965638.htm。
台北市教育局(1999)。台北市資優教育白皮書。民國94年6月25日,
取自取自http://trcgt.ck.tp.edu.tw/Taipei/WP~2.htm。
警政統計通報(2003)。警政統計通報92年第007號。民國92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npa.gov.tw/count/doc/9207.doc。
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2004). The Child’s Right to Creative Thought and Expression—A position Pap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Retrieved September 29, 2004, from http://www.udel.edu/bateman/acei/creativepp.htm。
Creative Partnership(2005). Creativity, culture and community—Putting the “3 Cs”at the heart of learning. Retrieved July 24, 2005, from http://www.creative-partnerships.com/aboutcp/cpphilosophy。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91157001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70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靜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廖怡佳zh_TW
dc.creator (作者) 廖怡佳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4:49:22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4:49: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4:49:2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11570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90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幼兒教育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15700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編製幼兒創造力測驗並藉此探討幼兒人口、父母人口、就讀幼兒園園所環境及幼兒生活經驗等變項與其創造力之關係。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包括133位(男童82人,女童51人)就讀台北市公、私立幼兒園的4足歲至6足歲幼兒;研究工具包括:自編「幼兒創造力測驗」及「幼兒個人基本資料表」。「幼兒創造力測驗」包括不尋常用途、問題解決的替代思考、和創意組合三個活動;每位受試幼兒在幼兒創造力測驗上可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總分四種分數;活動一包括:整體實用、分解實用、整體比喻及分解比喻四個向度;活動三包括:原始組合、變形組合及添加組合三個向度。
本研究採評分者間之信度及重測信度進行信度考驗,檢測結果尚可接受;在評分者間之信度,研究者與2位幼兒園教師各自批改10份測驗並進行積差相關分析,研究者與A老師在各項得分上皆達到.6以上的中高相關,與B老師更是達到.9以上的高相關,而A老師與B老師彼此間的相關也在.7-.8間,顯示本研究有不錯的評分者間信度。
間隔第一次測驗5個月後,本研究進行重測測驗。在四所受試園所中隨機抽取21位幼兒進行再測,經以積差相關分析結果,在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等面向上,兩次測驗之重測結果,皆具有中等的相關水平表現(流暢力.47,變通力.51,獨創力.55),而在整體的重測總分上,其相關係數為.516;整體而言,顯示本測驗之重測信度具有不錯的水準。
在幼兒人口變項與其創造力關係上發現:1.幼兒性別、出生序及幼兒個人友誼(朋友人數)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2.6歲幼兒在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5歲及4歲的的幼兒,5歲及4歲間則是未達顯著差異;3.有參加才藝補習的幼兒只在變通力及獨創力的表現上顯著高於沒有參加才藝補習的幼兒。
在幼兒父母人口變項與其創造力關係上發現:1.幼兒父母親的職業類別及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2.父母親有出國留學經驗的幼兒在流暢力、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父母親沒有留學經驗的幼兒。
在園所環境變項與幼兒創造力關係上發現:1.就讀高社經地位園所的幼兒在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就讀低社經地位園所的幼兒﹔2.教師教學經常使用英美語的幼兒在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教師使用英美語比率較低的幼兒;3.教師教學使用鄉土語頻率的多寡,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
在探討幼兒生活經驗變項與其創造力關係上發現:1.幼兒的家庭活動及家中語言環境,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2. 有出國經驗的幼兒,除了在流暢力及變通力之外,在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沒有出國經驗的幼兒;3.父母親傾向於多給予讚美經驗的幼兒,在變通力得分上顯著高於沒有獲得讚美經驗的幼兒,而父母親給予處罰經驗的多寡,對於幼兒創造力則無太大的影響。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從研究工具、幼兒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建議,作為日後研究者及教師教學上的參考。

關鍵字:幼兒創造力、人口變項、變通力、獨創力、流暢力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11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造力概念 16
第二節 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22
第三節 幼兒創造力評量  37
第四節 影響幼兒創造力的相關因素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9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8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幼兒人口變項在創造力上之差異情形 86
第二節 幼兒父母人口變項在創造力上之差異情形 95
第三節 園所環境在創造力上之差異情形 100
第四節 幼兒生活經驗在創造力上之差異情形 110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 120
第二節 結論 135
第三節 建議 148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目 152
西文參考書目 159
網路資源部分 163
附錄
附錄一、幼兒創造力測驗施測指導語 164
附錄二、幼兒創造力測驗題本 170
附錄三、幼兒創造力測驗評分範例 174
附錄四、變通力類別 178
附錄五、獨創分數得分表 183
附錄六、幼兒個人基本資料表 209
附錄七、家長同意書 215









表 目 錄

表1  創造力定義一覽表 17
表2  創造性人格特質 20
表3  Torrance之幼兒創造性人格特質 25
表4   國內幼兒創造力相關研究論文一覽表  32
表5  國內幼兒創造力相關研究計畫一覽表 35
表6  Piaget認知發展階段論 38
表7  研究樣本分佈情形 61
表8  研究樣本性別年齡次數分配 62
表9   研究樣本出生序次數分配 62
表10  研究樣本才藝補習次數分配 62
表 11  參加才藝補習之研究樣本所就讀園所 63
表12  研究樣本交友狀況次數分配 63
表13  研究樣本父母職業次數分配 63
表14  研究樣本父母教育程度次數分配 64
表15  研究樣本之教師教學語言次數分配 64
表 16 各園所教師教學語言使用概況 65
表17  研究樣本之家中活動次數分配 65
表18 研究樣本家中同玩/共讀之他人次數分配 66
表19  研究樣本與父母假日出遊次數分配 66
表20  研究樣本出遊之同遊父母次數分配 66
表21  研究樣本出遊地點次數分配 66
表22  研究樣本與父母所參與藝文活動次數分配 67
表23  研究樣本與父母討論藝文活動次數分配 67
表24 研究樣本於家中使用語言次數分配 67
表25 研究樣本出國經驗次數分配 67
表26 研究樣本賞罰經驗次數分配 68
表27 獨創力分數分配表 72
表28 流暢力得分相關表 76
表29 變通力得分相關表 77
表30 獨創力得分相關表 77
表31 創造力總分相關表 77
表32 重測信度相關表 78
表33 重測信度各活動相關表 78
表34 內部一致性相關表 79
表35 幼兒創造力測驗活動一與TCAM效標關連效度相關表 80
表36 幼兒創造力測驗活動二與TCAM效標關連效度相關表 80
表37 幼兒創造力測驗活動三與TCAM效標關連效度相關表 81
表38 性別在整體創造力得分上之多變量變異數檢定 87
表39  性別在創造力各分向度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87
表40 年齡在整體創造力得分上之多變量變異數檢定 87
表41 年齡在流暢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42 年齡在變通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43 年齡在獨創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44 出生序在整體創造力得分上之多變量變異數檢定 91
表45 出生序在創造力各分向度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91
表46 才藝補習在整體創造力得分上之多變量變異數檢定 91
表47 有無參加才藝補習在流暢力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91
表48 有無參加才藝補習在變通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2
表49 有無參加才藝補習在獨創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2
表50 個人友誼在整體創造力得分上之多變量變異數檢定 93
表51 個人友誼在創造力各分向度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93
表52 父母親職業類別在整體創造力得分上之多變量變異數檢定 95
表53 父母親職業在創造力各分向度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96
表54 父母親教育程度在整體創造力得分上之多變量變異數檢定  96
表55 父母親教育程度在創造力各分向度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97
表56 父母親留學經驗在整體創造力得分上之多變量變異數檢定 97
表57 父母親留學經驗在流暢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8
表58 父母親留學經驗在變通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8
表59 父母親留學經驗在獨創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9
表60  就讀園所在整體創造力得分上之多變量變異數檢定 100
表61  就讀園所在流暢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1
表62  就讀園所在變通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2
表63  就讀園所在獨創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3
表64  園所社經地位在整體創造力得分上之多變量變異數檢定 103
表65  園所社經地位在流暢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4
表66  園所社經地位在變通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4
表67  園所社經地位在獨創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4
表68 教師教學使用語言在整體創造力得分上之多變量變異數檢定 105
表69  教師教學使用鄉土語言在創造力各分向度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105
表70 教師英美語使用比率在流暢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6
表71 教師英美語使用比率在變通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7
表72 教師英美語使用比率在獨創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9
表73  家庭活動在整體創造力得分上之多變量變異數檢定 110
表74  家中同玩/共讀在創造力各分向度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111
表75 假日出遊在創造力各分向度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112
表76 同遊父母在創造力各分向度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112
表77 出遊總數在創造力各分向度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112
表78 參與藝文活動在創造力各分向度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113
表79 藝文活動討論在創造力各分向度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113
表80 語言環境在整體創造力得分上之多變量變異數檢定 114
表81 語言環境在創造力各分向度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114
表82 出國經驗在整體創造力得分上之多變量變異數檢定 115
表83 出國經驗在流暢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5
表84 出國經驗在變通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5
表85 出國經驗在獨創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6
表86 父母教養行為在整體創造力得分上之多變量變異數檢定 116
表87 父母教養行為在創造力各分向度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117
表88 父母教養行為在變通力得分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8
表89 研究假設與研究結果之摘要表 120









圖 目 錄

圖 1  不同環境下對兒童創造力發展之影響 29
圖2  研究架構圖 58
圖3  年齡在流暢力得分上之平均數圖 88
圖4  年齡在變通力得分上之平均數圖 89
圖5  年齡在獨創力得分上之平均數圖 90
圖6  就讀園所在流暢力得分上之平均數圖 101
圖7  就讀園所在變通力得分上之平均數圖 102
圖8  教師英美語使用比率在流暢力得分上之平均數圖 106
圖9  教師英美語使用比率在變通力得分上之平均數圖 107
圖10 教師英美語使用比率在獨創力得分上之平均數圖 108
圖11 讚美經驗在變通力得分上的平均數圖        118
zh_TW
dc.format.extent 44974 bytes-
dc.format.extent 115861 bytes-
dc.format.extent 86469 bytes-
dc.format.extent 125832 bytes-
dc.format.extent 286072 bytes-
dc.format.extent 500516 bytes-
dc.format.extent 471238 bytes-
dc.format.extent 551947 bytes-
dc.format.extent 282329 bytes-
dc.format.extent 196975 bytes-
dc.format.extent 135698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70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幼兒創造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口變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變通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獨創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流暢力zh_TW
dc.title (題名) 幼兒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萬清(1985)。百家爭鳴說創造-從各種理論看創造。國教之友,第四十二卷,第3期,1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rlock, E. B.著(王鍾和譯)(1997)。兒童發展。臺北:大洋。(原著出版年: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連塭(1988)。創造力研究的理論。國小特殊教育,第8期,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國楠、陳慧娟、林素微、連啟舜、陳嘉成、涂玉珊、劉于華(2003)。從系統觀點探討科技創造的本質與創造歷程。2003年「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丘慧薇(2002)。學齡前幼兒,需要幾種才藝?別讓孩子憂鬱地起跑。家庭,第314期,80-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淑卿(2002)。探尋幼兒創意的活水—建構歷程取向的幼兒創造力教學之行動研究。張純淑(主持人),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創意教師行動研究」,創意教師行動研究成長營,澎湖技術學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初正平(1973)。兒童創造能力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女子師範學院專科學校兒童研究實驗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sikszentmihalyi, M.著(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臺北:時報文化。(原助出版年: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美玲(1982)。學前幼兒創造力與智力之關係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絢芬(2003)。舞蹈遊戲對學齡前兒童創造力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慧賢(1996)。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慧貞(2003)。親子遊戲環境中親子遊戲互動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1981a)。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指導及研究手冊。臺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1981b)。拓弄思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導及研究手冊。臺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靜吉(1982)。創造思考的評量。國教輔導,第二十一卷,第9、10期,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靜吉、倪鳴香(1989)。Torrance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驗指導手冊。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新編創造思考研究。臺北:教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靜吉(2002)。國際創造力教育發展的趨勢。資優教育研究,第二卷,第1期,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靜吉(2003年4月)。創意從零開始。鍾思嘉(主持人),創意從零開始。童年沃野的變遷與創化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靜吉、廖怡佳(2004)。幼兒創造力測驗。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士郁(2002)。父母創意教養方式、父母閱讀教養方式、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廷華(1999)。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正修學報,第12期,175-1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幸台(1998)。創造智能。資優教育教師專業智能研討會-多元智能與成功智能的理論,國立台北師範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秀珍(1999)。杜威經驗概念之教育涵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展立(2001)。傑出科技創作兒童創造特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逸媛(1992)。家庭環境與子女創造性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靜怡(2003)。創造力青少年其家庭教養環境之研究-以全國科展得獎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家政教育教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宏室(2002)。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之教師行為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創意教師行動研究。臺北市:教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皓政(1990)。認知需求、刺激尋求動機、社會焦慮與個人創造性之關係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文東(2002)。創造型兒童思考特性與科學創造力的關聯性。屏東師院學報,第16期,355-3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瑞雲(1976)。意向與獨創力的交互作用對學習與保存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瑞雲(1988)。中國教師理想中的兒童:因素分析研究。資優教育季刊,第28期,10-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榮昭(1998)。創意領先-如何激發個人與組織的創造力。臺北:張老師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著(洪蘭譯)(2003)。不同凡想。臺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乃華(2002)。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孟弘(1994)。父母因素、性別、年級對國小學童生涯成熟與職業興趣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slow, A. H.著(高強華譯)(1991)。論自我實踐者的創造性。現代教育,第六卷,第3期,103-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鳴香(1981)。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鳴香(2002)。創造性戲劇活動與幼兒園內人際關係之轉化。何縕琪(主持人),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創意教師行動研究」,創意教師行動研究成長營,澎湖技術學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鳴香(2003)。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雄(1974)。創造力與創造性人格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如山(1995)。成人學習型態、創造性人格與創造性傾向之相關研究。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1-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宗逸(1995)。家庭背景、教師行為、制握信念與國小學童創造思考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an, S. Gregerman著(陳美岑譯)(2002)。兒童能,企業為什麼不能?從十三種孩童天賦中發掘成長之道。臺北:臉譜。(原著出版年: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秋秀(2002)。中小學生的穿著風格、美感經驗、創意生活經驗與其對教師外表知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昭儀(1990)。我國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淑惠(1996)。台灣地區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龍安(1986)。陶倫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導手冊。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粘巴達(2003)。我和我的那些小野獸。台北:一家親文化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臺北:教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瑤萍(2003)。該讓孩子上才藝班嗎?育兒生活,第14期,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瓊心(1999)。博物館家庭觀眾參觀行為與親子互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玉山(2001)。幼兒創造性問題解決歷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0-2511-S026-001),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世彗(1988)。創造性問題解決方案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世宗(1991)。創造力的天空無限寬廣。學前教育月刊,十月號,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秀玉(1986)。幼稚園創造性課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秀娟(2003)。圖畫書導賞教學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教育保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昇鵬(2003)。資賦優異學生及普通學生後設認知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報,第17期,95-1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淑玲(2003)。教師的引導語對幼兒創造力表現的影響。教師之友,第四十四卷,第5期,頁32-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鈿富(2003)。歐盟教育品質策略-蘇格拉底計畫對我國教育的啟示。2003年教育學術論壇暨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會議手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兆申(2003)。黏土創意教學對於幼兒立體造形認知的影響。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作后(2000)。基本形狀的繪畫能力培養對幼兒創造思考能力的影響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淑絹(1999)。國小學生家庭氣氛與社會科創造表現之關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湫瑛(2003)。創造性思考學習活動對高中生網頁設計創造力表現及問題解決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期璟(2003)。幼兒操作建構性玩具之創造力表現∼以「樂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麗卿(1996)。創造性音樂遊戲與傳統音樂教學活動中幼兒創造行為表現之差異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麗卿(2002)。才藝教育速食化—幼兒園教學現象背後的省思。國立頭城家商學報,第12期,29-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譯瑩(2001)。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研究—子計畫。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志朗(1999)。培養創造力:21世紀最重要的人力資源。載於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著(洪蘭譯)(2003)。不同凡想。臺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乾桂(1996)。啟發孩子的創造力: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鼓勵孩子的創造力。臺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秀美(1989)。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秀美(1990)。影響創造力的環境因素。資優教育季刊,第34期,15-20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智先(2000)。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社會互動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智先(2003)。課餘遊戲在小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定位。國立政治大學2003年教育學術論壇暨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素珍(1993)。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幼稚園幼兒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青青(1993)。蒙特梭利實驗教學法與單元設計教學法對幼兒創造力發展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淑俐(2001)。幼兒遊戲與其角色取替能力、正負向社會行為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典謨(1992)。幼兒的創造力。國教之聲,第二十六卷,第1期,3-9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美芳(2003)。國小學生校外才藝學習及其創造力、認知型式與數學後設認知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淑美(2003)。國小新生父母生活變化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菁秤(2000)。兒童電視識讀能力與父母介入兒童收視行為。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士豪(1998)。年齡、性別、成就目標、目標導向與創意生活經驗、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秋芳(1985)。戲劇活動對幼兒認知發展及創造力的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美蓉(1991)。創造性英語教學策略對國小資優學生創造力和學業成績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ickens, C.著(鍾斯譯)(1992)。雙城記。台北:遠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楚瑛、陳淑芳、黃譯瑩(2001)。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教育部創造力白皮書子計畫成果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楚瑛、陳淑芳(2004)。創造力在幼兒階段的特質、實踐和傳遞歷程之跨文化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93-2511-S143-003),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一萍(1995)。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西文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mabile, T. M.(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In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ornstein, M. H. & Lamb, M. E.(1999).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 Advanced Textbook(4th ed). Mahwah, N.J.: L. Erlbaum Associat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sikszentmihalyi, M.(1988). Society, culture, and person: a systems view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pp.325-33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u, C. P.(1974). Parental Attitudes in Relation to Young Children’s Creativity: Cross Culture Comparison. Acta Psychological Taiwanica, 16, 53-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u, C. P.(1975).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ial Cognitive Abilities in Relation to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Their Parents. Acta Psychological Taiwanica, 17, 47-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cey, J. S.(1989). Peak Periods of Creative Growth Across the Lifespan.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3(4), 224-2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wing, K. & Taft, R.(1973).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ents of creative twelve-year-ol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1(1), 71-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bert, E. S.Ⅱ(1994). The Cognitive Spiral:Creative thinking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8(4), 275-2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eldman, D. H.(1988). Creativity: dreams, insights, and transformations. In R. J. Stern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pp.271-29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eldman, D. H.(1999).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pp.169-186).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u, V. R.(1977). Creativity and Preschool Children. Home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6, 115-1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tzels, J. W. & Jackson, P. W.(1963). Creativity and Intelligence:Explorations with Gifted Students.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ruber, H. E. & Davis, S. N.(1988). Inching our way up Mount Olympus: the evolving-systems approach to creative thinking. In R. J. Stern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pp.243-27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uilford, J. P.(1956). 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3(4), 267-2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ickey, M. & Webster, P.(2001). Creative thinking in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8(1), 19-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lland, R. P.(1961). Learner characteristics and learner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placement decision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16(1), 7-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hatena, J.(1971). Teaching Disadvantaged Preschool Children to Think Creatively with Pictur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2(5), 384-3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okot, S. J., & Colman, J. (1997). The Creative Mode of Being.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1(3), 212-2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dd, G. W.(1983). Social networks of popular, average, and rejected children in school setting.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9, 283-3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dd, G. W.(1990). Having friends, keeping friends, making friends, and being liked by peers in the classroom: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1, 1081-11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chtenwalner, J. S., & Maxwell, J. W.(1969). The relationship of birth or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to the creativ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40(4), 1241-12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ccoby, E. E. & Jacklin, C. N.(1974). 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yer, R.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Handbook of Creativity,. In Robert J. Sternberg(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p449-460).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eker, M.(1978). Measuring Creativity from the Child’s Point of View.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2(1), 52-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ran, J. D., Milgram, R. M., Sawyers, J. K. & Fu, V. R.(1983). Stimulus Specificity in the Measurement of Original Think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4, 99-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ran, J. D.(1988). Creativity in Young Children. Eric ED306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koh, N.(1980). Bilingualism and Divergent Thinking among Nigerian and Welsh 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10, 163-1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lszewski, P., Kulieke, M. & Buescher, T.(1987).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11(1), 6-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ina, M. K.(1975). Parental Perception about Ideal Child: A Cross-Culture Stud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7(1), 229-2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hodes, M.(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n, 42(7), 305-3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irrmacher, R.(1988). Art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for Young Children. New York: Delmar Publishers In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monton, D. K.(2000). Creativity: Cognitive,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spec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151-1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arkweather, E. K.(1964). Problems in the Measurement of Creativ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1(2), 109-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arkweather, E. K.(1971). Creativity Research Instruments Designed for Use with Pre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5(4), 245-2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rnberg, R. J. & Dess, N. K.(2001). Creativity for the new Millennium.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4), 3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aylor, C. W.(1964). Creativity: Progress and Potential. New York:McGraw-Hi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orrance, T. P.(1962) Guiding Creative Talent.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orrance, E. P., Wu, J. J., Gowan, J. C. & Aliotti, N. C.(1970). Creative Functioning of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Children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1(1), 72-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llach, M. A. & Kogan, N.(1965). Modes of Thinking in Young Childre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eprinted in 1984 by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ntzel, K. R., Caldwell, K. A. & Barry, C. M.(2004). Friendships in Middle School: Influences on Motivation and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6(2), 195-2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olfolk, A.(2004). Educational Psychology. Boston:Pearson Education, In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網路資源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tsy-all_2.html#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民國89年3月。取自http://web.nsc.gov.tw/public/data/471411235271.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知識經濟發展方案。民國89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ey.gov.tw/planning/pg890904-8.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民國92年2月27日,取自http://www.phy.ntnu.edu.tw/nstsc/doc/class/000001.do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05)。少子化效應 教育部擬教育政策白皮書。民國92年2月27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6/25/n965638.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市教育局(1999)。台北市資優教育白皮書。民國94年6月2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取自取自http://trcgt.ck.tp.edu.tw/Taipei/WP~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警政統計通報(2003)。警政統計通報92年第007號。民國92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npa.gov.tw/count/doc/9207.do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2004). The Child’s Right to Creative Thought and Expression—A position Pap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Retrieved September 29, 2004, from http://www.udel.edu/bateman/acei/creativepp.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reative Partnership(2005). Creativity, culture and community—Putting the “3 Cs”at the heart of learning. Retrieved July 24, 2005, from http://www.creative-partnerships.com/aboutcp/cpphilosophy。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