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董金裕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周芳敏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周芳敏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4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8-Sep-2009 15:13:41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8-Sep-2009 15:13:41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8-Sep-2009 15:13:41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85151502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19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85151502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3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自王弼提出「體用」一詞,體用概念即成為中國哲學史的重要範疇,而表現為一理解世界、詮釋世界的思維格式。以此思維格式為基礎,哲人建構出各具旨趣的思想體系及宇宙圖式;是故,透過對哲人體用觀的探析,應可相當程度地掌握其思維線索,並釐辨構築於此思維線索上的思想內容。 雖然如此,學者在論析哲人之體用思想時,或常以未經清楚說明及嚴格界義的「即體即用」、「體用不二」、「體用一如」、「體在用中」等成詞同時詮釋不同哲人的體用思想,而未能明確的論述何謂「一如」、如何「不二」,「即體即用」、「體在用中」又當於何理論前提及範疇中立說。亦即因此,或未能彰顯哲人彼此間的思維異同,說解的本身亦或有含胡之失。 基於以上認知,本文力求以明確的語言形式及概念分析來詮釋船山的體用思想,並檢視由此思維核心所開展出的思想體系,而將檢視對象鎖焦於天道、性命、人文化成三範域。 船山的體用思想蘊具飽滿、層次嚴密,而可以「體用相涵」一語收攝其義。經過重重爬梳及論闡,可精確說明其意謂:「體用相涵」即「用在體中」、「體在用中」,而表現為結構意義、時間意義、空間意義、實現意義及存在內容等範疇的相涵,其中充滿著時間感、空間感、歷程感與律動感,在在展示出一動態辯証的思維特質。船山以此思維模式為圓心,輻射出對世界的層層理解與觀照,形成了色彩鮮明的船山學。其中,關於理氣關係、性情善惡、一本萬殊及天人物我等範疇的分析與建構,皆開啟出不同於前人的哲學視野,廣闊綿密,深邃精實,為中國哲學再創高峰。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緒言 一、研究動機 二、論述範圍與書寫策略 三、材料版本 四、作品年代及思想分期之討論第一章 船山「體用相涵」思想析義 第一節 概念的勘定:體與用 第二節 概念的對應之一:體用與隱顯 一、隱顯與有無 二、存在事實與開顯狀態 三、有與無 四、體未必隱,用未必顯 第三節 概念的對應之二:體用與動靜 第四節 存有的詮釋:自有體用 第五節 互為原因的邏輯結構:體以致用,用以備體 第六節 活動中的存有:體者所以用,用者用其體 第七節 活動與存有的應合,現象與本體的通貫: 用者皆其體與由用以得體 一、用者皆其體 二、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 三、由用以得體 第八節 結構的翻轉與意義的切換:相為體用 第九節 動態辯證的思維模式:體用相涵第二章 「體用相涵」思想之運用及開展之一 ── 以天道論為中心的考察 第一節 陰陽者,太極所有之實體 一、體以致用,用以備體:一陰一陽之謂道 二、體用相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三、豈待可用而始有體: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 四、用者即其體:道生天地,即天地體道者是也 五、用者用其體: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 第二節 理氣相涵 一、理與氣互相為體 二、體用可離?氣失理 三、以「氣本論」說船山學的商榷 (一) 「天者,理之所自出」與「天者,理而已矣」 (二) 以「氣本論」說船山學的理論困境 第三節 器道相須而大成 一、上下無殊軫,道器無異體 二、無其器則無其道 三、有□道而無□器第三章 「體用相涵」思想的運用及開展之二 ── 以心性論為中心的考察 第一節 性資情以顯,情作才以興 一、體用關係的勘定:情以御才,才以給情,情才同原於性 (一) 性 (二) 情、才 (三) 性、情、才 二、本體的失落:情自有體與情無自質 (一) 惡的來源 (二) 情之功罪 (三) 情的本體 三、體用相涵:性自行於情中,而非性生情 第二節 聖賢心學 一、心者,涵性情才而統言之也 (一) 心 (二) 人心與道心 (三) 四端與四情 二、心的遷流失居 (一) 求放心 (二) 思與知覺 第三節 心之與意,相為體用 一、意中千條百緒,統名為意 (一) 意的本質 (二) 意緣心而起與心之權操於意 二、立體達用的大學之教:正心與誠意 (一) 正心與持志 (二) 誠意與擇意 (三)《大學》次序的討論:誠意與正心 第四節 一切皆是嗜欲 一、體用相仇?存理去欲的然與不然 (一) 私欲與公欲 (二) 人欲淨盡未必天理流行 (三) 存理與去欲 二、體者所以用,用者用其體:欲望的本質與幸福的止點 (一) 一切皆是嗜欲 (二) 欲望的滿足點 第五節 形色,天性也 一、形色與道互相為體 二、有形體而無用:形色本質的失落 三、全體大用:踐形第四章 「體用相涵」思想之運用及開展之三 ── 以人文化成為中心的考察 第一節 性日生日成 一、未死以前皆生也 二、命日降,性日生 (一) 天命之謂性 (二) 福命與德命 三、性日新日成 (一) 知見日積 (二) 性日成 (三) 才日生 (四) 習與性成 四、全而生之,全而歸之 第二節 聖人與天地相斟酌 一、用以備體:人能弘道 二、繇體達用:天者器,人者道 三、體用相涵:聖人與天地相斟酌 第三節 一本萬殊 一、體以致用:由一本而萬殊的開展 (一) 一本 (二) 一本而萬殊的開展 (三) 由萬殊得一本的限制 二、體用相涵:一本涵萬殊,萬殊涵一本 (一) 一者,保和合同而秩然相節者也 (二) 始於一,中於萬,終於一 三、一本萬殊與萬法歸一結論參考書目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76237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5129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96877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75036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919597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655952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062681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51854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42068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5151502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王船山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體用觀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理氣論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心性論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王船山「體用相涵」思想之義蘊及其開展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考書目之一(已徵引者)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書籍部份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王之春:《船山公年譜》,收於:《船山全書》第十六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鹿書社,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王先謙:《莊子集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書局,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王畿:《王龍溪先生全集》,道光二年會稽莫晉刻本。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孔穎達:《周易正義》。台北:藍燈出版社。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朱熹:《四書集註》。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朱熹:《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朱熹編,張伯行集解:《近思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三十六。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台北:允晨出版社,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李顒:《二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1.林安梧:《儒學革命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2.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3.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4.曾昭旭:《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5.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6.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7.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大林出版社,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8.陸九淵:《陸九淵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9.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0.張立文:《正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1.張西堂:《王船山學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2.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3.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4.陳榮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5.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6.陳壽:《三國志》。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7.陳贇:《回歸真實的存在—─王船山哲學的闡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8.黃宗羲:《宋元學案》,《黃宗羲全集》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9.黃宗羲:《明儒學案》,《黃宗羲全集》第七、八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0.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1.程頤:《易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2.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3.傅偉勛:《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4.勞思光:《中國哲學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5.湯一介:《在非有非無之間》。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6.湯錫予:《魏晉玄學論稿》,收於:《 魏晉思想:甲編五種》。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7.熊十力:《原儒》。台灣:洪氏出版社,197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8.熊十力:《體用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9.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0.劉宗周:《劉子全集》。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1.劉又銘:《理在氣中》。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2.劉毓崧:《王船山先生年譜》,《船山全書》第十六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3.錢穆:《莊老通辨》。台北:東大書局,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4.羅欽順:《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5.羅欽順:《羅念庵先生文集》。嘉靖四十二年劉玠刻本。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6.顧炎武:《亭林詩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7.戴景賢:《王船山之道器論》。台北:廣學印書館,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8.蘇淵雷:《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深圳: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論文部份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李欣復:<評李澤厚、黃仁宇不同的「西體中用」論>,刊於:《齊魯學刊》第2期,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林安梧:〈從「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學可能〉,刊於:《鵝湖月刊》第27卷第7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林安梧:〈後新儒家哲學的思維向度〉,刊於:《鵝湖月刊》第24卷第7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林安梧:<從「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刊於:《國文學報》第30期,2001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林月惠:〈聶雙江「歸寂說」之衡定──以王陽明思想為理論判準的說明〉,刊於:《嘉義師院學報》6期,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林采佑:〈略談王弼體用範疇之原義──「有體無用」之「用體論」〉,刊於:《哲學研究》第11期,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周芳敏:〈王弼及程頤易學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杜保瑞:〈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邏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李宗定:〈關於林安梧教授「後新儒家哲學的思想向度」幾點疑問〉,刊於:《鵝湖月刊》第25卷第1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胡森永:〈從理本論到氣本論──明清儒學理氣觀念的轉變〉。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姜真碩:〈朱熹「與道為體」思想的哲學意義〉,刊於:《孔子研究》第3期,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陳來:〈王船山「論語」詮釋中的理氣觀〉,《文史哲》第4期,2003年,總號第277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陳來:〈王船山的氣善論與宋明儒學氣論的完成〉,《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陳鼓應:〈王弼體用論新詮〉,刊於:《漢學研究》22:1,2004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陳強立:〈論近百年來儒家的文化發想構想-從「體用」範疇的理論涵蘊看晚清「中體西用」的思想困局〉,《鵝湖月刊》第17卷10期,頁25-3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陳贇:〈從「貴體賤用」到「相與為體」〉,刊於:《許昌學院學報》第1期,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屠承先:〈論本體工夫思想的理論淵源〉,刊於:《杭州大學學報》27:1,1997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景海峰:〈朱子哲學體用觀發微〉,刊於:《深圳大學學報》12:4,1995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路新生:〈論體用概念在中國近代的錯位〉,刊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董金裕:〈王船山與張橫渠思想之異同〉,刊於:《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9期,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之二(未徵引)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書籍部份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9.丁偉志、陳崧:《中西體用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0.王曉毅:《王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1.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2.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3.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4.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5.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出版社,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6.李紀祥:《明末清初學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7.杜維明:《儒家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8.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學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9.吳立民、徐蓀銘:《王船山佛道思想研究》。湖南:湖南出版社,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0.侯外廬:《船山學案》。長沙:嶽鹿書社,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1.侯外廬:《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出版地、年均未繫。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2.陳遠寧、王興國、黃洪基:《王船山認識論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3.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4.唐凱麟、張懷承:《六經責我開生面》。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5.陸復初:《王船山學案》。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6.陸復初:《王船山沉思錄》。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7.張立文:《宋明理學的總結—王夫之的哲學思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8.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9.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0.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1.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2.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3.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4.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店,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5.陳榮捷:《王陽明與禪》。台北:台灣學生書店,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6.陳榮捷:《朱熹》。台北:台灣學生書店,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7.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8.許抗生:《僧肇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9.許冠三:《王船山的致知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0.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1.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書局,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2.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3.曾春海:《王船山易學闡微》。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4.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5.湯錫予:《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6.湯錫予:《理學.玄學.佛學》。台北:淑韾出版社,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7.嵇文甫:《王船山學術論叢》。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8.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9.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0.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1.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2.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店,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3.錢穆:《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4.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5.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6.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7.嚴遵:《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8.僧肇:《肇論》。高雄:佛光,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9.蕭箑父主編:《王夫之辯證法思想引論》。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0.蕭箑父主編:《船山學引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1.湖南省船山學社編:《王船山研究參考資料》。湖南省船山學社,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論文部份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丁為祥:〈從體用一源到本體與現象不二──儒學傳統的現代跨越與張大〉,刊於:《學術界》第3期,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王汎森:〈「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的轉變〉,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2,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林文彬:〈船山易學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陳來:〈道學視野下的船山心性學〉,刊於:《鵝湖月刊》第28卷第12期。總號第 33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陳來:〈王船山「論語」詮釋中的氣質人性論〉,刊於:《中國哲學史》第3期,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陳來:〈王船山論「惡」的根源〉,刊於:《雲南大學學報》第2卷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陳來:〈熊十力哲學的體用論〉,刊於:《鵝湖》。1987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陳贇:〈王船山理氣之辨的哲學闡釋〉,刊於:《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陳贇:〈道的理化與知行之辨〉,刊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4期,2002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陳贇:〈背負著欲望的理性思考-王船山對宋明儒學存理去欲的批判〉,刊於:《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陳贇:〈宋明理學中理一分殊的觀念-以王船山為中心的闡釋〉,刊於:《孔孟學報》第79期,2002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陳贇:〈理性與感性的整合與溝通〉,刊於:《孔孟月刊》第40卷第4期,2001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陳贇:〈形而上與形而下:後形而上學的解讀〉,刊於:《復旦學報》第46期,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蔡仁厚:〈從「理、心、氣」的義蘊看船山思想的特色〉,刊於:《中國文化月刊》。1993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楊祖漢:〈「體用不二」與體證的方法〉,刊於:《鵝湖月刊》第19卷第12期。總號第22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蔣海怒:〈僧肇對玄佛體用論的揚棄〉,刊於:《人文雜誌》第3期,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錢穆:〈王船山孟子性善義闡釋〉。收於:《香港大學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第二集》,1996年6月。 | zh_TW |